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25张ppt)

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25张ppt)

孟子思想的影响
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在唐代以后成为儒学经典,南宋位 列“四书”之一。 3、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荀子思想主张: 点评 ●提升
① 天人观: “天行有常”—唯物主义 “制天命而用之”
② 人性论: 性恶论
③ 政治主张: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 特点: 继承儒家、吸收法家,百家集成。
训练 ●巩固
学派 代表
主张
孔子 “仁”与“礼”、为政以德、有 教无类、 “因材施教”等
孟子 儒家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 、 “性本善”
“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 礼法并施
训练 ●巩固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它有着
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主要表现在( ) 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 ②“士”阶层在社会、 政治活动中的活跃 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④诸侯争 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的传播和交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与庄子的“天与人不 相胜”的异同
点评 ●提升
思考: 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 期成为显学? 战国以后为什么不受重视?
1、战国时期,奴隶制已走向瓦解,大量小 生产者应运而生。墨家思想反映了小生产 者的要求,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2、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的发 展,劳动者地位的上升; 3、后来统治者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
总结●测评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义 利观
儒家
战国 规律规律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制
荀子
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共30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共30张PPT)
评价:1.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以后,其思想不 再受重视.
道家:庄子
1、“齐物”
2、“逍遥”
3、天与人“不相胜” 人必须顺应自然
(在人与自然的关 系上与荀子的区 别)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 梦为周与?
“齐物”——“逍遥”——“无所恃”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说:“天 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 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 吗?”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 说:“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从乌 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在庄子看来,死 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 够如此洒脱,如此风趣。
3、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 想的形成。
历史背景
战 国
儒家-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期 的
主要内容 道家- 庄子
百 家
法家-韩非

兵家-孙膑
鸣 历史意义①②③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1.经济: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新封建经济发展。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 3、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儒政、道哲、法变革”
2.政治: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 各国变法,封建制确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28张)(共28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28张)(共28张PPT)
① 天人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 人性论: 性恶论,但后天教育可使
人由恶变善
③ 政治主张:礼法并用,以礼为主
(2)地位: “君舟民水”
战国时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思想家 “仁”的思想
孔子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二、墨子与墨家
(1)思想主张
① 政治主张:“仁政”学说 (核心) ② 人性论: 性善论
③ 义利观: 重义轻利
“得大威生兼丈武,, 夫 不亦舍的能我生标屈所而准”欲取:也义 “,者 富义也 贵,。 不亦能”我淫所,欲贫也贱,不二能者移不,可
——《孟子·告子上》
一、儒家 1、孟子
(1)思想主张
① 政治主张:“仁政”学说 (核心) ② 人性论: 人性本善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 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三、庄子与道家
1、思想主张
(1)哲学观点: “齐物”(万物齐一) (2)人生态度:“逍遥”(无所 (3)天人观:天与恃人)“不相胜”
四、韩非与法家
韩非 战国后期韩国人 思想家 著作《韩非子》 法家的集大成者
四、韩非与法家 1、思想主张
(1)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 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变法革新
第2课
战国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 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 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经济: 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 分封制、”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学术环境:竞相争霸和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体系,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大变革,新的社会秩序急待确立。
“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B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探究一:“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同时也是唯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试分析为什么它只出现在了春秋战国时期?
(阅读材料及课本P10阅读与思考材料,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 区分各家的主张; 2、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 说对后世的影响。 3.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 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学习重点】 儒、道、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历 史意义。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强化训练4:】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
“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D )。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④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A.①②③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教版
1、性质: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地位: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3、对后世: 儒家—— 孕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与道德准则
孟子 提出“仁政” ;主张人性本善说;强调先义后利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31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31张PPT)
第2课
课标要求:
➢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原因与重要意义。
何谓“百家”?何谓“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历史条件是什么?
1、根本的原因: 战乱纷争和社会大变革的局面,促成了 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2.春、战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 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3.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 的思想家。
材料二: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 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 天子。
以上材料分别反映了墨子的什么观点? “兼爱”、“非攻”、“尚贤”
除此之外墨子还有哪些观点?
想一想:
墨家的“兼爱”,与孔子的“仁”有何不 同?
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 “兼爱”“非攻”的 思想?
①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兼爱”“非攻”的 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守株待兔
这则故事反映了韩非子持什么样的政
治观点?
治理国家的政策必须与时俱进,主张变法革新
学以致用
1.韩非言:“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
B 夫”。对以上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材料二:“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
这两则材料分别是谁的什么观点? 你同意谁的观点?
制天命而用之?
三 峡
2、墨家: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 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 而恶 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 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 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天子。 请思考: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墨子的 什么思想观点?除此之外墨子还有哪些 观点?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289), 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儒 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邹(今 山东邹城市)人。相传为鲁国 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 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 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 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 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 篇。
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兼爱”“非攻”等主张有利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但无等级的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地位的上升。
★墨子与孔子“仁”的区别
墨子的“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 一切人,是无等差的爱。
荀子的思想为何被视为 儒家的异端?他与孔孟的思 想有何区别?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想
孔子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礼教为主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礼法并施

