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劳动特点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培养人才的重任日益艰巨,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和社会对该职业的要标准不断变化与提高。

从劳动主体的特殊性、劳动资料的特殊性、劳动对象的特殊性、高校教师劳动的富伦理性等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分析了高校教师在社会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特点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一项育人成才的活动,高校教师职业的核心工作是教育培养社会有用之才,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是已经具有了基础文化素养的或受过了基础教育的人。

这就既需要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输,更需要给予道德、价值、人生观及世界观等的培养和引导。

因此,高校教师与教育系统中其他类学校的教师及其他行业工作相比,其职业特点鲜明,社会标准要求更高。

一、劳动主体的特殊性
1、劳动者的目的是培养人
高校教师教育对象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年龄阶段上可分为青年中期(18-23岁)和青年晚期(23-28岁)。

他们身心的成熟程度及其知识经验水平决定了他们已经可以参与社会生活,已是具有承担完全的社会责任的人。

[1]在学习能力上,大学生不但有接受知识、储备知识的能力,且具备了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因其在十多年基础教育过程中,对其的直接影响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社会影响相对是间接的,并未真正独立地踏入社会,因此,缺乏对问题
的客观分析与评判能力。

进入大学后,他们面临着人生新的起点,面临着一些可能会影响终生的亟待解决的发展性课题,其中主要有点:一是需要具体地规划、设计自己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道路,并为此做好各种准备,特别是专业方面的准备;二是需要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在这两方面,大学生都处在关键期,而关键期的教育是最重要、最有效的。

这些综合性的教育决定了高校教师职业具有非常的独特性、复杂性与艰难性,也决定了高校教师的劳动与其他行业劳动的最大不同点,即高校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知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劳动对象,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 [2]通过高校教师的自身品德、知识、智慧、人格等方面的示范,目标明确地培养和引导大学生向社会有用人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教师的职业除了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外,还具有高尚性的特点。

2、劳动任务
一般来讲,高校教师的工作目标主要有两个。

一是教书育人。

就教书育人而言,它又与中小学教师的劳动有一定的区别。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性阶段,生理发育处于旺盛时期,机体新陈代谢极强、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性功能趋于成熟青年期是心理上断乳期,他们力图摆脱社会传统的束缚,表现出对自己所属的社会价值体系和反思,独立意识增强,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提高,争
强好胜的心理突出,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发展迅速,具有情感丰富、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烈等特点。

除此而外,他们还有一些区别于一般青年的特点他们文化层次较高生观和世界观正在确立过程中,有较大的可塑性自主性较强成才欲望强烈社会实践经验比较缺乏。

而高校教师的教育主要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支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开发智能和培养思想品德,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二是创新知识。

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而高校教师教育劳动的内容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其特殊性体现在教学与科研并举。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固然,,中小学教师也承担科研任务,但一般都是结合教学,偏重于对学生心理和教育规律的研究。

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他们不仅要结合教学对大学生和教育规律、方法开展研究,而且还要承担国家或企事业单位所交给的课题研究,为推动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

同时,大学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和实习,承担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的任务。

所以高校教师的科研精神和学术能力,在一定程度也对大学生也很大的影响。

二、劳动资料的特殊性
1、劳动工具的特殊性
教师劳动是一种以教师个性为劳动工具的个体独立性与集体协
同性相结合的、以传递知识为主要手段的劳动。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借以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各种手段或工具,除了教材、教学设备这些教育劳动的辅助工具之外,主要是教师的个性,即教师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情感意志以及传授知识的技巧和本领。

正如马克思所说,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和物的综合体” [4]。

在教育劳动中,教师的劳动工具和劳动者本身融为一体,教师通过自己的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把知识、品行、才能传导给学生。

2、劳动手段的特殊性
高校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使用的劳动手段是什么呢?它不是
物质工具,而是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素质,包括教师个体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和才能,以及传授知识的本来与技巧。

在物质生产劳动中,劳动者(人的因素)和劳动资料--包括劳动的工具和手段(物的因素),两者是可以分离开来的。

但在高校教师的劳动中,这两个因素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高校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是教师本人的素质,它直接决定着”劳动产品”的质量,教育劳动是教师将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成果,通过自己的理解、消化,以高超的技巧和本领传授给学生,并以自身正确的政治思想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去感染大学生。

大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知识,培养优良品德,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3、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劳动过程有其特殊性:第一,体现在劳动过程上的传递性和双向性。

教育劳动过程是师生双方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特殊的脑力劳动过程,它不仅需要师生双方都要端正劳动态度,而且还要研究和探索掌握正确的劳动方法。

