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语系属研究概况
藏缅语族
汉藏语系语族
01 名字
03 简介 05 分类
目录
02 分布 04 简史 06 语音
07 语法
09 参考书目
目录
08 词汇
基本信息
藏缅语族(普:zàng miǎn yǔ zú;英语:Tibeto-Burman languages;德语:Tibetobirmanische Sprachen;西班牙语:Lenguas tibetano-birmanas),语言系属分类上属于汉藏语系,根据2009年《民族语》 的资料,有435种语言被归却获得了和Shafer不太相同的结论。在其1972年所出版的《汉藏语概论 (Sino-Tibetan: A Conspectus)》中(这本书的初稿完成于1941年左右),白保罗一方面将泰语排除在汉藏语 系之外,另一方面,他则将缅甸北部的克钦语(Kachin)视为是其他藏缅语族语言的“辐射中心”,而将克伦语 (Karen)排除在这个中心之外。虽然白保罗的这本书还留下不少无法解决的难题,但是,多数的语言学者都认 为,《汉藏语概论》的出版代表了汉藏语系研究的一个新纪元,也在某种程度上对藏缅语族的分类,提供了比较 可信的假设。
该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某些省份,比如中国西藏、印度东北、以及尼泊尔、巴基斯坦、不丹、缅甸、泰国、 越南等国家。比如说彝语、缅甸语、藏语、曼尼普尔语、羌语、嘉绒语等,都是属于藏缅语族的语言,其中以缅 甸语母语人数最多。
名字
名字
藏缅语族(Tibeto-Burman languages),汉藏语系的语族之一。
藏缅语族的语言多半都没有文字,有较长期文献资料者仅有藏语、缅甸语、西夏语、戎(雷普查)语、以及 彝语五种。其中藏语从7世纪起就有以印度系统字母书写的藏文,为整个汉藏语系中最古老、最精确的标音文献记 录,对了解汉藏语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孙天心)。
语言学中的语言类型与语言族群
语言学中的语言类型与语言族群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媒介。
在语言学中,研究语言类型和语言族群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不同语言类型和语言族群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和共性,进一步推动语言学的发展。
一、语言类型的分类语言学家对语言类型进行了多种分类,其中最为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基于语法结构的分类。
根据语法结构的不同,可以将语言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屈折语、孤立语、语素语和混合语。
屈折语是指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表示词性、语法关系和时态等信息的语言,如拉丁语、希腊语和德语等。
孤立语则是指词的形态基本上不发生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序来表示的语言,如汉语、越南语和泰语等。
语素语则是介于屈折语和孤立语之间的语言类型,即既有屈折变化,又有词序的变化,如日语和韩语等。
而混合语则是指同时具有屈折语、孤立语和语素语特点的语言,如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等。
除了基于语法结构的分类方法,语言学家还通过其他方面对语言类型进行了分类,如音系、词汇和语音等。
这些分类方法的出现,丰富了对语言类型的认识,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和差异。
二、语言族群的划分语言族群是指具有相同语言起源和共同特征的语言集合。
语言族群的划分主要依据是语言的历史演变和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共同特征。
在语言学中,常见的语言族群包括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等。
印欧语系是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族群之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众多语言。
汉藏语系则包括汉语、藏语、缅甸语等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和周边地区。
阿尔泰语系则包括蒙古语、韩语、日语等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北部。
语言族群的划分不仅仅是对语言进行分类,更是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研究。
通过对语言族群的研究,我们可以追溯人类语言的起源和演变,了解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三、语言类型与语言族群的关系语言类型和语言族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语言类型的分类往往与语言族群的划分有关。
汉藏语系假设
汉藏语系假设摘要:汉藏语系是有数百种有亲缘关系语言的总称,它的研究发端于十八世纪末,经过许多代境内外学者的不断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重大分歧,中国是汉藏语系语言分布的故乡,理应对汉藏语系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简要回顾了汉藏语系研究的历史经过,介绍了中国学者目前开展的一些工作,期望在本世纪为推动汉藏语系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汉藏语系;假设;历史比较研究一、汉藏语系研究的历史沿革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发凡于十八世纪,当时首先提出的是“印欧语假设”。
英国的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发现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古代英语等在形态和动词词根方面有明显的一致性,他假设这些语言来源于同一个母语,经过长期的分化以后,形成不同的语言。
其后丹麦的语言学家拉斯克(Rosmus Rask)在研究北欧日耳曼诸语言时,发现它们与希腊语、拉丁语之间有明显整齐的语音对应关系。
到1822年,德国的格里姆(Jacob Grimm)发现日耳曼语辅音大转移的规则,被语言学界称为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
他在语言比较中发现的9条规律后,又发现这些规律主要有3组例外现象。
格里姆之后的一些语言学家对这些例外现象进行了攻关,其中较有名的是罗德纳(C.lottner)、格拉斯曼(Hermann Grassmann)和维尔纳(Karl Vetoer),他们对一些例外现象都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他们的成就引起了学术界巨大的兴趣,并且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历史比较法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汉藏语系概念的提出要晚于印欧语系,大概是十九世纪初。
汉藏语系的语言虽然主要分布在中国,或者说是由中国这块土地上迁移并扩展出去的,但它从提出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跨国界的学科。
开始人们对这个语系的概念并不清晰,有人叫它印度支那语系,有人叫它东南亚语系等等。
研究领域也仅仅是一些汉藏语系语言关系的个别问题的讨论,包括东亚地区的一些语言。
