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调查操作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地质路线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操作
现以GETAC型掌上机说明地质路线野外数据采集操作。
2.3.1打开掌上机运行程序
在掌上机按下图从左到右、从上至下的顺序找到程序RGMAP执行文件并运行。
2.3.2打开野外手图
按下图从左到右、从上至下的顺序操作可在掌上机中打开野外手图。具体操作:程序运行后,在第一个对话框中输入当天的路线号和第一个地质点号,点击OK,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手图并在下拉菜单中选择打开地图,选择要工作的地质路线号,点击便打开野外手图并可进行地质路线的操作。
2.3.3GPS操作
野外路线地质要素采集,必须首先确定其空间位置,通常采用GPS自动定位的方式实现。首先启动GPS并设置参数:按左下图依次点击编辑/GPS/参数设置,在弹出的如右下图所示对话框中对GPS串口及波特率进行设置,GETAC机型内置普通GPS,其串口为COM2,波特率4800。不同机型的掌上机GPS的配置及其参数设置不同,具体参照有关说明。
然后进行GPS信息采集及定位,按下图操作编辑/GPS/普通GPS连接(若为罗盘GPS,可选择罗盘GPS连接),在弹出的如右下图对话框中,若时间编辑框的时间在跳动,说明GPS已连通,待X,Y值基本稳定后即可进行GPS手工采点,便可在野外手图中确定当前位置并自动居中显示。
GPS误差校正:在某一地区工作,应对GPS进行误差校正,校正所需的系统误差参数值由目标点处采集的GPS值与标准坐标值的差的均值形成,目标点标准坐标值最好是在测绘部门收集的工作区范围内的地形图三角点或GPS控制点坐标值。据经验,一般1幅1:5图幅均匀择取4个校正点可满足其精度。误差校准参数录入操作:在程序运行后的第一个对话框,点击GPS误差校准值,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GPS系统误差值。
2.3.4野外路线数据采集操作(PRB过程)
数字野外路线地质数据的采集要素和传统地质路线内容一致,包括地质点、地质界线、地质路线、样品、素描、产状、照片等等。
(1)添加地质点(P过程)操作
地质点(P过程)是野外数据采集的的核心,野外路线其它数据的采集必须隶属于地质点。可通过如下图所示的方式添加地质点并进行地质描述,步骤:在野外路线窗口中依次选择编辑/新增路线数据/地质点,而后在添加点位置处点击屏幕,会自动在图上加入一个地质
点的符号并闪烁,点击“”按钮,弹出地质点属性表对话框,录入地质点属性,录入完后按地质描述按钮即可进入地质点描述对话框。地质点的记录力求详尽全面,尽可能采全各种地质要素。需说明的是:包括地质点在内的所有地质要素空间位置的确定往往通过GPS 自动获取,因此实际工作中首先采集GPS点,但GPS点有时与实际位置有偏差,可结合微地貌进一步评估确定实际点位。
(2)添加地质界线(B过程)操作
该界线可以是两个地质实体的界线、也可以是一个地质实体的内部变化界线。是地质连图的重要依据。依赖于P过程,一个P过程可以有多条地质界线,从一个地质点(包括该点上界线)到下一个地质点(不包括该点界线),B编号系统自动从0开始流水编号,以便顺序存储。可通过如下图所示的方式添加地质界线并进行地质描述,步骤:在野外路线窗口中依次选择编辑/新增路线数据/点和点间界线(可选择流线、曲线、折线任一画线方式),然后在野外手图相应位置处画线,若选用曲线和折线输入,用笔在屏幕上按一定间隔点击,
系统自动绘制线。按表示画线结束并自动闪烁,按表示画线无效。若用流线输入笔
不抬,抬笔后画线结束并自动闪烁。线条闪烁时,点击按钮,弹出地质界线属性表对话框,输入其属性。
地质界线操作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填写左地层单位和右地层单位,面向画线方向,左手一侧为左地层,右手一侧为右地层。描述中重点突出地质体接触关系特征。断层线属地质界线(B过程)。②在地质点或地质界线交汇位置上出现两联点以上地质界线时,不允许地质界线直接通过该点,必须将其断开或分段绘制(如上图黑、蓝、黄分别为三条不同地质界线),并给予其相应的顺序编号。③勾绘封闭的地质体时,地质界线的两端必须断开,即应作为两条地质界线处理,如岩脉。
(3)添加分段路线(R过程)操作
分段路线是对不同地质实体之间的内容和变化进行描述,该变化可以是两个填图实体的描述、也可以是一个填图实体的内部变化。依赖于P过程,一个P过程可以有多条分段路线,从一个地质点到下一个地质点,R编号自动从1开始流水编号,以便顺序存储。切忌出现同一分段路线穿越地质界线(B过程)的现象,在开始下一个P过程或B过程前,必须将此前的R过程操作完成,同一分段路线上样品、照片、产状等点要素图层采集须在添加该分段路线之前完成,也就是说分段路线应是进行下一个P过程或B过程前的最后一步操
作。可通过如下图所示的方式添加分段路线并进行地质描述。基本步骤:在野外路线窗口中依次选择编辑/新增路线数据/分段路线(可选择流线、曲线、折线任一画线方式),然后在图上相应位置手动勾画线条轨迹(画线方法同地质界线操作说明),画线结束并闪烁时,点
击按钮,弹出分段路线属性表,输入其属性及描述内容。在路线穿越过程中出现地质体的变化就要进行分段描述,一旦在数字地形图上绘出实际观察的分段空间实体,野外采集系统就会自动生成该分段属性的定量描述。分段路线描述重点突出路线地质变化情况,按段首按钮,系统自动把该段路线的长度、方向写进描述区域框中。
(4)添加产状
按下图所示可对产状进行添加。具体操作:在野外路线窗口中依次选择编辑/新增路线数据/产状,而后在添加产状位置处点击屏幕,产状符号会自动标注在该图上并会闪烁。点击
“”按钮,在弹出的属性表中录入产状信息,注意产状类型和编号的填写,产状编号是按地质点流水编号的。
(5)添加照片
按下图所示可对照片进行添加。具体操作:在野外路线窗口中依次选择编辑/新增路线数据/产状,而后在添加产状位置处点击屏幕,照片符号会自动标注在该图上并会闪烁。点击
“”按钮,在弹出的属性表中录入照片信息,照片编号是按地质点流水编号的。数码照片需在桌面系统中导入才能显现。若出现照片编号相同而照片内容不同的情况时,可通过点击照片属性框下端的照片说明,在弹出的新属性框中对每张照片进行补充说明。如左下图照片属性表中的3张照片分别指示三种类型剪切构造,可通过右下图对其进行补充说明。注:右下图属性表粉红色椭圆形域不具编辑功能,其“照片描述”是从其上的“输入描述”中添加的,“序号”是按添加的照片描述条目自动生成,为保证照片描述与显示照片的对应,照片描述输入次序须与左下图属性表中的照片“数码序号”写入顺序对应,如右下图粉红色椭圆形域序号为1、2、3的照片描述,分别对应左下图属性表中的“数码序号”项中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