[教案新部编本]第3课《边城》
沈从文《边城》教案
沈从文《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2.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3.领悟《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2.教学难点:理解《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边城》的文学价值。
2.阅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边城》全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以翠翠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性格特点,如纯真、善良、坚韧等。
分析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4.分析故事情节讲述《边城》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5.分析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关注《边城》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如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
探讨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影响。
第二课时1.分析人性美以翠翠、傩送、爷爷等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探讨《边城》中的人性美。
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爱、理解、宽容等美好品质。
2.分析爱情美引导学生理解爱情中的无奈和悲欢离合。
3.分析自然美引导学生关注《边城》中的自然景观,如山水、花草、鸟兽等。
探讨自然美对人物情感和故事氛围的影响。
引导学生感悟《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第三课时1.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2.拓展延伸以《边城》为例,引导学生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特点。
推荐阅读其他沈从文的作品,如《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
3.作业布置深入阅读《边城》,分析其中一个人物的心理变化。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边城》教案一等奖3篇
《边城》教案14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展示湘西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到《桃花源记》并背诵其中的语句,让学生从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感受入手,去体会边城的民俗美、人情美,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
导语:这里的环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人们“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这便是东晋陶渊明心中笔下的理想社会。
和陶渊明一样,沈从文的心中笔下,也有一个这样美丽的世界——《边城》。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1、沈从文及其小说风格: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湖南凤凰人,苗族。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边城》教案设计
《边城》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体会作者对湘西风光的热爱。
3.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4. 掌握小说中的民间风俗描写,了解湘西地区的民族文化。
5. 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小说《边城》情节的掌握。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4.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体会。
5. 民间风俗描写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把握。
2. 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人物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片段,深入理解小说特点。
4. 欣赏法:品读小说中的优美段落,提升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等。
3. 课堂讲解:讲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等,分析小说特点。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人物的理解。
5.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片段,深入理解小说特点。
6. 品读欣赏:品读小说中的优美段落,提升审美情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8.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小说主题、人物的理解深度。
3. 分析学生作业,了解他们对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民间风俗描写的把握情况。
4.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他们欣赏小说优美段落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全面。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小说特点。
《边城》教案设计
《边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真谛。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性格特点。
3.领悟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语言魅力。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把握小说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沈从文,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2)简介小说背景:以湘西边陲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纯真爱情和传统道德的故事。
2.理解小说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梳理故事情节。
(2)讨论小说主题,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人性的善良与美好、生命的价值等。
3.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翠翠:善良、纯真、坚韧、独立。
(2)分析翠翠的父亲:忠诚、敬业、有责任心、有爱心。
(3)分析翠翠的爷爷:慈爱、包容、有智慧、有担当。
(4)分析翠翠的男朋友:诚实、勤劳、善良、有责任心。
4.领悟语言特色(1)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自然、朴实、真挚。
(2)欣赏小说中的精彩语句,如:“翠翠看着她,翠翠觉得自己也是一只翠翠。
”5.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翠翠与翠翠的父亲、翠翠的爷爷、翠翠的男朋友之间的关系。
(2)讨论小说的象征意义,如:渡船、河流、白塔等。
(2)拓展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
四、课后作业2.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为他(她)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人物传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边城》,分析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注重课后拓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小说背景了解不够,影响了他们对小说的理解。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 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 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1.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2. 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如翠翠、祖父,探寻人性之美。
