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中医肾性水肿医案的病因病机分析_毛炜

合集下载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肾病综合征是一种由肾小球损伤引起的以蛋白尿、血尿、低蛋白血症和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泌尿系常见疾病之一。

其中水肿是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主要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治疗带来了重重困难。

本文将从中西医学的角度,分析肾病综合征中水肿的病机及发病机制。

中医病机中医认为,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形成与体内的水代谢失调有关,主要是肾、脾、肝三脏气机失调所致。

1. 肾气虚弱肾气虚弱是导致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主要因素之一。

肾主水,若肾气不足,肾脏就不能正常地将水分代谢掉,水分就会滞留在体内,造成水肿。

此外,肾经内有气,气能化水,肾气虚弱也会导致气化不畅,从而加重了水肿的情况。

2. 脾气湿滞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弱,湿气就不能正常地被运化掉,水分被湿气阻滞,也会引起水肿。

3. 肝气郁滞肝主疏泄,若肝气不畅,就会导致气机郁滞,气机失调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水份的代谢排泄,制造出水湿内停的情况,致使水肿加重。

西医发病机制在西医学中,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发病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病因学、病理学和生理学。

1. 病因学机制肾病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很多,这些原因往往与免疫反应有关。

例如,许多患者的肾病综合征是由于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反应引起的。

这些疾病病变后会引起肾小球的自身免疫反应,使得肾小球内的毛细血管壁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泄漏,血浆胶体渗透压大幅下降,导致水分的转运减少,从而引起水肿。

肾病综合征的病理学表现为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壁受损,使得血浆蛋白大量泄漏,引起肾小管重吸收钠盐减少,导致钠盐潴留,水分的转运减少,从而引起水肿。

肾脏具有调节体内水分平衡的功能,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可以使体内水分的平衡保持正常水平。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受损会影响到滤过功能,加上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不足,导致水分不能正常排出体外,堆积起来就会引发水肿。

综上所述,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机和发病机制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探究。

中医治疗肾水肿是怎样的

中医治疗肾水肿是怎样的

中医治疗肾水肿是怎样的肾水肿的发生主要和我们的生活作息有着亲密的联系,假如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对的话,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发生,中医治疗肾水肿是比较有用的一种方式,但是不管怎样,病情的痊愈离不开患者本人,并且与患者本人有着密不行分的关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中医治疗肾水肿的详细方法以及中医治疗肾水肿究竟是怎么回事。

肾性水肿的发病机制及西医治疗现代医学认为肾性水肿分为肾炎性水肿和肾病性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尿蛋白丢失,血清白蛋白降低后引起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浆从血管内向组织间质渗漏而致水肿。

②肾小球滤过系数下降,肾小管回汲取钠增加(球-管失衡)而导致水肿。

③肾脏疾病引起RAAS系统的激活,水钠潴留导致水肿。

④肾内前列腺素(PGI2、PGE2等)产生削减,致使肾排钠削减引起水肿。

西医目前对于肾性水肿的治疗除了乐观治疗原发病外,主要实行一般饮食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包括补充蛋白,限盐,限水等,以及抬高肢体末端等体位转变。

药物主要依靠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氢氯噻嗪等)。

它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大等优点,但由于利尿剂本身的治疗副作用经常影响其临床应用,例如肾功不全患者往往伴随着嘌呤代谢障碍,尿酸增高,利尿剂使用会加重这一病情,从而加快肾功进展。

利尿剂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容量和血钾下降,严峻者可引起肾脏供血不足,引起血流淌力学转变。

并且还有代谢并发症如氮质血症,酸碱中毒,电解质紊乱;变态反应如皮疹,血红蛋白特别,胰腺炎,间质性肾炎并引起急性肾衰;其他还有严峻者甚至消失耳聋等。

长期使用更简单导致肾小管内结晶形成和梗阻性肾病,除此之外,噻嗪类利尿剂及贮钾利尿剂对CRF患者(Scr166.67umol/L)不宜使用。

因此时疗效甚差[3]。

中医对肾性水肿的熟悉及治疗优势中医古籍文献对肾性水肿曾有过不少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早则面甚,晚则脚甚”。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以肾小球滤过膜的病理改变为主要特征的肾脏疾病,其临床表现之
一就是水肿。

中医认为,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发生与肾阳虚、气化功能失调有关。

而西医则
认为,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和水钠潴留有关。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肾病综合征水肿主要是由肾阳虚引起的。

肾阳虚是指肾气虚弱,
不能上升,导致水液不利排出而滞留在体内形成水肿。

肾阳虚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长
期贫血、营养不良、劳累过度、情志不遂等。

中医可以通过调理肾阳,以增强肾脏的排水
能力,从而缓解水肿症状。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肾病综合征水肿主要是由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和水钠潴留导致的。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具有选择性地排除血浆中的废物和多余物质,但当其发生病理
改变时,滤过功能受损,使得蛋白质和水分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引起水肿。

一些激素的异
常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异常也可能导致水肿。

中医和西医对于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机和发病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医强调肾阳虚
导致的水液排泄功能障碍,而西医则更关注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障碍和水钠潴留引起的水肿。

