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地震概论整理

地震概论整理

Chapter 1.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序言:1.1填空题:二十世纪全球有200w人死于地震,二十一世纪全球预估1500w人死于地震,每年约有500w次,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史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旻次,其中中国就有生次1.2思考题:地震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自然现象吗?答:地震有两面性,虽然是一种自然灾害,但人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来自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地球具有不可入性,到目前为止,地震光是唯一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波动,地震相当于一盏照亮地球内部结构的明灯。

2.什么是地震学?1.1填空题:地震概论是一门物理类课程而不是地质类课程3.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1.1填空题:地震学的研究比较广泛,主要有宏观地震学、地震波的传播理论、测震学三个大方面,后两者共称为微观地震学。

4.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1.1填空题:1)某一个地震的震中距是15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属于远震(按震中距分:地方震-100公里-近震-1000公里-远震)2)一个地震震源深度为4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称为幽地震(按深度划分:浅源-60公里-中源-300公里-深源)5.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1.1填空题:1)在古代,日本人认为地震是由缝鱼引起的(中国:占代鳌鱼翻身、日本:绘鱼尾巴甩、占希腊:气动说)2)古代地震史料最丰富的国家是史国3)中国古代建筑抗震智慧的精髓是以柔克刚1.2思考题:讨论题:在古代,为什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对地震成因的看法不同?(环境不同)答: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的成因,往往用神话来解释。

“酷”与“年”都是为了震灾而产生。

6.地震学发展简史:1.1填空题:1)地震学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现代科学的舞台的标志是地震仪出现并且广泛使用2)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了灾害性的大地震,损失巨大,为了统一地震工作的部署和加强领导,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现改名为中国地震局)3)地震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其定量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Chapter 1.章测试1.全球每年约发生大小不等的地震500w次2.二十一世纪全球预估1500w人死于地震3.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旻次,其中中国就有生次4.某一个地震的震中距是6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属于近震(按震中距分:地方震・100公里■近震・1000公里■远震)5.一个地震震源深度为15公里,那么这个地震称为壁地震(按深度划分:浅源-60公里-中源・300公里-深源)6.在古希腊,人们认为地震是山气引起的(中国:古代鳌鱼翻身、日本:酷鱼尾巴甩、古希腊:气动说)7.古代地震史料最丰富的国家是史国8.中国古代建筑抗震智慧的精髓是以莱克刚9.地震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其定量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间10.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了灾害性的大地震,损失巨大,为了统一地震工作的部署和加强领导,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现改名为中国地震局)1.波的性质简述:1.1填空题:1)频率为3000Hz的声波,以1560m/s的传播速度沿一波线传播, 经过波线上的A点后,再经13cm而传至B点。

地震概论地概知识点整理

地震概论地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的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

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第一节什么是地震学?地震学包括:一、地震的科学以及地球内部物理学,后者主要研究地震波的传播,从而得出地球内部结构的结论;二、弹性波(地震波)的科学,主要研究地震、爆炸等激发的弹性波的产生、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记录以及记录的解释;三、应用:地震勘探、工程地震学、识别核爆。

固体地球物理学则是通过观测地球表面上的物理效应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的性质第二节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研究范围的三个方面一、宏观地震学:主要是指地震宵害的调查和研究、地区基本烈度的划分,以达到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合理的资料和指标,并为地震预报提供宏观数据。

二、地震波的传播理论:根据地震台风网观测得到的地震资料,研究地震波的发生及传播特征,并利用来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结构、组成和状态。

三、测震学:内容包括地震仪器的研制、地震观测台网的布局以及记录图的分析、处理和解释工作。

第三节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2)按震源深度划分:✧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天然地震;✧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地震已记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约700公里。

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3)按震中距划分:✧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震;✧近震:震中距小雨1000km的地震;✧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4)按震级划分:✧弱震:M<3的地震;✧有感地震:3<M<4.5的地震;✧中强震:4.5<M<6的地震;✧强震:M 6的地震;地震波波长:数百米至数千米第三节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一、地震学前史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解释。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绪论一、地球科学概况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二、宇宙演化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三、太阳系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灾变说和爆发说新星云说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

