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盛唐的儒学与文学
儒家文学思想与唐宋古文
古籍研究
(
〉
年第
期
儒 家 文学 思 想 与 唐 宋 古 文
孙 以 昭
许
圣
儒 家 文 学 思 想是 通 过儒生 对 文 学作 品 的 解 读 和 闸 释 表 现 出 来 的 由 孔 子 说 〈 诗 而 开 创 的 儒 家 诗
,
教
,
自
觉 地 把 〈 诗三 百 闸 释 成 了 儒 家 仁义 礼 治 等 道 德 规范 的 感 性 显 现 或 象 征 第
,
论 而 形 成 的 所 以 分 析 考 察 儒家 诗 教 理 论 便 可 抓 住 儒 家 文 学 思 想 的 核 心 与 实 质 寻 找 其 与 后 世 文 学
,
、
尤 其 是 唐 宋 古 文 在 灵 魂 深 入 的 息 息 相 通 之 处 以 清 晰 地 再 现 贯 穿 于 文 学 史之 中 的 中 国 政 教 文 学 传 统
,
的根 本
目
的 就在 于
一
:
是立身的规 范
、
一
,
是 为 政 的 依据
。
孔 子 已 清 楚 地 认 识到 诗 〉
,
礼〉
、
(
乐 〉 都 有 着 极大 的
一
致性 这 种
,
一
致 性就 在 于 它 们 可 以 成 为 修 身
为政 的 依据和 根本 孔 子积 极 地 将 儒家 精 神 向 文学 作 品 中 渗 透
现两 者 之 表现 于精 神 实质 处的某 些 默 契 和 认 同 这 实际 上也 是 从
,
一
个 方面 对 中 国 政 教文 学 传 统 的 考
察
。
我 们 认 为 儒 家 文 学 思 想 的 核 心 是 政 教 文学 思 想 而 这 种 政 教 文 学 思 想 主 要 是 依 赖 于 儒 家 诗 教 理
唐代文学
3、唐代出现了一些新文体。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和杂史杂传的基础上,诞生了传奇小说;佛教的传播,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燕乐的盛行,燕饮歌吹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体式——词。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1、陈子昂的生平(见教材228页)。
2、陈子昂的诗歌理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在这篇序言里,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反对齐梁诗风,倡导“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美学风范。此序成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基本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但这种复古易重蹈古诗以比兴手法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简单的将抽象思维附着于感性形象之上,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杨素是隋朝开国重臣,亲历征战,对军旅生活体验尤深,其《出塞》其二在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以武人而为诗格调清远,“转似出世高人”(沈德潜),还有《赠薛播州诗十四章》也是佳作。
第二节 初唐诗坛
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仪:
贞观时期,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唐太宗是贞观文学的领袖。贞观诗风主要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逐步走向宫廷化。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五言诗,“绮错婉媚”,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时人谓之“上官体”。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但其内容仍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即四杰来承担。
唐代盛唐文化与文学的兴盛
唐代盛唐文化与文学的兴盛1. 引言1.1 概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璀璨时期,盛唐文化与文学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并且有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出现。
他们以优秀的作品充盈着整个唐朝文坛,使得当时的文学成为后世崇敬和追求的对象。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盛唐文化与文学的兴盛。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会着重介绍盛唐时期社会背景。
随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聚焦于盛唐时期的文化繁荣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学成就。
最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评估盛唐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和展示盛唐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状况,重点关注盛唐文学创作,并探究其对后世产生影响与传承的意义。
通过对盛唐文化与文学兴盛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展示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深入了解盛唐时期的机会。
2. 盛唐文化的兴盛2.1 社会背景在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力强盛。
这为盛唐文化的兴盛提供了有利条件。
唐玄宗时期(712年-755年)更是达到了文化繁荣的高峰。
首先,盛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为迅速。
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在稳定的供应下人口得以增长。
手工业也随之蓬勃发展,陶瓷、丝织品等制作工艺日臻完善,广泛流传于各个阶层之中。
此外,商业贸易兴旺,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商贸往来。
这些繁荣的经济活动为文化艺术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和市场需求。
其次,盛唐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并倡导开明政策。
通过改革与刷新政府机构和体制,建立起完整有效的中央集权体制,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此外,唐代还提倡文风武备,推崇文化教育。
这种政治环境为文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2.2 文化繁荣在盛唐时期,文化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赞美。
唐朝皇帝对文化艺术的支持以及政府对学术研究的重视使得盛唐文化得以兴盛。
1 唐代文学绪论、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二、唐文学繁荣的表现: 1.诗、文、小说、词全面发展。诗歌达到最高成 就,散文展开文体文风改革,小说走向成熟,出现 新的文体——词,并焕发光彩。 2.作者众多,名家名篇众多。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三、唐诗发展的分期
南宋严羽《沦浪诗话》依时代先后分唐诗为五个
阶段,后人论唐诗分期,皆追溯于严羽:
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
“初唐四杰”之名的来历及对唐诗革新的贡献 :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 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旧唐书· 杨炯传》) “四杰”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他们有变革文风的 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 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 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举凡离别、怀乡、边塞、 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诗;内容上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 的方向;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 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形式上王、 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第二节 唐代文学的繁荣
一、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客观原因:经济发达,社会思想文化的开放兼容, 带来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文化环境;盛世士人的进取精 神,带来文学昂扬的风貌;丰富多彩的生活、多种艺 术的相互交融促进,三百多年间包括大繁荣与大破坏 的时代,都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
文学自身的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文学发展的结果。
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
三、杜审言与沈、宋及近五律的定型
武则天后期,诗坛依然流 行宫廷风貌,在诗艺技巧上有 进一步发展,出现杜审言、宋 之问、沈佺期等重要的宫廷诗 杜审言(648?—708), 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 樊),实为洛州巩县(今属河南) 人。初唐的一位重要诗人,是 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 甫的祖父。他的诗以浑厚见长, 精于律诗,尤工五律,与同时 的沈(佺)期、宋之问齐名。他
儒学的发展历程+讲义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儒学的发展一、儒学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创立:时期:春秋末期创始人:孔子核心思想:提出“仁”,主张“礼”,以德治民。
孔子认为“仁”是爱人之心,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他维护周礼,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对于国家的繁荣稳定至关重要。
(2)早期发展: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他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同时,荀子提出了“礼法并用”的思想,强调礼与法的结合。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儒家思想受到严重打击。
(4)西汉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阴阳五行学说和法家、道家等思想,形成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并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三、儒学的哲理化与系统化(5)宋明理学:形成:宋代,儒家思想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
集大成者: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心学:发展:明中叶,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心学。
他继承并优化陆九渊的心学,完善了心学体系,把儒学推向一个新阶段。
四、儒学的批判与转型(6)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家们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对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进行挑战,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具有民主色彩。
