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 方程的意义_青岛版-文档资料
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
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说课稿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习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内容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学生能借助天平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对一些不同的式子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法本节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做课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课堂教学先后采用演示、实践等教学方法,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各种数学情境中,充满自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
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现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突出本课重点,使用实物投影教学,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现了学生对式子的分类情况,达到了有效的交流,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从而促使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说学法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提供合适的数学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要掌握所学基本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等能力。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说课稿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我主要从教学目标、教材的编写特点及体例、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标准首先,要了解课程标准:● 知识和技能:体验从具体情况中提取数字的过程,能够用方程表达简单的定量关系,能够解简单的方程。
●数学思考:初步形成数感,感受符号直观的作用。
● 问题解决:试着用方程解决问题;认识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 情感和态度: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命数学的价值。
内容标准: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如3x+2=5,2x-x=3),了解方程的作用。
4.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接下来,我将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风格、内容结构和知识技能的立体整合来谈第二个方面:第二,教材教材编写特点:特点一: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1)与前一册教材中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相同,本册教材没有概括小数乘、除法的意义,而是让学生在探索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和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小数乘、除笔算的算理和算法,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
(3)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特点二: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册实验教材关于简易方程的安排,在内容上仍然是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但是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体现了《标准》的教学要求和新的教学理念。
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1)内容的呈现、展开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探索性,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 说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方程的意义》位于五年级数学上册,是代数学习的起始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应用题,而方程的学习则标志着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为后续学习解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方程的定义,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识别方程与非方程的区别。
-难点: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表达式,建立方程模型。
难点形成原因在于学生初次接触代数概念,需要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关系。
2. 说学情学生分析五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并使用抽象符号,但对代数概念的掌握尚需引导。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对未知数的概念较为陌生,学习兴趣和习惯各异,需要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学习困难预测:-难以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对方程概念的抽象理解感到困惑。
-解决策略: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采用小组合作,促进生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
3. 说教学目标目标设定:-知识目标:理解方程的定义,能识别方程与非方程。
-能力目标:培养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关系的能力,提高符号运算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方程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目标达成:-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
-设计贴近生活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方程的实际应用,从而达成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交流想法,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实现情感目标。
4. 说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阐述:-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刻理解方程的本质,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建立方程。
关系分析:-重难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是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关键。
-突破重难点有助于学生对后续代数知识的学习,是构建代数思维体系的基础。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方程的意义》说课稿教材简析:《方程的意义》一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天平写出式子,理解方程的意义,并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出方程的概念,并根据概念学会正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以及利用方程概念解决问题。
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程这部分知识的研究,是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研究《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低年级的数学研究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数字谜等不同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研究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些都为理解方程意义起着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1.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研究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研究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教学难点:完成数目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过渡,构建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认识天平: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人人介绍一下?实在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丈量的,它就是天平。