2021探讨汉藏比较语言学和近年来上古音的研究范文3
2021探讨汉藏比较语言学和近年来上古音的研究范文 汉藏比较语言学研究师承印欧语比较语言学。
印欧语系比较语言学发展已经十分成熟,而汉藏语系比较语言学尚未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
1808年雷顿 (John Leyden) 指出汉藏语若干语言有同源关系, 如果从这时算起, 汉藏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 在这200多年中, 前140年的发展较为缓慢, 后60多年发展比较迅速, 后60年与前140年相比, 出现以下的特点:一是客观性的增加;二是研究条件的改善;三是研究领域的拓展;四是研究成果的增加;五是研究队伍的壮大;六是学科地位的上升。
汉藏比较语言学的发展和汉语上古音研究关系密切。
龚煌城曾说过, 李方桂的《上古音研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它开启了一条通往汉藏语比较研究的大道:如果没有它, 真正的汉藏语音韵的历史比较将无法展开[1]。
我们将梳理汉藏比较语言学和近年来上古音的研究概况, 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汉藏比较语言学对继续开拓上古音研究所体现的价值。
一、汉藏比较语言学研究概况 1916年,德国汉学者劳佛已经开始了有规模且具系统的汉藏语同源词研究。
此后, 西门华德 (1929《藏汉语比较词汇集》) 等不少中外学者亦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其成就已蔚为大观。
海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包拟古(1980) 《原始汉语与汉藏语》、龚煌城 (1980) 《汉、藏、缅语元音的比较研究》、白保罗 (1984) 《汉藏语概论》、柯蔚南 (1986) 《汉藏语词汇比较手册》、全广镇 (1996) 《汉藏语同源词综探》、马蒂索夫 (2003) 《Handbook Proto-Tibeto-Burman----System and Philosophy of Sino-Tibetan Reconstruction》、薛思勒 (2006) 《上古汉语词源词典》等。
大陆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俞敏(1989) 《汉藏同源字谱稿》、曾晓渝 (1994) 《汉语水语关系词研究》、邢公畹 (1999, 2001) 《汉台语比较手册》和《汉藏语系上古音之支脂鱼四部同源字考——〈读柯蔚南汉藏语词汇比较手册〉札记》、施向东(2000) 《汉语和藏语同源体系的比较研究》、杨光荣 (2000) 《藏语汉语同源词研究——一种新型的中西合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陈其光 (2001) 《汉语苗瑶语比较研究》、薛才德 (2001) 《汉语藏语同源字研究》、吴安其 (2002) 《汉藏语同源研究》、金理新 (2002) 《上古汉语音系》中运用的同源词、黄勇 (2002) 《汉语侗语关系词研究》、龚群虎 (2002) 《汉泰关系词的时间层次》、黄树先 (2003) 《汉缅语比较研究》、蓝庆元 (2005) 《壮汉同源词借词研究》、汪大年 (2008) 缅甸语与汉藏语系比较研究、王锋 (2011) 《白语大理方言中汉语关系词的声母系统》、汪锋(2012) 《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以白语为例》等[2]。
藏、汉、英三语语音对比研究
) 、 达罗毗荼语系 ( 南亚 ) 、 阿尔泰语 系( 中亚 , 有争议 ,
有 说 法 为 突厥语 族 和 日本 语 系 分别 为 第 7 和第 8 位) 、 南亚语系 ( 东 南亚 ) 、 壮 侗语 系 ( 东南亚 ) 、 乌 拉 尔 语 系
( 北亚 到北 欧 ) 等。
节 的开头 ; 只有少数辅音可 以处在元音 的后面 , 即音
藏\ 汉\ 英三语语音对比研究
◆王江涛 摘要 : 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 , 语音 习 得 的准确性非常关键 , 不 同语言语音 系统间的差异会对外 语学习产 生影响 。 目 前我 国藏族学生在 学习藏语和汉语 的同时 , 还要 学习一 门外语( 英语为主) , 英语 学习对于大多数藏族学生而言是作为第三语言的学习, 已经 习得的两种语 言势必会对他们的
鼻 化两 类 真性 复元 音 韵母 ; ( 6 ) 辅 音 韵尾 趋 于 简化 , 从
语言学家将世界上三千多种语言分成多个语系 , 主要包括 印欧语 系( 欧洲 、 北美洲大部份地 区、 西南亚
到南 亚 ) 、 汉 藏语 系 ( 东亚 ) 、 尼 日尔一 刚果语 系 ( 撒 哈 拉 以南 非 洲 ) 、 亚非语系 , 旧称 闪含 语 系 ( 北非 到 非 洲之 角、 西南亚 ) 、 南 岛语 系 ( 大洋 洲 、 马 达加 斯 加 、 东 南亚
个) , 双元音 8 个 。汉语 的拼音是注音符号, 汉语普通 话语音系统 中共有辅音 2 2 个, 单元音 1 0 个, 复元音 1 3
仡佬语方言归属研究综述
仡佬语方言归属研究综述仡佬语是中国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和云南等地。
仡佬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侗语支,是仡佬族的母语。
在中国的语言分类中,关于仡佬语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一些语言学家将其归属于壮侗语族,而另一些语言学家认为仡佬语和壮侗语族没有密切的历史关系,应该单独成为一个语言族。
本文将对仡佬语的方言归属进行研究综述。
在对仡佬语的方言归属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仡佬语属于壮侗语族的一支;二是认为仡佬语应该独立成为一个语言族;三是认为仡佬语在分类上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下面将分别对这几种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证。
也有一些语言学家认为仡佬语的分类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他们指出,对于仡佬语的归属问题,目前尚无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其属于壮侗语族的一支,也没有足够的理由将其独立成为一个语言族。
仡佬语的方言归属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证据来加以确定。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对仡佬语的方言归属进行深入研究。
可以通过对仡佬语和壮侗语族其他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来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通过对仡佬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挖掘,来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持其方言归属。
也可以通过对仡佬语使用者的调查和访谈,来了解他们对于仡佬语方言归属的看法和认识,来丰富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
仡佬语方言归属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课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探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得出更加明确和准确的结论,为仡佬语的研究和保护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汉藏语系
