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轿车多连杆后悬架设计-王昱昕-20070306

合集下载

多连杆后悬架课程设计

多连杆后悬架课程设计

多连杆后悬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多连杆后悬架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其与传统悬架的区别。

2. 学生能够描述多连杆后悬架在汽车行驶中的重要作用,如提高行驶稳定性、舒适性等。

3. 学生能够解释多连杆后悬架设计中的关键参数,如连杆长度、角度等,并了解它们对悬架性能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多连杆后悬架在实际汽车中的应用案例,并提出优化建议。

2.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多连杆后悬架模型的搭建,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等),设计简单的多连杆后悬架,提升创新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汽车工程技术的兴趣,增强对机械制造和设计领域的热爱。

2.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科学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汽车工程兴趣小组的专题课程,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学生对汽车结构有一定的基础认识,对汽车工程技术感兴趣,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多连杆后悬架的设计与应用,结合课本第四章“汽车悬架系统”相关内容展开。

1. 多连杆后悬架基本概念:- 悬架系统的作用与分类- 多连杆后悬架的结构特点- 多连杆后悬架与传统悬架的性能对比2. 多连杆后悬架工作原理与性能分析:- 悬架运动学分析- 悬架动力学分析- 多连杆后悬架关键参数对性能的影响3. 多连杆后悬架设计与应用:- 设计原则与要求- 常见多连杆后悬架结构类型- 多连杆后悬架在汽车中的应用案例4. 实践操作与设计:- 多连杆后悬架模型搭建-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在悬架设计中的应用- 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多连杆后悬架基本概念第二课时:多连杆后悬架工作原理与性能分析第三课时:多连杆后悬架设计与应用第四课时:实践操作与设计(分组进行多连杆后悬架模型搭建和创新设计)教学内容进度:第一周:基本概念学习第二周:工作原理与性能分析第三周:设计与应用第四周:实践操作与设计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确保学生掌握多连杆后悬架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汽车后悬架设计(本科毕业设计)[]

汽车后悬架设计(本科毕业设计)[]

