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 促进军民融合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随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成为实现军事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军民融合是指军队与民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民用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合作模式。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是指对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推动军民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化军民融合发展,促进军民协同创新,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步伐,提高我国国防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1. 体制机制创新。
军民协同创新需要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政策法规支持。
研究应该探讨建立军民协同创新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责,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军民协同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2. 产业合作机制创新。
军民融合的核心是产业合作,研究应该聚焦于推动军民产业合作,促进共同研发和生产。
可以通过建立军民产业合作的联盟、基金、孵化器等机制,促进双方在产业上的合作与共享。
3. 科技资源整合机制创新。
军民融合需要合理整合双方的科技资源,研究应该探索如何进行科技资源整合。
可以通过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人员交流与合作、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促进军民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4. 创新激励机制创新。
军民协同创新需要有创新激励机制的支持。
研究应该研究如何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可以通过建立科技奖励、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基金等方式,激励军民双方进行创新。
5.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军民融合需要具备相应技能和知识的人才,研究应该关注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可以通过优化教育体制,培养军民融合人才的深度理论与实践能力,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应该重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推动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与落地。
还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共同促进军民协同创新的发展。
加快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
内容摘要:从1999年起,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每年推出一本《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每年的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科技发展评述与展望”,对已经过去的一年中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热点事件进行剖析,第二部分为选定的主题报告。
过去五年选定的主题报告依次是:《国家创新系统》、《科技全球化及中国面临的挑战》、《中国技术跨越战略研究》、《中国制造与科技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4—2005)》确定的主题报告是《军民融合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本文扼要介绍了该主题报告的基本框架结构与主要观点。
一、基本思路:从“军民结合”到“军民融合”国内最早提出“军民结合”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战略思想发端于毛泽东。
1978年,邓小平提出国防科技工业要“军民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规定,把“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建立适应国防建设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作为“十五”期间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总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坚持寓军于民,建立健全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
”“军民结合”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总方针,最初是指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结合,后来发展到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结合。
这一提法,从1978年以来沿用至今,与二十多年来的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征和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是吻合的。
我们认为,“军民融合”的内涵主要包括: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加强军民双向技术转移;在国防采办全过程推进军民一体化;在部门管理层次上推进军民一体化;在产业链分工层次上推进军民一体化等。
本主题报告所指的“军民融合”,是“军民结合”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的发展,是实现“寓军于民”目标过程的重要历史阶段标志;与“军民结合”的提法相比,它更加强调国防创新系统和民用创新系统的有机结合,对有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要求更高,更加强调适应我国下一步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走向以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建立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体现和贯彻;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当前以及2020年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
军民融合规章制度
军民融合规章制度篇一:完善军民融合的工作机制完善军民融合的工作机制20XX年04月18日10:15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顾建一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
这一要求明确了加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从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实际情况看,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军民融合式发展已经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要求成效显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进展顺利,军队保障社会化加速推进,平战结合的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完善。
但军民融合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政府与军队有关部门在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上沟通不够顺畅,缺乏常态化工作协调机制。
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把完善工作机制放到突出位置。
着力构建军民融合协调机制。
这是加强军队与政府之间、军队各部门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沟通联络的重要保证。
具体包括完善军地双方定期重大情况报告制度,依托国家和军队综合职能部门,及时收集和通报军地双方有关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政策法规、融合需求、项目建设等重大情况,使军地双方对彼此之间的情况做到胸中有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建立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主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军地联席会议,分析军民融合式发展形势,通报军民融合相关情况,就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国防建设支持经济建设、军队保障社会化深化拓展等重大事项进行协调,稳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进程。
总之,通过建立与完善军地双方委员会制度、定期报告制度、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合署办公制度等,形成规范的沟通渠道和工作程序,共同组织、合力推进,努力实现军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健全军民融合需求对接机制。