综合运用中西医理论,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

中医可以通过调理肾阳、活血化淤,西医可以采取利尿剂、降压药物等对症治疗方法,以达到减轻水肿、促进废物
排出的目的。

浅析肾性水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浅析肾性水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脾、 肾三脏相 干之 病 。盖 水 为 至 阴 , 故其 本 在 肾 ; 化 水 于气 , 故其标 在肺 ; 惟 畏 土 , 其 制 在 脾 。今 肺 虚则 水 故
气 不化 精而 化水 , 脾虚 则土不 制水 而反 克 , 肾虚则 水无
所 主而妄行 。 ”
3 辨 证论治
水 热 穴论 》 : 肾者 至 阴也 , 阴者 盛 水 也 。肺者 云 “ 至
水、 水 、 汗 和
用越婢 加术 汤合 五皮饮 加减 : 麻黄 1 g 生 石膏 2 g 白 0, 0, 术 1 g 甘草 1 g 生 姜 6 , 0, 0, g 大枣 3枚 , 陈皮 1 g 大腹 皮 0, 3 g 桑 白皮 1 g 白茅根 2 g 牛 蒡子 1 g 0, 5, 0 , 5 。若平 素体 虚 易感 冒, 汗 出恶 风 者 可 选 用 玉 屏 风 散 加 减 , 黄 芪 伴 生 2 g 白术 1 g 防风 1 g 车前子 2 g 茯苓 2 g 0, 0, 0, 5, 0。 3 2 解毒 利水 法 常用 于风热 、 . 热毒 蕴结 引发 的水 肿 或水 肿 日久不愈 湿 邪郁 而 化 热 者 , 见 眼 睑及 下肢 浮 证 肿, 伴咽 喉肿痛 或 皮肤 破 溃 , 热 , 发 口干 , 少 色黄 , 尿 舌
的证候 、 因 、 机 及 辨 证 治 疗 已 经 有 了 一 定 深 度 。 病 病 《 匮要略 ・ 金 水气 病脉 证并 治 》 以表 里 上下 为 纲 , 根据 不 同的脉证 将 水 气 病 分 为 风 水 、 水 、 水 、 水 、 皮 正 石 黄 汗, 又从脏 腑发 病机 制及其 证候 出发 , 出五脏 水 即心 提
太 阴也 , 阴者冬 脉 也 。故 其本 在 肾 , 末 在 肺 , 少 其 皆积 水也 …… 肾者 胃之 关 也 , 门不 利 , 聚 水 而从 其 类 关 故 也 。上 下溢 于 皮 肤 , 为 肘 肿 。肘 肿 者 , 水 而 生 病 故 聚

肾性水肿中医治疗临床疗效论文

肾性水肿中医治疗临床疗效论文

浅谈肾性水肿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方在肾性水肿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根据肾性水肿形成的中医病机,参照其西医病理改变,结合其治疗特点,将肾性水肿分为肾炎性、肾病性、肾衰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性)水肿三类。

以五苓散为基本配方,分别加用玉屏风散、猪苓汤加减;以大黄、蒲公英、龙骨、牡蛎各30g保留灌肠,或以黄芪、白术等合鲤鱼250g共煎。

结果饮汤食鱼,取得较好的效果。

结论治疗应结合患者病情,因人制宜,辨证组方,临床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肾性水肿中医药疗法病机[中图分类号] r256.5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50-01水肿是指人体血管外组织间隙体液积聚的状态,是肾脏疾病的常见症状。

中医古籍对肾性水肿曾有过不少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跗肿肉如泥,按之不起”、“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等[1]。

在治疗上重视辨证施治,如鉴别外感内伤、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然后才立法、组方、选药。

作者根据肾性水肿形成的中西医病理差异,将其分为肾炎性、肾病性、肾衰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性)水肿三类,并结合临床对其治疗进行初步分析[2]。

1 守中医病机、参西医病性、分水肿类型肾炎性水肿:现代医学认为肾炎时,机体出现免疫性损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无异常,可见尿少;加之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水钠潴留形成水肿。

中医认为由风、湿、毒等外邪侵袭引起,亦可由饮食失节、劳倦内伤而诱发,致使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或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无权,水液停聚,泛溢肌肤为肿。

该型水肿初期多伴外邪入侵,以肺、脾功能失常,肾气化障碍为主,重在标实;后期可有脾、肾功能虚亏,故治则应祛邪利水。

肾病性水肿:现代医学认为该水肿与以下因素有关: 1)肾病综合征出现大量蛋白尿造成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液自血浆渗入组织间; 2)有效血容量减少,机体出现相应调节,如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等,加强远端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肾小球损伤引起的疾病,其特征是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水肿。

水肿是肾病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生机制涉及中西医疗学。

中医认为,肾主水,为先天之本,肾虚不能化津,水液停留于体表而形成水肿。

西医认为,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发生机制涉及肾小球滤过障碍和肾小管的水钠重吸收失调两方面。

在中医中,肾主藏精,司水,掌生长发育、生殖与水液代谢等功能。

肾虚是指肾气衰弱,多因先天遗传、后天不良生活习惯、劳累疲惫等因素导致。

肾气虚弱,不能化津而导致先天脏腑水液代谢不畅。

同时,脏腑皆以肾气为根本,肾气虚弱影响脾、肺、胃等脏腑的水液代谢与化生,容易导致体内湿气停滞,使得机体体表出现水肿。

因此,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主要是以益气固表,健脾和化湿为主要方向,以增强机体代谢水液的功能,调节机体内清液代谢失调的病理状态,消除水肿症状。