(3)语法方面
汉藏语系由于缺乏形态变化,各语言以词序和虚词为
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词序比较固定。虚词种类 较多,在句中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法意义。
汉藏语系各语言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形态变化,包括语
音交替(辅音、元音、声调等),添附加成分(前加、 中加、后加),重叠等语法手段。但除藏缅语族外,形 态均不丰富。藏缅语族有些语言,使用大量的附加成 分表示各种语法意义,如嘉戎语。
(2)苗瑶语、侗台语的系属问题 双方分歧的焦点在于:苗瑶语、侗台语与汉语之间相
同或相似之处是发生学上的同源关系,还是类型学上 的一致或是借用关系。这种分歧不仅涉及到具体语言 事实如何认识,还头系到如何确定语言分类原则等问 题。由于汉藏语系语言的比较研究和系属分类的理论 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所以现在还不宜下死定论。
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大致可以分为汉藏语
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 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 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其他一些语群和语言。
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在
各个语系中,印欧语系的研究是最充分、最深入的, 甚至可以说“语系”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在印欧系各种 语言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和发展起来的。
2.汉藏语系语言的分布 汉藏语系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泰国、老挝、缅甸、
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孟加拉、越南、柬埔寨 等亚洲各地,此外,在世界各地还有不少使用汉藏语 系语言的人。
汉语分北方、吴、湘、赣、客家、粤、闽等方言,分布几
乎遍及我国各地。 藏缅语族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即西藏自治区、青 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广西壮族自 治区,在我国属于藏缅语族的有藏语、彝语、白语、僳僳 语、纳西语、哈尼语、景颇语、土家语、拉祜语等;国外 分布在缅甸、印度、锡金、不丹、尼泊、泰国。 苗瑶语族分布在中南、西南和东南地区,即贵州、湖南、 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广东、 海南,属于侗台语族的有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 语、黎语、毛难语、仏佬语;国外分布在越南、老挝、泰 国,1975年越南战争后,有一部分难民移居美国、法国、 澳大利亚、德国等西方国家。 壮侗族语分布在中南、西南地区,即广西壮族自治区、云 南、贵州、湖南、广东、海南、四川,在我国属于苗瑶语 族的有苗语、瑶语 ;国外分布在泰国、越南、老挝、柬埔 寨、缅甸、印度。
仡佬语方言归属研究综述
仡佬语方言归属研究综述仡佬语是中国境内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由于地域分布较广,仡佬语在不同地区受到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影响,因此在语言归属研究方面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仡佬语的归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仡佬语的源流、历史渊源和与其他语言的关系。
本文将对近年来关于仡佬语方言归属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仡佬语概况仡佬语是中国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它主要使用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一些地区,是当地土著民族的主要语言之一。
仡佬语有不同的方言分支,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特点,但总体上来说,它们都属于同一语言系统。
仡佬语的文字表现形式是拉丁字母拼写,有着自己的文字规范和语法特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字保护政策的实施,仡佬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的文字规范和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二、仡佬语方言归属研究现状1. 语言学研究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学者们通过对仡佬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它的语言特点和与其他语言的关系。
最为广泛的研究方法是对比研究,将仡佬语与周边地区的其他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通过这种比较研究,学者们得出了一系列有关仡佬语方言归属的结论,提出了不同的说法和观点。
在历史学研究方面,学者们通过对仡佬族的历史渊源和迁徙轨迹的考证,探讨了仡佬语的源流和形成过程。
他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仡佬语与其他汉藏语系语言的渊源关系,探讨了它们之间的语言联系和影响。
通过这些历史考证研究,学者们逐渐对仡佬语的方言归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尽管针对仡佬语方言归属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由于仡佬语地理分布范围广泛,不同地区的仡佬语方言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给方言归属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对于仡佬族历史渊源和语言交流的了解不足,学者们在进行方言归属研究时往往缺乏全面的历史背景和语言环境的考量;由于对于仡佬语方言的内部系统和语言特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学者们在进行方言归属研究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比较和描述,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解释。
陈寅恪的汉藏语系语言比较研究观
须提到议事 日 程 。陈寅恪之所 以认为汉藏语 比较
众所 周 知 , 汉 藏语 系诸 语 言 的系统 调查 比较 研
研究的成效 当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 , 在于乾嘉考据 究 , 较之印欧语历史 比较研究 , 无论是研究历史还 学派以训诂 、 校勘和资料的整理为基本方法 , 以事 是成果都很难相提并论。现代语言学意义的汉藏 实的考核 和例证的归纳为准绳 , 出具可信 的材料 , 语 系语 言研 究 真正 肇 始 于 2 0 世纪初 叶, 初 期 的研 进而得 出结论 的作法 , 虽 然洋溢着实事求是 的精 究者大多为非语言专业人员 , 为传教等需要记录过 神, 却对语 言的历史发展 , 亲属语 言问的 比较研究