转型:他们仍然是儒学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属于儒家的改革派,批判中的继承,与时俱进,对儒学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7)近代以来: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为维新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抨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隋唐五代文化与文学概述
隋唐五代文化与文学概述
精选版课件ppt
1
文化与文学的盛世
►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广统一全国,结束了二百七十馀年南 北分裂的政治局面。但隋朝的历史不到30年。618年李渊 称帝,改国号为唐,并于624年统一了全国。唐代成为我 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朝代。后人把 强盛繁荣的唐代,与汉代并列,称为“汉唐盛世”。
▪ 中唐以后,入幕更是许多士人的主要仕途经历。杜牧在 幕府十年,这段时间的生活,成了他一生忆念的内容, 深深地渗入到他的诗中。李商隐的仕途,主要就在幕府, 据不完全统计,中唐以后,曾入幕的重要作家,为数当 在70人以上。
▪ 幕府宴饮,乐伎唱诗,唱和送别,戎幕闲谈,对于诗的 创作和词的产生,对于小说的发展,都有影响。
▪ 书法、绘画、雕塑的高度成就,也影响着文学。唐人咏 画、题画诗,《全唐诗》中著录有189首。许多重要 诗人如李白、杜甫、王昌龄、岑参、高适、王维都有题 画、咏画诗。
精选版课件ppt
8
音乐与舞蹈
►音乐和舞蹈的繁荣,与文学发展也有着密切 的关系。
▪ 随着燕乐的兴盛,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词 ▪ 诗歌里也出现了描绘音乐和舞姿的诗篇。
▪ 科举之外,尚有多种入仕途径,如入地方节镇幕府等。
▪ 入仕的多途径,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一批较 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 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塞漠,这对文学 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精选版课件ppt
4
► 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 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
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
知识点三 中国古代的文学、史学和艺术 1.文学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 诗歌总集);屈原(创作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 辞,代表作《离骚》);先秦诸子散文;孟子(辩 论见长)、庄子(文字优美,想象丰富,代表作品 《秋水》《逍遥游》)。 (2)秦汉:汉赋、乐府诗。 (3)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田园山水诗、民歌。 (4)唐诗(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他们的作品分 别反映了盛唐时期和唐朝衰落的状况)。
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
1
百家争鸣思想 儒学的发展演变 哲学思想、宗教
古代思想、 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史学成就 书法、绘画
docin/sundae_meng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①他思想体系的 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 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 政 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②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 无类”,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局面。③相 传孔子晚年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 《易》和《春秋》五doc部in/s书und,ae_就men是g 后来的儒家“五经”。
2.古代的史学著作 (1)春秋时期:《春秋》相传由孔子编订,是我 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尚书》是夏商周三代一些 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相传也由孔子编订。
docin/sundae_meng
(2)两汉: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东汉班 固的《汉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记述西汉 一朝的历史。 (3)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 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上起战国下至五代,记述了 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3.汉字与书法 (1)中国古代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 字,中国原始文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后来逐渐 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到商朝,文字已成 体系。汉字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行书的脉络发展,总doc体in/s趋und势ae_是men由g 繁到简。
盛唐的文学史简介概括
盛唐的文学史简介概括盛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盛唐的文学史进行简介,以帮助读者了解盛唐时期文学的特点和重要作家。
一、背景介绍盛唐时期,即公元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唐朝的鼎盛时期。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盛唐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文人墨客纷纷涌现,为盛唐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文学特点1. 唐诗的繁荣盛唐时期,诗歌成为最为流行和受到重视的文学形式。
在这个时期,诗歌家们追求意境的独特表达,注重音韵的和谐和意象的生动。
著名的诗人有杜甫、李白、王维等。
2. 散文的兴盛盛唐时期,散文的发展也达到了巅峰。
散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记叙、议论和描写等。
同时,散文也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和政治功能。
韩愈、柳宗元等是这一时期的杰出散文家。
3. 文学与政治的交融盛唐时期,政治对于文学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文人们在作品中对国家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展现了他们对时局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作品,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
三、重要作品及作家1. 杜甫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以真实、深沉、抒发社会艰难之情而闻名。
他的作品包括《登高》、《月夜忆舍弟》等,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社会的弊病以及人民的苦难。
2. 李白李白是唐代最具豪放风格的诗人之一,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文采而闻名。
他的作品充满了奇思妙想和生动的描绘,如《静夜思》、《蜀道难》等。
3. 韩愈韩愈是唐代的著名散文家,他的作品多涉及散文、辞章等多种文体。
他的文章思想严谨,语言精炼优美,他的代表作品有《师说》、《希旨》等。
4. 柳宗元柳宗元是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散文作品以议论文为主。
他倡导实用主义的文风,注重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讨论,力求通过文学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的主要作品有《封建论》、《赤壁赋》等。
四、盛唐文学的影响盛唐时期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转型和文学的解构 ——论韩愈的思想与创作
儒学的转型和文学的解构——论韩愈的思想与创作关键字:韩愈儒学转型解构“安史之乱”是唐代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此前的天宝初年 , 整个社会是一片繁华兴旺、歌舞升平的景象 , 士人的心态也是昂扬和开阔的。
而安禄山起兵的“渔阳鼙鼓” , 惊破了统治者的盛世酣梦 , 也送走了士人的和平心境。
此后 , 在无休止的兵戈纷扰、政治动荡之中 , 整个社会心态从张扬转入内敛。
尤其是藩镇割据以后的政治多元化 , 更促使人们从求同走向求异 , 从师法转为师心 , 社会上的公共话语 , 也越来越变得私人化。
同时 , 与士人们的迷惘和失落的情绪相适应 , 整个文化界弥漫着一种寻求刺激、求奇尚怪的气氛。
人们敏感于超常的事物 , 社会上的灵怪之风大盛。
而文人们亦以奇特风气相高 , 往往喜欢以不同寻常的风格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这方面 ,以韩愈等人在元和年间提出的尚奇言论最为典型。
如韩愈《答刘正夫书》: “家中百物 , 皆赖而用也 , 然其所珍爱者 , 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文 , 岂异于是乎! ”皇甫湜《答李生论诗书》: “夫意新则异于常 , 异于常则怪矣 ; 词高则出于众 , 出于众则奇矣。
虎豹之文 , 不得不炳于犬羊 ; 鸾凤之音 , 不得不锵于鸟雀 ; 金石之光 , 不得不炫于瓦石。
”孙樵《与王霖秀才书》也说: “鸾凤之音必倾听 , 雷霆之声必骇心。
龙章虎皮是何等物 , 日月五星是何等象。
储思必深 , 饬辞必高。
道人之所不道 , 到人之所不到。
趋怪走奇 , 中病归正。
以之明道 , 则显而微 ; 以之扬名 , 则久而传。
”这些人对奇文的极力推崇 , 正是当时趋奇的社会风尚的反映。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 , 中唐以后的文坛呈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光怪陆离的境界。
王谠《唐语林》卷二说: “元和以后 , 文笔学奇于韩愈 , 学涩于樊宗师 , 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继 , 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 , 学浅切于白居易 ,学淫靡于元稹 : 俱名元和体。
大抵天宝之风尚傥 , 大历之风尚浮 , 贞元之风尚荡 ,元和之风尚怪。
唐宋时期历史特点与文学发展状况总结
唐宋时期历史特点与诗词发展状况总结河北省兴隆县第一中学孟凡喜(整理)了解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对外关系等时代特点,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唐宋文学发展状况,更能够帮助我们从更深更广的维度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一、唐代的历史特点与诗歌发展状况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
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
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时万国来朝达到鼎盛,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
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政治上:1.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唐朝沿用隋朝官职制订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礼部礼兵刑工。
地方官制:道置观察使,州(郡)设置刺史(太守)、长史等官职;县设置县令;县丞、主簿、县尉等官职。
2.选官制度和法律制度在选官制度是主要采用科举制度;唐朝法律将谋反、谋叛等反对朝廷的行为定作不得赦免或赎免的“十恶”大罪,贵族、富人、官僚受到了一定的不平等的法律保护,在与庶民触犯同样的法律下可减刑或免刑。