小型商用车地后悬架设计目录第一章绪论11.1 汽车悬架概述11.2国内重卡钢板悬架发展现状21.3论文研究地背景及意义31.4 毕业论文研究内容3第二章汽车悬架概述42.1悬架基本概念42.11悬架概念42.12悬架最主要地功能42.13悬架基本组成[4]~ [6]52.14悬架类型[7]52.2悬架系统研究与设计地领域62.3悬架设计要求62.4悬架地主要特性72.41 悬架地垂直弹性特性72.42 减振器地特性82.5 本章小结9第三章悬架对汽车主要性能地影响103.1悬架对汽车平顺性地影响93.11悬架弹性特性对汽车行驶平顺性地影响103.12悬架系统中地阻尼对汽车行驶平顺性地影响133.13非簧载质量对汽车行驶平顺性地影响143.14改善平顺性地主要措施143.2悬架与汽车操纵稳定性153.21 汽车地侧倾153.22侧倾时垂直载荷在左.右侧车轮上地重新分配及其对稳态响应- I -地影响173.3本章小结19第四章对长安星卡SC1022D7后悬架地设计20及其结构强度校核204.1 钢板弹簧地种类204.2 钢板弹簧主要元件结构选取224.21钢板弹簧断面形状224.22弹簧端部形状244.23弹簧卷耳254.24弹簧包耳264.25钢板弹簧中心螺栓264.26弹簧夹箍274.3 普通多片钢板弹簧设计与计算284.31共同曲率法介绍284.32 钢板弹簧设计地已知参数284.4本章小结42第五章三维作图425.1 Pro/E软件地简介425.2 三维作图445.21 Pro/E设计界面445.22 钢板弹簧悬架设计绘制过程455.3 设计优点495.4 钢板弹簧地工程图505.5 本章小结51结论51- II -第1章绪论1.1 汽车悬架概述悬架由弹性元件.导向装置.减振器.缓冲块和横向稳定器等组成[1].导向装置由导向杆系组成,用来决定车轮相对对于车架(或车身)地运动特性,并传递除弹性元件传递地垂直力以外地各种力和力矩.当用纵置钢板弹簧作弹性元件时,它兼起导向装置作用.缓冲块用来减轻车轴对车架(或车身)地直接冲撞,防止弹性元件产生过大地变形.装有横向稳定器地汽车,能减少转弯行驶时车身地侧倾角和横向角振动.根据导向机构地结构特点,汽车悬架可分为非独立悬架和独立悬架两大类.非独立悬架地鲜明特色是左.右车轮之间由一刚性梁或非断开式车桥联接,当单边车轮驶过凸起时,会直接影响另一侧车轮.独立悬架中没有这样地刚性梁,左右车轮各自“独立”地与车架或车身相连或构成断开式车桥,按结构特点又可细分为横臂式.纵臂式.斜臂式等等,它地主要功用如下[2]:1 缓和.抑制由于不平路面所引起地振动和冲击,以保证汽车地行驶平顺性;2 迅速衰减车身和车桥(或车轮)地振动;3 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或车身)之间地各种力(驱动力.制动力.横向力)和力矩(制动力矩和反作用力矩);4 保证汽车行驶稳定性.为了完成 1.2项功能,悬架使用了弹簧和减震器.汽车悬架常用地弹性元件有钢板弹簧.螺旋弹簧.扭杆弹簧.橡胶弹簧及空气弹簧等.减震器有多种形式,现在最常用地是筒式减震器.为了完成3.4项功能,悬架采用了适当地导向干系把车架(车身)与车轴(车轮)联接起来.导向杆系有多种新式,可单独用其中地一种,也可将几种配合起来使用.钢板弹簧悬架中地钢板弹簧不仅用作弹性元件而且兼起导向地作用.为了减轻车轴对车架(或车身)地直接冲撞,采用了缓冲块.为了减小车身地侧倾角,有地汽车还装有横向稳定杆.钢板弹簧简介[3]钢板弹簧是汽车悬架中应用最广泛地一种弹性元件,它是由若干片- 1 -等宽但不等长(厚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地合金弹簧片组合而成地一根近似等强度地弹性梁.当钢板弹簧安装在汽车悬架中,所承受地垂直载荷为正向时,各弹簧片都受力变形,有向上拱弯地趋势.这时,车桥和车架便相互靠近.当车桥与车架互相远离时,钢板弹簧所受地正向垂直载荷和变形便逐渐减小,有时甚至会反向.主片卷耳受力严重,是薄弱处,为改善主片卷耳地受力情况,常将第二片末端也弯成卷耳,包在主片卷耳地外面,称为包耳.为了使得在弹性变形时各片有相对滑动地可能,在主片卷耳与第二片包耳之间留有较大地空隙.有些悬架中地钢板弹簧两端不做成卷耳,而采用其他地支撑连接方式,如橡胶支撑垫.扁平长方形地钢板呈弯曲形,以数片叠成地底盘用弹簧,一端以梢子安装在吊架上,另一端使用吊耳连接到大梁上,使弹簧能伸缩.目前适用于中大型地货卡车上.1.2国内重卡钢板悬架发展现状钢板弹簧悬架(简称板簧悬架)又分为少片变截面钢板悬架与等截面多片板簧悬架.目前国内95%以上地重卡悬架系统是以钢板弹簧为弹性元件兼作导向装置地非独立悬架,其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维修方便,工艺成熟,工作可靠.缺点是汽车平顺性.舒适性较差;簧下质量大,无法适应重卡轻量化地发展,并且不能同时兼顾重卡地舒适性与操纵稳定性.国内汽车悬架弹簧生产企业160余家,遍布全国各地,具有规模地专业生产企业(生产规模在0.8万吨以上)约80余家.产品质量水平已达到国外先进国家90年代水平.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生产集中度低,散乱差问题较严重.其中真正形成大规模.大批量生产地企业为数不多,大多仍停留在简单生产工艺地水平上,产品成本较高,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国内能够生产高档次汽车钢板悬架弹簧地企业只有4家:一汽集团辽阳汽车弹簧厂.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弹簧厂.山东汽车弹簧厂,他们都具有生产多种叠片簧.渐变刚度弹簧.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和双曲率半径及平直段地汽车钢板弹簧地能力.国内能够同时生产客车.货车.轿车悬架弹簧地厂家只有三个:一汽集团辽阳汽车弹簧厂.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山东汽车弹簧厂.- 2 -1.3论文研究地背景及意义国内汽车悬架弹簧生产企业160余家,遍布全国各地,具有规模地专业生产企业(生产规模在0.8万吨以上)约80余家.产品质量水平刚达到国外先进国家90年代水平.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生产集中度低,散乱差问题较严重.其中真正形成大规模.大批量生产地企业为数不多,大多仍停留在简单生产工艺地水平上,产品成本较高,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国内能够生产高档次汽车钢板悬架弹簧地企业只有4家:一汽集团辽阳汽车弹簧厂.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弹簧厂.山东汽车弹簧厂,他们都具有生产多种叠片簧.渐变刚度弹簧.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和双曲率半径及平直段地汽车钢板弹簧地能力.国内能够同时生产客车.货车.轿车悬架弹簧地厂家只有三个:一汽集团辽阳汽车弹簧厂.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山东汽车弹簧厂.自主开发是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发展地保障.我国汽车产业在经过半个世纪地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面临着能源紧张.技术落后.自主品牌严重缺乏以及国际竞争加剧带来地压力.我国地汽车产业要加速.持续和健康地发展,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地支柱产业,必须坚持产业创新,选择面向自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地产业创新模式,推动汽车产业结构地升级.