这个环节让学生从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
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找到旧经验与新事物的联系,形成表象2、利用天平,写出式子在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中,我们认识了天平,利用天平称量了物品的质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利用天平来丈量一杯水的重量。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再现天平测量物体的过程,水的重量是未知的,用字母X来表示,这部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了由形象的天平左右两边的平衡关系过渡到用抽象到数学符号表示的思维过程,为突破教学难点进行铺垫。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方程的意义 ︳青岛版
方程的意义[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理解并会表述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理解方程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分类、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探索的乐趣,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图1 课件出示信息窗情境图。
(见图1)师:管理员叔叔正要给熊猫喂米粉呢!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结合学生回答,课件点击出示信息。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米粉重多少千克?师:这只熊猫每次吃多少米粉呢?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喜爱的大熊猫入手,创设了喂养熊猫的情境,通过借助研究熊猫每次吃多少米粉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顺势引出天平,体现天平产生的必要性,使等式、不等式这些素材的提供有了直观的支持。
二、引导探究认识天平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一架天平,怎样放砝码天平会保持平衡呢?预设:左右两边放的质量相等。
教师简单介绍天平用途师:要想天平平衡,应该怎样做?师:我们把天平这边的砝码换成熊猫吃的米粉。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此时天平两边的关系吗?引导学生操作,用 50克砝码,并用20+x>50来表示。
师:20+x>50是等式吗?为什么预设:不是,因为左右两边不相等。
引导学生操作,用 100克砝码预设: 20+x<100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预设:天平的左边是20+x,右边是100克,天平不平衡,右边重,所以用20+x<100来表示。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20+x<100师:像20+x>50,20+x<100这样的式子叫不等式。
引导学生再在天平右边加入20克砝码,并用20+x=70表示。
师:20+x=70是等式吗?为什么?预设:是,因为左右两边相等。
师:这个等式和我们前边认识的这些等式有什么不同?预设:这个等式含有未知数。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说课稿 DOC 文档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说课稿东向小学宋绍杰各位评委,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简易方程。
主要从教材、学情、目标、方法、设计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本教材没有象原来那样先概括小数乘、除法的意义,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了探索性,使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时的重点是:初步认识等式,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难点是: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
二、说学情在此之前,学生解题一般列算术式,即用“算术法”。
本单元,首次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大的转变。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由“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转变。
可训练学生用“算术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同一实际问题。
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由“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转变。
三、说目标知识与技能: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了解方程和等式的联系与区别,能用方程表述简单的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与态度: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人生中的价值。
四、说方法教学中,可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谈一谈对大熊猫的了解,对学生渗透保护珍稀动物的教育。
然后通过观察情景图,找出其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
交流中,可让学生说说天平的作用,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然后引入新知识的学习。
关于第一个红点“米粉重多少克?”,要借助天平,通过天平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来理解等式的意义。
同时,因为米粉的质量是未知的,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等量关系,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
教学时可借助天平的演示,让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演示的现象。
“天平左边放一个碗(20克)和一些米粉(x克),右边放50克的砝码,天平不平衡,左边重了”,得出不等式“20+x >50”。
4.1《方程的意义》(教案)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4.1《方程的意义》教案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能够正确识别方程。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方程的意义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中各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方程的定义:介绍方程的概念,让学生明确方程是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式子。
(2)方程的组成:讲解方程的组成部分,如未知数、等号等。
(3)方程的分类:介绍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常见方程类型。
(4)方程的解法:讲解方程的解法,如代入法、消元法等。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方程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练习巩固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方程的意义及其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方程的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五、板书设计1. 方程的定义2. 方程的组成3. 方程的分类4. 方程的解法六、课后拓展1. 探索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方程的解法”。
方程的解法是解决方程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在学习方程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方程的解法包括代入法、消元法、图解法等,这些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方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详细讲解每种解法的步骤和适用条件,并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教案 方程的意义