地震概论笔记及大纲

地震概论笔记及大纲

地震概论整理一、一些概念与常识1.震源:地震破坏开始的地方。

2.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3.震源区,震中区(极震区),震中距。

4.震级:表示地震强度,是根据地震图记录到的地震波的强弱来表征地震大小的一个标度,无量纲。

5.烈度:是描述地震破坏性的一种经验性的定性标度。

不仅与地震大小和震源深度有关,而且与观测点距震中的远近,场地条件,建筑物结构、质量和固有周期有关。

6.走时:地震射线从震源出发到达地震台所用的时间。

7.地震的分类(主要)(详见讲义p3)按成因:a.构造地震(占全球发生的天然地震的90%)。

所有危害人类的大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中国少有)。

c.诱发地震(人为)(d.陷落地震)按震源深度、震源机制、震级等划分地方震:震中距在100km内;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km内;远震:>1000km8.地震序列主震型:有一次大的主震,前有前震,后有余震。

(一般观测到前震的地震序列不多,因为即使主震是大地震,其前震有可能震级极小)震群型:一个地震序列中包含若干震级差不多的地震,无一特大震级的地震。

9.全球大地震带(三条)a.环太平洋地震带。

震源深度从大洋一侧向大陆逐渐加深。

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75~80%,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b.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以浅源地震为主,局部有中深源地震。

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的20%左右。

中国西藏、云南局部地区属于此。

c.全球断裂带地震带(洋中脊、海岭)。

均为浅源地震,深度<30km,无巨大地震,地震频度低。

10. 地震成因:弹性回跳理论(断层说)、岩浆冲击说、相变理论。

(后两者没有进一步论证、应用)宇宙演化1. 距离光年天文单位(AU/UA)秒差距parsec (pc) :恒星距离单位,数值上等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倒数。

详见ppt。

1pc=360×60×60/2PI×1天文单位=206265天文单位=3.2616光年=308568亿公里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距离约为1.29pc(4.22光年)。

地震概论整理

地震概论整理

地震会考什么呢?不知道啊...那就打在下面的会考,没有看的不考吧!绪言:1.地震灾害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的特点。

2.地震学的应用:(1)地震观测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最基本的方法。

(2)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岩层分界面上所产生的反射、折射或衍射来确定这些几何界面的几何关系,从而寻找地下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储油构造。

(3)地震波还可以用作传递信息的工具。

(4)科学家用地震波资料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用地震波探测地下矿产资源,并形成了一门应用科学——地震勘探。

(5)地震学者还在核爆监测及维护世界和平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震学,即对地震的科学研究,与化学、物理学或地质学相比较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然而在仅仅100年里,它在解释地震成因、地震波的性质、地震强度的显著变化以及整个地球的地震活动明显的分区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地震学是探测地球内部的嘴有效的深部探测器。

近年来,通过地震波可以探测出地球内部岩石密度和刚度小到10%的变化,这些新研究进展大多依靠层析成像方法。

】第一章。

地震队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1.华县地震——有历史记载伤亡之最※损失巨大的原因:(1)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人们丝毫没有准备。

(2)地震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岁荒粮歉,地震后完全丧失了抗御灾害的能力,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

(3)位于华县地震极震区东西两端的是渭南和潼关两个黄土塬,在地震的触发和强烈振动作用下,造成沿黄土塬边缘发生了巨大的构造滑坡。

(4)黄土崩塌了窑洞造成伤亡。

(5)震中区的地裂缝吞噬民众。

(6)地裂缝、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坏,使灾情进一步扩大,水灾、火灾等次生灾害严重,加上社会治安混乱,谣言四起,灾民惶惶不可终日。

2.海城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准确预报的主震型地震。

3.减轻震害措施(1)减轻震灾的工程性措施:①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

地震复习资料

地震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方法: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几何地震学几何地震学:研究地震波的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

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当炸药在岩层中爆炸后,应变形成三个区域(破坏圈,塑性带,弹性形变区。

地震波――地下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波的传播2.1.1 地震波的描述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刚好开始振动,这一曲面叫波前,也叫波阵面。

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的振动刚好停止,这一曲面叫波后,也叫波尾。

波面:把某一时刻介质中所有相同状态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叫做这个时刻的波面,也叫等相面。

波线:在适当的时候,认为波及其能量沿着某一条路线传播,这条路线称为波线,或射线。

地震记录中常用的现实方式:波形显示变面积显变密度显示波形加变面积波形加变密3、描述波的几个基本特征:振幅:在振动图形上极值的大小称为振幅。

视周期:在振动图形上相邻极大值间的间隔称为视周期。

视频率:视周期的倒数叫视频率。

视波长:在波剖面上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

视波数:视波长的倒数叫视波数。

视速度:沿着观测方向测得波的速度值称为视速度,与真速度值有差别。

地震子波:振动图的形状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60~100ms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

