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个性倾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
教学要求:
1、了解需要、动机、兴趣的概念,需要与动机、兴趣的关系。
2、掌握需要、动机、兴趣的种类、需要的结构、兴趣的品质。
3、掌握青少年合理需要的建立、学习动机、兴趣的培养方法。
第一节需要
一、需要的一般概述
(一)需要的一般概念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二)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形成和发展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随着人的生理的成熟,社会对人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使人的需要不断形成和发展。
例:学龄期前儿童:游戏
学龄期儿童:做好学生
少年期:独立自主、自尊和受人尊重、被集体接纳、获得地位
青年期:友情、创新、升学、就业、自我完善等
三、需要的结构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例:“草窝里飞进金凤凰”、公务员职业成新宠、老科学家们的追求
(二)青少年合理需要的建立
1.个人的需要必须符合个人的具体生活状况, 不与个人实际相脱离
(1)个人的需要主导需要必须与个人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发展阶段相一致。
(2)个人需要的满足必须建立在可能的现实的基础之上。
2.必须发展高层次的需要,使个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
第二节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
(一)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例:考研的动机:找一个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获得别人尊重、自我实现……
(二)动机与需要
其实,人的大部分动机都是需要的动态表现,但需要处于静态时,便不成为动机。
需要化为动机取决于两个条件:
①某一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
②客观上存在着满足这种需要的可能性。
动机与目的有联系,动机使人产生行动,最终是为了实现某一种目的。
需要→动机→行动→目的
↑←←←←←←←↓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据动机的起源分)
例: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2.一般的、概括的动机和特殊的、具体的动机(据动机的范围分)
例: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3.长远的动机与短暂的动机(据动机的持续时间分)
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4.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据动机作用的大小分)
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二、青少年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作用
(1)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间接地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例:产生名列前茅的学习动机的学生的学习
(2)作为一种学习结果,强化学习行为本身,促进学习——动机——学习的良性循环
例:学习的成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又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学习。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了类型
1.求得赞许的动机
2.成就的动机
3.求知欲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明确学习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明确学习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能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的动机。
3.利用反馈
利用反馈能激发学生的求得赞许的动机、成就的动机。
4.竟赛
竟赛能激发学生的求得赞许的动机、成就的动机、求知的动机。
第三节兴趣
一、兴趣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的兴趣往往和他们的直接或间接需
有关。
(二)兴趣的种类
(1)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据内容分)
(2)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据起因分)
(3)高尚兴趣和低级兴趣(据社会价值或社会意义分)
思考:以下现象属于哪一种兴趣?
A、对漂亮衣服的兴趣
B、对书的兴趣
C、对学习专业课程不感兴趣但对学习的分数感兴趣
D、对琴、棋、书、画感兴趣。
(三)兴趣的品质
(1)广度
(2)专一性
(3)稳定性
(4)有效性
案例分析:以美国威斯星康州大学白水分校读12年本科还不愿毕业的29岁大学生约翰尼·莱希纳为例,分析其兴趣的品质。
二、影响兴趣形成的因素
(一)能力因素
(二)年龄与性别
(三)价值观
(四)家庭和环境
三、青少年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探究学习的意义,促进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相互转化(二)即学即用,以知识的力量强化学习兴趣
(三)积少成多,积累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
第四节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一般特点
(一)关注“自我形象”
(二)对个性品质的意识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增强
(三)自尊心有较大的发展
三、良好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坚持正面教育,培养自我接受能力
(二)参与社会生活,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复习与思考:
1、按本章教学要求复习。
2、思考本章课后练习第1、2、
3、4 、5、6题。
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