[ 收稿 日N 1 2 0 1 4 — 0 5 - 1 5
[ 作者简介】 木仕华( 1 9 7 2 一) , 男, 云 南丽江人 , 现为 中国社会科学 院民族 学与人 类学研 究所博 士、 副研 究员, 主要研 究方 向为
汉 藏语 语 言 学 。
一
1 8 —
木仕 华 : 陈寅恪 的汉藏 语 系语 言 比较研 究观
都有灼见卓识 , 堪 为诸种学问研究 中高屋建瓴之 文… … 已用梵音 字母拼 写 , 其 变迁 源流 , 较 中文 为 论。仅以汉藏语系语 言研究一隅而言 , 陈寅恪先生 明显 。如 以 西 洋语 言科 学之 法 , 为 中藏 文 比较 之
亦 持有 超 迈 时 贤 的识见 和创 设 。他 的有 关汉 藏 语 学 , 则 成效 当较乾 嘉诸 老 , 更上 一层 。 1 ( 系 语 言研 究 观 的具 体 的论 述 , 从 现 存 材料 看 , 呈 较 此 段 叙 述虽 出于 陈 寅恪 先 生 为研 究 历 史 和佛
第3 5 卷 第4 期
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
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存在”是一切事物的运动方式和表现形态。
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
面对纷繁复杂的外在世界,人们需要不断地认识、感知这个世界、这个人类,从而达到认识自己。
而语言就是这种认识、感知的外化形式。
存在句就是以表现事物的存在性为主体的语言形式。
本文以汉语与非汉语相结合,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参阅等研究手段,从存在动词的类别差异、存在句的结构模式、分类、句法和语义、语用以及类型学等多个方面,对汉藏语系各语言及方言的存在句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分析汉藏语存在句的结构模式、类别及各构成要素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揭示汉藏语存在句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探寻汉藏语存在动词的演变轨迹。
全文共分九章,各章主要内容分述如下:第一章为绪论。
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和难点、语料来源和语料搜集情况。
第二章为相关研究综述。
全面梳理迄今为止有关存在句和存在动词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汉语、非汉语存在动词和存在句的相关研究,汉语和其它语言存在句的比较研究等。
汉语存在句的研究成果较丰富,包括存在句的概念、范围、结构和分类等,既有共时平面的比较,也有历时平面的考察,还有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分析存在句的语义、语用特点等。
汉语存在动词的研究主要见于相关论文或著作,没有专门论述的文章。
民族语存在动词的研究,仅限于藏语、西夏语、哈尼语和羌语等几种语言,其它民族语存在动词的研究散见于各参考语法、语言研究和简志当中,没有专门研究存在句的文章。
汉语和非汉语存在动词、存在句的比较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第三章为汉藏语存在动词研究。
指出汉藏语的存在动词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别。
“有/在”类存在动词不仅单纯表“存在”,而且在藏缅语族的大多数语言里“有/在”同形,在表示不同的语义和范围时有动物和植物、有生命和无生命、固体和液体、可移动和不可移动、客观和抽象等类别差异,而汉语、壮侗语和苗瑶语的“有/在”不同形,没有类别差异,我们称之为典型存在动词;其他类存在动词形式都比较单一,没有类别范畴,我们称之为非典型存在动词。
苗语研究报告
苗语研究报告
苗语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湖南等地。
苗语属于汉藏语系的苗瑶语支,其语系内部又分为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三个大方言区。
近年来,苗语研究得到了较大的重视和发展。
研究者主要从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对苗语进行深入研究。
在语音方面,研究者发现苗语具有丰富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其中声调的变化较为复杂。
在语法方面,苗语是一种屈折语言,动词和名词都会有屈折变化。
在词汇方面,苗语借用了大量的汉语词汇,这也反映了苗族与汉族的交流和融合。
此外,苗语还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特点。
苗语表达方式多采用象形、拟声、比喻和歌谣等,丰富多样。
苗族还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如花灯歌、踩歌等,这些都是苗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苗语也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汉语的影响,使得苗语使用者逐渐减少,有些方言甚至已经濒临灭绝。
因此,苗语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一些学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开始进行苗语的教学和保护工作,希望能够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苗语研究的发展对于了解苗族历史、文化和语言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苗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促进苗族语言的发展和传承。
藏语系语言变异与演化研究
藏语系语言变异与演化研究藏语系语言是指分布在中国、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地区,以藏、汉、锡尔、尼泊尔等语为代表的一系列语言。
虽然这些语言有一定的异质性,但它们都有着明显的语音、语法和词汇上的联系。
研究这些联系,探讨藏语系语言的变异与演化,可以为我们了解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语言特征提供重要的帮助。
1.藏语系语言的语音演化语音演化是语言变异中的重要方面。
藏语系语言的语音演化与其他语言相似,也经历了亚音节、音节、词中重音和声调等层面的发展。
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a.亚音节演化藏语系语言的亚音节演化过程比较复杂。
在藏语中,辅音是有声和无声的,而有展弧和喉塞音两种气流机制。
这些因素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辅音,如/kha/和/ka/就是有声和无声二重音,/ha/和/ʘa/则是有展弧和喉塞音的发音。
b.音节演化音节演化是人类语言中最常见的演变形式之一,也是藏语系语言语音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中最典型的即是各种元音、辅音和半元音的变异。
例如,藏语中的/kɯu/已经成为V-CCV/CVCV,如/ktɯhrap/,/ktɯkɤ/等。
c.词中重音与声调演化在藏语系语言中,词中重音和声调的演化比较显著。
尽管有人把在汉语和藏语中属于声调音的一个音符称之为声调,但是在语音学上,这种表现起到相应的是词中重音。
另外,语言学家认为,在汉藏语系的很多语言中,声调具有许多复杂的不甚了解的功能。
2.语法演化除了语音演化方面的探讨,《藏语系语言变异与演化研究》还以语法演化为探讨重点,这涉及到从词汇到语法的演变。