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是最小的路径――费马(时间最小)原理。

按质点的震动方向分: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波所传播的空间范围又将波分为:体波是指在介质的内部传播的波,而面波是指在自由表面(岩石和空气接触面)或岩层分界面附近观测到的波。

3、地震波的衰减(1)波前扩散(2)吸收衰减4.水平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双曲线(共炮点接收)极小点在炮点正上方,最小时间t=t0:(自激自收时间);双曲线以t=X/V为渐近线,直达波是反射波的渐近线,(直达波总是先到达接收点);时距曲线对应地下一段反射界面。

地震概论10

地震概论10

3.陷落地震
地震概论第8章
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 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
地震
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
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地震是人工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 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 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12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二、地震烈度
地震概论第8章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
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 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 度。用Ib表示。
相当于475年一遇的最大地震的烈度。
基本烈度也称为偶遇烈度或中震烈度。
各地区的基本烈度由《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确定。
地震波
地震概论第8章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 横波(S波) 纵波(P波)
横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
波速慢,100-800m/s
纵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
波速快,200-1400m/s
瑞利波 面波 勒夫波
杂波
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 周期长、传播远。建筑物破坏 主要由面波造成。
§1.5 地震的破坏作用(震害现象)
一、直接灾害:
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 波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 1、地面破坏。
如地面裂缝、错动、塌陷、喷水冒砂等;
地震概论第8章
2、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 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

地震学概论总复习

地震学概论总复习

地震波
• 体波:包括P波和S波
• 面波:包括瑞利面波和勒夫面波
地震P波和S波运行时弹性岩石运动的形态
下图为 Rayleigh波传播时,质点在沿着波传播方向的垂直的 平面做逆时针的椭圆运动,波到来时,地面的运动和水面上 的波浪运动一样
下图为Love 波(L波)传播时,质点水平运动,而且运动方 向与波传播方向的垂直,地面上质点运动最大,越往地下深 处运动的幅度越小。
什么是地震次生灾害?

因地震的直接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 灾害,包括:建筑物工程设施破坏而引起 的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 菌、放射物扩散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社会功能瓦解、社会经济瘫痪等社会性灾 害。
有关海啸参数与知识
• • • • 海啸能量,约40%仍回到海中,60%消耗于岸上. 海啸波传播速度 海啸透出海面后,约为800公里/小时速度向外传播, 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 可达20—30米 • 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其 中约80%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 智利、秘鲁、日本、夏威夷群岛等是全球海啸多 发区
地震过程
• 四个活动阶段:
• 孕震 • • •
临震 发震 余震
地壳中的应力
• 应力是一种作用于岩石并使岩石的形状或 体积发生改变的力. • 地壳中存在三种应力: • 剪应力、张力、压力
• 剪应力:同时作用于一块岩石上的方向相反的应力。 • 张力:是将岩石拉伸的一种应力,使板块相互分离。 • 压力:挤压岩石使之发生褶皱或破裂
为什么说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
• 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 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 • 第二,地震孕育规律的复杂性。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 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 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 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 • 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 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但是对于一个 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 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而 这个样本的获取,在有生之年都非常困难。

地震概论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地震概论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 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
有4次。
• 按震中距分: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距大于1000公里的 地震。
•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
•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 注:在固体中可以传播横波或纵波,在液体、气体(因无剪切效应 )中只能传播纵波。
波阵面和波射线
平面波
波 线
波 阵 面
球面波
波 线
波 阵 面
注:
1、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传播时,波线和波阵面垂直。 2、在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的任何一个小部份, 都可视为平面波。
地球介质:三性皆有的复合体。 地震时:脆性 地震波传播时:弹性 地质时间内,地幔对流 长时间:素性 短时间:弹性 短时间断:脆性
• (1)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先出现P波。 • (2)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 (3)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相对较 强,S波的水平分
量相对较强。 • (4)S波的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 • (5)天然地震的震源破裂通常剪切破裂和剪切错动为主,震源向外辐射的S波
地震概论
• 如果切变模量=0,则横波速度Vs=0。这说明在 切变模量为零的介质(液体)中,横波不能通过。地 球的外核由于没有横波通过,应当属于液态性质。
• 很多固体,特别是地表附近的岩石,它的泊松比接 近于1/4。这时=,于是有 VP 3VS ,这种关系 式称为泊松关系式,满足此关系式的介质称为泊 松介质。
的能量比P波的强。 • (6)P波通过时,质元无转动运动,而有体积变化,P波是一种无旋波。S波
通过时,质元有转动,而无体积变化, S波一种无散的等容波。
第二章 地 震 波