军事上: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军事特点,因安史之乱在军事上全面收缩,接踵而至的藩镇割据导致华北地区经济萧条。
经济上:唐朝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较前代有新的进步。
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
唐代文学
四、唐代文学唐朝(618年—907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唐朝则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成熟、繁荣的时代。
(一)唐代诗歌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也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初唐诗歌(618—713)初唐时期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
初唐前期,诗坛主盟者多为陈隋旧臣,齐梁诗风继续蔓延,主要诗人有虞世南、上官仪等人。
初唐后期,以上官仪和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为代表的宫廷文人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律、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发展作出贡献。
而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代表的中下层文人有意识地在拓展诗歌内容、开创新的风格上进行尝试。
他们的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健清新,启迪盛唐。
在律诗、歌行等体裁的创新上,也有所贡献。
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是陈子昂。
陈子昂不仅批判了当时“采丽竞繁”的文风,而且标举“风骨”、“兴寄”,并在创作实践上垂范。
他的代表作有《感遇》38首和《蓟丘览古》7首等。
盛唐(713—765)盛唐指的是开元、天宝这一时期。
这个时期唐朝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达到了顶点,士大夫满怀希望,情绪乐观,游宦从军,极为活跃。
现实生活的无限丰富与广阔,开阔了诗人们的眼界和胸怀。
众多著名诗人同时出现使诗歌创作大放异彩,形成唐诗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边塞诗与山水田园诗成为最主要的两个创作派别。
边塞诗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崔颢、王之涣最为知名。
高适的代表作有《燕歌行》、《蓟门行》、《塞下曲》等;岑参的代表作有《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他们描写边塞的风光,表达建功的理想,抒发爱国的豪情,反映征战的艰苦,揭露将帅的腐败,开拓了诗歌题材的领域,加强了现实性。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唐高宗武后朝,杨炯,王勃,卢照邻 ,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四人才俊志雄,仕途淹蹇;创作上有相似的审美追求,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刚健骨气,抒发真情实感;他们对齐梁诗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使诗歌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在初唐文坛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激昂豪迈与忧愤感伤交织;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初唐四杰”;2.风雅兴寄: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4.初唐体:初唐诗坛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行体诗歌;句式自由,以七字为主,间以三、五、九言,骈散兼行,音韵格律也较自由,篇幅较长,往往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代表作如卢照邻长安古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5.上官体:指高宗朝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其诗歌好以绮错婉媚为本,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时人纷纷仿效,形成了着力刻画美丽的物象,讲究对仗,用典整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他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过渡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6.沈宋:指沈佺期与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作品“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声律精确,属对工整,推动了律诗的发展,五律体制至此已完全定型,七律的体制也开始规范;他们对唐代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自此以后,近体诗与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7.文章四友:指初唐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他们的诗歌以宫廷应制奉和之作,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内容贫弱,文辞浮艳;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他在游宦之中写了一些感情真挚的好诗;8.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沉郁顿挫:所谓“沉郁”,所谓“顿挫”,;9.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裴迪、丘为、等为代表,又称“王孟诗派”;内容以描写秀丽的山水和恬淡的田园风光为主,表达淡薄闲适的生活情趣;风格清新疏淡,写景状物工细传神;体例上多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10.盛唐边塞诗派: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为代表,又称“高岑诗派”;主要内容以描写边塞风土人情和战争及战争带来的种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厌战、苦乐不均等;诗风悲壮,格调雄浑,他们的诗歌兼容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形式上以七言歌行为主,兼及七言绝句;具有极高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11.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12.箧中集:诗集名;元结收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诗二十四首,命名为箧中集;他们诗中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他们是最先感受到哀败景象到来的一群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给予了很多的评价;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 13.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疾苦,大多是唱和和应制之作;歌颂太平、吟咏山水,流连光景、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他们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修养,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但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其中钱起、卢纶、韩翃较有成就14.行卷、温卷——唐代科举考试时士子“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士子在应试之前,常把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称为“行卷”;见云麓漫钞“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故常用作'行卷'.”唐代士人行卷,逾日又投,谓之'温卷'“;”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对唐传奇的繁荣产生了一定影响;15.气盛言宜:韩愈主张的散文创作理论;在孟子“养气说”和梁肃“文气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一条为文的原则;“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认为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及文章的情感力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气”是修养的结果,其中不仅有道德因素,还源于个性禀赋和社会实践的精神气质,情感力量;当“气”极度喷盈而出时,文章就会写得好有动人力量;16.韩孟诗派:中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包括贾岛、卢仝、姚合、李贺等;他们交往酬唱、相互奖掖,形成共同追求;主张“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所以又称“险怪派”;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由重视社会功能转向重视内心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17.元白诗派:中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还包括张籍、王建等人;以浅近通俗的语言、新乐府的形式,反映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创造了“以俗为美”的艺术境界;18.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贞元、元和年间,元稹、白居易等人继承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文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倡导写作新乐府以反映民生疾苦、讽喻时政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参加者除元、白外,还有张籍、王建、李绅等;这一运动发展了我国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19.新乐府:所谓新乐府,即“新题乐府”,是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新乐府以新题写时事,专门美刺现实,不以是否入乐为标准,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曾把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五十多首诗编为新乐府而得名;始创于,为元结、等继承,又得到、大力提倡; “元白”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20.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皆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21.元和体: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开创的一种诗风;因昌盛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故名;旧唐书元稹传:“稹聪慧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妆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宫阁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元白体包括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元白那些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其中也有元稹的艳体诗;22.