肾病综合征水肿的西医发病机制涉及肾小球滤过障碍和肾小管的水钠重吸收失调。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的毛细血管滤过区域可以过滤血液中的水分和溶解质,但不会过滤大分子蛋白质。

然而,在肾病综合征中,肾小球滤过区域的滤过率尤其是负电荷屏障功能受到障碍,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被“漏”出肾小球,形成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

随着血浆蛋白质的流失,血浆渗透压下降,促使水分自血管内透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引起水肿。

此外,肾小管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也直接影响水肿的发生。

由于肾病患者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使得机体大量无法排出的水分在肾脏中滞留,进一步加重了水肿症状。

在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方面,西医主要采用利尿剂等药物来消除水肿症状,以减轻机体的负荷,加速废物的排泄。

但利尿剂的应用必须慎重,因为其使用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紊乱等副作用,并可能对肾功能造成损害。

因此,西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主要是基于病因病机进行,如控制原发性疾病的病情,改善肾功能,降低血压和减轻肝病等因素对肾脏的影响。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以蛋白尿为特征的疾病,常伴有水肿等症状。

在中医中,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肾脏和气血的失调,而在西医中,主要是肾小球滤过膜的病变导致蛋白尿和水肿。

本文将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分析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机,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医病机分析1. 肾脏失调中医认为,肾主水,水液代谢失调可导致水液内停留不畅,形成水肿。

肾脏失调可以包括肾阳虚、肾阴虚或肾气不足等病机。

肾阳虚导致水液不能化而为津液,不能上行而聚于下焦,形成水肿;肾阴虚导致津液不能下降而内停,造成水肿;肾气不足则导致气机不畅,水湿停聚而成水肿。

肾脏失调是导致肾病综合征水肿的重要病机之一。

二、西医发病机制分析1. 肾小球损伤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肾小球的功能损伤密切相关。

肾小球是肾脏的滤过器,其中的毛细血管滤过膜的损伤会导致蛋白质的大量丢失,形成蛋白尿。

蛋白尿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使水分从血管内外渗出,形成水肿。

肾小球的损伤是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2. 血管收缩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肾小球损伤会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血管收缩素和醛固酮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引起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过度分泌。

血管紧张素Ⅱ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重肾小球的滤过膜损伤,增加蛋白尿;而醛固酮会导致钠潴留,加重水肿。

血管收缩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也是肾病综合征水肿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三、中西医病机比较中医和西医对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机有相似之处,例如对肾小球的损伤都认为是导致蛋白尿与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在具体的病机分析上则有所不同,中医强调肾脏和气血的失调,而西医强调肾小球损伤和血管收缩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调理肾脏和气血,而西医则更注重病理的分子机制。

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机既包括中医的肾脏失调和气血失调,也包括西医的肾小球损伤和血管收缩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对于肾病综合征水肿的治疗,既可以采取中医的调理肾脏和气血的方法,也可以采取西医的药物干预和血液净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如何治疗肾性水肿

中医如何治疗肾性水肿

中医如何治疗肾性水肿肾性水肿是由于肾脏功能障碍导致体内水液代谢紊乱,引起的水肿症状。

这是肾脏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和健康问题。

中医在治疗肾性水肿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且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医认为,肾性水肿的发生与肾、脾、肺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肾主水,司开阖,若肾气亏虚,气化不利,水液代谢失常,则可发为水肿;脾主运化水湿,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停,亦可导致水肿;肺主通调水道,肺气宣降失常,水道不通,也会引起水液潴留而发为水肿。

此外,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肾性水肿。

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所属的证型,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证型有肾阳虚衰型、脾肾阳虚型、水湿浸渍型、湿热壅盛型等。

对于肾阳虚衰型的肾性水肿患者,常表现为全身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短少等症状。

治疗上以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为主,常用方剂有真武汤、济生肾气丸等。

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济生肾气丸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加入牛膝、车前子,增强了利水消肿的作用。

脾肾阳虚型的患者,除了有水肿症状外,还伴有面色㿠白,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脘腹胀满,腰膝冷痛等表现。

治疗宜温补脾肾、利水消肿,常用方剂为实脾饮。

实脾饮由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白茯苓、干姜、炙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的作用。

水湿浸渍型的肾性水肿,患者往往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等。

治疗应以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为法,五皮饮合胃苓汤是常用的方剂。

五皮饮由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组成,具有利水消肿、理气健脾的功效;胃苓汤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桂枝、白术、泽泻、猪苓、茯苓组成,能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以肾小球滤过膜的病理改变为特征的肾脏疾病。

其主要表现为尿蛋白增多、水肿和低蛋白血症等临床症状。

中医认为,肾病综合征的发生与肾主水的病机有关,西医认为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破坏所导致的。

中医认为,肾病综合征的病机主要是肾气虚弱以及湿邪侵袭所致。

肾气虚弱是肾病综合征发生的根本原因。

正常情况下,肾气充足可以保持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而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肾气亏虚,肾气失于调畅,不能正常排泄水液,从而导致水液停留在体内,形成水肿。

