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与水文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学大纲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课程编码:21A42011 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 40 实验或实践:8 上机:0适用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推荐教材:陈南祥,《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年。
参考书目:张忠学等,《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
邓学成,孙万和,权宝增。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2年。
左建,温庆博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
张人权等,《水文地质学基础》(第六版),地质出版社,2014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与大、中型水工建筑有关的、必要的工程地质基本知识,为以后学习专业课及从事实际工作、分析工程地质资料打下基础。
本课程主要学习岩石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流的地质作用、库、坝区渗漏的地质分析、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岩质边坡稳定的工程地质分析、洞室围岩稳定的工程地质分析及水利工程地质勘察概述。
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认识了解有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地质学基础知识:矿物、岩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不同成因岩石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断裂构造的基本类型、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意义。
2、掌握地下水的类型、性质及地下水运动特征的基本理论。
了解不同含水介质中地下水的基本特征。
掌握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基本方法。
3、掌握工程地质条件的基本内容、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方法。
正确理解岩石和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掌握边坡、洞室、渠道等的工程地质研究内容和评价方法。
了解有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环境地质问题及评价机制。
4、能独立阅读分析工程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并掌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方法。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课程编码:080820154总学时:24 实验学时:0 学分:1.5适用对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测量》、《大学化学》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 本课程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不同水工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绪论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1 了解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和任务。
1-2 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
重点: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难点: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概念第2章:岩石及其工程地质性质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2-1 了解地球的一般特征、内部构造及地质作用,掌握地质时代的概念及地质年代表。
2-2 了解造岩矿物的形态、物理性质及常见矿物鉴定。
2-3 了解岩浆岩的成因类型及产状、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分类及简易鉴定,主要岩浆岩特征。
2-4 了解沉积岩的形成及组成成分、结构和构造、分类及简易鉴定方法,主要沉积岩特征。
2-5 了解变质作用的因素及类型,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分类及简易鉴定方法,主要变质岩特征。
2-6 掌握岩石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性质及其工程意义。
重点:矿物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特征,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成分、结构、构造特征及其与岩石的工程性质的关系;几种地层接触关系。
难点:几种地层接触关系的区别及其工程意义。
第3章:地质构造授课学时:6基本要求:3-1 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其类型。
3-2 掌握水平构造、褶皱构造,包括岩层产状,褶曲类型,褶曲构造野外识别及其工程意义。
工程地质与水文教案
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基本概念2、说明工程地质在公路建设中的作用3、论述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要求重点与难点1、工程地质与此地质工程的不同2、了解工程地质的学习及工程应用导入实际的工程例证,分析工程地质对工程的影响及重要性新课内容绪论一、三峡工程1、由三峡工程的施工建设说明工程地质的重要性1919年孙中山首次提出1953年毛泽东再次提出1984年—1992年,可行性研究1994年—2007年,主体建设完成2008年,讯期水位达到期175米水位引发的灾害岩石的应力与应变特性导致灾害,滑坡,诱发地震,失稳,融洞,着名的千将坪悲剧2003年月13日,二期蓄水落石出35米,2000万立方土滑坡导致24人死亡,经济损失无数二、工程地质的发展首先,做为土木工程的分支学科,后来由于重要性提升成为独立学科。
科技的进步,工程的发展,楼房的高低。
地质体改造,地质灾害防治。
工程地质的研究范围及学科分类三、工程地质发展的三个阶段1二战前后,地质条件的研究评价工作2 60年代——80年代,稳定性分析,预测研究3 80年代后,新技术,改造防冶地质技术:一勘察技术二测试试验技术三改造技术第一章教学目的及要求1、描述地球演化史2、说明内外动力作用重点与难点1、地球的内外作用及分类导入1、地球起源及构造新课内容第一节概况一、地球构造1、外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内圈:地壳、地幔、地核。
二、形状及大小1、陆地地形:2、海底地形;三、物理性质1、重力G;2、温度;3、地磁:4、弹塑性:第二节地质年代与地层单位一、相对相代、,绝支年龄时代单位地层单位宙宇代界纪系世流第三节地质作用一、内动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桨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能量来源二、外动力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地质作用,或岩石的作用能量来源三、对地球的改造补充:地质的(时间与空间)观念。