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又新唐书白居易传:“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两人为好友,文学主张也相同,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23.古文运动: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它经历了从两晋到隋的萌芽期,初唐到盛唐的准备期,中唐的高潮期,晚唐的衰落期等四个阶段;它以儒学复古为号召,以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为楷模,用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革新文风和文体的目的;中唐贞元、元和年间,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以“文以载道”为核心的完整的古文理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把它推向高潮,一时追随者云起响应,终于确立了古文的统治地位;文风文体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而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古文:文体名,是散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用文言写的散体文,与骈文相对而言;韩愈提出古文运动:中唐时期由韩愈领导、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有“韩门弟子”参加的,以“文以载道”相号召,以古文反对骈文,以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质朴流畅的传统,反对浮华的文风的文学革新运动;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与艺术发展上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24.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属游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神形毕肖的地再现山水景色的自然美;有卓越的的艺术独创性,善于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征,又善于以动写静的手法与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他的游记,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25.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韩笔”的称誉;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26.韦柳:中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二人皆长于山水田园诗,且诗风淡远,后人往往并称之;27.惟歌生民病:白居易的诗歌主张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目的是补察时政,“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28.韩柳: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他俩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坚和领袖,以其理论主张和实际创作的突出建树而被视为当时文坛的旗帜;他们的文论都主张文道统一,文质并重,指导了古文运动的健康发展;他们的古文较前人有新的创造与突破,韩愈精于论说文,柳宗元善作山水游记和寓言;两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风格,韩文雄健奔放,柳文峭拔精悍,两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29.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代表性作品有王度的古镜记、白行简的李娃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它是在六唐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以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它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艺术上,情节比较复杂,结构相当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富于文采;始自晚唐裴鉶的传奇一书,其情节奇特神异,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传奇”是我国文学的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多奇特神异,故名;唐传奇是后人对唐代所创作的文言小说的称谓,它代表了唐代小说的发展水平成熟;“传奇”这一名称的来源,可能与晚唐时裴鉶所作的小说集传奇有关,后来人们即用“传奇”这一名称作为这一类小说的通称;唐传奇虽是六朝小说的发展而来,但它与六朝志怪小说相比,在艺术上已有了很大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它情节更加曲折丰富,结构上更加完整,文字上更加华丽生动,而且在人物刻画上更加形象生动;更为重要的是,传奇作者是有意的写小说,着有白行简的李娃传、陈玄佑的离魂记等,后来一些改编成戏曲,可见唐传奇在我国小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30.变文:唐代说唱文学作品之一,或简称“变”;当时有一种称为“转变”的说唱艺术,在表演时,往往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称为“变相”,其说唱故事的底本称为“变文”;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累讲述佛经故事,宣扬佛教经义,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降魔变文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富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如孟姜女变文、董永变文、伍子胥变文等;;形式约有散文韵文相间,全部散文和全部韵文三种;31.二十四品:晚唐司空图所作,共二十四则,每则四言十二句,用韵语写成,故称二十四品;它是一篇论述诗歌风格的专文;共分二十四品,每品以两字标名,揭示诗的风格特色,有雄浑,冲淡,纤秾,沉着等;诗品在指陈诗歌风格特征时,除了少数理论性概况词语外,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来描述诗的风格特征;清代文人多有读作;今人证实它非司空图所作;待考;32.花间词: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派因此得名;其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绮艳婉丽,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33.无题诗:指李商隐着名的以无题为名的诗篇,多数与爱情有关,也有些可能有政治寄托,每用比兴,象征等手段,具有朦胧的特点;34.温韦: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以宫怨闺诗为主要题材,韦庄是唐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二人齐名,并称“温韦”;35.小李杜: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合称,二人皆晚唐杰出诗人,又生于李白、杜甫之后,故称;36.词:是一种文体,它的特定含义是依照燕乐府乐曲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歌词;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谓之词牌,如菩萨蛮、苏幕遮、忆江南、念奴娇等;每首词,可以无题目,但绝不可无词牌;词是依曲填写的,所以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乐谱,这就决定了每个词牌的句数,每句的音节,也就决定了词本身的句数、字数、用韵的位置及平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即所谓“调有定格,字有定声”;词是供演唱用的,一支乐曲演奏一遍叫一阙,所以一段歌词也叫一阙,或称一片;一般的乐曲演唱时要重复一遍,所以词一般也就分为上下两阙;只有一段歌词的词称单调,当然后世也有一首词有三阙或四阙的;词又根据篇幅的大小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长调又称慢词;37.词牌:乐谱名称,表示音韵、节奏、句式;每调的句数,每句的字数,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都有相应的格式;所谓“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38.敦煌曲子词:是指在甘肃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五代民间词;是我国现传最早的民间词;敦煌曲子词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内容丰富庞杂,主要反映社会民众的生活和情感,国家战争频繁、边疆多故的历史事实,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较为广阔,风格清新明快,质朴自然,情感真率,生活气息很浓厚,体现了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39.花间词:因西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而得名,代表词人有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以温庭筠为花间鼻祖;花间词人在词风上大体一致,以华艳的词藻和婉约的构思,形容妇女的服饰和体态,描写离愁别恨;内容多花间月下,男女之情;风格以剪红刻翠、香软浓艳为主;题材过于狭窄,表现伤于柔弱,词句过于雕琢,流于形式主义的创作特征;40.花间集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家“诗客曲子词”,编成花间集十卷,计五百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定,具有文本范例的性质,为以后词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1.宋初“三体”: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合称宋初“三体”;2.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所代表的诗风,这一派追踪贾岛、姚合的诗风,多写清幽枯寂的隐居生涯,代表诗人有九僧、潘阆、魏野、林逋;3.西昆派: 是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代表作者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因他们曾相互唱和,由杨亿编成西昆酬唱集,故名;欧阳修六一诗话谓:“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西昆体”写作作风,也表现于骈文及其它文的写作上;4.西昆体: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而内容空泛的诗体,因杨亿编辑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这本诗集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248首,内容主要是描写内廷仕宦优游豪华的生活,也有一些咏物、咏史诗,共同特点是只重辞藻、用典、声律和对仗,缺乏现实内容与真情实感;西昆酬唱集行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成为当时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欧阳修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六一诗话;杨亿等人最崇拜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西昆集中的诗人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诗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然而西昆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西昆体: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是西昆体,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全部为近体律诗,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为代表作家;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5.苏梅:北宋诗人苏舜钦、梅尧臣的并称;他们的诗歌创作都有现实主义精神,同是反西昆派的重要人物;梅尧臣在艺术风格上追求“平淡”之美,而苏舜钦诗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二人以诗齐名,故曰“苏梅”;6.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北宋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着名的散文作家;八人都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健将;明初朱右选辑八人古文为八先生文集,始有八家之名;明中叶唐顺之选辑唐、宋文,亦取此八家;嘉靖时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流传最广,八大家之名遂家喻户晓;八大家散文风格各异,韩愈散文雄健奔放,波澜壮阔;柳宗元散文精密峻峭,清新秀美;欧阳修散文流畅婉转,迂徐委备;苏洵散文博辩宏伟,简劲凝练;苏轼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辙散文和平坦荡,体气离妙;王安石散文峭刻雄劲,简丽幽远;曾巩散文平易舒畅,简括严密;八大家中,以韩、欧影响最大;韩文如创阁奇景,欧文如江南秀色,并称“韩欧”;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又都受韩愈影响;7.韩潮苏海:是对唐代古文家韩愈和宋代文学家苏轼文学成就及特色的形象化概括;南宋李涂文章精义中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概括了四大家散文的风格特。