地震概论复习资料

地震概论复习资料
地震概论
第四章
第一节
地震机制
基本概念之板块构造学说
• 地球科学中的革命 • 它的意义可以和原子结构的发现、生物进化论相提并论。 三个阶段
1) 大陆漂移 2) 海底扩张 3) 板块构造
概念:板块—刚性(或半刚性的)固态的巨大板状岩石块体。
板块构造—地球的最外层由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板块组成,他们飘浮在相对较 软的流动的热物质上作相互运动。
第二阶段:海底扩张学说
学说提出的背景:一系列新地理地质现象的发现 1.大西洋中央海岭(洋中脊) 2.澳大利亚极地恐龙; 澳大利亚东南部恐龙洞发掘的极地恐龙。 它们是温血恐龙, 具 有夜视和耐寒能力。生活在距今 100—125 百万年前。1991 年夏,美国俄亥俄州的地质学家 David Elliot 和伊利诺伊大学古生物学家 William R. Hammer 在离南极极地 640 公里的柯克帕 特里克山(位于南极洲靠近罗斯冰架边缘的海拔 4,531 米的山峰)发现了恐龙化石,后来这 种恐龙就以发现者而命名—Ellioti.首次发现的南极大陆最早的食肉动物 2.4 米高,8 米长,8 英寸高的冠,凶猛的食肉恐龙. 恐龙灭绝说:白垩纪晚期(大约 65 百万年前) ,全球突然变冷,恐龙灭绝; 撞击说—小行星撞击地球;火山说—大量火山爆发。 两种说法都使地球暗无天日, 气温剧降。 但是生活在 100 百万年前的澳大利亚极地恐龙既然耐寒为什么也灭绝了, 如今的南极极地如 此寒冷怎么会有食肉恐龙? 3. 板块理论发展第二阶段——海底扩张 20 世纪 50 年代,出于军事目的,大规模海底测量。发现: 海床岩石年轻,海床不平(海岭和火山) ;海底地磁条带,地磁极多次反转;地震和火山大 都分布在海沟和海岭。Wegner 的理论开始复苏 1)海底地形测量 • 早在 16 世纪,少数勇敢的水手用钓鱼线测量海底的深度,发现海底并不平整。 • 19 世纪之前,人们对海底的认识大都是猜测。 • 1885 年, 美国海军 L.M. Maury 发表的海底地形图第一次证实大西洋中央海岭的存在。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4-1918)声纳的发现,加快了人们对海底地形的认识,证 实了大西洋中央山脉的连续性—洋中脊。海底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平。 2)地震测量 • 1947 年,美国地震学家发现海底的沉积非常薄。 • 此前科学家们认为海底岩石的年龄至少是 40 亿年。 • 这么长的年龄,为什么沉积如此薄? • 1950 年代,多个国家的海底地理测量发现,海洋中的大山脉延绵 5 万公里,环绕全 球,平均高出海底 4500 米,最大宽度 800 公里。是地球上最壮观的地貌—全球大洋 中脊。 3)海底地磁测量 • 1950 年代,科学家把二次世界大战中用于军事目的的机载磁强仪改装成地磁仪,测 量海底地磁。 • 发现海底地磁的异常分布 • 大洋中脊两边的岩石的磁极性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沿洋中脊两边成对称的条带状分来自第三阶段:板块构造学说