1 方程的意义第2课时⏹教学内容教材50—51页,用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教学提示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并会用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再通过层层的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操作活动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1.出示: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并说明理由?6+x=1436-7=2960+23>708+xx+4<14y÷18=33x-125x+2x=632、写一个方程,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什么是方程。
进一步巩固理解方程的意义。
设计意图:整理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二)探究新知:1.联系实际,应用拓展师:看来同学们理解了方程的意义,掌握了方程的特征,其实方程就隐含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发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有很多问题都能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试试看!(课件出示)衣:妈妈带50元钱给我买了一件T恤后,还剩下26元。
食:小强去麦当劳,买了一袋薯条和一个l0元的汉堡,一共用了l5元。
住: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3个人住一个房间,多少个房间能住102人?行:公交车上有一些人到谢家湾站时,有13人下车,18人上车,车上还剩36人。
师:你想试哪一个?生1:我想试“衣”。
(生读题)师:能用方程来表示吗?先写在练习本上,再想一想未知数代表的是什么?生2:x+26=50生3:50-x=26师:这是方程。
生4:X代表T恤的价钱。
生5:我想试“食”。
我是这样写的X+10=15,X代表的是一袋薯条的价钱。
4.1《方程的意义》(教案)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4.1 《方程的意义》(教案)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因此,我总是认真准备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4.1《方程的意义》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具体包括第108页至第109页。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将学习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法以及方程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的解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方程的解法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和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包括方程的定义、解法和应用的讲解,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例题。
2. 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方程和讲解解题过程。
3. 练习题:用于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 讲解:讲解方程的定义,解释方程的意义,并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3. 解题:通过黑板和粉笔,展示解题过程,例如解方程2x+3=7。
4. 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例如解方程3x4=11。
5. 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一个水果摊上的苹果每斤售价为5元,若每天卖出x斤苹果,则水果摊每天的收入为5x元。
已知昨天卖出了3斤苹果,今天卖出了4斤苹果,请问昨天和今天的总收入是多少?”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方程的意义定义:……解法:……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方程的意义。
2. 解方程:3x4=11。
3.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个水果摊上的苹果每斤售价为5元,若每天卖出x斤苹果,则水果摊每天的收入为5x元。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1 方程的意义 ︳青岛版 (1)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1 方程的意义 | 青岛版(1)一、教学目标1.知道方程的定义和意义;2.能够用口语化方式描述解方程的过程;3.学会用代数式解一元一次方程;4.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的方法;2.教学难点:代数式和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用一道问题引导学生:“小明现在有一些水果,其中有3个苹果,问小明有多少个水果?”引导学生思考对抽象的问题的回答,然后引出“解方程”的概念。
2. 概念辨析教师介绍方程的定义和意义:方程是由等号连接的两个式子,左右两边各有一个代数式。
方程的本质是相等关系。
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方程来解决各种问题。
3. 实例演练教师提供一个简单的实例:小明身上有20元钱,他要买3个苹果和4个橘子,苹果每个1.5元,橘子每个2元,问他是否够钱支付,如果够,发现他还剩多少钱?引导学生思考,用口语化的方式解决此问题。
然后教师提问,这个问题中可以用方程表示吗?如何表示?学生通过讨论,列出方程:1.5x + 2y = 20;x + y = 7然后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个方程,教师带领学生用代数式求解得到x=3,y=4。
最后再带领学生将解释结果转化为口语化的形式。
4. 基本练习教师提供几个基本的方程,要求学生尝试解决。
学生在每一道题目中,都用口语化方式描述解题过程。
并且回答问题:这个方程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解决?5. 实际运用教师提供一个实际问题:有一些红球和蓝球,两种球的总数是20个,红球的个数比蓝球多3个,问红球和蓝球各有多少个?引导学生思考,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用代数式求解,并将结果口语化。
四、作业布置留给学生一道练习题目,要求求解后,描述解题过程。
五、教学反思方程是数学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概念,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用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将代数式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快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方程的意义青岛版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方程的意义青岛版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份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题为“方程的意义”,使用的教材是青岛版新课标。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77页至第78页的第1~3题,以及第80页的第4题。
这些题目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构成要素;2. 掌握方程的解法,能够熟练地求解一元一次方程;3. 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方程中的未知数、等式的概念,以及如何求解方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实际情境,如购物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方程的意义。
2. 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第77页至第78页的第1~3题,讲解方程的意义、构成要素,以及方程的解法。
3.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第80页的第4题,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1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方程的意义1. 方程的构成要素:未知数、等式2. 方程的解法:代入法、消元法等3. 方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小明有苹果和香蕉两种水果,苹果的数量是香蕉的3倍,苹果和香蕉一共有20个,问小明有多少个苹果和香蕉?(2)一个数的2倍加5等于17,求这个数。
答案:(1)小明有苹果12个,香蕉8个。