这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融合起来的重要保证。
具体对接内容包括,军队信息化建设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对接,主要是依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加强信息基础平台和网络环境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和优化整合信息资源,运用国家信息化成果,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军事科研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对接,主要是把国防科学技术研究纳入国家科学技术中长期规划,广泛吸纳成熟的民用先进技术,提高武器装备创新发展能力;军队人才培养与国民经济教育体系的对接,主要是借助国民教育的优势和地方科技优势培养军队人才,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与经济社会保障体系的对接,主要是充分利用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军队保障社会化,逐步扩大军队保障社会化范围,在物资筹措、供应、储备、修理等方面,广泛依托市场依托社会力量搞保障;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防要求的对接,主要是把国防战略布局的完善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国家在建设公路、机场、港口、码头、铁路专用线等设施时,要统筹考虑项目的军事需求和国防功能。
军民融合 情况汇报
军民融合情况汇报近年来,军民融合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于促进国防科技创新、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军民融合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军民融合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军民融合引领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军民融合在军事装备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提升了国防科技实力,推动了军队现代化建设。
其次,军民融合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通过军民融合,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军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民用产业的发展壮大。
一大批军民融合示范项目得到了有效推进,涉及领域广泛,包括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再次,军民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军民融合,军队与民用企业、高校院所之间加强了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军事科研人才与民用科技人才的互通互补,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为国家军事科研和产业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最后,军民融合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我国积极参与了国际军民融合合作,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国际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
同时,我国军民融合的成功经验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为国际军民融合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综上所述,军民融合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也要看到,军民融合在深度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
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推动军民融合取得更大成就,为实现强军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新常态下推动军民融合的对策建议研究
新常态下推动军民融合的对策建议研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军民融合已然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
军民融合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军民共赢的战略举措。
在这一新常态下,如何推动军民融合,促进双方良性互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推动军民融合的对策建议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深化军民融合机制推动军民融合,首要的是深化融合机制,为军民融合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的管理体系,明确军民融合的组织结构和职责权限,规范相关管理流程,加强对军民融合的规范和监督。
需要加大对军民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更多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军方和民间企业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发展。
需要建立健全的军民融合工作机构。
应建立专门的军民融合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军民融合相关事务,明确职责权限,有效推动各项工作。
应制定相关军民融合的政策法规。
国家应加大对军民融合的政策支持,出台激励军民融合的各项政策法规,为军民融合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
需要加强对军民融合的监督和评估。
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军民融合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加强技术创新与转化军民融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技术创新与转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技术创新加速发展的阶段,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对军民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技术创新与转化,可以实现军民资源的深度整合,促进双方在技术研发、产业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与共享。
应加强在科研领域的合作。
军队科研单位与民间科研机构可以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
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平台等方式,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参与军民融合。
应鼓励双方在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加大合作力度。
如在人工智能、无人机、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强双方合作,促进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应加强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
鼓励军队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加速技术的市场化推广,推动军民资源的有机结合。
2023年国防军工行业工作总结军民融合的创新与应用
2023年国防军工行业工作总结军民融合的创新与应用2023年国防军工行业工作总结:军民融合的创新与应用一、工作回顾2023年是我国国防军工行业发展的关键一年。
在国家战略驱动下,我们充分发挥军工行业在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军民融合的创新与应用。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在军民融合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推动了国防军工行业的发展。
二、创新驱动在2019年习主席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们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军工技术的先进性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究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与高校的合作,我们改进了研发体制机制,提高了科研效益。
在新材料、信息技术、电子装备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为我国国防军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提升军民融合水平军民融合是国防军工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创新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2023年我们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努力构建供需协同、资源共享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通过加强与民用行业的合作,我们促进了军品转化,提高了军品的市场化能力。