第二,体现在劳动时间上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

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培养是学生成为高等专门人才的重要阶段。

如果从学生的整个成才过程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教师的劳动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深浅、教学目的的不同以及教学环节的衔接,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要求和重点,如大学一、二年级在于基础知识的教育,三、四年级在于专业知识的教育和训练,而每个阶段又相互衔接,每个教学阶段,段段相连,每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又体现了高校教师劳动时间上的连续性。

所谓空间上的广延性,是指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虽然有学期的划分,但是,教师的备课和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又超出”上下班”时间的限制。

再从空间看,班上班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凡是有利于学生成才的一切场所,都可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场所。

三、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1、对象的特殊性
高校教师教育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感情、有理想、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青年。

年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性阶段,生理发育处于旺盛时期,机体新陈代谢极强、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性功能臻熟;同时又正处心理上的断乳期。

他们力图解脱社
会传统的束缚,表现出对自己所属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反思,同高中阶段相比,其独立意识增强,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提高,争强好胜的心理突出,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发展迅速,而具有情感丰富、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烈等特点。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些区别于一般青年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文化知识层次高、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可塑性、行为的自主性较强、成才的欲望强烈、社会的实践性差。

2、劳动成果的滞后性
高校教师的劳动是一个教育人、培养人的过程,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包括传授知识技能、修养品德、增进智力体力等,使之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

教师要使性格不一、基础各异、志向不同的复杂的自然人都能产生预期的变化,不是靠简单的今天施教明天就可见效的劳动,而是在劳动过程结束之后,学生步入社会,用工作中的表现和对社会的贡献逐渐体现出来,这便是高校教师劳动成果滞后性特点。

高校教师劳动的另一特点是成果具有长效性。

因高校教师的劳动过程产生于学生的身心及思想观念的变化,虽然不排除对个别学生教育的无效或转瞬即逝的泡沫效果,但多数学生在受教育中产生的变化是可持久地起作用的,而且这种持久性变化是可以伴随学生终生的,除非有更强大的影响消解了这种变化。

高校教师劳动成果的长效性并没因此而消失,至少在一定时间里还是有
效的,特别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品德与精神方面的进步,在思考能力与评判能力方面的提高等,更具有稳固而持续的长效性。

这一特点也决定了高校教师的劳动成果很难用在校大学生的表现简单地测度和计量。

四、高校教师劳动的富伦理性
1、高校教师劳动成果的伦理性
高校教师的劳动成果应该有两个方面,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

教学成果是受过教育的学生,科研成果就是高校教师的学术创新了。

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大部分属于教师职业道德领域的问题。

治学严谨,勇于探索,是教师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矛盾的重要师德规范。

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关于治学态度上说过要做到”一”、”集”、”钻”、”剖”、”韧”几个字。

认真钻研,掌握精深博大的业务知识。

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最新的科学和信息动态。

陶行知说过:”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奇偶阿雪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 [5]认真施教,用科学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创造力。

在进行科研活动的同时,要遵守科研道德,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清华国立大学对教师伦理有过相关规定,其中,”应以敬业之态度参与学术研究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活动,以吸收并拓展学术新知。

”“使用或引用他人之创作或研发成果,应尊重他人之智慧财产,不得抄袭剽窃。

”等规定于今天仍是重要的。

2、高校教师劳动关系中人与人的伦理性
首先,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关心集体,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一个学校内部,教师的年龄、个性、知识水平、专业素养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有发生矛盾的可能性,但是,只要教师之间相互尊重,团结互助,关心集体,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才能,大家一起努力,共同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那么这个学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老师的榜样也会无形中给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影响,在关系融洽的氛围中教学工作的效果可想而知。

当然,在教师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竞争。

每个教师都要协调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道德关系。

要相互支持,互相配合,正确看待同时的成绩,虚心向先进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完善自己。

其次,教育领导要关心每个教师,体谅教师的辛苦和困难,尽力他们解决问题,要虚心听取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的宝贵意见,以身作则,钻研业务知识。

同时,教师也要服从领导安排,多为领导分忧解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双方互敬、互谅,使整个教师集体充满高尚的道德情感,大家一起为教育事业奋斗。

再次,高校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中的伦理性。

家长和教师有着共同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人。

作为高校教师,要尊重学生家长,积极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倾听学生家长对自身教育的意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当然,由于专业知识的不均衡性和职业的特殊性,高校教师也应该帮助一些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点,
正确教育学生,配合教师的工作,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等教育论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第59页。

[2]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53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203页。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第33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