尊王贱霸 王霸兼用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二、墨子与墨家
墨子(约前468—前376), 名翟。出身于“贱人”。战国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 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 “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 动主要是“上说下教” 。墨子 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 (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相 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 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 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主 要思想存于《墨子》。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28张PPT)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28张PPT)

1、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观

顺应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

2、法治观(严刑峻法)
影响
3、改革观(变法革新)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 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法家:韩非 韩非的主要思想
法:官府制定的法律
处理政事的基本
臣下必须遵守的(起规范作用)
术:任免、考核臣下的方法
年代:战国
孟子生平 地位:儒家学派重要奠基
国籍: 邹国 著作:《孟子》
人,被尊称为“亚圣”
政治观:“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核心)

主要内容:以仁对民、以德服人、

争取民心、民贵君轻


人性观:“性善论”---人性本善

学 说
人格观: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9.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的先秦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墨家 思想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材料中的表述符 合这一主旨。
答案: C
道家:庄子
1、“齐物” 2、“逍遥” 3、天与人“不相胜”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4、文学成就
兵家:孙膑
1、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
2、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 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3、灵活利用战略战术
知识整合4: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家及其思想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利益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新兴地主 ①仁政,民贵君轻②性善论③义利观
荀子

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生 卒 年 月 不 详 , 齐 国 人

52
五、孙膑与兵家家
1、军事思想:
(1)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
(2)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 的作用。
(3)灵活利用战略战术。
2、影响:
他的军事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53
学派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A. 庄子、韩非子
B.老子、孔子
C. 庄子、孔子
D.孟子、荀子
C
44
韩非子
四、韩非与法家
生卒年:(约公元前280—233年) 国籍:韩国人。出身于韩国贵族之 家。 履历:曾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成就:著有《孤愤》、《五蠹》、 《说难》等。战国后期的思想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
秦王嬴政是他的忠实
“粉丝”曾说,若能见到此
26
学以致用
5.荀子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言 论反映的是
A.荀子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荀子反对暴政,主张实行开明统治
C.荀子的哲学思想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D.荀子认识到人可以改造自然
A
27
学以致用
7.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 出地体现了他
①“性恶论”的主张
③ 义利观: 重义轻利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7
一、儒家 1、孟子
(1)思想主张
① 政治主张:“仁政”学说 (核心) ② 人性论: 人性本善 ③ 义利观: 重义轻利
(2)地位
18
孟子思想的影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优质课件(30张)(共30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优质课件(30张)(共30张PPT)