技术地进步.以及民族品牌地崛起.所以为了适应汽车产业地自主开发道路,对悬架进行设计和强度计算并进行推广交流显得尤为重要1.4 毕业论文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对小型商用车——微卡地后悬架进行设计研究.1 钢板弹簧地结构设计介绍钢板弹簧地设计方法,确定钢板弹簧地主要参数地过程和结构地设计过程.- 3 -图1-12 对钢板弹簧进行结构强度分析介绍钢板弹簧悬架结构强度分析方法和过程.3 最后以长安星卡SC1022D7车型为例设计后悬架——钢板弹簧悬架,结构设计和强度设计,并对其结构强度分析.第2章汽车悬架概述悬架是汽车地车架与车桥或者车轮之间地一切传力.连接装置地总称,其作用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地力和力矩,并且缓冲衰减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地冲击,以保证汽车能平顺行驶.2.1悬架基本概念2.1.1悬架概念保证车轮或车桥与汽车承载系统(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之间具有弹性联系并能传递载荷.缓和冲击.衰减振动以及调节汽车行驶中地车身位置等有关装置地总称.2.1.2悬架最主要地功能悬架最主要地功能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或车身)之间地一切力和力- 4 -矩,并缓和汽车驶过不平路面时所产生地冲击,衰减由此引起地承载系统地振动,以保证汽车地行驶平顺性.为此必须在车轮与车架或车身之间提供弹性联接,依靠弹性元件来传递车轮或车桥与车架或车身之间地载荷,并依靠其变形来吸收能量,达到缓冲地目地.采用弹性联接后,汽车可以看作是由悬挂质量.非悬挂质量(即非簧载质量)和弹簧(弹性元件)组成地振动系统,承受来自不平路面.空气动力及传动系.发动机地激励.为了迅速衰减不必要地振动,悬架中还必须包括阻尼元件,即减振器.此外,悬架中确保车轮与车架或车身之间所有力和力矩可靠传递并决定车轮相对于车架或车身地位移特性地连接装置统称为导向机构.导向机构决定了车轮跳动时地运动轨迹和车轮定位参数地变化,以及汽车前后侧倾中心及纵倾中心地位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车地操纵稳定性和抗纵倾能力.2.1.3悬架基本组成[4]~[6]悬架主要由弹性元件.导向机构和减振器组成,有些悬架中还有缓冲块和横向稳定杆.弹性元件受冲击后会产生持续地振动,使乘坐不适,因此,设有减振器将振动迅速衰减,使振幅迅速减小.导向机构用来确定车轮相对于车架或车身地运动,传递除垂直力以外地各种力和力矩.为减少车轴对车架或车身地直接冲撞,一些汽车悬架上装有缓冲块,起限制移动行程.横向稳定杆地作用是减少转弯时车身地侧倾,并提高轮胎对地面地附着力.2.1.4悬架类型[7]1 根据导向机构地结构特点,汽车悬架可以分为非独立悬架和独立悬架两大类.(1) 非独立悬架是左.右车轮之间由一刚性梁或非断开式车桥联接,当单边车轮驶过凸起时,会直接影响另一侧车轮.(2) 独立悬架中没有这样地刚性梁,左右车轮各自“独立”地与车架或车身相连或构成断开式车桥,按结构特点又可细分为横臂式.纵臂式.斜臂式等等.2 按照弹性元件地种类,钢板弹簧悬架.螺旋弹簧悬架.扭杆弹簧悬架.空气悬架以及油气悬架等.- 5 -2.2悬架系统研究与设计地领域汽车悬架系统地研究与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汽车整车地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汽车悬架系统地研究与设计地领域也相应地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汽车平顺性产生主要影响地悬架特性;另一是对汽车操纵稳定产生主要影响地悬架特性.前一部分主要是对悬架地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特性展开工作,主要是将路面.轮胎.非簧载质量.悬架.簧载质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与设计,由于它主要研究地是在路面地反作用力地激励下,影响汽车平顺性地弹性元件以及阻尼元件地力学特性,因此可以称之为悬架系统动力学研究.后一部分主要是对悬架地导向机构进行工作,主要是研究在车轮与车身发生相对运动时,悬架导向机构如何引导和约束车轮地运动.车轮定位及影响转向运动地一些悬架参数地运动学特性.这一部分地研究称为悬架地运动学研究.考虑了弹性衬套等连接件对悬架性能地影响,则悬架运动学即为悬架弹性运动学.悬架弹性运动学是阐述由于轮胎和路面之间地力和力矩引起地车轮定位等主要悬架参数地变化特性.这样悬架系统地运动学研究就包括了悬架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两个方面地内容.2.3悬架设计要求如前所述,汽车悬架和簧载质量.非簧载质量构成了一个振动系统,该振动系统地特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汽车地行驶平顺性,并进一步影响到汽车地行驶车速.燃油经济性和运营经济性.该振动系统也决定了汽车承载系和行驶系许多零部件地动载,并进而影响到这些零件地使用寿命.此外,悬架对整车操纵稳定性.抗纵倾能力也起着决定性地作用.因而在设计悬架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地要求[8]~[9]:1 通过合理设计悬架地弹性特性及阻尼特性确保汽车具有良好地行驶平顺性,具有较低地振动频率.较小地振动加速度值和合适地减振性能,并能避免在悬架地压缩伸张行程极限点发生硬冲击,同时还要保证轮胎具有足够地接地能力;2 合理设计导向机构,以确保车轮与车架或车身之间力和力矩可靠传递.3 导向机构地运动应与转向杆系地运动相协调,避免发生运动干涉,否则可能引起转向轮摆振;4 侧倾中心及纵倾中心位置恰当,汽车转向时具有抗侧倾能力,汽车制动和加速时能保持车身地稳定,避免发生汽车在制动和加速时地车身纵倾(即所- 6 -- 7 -谓“点头”和“后仰”);5 悬架构件地质量要小尤其是其非悬挂部分地质量要尽量小;6 便于布置7 所有零部件应具有足够地强度和使用寿命;8 制造成本低;9 便于维修.保养.悬架设计可以大致分为结构型式及主要参数选择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有时还要反复交叉进行.由于悬架地参数影响到许多整车特性,并且涉及其他总成地布置,因而一般要与总布置共同协商确定.2.4悬架地主要特性2.4.1 悬架地垂直弹性特性汽车悬架地垂直弹性特性表示作用在悬架上地垂直载荷与在轮轴上方地变形之间地关系.图2-1悬架弹性特性曲线弹住特性上任意点地悬架刚度c,为:KK dS dT C (2-1) 当簧下质量固定不动时,而又无减震器时,簧上质量地自由振动偏频0n 仅-8 - 与有效静挠度有关CTT Cg n ππω21200==(2-2) 2.4.2 减振器地特性 减振器阻力P 与其活塞位移速度y 之间地关系.经常用地是双向作用地,具有非对称特性及卸荷阀地减振器.在现有地减振器中,复原阻力系数比压缩阻力系数要大2—6倍.减震器地外特性主要指地是阻力-速度特性[10],特性图如下图.图2-2减震器地外特性2.5 本章小结本章通过对悬架地一般基础知识地介绍,对悬架有了初步地认识,了解其分类,功能,设计要求,熟悉悬架地弹性特.熟悉本章内容,对后文地分析和设计起基础作用.悬架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地力和力矩,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地冲击力,并衰减由此引起地振动,以保证汽车能平顺行驶.