这就是说,在藏语系语言中,形态变化和语法结构的演变是相互关联的,并会影响缺乏语言历史的语言学。
这方面的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a.形态的演化形态的演化是语法演变的一个重要维度。
在藏语系语言中,很多名词和时态的格通过前缀、后缀、重叠、缩减等方式表达。
另一方面,这些附着语也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某些词形来改变相应的含义或语法功能,并且它们在不同的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的形式和频率。
汉藏语系属研究概况
汉藏语系属研究概况汉藏语系的研究汉藏语系的研究概况概况⼀李⽅桂的李⽅桂的传统传统传统划分划分19世纪末,孔好古(Conrady)明确提出了汉藏语系的分类(Conrady,August,1896.Eine indochinesische causativ-denominati-Bildung und ihr Zusammemhang mit den Tonaccenten. Leipzeig ), 其分类为:20世纪后,⼈们对汉藏语的认识进⼀步深化。
1909年挪威学者科诺(Konow )在格⾥森(Grierson )主编的《印度语⾔调查》第三卷中以《藏缅语族》为论题界定了汉藏语的概念及范围,他对汉藏语的分类⼰很接近现在的分类。
差不多同时的法国学者马伯乐(Maspero )也有类似主张。
但仅是泛泛的看法,并未证明。
汉藏语系汉藏语系———— 1.汉台语 A 汉语汉语,,B 台语台语;; 2.藏缅语李⽅桂是汉藏语⾔研究的⼤师。
1937年,他在《中国的语⾔和⽅⾔》中将汉藏语系分为汉台语和藏缅语两⼤类,汉台语⼜包括汉语、台语和苗瑶语三族。
1973年李⽅桂在美国出版的《中国语⾔学报》⼜发表了该⽂的缩写修订稿。
修订稿对汉藏语的分类坚持了36年前的看法 ,只是调整为四个语族并列 ,即汉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和藏缅语族。
汉藏语系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族汉语族、、侗台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
李⽅桂对汉藏语分类的影响是深远的,整整影响了⼏代学⼈。
特别是在中国,通过罗常培、傅惫勣1954年《国内少数民族语⾔⽂字概况》的介述 ,该分类成为中国学者的共识 , 甚⾄在学科研究配置和⼤学课程中都依此设置机构和编纂教材。
李⽅桂将侗台语族归⼊汉藏语系,主要的理由是这个语族具有汉藏语系的共同特征:(1)单⾳节趋势,⼀个单独的⾳节是⼀个重要的语⾳单位,并且往往是⼀个词素的单位,⽤来作为构成词、词组和句⼦的基础。
近30年来藏族研究现状分析
★康 藏 研 究 ★
近3 O年 来 藏 族 研 究 现 状 分 析
黄
敏
【 摘 要 】本文 以 《 中国学术期刊 网络 出版总库》 作为资料 来源 ,找 出了2 0 1 2年 以前发表的
篇名含有藏族 的所有论文 5 9 3 2篇 ,以 “ 高被 引频 次” 对所有 论文作 了一 个排 序 ,取论 文 总 数的 1 0 % 作 为研 究对 象 ,剔 除掉 简介 、 书 评 、 重 复 类 稿 件 等 等 ,共 得 到 藏 族 研 究 高 被 引 频
: 2
表 1
s o
【 K e y w o r d s 】T i b e t ; h i g h 一  ̄ e q u e n c y c i t a t i o n ; a n a l y s i s
高 被 引 频 次 论 文 研 究 的 内 容 往 往 反 映 了 一 定 时 期 内 该 领 域 的 研 究 热 点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论
四 川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Sl CHUAN UNl VE R SI T Y F OR N ATl ONAL I T I E S
第2 3卷第 6期
2 0 1 4年 1 2月
Vo 1 . 2 3 No . 6 De c . 2 0 1 4
T h e S t a t u s Q U O o f S t u d i e s o n T i b e t a n N a t i o n a l i t y
i n t h e Pa s t 3 0 Ye a r s
Hu a n g Mi n
研 究 的 现 状 及 其 热 点 ,为 藏 族 研 究 学 者 提 供 一 定 的数 据 参 考 。 藏 族 主 要 分 布 在 青 藏 高 原 ,青 海 省 、 甘 肃 省 、 四 川 省 、 云 南 省 , 藏 族 有 自 己 的 语 言 和 文 字 。 藏语属 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藏语 支 。
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研究史述略——兼及研究思路的讨论
■语言学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研究史述略——兼及研究思路的讨论崔金明(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摘 要:本文通过对“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研究的现状、思路、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指出今后应加强“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研究史”研究,着力对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的历史进行全面地总结和研究,探索其源流、派别、特点、方法、规律、结论等方面,同时要对海内外的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的论著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除了对史实的概括总结之外,要更多的要体现了对研究方向的把握和认识,体现更多的学术认知。
关键词:汉藏语;历史比较语言学;上古音;语言学史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18)04-0056-05收稿日期:2018-07-1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说文解字》的谐声层级系统与上古音研究”(基金号:15YJC740006)。
作者简介:崔金明(1981-),男,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历史语言学和汉语国际教育。
“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专指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借助汉语作为媒介把汉藏语系所含的众多语言的语音进行的比较。
历史比较语言学中的比较一般都是从语音比较开始的。
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的研究已经有200多年的研究历史了,这200年的历史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历史,是继承和发展的历史,是借鉴和开拓的历史,是中外学者通力合作和互相启发的历史,也是纷争和聚讼不断的历史。
为了更好地推进汉藏语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检视“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研究史”,是目前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一、“汉藏历史比较语音学研究史”简述1786年,英国琼斯(Jones )已经提及汉语和藏语在语音上具有相似性的特点。