(2)这个数是6。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还会在课后对教学进行拓展延伸,如组织一些数学竞赛、举办数学讲座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青岛版小学数学《方程的意义 》说课稿(word版)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方程的意义》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方程的意义》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信息窗,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从单元的角度来看,这节课为后面列方程和解方程打下了基础。
从整个年级的角度来讲,是对所学四则运算意义和数量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又是为今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在知识衔接上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并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二、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探究、讨论、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三、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部分。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针对“方程的意义”这节课的特点以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熟悉喜爱的大熊猫入手,创设了喂养熊猫的情境,提出:管理员叔叔正要给熊猫喂米粉呢!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通过借助研究熊猫每次吃多少米粉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顺势引出天平,体现天平产生的必要性,使等式、不等式这些素材的提供有了直观的支持。
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教案1 方程的意义
1 方程的意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9-51页,方程的意义。
◆教学提示教材首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接着通过实例让学生自己写一些方程。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能用一些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为下面的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等式与方程两个概念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建构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动手操作、细心观察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考、语言描述、概括应用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难点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师:我小时候喜欢玩一种游戏,相信你们也一定玩过。
看--(课件演示两学生玩跷跷板)生:(兴奋地说)跷跷板!师:这个游戏里也含有数学问题。
瞧!他俩为什么不玩了?生1:一边的学生太重,另一边的学生太轻。
生2:两边的同学体重不一样,不能正常玩。
师:如果让你玩,你想怎么玩?为什么?生:我会找一个和我体重一样的同学玩,这样跷跷板就会平衡,玩起来比较轻松。
师:这位同学用了“平衡”一词,说明跷跷板两边的同学体重是一样重,或者说两边的同学体重是相等的。
(板书:平衡、相等)师:受跷跷板平衡的启发,人类很早就发明了称物体质量的天平。
(出示实物天平)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游戏情景引入新课,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诱导”出了“平衡”,为“等式”概念的引入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1.操作天平,体验“平衡”的意义师:看!这就是一台天平。
科学课上见过吧。
谁来说一说天平的使用方法呢?生:一盘内放物品,另一盘放砝码;当天平的指针指在中央时,表示天平平衡;放砝码时要用镊子……师:你的介绍很详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设计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教材简析: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捷方程》中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天平写出式子,理解方程的意义,并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出方程的概念,并根据概念学会正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以及利用方程概念解决问题。
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严重的地位,方程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数字谜等例外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些都为理解方程意义起着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完成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过渡,构建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天平:
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它就是天平。
这个环节让学生从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
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均。
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形象生动,学生简易找到旧经验与新事物的联系,形成表象
二、利用天平,写出式子
在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中,我们认识了天平,利用天平称量了物品的质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利用天平来测量一杯水的重量。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再现天平测量物体的过程,水的重量是未知的,用字母X来表示,这部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了由形象的天平左右两边的平均关系过渡到用抽象到数学符号表示的思维过程,为突破教学难点进行铺垫。
三、合作探究,认识方程
1.测量物品,写出式子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利用天平测量桌面上物品的质量,或者利用天平比较物品的轻重,并且根据天平的平均关系写出式子。
最后将你们小组写出的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要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的活动经验。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要在小学数学课中显得尤为严重。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经历了实验---不实验——再实验的设计过程。
第一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在实验中,学生由于对天平的奇怪以及操作的不烂熟,使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感知新事物上,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第二稿中,我放弃了实验,让学生直观看教师的大屏幕演示,然后写出式子,学生再根据图片,写出式子,结果整节课学生就在不停地对着抽象的符号写和算,对知识没有形成表象,练习效果不佳。
后来,我在课前加入了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熟悉天平的操作过程,在课堂中,将重点放到利用天平写出式子这一环节,学生目的明确,操作烂熟,高效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2.交流汇报,归纳概念:
教师选取了每个小组有特点的式子将其呈现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类,同时教师进行板演:
等式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3x=180 50+2b>180
100+y=50×3 80<2a
不含未知数50×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3x=180、100+y=50×3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课标中数学中最核心的要求。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在本节课中,我更注重了对知识的类比归纳,让学生感知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与不等式的区别,最后归纳总结出方程的特征。
3.概念演绎,建立模型: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天平所写的式子中还有方程吗?