唐代文学四个发展阶段
唐代文学四个发展阶段1、初唐:唐诗的准备阶段。
试探总的趋势由齐梁旧风向盛唐气象过渡。
两个重要现象:1.一大批宫廷诗人承袭齐梁绮丽的风气。
追求诗歌的词藻和声律,而最终导致了律体的完成。
2.为数不多的卓杰之士,批判六朝以来浮华的文风,强调诗歌的风雅兴寄,从而导致试探风起的转变。
初唐诗人的特点:继承加变革2、盛唐:唐代诗歌的鼎盛期、顶端充满“爱国主义和爱国热情”反映在文坛:积极浪漫的诗歌成为创作主流。
代表人物:李白安史之乱使开唐以来的矛盾集聚,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诗歌得到发展。
代表人物是杜甫。
总结盛唐,开启中唐,杜甫应运而生。
“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边塞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
高适以乐府歌行见长,风格苍凉雄健,岑参后期诗歌磊落奇骏。
3、中唐:再盛期。
大历时期是一个低谷时期,但也是对盛唐诗歌的继承,多沿袭他们的文风。
大历十才子;山水田园诗:刘长卿、韦应物;边塞诗:刘禹锡、李益;奇崛派诗人:代表韩愈、孟郊,又称“韩孟诗派”,孟郊独创风格是古拙瘦硬用语奇险;“山水诗人”:柳宗元、刘禹锡。
刘禹锡诗歌风格:“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古文运动:领导者:韩愈、柳宗元。
是一场以复古为旗帜的文学革新运动,它的重点在于对文体的改革,同时也兼及文风、文学语言的改革。
特点:1.古文运动与儒学复古紧密结合,具有政治革新意义;2.文体改革与进步的文学观点紧密结合。
4、晚唐:夕阳期。
感情情绪十分浓厚。
杜牧、李商隐是晚唐的代表作家。
有的刻苦沉吟,追求“清新奇僻”,代表贾岛、姚合;有的着力艳丽,写闺中女儿之情思,如温庭筠、韩偓;有的淡薄诗风,如司徒空、陆龟蒙;有的讽喻时事,表达动离之感,如皮日休、罗隐。
在散文上出现小品文创作,继承韩柳的古文传统,用尖锐的笔锋,讽刺时事。
唐传奇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唐代的儒学
唐代的儒学作者:邓小军唐代的儒学,大体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是新儒学,一是经学。
唐代新儒学的性格特征,一是哲学思想品格,继承和创新了先秦原始儒学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二是政治实践品格,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提出批评。
隋末文中子王通河汾之学,是唐代新儒学的开山。
唐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是唐初的魏征,盛唐的杜甫,中唐的韩愈。
王通门人及问学者,参与唐初开国创业及达成贞观之治并作出杰出贡献,文献确实可考者,有薛收、魏征、陈叔达、杜淹等人。
其中,薛收在政治、军事上为唐初开国创业和开贞观谏议风气之先,作出杰出贡献。
李世民即位后曾说,“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宰相)处之”(《旧唐书·薛收传》)。
陈叔达、杜淹、魏征皆是贞观时期之宰相。
魏征对达成贞观之治,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武德九年,太宗君臣举行决定唐朝政治方向的辩论决策,魏征依据由王通所重新发明的先秦儒家人性思想,主张采取儒家民本仁政。
唐太宗采取了魏征的主张,实现了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的贞观之治。
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魏征对曰:“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政体》)可见王通所重新发明的先秦儒家君权有限合法性思想,亦成为贞观君臣之共识。
魏征的勇于进谏,太宗的从谏如流,成为贞观之治的标志。
“悦谏”,“从谏如流”,“直言无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作戒”,这些凝聚着中国传统政治智慧。
可以说,贞观之治大体落实了河汾之学重新发明的先秦儒家政治思想。
就贞观之治的文化品质而论,唐源流出于河汾,而魏征功不可没。
在中国历史上,一种良好的学说,落实到一代良好的政治,河汾之学与贞观之治之关系,是最佳典范。
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与大儒。
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邦以民为本,鱼饥费香饵。
请哀疮痍深,告诉皇华使。
使臣精所择,进德知历试。
恻隐诛求情,固应贤愚异。
”恻隐之心,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心,乃是仁政的根本。
汉唐延陵包氏儒学家族初考
汉唐延陵包氏儒学家族初考作者:顾珊珊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6期摘要:初盛唐时期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以“三包”为代表的延陵包氏家族正是一个历史传承悠久的儒学家族。
从汉至唐历代包氏闻人大多以儒学闻名,经史传家是其兴盛的重要原因。
包氏家族强调的道德修行和入世精神,呈现出鲜明的奉儒守官的家族特征。
作为文儒,儒学在三包的生命中极其重要并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初盛唐儒学家族延陵包氏初盛唐是文学发展鼎盛的时期,也是思想逐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儒学在此时期的发展相较于前代较懈滞,但儒家精神早已深入世人心中,并成为多数煊赫家族传家的根本。
延陵包氏便是其中的重要存在,其以通经知史起家,儒学在其延续中成为家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发展至唐代时,其家族已成为一个全国驰名的儒学家族。
由于关于延陵包氏的起源和发迹说法不一,遂就现有谱牒文献,参考历史典籍考证延陵包氏的起源和发展。
本着“知人论世”的文学研究传统,本文将对延陵包氏家族及其儒学家族文化进行考证,并分析“三包”文学创作中呈现出的儒学文化。
一、汉唐延陵包氏世系小识延陵包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包氏闻名天下是从东汉大儒包咸开始的。
阮元在《嘉定镇江志》的序中写道:“是书初刻时,不知书中载包氏名人甚多,乃校勘后知包氏为丹徒旧族,宋元二《志》‘人物’门俱以汉大鸿儒包咸为首,厥后包融、包何、包佶俱有名于唐代,而元《志》俞庸修《高资桥记》,亦言丹徒包氏不坠先业。
”[1](2312)对于始祖包咸,《后汉书·儒林传》载:“包咸字子良,会稽曲阿人也。
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举孝廉,除郎中……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论语》,又为其章句……每进见,赐以几杖,入屏不趋,赞事不名。
经传有疑,辄遣小黄门就舍即问。
”[2](2570)文末提及其子包福“子福,拜郎中,亦以论语入授和帝”[2](2570)。
包咸为延陵包氏第一世,其“以经立命”的人生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包氏后人,奠定了儒学家族的根基,流传于后世的包氏后人皆以儒学见长。
中国古代文学唐代文学绪论
第三节 佛教与道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道思想的交融, 儒、释、道思想的交融,可以说是唐代思想的 基本特点。立国之本是儒学,人生信仰、 基本特点。立国之本是儒学,人生信仰、社会 思潮、生活情趣与生活方式方面, 思潮、生活情趣与生活方式方面,则时时杂入 在唐代作家中, 释、道。在唐代作家中,很少有单独受到或儒 或道或佛一家影响的。 或道或佛一家影响的。 对于唐文学的发展来说, 对于唐文学的发展来说,儒、释、道思想都有 积极的作用。 积极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 佛教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 道教则丰富了唐诗的想象。 道教则丰富了唐诗的想象。
(一)漫游的目的
1.山水游赏。 山水游赏。 山水游赏 孟浩然: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两京”等等。 孟浩然:“山水寻吴越,风尘厌两京”等等。 2.神仙道教信仰。 神仙道教信仰。 神仙道教信仰 唐代的不少重要士人,都有神仙信仰。名山访道, 唐代的不少重要士人,都有神仙信仰。名山访道,成 为一种时尚。 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 为一种时尚。 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3.漫游边塞。 漫游边塞。 漫游边塞 优秀的边塞诗,多是到过边塞的诗人的作品。 优秀的边塞诗,多是到过边塞的诗人的作品。 为唐诗 带来慷慨壮大的气势情调和壮美的境界。 带来慷慨壮大的气势情调和壮美的境界。 4.漫游繁华都市(通都大邑)。 漫游繁华都市( 漫游繁华都市 通都大邑)。 歌吹宴饮,任侠使气,干谒投赠,结交友朋。杜甫的 歌吹宴饮,任侠使气,干谒投赠,结交友朋。 放荡齐赵间,逑马颇清狂” “放荡齐赵间,逑马颇清狂”。
四、唐代士人的贬谪生活
屈原 唐人贬谪作品多而且佳作多。特别是在中唐以后, 唐人贬谪作品多而且佳作多。特别是在中唐以后,元 和诗人的贬谪作品中。如韩愈、柳宗元、刘禹锡、 和诗人的贬谪作品中。如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 白居易诸人都有这方面非常优秀的作品。 稹、白居易诸人都有这方面非常优秀的作品。 贬谪的悲愤不平,孤独寂寞,凄楚忧伤, 贬谪的悲愤不平,孤独寂寞,凄楚忧伤,和对于生命 的执著,对于理想的追求, 的执著,对于理想的追求,构成了贬谪文学丰富多样 的内涵。 的内涵。 文人的贬谪生活,也丰富了唐文学, 文人的贬谪生活,也丰富了唐文学,使唐文学从生活 面到情调意境,都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 面到情调意境,都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阶段
1.起始阶段(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文学主要是口头传承的神话、祭祀文化和史书记录。
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诗经》,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
2.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品是《论语》和《道德经》,前者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后者则提出了道德哲学的思想。
3.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代表作品有《诗经》注疏、《汉书》、《晋书》等。
另外还有名家如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诗歌作品。
4.唐宋两代(618年-1279年)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代表作品有《唐诗三百首》,这是唐代诗歌的集大成之作。
宋朝则以诗词和散文为主,代表作品有苏轼的《东坡志林》和辛弃疾的《青玉案》。
5.元明两朝(1279年-1644年)
元朝是外来政权,文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作品,如关汉卿的戏剧作品《汉宫秋》。