趣闻故事/蒙古自治区第二章矿物与岩石教学目的及要求1、描述并识别主要矿物2、识别岩石,并描述其成因,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3、描述其工程性质重点与难点1、识别主要矿物2、岩石的工程性质导入:地球的物质组成,工程的地质研究范围的物质新课内容第一节凿岩矿物一、矿物组成岩石,岩石是矿物集合体,地质作用性质和所处环境不同,各有差异。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117Z10课程名称: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 Hydrological Engineering Ge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结晶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李智毅,工程地质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唐明辉,工程地质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2月.3.张人权等,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第6版,2011年1月4.左键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2月5.戴文亭,土木工程地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该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选修课程。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以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由此引发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相应地质问题的分析和评价方法,并具备一定的工程地质勘察的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也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好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掌握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掌握岩石及其工程地质性质,自然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基本知识,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边坡的工程地质研究,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能力:具有岩石(体)工程性质的现场鉴别能力;具有一定的读图、制图和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对各种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分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复杂多样,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大型作业和现场实习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分析、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建立地质-工程-环境一体的观念,通过课程中的分析讨论现场实习分组培养分析沟通交流素质,建立从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分析到工程应用的思维模式,提升理解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的基本素质。
通过课外导学的模式,提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素质。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第三版教学设计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第三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掌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调查方法、技术、分析以及应用;3.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地质仪器与软件,并灵活运用于实践中;4.学会合理进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评价和预测。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程地质1.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工程地质勘查的方法、技术与标准;3.地下水的分布与特性分析;4.工程地质评价、预测方法;5.岩土工程安全控制措施。
2. 水文地质1.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水文地质调查技术;3.水文地质建模与水资源评价;4.水土环境治理。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理论课程采用课件设计与阅读材料辅助,深入浅出,重点突出,注重案例分析,讲授概念、原理、方法、技术等内容。
实践环节将结合理论课程,开展实地勘探、测量和分析操作,并且利用现代地质仪器与软件进行综合应用。
四、教学评价1.期中考试、期末考试;2.实习课报告与总结;3.课堂参与度与表现;五、教学要求1.课堂纪律良好,遵守校规校纪;2.讲究基本素质,注重与师生之间的沟通;3.提高自身素养,关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前沿知识。
六、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学时工程地质基本概念 4工程地质勘查方法 6地下水的分布与特性 4工程地质评价、预测 6水文地质基本概念 4水文地质调查技术 6水文地质建模 4水土环境治理 6综合实践16七、参考教材1.《工程地质学概论》,霍全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工程勘查与设计导论》,李步钻,高等教育出版社;3.《水文地质学基础》,李春洪,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4.《现代水文地质学》,方立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上为本学期教学设计,供参考。
水文地质实习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实习教学大纲第一篇:水文地质实习教学大纲《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实习》教学大纲一、实习目的及任务本次实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野外实际工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专业课理论知识分析野外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现象。
具体包括:(1)了解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的基本方法、操作技能和工作步骤;(2)掌握观察描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的能力;(3)掌握整理和编录野外调查资料方法和基本技能;(4)学会编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编绘基本图件。
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在焦作选取一定范围的地区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通过野外调查,了解调查区域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现象,然后对实习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编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编绘潜水等水位线图。
二、实习时间安排整个实习共3周,分准备工作阶段、野外工作阶段和室内资料整理三个阶段,时间分配如下:准各工作1天,野外工作10天,资料整理5天野外实习以培养学生野外实际工作能力为主,同时,还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完成下列工作。
(一)准备工作阶段1、听取指导教师介绍实习安排和实习地区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概况;2收集实习地区自然地理、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有关资料;3收集有关规范和规程,准备野外填图用地形图;参加实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集体和个人生活用品和实习用品(野外记录本、测绳、皮尺、罗盘等)。
(二)野外工作阶段1、踏勘阶段实地踏勘实习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和岩石分布、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程地质现象,使学生掌握踏勘路线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的观察、识别、分析和描述方法。
选择露头好、岩层完整有代表性的地段实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剖面,确定填图单位,统一野外工作方法。
2、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1)讲课: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内容和基本要求(2)填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实习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野外调查任务。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第三版课程设计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第三版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针对土建工程中的地质与水文问题而设计的。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地质勘探和水文调查,旨在培养学生在土建工程中独立诊断地质问题和水文问题的能力,为工程建设的实施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二、课程设计2.1 教学目标1.熟悉地质勘探和水文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掌握地质勘探和水文调查所使用的主要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方法。