三、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以“走进湘西,探寻人性之美”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湘西的人性美,从而引出《边城》这篇文章。
2.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4. 重要字词讲解:讲解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5. 古汉语句式分析:分析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句式,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语法规则。
6. 分析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8.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9.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性之美”,撰写一篇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三边城教材分析《边城》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当结合本篇课文“美好亲情”的主题,突出古朴淳厚的湘西环境和自然纯洁的人物感情。
课文节选的第一章对环境及人物的总述多从正面落笔,写得比较透彻,相对容易理解;切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
另一方面,《边城》整部小说的悲剧意蕴在选段中体现得并不明显,考虑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在教学中对此将采取相对简略的处理。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考虑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及课外学习的局限性,立足于节选的文本,通过品读语句、揣摩细节来领会沈从文小说的特点,再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1、在优美风景描写中所表现的纯朴的人性美。
2、能了解翠翠的“情窦初开”跟作者的环境描写、人物的选择和描绘有关。
3、理解边城所展现的表现“人性之美”的“隐喻之美”在小说中的独特表现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课时:1~2课时(看《边城》电影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在中国居住60年的新西兰作家艾黎说:在中国有两个美丽小城:第一是湖南的凤凰,第二是福建的长汀。
在凤凰有这样一条横幅标语欢迎您:为了你的到来中,这座古城守候了一千年。
凤凰这座美丽的古城,山美、水美、人更美。
今天,我们去欣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民有着怎样美丽的生活画卷,一起体验湘西人民曾经有过怎样美丽的爱的故事。
二、字词棕榈lǘ 睨nì 角隅yú 呜喇lā 蘸zhaà 阗tián 憩qì 悖bèi 埋(mán 怨,mái没)擂(léi鼓,lèi台)峒(dòng茶:山洞,崆峒kōngtóng:山名在山东)三、简介作者、《边城》(1)作者资料一1、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
边城教案3篇
边城教案3篇一、知识与能力梳理概括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领略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导读、影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品味小说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边城的淳朴风情和至真至善的人性美。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实施策略预设1.问题设计,合作探究,感受风俗美和人性美。
2.图片展示,营造意境,感受自然美。
3.播放电影视频,体会故事,熟悉家乡文化,滋生自豪之情。
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纯净边城洋溢的“三美”,即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小说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也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二、播放边城美景导课(一)播放美景图片 [](二)剧情介绍1.作者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他以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2.故事情节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民国初年,位于湘西山区的偏远小镇 - 茶峒,有位船总顺顺,颇有名望。
他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同时爱上渡口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
老船夫怕翠翠重蹈其母因婚姻不幸而殉情身亡的复辙,对她的婚事十分关注。
端午节的夜晚,情窦初开的翠翠邂逅二佬傩送,心中萌发爱慕之情,但在二佬面前却羞于表露。
以后在顺顺家又与大佬天保相识。
一天,顺顺托杨马兵来向老船夫说媒。
老船夫得知大佬喜欢翠翠,不胜欣喜,他试图说服翠翠,翠翠却十分恼怒。
当天,王团总也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愿以一座新碾房作陪嫁,但二佬傩送表示宁要渡船,不要碾房。
大佬得知弟弟也爱慕翠翠,郁闷不乐,遂乘船外出经商,不幸落水毙命。
噩耗传来,二佬傩送十分悲痛,不愿再提亲事,离家出走。
《边城》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边城》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5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边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
(3)能够欣赏小说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内容。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通过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向往。
(3)培养学生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和珍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
(3)欣赏小说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2)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人性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自主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内容。
3. 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边城》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一章,了解故事基本情节。
3. 讲解小说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关系。
4.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二章,感知故事情节发展。
2. 合作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讲解小说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和人物关系。
4. 欣赏小说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第三课时: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三章,理解故事情节。
2. 合作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讲解小说第三章的重点内容和人物关系。
第四课时: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四章,感知故事情节发展。
2. 合作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边城》优秀教案《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边城》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2.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使翠翠的形象更加明晰可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并为以下学习打下基础。
)1.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课文标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沈从文的《边城》。