韩非的思想: 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 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成就) 地位
儒家 孔子 ①思想核心:“仁”、“礼”②政治思想:以 德/礼治国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④鬼神观:敬畏、怀疑 ①政治主张: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②性善论③先义后利观 ①政治主张: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③(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 而用之 ①哲学思想:“道”;辩证法思想②政治思 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③养生方法 ①哲学思想:“齐物”;天与人“不相胜” ②逍遥的人生态度 ① “兼爱”、“非攻” ② “尚贤”、 “尚力” ③“节用、节葬”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墨 攻 》 发 行 期 海 报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成就) 地位
儒家 孔子 ①思想核心:“仁”、“礼”②政治思想:以 德/礼治国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④鬼神观:敬畏、怀疑 ①政治主张: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②性善论③先义后利观 ①政治主张: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③(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 而用之 ①哲学思想:“道”;辩证法思想②政治思 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③养生方法 ①哲学思想:“齐物”;天与人“不相胜” ②逍遥的人生态度 创始 人; 至圣 亚圣
第 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樊迟问仁。子曰:“爱 人。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 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 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可 谓知矣”。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551-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479BC),姓孔名丘,字仲尼,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高中历史丨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岳麓版]

高中历史丨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岳麓版]
儒家 荀子
墨家 墨子
主要思想
①政治思想核心:仁政。②人性本 善说③ “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 ①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 而用之”②“性恶论”③礼法并施
影响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 兵家 孙膑
(二)荀子的学说
1、朴素唯物思想(天人关系论) • “天行有常”——自然界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
相同的。
材料2: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的朋友惠施前去吊唁。惠施 看见庄子盘腿坐在蒲草编的垫子上敲着瓦盆唱歌呢。惠施很 不理解,责备他说:“你的妻子与你日夜相伴,为你生儿育 女,身体都累坏了。现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在这里 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回答:“你这句话可就不对了。 你知道吗?当我的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不悲哀呢?可是后 来想了想,也就不悲哀了。因为想当初我的妻子本来就是没 有生命的,后来恍惚间出现了气息,由气息渐渐地产生了形 体,由形体渐渐地产生了生命。现在她死了,又由有生命的 东西变成了无生命的东西,她将完全恢复到原先的样子。这 样看来,人生人死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循环往 复,无有穷尽。我的妻子死了,也正是沿着这一循环的道 路,而我却在这里为此号啕大哭,这不是不懂得大自然循环 往复的道理吗?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停止了悲伤,不哭了。”
B 墨子和墨家
• 墨子有哪些 思想
B、墨子和墨家
1、墨家学派组织严密:成员成为墨者,
领导人成为巨子。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情 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 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 是有知识的劳动者。是侠客的渊源。
2、墨子的思想
(1)主张“兼爱”、“非攻”
(2)主张“尚贤”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 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 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 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 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 “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 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共81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共81张PPT)

二、墨家:墨子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
1、“兼爱”(无差别的爱 2、“非攻”(反对非正 义的兼并战争)
3、“尚力”、节俭 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战国后不被重视。
公元前440年前后,墨子约29岁时,楚国准备攻打宋国, 请著名工匠鲁班制造攻城的云梯等器械。墨子听到消 息后非常着急,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厘带领三百名精 壮弟子,帮助宋国守城;一面急急忙忙,日夜兼行, 鞋破脚烂,毫不在意,十天后到达楚的国都郢。墨子 对楚王说:“鲁班制造的攻城器械不是取胜的法宝。 大王如果不信,就让我与他当面演习一下攻与守的战 阵,看我如何破解它!”楚王答应后,墨子就用腰带 模拟城墙,以木片表示各种器械,同鲁班演习各种攻 守战阵。鲁班组织了九次进攻,结果九次被墨子击破。 鲁班攻城器械用尽,墨子守城器械还有剩余。鲁班认 输后故意说:“我知道怎么赢你,可我不说。”墨子 答道:“我知道你如何赢我,我也不说。” 楚王莫名 其妙,问:“你们说的是什么?”墨子义正辞严他说: “他以为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但是,我早已布置 好,我的大弟子禽滑厘能代替我用墨家制造的器械指 挥守城,同宋国军民一起严阵以待!即使杀了我,你 也无法取胜!”这番话,彻底打消了楚王攻宋的念头, 楚王知道取胜无望,被迫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这段材料反映出庄子有什么样的性格? 鄙视富贵利禄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 主要思想
1、“齐物” (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 相同的) 2、“逍遥”(无所恃)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3、天与人“不相胜” (人必须顺从自然)
4、文学、美学成就
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哭,反 而鼓盆而歌。惠子认为不应该,庄子 说:我的妻子,推察起来,开始并没 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 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形体产 生的气候征兆。在浑沌混杂之中,逐 渐酿成了产生形体的气候征兆,进而 具有了形体,进而具有了生命,进而 又有了现在的死亡。生生死死,如同 春夏秋冬的交替运行。 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 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 解脱,所以他在妻死这件 事上能够如此洒脱。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共68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共68张PPT)
——《荀子·天论》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 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 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 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 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 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 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 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 其善者伪也。
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 孟子·尽心下》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性善论——人性本善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
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 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 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 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 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仁政学说
孟 子
性善论
影 响
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儒