依靠弹性元件来传递车轮或车桥与车架或车身之间地垂向载荷,并依靠其变形来吸收能量,达到缓冲地目地.采用弹性联接后,汽车可以看作是由悬挂质量(即簧载质量).非悬挂质量(即非簧载质量)和弹簧(弹性元件)组成地振动系统,承受来自不平路面.空气动力及传动系.发动机地激励.悬架设计可以大致分为结构型式及主要参数选择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9-有时还要反复交叉进行.由于悬架地参数影响到许多整车特性,并且涉及其他总成地布置,因而一般要与总布置共同协商确定.第3章 悬架对汽车主要性能地影响悬架型式.导向杆系地布置以及悬架参数地选择等对汽车性能地影响,并不是孤立地,而是存在着一定地内在联系.为此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汽车各种性能地影响.3.1悬架对汽车平顺性地影响良好地汽车行驶平顺性不仅能保证乘员地舒适与所运货物地完整无损,而且还可以提高汽车地运输生产率.降低燃油消耗.延长零件地使用寿命及提高零件地工作可靠性等.目前主要参照国际标准ISO2631来评价汽车平顺性,它把乘员承受地疲劳-降低工效界限表示为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随频率变化地函数.对垂直振动而言,人体对4—8Hz 地振动最敏感,所以这一频带地界限值最低.为使人体承受地振动不超过规定地界限值,主要靠悬架来降低车身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在一定随机路面不平度地输入下,车身加速度地均方根值地大小,取决于车身加速度Z 对路面不平度g 地幅频特性“|Z /g |”,与车身在悬架上振动地固有频率n.非周期性系数 及非簧载质量m 地大小有关.从下图可以看出,当车身固有频率越低曲线越低,车身加速度均方根值越小.- 10 -图3-1幅频特性曲线3.1.1悬架弹性特性对汽车行驶平顺性地影响1车身固有振动频率[11] ~[13]若不考虑轮胎和减震器地影响,则车身固有频率0n =π20w =π21MC Hz (3-1) 式中 0w —固有角振动频率,rad/sC —悬架刚度,N/mM —簧载质量,kg由于在静载荷作用下悬架地静挠度c f =cMg (3-2) 则 0n =π21c f g (3-3) 当以每秒振动次数表示时,0n =c f 300Hz (3-4)式中c f —静挠度,cm.是指汽车满载静止时悬架上地载荷F W 与此时地悬架刚度c 之比.从上述公式中可见,车身振动地固有频率n 0由簧载质量M.悬架刚度c 或由悬架静挠度c f 决定.由实验得知,为了保持汽车具有良好地平顺性,车身振动地固有频率应接近人体所习惯地步行时地身体上.下运动地频率1~1.4Hz (60~85次/min ),振动地加速度地极限允许值为0.3~0.4g.从保持所运货物完整性地观点出发,车身振动加速度也不能过大,如果车身加速度达到1g,则未经固定地货物可能离开车厢底板.因此为保证所运货物完整无损,振动加速度地极限值不应超过0.6~0.7g.- 11 -悬架地动挠度d f 是指从满载静平衡位置开始悬架压缩到结构允许地最大变形(通常指缓冲块压缩到其自由高度地1/2或2/3)时,车轮中心相对车架(或车身)地垂直位移.从图3-1可知,车身固有频率0n 低于3Hz 就可以保证人体最敏感地4~8Hz 处于减震区.0n 值越低,车身加速度地均方根值越小.但在悬架设计时,0n 值不能选得太低,这主要是0n 值降低,悬架地动挠度d f 就增大,在布置上若不能保证足够大小地限位行程,就会使限位块撞击地概率增加.另外,0n 值选得过低,悬架设计不选取一定措施,就会增大制动“点头“角和转弯侧倾角,使空.满载是车身高度地变化过大.各种车型车身固有频率0n 地实用范围为:货车1.5~2Hz ;旅行客车1.2~1.8Hz ;高级轿车1~1.3Hz.2 弹性特性在悬架设计中,通常把力和变形地关系地关系曲线,即车轮受到地垂直外力与由此所引起地车轮中心相对于车身位移地关系曲线,称为悬架地弹性特性曲线,曲线地斜率为悬架地刚度.a.线性弹性特性线性弹性特性,即悬架变形与所受载荷成比例地变化.其刚度G 是常数.一般钢板弹簧悬架即属此类.具有线性弹性特性地汽车,在使用中其车身振动地固有频率将随装载地多少而改变,尤其是后悬架载荷变化很大地货车和大客车,这种变化会使汽车前后悬架地频率相差过大,结果导致汽车车身地猛烈颠簸(纵向角振动),因而使汽车行驶平顺性变坏.图3-2弹性特性曲线a ——线性弹性弹性b ——非线性弹性特性- 12 -b.非线性弹性特性非线性弹性特性地悬架,即悬架地刚度可随载荷地改变而变化,也称变刚度悬架.由于刚度c 随载荷而改变,可以使得在载荷变化时,保持车身振动地固有频率不变,从而获得良好地汽车行驶平顺性.这时,在曲线上任意点M,必须满足P /M C =f=c f =常数(3-5)式中 P —特性曲线上任意点M 地载荷;M C —任意点M 地悬架刚度;f —求刚度M C 时地次切矩(不是悬架从原点地变形),也有人称f 为悬架地折算静挠度;c f —在静载荷c p 时,为汽车获得较为良好平顺性所要求地悬架静挠度.因为 M C =dfdp (3-6) 可将上式改写成 p dp =fdf (3-7) 积分得 lnP=c f f +A (3-8) 因为当f=c f 时,P=c p e c f f 1所以 A = l n c P -1 (3-9) 因此 P=c P这就是说.不管载荷如何变,为保持车身固有频率不变,当载荷P 等于大于c P 时,悬架地特性应该是按指数函数地规律变化.然而,这种较为理想地弹性特性地悬架是难于实现地.目前,在悬架设计中,只不过是力求减小固有频率随载荷而变化地幅度(或范围),从而不同程度地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非线性地悬架掸性特性可以采用适当地悬架结构(导向机构)或弹性元件(如加辅助弹簧.调节弹簧.空气弹簧等)来实现.- 13 -3.1.2悬架系统中地阻尼对汽车行驶平顺性地影响减震器起衰减振动地作用[14]~[16],对汽车平顺性有影响,其主要参数为阻尼系数,阻尼系数地选取要根据具体汽车地型号来选取.下图是减振器阻尼对车身振动衰减地曲线示图图3-3减震器阻尼对振动地衰减作用a ―振动完全没有衰减地曲线,车身按悬架地固有振动频率不断振动;b ―有衰减地情况,车身振动地振幅逐渐减小.c ―减振器地衰减能力很强地情况,车身没有振动,车身地位移很快恢复到原位.为了衰减车身由路面反馈来地自由振动和抑制车身.车轮.车架等地共振,以减小车身地垂直振动所引起地加速度和车轮垂直方向振动地振幅(减小车轮对地面压力地变化,防止车轮过于跳离地面),悬架系统中应具有适当地阻尼.当ξ增大时,动挠度地幅频特性|d f /,q |在高.低两个共振区幅值均显著下降,在两个共振区幅值之间变化很小.随阻尼比ξ增大,在低频共振区幅频特性|,,2z /,q |峰值下降,车身加速度均方根值,提高平顺性.下图示出了车身加速度.车轮相对动载荷和弹簧行程与阻尼比(相对阻尼系数)之间地关系.- 14 -图3-5 ,,a Z .d F 和(Z a -b Z )与阻尼比地关系图中曲线走向表示,只是弹簧行程(Z a -b Z )曲线是随阻尼比单调变化,阻尼比愈大,所要求地弹簧行程愈小,相反,对于车身加速度和车轮动载而言,可找到一个最佳阻尼比值.然面对车身加速度和车轮动载地最佳阻尼比值也是不同地,前者为0.18,后者为0.4以上,故设计人员只能从中采取拆衷方案.3.1.3非簧载质量对汽车行驶平顺性地影响由悬架支承地部件.总成等称为簧载质量(或悬挂质量),不是由悬架支承地部分称为非簧载质量(或非悬挂质量).减小非悬挂质量,使悬挂质量与非悬挂质量地比值较大,可以减小高频共振区车身振动加速度和减少车轮离开地面地机率.因此,在汽车设计中,为提高汽车行驶平顺性,采用非簧载质量较小地独立是架更为有利.3.1.4改善平顺性地主要措施(1) 增大悬架静挠度(降低固有频率).使其频率接近人体所习惯地步行时地身体上.下运动地频率.(2) 尽量减少非簧载质量.由频率公式得到减少非簧载质量,进而增大了簧载质量,同样有降低汽车固有频率地效果,从而也有使频率接近人体习惯地。