同时,我们鼓励民营企业投身国防军工行业,推动了民营经济发展和军民融合的进一步深化。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们努力推动国防军工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加大人才引进培养、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工作,我们加快了军工产业的升级步伐。
同时,我们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提高了我国军工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五、加强法治建设在推进军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我们严格按照中国法律法规的规定操作,严格遵循合同精神,提高了军民融合的合法性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防止了军工机密技术的泄漏和侵权行为,保障了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
六、未来展望展望未来,我国国防军工行业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我们将继续贯彻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推进军工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防水平的不断提升,军民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大背景下,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军民协同创新是指军队与民用企业之间建立协同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产业化和市场应用等活动,以实现军事技术的产业化和民用技术的军事化,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军事战略实力。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军民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实现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为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军民协同创新可以打破各自研发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竞争力。
军民协同创新可以加强军队和民用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国家利益与军民利益的统一。
研究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军事战略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需要研究军队与民用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和机制。
军民协同创新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产业联盟、技术合作等。
需要深入探讨不同合作模式的优缺点,为军民协同创新提供可行的合作机制。
需要研究军队与民用企业之间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军队和民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和特点,因此需要探讨如何实现双方技术的有机融合,促进军民技术的互补和优化,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需要研究军民协同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机制。
政策和制度是推动军民协同创新的重要保障,需要建立促进军民合作、创新体系和机制,包括促进资金支持、科技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需要研究军民协同创新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评估和监督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军民协同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成果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军民协同创新向深度发展。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是当前军民融合发展的紧迫需求,也是国家战略实力的重要支撑。
需要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合作模式和机制、技术创新机制、政策和制度保障机制以及评估和监督机制等方面,推动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实现我国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跨越式提升。
关于推进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的建议
关于推进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的建议作者:吕薇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5年第6期建立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包括科技成果及其转化的军转民、民转军双向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吕薇《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2020 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并提出从五个方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其中,建设军民融合的国防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
建立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包括科技成果及其转化的军转民、民转军双向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一、进展和问题( 一)“十一五”期间,军民科技、产业融合呈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趋势。
国防工业放开市场准入的配套政策陆续出台,支持民用和非公有制企业和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
2007 年以来,相继出台了《国防科技工业产业政策纲要》、《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非公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等,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国防科研和生产活动,规范和鼓励非军工企业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等。
有关部门编制了《民用部门军品配套科研生产许可证管理实施细则》、《民用部门军品配套科研生产许可证管理专业目录》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工作指南》等,规范民间企业进入军品生产的程序,推进军民融合的科研生产体系建设。
系统内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化积极性有所提高。
国防科研院所技术转移逐步规范。
部分国防科研院所内部已初步建立技术转移政策、制度和机构。
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发挥国防科研院所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创新的作用,加紧相关制度建设,采取各种优惠政策,给予配套支持。
还有的地方政府承诺给国防科研院所“外资”同等待遇。
调整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加强管理上的军民统筹。
2008 年,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实现了管理上的军民结合。
( 二) 体制和机制仍是制约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兵器工业1+5发展战略有效推进思路
兵器工业1+5发展战略有效推进思路
兵器工业1+5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发展、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能力提升五个方面的努力,推动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
以下是我可以给出的思路:
1. 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军民融合发展,促进兵器工业与民用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兵器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可以加强与民用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共享研发成果和技术资源。
2. 国际化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展兵器工业的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可以与其他国家的兵器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
3. 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研发创新,提升兵器工业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品质。