这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曾被赞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作者沈从文也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很多的评论者都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
2.情节介绍:十五岁的山村少女翠翠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终年看守着河边的渡船。
翠翠聪明能干,美丽善良。
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同时爱上了她。
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天保请了媒人上门求亲,翠翠却没有表态;仅仅是因为羞于表达吗?原来,翠翠的心上早就有了一个人。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的端午节说起。
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龙舟赛,邂逅了傩送,彼此一见钟情,但这份感情双方都埋藏得很深,并没有表露出来。
时隔两年,乡绅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用一座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他,翠翠对此有所耳闻。
但对于傩送不要碾坊,宁愿作个摆渡人的心意,她却并不知晓。
天保兄弟在爱情面前展开了公平竞争,按照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表达爱情。
他们商定轮流到渡口边高崖上唱情歌,谁的歌声有了翠翠的回应,谁就得到翠翠……(多媒体,教师配合音乐、文字朗读)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也开始了……3.交代学习重点:“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节选文字以翠翠为核心人物,主要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品味赏析:(“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边城》教案汇总六篇
《边城》教案《边城》教案汇总六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边城》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认识翠翠、爷爷,傩送、顺顺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再结合知人论世,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感受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探究出作品的主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
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块进入“边城”的世界,看看从文先生想通过《边城》表达怎样的主题。
二、检查预习《边城》小说不是很长,之前布置预习任务:读小说,提交自己的问题。
老师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给大家:1,第四节“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她想:‘假若爷爷死了?’”为什么当翠翠在岸边等爷爷时看到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却冒出如此可怕念头?——韩星润2,《边城》描绘了什么?想表达什么?——赵政源3,课文题目为什么不改成有关翠翠的往事经历?——段皓天4,通读小说全文后,发现文章写的很淳朴真实,但为什么这种朴实与真实中,掺杂着一丝丝淡淡的悲伤?——韩星润同学们的问题有的是关于某个细节,有的是关于主题的表达的,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大半,说明大家都认真预习并积极思考了。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边城”的世界,看能不能解决大家的疑惑。
《边城》教案(精选14篇)
《边城》教案《边城》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边城》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边城(节选)》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第一单元。
本单元设立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单元选取了三篇文章,有情节冲突激烈的小说,环境描写出彩的小说,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说。
这些文章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鉴赏和审美价值。
《边城》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学目标:1、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2、品味作者朴实而清新,流畅而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化的语言。
3、通过交流和讨论,把握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紧扣课文的有关情节与细节,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
培养分析鉴赏能力,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
2、教学难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体会作者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四、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三元信息教学,围绕教师、学生、媒体展开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边城》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部编人教版)】
《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和他的写作风格。
2.体会作品中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出的古朴、清新的氛围。
3.能够结合人物的语言、心理等,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4.感受作品中透露出的淳朴的民风、人情和人性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1.关注情节和细节描写。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之间的关系。
3.品味小说的语言,能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山青水碧,这里寨寨有古迹,令人神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此有关的名家代表作——沈从文的《边城》。
《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赞誉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
二、夯实基础1.了解“乡土小说”的概念20年代初期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方化的一次反拨。
最早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是在鲁迅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
以鲁迅(《故乡》《社戏》)为先导,先后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沈从文,萧红(《呼兰河传》),孙犁,汪曾祺等,他们的小说勾勒出新文学史上别具特色的乡土小说脉系。
(1)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
(2)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苦难中而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3)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又是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
2.了解作家沈从文及其创作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边城》教案设计
《边城》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到刻画【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了解《边城》全书的故事,熟悉(概括)课文节选的内容情节。