1808年雷顿(Leyden )最早提出汉藏系有些语言具有同源关系,并列出部分“同源词”。
1809年,马士曼(Marshman )论及梵语和汉语的字母具有对应关系,并说明汉藏语系的某些语言语音相似。
对语言比较研究的类型学思考——以汉藏语系语言比较研究为例
基 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 金项 目课题 ( 1 2 B Y Y 0 0 2 ) ; 贵州省基础教 育科 学研 究项 目课题 ( 2 0 1 2 B 3 0 6 ) 。 作者 简介 : 余 成林 ( 1 9 6 5一) , 男, 河南光 山人 , 副教授 , 语 言学博 士 , 主要从 事语 言比较及 少数 民族语言研 究。
第2 4卷 第 4期
2 0 1 4年 8月
甘 肃 广播 电视 大 学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Ga n s u Ra d i o & TV Un i v e r s i t y
V o I . 2 4 N0 . 4
Au g. 201 4
对 语 言 比较 研 究 的 类型 学 思 考
— —
以汉 藏 语 系语 言 比较 研 究 为 例
余 成 林 ,
( 1 . 黔南 民族 师范 学 院 , 贵 州 都匀
5 5 8 0 0 0 ; 2 . 贵州 省社 会科 学 院 , 贵州 贵阳
5 5 0 0 0 2 )
[ 摘要 ] 语言 类型学经 过几代语言 学家 的不 断努力, 已经 发展 成 为一门显学。对语 言类型 的研 究, 既有不 同语
显 著 的和 不 显 著 的 。但 是 , 其 所 表 现 出来 的特 征
这个事物的特点到底是什么 , 也 不可能弄清楚其 个 性特 点 , 更 不 可 能 揭 示 其 本 质 特 征 。对 语 言 的 认 识也 同样 如此 。 英 国语 言 学 家 琼 斯 ( Wi l l i a m・ J o n e s ) 在 1 7 8 6 年就通过语言比较 , 发现 了梵语与拉丁语 、 希腊语 和E t 耳 曼语 之 间存 在 系统 的语 音 对 应 关 系 , 认 为 梵 语 同欧洲 的许 多语 言有 着 共 同 的来 源 , 从 而 认 识 到 亲属 语 言关 系 的存 在 。琼 斯 的发 现 开 创 了语 言 比较研究 的先河 , 并对后世 的语言研究产生 了 巨大的影 响。正因为如此 , 语言 比较研究不 断受 到 后世 语 言学 家们 的 高度 重 视 , 并 逐 步 对 不 同语 系、 语族 、 语 支 之 间 的语 言 进 行 广 泛 比较 , 语 言 学 中才 有 了 比较 语 言学 这一新 的分支 学科 。 语言类型学就是要通过不 同语言之间即跨语 言( 包括 亲属 语 言 和非 亲 属 语 言 ) 的 比较 , 从 大 量 的、 无限的、 纷 繁 的语 言现 象 中归 纳 出少 量 的 、 有 限的 、 简单 的类 型 , 从 而揭 示人 类 语 言隐 藏在 千 姿 百 态 的表 面形式 背 后 的 , 表 现在 语 言 结构 、 语 言 演 变、 语 言认 知 、 语 言 与 文 化等 方 面 的共 性 , 考察 人 类 在认 知 、 心理 方 面 的共 同特 点 , 进 而解 释产 生 这 些 共性 的原 因 和机制 。
藏语
演变
上古语言学时期 中古语言学时期
中世纪语言学时期 近代语言学时期
上古语言学时期
古象雄佛法《象雄大藏经》(3张)上古语言学时期——古象雄文明时期,为古代藏族文明服务的象雄语言学。
在Legs bzhad rin bo chei gther mstod中和南喀诺布先生古代象雄和吐蕃文明史等资料中有介绍。后世传 播的《brda sprod nyi shu bdun pa》可以看作是这个语言研究传统的承继和发展。
虽然被赋予教派色彩并使其传播有所局限,但作为语言科学的历史文献以及一个未曾遗弃的语言学派,其价 值丝毫不应该否定。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能够透过其对言语事实的描写和规则概括,常常认识到一些关于一个 公认为死亡了的古文明载体——象雄语言文字的局部知识。
中古语言学时期
藏语(37张)中古语言学时期——桑布扎文法时代:吐蕃梵语和藏语语法并行时期:这是藏族语言学家学习和 靠 拢 古 印 度 语 言 学 , 继 而 套 用 其 理 论 和 方 法 , 建 立 符 合 藏 语 的 规 范 文 字 和 语 法 体 系 的 阶 段 。 吞 弥 ·桑 布 札 是 这 个 时 期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语言学著作和创制的新规范文字,是藏族语言学发展史上不朽的里程碑。这位“藏文之父” 的功勋,对吐蕃赞布来说,是为了提升日益强盛的吐蕃王朝的威望和势力,也有可能是为了击跨敌对势力的文明 传统——象雄文明,树立吐蕃文化的新旗帜。对雪域高原的人民和源源不断的文明长河来说,“语文功臣”的美 德更是无以伦比。吞弥在印度学了13年,回国后专门安排在拉萨附近的玛茹宫,系统地分析、研究本族语言的语 音系统和语用规则。国王肯定提供了这些语言学家——吞弥和他的助手们——所需要的全部便利和服务。通过筛 选当时古印度的各种语言和文字,这位圣贤决定选择文字学和语法学高度发达、字母系统相当完善的古代印度文 字做基础,依据故地雅隆或者新址拉萨的中古藏语语音特点加以改造,去掉不需要的音素字母,增添几个新的音 位字母,成功地“创制了一套基本上反映当时藏语语音面貌的拼音文字,用于记录藏语,从事翻译和著述,留下 了浩瀚的文献典籍”(戴庆夏主编,1998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书海出版社: P69)。
仡佬语方言归属研究综述
仡佬语方言归属研究综述
仡佬语是中国仡佬族的母语,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
仡佬语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
省和云南省的部分地区,是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仡佬族人口较少,使
得仡佬语面临着严重的濒危状况,需要加以保护和研究。
在仡佬语的归属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通过对仡佬语的音韵、语法和词汇进行比较研究,以及与其他汉藏语系的相关语言进行对比,来寻找仡佬语的语言归属。
仡佬语的音韵系统显示出与藏缅语族的关联。
仡佬语中的音韵特点与藏缅语相似,尤
其是在声调和音变方面。
仡佬语和藏语都有多个声调,并且在某些语境下具有音变现象。
仡佬语和一些藏缅语也有相似的辅音系统。
仡佬语的语法结构显示出与汉藏语系的关联。
仡佬语和其他汉藏语系的语言一样,为
主谓宾的基本句式。
在动词方面,仡佬语的变化是通过词根加上语素来完成的,这与其他
汉藏语系的语言有相似之处。
仡佬语的词汇系统显示出与藏缅语族的关联。
仡佬语和一些藏缅语系的语言有相似的
词汇和词根。
仡佬语和泰语、缅甸语等有相似的词汇,这可能意味着仡佬语与这些语言有
一定的共同来源。
迭部方言研究
迭部方言研究介绍迭部方言是中国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主要分布在迭部地区。
本文将对迭部方言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背景迭部方言属于汉藏语系,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
它主要使用于迭部地区的日常交流中,是当地人民的重要语言工具。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迭部方言的使用逐渐减少,因此进行迭部方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迭部地区简介迭部地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等。
这种地理环境对迭部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迭部方言的特点迭部方言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音韵特点迭部方言的音韵系统与汉语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迭部方言中的声调较多,音节结构也较为复杂。