明朝时期以小说为主要文学形式,代表作品有《水浒传》、《西游记》等。
6.清朝(1644年-1912年)
清朝时期文学受到了士人文化的影响,除了典籍传统文化的发扬,还有一些新的文学形式出现,如戏曲、小说和散文等。
代表作品有尚长荣的《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石头记》。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经历了起始阶段、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两代、元明两朝和清朝。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学形态和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形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一、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一唐代的诗歌诗歌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形式,唐诗可说达到了中国诗歌繁荣的顶峰.唐诗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量众多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表现为数量的丰富.唐诗的繁荣也是如此.有唐一代所创作的诗歌总数,今天恐已难以做出全面精确的统计.但清康熙年间所编纂的全唐诗,却为我们留下了唐诗繁荣的一个记录1.据康熙所撰序云,全唐诗收录诗人二千二百余人,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其中有别集者六百九十一家唐音癸鉴,这个收录恐怕还不是最完备的.这是因为,在印刷术尚未流行的唐代,作品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方法,这样,有可能一些作品由于缺乏传播环境,很快就失传了.其次,由于唐代距今已千有余年,唐诗本身的流传过程中,很可能散佚很多.韩愈在调张籍中说(LI)白与杜甫的诗是“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LI)、杜这样的大诗人尚且如此,其他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第三,清修的全唐诗,在纂修时主要以季振宜的唐诗为底本,以胡振亨的唐音统签为校本.这两家虽对唐诗搜求颇勤,但限于当时条件,必然不能完备详尽.所以唐代的诗歌的总数远远不止于四万八千九百余首2.但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这样巨大的收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的奇观.2、艺术精湛唐诗之盛,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质量.唐诗在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仅出现了(LI)白、杜甫这样辉映千古的伟大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LI)贺、(LI)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唐诗的一般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唐诗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我们将在后面作进一步的讲述,这里仅举一个例子,略作说明.在全唐诗中,有一位诗人金昌绪,他只有一首小诗流传下来,可说是一位再小不过的诗人,但是他的这一首题为春怨的小诗,其艺术成就却令人叹服不已.“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我们初读此诗时,不仅要疑惑,这位闺中少妇,何以要迁怒树上的黄莺鸟,从树上赶走它,不让它鸣叫原来是黄莺的鸣叫声将她从梦中惊醒,那么她做的是什么梦呢何以惊醒她便生气,到了末句,我们才明白,原来她做梦是要去辽西和丈夫相会,而黄莺的鸣叫,惊醒了她,使她不得在梦中与丈夫相会.短短二十字,把闺中思妇对丈夫的思恋痴情痴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们不能不汉服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的功力.全诗如剥茧抽丝,一层一层,渐次披露,可谓既引人入胜,又委婉曲折.由此可以看出唐人诗歌艺术的精湛.3、体裁全面古典诗歌的体裁是多样的,常见的有五、七、杂言、歌行、乐府、绝句等体制,但是这些体裁并不是一开始就随同文学的产生而同时诞生的,它是随着诗歌本身的发展完善而慢慢丰富起来的.先秦时期,诗歌的体裁最初是三言,而诗经多是四言,楚辞则以杂言居多.汉末五言诗产生,并逐渐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诗歌形式.南北朝时期,诗歌体制趋于多样化,南朝齐梁时出现的“永明体”开始对诗歌的格律开始了探索,为近体诗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诗歌发展过程中,在体裁形式上积累与探索,为唐代诗歌体裁形式上的完备准备了充分的条件,所以,到了唐代,各种诗歌形式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故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慨叹道:“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诗歌体形形式上的发展,到了唐代,可以说是一次集大成,据前人对于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所作的统计,其中五、七言古诗7244首,五、七言绝句9210首,五、七言律诗15474首,排律2004首.这个统计占全唐诗的百分之七十,从这个不完全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人在诗歌体裁上运用之多样.4、影响广泛唐代是一个诗歌大普及的时代,不仅诗歌的数量多,作家多,而且诗人队伍的构成也很广泛,上自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下及缁流、羽客,童子妇人,都对诗歌十分爱好,并且这些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喜欢诗歌创作,所以胡应麟说:“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以帝王而言,唐代的帝王大多能诗,着名的如太宗(LI)世民、中宗(LI)显、睿宗(LI)旦、玄宗(LI)隆基、文宗(LI)昂、德宗(LI)适、宣宗(LI)忱、昭宗(LI)晔等.其中存诗一卷就有四帝.后妃则有武则天、徐贤妃、杨贵妃等.以童子而言,唐诗中早慧能诗者颇多,如骆宾王、杨炯、杜甫、徐惠、缪氏子、刘晏、林杰等.缁流羽客中有寒山、拾德、皎然、贯休、齐己、吴筠、陆羽等.妇人则有鱼玄机、薛涛、(LI)冶等.不仅诗人的社会层次广泛,整个社会也都非常喜爱诗歌,唐诗在当时就以种种方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今存唐人唐诗选本即有十多种.白居易曾说他的诗被人“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说明当时人们对诗歌的普遍喜爱.不仅如此,唐诗还影响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宣宗(LI)枕在白居易死后所写的吊白居易诗中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居易名,造化天子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君一怆然.”白居易的诗在日本深受欢迎,源氏物语即有不少地方受白氏影响日本学者丸山青子有源氏物语与白氏长庆集的着述,等等.二唐代的散文除了诗歌,其他文体在唐代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散文是唐代获得很高成就的一个方面.从六朝开始,中国散文创作渐渐走向骈俪化,骈文的创作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从西魏开始以至盛唐,要求改革文体的呼声一直不断,但直到中唐韩愈、柳宗元的出现,在文坛发动了一场古文运动,才使文体革新取得成功,对当时的文坛及众多的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在散文创作上所以得的实绩显示了古典散文在经过先秦两汉繁荣后的再次辉煌.他们所创作的优秀之作,至今仍脍炙人口.韩、柳创作以虽以散文名世,并把骈文作为变革的对象,但骈文的创作并未销声匿迹,而是与散文一样,出现了许多万口传诵的名篇.如以大散文眼光来看,两类都可归入散文范畴.整个唐代,骈散文创作的成就与数量,亦十分可观.清代嘉庆年间董诰等奉敕所编的全唐文收有作者3035人,骈散文共20025篇.但这个收录尚未完备,后来陆心源又编有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拾,续收777位作者,文2871篇,两者合计,作者3516人去重复296人,文22896篇.近代以来,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发现,新出土的唐文数量极大,故全唐文的补遗、补编在不断进行.据西北大学全唐五代文编委会统计,其所收集的全国新出土的墓志、碑刻等可新增清编全唐文未收文1100余篇.由此可见,唐代散文创作,作家之众多与创作之繁荣.三唐代的小说唐代传奇小说的出现,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魏晋时期是我国小说创作的初期阶段,此时的小说尚不离搜奇记异,写法上以实录为指归,虽名为小说,而实与今天所说的小说尚有一定的距离.至唐人传奇,则始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他们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与时代风貌,其小说不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塑造了十分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象虬髯客传、(LI)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长恨歌传等,至今仍保留他们的艺术魅力.唐代还出现了变文和话本,为我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后世的戏曲、白话小说和曲艺都有显着的影响.四唐五代词唐代还出现了词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最初词是由民间兴起的.保存于敦煌石窟的曲子词,展示了唐词的最早形态,随着民间词的传播,文人亦开始了词的创作.唐代文人词的创作,相传最早是盛唐时期的(LI)白,但学术界目前对(LI)白词的真伪尚有争论,不过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已开始从事词的创作,则是毋容置疑的.到了晚唐五代,词由滥觞而渐成溪流1,终于发展到宋代时,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而在词的发展过程中,唐五代词的引导作用,则是不容抹杀的.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繁荣的原因,学术界曾有过热烈的讨论,但是唐代文学繁荣的最根本的原因究竟何在,至今大家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下面所述的几个方面,是促成唐代文学繁荣的一些因素,供大家研习时参考.1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为唐代文学煌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唐王朝是继隋初统一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唐王朝建立后,接受了前代王朝覆灭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措施,调整了当时的生产关系,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使得社会经济很快得走向繁荣.所以唐初的经济很快得到发展,形成了“贞观之治”.太宗之后,虽有则天称帝时的一段反复,但到了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又形成了着名的“开天盛世”.“贞观之治”与“开天盛世”前后交映,成为唐代乃至于封建时代繁荣盛世的象征与标志.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开元时的情况是:“斗米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才三钱”.通鉴亦载开元末740的情况:“天下县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西京、东京米斛钱不满二百,绢匹亦如之.海内富安,行者万里不持寸兵.”杜甫在忆昔诗里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去日出,齐纨兽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不仅经济繁荣,当时唐王朝国家的版图也空前扩大.