可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4. 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兵器工业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提高效率和灵活性。
可以加强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决策效率。
5. 能力提升:着力提高兵器工业的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能力。
可以加强企业内部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
紧紧抓住军民融合式发展关键积极推进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创新
核心的时代精神 ,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方法 ,
不断研究解决创新 国防动员体制机制过程 中遇到的问 题和困难。军地双方要切实统一思想 、凝聚合力、消
融 阻力 、破 除障碍 ,科 学构 建有 利 于军 民融合 式发 展 的 国防动 员体 制机 制 ,加快 国 防动员 能力 生成模 式 转
建设。
求。 国防 动员 是军 民融合 式发 展 在组 织形 式 上 的重要
体现 ,是军 民之间架起 的一座桥梁,直接关系到军民 之间紧密联系的程度与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 ,
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 国防建设 与
创新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是破 解融合难题 的客观 需 要 。当前 ,各地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动员建设 ,积极 探索和有力推进国防动员各个领域的军 民融合 ,军民
和关键性 问题 ,以完善和创新 国防动员体 制机制 为 突破 口,加快完善 “ 地方党委议军” 、 “ 军地联席会
议 ” ,以及 “ 地 项 目联 审 ” 和 “ 才联 训 ”等 制 军 人 度 ,实施科 学 发展 ,提 高建设 效益 ,积 极探 索 出一条
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同时 ,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
三 、 着 眼 军 民 融合 式 发 展 的现 实 需 要 ,健 全 国 防 动员 领 导体 制
当前 ,在推进军 民融合式发展 的新的历史条件 下 ,国防动员无论是在内容 、领域、功能上,还是在 方式 、方法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迫切需要在 国防动 员领导体制改革上有所突破 ,实施坚强有力的组织领 导 ,以确保国防动员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变。
创新 、高效 、融合的发展路子。 二、着眼军 民融合式发展的特点规律 。加 强国
防 动员 体制 机 制创 新 的宏 观指 导 以 国防动 员体 制机 制创新 为 突破 口,推 动军 民融 合 式发 展 ,需要 开拓 新思 路 、找准 新对 策 、寻求 新 突 破 ,在更 高的起 点上 谋划 各项 建设 。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引言军民融合是国家建设强大军队和繁荣经济的需要,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是现代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国防科技实力、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的意义、现状及优化发展方向。
二、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的意义随着科技发展和军事需求的提升,军民融合的意义日益凸显。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对于解决国防科技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1.推动科技创新。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能够有效整合军力和民力,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2.提高国防科技实力。
军民协同创新可以有效集聚国防科技资源,加快国防科技实力的提升,提高国防安全保障能力。
3.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建立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有利于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推动军民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优势互补。
三、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的现状目前,我国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已经初具雏形,但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1.发展不平衡。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和领域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滞后。
2.产学研用融合不深入。
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在产学研用融合方面仍有待加强,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资源整合方式。
3.体制机制不合理。
由于现有的管理和评价体制制约,军民协同创新机制运行效率较低,创新成果转化率偏低。
四、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的发展方向为了完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应该拟定以下发展方向。
1.加强政策和法规支持。
建立健全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制定相关激励政策,积极推动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2.深化产学研用融合。
加强产学研用融合机制建设,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实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改善评价体系。
调整和改进现有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军民协同创新成果评价机制,提高军民协同创新机制运行效率和创新成果转化率。
军民融合发展政策解读促进军民共享
军民融合发展政策解读促进军民共享军队和民族是一个国家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的出台,旨在促进军民共享,实现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衔接。
本文将对军民融合发展政策进行解读,探讨其对促进军民共享的意义以及实施的具体举措。
一、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的背景与意义军队是国家的坚强后盾,为国家安全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军民融合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的出台,是在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军事现代化的背景下,为促进军队和民族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国家安全水平:军民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整合国家资源,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和装备优化升级。
通过加强军民科技创新合作,提升国家的军事科技实力,进一步提高国家安全水平。
2.促进经济发展:军队具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创新潜力,与民族的合作能够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军民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同时,通过军民融合发展,还能够激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提档升级。
3.实现资源共享与互利共赢:军民融合发展政策能够在法律层面为军队和民族的合作提供支持,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军队可以借助民族的生产力和创新力,提升自身建设水平;而民族则能够从军事科技的发展中受益,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二、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的具体举措为了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举措,包括:1.加强军民科技创新合作:政府鼓励军队企业与民族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军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通过成立军民科技创新联盟,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
2.建立军民融合发展基金:政府设立军民融合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军民融合项目的研发、投资和产业化。
通过资金的支持,促进军民融合项目的落地,推动军民共享发展。
3.打造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政府在一些重要地区设立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军队和民族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创新平台。