这些特点使得迭部方言在语音学上与其他汉藏语系的方言有所区别。
2. 词汇特点迭部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其中不乏一些独特的词汇。
这些词汇反映了迭部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
3. 语法特点迭部方言的语法结构与汉语普通话也存在一些差异。
例如,迭部方言中的动词时态系统较为复杂,名词的格位也有所不同。
4. 方言变体在迭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原因,迭部方言存在一定的变体。
这些变体在音韵、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仍属于迭部方言的范畴。
迭部方言的保护与传承迭部方言作为中国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为了保护迭部方言,采取以下措施是必要的:1. 语言教育加强迭部方言的教育工作,使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和使用迭部方言。
这样可以增强迭部方言的传承力度,并提高当地人民对自身语言文化的自豪感。
2. 文化活动组织各种迭部方言的文化活动,包括方言歌曲演唱、方言戏剧表演等。
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迭部方言的传承中,同时也增进了当地人民对迭部方言的兴趣和了解。
3. 方言研究加强对迭部方言的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迭部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特点。
这样可以进一步推动迭部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4. 多媒体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录音、录像等,记录和传播迭部方言。
拉萨话的参考文献
拉萨话的参考文献拉萨话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本地方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藏语支。
拉萨话作为一种汉藏混合的语言,一直以来都是拉萨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拉萨话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拉萨话的特点和变化,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并撰写了许多有关拉萨话的参考文献。
这些文献涵盖了拉萨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历史演变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拉萨话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以下是一些关于拉萨话的参考文献:1. 《拉萨话研究》:该文献由西藏师范大学的语言学专家撰写,详细介绍了拉萨话的语音体系、语法结构和词汇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它对拉萨话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是学习和理解拉萨话的重要参考资料。
2. 《拉萨话词典》:这本词典收录了大量的拉萨话词汇,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用法示例。
它是拉萨话学习者和研究者在词汇掌握和用法理解方面的必备工具书。
3. 《拉萨话的起源和演变》:这本书通过对拉萨话历史沿革的研究,追溯了拉萨话的起源和变迁,并分析了其与其他藏语方言的关系。
它提供了对拉萨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的深入了解,为研究拉萨话的历史和变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4. 《拉萨话口语教程》:这本教程是为拉萨话学习者设计的口语教材,涵盖了常用的日常用语、交际技巧和口语表达。
它通过实用的对话和练习,帮助学习者掌握和运用拉萨话进行日常交流。
5. 《拉萨话音韵学》:该文献详细介绍了拉萨话的音韵体系,研究了拉萨话的音位、音变规律和音系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它对拉萨话的音韵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学习者了解拉萨话的音响特点提供了重要信息。
这些参考文献为学者、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了广泛而深入的关于拉萨话的信息和知识。
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拉萨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历史演变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促进和发展拉萨话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藏语系的研究汉藏语系的研究概况概况一 李方桂的李方桂的传统传统传统划分划分19世纪末,孔好古(Conrady)明确提出了汉藏语系的分类(Conrady,August,1896.Eine indochinesische causativ-denominati-Bildung und ihr Zusammemhang mit den Tonaccenten. Leipzeig ), 其分类为:20世纪后,人们对汉藏语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1909年挪威学者科诺(Konow ) 在格里森(Grierson )主编的《印度语言调查 》第三卷中以《藏缅语族 》为论题界定了汉藏语的概念及范围,他对汉藏语的分类己很接近现在的分类。
差不多同时的法国学者马伯乐(Maspero )也有类似主张。
但仅是泛泛的看法,并未证明。
汉藏语系汉藏语系———— 1.汉台语 A 汉语汉语,,B 台语台语;; 2.藏缅语李方桂是汉藏语言研究的大师。
1937年,他在《中国的语言和方言 》中将汉藏语系分为汉台语和藏缅语两大类,汉台语又包括汉语、台语和苗瑶语三族 。
1973年李方桂在美国出版的《中国语言学报 》又发表了该文的缩写修订稿。
修订稿对汉藏语的分类坚持了36年前的看法 ,只是调整为四个语族并列 ,即汉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和藏缅语族 。
汉藏语系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族汉语族、、侗台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 。
李方桂对汉藏语分类的影响是深远的,整整影响了几代学人 。
特别是在中国,通过罗常培、傅惫勣1954年《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的介述 ,该分类成为中国学者的共识 , 甚至在学科研究配置和大学课程中都依此设置机构和编纂教材。
李方桂将侗台语族归入汉藏语系,主要的理由是这个语族具有汉藏语系的共同特征: (1)单音节趋势,一个单独的音节是一个重要的语音单位,并且往往是一个词素的单位,用来作为构成词、词组和句子的基础。
(2)形成声调系统的趋势。
声调受声母性质的影响。
这被认为是共同起源的最有力的证据。
(3)除了汉语里的吴语和湘语外,浊声母消失。
(4)有一些共同的词汇,但是严格的语音对应规律还没有归纳出来。
这实际上是类型学而不是发发生学的标准。