3、赏析节选部分的环境描写,体会风景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前几年风凰古城门票之争,引入作家沈从文及代表作《边城》!二、检查预习1、我所知道的沈从文和《边城》:(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青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以其特异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2)《边城》全篇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祖父年逾七,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萌生情感,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祖父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祖父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2、复述课文情节。
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采用“时+人+事”的模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边城》教案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通过环境对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匡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教学难点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课前先作一个调查,大家都曾经去什么地方旅游过?生:(纷纷抢答)长城、海南、泰山、周庄……师:哟!看不出来,大家“走南闫北”,真可谓“行万里路”,堪比当年的徐霞客啦!【众生笑。
】师:那我想问一问,有没有人去过一个叫“凤凰”的地方?【学生议论纷纷,互相问询“凤凰”是什么地方。
】师:(故作得意)难住了吧?生:老师,你给我们说说看吧!师:凤凰可是个漂亮的地方,山美、水美、人更美!师:(看到学生表现出一种憧憬的神情,略做停顿)无非——目前,老师也是“心神往之”啊!【学生大笑。
】师:无非,“凡事预则立”——生:(争相抢答)“不预则废”。
师:所以,我找了这些图片,以备日后游凤凰一用,现在先拿来与诸君共飨。
【投影。
】【出示一组湘西风景、民俗的图片。
】【学生边看边议论,对部份图片啧啧赞叹。
】[推进新课]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特殊想去这个地方吗?生:(七嘴八舌)固然是去看风景啦!师:(笑)大家只说对了一小部份,其实还有更重要的。
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3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3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把握小说的主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湘西古朴、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欣赏“边城之美”。
教学难点由文本延伸,引导探究“边城之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湘西大家”——边城之范1、这里山青青水碧碧,这里水寨苗家韵依依,这里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
(播放视频)所谓边城就是靠近两个地区交接处的城镇,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茶峒。
那里有小河沿岸的优美风光,那里有凭水依山的小城,那里有清澈见底的河流,那里有浓翠逼人的细竹,那里有恬静幽美的山村,那里有桃花深处的人家,沈从文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如烟似梦的田园牧歌式的美丽湘西世界。
2、作家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如《边城》;一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
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边城》充满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寄托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是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巅峰之作,文学地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居于第二;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沈从文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感受作者对人性美的追求。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翠翠、爷爷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品味小说优美的语言,体会其营造出的诗意氛围。
4、理解小说所展现的湘西地域文化特色,以及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纯真、善良、羞涩的性格特点。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简洁、清新、富有诗意的特点。
2、难点(1)理解小说中“边城”这一特殊环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2)探讨小说中所展现的人性美以及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湘西的风景图片或视频导入,引起学生对湘西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湘西的了解,进而引出沈从文的《边城》。
(二)作者介绍简要介绍沈从文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他的创作风格,重点强调他对湘西世界的独特描绘和对人性美的执着追求。
(三)背景介绍介绍《边城》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对作品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
(四)整体感知1、请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提问学生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主要人物。
(五)人物形象分析1、翠翠(1)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翠翠的段落,分析翠翠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概括翠翠的性格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翠翠的爱情心理,引导学生理解翠翠的羞涩、纯真和执着。
2、爷爷(1)分析爷爷对翠翠的关爱和呵护,以及他在渡船上的工作态度,总结爷爷的性格特点。
(2)探讨爷爷在翠翠爱情中的作用,以及他所代表的传统美德。
(六)环境描写赏析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段落,如对茶峒自然风光、风俗习惯的描写。
2、分析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以及营造氛围的作用。
(七)语言特色品味1、选取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如描写自然风光、人物对话等,让学生体会其简洁、清新、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边城》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边城》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边城》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3、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二、过程与方法: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解决办法】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预习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相关推荐《边城》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城》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城》教案篇1【知识目标】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二、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三、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并能辨析运用【能力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三、能运用比较鉴赏方法,写一点鉴赏文字【情感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体会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艰辛与顽强乐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解小说描绘的风情美与人性美,激发对人生、生活、社会的热情【重点难点】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影片)【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检测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喁喁yú私语黑黝黝yǒu痴chī情焖mèn涎xián莞wǎn尔2、解释下列词语。