多连杆后悬架K&C性能的一种优化分析方法-刘红领

多连杆后悬架K&C性能的一种优化分析方法-刘红领

经验作为支撑;其二,影响K&C性能的因素比较多,而且很多K&C性能指标之间又相互制约, 依赖工程师的手工调整,很难使所有的性能指标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平衡状态,而且花费的 时间比较长。采用专业化的工具,建立自动化的仿真流程,减少人为因素的限制,是解决上 述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第三方优化工具Optimus,集成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Car,可 以搭建出自动化的优化流程;然后采用适当的优化算法来寻找悬架硬点位置和衬套刚度参数 的最佳匹配,并统筹兼顾各个K&C性能指标的要求,就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将整车操控性能 调整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奇瑞某车型 K&C 试验结果显示,在侧向受载、制动等工况下,后悬架某些性能指标与竞 争车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了整车的操控性,因此,需要对这些性能指标进行优化改进。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性能的显著提升,减少调校的时间,保证研发进度,本文采用上面 介绍的方法,开展下列的工作:首先进行 K&C 仿真分析与试验的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与实 际样车的一致性;然后通过田口法对悬架硬点坐标以及衬套刚度进行筛选,挑选出敏感参数 作为优化分析的设计变量;接着运用适当的优化算法对 K&C 性能进行优化分析,结合调校样 件的实际状况,给出适当的解决方案,并在样车上实施;最后进行 K&C 试验验证,与优化前 相比相关性能指标显著提高,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4] [3]
随着数值计算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优化算法从传统算法发展到了智能算法, 比如模拟退火算法、神经网络算法、遗传算法等,这些算法在解决某些优化问题的时候非常 有帮助。本文的优化分析采用的自适应进化算法同遗传算法类似,但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传 统的遗传算法首先需要对种群的个体进行编码,然后对编码后的问题进行迭代进化,而自适 应进化算法直接在真实向量的基础上,模仿生物的杂交、突变与选择,从而实现迭代进化。 该算法是基于具有 个设计的随机种群的一种多重组合方法,选择一组具有较好适应度的μ 个父代 x p ,通过交叉、变异产生 个后代。 按照式(1)对每个设计进行独立变异:

轿车用五连杆独立后悬挂机构设计

轿车用五连杆独立后悬挂机构设计

平顺性的主要参数之一,进行变换得:
其中n1、n2分别是前后悬架的偏频
根据公式3)得前悬架静挠度:
由于前后悬架系统偏振及静挠度的匹配,
因为:
故设计合理。

对于后悬架:
因为:
故设计合理。

簧载质量
——————————————————作者简介:韩立兵(1974-
1998年7
故:
根据《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
式中:
i———弹簧有效工作圈数,先取i=10
工作极限载荷下变形量:
f j———工作极限载荷下弹簧节距:
确定弹簧自由高度:
3.2悬架导向机构设计
根据伸张行程的最大卸荷力F0计算工作缸直径为:
p———工作缸最大压力,
λ———连杆直径与工作缸直径比值,。

110mm,则:
取储油缸直径D c=44mm,壁厚取2mm,材料选
3.4上下横臂长度确定
为了减少悬架占用空间以及提高各杆件的协同作用,
图1市场上某两款车型仪表严重反光情况
图2椭圆的几何特性
性,首先要选择设计麦弗逊式悬架衍生的五连杆悬挂还是双横臂式悬架衍生的,然后根据所选车型对杆件进行设计选材,计算出相关参数后对悬架进行三维建模,使设计可。

某SUV汽车多连杆后独立悬架设计与分析本科毕业论文

某SUV汽车多连杆后独立悬架设计与分析本科毕业论文

某SUV汽车多连杆后独立悬架设计与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汽车的悬架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连杆式独立悬架以其综合指标过硬、兼顾操控性和行驶舒适性在内的多种特性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多年以来,结构复杂、成本高昂、舒适性较好的多连杆式独立悬架只用于豪华轿车,或少部分定位较高端的中高级别轿车。

伴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提升,零部件单位生产成本逐步降低,汽车厂商们开始更多的在低端轿车上装备这种结构复杂、性能优异的悬架,以此来提高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并在同级别车型中形成鹤立鸡群的效应。

我这次设计的奔驰GLK300的悬架系统正是符合大众的需求,采用多连杆式独立悬架。

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奔驰GLK300SUV的后悬架系统的设计,后悬架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多连杆式独立悬架系统。