湿邪是指外界的湿气通过肌肤侵入人体内部,干扰正常的水液代谢,导致水湿郁滞。

湿邪与肾气虚弱相互作用,湿邪的侵袭加重了肾气虚弱的病机,促进了水肿的形成。

从西医角度来看,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有关。

肾小球滤过膜是肾小球内血浆滤过的主要场所,由内皮层、基底膜和足细胞三个层次组成。

肾小球滤过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对于维持体液代谢的平衡至关重要。

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导致了血浆蛋白的泄漏,使尿液中的蛋白含量增加,同时导致了低蛋白血症,进一步导致水肿的形成。

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

其中免疫因素是导致肾病综合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他结缔组织疾病等,可以导致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引发肾小球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

感染也是导致肾病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如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

一些药物、毒物的直接作用,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肾动脉狭窄等疾病也可以引起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进而引发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中医病机主要是肾气虚弱以及湿邪侵袭所致,而其西医发病机制主要与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有关。

中西医结合,可以综合分析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指导。

中医对肾性水肿的认识

中医对肾性水肿的认识

【摘要】水肿是肾性疾病的常见症状,其病理机制比较复杂,临床西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

中医将肾性水肿归属于“水气病”范畴。

从中医理论角度论述了肾性水肿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认为肾性水肿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其病机在气在水在血,治疗应以肺为标,以肾为本,以脾为中流砥柱,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肾性水肿肺脾肾气血水水肿中医病机水肿按发病原因的不同分为肾性水肿、肝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淋巴性水肿、炎性水肿、特发性水肿等。

肾性水肿是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所致的水肿。

首先发生在组织疏松部位,如晨起时发现眼睑和面部水肿,然后发展至足踝、下肢,严重时波及全身,甚至出现胸水、腹水等。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理机制比较复杂,临床西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治疗凸显优势,因此利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将本病归于“水气病”范畴,而且古典医籍对其症状、病因病机、治则都有详细的论述。

1 症状认识《灵枢·水胀篇》对肾性水肿的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可见在《内经》时代,对水肿病已有了明确的认识。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月垂月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

”石者,顽固坚久也;死不治,指病情危重难治也。

说明水肿已到晚期阶段,肾脏受损,肾主气化,气化则水行,肾阳虚衰,水气不行,水液停留而为水肿;此处未言全身浮肿及肾阳虚的其他证候,而是以“腹肿欲坠”来形容水肿的程度,以“脉微”来概括肾阳虚衰的证候。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早则面甚,晚则脚甚”“跗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等论述进一步补充了水肿的症状,与现代医学肾性水肿相似。

2 病因病机认识2.1 肺脾肾论肾性水肿是由于机体脏腑水液代谢功能失调而致,与多个脏腑有关,尤以肺脾肾为之关键。

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

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

肾性水肿的中医治疗与优势丁伟伟费德升李玉卿张雪峰张忠贤王彩萍平湖市中医院肾内科摘要:肾性水肿是由肾脏疾病而引起头面部、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症。

隶属祖国医学“水肿”范畴,传统辨证论治以及不少特色疗法尽现中医中药作用及优势。

关键词:肾性水肿中药治疗中医优势肾性水肿,是由于肾脏疾病而引起头面部、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症。

例如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等。

其当属祖国医学“水肿”的范畴,中医药的历史传统而灿烂,依据中医理论治疗肾性水肿的疗效也颇具特色。

Ⅰ肾性水肿的发病机制及西医治疗现代医学认为肾性水肿分为肾炎性水肿和肾病性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尿蛋白丢失,血清白蛋白降低后引起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浆从血管内向组织间质渗漏而致水肿。

②肾小球滤过系数下降,肾小管回吸收钠增加(球-管失衡)而导致水肿。

③肾脏疾病引起RAAS系统的激活,水钠潴留导致水肿。

④肾内前列腺素(PGI2、PGE2等)产生减少,致使肾排钠减少引起水肿[1]。

西医目前对于肾性水肿的治疗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主要采取一般饮食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包括补充蛋白,限盐,限水等,以及抬高肢体末端等体位改变。

药物主要依赖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氢氯噻嗪等)。

它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大等优点,但因为利尿剂本身的治疗副作用常常影响其临床应用,例如肾功不全患者往往伴随着嘌呤代谢障碍,尿酸增高,利尿剂使用会加重这一病情,从而加快肾功进展。

利尿剂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容量和血钾下降,严重者可引起肾脏供血不足,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

并且还有代谢并发症如氮质血症,酸碱中毒,电解质紊乱;变态反应如皮疹,血红蛋白异常,胰腺炎, 间质性肾炎并引起急性肾衰;其他还有严重者甚至出现耳聋[2]等。

长期使用更容易导致肾小管内结晶形成和梗阻性肾病,除此之外,噻嗪类利尿剂及贮钾利尿剂对CRF患者(Scr>166.67umol/L)不宜使用。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摘要】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中水肿是其主要症状之一。

中医认为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机主要涉及肾脏虚弱、气血运行不畅和湿邪内生等因素。

而西医则认为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发病机制与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有关,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肾病综合征水肿的有效性尤为重要。