3.能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到场实际问题。
4.能够独立撰写本课程所讲授内容的实际应用。
2.2 课程内容2.2.1 地质勘探1.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地质勘探方法与技术3.地质探测设备与工具的使用方法4.地质勘探报告的撰写2.2.2 水文调查1.水文调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水文调查方法与技术3.水文探测设备与工具的使用方法4.水文调查报告的撰写2.3 课程安排课时内容第一周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第二周地质勘探方法与技术第三周地质探测设备与工具的使用方法第四周地质勘探报告的撰写第五周水文调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第六周水文调查方法与技术第七周水文探测设备与工具的使用方法第八周水文调查报告的撰写第九周课程练习一第十周课程练习二第十一周课程练习三第十二周总结与讲评2.4 课程评估1.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等。
2.课程练习:对所学的理论进行应用。
3.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程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部分,重点介绍地质勘探和水文调查的相关理论知识;第二部分为实践部分,即将学生分组,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地质勘探和水文调查,并撰写实践报告。
四、参考资料•《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第三版),踢飞出版社,2000年。
•《工程地质原理及其应用》(第三版),裴健编著,地震出版社,2008年。
•《水文学原理》(第八版),高希席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五、结语本课程实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地质与水文》教学大纲
制定依据:本大纲根据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课程编号:XXXX
学时数:32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考核方式:考查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性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属于必修课。
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工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不良地质现象和问题,以及这些地质现象对工程设计、施工及日后运营的影响与危害性,并且能够正确分析与有效处理这些不良地质现象;能够了解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工程设计与施工;掌握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要求及方式等,能够了解正确布置察勘任务、顺利阅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包括有关图表),并且能够了解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资料进行工程设计与解决工程中的地质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理论教学(32学时)
1、绪论(2学时)
(1)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学科分支。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研究进展,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本课程的特点。
(3)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了解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学科分支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岩石和地质构造(6学时)
(1)矿物的基本概念及主要造岩矿物。
(2)岩石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3)地质年代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意义。
(4)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5)褶皱的基本概念及其要素、基本类型。
(6)断层的基本概念及其要素、基本类型、组合型式。
(7)节理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8)不整合的基本概念及其类型。
基本要求:了解力主要造岩矿物、岩石分类、地质年代及构造;熟悉褶皱的基本概念及其要素、基本类型;理解断层的基本概念及其要素、基本类型、组合型式。
3、岩体力学基本知识(4学时)
(1)岩体结构的定义。
(2)结构面(成因类型)。
(3)岩体变形的结构效应。
(4)岩体工程性质的影响因素。
(5)岩体结构类型。
基本要求:了解力结构面及岩体变形;熟悉岩体结构类型;理解岩体工程性质的影响因素。
4、外动力地质作用与地貌(4学时)
(1)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成因类型。
(2)风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岩土风化的治理。
(3)阶地与河漫滩,河流的侵蚀作用,河岸掏蚀的防护。
(4)地貌的概念(介绍地貌与地形的概念区别)。
(5)山岭地貌。
基本要求:了解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成因类型;熟悉风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岩土风化的治理;理解地貌的概念以及山岭地貌。
5、地下水(4学时)
(1)地下水的基本概念、来源及存在形式。
(2)潜水和承压水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
(3)潜水等水位线图和承压水等水压线图的来源及其工程应用。
基本要求:了解地下水的基本概念;理解潜水和承压水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掌握潜水等水位线图和承压水等水压线图的来源及其工程应用。
6、特殊土的工程地质评价(4学时)
(1)湿陷性黄土的成因、分类、分布以及基本工程性质
(2)软土的成因、分类、分布以及基本工程性质。
(3)红土的成因、分类、分布以及基本工程性质
7、工程地质勘察(4学时)
(1)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
(2)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3)标准贯入试验等原位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技术要求、试验资料(成果)及应用。
(4)建筑物沉降、地下水及斜坡岩土体的变形的观测(监测)。
(5)工程地质报告及附图。
基本要求: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熟悉工程地质勘察方法;理解原位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
8、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4学时)
(1)滑坡的基本概念、影响滑坡的因素、滑坡治理的原则与工程措施。
(2)地震的定义、成因类型、地震波、震级、烈度、震中、震中距、极震区、等震线。
(3)地震效应。
基本要求:了解滑坡的基本概念;熟悉地震的定义、成因类型、地震波、震级、烈度、震中、震中距、极震区、等震线;理解影响滑坡的因素、滑坡治理的原则与工程措施;掌握地震效应。
三、考核要求
四、参考教材及其它参考资料
1、参考教材:
《工程地质与水文》,盛海洋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
2、其它参考资料:
[1] 《工程地质与水文》,陈南祥主编,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年第4版
[2] 《工程地质学基础》,唐辉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1版
执笔人:
教研室主任签字:
院长(部主任)签字: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