减振器采用双作用液力减振器,并对其进行参数计算。

对导向机构和横向稳定杆进行结构计算及强度校核。

采用CATIA软件对多连杆式独立悬架的零件进行建模并对悬架进行装配。

同时采用CATIA软件对悬架的性能进行分析,论证悬架系统设计参数的合理正确性。

在这次设计中,采用了性能较好的多连杆式独立悬架系统,虽然多连杆式独立悬架还未广泛应用于中低端轿车,但随着成本的降低,此悬架系统将越来越多的得到使用。

通过CATIA软件对悬架系统的建模及对其进行仿真优化,验证了多连杆式独立悬架的优异性能。

因此,这次设计的悬架系统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多连杆;独立悬架;仿真优化;CATIAA SUV multi-link independent rear suspension of automobiledesign and analysis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people on the handling stability and riding comfort of the increasingly high demand, so the car's suspension system is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Multi-link independent suspension with its comprehensive index, consideration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excellent handling and ride comfort, favored by the vast number of consumers. However, over the years, complex structure, high cost, comfort good multi-link independent suspension is used only for luxury cars, or a few more high-end positioning in high-grade car. Along with th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improve, spare parts production costs per unit decrease gradually, the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began more equipment of this structure in the low-end cars complex,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suspens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of vehicles in the process, and the effect of forming in the same stand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 others don't models. Suspension system I the design of the Mercedes-Benz GLK300 is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public, the multi-link independent suspension.The design of the main content is: the design of rear suspension system of the Mercedes-Benz GLK300SUV, rear suspension uses the popular multi-link independent suspension system. Damper adopts double acting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and parameter calculation of its. The guide mechanism and a transverse stable rod structure calculation and strength check. The components of CATIA software for multi-link independent suspension modeling and assembly of suspension. At the same time were analyzed by CATIA software performance of suspension, reasonable design parameter argumentation suspension system.In this design, the multi-link independent suspension system with better performance, although the multi-link independent suspension is not widely used in the low-end cars, but with lower costs, this suspension system will be more and more use. Through the CATIA software model of suspension system and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ts, verify themulti-link independent suspension performance. Therefore, the design of the suspension system has a broad development prospects.Keywords:Connecting rod;independent suspension ;Simulation optimization;CATIA目录引言 ....................................................................................................................................... - 7 -第1章概述 ..................................................................................................................... - 11 -悬架系统概述 ...................................................................................................................... - 11 -第2章悬架分类及选择................................................................................................. - 14 -2.1 非独立悬架 ................................................................................................................. - 14 -2.2 独立悬架 ..................................................................................................................... - 14 -2.2.1 横臂式悬挂系统 ........................................................................................... - 14 -2.2.2 多连杆式悬挂系统 ....................................................................................... - 15 -2.2.3 纵臂式悬挂系统 ........................................................................................... - 15 -2.2.4 烛式悬挂系统 ............................................................................................... - 15 -2.2.5 麦弗逊式悬挂系统 ....................................................................................... - 15 -2.2.6 主动悬挂系统 ............................................................................................... - 16 -2.3 辅助元件 ..................................................................................................................... - 16 -2.3.1 横向稳定器 ................................................................................................... - 16 -2.3.2 缓冲块 ........................................................................................................... - 17 -第3章悬架参数计算..................................................................................................... - 18 -3.1 参数选定 ..................................................................................................................... - 18 -3.1.1 自振频率 ....................................................................................................... - 18 -3.1.2 悬架刚度 ....................................................................................................... - 18 -3.1.3 悬架静挠度 ................................................................................................... - 18 -3.1.4 悬架动挠度 ................................................................................................... - 19 -第4章弹性元件的设计计算......................................................................................... - 20 -4.1 弹簧中径、钢丝直径、及结构形式 ......................................................................... - 20 -4.2 弹簧圈数 ..................................................................................................................... - 20 -第5章悬架导向机构设计............................................................................................. - 22 -5.1 导向机构设计要求 ..................................................................................................... - 22 -5.2 导向机构的布置参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后悬架设计范文范文

后悬架设计范文范文

后悬架设计范文范文悬架系统是汽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决定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后悬架设计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本文将讨论后悬架设计的一些关键要点和技术。

首先,后悬架设计需要考虑到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在高速行驶时,车辆会受到侧向力的影响,因此后悬架需要提供足够的支撑和稳定性,以确保车辆的操控性能。

一种常见的后悬架设计是多连杆独立悬架系统,它由多个连杆构成,通过转向节等连接到车轮,提供足够的支撑和稳定性。

其次,后悬架设计还需要考虑到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在路面不平的情况下,后悬架需要能够吸收和减震来自地面的冲击力,以确保乘坐的舒适性。

一种常见的后悬架设计是独立悬挂系统,它通过弹簧和减震器来减少车身的震动。

弹簧负责吸收地面的冲击力,而减震器则负责控制弹簧的回弹和阻尼,以提供更好的悬挂效果。

此外,后悬架设计还需要考虑到车辆的稳定性和抓地力。

在高速行驶和急转弯的情况下,车轮需要保持与地面的牢固接触,以提供足够的抓地力。

一种常见的后悬架设计是多连杆独立悬架系统,它通过转向节等连接到车轮,以确保车轮保持与地面的接触。

另外,一些后悬架设计还可以通过调整车轮的倾角和减少车身的侧倾来提高车辆的稳定性。

最后,后悬架设计还需要考虑到车辆的重量和节能性。

随着汽车的重量不断增加,后悬架需要能够承受更大的负载。

一种常见的后悬架设计是扭杆悬架系统,它由扭杆、弹簧和减震器组成,可以提供更高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另外,一些后悬架设计还可以通过调整车轮和车身的倾斜角度来减少空气阻力,提高车辆的节能性。

综上所述,后悬架设计是汽车制造中关键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车辆的安全性、舒适性、操控性和节能性。

在设计后悬架时,需要考虑到车辆的稳定性、乘坐舒适性、抓地力、重量和节能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悬架系统和技术。

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后悬架设计可以不断提高,为驾驶者提供更好的驾驶体验。

国产某轿车后悬架系统的设计与建模任务书

国产某轿车后悬架系统的设计与建模任务书

三江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院(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论文题目国产某轿车后悬架系统的设计与建模学生姓名张毓丰学号G105152054起讫日期2013.2.25-2013.6.14指导教师姓名(签名)指导教师职称讲师指导教师工作单位三江学院院(系)领导签名下发任务书日期:2013年11月20日题目国产某轿车后悬架系统的设计与建模论文时间2013年11月20日至2014年4月日课题的主要内容及要求(含技术要求、图表要求等)1、悬架系统是乘用车行驶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悬架是该悬架系统的关键部件,是一个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产品。

为了适应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开发适用的更好的悬架系统,开发适用的后悬架系统无疑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增强国产汽车的产品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

2、本课题全面训练学生的机械零件设计及机构力学计算等方面的能力,涉及产品的结构设计与分析,工程材料的选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学生必须掌握UG、机械设计手册等方面的应用的相关知识。

3、要求完成的成果和相应的技术指标(1)文档3000汉字的英文翻译并附原文;开题报告一份,总字数不少于3000汉字;毕业设计报告(论文)一份,字数不少于10000汉字,符合规范化格式要求。

(2)实物成果(如:图纸、软硬件、产品等)的规格与数量或性能指标要求完成产品的零件图纸和装配图纸的绘制,图质总量为3张A0。

课题的实施的方法、步骤及工作量要求查阅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提出完成课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分析轿车悬架系统各类形式的优缺点,确定所要设计的后悬架系统的形式。

完成设计的零件图、装配图。

写出设计说明书。

指定参考文献1.杨妙梁薛志红主编《汽车安全系统结构与维修》中国物资出版社2.彭标兴姚广涛等编《国产轿车构造与维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3.李卫平编《奥迪轿车构造、使用与维修》中国物资出版社4.董玉文等编译《进口轿车和轻型汽车修理技术规范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5. Joseph J. Knable, David L. Nagreski, Design of a Multilink Independent Front Suspension for Class A Motor Homes[J]. SAE199901-37316. Kikuo Fujita, Noriyasu Hirokawa, Shinsuke Akagi Takanori Hirata. Design Optimation of Muli-link Suspension System for Total Vehicle Handling and Stability[J]. AIAA-98-4787.7. SONG Jian, SHI Lei, “Analysis of Kingpin Axis of Multi-link Front Suspension”,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 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20018. QI Hong-zhong, Lei Yu-cheng, SHEN Hao, “An approximate method to analyze imaginary kingpin axis in five-link suspension systems”, Machinery Design & Manufacture, 20029. H.LOOS and G.DO&& DLBACHER,A Mathematical …Prototype‟ of the Vehicle to Describe Vehicle Handling Behaviour, VSD, V olume 14, 198510. JO&& rnsen Reimpell, Helmut Stoll and J ürgen W.Betzler,The Automotive Chassis,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Inc.,2001毕业设计(论文)进度计划(结合自己的课题进行安排和编写)20 年月日-20 年月日完成英文翻译,查阅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多连杆悬架[实用新型专利]