中医可以通过调理肾气、活血化瘀来改善病情,西医则可以通过利尿剂、抗凝血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综合运用中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从病因、病机和病变三个层面进行干预,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水肿、中医病机、西医发病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背景、研究目的。

1. 引言1.1 疾病背景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以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等症状。

水肿是肾病综合征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水肿的形成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蛋白质和液体大量漏出到组织间隙,造成水肿现象。

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过程,涉及多种复杂的因素。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肾气不足、脾虚湿濕等病机是导致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主要原因。

肾气不足导致肾脏功能减退,不能调节体内水液平衡,脾虚湿濕则是导致水液代谢失调,湿浊停滞在体内,最终造成水肿的结果。

深入研究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中医病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病理机制,为临庾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结合西医的疾病机制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发病过程,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深入分析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中医病机和西医发病机制,探讨其病因病机及发病规律,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旨在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经验,探讨中医药在治疗该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2. 正文2.1 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中医病机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中医病机主要包括肾虚、气滞、湿浊和气虚等方面。

中医医案——水肿(八)

中医医案——水肿(八)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扶阳解表、温脾利水法治愈水肿一例病案:女,25岁。

主诉及病史:5天前外感风寒后,慢性肾炎复发,服西药治疗无效,浮肿继续加重,即住院治疗。

诊查:入院时恶风怯寒,肢冷,喘咳气促,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小便短少。

脉象沉缓,舌质淡嫩,苔白腻。

体检:全身中度浮肿,有胸水腹水征,血压166/110mmHg。

尿液检查:蛋白(++++),颗粒管型少许,酚红排泄试验仅25%。

辨证:风寒外袭,肺气不宜,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更因肾阴本亏,气化失司,脾阳不足,水湿停留,以致风水相搏,水邪泛滥,而成水肿。

治法:扶阳解表,温脾利水。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五皮饮加减。

处方:麻黄4.5g 细辛2.5g 附块12g 连皮茯苓30g 砂仁6g (研末分冲)葫芦瓢15g 桂枝9g 苦杏仁9g 炒白术9g 猪苓9g 泽泻9g 陈皮9g 连皮生姜9g上方药服3剂后,恶风怯寒、肢冷、喘咳稍瘥。

就原方略作加减,服药至9剂,小便明显增多,浮肿逐渐消退,喘咳、胸腹1胀满等症好转。

服药至18剂时,全身浮肿和胸腹水俱消失,血压降至正常,尿蛋白、管型均转为阴性而出院。

按语水肿,多由于脾肾阳虚所致,故治宜温补脾肾,重用附子、白术等;对浮肿明显者,则在温补脾肾为主的基础上,加用利水消肿之药,才能见效;对于大量腹水的病人,法当急则治其标,但也必须在温补脾肾为本的原则下,使用逐水之品,如牵茴丸等;对蛋白尿者,使用济生肾气丸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常能见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95-96,朱师墨医案。

朱师墨,原名朱清源,1908年生,浙江省镇海人。

中医教授。

1925年毕业于浙江鄞县斐迪学院高中部。

1928年8月拜著名中医施今墨为师学中医,从此改名师墨。

1932年8月毕业,成绩优异,留在施师诊所当助医2年。

1934年起独立开业行医于上海、武汉等地。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以水肿、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特征的肾脏疾病。

中医认为,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肾虚、湿热等病机导致肾脏功能异常,引起水液代谢紊乱,从而出现水肿症状。

西医认为,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异常导致蛋白尿,从而引起水肿和低蛋白血症。

从中医角度来看,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肾虚、湿热两方面。

肾虚是指肾脏功能减弱,肾阳不足,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容易出现水肿症状。

湿热是指体内湿气过重,耗伤正气,使体内湿气聚积,影响水液代谢,进一步加重水肿症状。

在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时,重点是补肾益气、祛湿清热,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恢复正常的水液代谢。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黄芪、茯苓等,可以通过补益肾气、祛除湿气的作用来改善水肿症状。

从西医角度来看,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肾小球滤过膜的异常。

肾小球滤过膜是由毛细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和肾小球上皮细胞三层结构组成的,具有选择性渗透作用,能够过滤出体内老化的红细胞和蛋白质代谢产物等废物,同时保留正常的血细胞和蛋白质。

当滤过膜发生异常时,蛋白质就会从尿液中排出,导致蛋白尿。

蛋白尿的损失会导致血浆中蛋白质浓度降低,出现低蛋白血症,同时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管外液的渗透作用减弱,导致水分在血管和组织间的平衡失调,出现水肿症状。

目前,西医主要通过抗炎、免疫调节、抑制免疫反应等药物来治疗肾病综合征。

中医和西医对于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

中医主要强调肾虚、湿热等病机,而西医主要强调肾小球滤过膜的异常。

在治疗肾病综合征时,可以综合中西医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和体质特点来进行个体化治疗,综合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取得更好的疗效。

肾系病症——水肿篇二水肿的病因病机

肾系病症——水肿篇二水肿的病因病机

肾系病症——水肿篇二水肿的病因病机水肿的病因1、风邪袭表: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伤人,每夹寒夹热,侵袭人体。