军民融合发展情况总结(一)
军民融合发展情况总结(一)前言军民融合发展是我国推动军民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多年来,我国在军民融合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不断推动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正文军民融合的重要意义•促进军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强国家安全和军事实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的进展情况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出•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军民融合发展促进法》、《军民融合发展推进委员会章程》等法律法规,为军民融合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各地区的试点示范•多个省份和城市建设了军民融合示范基地,推动产业融合、科研创新和军民资源共享。
重点领域的突破•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参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和资源共享,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
结尾军民融合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当前,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方面力量的协同合作,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
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中国军民融合发展定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军民融合的挑战与问题•规划指导不够明确,缺乏统一标准和指标体系•军民资源融合和共享进展缓慢•创新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大•军事需求和市场需求不够对接,市场化运作不够成熟•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建议1.完善军民融合政策体系,明确政策导向和政府支持措施。
2.加强军民资源融合与共享,建设统一的军民资源管理平台。
3.支持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军民合作创新和技术转化。
4.搭建军民需求对接平台,促进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协同发展。
5.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着力营造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着力营造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作者:赵淑珍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7年第5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在战争形态信息化、经济形态市场化、技术形态军民通用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一战略思想聚焦军民融合,突出科技创新,深刻反映了现代战斗力和生产力生成的规律,体现了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内在要求,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开创强军兴国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在战争形态信息化、经济形态市场化、技术形态军民通用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一战略思想聚焦军民融合,突出科技创新,深刻反映了现代战斗力和生产力生成的规律,体现了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内在要求,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开创强军兴国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战略思想,关键在于秉承信息化时代创新发展理念、战斗力生成规律,以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为抓手,破除军地两大系统之间的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从根本上解决“融不起来、深不下去”问题,着力营造军民融合创新生态系统。
一、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既是全力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体现。
今年1 月2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设立由习近平主席亲自任主任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从中央层面决策和协调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统一领导。
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坚定决心,同时也预示着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将进入快车道。
2016 年底,中央军委设立军民融合局,主要职责是与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办公,按照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浅析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问题
浅析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问题郭萍(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郑州45130t)1)情要l要确保军民融合高效和顺畅运转,必须把体制建设作为核113,^,把机制建设作为纽带。
建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长效机制。
尽管通过不断的改革,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迈出了很大步伐。
但有很多因素制约了它的发展,特别是“融合” 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
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军民融合的总体设计和长远筹划,应贯彻落实胡主席军民融合思想.构建决策科学、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坚持改革创新.用融合的理念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关键词】军民融合: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战略意义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要做好军民融求、平战结合、军民共用的国家基础建设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建立完善有利于项目,便于战时组织对空、对海防御和平科学化,可以依法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军民融合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法规时防备恐怖分子的破坏.发挥基础设施合式发展。
制度。
贯彻落实胡主席军民融合思想.结军事上的用途。
如交通网络的军民共用.二、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和军情。
要使配置于就可以提高国家的战略运输和军队战略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国防和经济领域的各种资源产生合力.机动能力。
而考虑经济建设需要的军事尽管通过不断的改革.中国特色军扩大国防利益与经济利益的交汇点.使设施的规划、选址和建设,在不影响军事民融合式发展迈出了很大步伐.但我国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效益最大化。
创新军安全的前提下。
也可以为地方发展经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事业仍处于不发达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是关键。
腾出更大的空问。
阶段.有很多因素制约了它的发展,特别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3.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是走中国特是“融合”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
主要表建设的战略意义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核心。
建立军现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一民一体的运行机制.是走中国特色军民1.军民融合的意识不强。
市军民融合实施方案
市军民融合实施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防建设的不断加强,市军民融合已成为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为了更好地推动市军民融合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总体要求。