师:老师在测量中的这几个式子中哪个是方程?
师:你能根据方程的意义也写出几个与众例外的方程吗?
通过这三个内容的练习,既完成了对概念的基本理解与应用,同时又将前面教学中只有乘法和加法的方程式子进行补充,学生写出了将含有减法与除法的方程,使方程的基本模型更清撤确凿。
四、练习应用,巩固新知
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判断式子是不是方程
2.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3.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4.判断是否是方程
5.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从基本的判断到实际的应用,从详尽的图片写方程到文字的数量关系写方程,最后通过一道判断题,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用集合图来表示,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更确凿,应用更灵敏。
五、拓展延伸,感受文化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
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
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
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严重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
因此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钻研热情。
资料链接字母的来源
我来给你说说人们都知道,英文有26个字母,但这26个字母的来历,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原来,英文字母渊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渊源于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则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
腓尼基是地中海东岸的文明古国,其地理位置大约相当于今天黎巴嫩和叙利亚的沿海一带。
“腓尼基”是希腊人对这一地区的称谓,意思是“紫色之国”,因该地盛产紫色染料而得名。
罗马人则称之为“布匿”。
公元前20世纪初,在腓尼基产生一些小的奴隶制城邦,但从未形成统一的国家。
在古代,腓尼基以工商业和航海业闻名于世。
至公元前10世纪前后,其活动范围已达今塞浦路斯、西西里岛、撒丁岛、法国、西班牙和北部非洲,并建立了许多殖民地。
公元前8世纪以后,亚述、新巴比伦等国相继侵入腓尼基。
公元前6世纪,腓尼基终于被波斯帝国兼并。
大约公元前13世纪,腓尼基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个字母(无元音)。
这是腓尼基人对人类文化的宏伟贡献。
腓尼基字母是世界字母文字的开端。
在西方,它派生出古希腊字母,后者又发展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
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是所有西方国家字母的基础。
在东方,它派生出阿拉美亚字母,由此又演化出印度、阿拉伯、希伯莱、波斯等民族字母。
中国的维吾尔、蒙古、满文字母也是由此演化而来。
据考证,腓尼基字母主要是依据古埃及的图画文字制定的。
在古埃及,“A”是表示“牛头”的图画;“B”是表示“家”或“院子”的图画;“C”和“G”是表示“曲尺”的图画;“D”是表示“门扇”的图画;“E”是表示一个“举起双手叫喊的人”的图画;“F”、“V”、“Y”是表示“棍棒”或“支棒”的图画;“H”是表示“一节麻丝卷”的图画;“I”是表示“展开的手”的图画;“K”是表示“手掌”的图画;“M”是表示“水”的图画;“N”是表示“蛇”的图画;“O”是表示“眼睛”的图画;“P”是表示“嘴巴”的图画;“Q”
是表示“绳圈”的图画;“R”是表示“人头”的图画;“S”和“X”是表示“丘陵地”或“鱼”的图画;“T”
是表示“竖十字型”的图画;“Z”是表示“撬”或“箭”的图画。
公元前2世纪时,拉丁字母已包括了这23个字母。
后来,为了雕刻和手写的便当,并为了使元音的“V”和辅音的“V”相区别,便把原来的“V”的下方改成圆形而定为元音“U”;又把两个“V”连起来变出了一个做辅音用的“W”,这个“W”的出现已是11世纪的事了。
后来人们又把“I”稍稍变化而另创出一个辅音字母“J”。
这样,原来的23个字母再加上“U”、“W”、“J”三个字母,就构成了26个字母的字母表了。
中世纪时,拉丁字母基本定型,后世西方文字(当然也包括英文)都是由它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