或由肌腠皮毛而犯肺胃;或由口鼻入侵,雍结咽喉,内蕴于肺,引起水肿。

如《景岳全书·肿胀篇》说:“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肤,则亦能忽然浮肿。

”2、疮毒内侵:疮毒是指疮疥、痒疹等疾病搔抓破溃或治之不当,风热湿毒不得外泄,内侵肺脾,而生本病。

《济生方·水肿》说: “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之疾。

”临床上因疮毒而致水肿者屡见不鲜。

3、感受水湿:冒雨涉水、湿衣裹身时间过久,或久居潮湿之所,寒邪水湿内侵,困遏于脾,脾虚不能制湿,湿侵肌肤为肿。

既感水湿,又受风邪,风水相搏,发病尤速。

《医宗金鉴·水气病脉证》说:“风水得之内有水气,外感风邪。

”4、饮食不当:暴饮暴食,饮酒无制,损伤脾胃;或饮食失于调摄,营养不足,脾气虚弱以致脾运不健,水湿内生,或生化无权,血气虚弱,气不化水而成水肿。

5、劳欲体虚:疲劳过度,纵欲无节或生育较多,脾肾两虚,水湿输化失常,水泛肌肤为肿。

水肿的病机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主要依靠肺、脾、肾的相互作用,并与三焦、膀胱的气化功能有密切联系。

因为肺主一身之气,有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

脾主运化,有化水输湿,布散水精的功能。

肾主开合,有蒸化水液、通利小便的职责。

三焦为决渎之官,主疏通水道;膀胱为储尿之腑,赖肾气而司排泄。

由于各个脏腑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保证了水液的正常代谢。

若在某一环节上失职,则水液潴留而为病。

1、水肿的发病机制在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水液潴留,而关键在肾。

风寒或风热之邪,由皮毛或口鼻而入,内侵于肺。

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风渴水阻,风水相搏发为水肿。

脾虽能运化水湿,但又恶湿,若水湿或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困遏脾运;或饮食劳倦等伤及脾阳,脾失转输而水湿内停,发为水肿。

但前者为水湿所伤,其肿属实;后者为脾虚生湿,属本虚标实。

中医治疗肾性水肿验案举隅

中医治疗肾性水肿验案举隅

内蒙古中医药第39卷2020 年5月第5期1111^1^〇叫〇1丨311〇1111131〇1'1'阳出1丨〇1131€!11111(^\1{>出(^116\^〇1.39如.5 202085柴胡、香附;②常佐和血药|51,因“逐瘀防伤正”,如当归、白苟;③ 常补肾气,《景岳全书•痰饮》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 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

”而且“精血同源”,故常用 杜仲、续断、菟丝子、熟地、山萸肉等肝肾双补\4小结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一方面饮食过饥过饱、嗜食 肥甘厚味,长期则损伤脾胃,再加上久坐不动,日久代谢产物堆 积,加重痰湿阻滞之证,流注下焦而壅塞胞宫;另一方面T.作、生活压力引起的焦虑状态,导致肝失疏泄,经脉不畅,血海不得 按时充盈,肝郁日久亦可乘脾土,睥虚运化无力而痰湿易聚,痰 阻气滞易致血瘀,瘀血阻于胞宫,这些都是女性出现闭经的重 要因素。

肾气-天癸-冲任-胞宫是女性经带胎产的根本。

中医辨 证治疗时需根据女性的体质、主要证候表现及年龄等因素确定 病机,并要认识到闭经与脏腑肝、脾、肾及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的密切关系 '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与方药,我师每次诊疗 后都特別叮嘱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锻炼并控制体重,避免因素体肥胖,痰湿内盛,或脾失健运,痰湿 内生,痰湿下注,阻滞冲任,胞脉闭塞而经不行。

参考文献|1]谈勇.中医妇科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46.丨2)臧云彩,谢秋利,李赛赛,等.提壶揭盖法治疗闭经[J].中医学 报,2019,34(5):931-934.[31李筠,贾波.提壶揭盖法治疗闭经的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 志,2018,39(11 ):6-8.[41冉新,吴克明.闭经从心论治[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4) :19-20.[5] 张治国.治闭经不能一味活血[N].中国中医药报,2018-03-21(005) .[6] 邸莎,王雪娇,张和鞾,等.中医药治疗痰湿型闭经的方剂用药规律分析丨J].中医药导报,2018,24( 5):29-32.[7] 潘立文,丁昭莉,赵桂刚,等.中医治疗闭经规律探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6): 17卜175.中医治疗肾性水肿验案举隅贾惠玲马鸿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关键词肾性水肿;治疗;中医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肾脏病性水肿(简称肾性水肿)是指由各种肾脏疾病引起 的头面部、四肢等部位,甚至全身浮肿为特点的一种疾病I"。