盛唐时期唐王朝影响的范围东北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业,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经济的繁荣,国家统一,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这样的背景下,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人民的创造力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活跃的状态.经济的繁荣也影响了唐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唐代的许多诗人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的生活,有人漫游过大半个中国.如(LI)白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杜甫的“放荡齐赵间,求马颇清狂”.孟浩然的“山水寻吴越,风尘厌两京”等等.这种漫游生活,不仅开阔了诗人的眼界,而且增强了诗人对社会的了解与对人生的体验.所以冯至先生在谈到漫游时说:“他们离开狭窄的家乡,看见异乡的山水与新奇的事物,遇到些幸福或不幸的遭遇,自己也会感到一种解放,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经验,丰富了生活.”杜甫传漫游也改变了诗人的行为方式,许多诗人都具有侠客的气质,这样也使他们的诗歌充满一种豪迈不羁的魅力.所以当时国家的强大,经济的空前繁荣,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准备了政治经济条件.安史之乱后,虽然唐王朝由盛转衰,但是面对社会的动乱,民生的疾苦,以及知识分子力图改革弊政而致力中兴,又给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与激情.此外,由于社会的大变动,作家队伍的构成的变化,也是唐代文学的繁荣的一个原因.六朝时期,文学的主要作者是贵族或者说世族地主而到了唐代,作家队伍则主要为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与世族文人不同,他们比较了解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们大都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政治上比较进步的势力.他们有比较丰富的阅历,对政治现状常常有所不满而要求革新;他们能够吸取民间文艺的营养,敢于揭露社会矛盾,表现政治理想,等等.2政治的开明,思想的宽松活跃,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唐代文学的繁荣也与当时思想、文化环境的的宽松、活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唐代的统治者,虽然强调儒学为本,但并不象汉代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具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因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儒、释、道等各种思想都得以流传.终唐一代,儒、释、道三家思想虽然在各个时期互有消长,但基本上都得到了自由发展,并且呈现一种互相融和的趋势.由于思想界的自由,异域的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原.龟兹乐、胡旋舞、琉璃瓦、夜光杯、胡饼、胡药乃至于袒胸露臂甚至半裸的乐伎,都成为长安这个世界性的名都的奇观.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互相影响,为文学的繁荣增添了新的手法.如山水诗与山水画、舞蹈与书法等的相互影响.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杜甫在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中则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贴,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等等,思想文化的活跃促进了文学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立,对于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如变文、词也有积极的影响.3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有利于文学风气的形成.唐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喜爱文艺,他们除了亲自创作诗歌外,对文人的创作也加以奖励、提倡.唐太宗在作秦王时,于武德四年打败王世充后,就开设文学馆,置文学学士.后又开设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他在帝京篇序中说:“予以万机之暇,游息文艺.……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淫放.……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虽然是从儒家的文艺观出发,讲究文艺的实用,但“于万机之暇,游息文艺”也可以看出他对文艺的喜爱.高宗武后时期,诗坛上的文艺活动更加繁荣,在武后的倡导下,以上官婉儿为中心,在宫廷形成了一个“文艺沙龙”.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武后游龙门,命群宦赋诗,先成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宋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新唐书·上官昭容亦载:“婉儿常差第群臣所赋,赐金爵,故朝廷靡然成风.”唐玄宗是一个风流天子,不但对诗歌爱好,而且对其他艺术门类,如演唱、音乐也非常在行,曾设立“皇家梨园”,称歌伎为“皇家梨园弟子”.代宗皇帝也非常重视文学,王维死后,他曾关心王维的诗集编纂工作.宣宗曾写诗悼念白居易,等等.另外,唐代的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以科举取士,而科举制尤其重视进士科,这对于吸引知识分子研习诗文,促进诗歌他人创作繁荣,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胡震亨唐音癸签说:“唐试初重策,兼重经,后乃觭重诗赋.中叶后,人主至亲为披阅,翘足吟咏所撰,叹惜移时.或复微行谘访名誉,袖纳行卷,予阶缘,士益竞趋扬名,殚工韵律.诗之日盛,尤其大关键”.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统治阶级对于文学的爱好与提倡,对当时文学风气的形成,应该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作了准备.文学的发展,总是从幼稚到成熟,从朴质到完美的.在唐以前,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题材、风格等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汉魏乐府的叙事抒情手法,都给唐代作家以丰富的营养.同时,六朝以后山水田园题材的开拓,以及对声律、对偶等艺术技巧的运用,也为唐代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此外,四、五、七言、骚体、乐府、古诗、新体诗的发展,也在运用体裁形式方面为唐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唐代的作家正是在此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吸取了前人的教训而把唐代文学推向了高峰的.5南北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学高潮的到来.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差异颇大,因此不同地域的文学,其面貌也各不相同.春秋战国时期北风与南骚的不同,即是明证.自晋室南渡,南北方长期对峙,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地域环境、文化环境下,南方与北方的文学,形成了不同的风貌与特征.魏征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即指出了南北文学的不同面貌.自隋统一之后,南北政治上的对峙被打破.政治上的一统,也带来了文化上交流与融合趋势的加快,南北的文风也在逐步的融合.清丽而又略嫌纤巧柔弱的南朝文学,与北朝的刚劲、粗犷、沉厚、朴实的文风相结合,为一种既优美又刚健的新文风的出现,提供了可能.魏征隋书·文学传序中所说的“若能擢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正是这样一种理想的文学风貌.而唐代诗人经过近百年的摸索探讨,终于将南北两种文风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中国诗歌最成熟的典范.三、唐代文学发展的分期唐代的诗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的变迁,在唐代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很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段落,对此,前人早已有所认识.对于唐诗演进过程的描述,最为流行的大致有所谓“五唐说”和“四唐说”.五唐说最早始于宋代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诗体中说,“以诗而论,则有……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并且指出,唐初是承袭陈隋之体.盛唐体指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大历体指大历才子之体.元和体是元白诸古诗.这五种体式的标示,实际上已勾勒出了唐诗流变的一个基本轮廓.严羽之后,元人杨士弘选录唐诗,编成唐音一书.他将严羽的五体并为“初、盛、中、晚”四体.到了明代的高棅,“四唐说”已扩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趋于定型.他在唐诗品汇·总序中指出:“有唐三年,众体备矣,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莫不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而陊之于终,至于声律、兴象、文辞、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详而分之,贞观、永徽之时,……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洎开元初,……此初唐之渐盛也,开元,天宝间,此盛唐之盛也,大历贞元中,……此中唐之再盛也.下暨元和之际,……此晚唐之变也.降而开成以后,……此晚唐变态之极,而遗风余韵犹有存者焉.”并且他从盛衰正变的指导思想出发,对各个阶段的代表诗人、诗风作了论析,同时他在品汇当中对于唐诗各个阶段的嬗变潜衍过程也作了说明.从此四唐就不仅分体,而且成为唐诗的分期.按这个分法,初唐不包括高祖时代、中唐又太短,所以还不甚严密.明末沈骐在诗体明辩的序里分唐诗为“四大宗”,修正了这两处.此后,“四唐说”便为历代诗论家论唐诗流变所遵循.现在一般所说的初盛中晚的时限大致是: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约为百年.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约五十年.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约七十年.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佑四年907约七十年.当然这个分法,也有人根本反对,也有人推敲过各期界限.而现代人对唐诗发展演变的分期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五期、六期、八期等不同的分法1.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两个五十年.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2.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LI)世民为代表,包括(LI)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盛唐,是唐代诗歌达到繁荣的顶点时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里,涌现出了十几位大诗人,他们以不相同的风格,投入到了盛唐之音的大合唱之中去.正如(LI)白古风其一所说:“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在盛唐诗坛上,(LI)白、杜甫无疑是两位最伟大的时代歌手.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一批诗人和以高适、岑参为首的另一批诗人分别以或宁静优美、或豪迈奔放的音符,弹奏出盛唐之音的不同音部.