天人关系理论

子 性恶论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山东邹城孟子故里牌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孟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书影
《孟子》书影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仁政学说下的民本思想
——《荀子·性恶》
返回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
蓬得生到麻健中康成,长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 之白秽俱沙 环黑在 境。涅 里,,与也之会俱随黑着比污喻秽好环的境人而或变物坏处。在污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共35张PPT)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共35张PPT)
1、孟子 (1)生平简介 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思想家,
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著作有《孟子》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1)生平简介
(2)思想学说
孟子的义利观是针对当 时的什么现象而阐发?
A、政治学说:建立了仁政学说(核心),主 张“以德服人” ,提出了爱民、重民、民贵 君轻 B、人性论:主张人性本善说。仁、义、礼、 智、侧隐之心 C、价值观:“养浩然之气”,倡导先义后利, 舍生取义 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
二、墨子与墨家
1、墨子简介
2、墨子思想 (1)主张“兼爱”、“非攻” “兼爱”与孔子的“仁”对比 “非攻”是反对战国时期不义的兼并 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 “节葬” 强调生产劳动,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二、墨子与墨家
1、墨子简介 2、墨子思想
3、历史影响
(1)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 益。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 收征引。 (2)战国以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二、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说
1、孟子 (1)生平简介 (2)思想学说
(3)历史影响
A、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学说 B、《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 书”之一
C、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 子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思考: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 成为显学? 战国以后为什么不受重视?
参考答案: 1、战国时期,奴隶制已走向瓦解,大 量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墨家思想反映了 小生产者的要求,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2、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 的发展,劳动者地位的上升; 3、后来统治者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 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 制走向瓦解 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材料二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 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 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 的地位。 的地位。 材料三 诸侯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 争霸战争。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 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时代变化士阶层兴起,使得思想活跃。
孟 子
7、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 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 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墨子
天下的人都互相爱,强大的就不会压迫弱小的,人多的就不会 抢劫人少的,富有的就不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就不会轻视低 贱的,诡诈的就不会欺骗愚笨的。天下一切祸乱、篡位、积怨 、仇恨等之所以都不发生,就是由于相爱引起的。
荀子
4、“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 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
“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 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 全都相爱、交互得利。
5、“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人 就叫做“真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 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 ”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
2、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百姓。指惩罚和奖赏 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也指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没有地位高低之分。
请回答:(1)孔子哪些思想对我们今天 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6分)
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
材料二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学习目标】 1、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 的主张; 2、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 的影响。 3.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 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学习重点】 儒、道、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自主预习】三个大问题:历史背景、思想主张和历史意义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 阅读本课导言及课后第10页 “阅读与思考”,从经济、政 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 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时间:3分钟)
材料三 2010年3月2日,开普数学科技学院礼堂座 无虚席、气氛热烈,该校与山东淄博实验中学合作建立 的南非首家孔子课堂揭牌仪式隆重举行。驻开普敦总领 事郝光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引用孔子“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的古训,勉励大家努力学习,成为未来南 非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中南友好交往的使者。 ——中新网