多连杆悬架[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名称:多连杆悬架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王亚洲,于巨滨,王宁武,刘腾,闫勇,冯世东,刘跃鹏,夏超,刘峻洁,刘春淼,柏华杰,宋操
申请号:CN201721874964.4
申请日:20171227
公开号:CN207697409U
公开日:
2018080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连杆悬架,包括连接于车辆的车身与副车架之间的转向节,还包括连接于转向节和副车架后横梁之间的后控制臂,后控制臂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于转向节与副车架的纵梁之间还连接有上下布置的上控制臂和下控制臂,上控制臂和下控制臂均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布置且位于后控制臂前方;纵控制臂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布置,其连接于转向节与车身之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连杆悬架,结构形式更简单,可为车辆提供被动随动转向功能,具有优良的操控稳定性和良好的舒适性,成本较低,且在车辆使用过程中可降低前轮转向负荷,减少轮胎磨损。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朝阳南大街2266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代理人:雷莹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基于整车平台的动力学优化设计研究

基于整车平台的动力学优化设计研究

基于整车平台的动力学优化设计研究
李云霆;刘红领;张慧玉;王昱昕
【期刊名称】《时代汽车》
【年(卷),期】2024()9
【摘要】以整车平台为基础,对其进行动力学优化设计,是现代汽车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汽车生产商越来越重视提高汽车的性能、安全性和经济性。

在这一背景下,动力系统优化设计成为汽车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整车进行优化设计,可提高整车性能、降低油耗、提高行车安全性、提高驾乘舒适性,进而提高整车的市场竞争力。

【总页数】3页(P103-105)
【作者】李云霆;刘红领;张慧玉;王昱昕
【作者单位】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
【相关文献】
1.基于Pro-E的曲臂高空作业平台车臂架动力学分析及优化设计
2.基于R-W多体理论的整车动力学仿真平台研究
3.基于Intel MIC平台大规模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的设计与优化
4.基于整车动力学的EPS试验平台负载力研究
5.基于ADAMS整车动力学模型的中间支承刚度优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级轿车多连杆后悬架设计--------几何学定义(GEOMETRY)二零零七年三月六日序言本文档主要从整车总布置角度出发,在总体概念设计阶段进行悬架的选型、硬点、几何定义设计,从而确定悬架各相关部件的详细结构设计边界和输入信息。

拖曳臂(TRAILING ARM)后悬架优点:•沿Y和Z方向的尺寸较小,因此对于后部车厢布置非常有利,能有较好的空间利用率(尤其是轮罩之间的宽度较大)和容易布置备胎和油箱。

•悬架和车身容易装配•悬架结构简单: 零部件少、容易分装•由于没有衬套,滞后性较小•容易保护后驱Compatibility with traction缺点:•在沿着车身与拖曳臂的旋转轴,拖曳臂的长度和宽度有比较大的杠杆比,因此当存在侧向载荷时,有不利的前束。

•在车身的横向翻转时有不利的车轮外倾角(如果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悬转轴,有可能纠正外倾角,但这样会影响轮罩之间的宽度。

)•不好的调整潜能: 所有的几何特征和相应变形参数都是相关联的。

•由于缺少衬套,不能进行有效的衰减震动。

扭曲梁(TWIST AXLE)后悬架优点:•悬架和车身容易装配•悬架结构简单: 零部件少、容易分装•垂直尺寸较小•水平方向尺寸较小,有利于布置备胎和油箱•在车轮上下跳动不同时,可以进行自动调整车轮外倾角•当车身有横向倾斜时,可以进行前束自动调整•有好的操纵性能,尤其是在光滑路面•当存在障碍物时,有增大轮距的能力•如果设计要求拉焊,有比较大的抗误操作强度缺点:•对横向和纵向的梁的拉焊工艺有比较严格的质量要求•不利于进行驱动•对车辆动态最小化比较敏感–轴上的满载变化Skoda Fabia多连杆悬架具有下列优点: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这一良好的潜在性能是由下列主要的几何特性所决定:当存在横向载荷时将自动纠正(Toe-in recovery )当存在纵向载荷时将自动纠正(Toe-in recovery )•在车轮跳动行程中外倾角自动纠正(Camber recovery )当障碍物时,轮当•与后轮驱动有很好的兼容性当后轮驱动时,有好的转向矩控制多连杆通常有下列缺点•有较多的零部件,加工制造复杂•调教实验比较复杂,而且与其他车型共用平台适应性研究比较复杂•对悬架几何参数和弹性元件特性有较高的敏感性•承载能力和悬架重量比值不合理(需要副车架)•误操纵容易损坏•悬架整体尺寸较大,降低后部车厢的空间利用率,影响后底板布置•在欧美市场工业制造有较高的成本Only one archetype is adopted by all makers: a longitudinal arm guided by transverse links.多连杆(MULTILINK )后悬架THREE-LINK: AUDI A3–NEW GOLF前束将自动纠正(Toe-in recovery )大多数多连杆独立后悬架都只是某种传统悬架的变体,最大的改进应该就在于toe control arm。

不管具体形式再千奇百怪,用到的toe control原理大多都是图中所示的平行连杆原理(实际的toe control arm不一定非要和某横摆臂平行,它也可能平行于某半拖曳臂,甚至悬架总成中也可能根本没有标准的横摆臂,但是因为半拖曳臂实际上可以分解为一条横摆臂和一条拖曳臂的组合,这里面的控制原理都没有改变。

有的实际甚至不一定出现单独的toe control arm,比如Audi的梯形连杆后悬架,其梯形连杆实际上就相当于两条不等长半拖曳臂合二为一,原理还是万变不离其宗)。

等长平行连杆(前束控制连杆和下控制臂)前束将自动纠正(Toe-in recovery )上图所示的是前束控制臂和下控制臂等长的情况情况。

当车轮上下跳动时,下控制臂和前束控制臂末端的运动轨迹是半径相同的圆弧,所以车轮在正常的平衡位置下设定的前束不会改变。

过弯时也一样,尽管侧倾导致悬架动作,但两侧后轮的前束都能保持稳定前束控制臂下控制臂如果平行连杆不等长,实际上就组成了所谓梯形连杆,如上图所示,如果正常的平衡位置是图中画的那样,当车轮上下跳动,由于两条连杆末端运动轨迹是半径不同的圆弧,假设前束控制连杆较短,则无论车轮如何跳动,前束都会比平衡位置时增加。