喁喁张冠李戴:涎皮莞尔信口开河二、作者作品简介沈从文(1902~1988年),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县人。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蜜柑》、《八骏图》、《雨后及其他}、《月下小景》、《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阿丽思中国游记》、《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精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边城》的教案设计
《边城》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作者介绍1.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背景:《边城》是一部描写湘西边陲小镇风土人情的小说,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实。
了解作者:沈从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湘西地区的深入描绘而闻名。
1.2 教学内容介绍湘西边陲小镇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小说开头部分,了解故事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者和小说背景的了解。
教师进行讲解,深入分析小说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第二章:主要人物与情节2.1 教学目标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发展。
2.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翠翠、傩送、爷爷等。
描述小说的主要情节: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爷爷的去世等。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注意人物描写和情节发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情节发展。
教师进行讲解,总结主要人物和情节的特点。
第三章:小说主题与象征意义3.1 教学目标探讨小说的主题:人性、爱情、传统与现代化等。
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边城、翠翠的象征意义等。
3.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主题: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描写,探讨人性、爱情、传统与现代化等主题。
解释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边城代表了传统的湘西文化,翠翠象征着纯真和希望等。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思考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主题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小说艺术特色4.1 教学目标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语言、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
4.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富有地方特色。
探讨小说的叙事技巧:倒叙、插叙等。
研究小说中的人物塑造: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注意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技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边城的教案
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带领学生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 引导学生体会《边城》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边城》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 难点:体会《边城》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边城》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3. 文本分析: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如翠翠、爷爷等。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边城》的理解和感受。
5. 艺术鉴赏:引导学生体会《边城》的艺术特色,如自然环境描写、人物心理刻画等。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边城》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7.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沈从文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边城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分析人物形象,体味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依据人物对话来分析人物性格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2.鉴赏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和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表达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培养健康淳朴的思想情操。
四、美育渗透目标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略田园牧歌的情调,体会作品中描绘的人情、人性之美。
学法指导沈从文有“文体作家”的称誉,他创造了一种诗体的散文化小说,他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永远以一个艺术家的感情去接近人生,永不厌倦地去“看”一切,他把对于故土山水人情的眷恋之情,极含蓄地隐伏在场景的铺排和细节的描写中。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品味小说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老船夫年逾古稀,忠于职守,安于清贫,乐善好施,他以慈爱之心抚养翠翠,为她的婚事操碎了心,翠翠是在外祖父的爱抚和自然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山村少女,得山川之灵气,娇羞可爱,美丽淳朴。
小说中那些三言两语的简短对话和景物描写,是我们要仔细品味的内容。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边城》全文共21章,本文选出其中的第13至第15章。
课文集中描写了翠翠朦朦胧胧的爱情和由此而起的薄薄的凄凉。
文章有一种淡淡的欢乐和淡淡的哀愁,有田园牧歌的情调。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是本文的重、难点。
二、解决办法1.鼓励学生阅读小说全文,至少要对小说故事梗概有较清楚的了解。
2.抓关键,设疑讨论。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把《边城》全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材料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做到大体上了解全文的面貌。
并认真思考课后“练习一”提出的问题。
对课文后“练习一”应强调“爱”这个字眼,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翠翠和爷爷相互之间的爱。
一边读一边划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文句或段落,边诵读边体会其意境和作用;找出文中表现翠翠心理的文句甚至文段,揣摩其含而不露的特点,并分析这些心理描写对塑造翠翠这个人物和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沈从文小说的文字之美,进而体味其所营造的意境美和小说中层现的人性美。
二、整体感知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今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他是一个多产作家,仅文学著作就有三十多种。