请回答: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当今儒学得到弘扬的原因。(8分)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儒家的“仁”“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德 治民”等主张为和平化解各种矛盾提供了思想依 据;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随着中国国 际影响的扩大,国外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 厚。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 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 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 、修齐、治平。(修齐治平即: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指提高自身修为 ,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百 姓苍生的抱负 ) • 现实意义: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个人 修养。
庄子
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大意】执政者如果以顺应民众的快乐为快乐,民众就会为执政者的快乐 而快乐;如果把民众的忧苦当做自己的忧苦,民众也会为执政者的忧苦而 忧苦。 【提示】一天,齐宣王在他的离宫接见孟子,问他说:你这位贤人也有游 玩的兴致吗?孟子回答说:当然有的。但作为君主,要与民同乐。然后说 了上面这句话。意思是说,圣明的君主总是与民众同甘苦共呼吸,心中装 着天下百姓。这样,他们就会受到民众的拥护,成为英明君主。
【宏观把握】
儒家——政治理想道德准则 墨家 道家——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兵家
生产力发展 社会大变革
思想领域 百家争鸣
共同构成传统文化 的基本精神
[火眼金睛]
请判断:这是哪一派别、哪一位思想家的观点? (10分) 1、“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
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 ;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 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 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三、意义:
儒家:民本、修养 2、诸子百家的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 法家:法治、改革 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道家:辩证法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从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中我们得到什 么启示?(2分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10年1月22日《孔子》剧组曲 阜祭孔,香港巨星周润发亲拜孔子。
仁、礼、德治、教育 仁政、义利观、性善论
地 位 或 影 响 创始人 亚 圣
荀子 天行有常;性恶论;礼法并施 道家 老子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集大成者 创始人
文学、美学对后世有深 远的影响。 集大成者。适应中央集权政 治体制的需要,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 国后不受人们重视了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 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 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人与 自然要和谐相处
庄子 齐物、逍遥、天人“不相胜” 法家 墨家 兵家 韩非 墨子 孙膑
法、术、势相结合; 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兼爱;非攻;尚力; 节用、节葬 战争规律;创造有利于已 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三、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意义: (阅读教材P10最后一段进行概括)
【延伸阅读】 1、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 先秦时期儒家提倡民本,要求统治者体恤民情,轻徭薄赋,这对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封建“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 发点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学 习 目 标
1.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诸子百家 代表人物及主张
【概念阐释】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 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 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 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 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 利益和要求,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 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学习过程】
一、历史背景:
[自主学习] 阅读本课导言及课后第10页 “阅读与思 考”,从以下角度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历 史背景。(时间:3分钟) (6分) (快速阅读——同桌交流——老师点拨——自我整理) 1.经济: 2.政治: 3.阶级关系: 4.思想文化: 5.学术环境: 总结根本原因: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经济: 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 阶级关系: 受重用
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Hale Waihona Puke 学术环境:竞相争霸和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体 系,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韩非
3、“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 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天并不因为人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天,地并不因为人厌恶遥远 而缩小地域。 这句话反映的是规律的客观性。规律不是外部强加的,是事 物本身所固有的,所以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2、韩非的“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不同。 (1)现代的“法治” 《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来治理国 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正常进行.不因为领导人的更换而改 变:而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其 实质是专制主义。(2)目的:现代“法治”是要实现人民的 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而韩非的“法治”主要是为了君主 统治服务的。(3)现代“法治”是否定任何特权的,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则是君权专制下的“法治”。 总之,韩非提倡的“法治”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缺乏现 代“法治”的积极因素。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二、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一)儒家:自主阅读第二——五目,完成并记住下表内容。 (时间:5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