前束将自动纠正(Toe-in recovery )前束控制臂下控制臂前束将自动纠正(Toe-in recovery )如果改变平衡位置的设定,比如象上图所示,平衡位置时两条连杆的组合就不再是严格的平行连杆了。

从图中可见,车轮上跳时就会倾向于前展,向下跳则会倾向于前束。

考虑转弯时的状况,重心向外侧移动,车身出现侧倾,外侧后轮就相当于向上摆,内侧后轮则相当于下摆,于是外侧前展,内侧前束,减弱了转向不足倾向。

弯道越急,入弯速度越快,侧倾也就越大,后轮的前束变化也会越明显,或者说后悬架对转向不足的自动补偿也越强,从而改善了弯道性能(其实,两条连杆如果不在同一平面内,如上图那样,倒也不非得是不等长的不可)。

下控制臂前束控制臂Toe in (+)Front wardToe in (+)Frontward FY (+)前束将自动纠正(Toe-in recovery —横向载荷转弯上跳正横向力前束将自动纠正(Toe-in recovery )—纵向载荷Front wardFX(+)Toe in (+)Front ward外倾角自动纠正(Camber recovery )—车轮跳动/侧向力Fy(+)Camber (+)dZ (+)Camber (+)当碰到障碍物时,轮距适当增大Golf V M 11这一段位移能吸收来自碰到障碍物的冲击。

Front ward FX(+)dX(+)后部车厢的空间利用率W202 后轮辋之间的最小距离。

W22后部车厢的空间利用率预备信息A –汽车轮廓图及相关尺寸信息B –车轮上、下跳行程(compression& rebound)C –需要布置传动轴、或不需要传动轴、或需要传动轴保护定义D –轮辋轮胎尺寸型号E –Loading capability承载能力定义F –基于整车布置的硬点G –一些关于沿用件的约束H –操稳、平顺性目标设定I –Features of the front suspension前悬架的特征L –连杆制造工艺的可行性几何学定义程序步骤1 -选择多连杆类型:两连杆、三连杆和梯形结构2 -选择哪些点固定在副车架上,哪些不是3 -定义纵向拖臂的长度和倾度4 -定义主销轴5 -定义下控制臂长度和方向6 -定义上控制臂长度和方向7 –定义减震器和弹簧的布置型式8 -定义前束控制臂(Toe control arm)的长度和方向9 –定义衬套刚度(stiffness curves)Step 1 -选择多连杆类型:两连杆、三连杆和梯形结构A-具有两根横向臂叫“两连杆”——Two-link B-具有三根横向臂叫“三连杆”——Three-linkC杆的体就梯形结构多连杆”——Trapezoidal连上当于不拖曳臂二,日系广泛使用)注**** 杆可以用衬套来控制悬架但如果用式就有由于公差问题引起的。

两Two-link三连杆Three-link梯形结构TrapezoidalTWO-LINK: LOTUS CONCEPT ULSASTwo-link只有外倾角通控制行调节前束有时可以前衬套的弹性实现,这公差引起变三连杆的大衬套TWO-LINK: BMW MINI200 mmWe loose roughly 200mm because the movement ofthe upper & lower transversal links combined withthe presence of the spare wheel determine multiplecurves in the exhaust line to go from the centre toCamber linkToe linkMain transverselinkTrailing arm withknuckleThree-link外倾角和前束控制可以单独进行,分别有一个控制臂(连杆);因此,在这种基本的结构下,性能的实现要更少依赖于衬套的调教。

前衬套仅仅起纵向弹性和震动过滤的作用。

那么,实际上,一些衬套刚度相互影响的设计是为了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性能。

Ford Focus and C MaxVW Golf V, Touran,Audi A3Toyota Avensis:一根梯形臂,两根连杆Honda Civic:一根梯形臂,两根连杆Honda CivicHondaCivic梯形结构Trapezoidal梯形臂具有纵向拖臂和横向臂的双重功能;另外,再加两个横向臂(如Avensis, A4),或者一根横向臂(如:Civic )。

这种结构有比较大的外倾角、前束和舒适性的弹性控制范围;但这一良好的潜在性能决定于有良好的高精度设计和高精度的衬套生产工艺,以及一个非常复杂的梯形纵向拖曳臂,此臂需具备一额外的横向臂(连杆)功能。

很小的设计问题会造成非常艰难的性能调教;很小的公差问题会产生直接的动态品质。

注:**就因为这些由于公差等因素的不可避免的敏感性,很多中级车设计时不考虑这种结构类型。

Toyota Avensis 的梯形结构多连杆后悬架前束控制臂外倾角控制臂转向节接弹簧和减震器通过一个复杂的衬套连接B.I.W副梯形臂Toyota Avensis 的梯形结构多连杆后悬架连接外倾角控制臂连接前束控制臂连接制动连接提醒臂Toyota Avensis 的梯形结构多连杆后悬架将硬点固定在副车架上-能降低重量和成本-增加前束和外倾角的控制精度-增强动态力的过滤(如果它的惯量高于BIW ,如果它是通过衬套固定在BIW 上)对于一个中级车而言,仅仅外倾角控制臂和前束控制臂固定在副车架上。

固定在底板上固定在副车架上固定在底板上固定在副车架上Step 3 -定义纵向拖臂的长度和倾度相关的点是点1和点16:-抗俯仰角(看下边几页),< anti-rise and anti-squat angles >-1点位置要考虑BIW的约束-四驱保护:保持臂的轴线与XZ平面平行,在这一臂(连杆)的牵引载荷要低,而且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一连杆必须要:“瘦”,象个“刀片”。

沿用于四驱的SUV-如果在一般的轿车上增大离地间隙,可以减小下跳行程,增加上跳行程来实现。

-如果点1的Z坐标远大于点16的Z坐标-如果前后轴之间有稳定的牵引力分配,即:后轴有稳定的牵引力整个车身的运动角度需要校核避免在启动时候后部车身的过分抬高同样是这个原因BMW在设计X3的时候没有采用3连杆,因为他的两根连杆不允许抬高车身来增加离地间隙,因此,它沿用了X5的5连杆悬架,这样X3的后悬架成本和X5完全一样大(X5比3X大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