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回答: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当今儒学得到弘扬的原因。(8分)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儒家的“仁”“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德 治民”等主张为和平化解各种矛盾提供了思想依 据;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随着中国国 际影响的扩大,国外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 厚。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 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 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 、修齐、治平。(修齐治平即: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指提高自身修为 ,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百 姓苍生的抱负 ) • 现实意义: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个人 修养。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 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 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人与 自然要和谐相处
孟 子
7、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 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 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墨子
天下的人都互相爱,强大的就不会压迫弱小的,人多的就不会 抢劫人少的,富有的就不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就不会轻视低 贱的,诡诈的就不会欺骗愚笨的。天下一切祸乱、篡位、积怨 、仇恨等之所以都不发生,就是由于相爱引起的。
庄子
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大意】执政者如果以顺应民众的快乐为快乐,民众就会为执政者的快乐 而快乐;如果把民众的忧苦当做自己的忧苦,民众也会为执政者的忧苦而 忧苦。 【提示】一天,齐宣王在他的离宫接见孟子,问他说:你这位贤人也有游 玩的兴致吗?孟子回答说:当然有的。但作为君主,要与民同乐。然后说 了上面这句话。意思是说,圣明的君主总是与民众同甘苦共呼吸,心中装 着天下百姓。这样,他们就会受到民众的拥护,成为英明君主。
材料三 2010年3月2日,开普数学科技学院礼堂座 无虚席、气氛热烈,该校与山东淄博实验中学合作建立 的南非首家孔子课堂揭牌仪式隆重举行。驻开普敦总领 事郝光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引用孔子“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的古训,勉励大家努力学习,成为未来南 非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中南友好交往的使者。 ——中新网
2、韩非的“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不同。 (1)现代的“法治” 《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来治理国 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正常进行.不因为领导人的更换而改 变:而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其 实质是专制主义。(2)目的:现代“法治”是要实现人民的 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而韩非的“法治”主要是为了君主 统治服务的。(3)现代“法治”是否定任何特权的,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则是君权专制下的“法治”。 总之,韩非提倡的“法治”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缺乏现 代“法治”的积极因素。
庄子 齐物、逍遥、天人“不相胜” 法家 墨家 兵家 韩非 墨子 孙膑
法、术、势相结合; 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兼爱;非攻;尚力; 节用、节葬 战争规律;创造有利于已 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Leabharlann Baidu、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意义: (阅读教材P10最后一段进行概括)
【延伸阅读】 1、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 先秦时期儒家提倡民本,要求统治者体恤民情,轻徭薄赋,这对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封建“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 发点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荀子
4、“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 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
“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 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 全都相爱、交互得利。
5、“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人 就叫做“真人”。
【学习过程】
一、历史背景:
[自主学习] 阅读本课导言及课后第10页 “阅读与思 考”,从以下角度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历 史背景。(时间:3分钟) (6分) (快速阅读——同桌交流——老师点拨——自我整理) 1.经济: 2.政治: 3.阶级关系: 4.思想文化: 5.学术环境: 总结根本原因:
【宏观把握】
儒家——政治理想道德准则 墨家 道家——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兵家
生产力发展 社会大变革
思想领域 百家争鸣
共同构成传统文化 的基本精神
[火眼金睛]
请判断:这是哪一派别、哪一位思想家的观点? (10分) 1、“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
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 ;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 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 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经济: 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 阶级关系: 受重用
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学术环境:竞相争霸和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体 系,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请回答:材料二中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 思想?现在各地兴起研修《论语》的热 潮,研修《论语》有何现实意义?(6分)
•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译文】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 才可以读“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译文】《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 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三、意义:
儒家:民本、修养 2、诸子百家的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 法家:法治、改革 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道家:辩证法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从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中我们得到什 么启示?(2分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10年1月22日《孔子》剧组曲 阜祭孔,香港巨星周润发亲拜孔子。
【学习目标】 1、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 的主张; 2、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 的影响。 3.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 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学习重点】 儒、道、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自主预习】三个大问题:历史背景、思想主张和历史意义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 阅读本课导言及课后第10页 “阅读与思考”,从经济、政 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 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时间:3分钟)
性善论
荀子
礼法并施
性恶论
(二)战国时期的墨家、道家、法家、兵家
[ 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第二——五目,完成并记住下表。 (时间:8分钟)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依据表格思考问题(一分钟): 1.在人性论上观点分歧的两位思想家是谁? 代表 主 要 思 想 学派 2.儒、道、法三家的治国主张分别有哪些? 人物 孔子 儒家 孟子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二、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一)儒家:自主阅读第二——五目,完成并记住下表内容。 (时间:5分钟)
代表 人物 孟子
政治主张
人性论
其他主张
舍养浩然之 气,舍生取 义,先义后 利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 用之
历史地位
奠基人, “亚圣”, 传统经典 集大成者
仁政学说 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 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 ”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
2、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百姓。指惩罚和奖赏 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也指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没有地位高低之分。
韩非
3、“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 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天并不因为人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天,地并不因为人厌恶遥远 而缩小地域。 这句话反映的是规律的客观性。规律不是外部强加的,是事 物本身所固有的,所以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请回答:(1)孔子哪些思想对我们今天 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6分)
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
材料二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 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 制走向瓦解 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材料二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 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 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 的地位。 的地位。 材料三 诸侯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 争霸战争。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 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时代变化士阶层兴起,使得思想活跃。
学 习 目 标
1.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诸子百家 代表人物及主张
【概念阐释】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 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 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 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 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 利益和要求,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 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阅读教材最后一段,结合下列材料,从地位、性质、对后世
的角度来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6分) (时间:3分钟) 材料一 教材P10最后一自然段。 材料二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 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教版 1、地位:重要阶段,基础 2、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3、对后世: 儒家——政治理想与道德准则 道家——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仁、礼、德治、教育 仁政、义利观、性善论
地 位 或 影 响 创始人 亚 圣
荀子 天行有常;性恶论;礼法并施 道家 老子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集大成者 创始人
文学、美学对后世有深 远的影响。 集大成者。适应中央集权政 治体制的需要,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 国后不受人们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