总体来说,这一代诗人大都具有宏伟的理想和抱负、蓬勃热烈的感情,他们的诗歌大都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这也就是后人所称道的盛唐之音.(LI)白诗歌则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伟大的诗人杜甫,以他如椽巨笔,在诗中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代巨变.在诗歌史上,他既是盛唐之音的结束者,又是中唐诗歌的开启者,在整个唐代诗歌史上占据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也是整个中国古代诗史上一位杰出伟大诗人.中唐诗人大约五百七十人,诗歌数量最多,约一万九千余首,诗歌流派也最多,所以高棅称之为“中唐之再盛”.这时与安史之乱期间相比,虽然时局得到相对的稳定,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以及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使社会陷于严重的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盛唐那积极浪漫主义的热情和理想退潮了,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不得不倾向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所以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道路.而盛唐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成熟完美的境界,也为中唐诗人在诗歌艺术的创新与开拓上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中唐诗歌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出现了竟相创新的局面,诗人及流派的创作“如危峰绝壑,深涧流泉,并自成趣,不相沿袭”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中唐诗坛,大致有以下几派: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LI)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和为事而着”,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从尚奇怪,重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岛、(LI)贺等,其中韩、孟、(LI)最为出色.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4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晚唐七十年,是唐诗的晚秋时节,但并非一片萧瑟.总体来看,由于晚唐政治形势的恶化,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LI)商隐、杜牧两位诗人为晚唐之翘楚,他们的诗歌,无论其内容还是艺术都具有杰出的成就.许浑、温庭筠、韦庄、司空图、韩偓、郑谷等诗人,也都各有特色.而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等人,继承了中唐元白新乐府的传统,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晚唐时局如西风落照,士人深感回天乏力,故淡泊情怀与艳情绮思的主题在晚唐诗坛便十分流行.而艳情绮思的题材在词这一新起的艺术形式中表现的更为充分.到了五代时期,词这种形式迅速发展,为后来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唐朝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唐朝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朝文化融合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唐朝文化的最高成就是诗词。
唐朝以文人风气盛行,诗人辈出,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有着杜甫、李白、王之涣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诗人。
他们以自由开放、豪放激昂的诗风脍炙人口,代表了该时期唐诗的风格。
唐诗以豪放洒脱、形象生动为特点,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并融入了丰富的自然意象,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
其次,唐朝文化还表现在文学方面。
唐代文学以小说和散文为主,代表作有《长恨歌》、《百年好合》等。
唐代小说以艳情故事为主题,以达到娱乐读者为目的,营造出欢乐的氛围。
唐代散文则以"浓翰轻诗"的特点为主,追求意境深远,以叙述故事和描绘景色为主。
此外,唐代绘画和佛教艺术的发展也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绘画追求写实主义,追求形象的真实和活泼,饱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佛教在唐朝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带动了佛教艺术的繁荣。
唐代的佛教艺术以壁画为主,表现了佛教思想和故事情节,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佛教艺术形态。
最后,唐朝文化也在科技和思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唐朝时期出现了众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为中国古代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代思想家们也积极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理论和哲学观点,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唐朝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其影响深远。
唐代文化以诗词为代表,融合了多种艺术形态和思想观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唐朝文化不仅对中国文化史有着重要贡献,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灵感。
唐朝中国文化第二个高峰时代四库
唐朝中国文化第二个高峰时代四库长期以来,因受制于清代皮锡瑞所谓唐代为“经学统一时代”以及四库馆臣所谓“汉宋体系”这两大经典判断,唐代《诗经》学史,一般被淹没在经学史和《诗经》学史的宏观架构之中: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段归汉学,后面归宋学;而它本身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回应。
唐代《诗经》学线索不清、特征不明,不仅暴露了学术链的不平衡,而且与盛唐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辉煌、国祚的长久之宏大历史场域是极不相称的。
其实,在唐代,传承《诗经》的主要群体,已经不是专注于注疏的经生,而是风起云涌的诗人。
因此,我们应该到浩瀚的诗海中去发现唐代《诗经》学;另一方面,也得以透过《诗经》学来考察唐诗生成的脉络。
经学和儒学虽然关系密切,但毕竟不是一回事,儒学更在意经典阐发的主体性及其实践价值。
钱穆在《中国儒学和文化传统》一文中,就唐代的情况判断说:“儒学于经史以外,却另有一番转进”,其贡献是“能把儒学与文学汇合,从此于经史之学之外,儒学范围内又包进了文学一门”,“自唐代起,自杜诗、韩文始,儒学复进入了文学之新园地”,“把儒学来作为文学之灵魂”,“自此以后,必须灌入儒家思想才始得成为大文章”(《中国学术通义》)。
钱先生“儒学转进为文学”的论断,补充和超越了皮锡瑞与四库馆臣之旧说。
早在上世纪初,西蜀学者刘咸炘就已经发现唐代学术的特殊性,特撰《唐学略》一篇,提出“唐学”的命题:“世皆言汉学、宋学,而无言唐学者。
实则唐学非无可言也。
”唐学乃“两宋之先河”“六朝之后海”,其独特性在于“于学则轻细目而重大义,贱杂家而标儒宗;于文则轻藻采而重质干,贱集部而标经体。
其长为能反源本,其短则流为枵夸”(《推十书》)。
刘氏深刻指出了唐学崇尚儒学与古典的表征,并进而发现“唐有特异之风”,即“拟经”。
非常有趣的是,与钱、刘同时的陈寅恪先生,也有大致相同的见解,其《元白诗笺证稿》云:“乐天《新乐府》五十首……质而言之,乃一部唐代《诗经》,诚韩昌黎所谓‘作唐一经’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盛唐的儒学与文学
【摘要】:儒学是唐初文德政治构想的主要思想资源。
儒学的复兴与重新制度化是唐帝国应对文化与地域问题的重要举措。
经历长期分立的儒学于七世纪上半叶实现了大一统,在版本、义疏、音读等方面达成南北一致,并通过较为系统完备的教育与科举两大途径,深刻影响了唐初士人的知识构成。
文学被重新纳入儒学的话语体系内部,通过一系列的官方文化行为——修史与整理五经,儒学笼罩之下的文学观,在回眸前世文学的基础上完整出炉。
唐初的“文学”观认同儒家文艺观,但不失变通且其理论新创之处颇多。
虽然理论自觉与文学发展的自身脉络之间存有错位,贞观时期的文坛创作,大体仍为此文学观之践履,“雅正”成为此时期主流美学风格,诗作要以箴轨与颂美为主。
但在贞观之后的近半个世纪的时段内,由于宫廷政局的变动与文化政策调整,复兴中的唐初儒学发展遭遇了障碍,与此相应,文风由箴轨与颂美并重,转向以颂为主而近谄。
唐代是传统中国由中古向近世的转折期,同时也是传统家庭形态转变与士庶消长加剧的历史时期。
处此历史转折关头的唐初儒学,在唐初剧烈的政局变动面前,逐步丧失对于社会生活的解释力。
高宗以降的半个世纪,儒学落入了低谷,体制化程度削弱,儒学在教育与科举中的影响力较贞观时期大为降低,儒学与文学关系在原有的话语体系内部的矛盾加剧,士风失坠,官风失范,主流的官方儒学教育与以谄媚为主流创作风格而又极具保守性与排外性的宫廷文坛受到非主流思想界的强烈质疑。
贞观与开元之间的以京城为舞
台、宫廷为中心的文坛形成了“颂”与“风雅”的实力并不对等的合奏。
政局的剧烈变动与士人的个体命运遭际强化了士人的反思意识,儒学与文学及二者之关系的反思与调整成为贞、开之间士人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
开元初年的吏能与文儒之争,是两大政治集团面对高宗以降唐代政局与儒学困境,出于不同思考而形成的儒学内部之争,其目的均指向仁政之实现。
吏能与文儒派的努力成就了开元盛世,而也正是通过吏能与文儒之争,儒学与文学的关系在礼乐体系内部达成了相对平衡。
“文儒”内涵的明晰,以及文学在礼乐体系中地位的确立、文学与士人心灵世界关系的重建,为盛唐文学的到来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此过程中,文儒集团代表人物张说与张九龄成为关键人物。
唐代前期儒学在开元之时达到了前期发展的巅峰,与此相应,以儒学精神为底色的唐代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但建基于强大国力基础上以礼乐为核心的唐代前期儒学已难以适应盛唐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儒学与文学的关系也因礼乐自身的危机加剧而重失平衡。
安史之乱是唐代政治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唐代儒学发展的转折点。
为应对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危机,重建唐帝国的中央权威,文儒之士积极思考救世方略。
儒学的核心问题自礼乐开始向道德内转,心性儒学成为唐代后期儒学思考的核心问题。
以道统自任成为中唐文儒的主体人格。
学术转型已露端倪,子学与史学开始兴盛,士人在回眸经典、兴复古道之时,力图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展现出追求理性化与个性化的学术特点。
学术转型进而刺激了中唐文学,在中唐文儒的文学认定中,儒学与文学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文学成为明道与载道之具,但文学的美学风格却受到张扬,求新
求变、尚奇尚怪与化理入诗、情理合一成为重要的美学特点,诗歌意境内敛,情调低沉。
中唐的心性之学与主体人格及学术志趣、美学追求,对于后来的宋学均有开启之功。
【关键词】:儒学文德政治文学话语体系制度化解释力宋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2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1导言11-16第一章儒学复兴与雅正文学观的确立(武德——贞观)16-99第一节唐太宗的儒学思考16-24第二节唐初经学的统一24-47第三节唐代早期“文学”观47-68第四节唐初的教育、科举与儒学传播68-81第五节贞观文坛及其创作81-90附录孔颖达《周易正义》之象论及其美学蕴涵90-99第二章儒学去制度化与文学宫廷化及其反思(永徽——先天)99-160第一节儒学的去制度化99-112第二节从唐前女性地位的变化看武、韦时期的儒学低潮112-127第三节士风失坠与反思127-139第四节贞观与开元之间的文坛139-160第三章儒学与文学的转型及新宋学的开启(开元——)160-226第一节“文儒”与“吏能”之争160-174第二节二张与盛唐文学174-189第三节盛唐文学精神的透显189-203第四节文儒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