地震概论ppt课件

地震概论ppt课件

的破坏。
02
地震预警系统
利用地震波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差异,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发出预警信
号,为人们提供紧急逃生的时间。
03
社区防震减灾
通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同
时,制定社区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确保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
开展救援工作。
05 地震救援与自救
地震救援
现代地震监测技术
01
02
03
地震监测台网
利用地震监测台网收集地 震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确 定地震的震源、震级和震 中位置等信息。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地 震灾害,快速获取灾区影 像和灾情信息。
无人机技术
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灾区 巡查和救援,提供实时信 息和支持救援工作。
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地震机构
财产损失
地震不仅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还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这 是因为地震会使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 坏,导致大量的经济损失。
财产损失的大小与地震的强度、地表地质、建筑物质量等因 素有关。一般来说,地震越强,财产损失就越大。此外,如 果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也会增加财产损失的风险。
环境破坏
地震还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 害。这些灾害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安 全构成威胁。
环境破坏的程度与地震的强度、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一 般来说,地震越强,环境破坏就越严重。此外,如果地震 发生在生态脆弱的地区,也会增加环境破坏的风险。
04 地震的预测与预防
地震概论PPT课件
目录
• 地震基本知识 • 地震的成因 • 地震的危害 • 地震的预测与预防 • 地震救援与自救 • 地震的历史与现状

地震概论复习题

地震概论复习题

名词解释:1、地震:是复杂的地质现象,根据引起地震的原因不同,可将其分为人为地震和天然地震。

2、震中距离: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离、3、地震波走时:地震波从震源到观测点所需的时间4、地震预测:是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成果综合地震前兆监测信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预测的现代减灾科学。

故称其为地震综合预测。

5、地震预警: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6、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

7、基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得来的综合烈度,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8、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构造应力作用使地壳地质构造产生运动,从而导致地下岩石断裂错动引起的地震。

9、断层:地壳岩石因受力超过岩石的抗控或拉剪程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或强线性流变带称为断层。

10、弹性回跳理论:由里德提出,此学说认为地震波是由于断层面两侧岩石发生整体的弹性回跳而发生的,来源于断层面。

11、零级地震:伍德—安德森标准地震仪在震中距等于100km处,如果记录的两水平分向最大振幅的算术平均值是1μm,那么此次地震的震级为零级。

论述题1、为什么说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

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第二,地震孕育规律的复杂性。

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

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

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

地震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震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叠加原理;2、震相;3、首波;4、走时曲线;5、偏移距;6、直达波;7、群速度;8、主应变;9、横波;10、纵波;11、震中;12、基本烈度;13、费马原理;14、震源;答:1、如果介质中存在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扰动,且每一个扰动都是独立的,则介质中总的扰动可以作为每一个单独扰动之和而求得——叠加原理。

2、震相:是具有不同振动性质且经过不同传播路径的各种地震波在地震记录图上的反映。

3、首波:它是在分界面地震波速度较高的一侧中沿着界面传播的不均匀P(S)波在速度较低的一侧内激起的一种地震波。

4、走时曲线:就是对于某种地震波(或某一震相)的表达走时与震中距关系的曲线,又可称为时距曲线。

5、习惯上把道集内第一道的炮检距(最小炮检距)称为偏移距。

6、直达波:由震源出发,直接传播到接收点的体波称为直达波。

7、不同频率的波叠加后所得的大振幅的传播速度叫群速度。

8、如某方向上的线段元在应变后只是沿着原来的方向伸长(或缩短)时,则该方向的应变称为主应变。

9、横波:媒质中各体元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10、纵波:媒质中各体元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平行的波。

11、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震源在地表上方的那个点。

12、基本烈度指在今后若干年在,某一地区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危险烈度。

13、费马原理是说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间(传播)与沿其它任何路径的旅行时间相比为最小。

即波总是沿所使用旅行时间最少的路径传播,又叫费马最小原理和射线原理。

14、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二、简答题1、地震灾害和预测预防主要有哪些内容?答:(1)地震宏观调查:极震区的现场调查工作为研究地震的性质和地震成因提供了重要资料。

不仅包括地震断裂、塌岩、山川易位、喷沙冒水等地表现象,还包括震前的声、光、气象、动物行为异常等各种前兆现象进行询问和记录。

还要记载建筑物的结构、地震对其破坏情况,以便为工程建筑提供资料。

(完整版)北京大学《地震概论》重点知识点

(完整版)北京大学《地震概论》重点知识点

(完整版)北京大学《地震概论》重点知识点地震概论笔记(2016春)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

全球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20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21世纪将约有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历史记载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地震,全球6次,中国4次。

2.地震的两面性:①自然灾害②给人类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3.地震:地球内部介质(岩石)突然破坏,产生地震波,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