肾性水肿中医临床治疗浅析

肾性水肿中医临床治疗浅析

肾性水肿中医临床治疗浅析
张晓明;李锋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02(023)004
【摘要】依据肾性水肿形成的中医病机,比照其西医病理改变,结合其临床治疗特点,将肾性水肿分为肾炎性、肾病性、肾衰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性)水肿3类;以五苓散为基本方,分别配用玉屏风散、猪苓汤加减;以大黄、蒲公英、龙骨、牡蛎各30g保留灌肠,或以黄芪、白术等合鲤鱼250g共煎,饮汤食鱼,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总页数】3页(P327-329)
【作者】张晓明;李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61050部队医院,710100;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科,7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浅析肾性水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J], 汤溟
2.从部位浅析中医对肾性水肿的认识 [J], 王鸿庆
3.浅析肾性水肿的中医护理及优势 [J], 张文洁
4.傅晓骏名中医从"虚、瘀、湿"论治肾性水肿经验介绍 [J], 熊荣兵;傅晓骏
5.中医药治肾性水肿文献研究 [J], 胡滟琦;张慧;胡瑞;金子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肾性水肿辨证论治探讨

肾性水肿辨证论治探讨

肾性水肿辨证论治探讨
耿建国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27)1
【摘要】肾性水肿属中医"水气病"范畴.系肾脏病各个阶段突出的临床表现及主要症状之一,缠绵难愈,治疗棘手.现代医学认为:肾性水肿包括肾炎型和肾病型,其发生机理主要责之机体内外主要是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其治疗主要以利尿、扩容及激素疗法为主,虽对部分病人近期有效,但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产生激素依赖性及激素副作用,疗效不巩固,水肿状况易复发等弊端.
【总页数】2页(P10-11)
【关键词】肾性水肿;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水气病;病因;病机
【作者】耿建国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51
【相关文献】
1.从《内经》论肾性水肿的辨证论治 [J], 张艳枫;张伟宏;霍东增
2.运用三焦辨证论治肾性水肿浅谈 [J], 高峰
3.浅析“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与肾性水肿相关性探讨 [J], 孙婷;张琳;常艳微;沈静;杨洪涛
4.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肾性水肿患者的影响 [J], 刘伟萍
5.小儿肾性水肿微观指标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探讨 [J], 李丙成;魏佑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医2012年4月第44卷第4期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April 2012Vol.44No.4
由肾脏疾病引起的肾性水肿是肾内科最为常见的患者主诉之一,具有持续难消、极易反复的特点,不少患者需长期服用利尿药物,更有部分患者虽服用利尿药物,但水肿亦难以完全消退,肾性水肿已成为困扰肾病患者和肾科医生的临床问题。

中医学对水肿的认识源自《内经》,历代医家均有阐发。

但因肾性水肿的界定依赖现代医学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故在古代乃至近代的医案中,难以将肾性水肿从诸多水肿医案中准确的剥离出来。

而现代名中医医案常常准确地记录了患者的现代医学诊断,为笔者对水肿医案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因此,本研究收集公开发表的现代名中医肾性水肿医案,旨在通过归纳、总结现代名中医对肾性水肿病因、病机和病位的共性认识,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医案的选择
1.1现代名中医的选择全国各批师承名中医药专家并被
《中国中医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系列丛书收录的专家。

1.2
医案来源
入选医案主要为源自《中国中医百年百名中
医临床家》系列丛书和互联网检索到的上述名中医的肾脏疾病水肿医案。

1.3
医案的纳入标准
①以水肿为主诉,医案中病因、病机
及病位表述明确,中医学四诊和理法方药资料齐备;②现代医学诊断明确属于肾脏疾病。

2医案的信息采集及解析2.1
医案的信息采集
通过扫描将收集到的纸质文献转化为
电子文档,并对电子文档进行人工校对纠错和格式整理,共校对3次。

2.2
电子文档导入
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廷革教授等开发
的中医医案数据库,按照数据库的操作要求对医案的组成要素进行解析,并运用医案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对导入的医案进行挖掘分析。

3分析结果
3.1
入选医案的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
医案125例,分别来自张琪、邹云翔、朱良春、周仲瑛、颜德馨、杜雨茂、李今庸、赵绍琴、何炎燊、高辉远、丁光迪、章真如、刘弼臣、刘炳凡、姚树锦等15位现代名中医。

3.2
现代名中医对肾性水肿病位的认识
125例医案中出现
病位描述总计239条次。

其中:肾,77条次,占32%;脾,61条次,占26%;肺,36条次,占15%;三焦,12条次,占5%;其他,53条次,占22%。

病位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脾、肺、三焦,可见这15位医家对水肿的病位总体认识与历代医家的有关阐述基本一致。

3.3
现代名中医对肾性水肿病因的认识
125例医案中明确
记载病因者有55例,分析发现,病因中常见的有(部分病例病因重叠):水湿(16次,29.09%);久病正虚(13次,23.64%);寒邪(内寒)(6次,10.91%);风邪(包括风寒、风热)(6次,10.91%);瘀血(4次,7.27%);湿热(9次,16.36%);其他(6次,10.91%)。

3.4
现代名中医对肾性水肿病机的认识
125例医案共涉及
病机论述278条次。

可划分为本虚和标实两大类。

其中本虚病机包括:阳虚病机(包括脾肾阳虚、阳虚水泛、肾阳虚损、脾阳不振等)35条次,占12.59%;阴虚病机(包括肾阴亏虚、气阴两虚、肺肾阴虚等)26条次,占9.35%;气虚病机(包括脾胃气虚、气阴两虚、肾气亏虚)21条次,占7.55%。