市军民融合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融合、高效融合,促进军民资源协同创新,形成军民融合深度融合、高效融合的体制机制。
二、主要任务。
1. 加强政策引导。
加强对市军民融合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建立健全市军民融合政策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 优化资源配置。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创新投入,推动市军民融合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军民融合深度融合、高效融合的格局。
3. 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军民融合深度融合、高效融合。
4. 建立协同机制。
建立市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军民资源深度融合,形成军民融合深度融合、高效融合的合作机制。
5. 完善保障体系。
完善市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强化市军民融合成果产权保护,推动市军民融合深度融合、高效融合的法律保障。
三、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市军民融合领导小组的组织和领导,形成军民融合深度融合、高效融合的工作合力。
2. 完善政策体系。
完善市军民融合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市军民融合政策法规体系,为军民融合深度融合、高效融合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3. 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市军民融合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军民融合发展氛围,为军民融合深度融合、高效融合营造有利条件。
4. 加强监督检查。
加强市军民融合实施方案的监督检查,确保市军民融合实施方案的有效落实,推动军民融合深度融合、高效融合。
市军民融合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为推动市军民融合深度融合、高效融合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军民融合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市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推动市军民融合深度融合、高效融合。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论述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促进军事和民用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重要战略举措。
以下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1. 政策引导和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政策导向,明确军民融合的目标和任务,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以引导各方积极参与。
同时,创新军民融合的机制和体制,促进部门间合作和信息共享,消除制度性壁垒。
2. 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合作:鼓励军民科技创新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军事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
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联合实验室,提供资源与技术支持,促进军民科技合作的成果共享和应用推广。
3. 培育军民融合型企业:推动军工企业向民营领域延伸,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军工领域合作。
鼓励企业建立合资合作、共建研发中心等形式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优势和技术创新的互补。
4. 人才培养和交流:加强军事和民用领域人才的交流与培养。
鼓励双向流动的人才机制,为军事领域引进民营企业的优秀人才,同时为民用领域提供军队技术人才的支持和培养。
5.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共享:推进军事和民用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军民融合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
促进军民间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高信息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水平,推动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
6. 加强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使用规则。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和制度,鼓励创新和技术转化,确保合法权益的保护。
以上路径需要政府、军队、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路径可能会有所差异,但共同的目标是促进军民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国家科技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军民融合体制机制
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是指军队与民用领域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关系。
随着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军民融合已成为推动国家创新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本文将从军民融合体制机制的定义、特点、意义以及推进军民融合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军民融合体制机制的定义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是指国家在战略、政策、法律等方面,为促进军队与民用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所建立和完善的规章制度、组织架构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等。
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旨在提高军民协同能力,促进军民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
1. 统一领导体制:军民融合体制机制要求建立一套统一的军民融合领导体制,明确各级领导机构的职责和权责关系,确保军民融合工作的有序进行。
2. 共同发展机制: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强调军队和民用领域共同发展,通过建立军民融合发展基金、推动军民科技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 建立市场化机制:军民融合体制机制要求建立市场化的军民科技合作机制,通过市场机制调动军民双方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军民融合体制机制要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科技创新,保护创新成果,提高军民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军民融合体制机制的意义1. 促进国防现代化:军民融合体制机制能够有效整合军民资源,提高国防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国防现代化进程。
2. 推动经济发展:军民融合体制机制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助力经济发展。
3. 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军民融合体制机制能够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家安全能力和竞争力,为国家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
4. 促进社会进步:军民融合体制机制能够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四、推进军民融合的路径1.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军民融合需要建立健全的顶层设计,明确军民融合的目标和路径,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进军民融合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军民融合的法律责任和保障措施。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是指国家、军队、企业、高校等不同领域的科技力量,通过合作和协同创新,共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军民融合和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来说,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军民科技合作,提供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
2. 人才引进:军队和企业应该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强人才交流和合作,提高创新能力。
3. 研究合作:军队和高校应积极开展科研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