破坏开始的地方称为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理论上看成一个点,实际上是一个区)震源深度:将震源看做一个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4.震中:震源在地表上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观测点与震中的大圆弧距离(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沿大圆弧测量的距离)可证明是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烈度:宏观,实际的破坏程度(我国12度烈度表)震级: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仪器测量(地震差一级,能量相差32倍(101.5),两级相差1000倍:log E=11.8+1.5M,E:能量,M:震级)两者都反映地震大小5.分类:地震序列:①主震型(一个主震,多个余震)②震群型按震源深度分:①浅源:震源深度< 60km ②中源:60-300km ③深源:> 300km 按震中距分:①地方震:震中距<100km ②近震:<1000km ③远震:>1000km (以观测点为圆心,1000km为半径)6. 地震学是应用物理类课程。

地震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中日美在地震学三足鼎立第二章地震波第一节波的性质简述1.液体、气体只能传播纵波,固体可以传播横波(S波)、纵波(P波)2.波线和波阵面垂直3.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任何一小部分视为平面波第二节地震波1. 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总结:vP=√3vS(1)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总是先出现P波。

地震概论期末复习考试.doc

地震概论期末复习考试.doc
二、按地震成因分类:1.构造地震90% 2.火ill地震7% 3.陷落地震3%
三、地籐类型:构造地震(最主要),火山地震,塌陷地震,陨石地震
构造地震是指在构造运动作用K,当地成力达到外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突然产生变形,乃至破裂,将能fi—下了释放出来,就引起大地谣动,这类地误被称为构造地谣,占地震总数90%以上
于田地S无人员伤亡,造成损失不大,但由于误区属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各类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住房、吃水、冬季取暖等生活分血闲难不小,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会有一定难度。而且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经济各方面不算发达。
2.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最人烈度九度。
联系:对震级相同的地震來说,如果鹿源越浅,鹿屮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商。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阀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冇着直接的关系。
第四章(10%作图题+10%论述题)
一、地震波:体波:乜括p波和s波;面波:包括瑞利面波和勒夫面波
P波s波的速度:勒夫波瑞利波(p80图4.2,P81图4.3)
防S减灾方而的经验和教训:建立预案、锻炼队伍、提高应急能力。然沿是房屋选址,尽fi避开断裂带,避开滑坡、泥石流等隐患点。地基深一点、墙体连接牢一点、屋盖轻一点。加强预警,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加强演练。
第二章(7%简答题)
一、地震分类:按震源深度分:浅源地震:h<60km
深源地震:h>300km
中深源地震:60<h<300km
三、地震走时:地震波从震源到达观测点所需的时间
四、地震波的应用(论述p88):

地震概论知识点复习

地震概论知识点复习

零级地震的规定
• 伍德—安德森标准地震仪在震中距等于
100km处,如果记录的两水平分向最大振
幅的算术平均值是1μm,那么此次地震
的震级为零级。
余震的两个特点: 第一:余震并不一定局限于主震周围很小的区 域。 第二:随着时间流逝,余震的频率确实会越来 越小,但是其强度却不一定减小,在主震过 去很久后,还偶尔有很大的余震发生。
压力 P MPa 0
重力 g m· s-2 981
温度t 附 C 14 注
2.6


( 莫霍面) 33 60 7.0 8.2 7.93 4.2 4.6 4.36 4.5 5.42 7.23 0 0 2.9 3.34 3.42 3.6 4.64 5.56 9.98 11.42 1200 1900 3300 6800 18500 983 984 984 989 995 400-1000 1100 1200 1900 3700
SH波——当振动发生在波传播的水平面内时为SH波。
SV波——当振动发生在波传播的垂直面内时为SV波。
• (二)面波
• 面波是沿地球表面附近传播的一种弹性波。面 波传播的速度都比体波慢。最重要的面波有两种: Rayleigh 波(R波)和Love 波(L波),它们的命 名是为了纪念这些波的发现者,英国科学家Lord Rayleigh 和 A.E.H. Love。
邢台地震揭开了中国地震监测预报的序幕
1.4揭开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序幕的地 震 — 邢台地震
• • • • • • 邢台地震 时间: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3月 22日16时19分46秒 地点:河北隆尧县/宁晋县 震经/震中:6.8级/9度;7.2级/10度 波及范围/损失:地震发生后,漫天飘雪 死亡人数: 8064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 地震学是一门应用物理学。

2、 911 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钢筋受热。

3、 历强震而不倒的古建筑: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应县木塔、赵州桥、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等;原因:卯、榫,以柔克刚。