二 本尼迪克特提出的本尼迪克特提出的““澳一泰假说 ”本尼迪克特(Benedict )1942年撰写成稿而1972年才付梓出版的 《汉藏语概论 》,主张把壮侗语和苗瑶语从传统的汉藏语系中清理出去。
他最基本的观点是无论汉语还是壮侗语,其所共有的根词都不过是早期的借词,反之,壮侗语与印度尼西亚语却有着真正的同源词对应关系。
至于原来界说汉藏语系的标准,如单音节性,声调和语序等,则都可以证明是语言接触影响造成的,或者更多的是类型关系而不是发生学关系。
下面列出本氏澳泰语和汉藏语以及南亚语系的分类1汉藏语系: (1) 藏 —卡伦: A 原始卡伦语 , B 藏缅语 , (2) 汉语族 2南亚语系: (1) 门达语 , (2) 孟高棉语3澳泰语系: (1) 苗 —瑶语 , (2) 澳 —卡岱: A 卡岱 , B 澳 (南岛) —日语按照本尼迪克特等学者的观点 , 现在的汉藏语系在高层次上只剩下汉语和藏缅语族。
本氏对澳泰语系和汉藏语系以及南亚语系的分类本氏对澳泰语系和汉藏语系以及南亚语系的分类::本尼迪克本尼迪克((白保罗白保罗))的同源词证明双音节和单音节对比印尼语的词是多音节的,台语的词是单音节的,两者大不相同。
他认为这是音节脱落的结果,即台语的词汇本来也是多音节的,后来因为从汉语借来声调,增加了辨义的手段,所以多音节词简化为单音节词。
因此,他认为这两种语言的词汇的同源关系仍然是可以追溯的,例如:台语词汇是单音节的,印尼语是多音节的。
在解释两者的同源关系时,白保罗认为原始台语词汇也应该是多音节的,后来由于音节脱落变成单音节。
他所举的例证不够多。
从晚近调查记录的三亚回辉话来看,大陆上的南岛语因受汉藏语系的影响,词汇音节脱落,而用声调补偿是普遍现象。
例如(例词引自倪大白《侗台语概伦》,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回辉话从南岛语的大本营分离出来,迁移到海南岛只有一千年的历史,而所受汉藏语的影响就如此深刻,可见在更长的时间里,台语因受汉藏语的影响,在类型上发生深刻的变化是完全可能的。
受到的质疑:李方桂对白保罗的汉藏语言系属观的评论是“泛论,而不大看详细的事实,很有可讨论的余地。
”, ,马提索夫马提索夫((Matisoff )的汉藏语系分类的汉藏语系分类::三 沙加尔的沙加尔的““汉语和南岛语同源论汉语和南岛语同源论””1990年第23届国际汉藏语会议上,法国东亚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学者沙加尔(Sagart ) 提交了一份举座皆惊的论文《汉语南岛语同一起源论 》。
该文的中心论点是南岛语和汉语之间有众多的同源词,而且对应关系规整。
沙氏的依据有三条:(1)南岛语末音节与汉语字音对应;(2)南岛语的不同韵尾分别对应汉语的不同声调;(3)原始南岛语的中缀对应上古汉语的介音,因此汉语的介音有构词作用。
沙加尔的分类首先得到了中国学者邢公碗的赞赏,邢公畹1991年甚至为该文“续貂 ”补正。
另一方面 ,邢氏引述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观点为沙氏的分类提供依据:中国考古学家张光直(1959年)认为在黄河流域前石器文化中有一个“尚未显出差别的汉藏南岛综合体 ”。
他认为从新石器时代起开始向中国西南部移民的活动,其结果分化出“汉藏群”和“南岛群”,前者仍留在北方,后者从南中国群通过一系列海上迁移活动,更进一步地分化 ”汉藏南岛综合体汉藏南岛综合体——————汉藏语汉藏语汉藏语,,南岛语沙加尔的理由沙加尔的理由::第一,汉语的单音节词和南岛语的多音节词的最后一个音节相应。
这本来是白保罗比较台语和南岛语时提出来的观点,沙加尔推而广之,将其用于汉语和南岛语的比较。
第二,汉语声调调类和某些南岛语的辅音韵尾相对应,例如原始南岛语的 -s 韵尾和汉语去声的 -agh ,-idh ,-adh 相对应;原始南岛语的 -p,-t ,-k 和汉语入声的-p ,-t ,-k 相对应;汉语中不送气清塞音、送气清塞音、浊塞音的对立,相当于南岛语中清塞音、鼻冠清塞音、浊塞音的对立。
第三,他认为上古汉语的介音 -j- 和 -i- 是有构词作用的中缀,其作用与南岛语中缀 -in- 和-ar- 相近 。
第四,他找出上古汉语和原始南岛语的关系词222个 ,其中有17个属于M.Swadesh 所拟定的基本词(共有200个)。
例如:郑张尚芳提供支持的同源词郑张尚芳提供支持的同源词((如“颊”)受到质疑的问题受到质疑的问题::马提索夫首先列出了四条反对意见:(1)沙氏的音位标准是松散的,所以很容易在数量巨大的南岛和汉语词汇中找到看上去相像的东西;(2)他的语义对应标准也极度从宽,并且往往是优先选项(未建立在南岛语或汉语可证明的语义联系的模型基础上);(3)沙氏的同源词研究是从汉语韵部出发,没有考虑从核心词汇着手;(4)沙氏极大地低估了己发现的可靠的汉藏缅同源词数目。
马提索夫对沙氏找到的南岛语和汉语之间的对应,则用接触关系解释。
他说:“人们当然不会排除南岛语和汉语之间的早期接触,特别是南岛语的故乡现在被认为曾经是在中国东南部沿海某地,也许是福建省。
”(1992)沙氏所汉语和藏缅语之间一直未建立规则的对应关系,马提索夫解释说,汉语和藏缅语之间表现不出精美的语音对应关系,这是因为(1)古汉语的构拟系统总是在不断变化,有各种不同理论。
如果你对假定要对应的事物不甚清楚,你怎么建立规则的对应呢?(2)我们不是在处理单一无变异词源,而是在处理词族。
借词和回借词在汉语和藏缅语中存在也是事实;(3)假设的汉藏缅共同语时期非常久远 ,也许B.P.6000年以前。
(1992)沙氏认为,汉语和藏缅语共有的相当大部分词汇不是同源的,而是通过接触产生的,有些语音对应表现了底层借词特征。
至于汉语和藏缅语中确实存在的共有形态,在其它东亚语言,包括南岛语中也同样存在。
总之,各种证据表明,汉语和藏缅语的发生学关系是真实的,但也是久远的、非唯一的。
以同源词为例来说,沙氏认为汉语和藏缅语在广泛的地域至少有3000年的接触。
在整个时期内,汉语都是优势语言。
(1995)四 郑张尚芳和潘悟云的郑张尚芳和潘悟云的““华澳语系华澳语系””另外两位中国学者郑张尚芳和潘悟云在坚持侗台和苗瑶语与汉语关系密切的基础上 ,采纳了沙氏的意见,更进一步提出建立一个包括汉藏语、南亚语、南岛语的上位大语系, 称作“华澳语系 ”。
郑张氏说“汉藏语、南亚语、南岛语都有共同起源 ,应属于一个大的华澳语系。
既然这样,侗台、苗瑶语跟汉语的关系又特别密切,就没有必要把它们划出汉藏语系,另建澳泰语系。
”华澳语系华澳语系——————汉藏语汉藏语汉藏语、、南亚语南亚语、、南岛语侗台语是汉语侗台语是汉语与南岛语和南亚语之间的桥梁与南岛语和南亚语之间的桥梁由于沙氏未把侗台语和苗瑶语包括在他的新观点中,潘悟云(1995)作了补充“在肯定侗台语与汉语同源的前提下,检讨西方学者关于东南亚语言关系方面新学说的意义。
如果确认侗台语与汉语的同源关系,同时又接受本尼迪克特关于澳泰语的假说,那必然会导致南岛语与汉语同源的结论。
几乎很少有学者提到南亚语与汉语有什么关系,但是已有不少学者提到侗台语与南亚语的同源关系,如果再承认侗台语与汉语同源,自然也会得出汉语与南亚语同源的结论。
所以,在研究东南亚语言亲缘关系的时候,侗台语几乎是起着桥梁的作用。
”历史比较中的词择对问题郑张氏和潘氏共同提出了一个比较方法的问题,即历史比较中词的择对问题 。
例如印尼语的“眼”和汉语的“曥”,侗台语的“鸟”和汉语的“鹜”。
认为择词方法的正误会影响对分类的认识。
多音节和单音节的对应问题为了解决南岛语言多音节与汉语单音节的对应问题,潘氏提出汉语词义重心转移语音弱化而单音节化的假设,并以印尼语、雷德语和回辉语为演化的三个阶段来说明。
受到质疑的受到质疑的问题问题游汝杰(1996)提出了质疑:“华澳语系在更大的范围内将各种语言联系在一起 ,似乎可以调和各家的矛盾 ,但是当深入到下位分类问题时 ,矛盾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即仍然要解决各种语言的亲疏关系和低一层次的系属关系问题。
例如华澳语系包括汉藏语族、南岛语族和南亚语族 ,那么人们仍然要问传统的壮侗语族和南岛语族的系属关系如何?”李壬癸从方法论的角度批评了沙加尔以及邢公碗、郑张尚芳等人的“华澳”语系。
他说 ,“世界上任何两种语言都可用某些方式证明相互之间的联系 ,但是问题在于 ,严格地遵循历史比较法才是历史语言学家所普遍赞同的。
” ,李壬癸列出了反对意见。
(1)沙氏的汉语一南岛语同源词语义对应松散,其结果是“极大地提高了巧合相似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