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八骏图》、《月下小景》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阿丽思中国游记》等。
沈从文的小说取材范围很广,而最有特色的作品,则是反映湘黔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民情。
作者说:“笔下涉及社会面比较广阔,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分乡村的人事,这地方的人民爱恶哀乐、生活感情的式样,都各有鲜明特征。
”他善于以清新、优美的文笔抒写青年男女的细致感情,以写人性美人情美为创作的极致,其主要作品均以家乡沅水流域的风土人情为背景,反映了旧中国社会特殊的一角。
写于一九三四年的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小说叙述了一个美丽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里只有平凡的人、平凡的梦和平凡的坎坷,几十年来深受读者的喜爱,其魅力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一幅充满浓郁乡风乡情的风俗画卷;第二,它是一首人性美、人情美的赞歌;第三,它是一曲富有神韵的“爱”与“善”的挽歌。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人物可爱,是沈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
他所有的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读书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或语段。
并与学生共同研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什么作用?文中集中写景的共有4处。
它们都是夜景,而且都有着温柔、美丽和平静的特点。
这些描写既为文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环境,又使得人物的活动和美丽、平静甚至于有些单调的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为翠翠性格的形成做了一个最好的诠释。
另外,这些景物都是冷色调的,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较好地烘托了气氛。
3。
理清小说的情节,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边城》的情节虽很明快,但因为课文节选部分矛盾并不激烈,所以不需要严格按情节结构去分出什么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关键要善于捕捉翠翠的心理变化。
(1)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请从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答:“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忍受不住”。
翠翠长大了,她觉得眼下的生活太平凡、太单调,她向往一种新的但又说不清的生活。
她要坐船离开,让爷爷到处找她,但她又不能预见这种改变将会给她带来什么,所以她又被自己的这些“胡思乱想”吓怕了。
正是因为这种心理上的矛盾,所以她才会哭,才会觉得“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祖父又为什么“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喝着沅水、听着情歌长大的多情的翠翠,在听完爷爷讲的父母亲的故事以后,肯定想到了自己的将来。
她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爱听又软又缠绵的情歌,也愿意为了这歌声飞到悬崖半腰,在她身上,有着跟母亲一样的浪漫思想和强硬性格。
祖父不告诉翠翠事实,是因为祖父尚未弄清歌声究竟是不是大老的;另外,还可能因为关爱翠翠,怕女儿的悲剧会在翠翠身上重演。
(3)“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翠翠对爷爷明知自己心思还要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很不满。
但她明白爷爷是一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记二老,答应大老的提亲。
可感情不是买卖,翠翠实在不愿意做违心的选择,她面对百般疼爱自己的祖父,“不敢生气”,只能勉强笑着。
她可能气二老不和自己一样对爱情执著,不再坚持唱歌示爱;也可能气自己,明知有王团总想把女儿许配给二老,还心存幻想,气自己不能和王团总之千金平等竞争。
(4)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是试探,也是翠翠与生俱来的善的流露。
为追求自己的幸福,她想离开,但她又不能像母亲那样狠心地抛下祖父不管,毕竟祖父年事已高。
也正是因为这“善”,更加上对自己与二老的爱感到渺茫,所以她决定不走。
甚至于可能为了成全二老与王家千金的“美满婚姻”,她决意永远陪着爷爷。
但想到爷爷百年之后的孤独,她心存恐惧。
4.重点鉴赏。
(1)淳厚的人性美、人情美。
小说节选部分主要描写湘西边城相依为命的祖孙两人,展示普通生活中普通人的爱,表现作者理想中淳厚自然的人性美、人情美,“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翠翠是一个美丽纯真、温顺可爱的山城少女。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摹少女隐秘的内心世界,表现翠翠对祖父深切的爱和对爱情的朦胧的向往。
翠翠的母亲同一个军人秘密恋爱并怀孕,远走不成,双双自杀殉情。
翠翠由爷爷抚养长大,对相依为命的爷爷,她充满强烈的依恋。
内心躁动不安、孤单落寞时,她渴望爷爷能在她身边,让她的心灵有所依傍;爷爷兴致好时,她爱傍在爷爷身边,听爷爷述说故事、吹曲子、唱歌。
祖孙分离的情景,即使是出于她恶作剧的想象,也会让她一颗“小小心子”“跳跃不已”。
翠翠已是13岁的少女,朦胧的爱情已开始萌动。
她的心事变得复杂,她的梦境因为有了傩送的情歌而变得“顶美顶甜”,沉醉在甜蜜的爱情中。
妈妈凄美的爱情故事让她心驰神往。
她不能也无法告诉爷爷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向往,而“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翠翠的爱情经历中的感情体验、行为举措,生动展示出少女天真、纯洁的微妙的内心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翠翠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淳厚的风土人情和清风、丽日、青山、绿水一起陶冶了她,给了她一副水晶般清澈透明的性格。
在翠翠这一形象身上,作者淡化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痛苦,着意表现一种理想化的古朴、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撑渡船的爷爷勤劳、善良、纯朴。
外孙女翠翠是他生命的重要部分,寄托着他所有的亲情。
小说着力刻画了老人对外孙女的爱。
他企盼翠翠享受爱情的幸福,能有一个美丽的归宿。
他暗中操心翠翠的婚事。
得知天保和傩送兄弟两人同时爱上了翠翠,天保在爱情“文明决斗”失败后驾油船远走辰州,老人心情沉重。
他既对翠翠与傩送二老的恋情抱着很大的希望,又怕翠翠在爱二老的道路上,不是那位有陪嫁磨坊的中寨团总之女的对手,因而怀着隐忧。
老人身上极为自然地融会着淳厚、善良、慈爱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2)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在于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
在作者笔下,啼声婉啭的虫声、繁密的蒿草、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肥大的虎耳草……其景如画,美不胜收。
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
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躁动、落寞、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美景与人物心境密切联系。
最精彩的当是爷爷同翠翠讲述翠翠母亲的故事时:“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
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这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黄莺‘[口落] [口落] [口落] [口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月光是如此静谧、安详,犹如明丽纯静、纤尘不染的童话世界。
翠翠母亲为爱殉情的故事,在这种氛围的浸润中,更显其热烈、执著与浪漫。
总结、扩展作品中的人物虽说全都善良,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
像翠翠为爷爷牺牲自我,唯其善良,我们才更易感到悲哀的分量。
这一切,作者全叫读者自己去感受,绝不破口道出;所以,我们要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布置作业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牺牲”’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附:板书设计翠翠美丽多情成大老关天真可爱体全豪放豁达深感内疚爱爷爷贴弟二老安于清贫弟仪表出众忠于职守人性美:为成人之美,均牺牲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