以上3个本虚病机占总病机条次的29.50%。

可见,水肿证本虚主要是脾肾阳(气)亏虚为主,阳(气)亏虚水液蒸腾气化无力,变生水湿,泛溢肌肤而成水肿之证。

同时阴虚也比较常见,这可能与水肿病中常见湿热内盛证,或治疗时燥湿利水太过,损耗阴液有关。

标实病机包括:湿热病机(包括湿热中阻、湿热瘀阻、脾胃湿热、湿热下注等)39条次,占14.03%;水饮痰浊病机(包括湿浊阻滞、水湿泛滥、水饮内停、湿浊中阻等)27条次,占9.71%;血瘀病机(包括湿热瘀阻、血瘀、瘀血阻水、血瘀湿阻等)20条次,占7.20%;风邪袭表/犯肺病机(包括风水相
搏、风热犯肺、风邪犯肺、风寒束表等)33条次,占11.87%。

[收稿日期]2011-09-06[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课题(编号:2007002)[作者简介]毛炜(1967-),女,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基础及
名中医经验传承研究。

现代名中医肾性水肿医案的病因病机分析
毛炜1,刘贤亮2,黎创1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肾病重点研究室,广东广州510120
2.六安市中医院肾病科,安徽六安245061
[关键词]医案;肾性水肿;中医病因病机;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7415(2012)04-0152-02
152··DOI:10.13457/ki.jncm.2012.04.055
新中医2012年4月第44卷第4期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April 2012Vol.44No.4王倩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工作20余年,中西汇通,师古不泥,发展创新,对针灸治疗妇科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王教授在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根据妇科疾病的生理、病理特点,经长年的临床探索总结,形成了针灸周期疗法的特色治疗,治疗月经不调、排卵障碍性不孕、闭经、卵巢早衰等妇科疾病,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笔者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王教授运用针灸周期疗法治疗月经病经验介绍如下。

1
针灸周期疗法的理论基础及形成
中医学认为,月经的产生是肾-天癸-冲任-胞宫相互调节,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胞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在每个月经周期中,都具有阴阳气血周期性消长、变化的特点。

根据月经周期中不同时期肾的阴阳消长变化,每个月经周期可为4个阶段[1]:经后期:为阴长期,子宫藏而不泻。

在经血排泄之后,血海空虚,通过肾气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精血渐长,充盛于冲任二脉,达到重阴的状态。

经间期:经过经后期的蓄养,冲任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中阳气的鼓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氤氲乐孕之候。

经前期:为阳长期,阳气逐渐增长,已达到重阳的状态,此期阴精和阳气均充盛,气血盈满,若已孕,则肾气封藏以养胎元;若未孕,则在阳气的鼓动下血海由满而溢,进入行经期。

月经期:即行经期,血海由满而溢,子宫泻而不藏,通过阳气的疏泄,推陈出新,重阳转阴,气血以下行为顺。

在这个生理基础上,上世纪60年代,产生了中药周期疗法,经过40多年的临床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

王教授在对此理论的研究中,不断发展创新,将此其灵活运用到针灸治疗妇科疾病上,并经长年的临床探索总结,形成了针灸周期疗法特色治疗。

2
针灸周期疗法的临床运用
现代中医教育家罗元恺教授提出了“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概念,认为其与现代医学之下丘脑-垂体-卵巢
以上4个标实病机占总病机的42.81%。

由上可发现,水肿证的主要标实证多可咎之湿热、风邪、湿浊,同时与血瘀亦密切相关。

除上述列举的病机之外,尚有77条次病机论述较为零散,主要涉及六经辨证、三焦气机及部分专家的个性化认识,未能归入上述类别中进行分析。

4
讨论
水肿是肾脏疾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肾性水肿的完全消除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常常困扰肾病患者和肾内科医生。

中医学历来强调“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故准确把握肾性水肿的病因、病位和关键病机,是合理处方用药和治疗取效的重要前提。

历代医家对于水肿病位、病因和病机的论述颇丰,认识亦不尽相同,但囿于当时诊断技术,难以区分历代医
家关于水肿的认识中,有哪些认识源自肾性水肿。

因此,在临床引用和借鉴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本研究通过对15位现代名中医治疗水肿医案的分析和挖掘,总结了上述名医对肾性水肿病位、病因和主要病机的共性认识,发现依据他们的观点,肾性水肿的病位主要在于肾、脾、肺、三焦。

病因与感受水湿、寒邪、风邪、久病正虚等有关。

主要病机可归于虚实两端,本虚多责之阳虚(脾肾阳虚、肾阳亏虚);阴虚(肾阴亏虚、肺肾阴虚)和气虚(脾胃气虚、气阴两虚和肾气亏虚)。

标实多责之湿热、湿浊和风邪,同时与血瘀也有密切联系。

对这些认识的整理和归纳,有助于加深对肾性水肿的认识,厘清诊疗思路,并为肾性水肿的临床治疗和遣方用药提供依据。

(编辑:黎国昌)
[收稿日期]2012-02-18
[作者简介]何冠蘅(1984-),女,住院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妇科、神经系统疾病。

王倩教授针灸周期疗法治疗月经病经验介绍
何冠蘅1,邬志雄2指导:王倩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广东广州510080
2.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405
[关键词]月经病;月经不调;针灸疗法;周期疗法[中图分类号]R71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7415(2012)04-0153-03
1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