4. 整合资源:企业和高校应针对市场需求,整合各自的资源,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
5. 产业转移:军队和企业应该加强产业转移,将军队科技成果应用到民用领域,促进军民融合和经济社会发展。
总之,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在实践中需要政府、军队、企业和高校等多方面的齐心协力和合作。
军民融合效率与政府投融资体制创新
用 。政府投融资 的主体是 中央政 府 或代表 其从 事投
融资活动 的,具备法人 资 格 的国有 独 资企业 。政 府 投融资 的资金 主要来源 于政府 财政 出资 和政府 债务
融资 。
长期 以来 ,政 府 是我 国军 工企 业 的 投 资 主体 , 其建设资金来源 于政府 财政 预算 ,由政府 承担研 制 和投资风险 ,并 以税 收的形 式 获得 投资 收益 。在 市
主动把 自己的一切 行为置 于法 律 的规 范 之下。二是 共产 品或 准公 共产 品,其 研 发 和投 资 回报 周 期 长 、
努力学法 、自觉 守法 。政 工干 部提 高法律 素养 ,重 在理解法律的基 本精 神 ,明 白法 理 ,把握 民主与 人 权 、自由与纪律等基 本法 治 理念 的含 义。要从 军人
投融资方式 ,推动政 府资 本市 场化 运作 ,积极 拓宽 市场化 投融 资渠 道 ,允 许 民营 资本 参 与 国防建 设 , 从而形成 以国家 投入 为主 ,社 会 自愿 加人 为辅 的资 金融合机制 。
、
军 民融 合 模 式 下 投 融 资 主体 的构 成
军事工业 作为 国家 的战略性 产业 ,是 武 器装备 研制 的物质基 础和技 术基础 。在传 统计划 经济 体制 下 ,我国军事工业 的产 品供 给均 由政府 承担 ,中央 政府是提 供 军工 产 品和 军事 服务 的唯一 法 定 主体 。 这种体制对于保 障新 中国成立初 期 军工产 品 的高效 供 给发挥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市场 经济体 制下 ,
一
二 、 军 民 融 合 框 架 下 政 府 投 融 资 体 制 的 创 新 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军民融合□徐勇军民融合是军民结合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发展,是实现寓军于民目标的具体体现,是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基本方略。
军民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军民结合的范围,由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拓展到国防建设的各个方面;二是将军民结合的层次,由依托军与民两方面的协商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次;三是将军民结合的程度,由军民行业“板块式”对接深化到融为一体。
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军民融合思想,就我国具体的国情和军情来看,应首先创新体制机制,使配置于国防和经济领域的各种资源产生合力,扩大国防利益与经济利益的交汇点,从而使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效益最大化。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应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在经济、科技、教育、服务保障、动员等领域和各个方面逐步走向融合的过程和状态,所涉及的体制溶合内涵非常丰富。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军民融合体制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但也存在平战脱节、条块分割、自我封闭、功能单一、指导关系不顺畅、主体责任不清晰和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军民融合问题,确保军民融合高效顺畅运转起来,就必须把体制溶合作为前提,把机制健全作为重点。
体制融合是军民融合的前提。
一是建立全方位军民融合的领导决策制度。
搞好军民融合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体制,完善由中央统一领导的国防建设管理体制,设立权威的军民高层领导协调机构,同时加快完善地方各级政府军民融合的实体机构设置,明确各自职责,使军民融合式发展始终处于科学的决策和领导之下,形成军民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
2008年已经启动的“大部制”改革,有利于合理配置和运用决策权,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
这对军民体制融合不无借鉴意义。
二是建立全方位军民融合的规划计划制度。
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军事斗争准备需求和战场建设融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将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融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以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整体推进。
只有打破封闭,消除垄断,按照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要求,科学整合军民两大产业,才能使生产要素在产业间自由有序流动,才能形成健康发展的产业体系,才能建立起分层次的全国大协作体系。
三是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
目前,军民融合制度变迁在主体和诱因上主要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如果没有微观主体的自发参与,制度创新的动力将明显不足。
因此,军民融合最终需要逐渐实现由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的模式转换。
在这一过程中,要抓紧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风险控制体系,规避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等。
在制定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行业标准、行业法规时,既要考虑军,也要考虑民,充分整合军民产业,推动军民一体化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施特别是体制的融合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机制健全是军民融合的重点。
一是建立军民统一的社会服务保障机制。
要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就要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把能够由社会承办的事情交给社会,把一些担负非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交给地方,把担负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真正搞精干,撤并一
些后勤保障机构,精简后勤保障冗员,节约大量后勤服务保障经费,提高保障效益。
二是建立和完善军地人才共享机制。
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是靠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来推进并实现的。
没有人才的互通互用,互培互训,军民融合式发展就会失去活力。
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力度,把军事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依托国家教育的大系统,借助国民教育优势和地方科技优势,把军队人才培养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培养上的融合,切实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实现人才的共享共用。
三是健全技术双向转移机制。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两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军品研制生产中的先进基础技术已越来越依赖于民用技术的支撑。
把国防科技基础根植于国家科技基础之中,把武器装备的发展立足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两个支撑点上,充分利用民用工业发展的快节奏和市
场推动的高效率来满足军事需求。
通过完善国标、军标和行标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促进军民技术相互转移,加快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降低获得前沿技术的成本,缩短武器装备的研制周期,促进军用和民用基础一体化的实现,增强国防科技工业的竞争力。
四是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的长效激励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民融合发展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
完善长效激励制度不仅可以保护各主体的利益,而且能够激发各主体融合的内在动力,激励各主体主动参与到军民融合中来。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军情,要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激励相容、监督问责、成果转化、经费保障、补偿互利等机制,确保军民融合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徐勇,军事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
兼任军事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总干事、军事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社联副主席。
长期从事国防经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