4、 地震学发展简史:定量研究只有100 年左右的时间。

5、 中国国家地震局:1971年成立,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

第二章 地震波1、 泊松比υ:—样品横截面线度变化率/横向线度变化率。

( 0 , 0.5 )金属:( 0.25 , 0.33 )地幔:0.25外核(液态):0.5其他:杨氏模量E :线应变中,应力与应变体变模量K :液体静压力,应力与应变切变模量μ:刚性系数2、 体波:可在地球内部向任意方向传播纵波P (Primary Wave):体变,介质膨胀、压缩形成,传播速度快;横波S (Second Wave):切变,剪切力,杀伤力大;SH 波(平行与界面的分量),SV 波;主要差异:P 波速度快,√3 倍(泊松介质)P 波和S 波的质点振动方向相互垂直一般情况,P 波垂直分量较强,S 波水平分量较强S 波低频成分丰富天然地震震源破裂以剪切破裂和错动为主,故S 波能量比P 波强根据质点有无转动和体积变化,P 波:无旋波;S 波:无散的等容波3、 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在与界面相垂直的方向上,波动的振幅急剧衰减Rayleigh wave :质点运动轨迹为逆进的椭圆,地面振幅最大Love wave :横波,介质至少2层,上层v s 小地震记录中,一般振幅比体波大面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表面才能沿着或近地表传播,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 “耳语长廊”或中国天坛回音壁的墙面上捕获的声波就是面波。

其他:✓ 地球的自由振荡✓ 脉动4、 一般到序:P 波、S 波、勒夫面波、瑞利面波、地震尾波ρE V P =ρμ=S V第三章 地震波的传播理论1、 震中距:1°= 110km2、 地震波的吸收和衰减:传播时间t 后,,γ为衰减系数传播距离x 后,,α为吸收系数3、 费马原理:震动由介质中的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时,她所经过的途径会使其传播时间为一稳定值(最大、最小、拐点)地震学中的Fermat 定理: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径。

是地震波的高频近似解4、 斯涅耳定律sin i =p 远震(球对称介质中):r sin i =p 5、 体波震相✓ 近震直达波:Pg 、Sg经莫霍面反射:PmS 、PmP 、SmP 、SmS经莫霍面首波:Pn 、Sn✓ 远震P 、S :从震源发出、向地球内部传播p 、s :由震源向地表传播(向上)c :地核界面的反射i :内核界面的反射K :通过外核的纵波I :通过内核的P 波J :通过内核的S 波6、 如何识别震相?依据运动学特征识别:首先统观记录,根据记录形态和延续时间,大致判断是近震、远震或是极远震。

粗略估计震中距和初至波类型,参考走时表,进一步肯定初至波性质,并找出起始确切的其他震相依据动力学特征识别震相、振幅、周期、出射角、振动方式和初动方向利用多台对比法识别利用同一地区地震记录的特征,多做比较,掌握其形态概貌与理论地震图对比识别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1、 1909年观测到首波,发现莫霍面,30~60km2、 地幔可以流动,但由于地幔可以传播S (剪切)波,地震学中通常视地幔为固体。

3、 1906年Oldham <英>发现外核4、 1914年:Gutenberg<德>发现核幔界面CMB ,2900kmt e A A 0γ-=x e A A α-=05、1936年:Inge Lehmann英格·莱曼<丹麦>发现内核,5000km第五章地震机制1、断层类型:取决于断层的滑移方向应力:断层面上的应力超过其摩擦力时断层发生滑动。

正断层:应力为拉张型,垂向压力最大;与重力一起作用,断面陡逆断层:挤压型,垂向压力最小;断面缓走滑断层:半斤八两,垂向压力中等斜滑断层2、弹性回跳原理理论模型、假说地震破裂面的扩展速率不会超过岩石中的P波的传播速度余震是断层调整导致的3、断层的走向:站在断层的地表面上,上盘在正右方,所面对的方向为走向方向。

断层面和地表的交线的走向方向与正北的顺时针夹角叫断层的走向。

范围为:0-360°4、Beach Ball 模型5、地震效率:7.5%~15%6、板块构造学说Hess(海底扩张假说创立者)估计海洋的年龄最老不超过300百万年。

最老的海洋地壳的年龄只有180百万年,比大陆地壳的年龄小20多倍。

七大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板块边界类型:✧ 扩散边界:大西洋中脊、冰岛地裂、东非裂谷;洋中脊;正断层✧ 汇聚边界:海沟;洋陆碰撞、洋洋碰撞、陆陆碰撞;环太平洋地区;逆断层 ✧ 转换边界:洋中脊边上;走滑断层✧ 板块边界区域海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碰撞,海洋下沉7、1915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1914年一战8、芦山地震:青藏高原逆冲到四川盆地造成,逆断层。

9、加强人口密集区地震监测与地震防范是减轻地震灾难的有效途径。

10、地震波能量和震级的通用关系:(M 为震级,E 单位为格尔)1~321格尔=10-7J6级~2万吨级原子弹8级~1100个广岛原子弹,汶川面波震级11、地震类型第六章 地震仪及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1、张衡的候风地动仪不是真正的地震仪,因为不能记录准确时间2、地震台:山脚下,基岩;天文台旁,为获取准确时间(很久以前)3、鹫峰地震台:1930年建立4、地震定位:震中误差10km ,震源深度误差20km5、由于米尔恩对地震观测的贡献,他被称为现代地震学的奠基人6、震级:里氏震级M L 无物理意义;地震矩震级M W 有物理意义,特别是对最强烈地震 一般震级精度误差0.3M L 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1cm~震级为4第七章 地震预报1、地震预报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

2、地震灾害的特点:突发性较强破坏性大,成灾广泛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次生灾害多持续时间长地震灾害具有某种周期性3、地震逃生:M 5.18.11E lg +=冷静的头脑科学的方法运气第八章宏观地震学1、地震可预测,不可预报2、建筑受损情况低矮建筑:近震、体波高层建筑:远震、面波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远,建筑物破坏主要由面波造成3、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地区震级相同,烈度可能不同4、盆地效应、盆地边缘效应松软的沉积土比基岩跟容易受损基岩上地震动幅值小、持续短、震害轻淤泥和填充地则放大地震波,像震动地果冻碗一样受地震影响:上海>北京西南>北京东北5、烈度表:7度(日本)、10度、12度(我国,普遍)6、地面运动的特点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地面运动的周期强震的持续时间7、决定任何场点地面震动的强度的因素:震源机制;震源与该场点之间岩石的不均匀性和结构变化;该场点的土壤和其他地质条件。

8、工程地震学研究主题地震宏观考察强震观测近场地面运动地震区域划分和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小区划近场地震学第九章勘探地震学1、勘探石油的地球物理方法:重力勘探、磁性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应用最广)其他勘探石油方法:地质法、钻探法海底勘探上世纪50年代发展第十章海啸1、海啸:500miles/h 相当于喷气式飞机;地震引起;波长长,能量大,传播速度快2、Tidal waves:太阳或月亮引起3、逆冲型断层最可能引发海啸4、海啸产生条件:地震发生在深海地震震级大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5、预警: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发布海啸警报的必要条件是:海底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60km ,同时地震的震级需要大于7.8级。

地震波传播速度大于海啸波传播速度6、海洋里遇到海啸并不可怕7、海啸等级m 和地震震级M 之间有一个统计关系:m=2.61M ﹣18.448、地震波波长越长,衰减越慢9、 d 为水的深度 10、智利地震海啸传播到日本22h ,夏威夷12h11、如果在海滩或邻近海的地方感到地震,应马上向高处跑去芦山地震1、与汶川地震相同:龙门山断裂带、青藏高原逆冲到四川盆地上2、是不是余震:两种解释均有道理教学网作业1、某个台站使用伍德-安德森地震仪接收信号。

某天,接受到一串地震波,经过分析,知道震中距离台站100km 。

工作人员测量出这串地震波的峰值波振幅为1厘米,求该地震的震级为里氏几级?42、 假如地震发生在正下方,地震波来临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3、 震级相差两级,释放的能量相差多少倍?10004、 某地区有3个地震台A ,B ,C 。

地震台A 的坐标为(50km, 10km ),B 的坐标为(10km, 40km ),C 的坐标为(-10km, 10km )。

一次它们接收到同一个地震,A ,B ,C 台站的P 波和S 波的走时差分别为2s ,1.5s ,1s 。

已知地震发生在地表,该地区P 波和S 波的速度分别为5km/s 和4km/s 。

请求出震中的位置。

(10km,10km)5、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是哪一个?(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0A(h)=A eh 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