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研究的新领域 积极行为研究研究评述及展望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与探讨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与探讨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与探讨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行为、动机、沟通和决策的学科,旨在深入了解组织成员是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和适应组织环境的。

本文将从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核心理论以及对实践的启示等方面,对组织行为学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那个时期,人们开始关注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行为模式对组织效果的影响。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行为学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组织实践者的重视。

二、组织行为学的核心理论1. 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是组织行为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了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合作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理论提出了有效沟通、建立信任和团队合作等概念,帮助组织更好地与内部成员互动,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

2.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探讨了人们为什么参与和投入工作的动机和驱动力。

在组织行为学中,动机理论为组织领导者提供了了解和满足员工需要的方法,从而激励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3. 决策理论决策理论研究了组织成员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的决策过程。

它关注决策的合理性、决策者的思维方式以及信息获取和处理等方面。

决策理论为组织提供了优化决策过程的指导,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三、组织行为学对实践的启示1. 提高员工满意度通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员工的需求和动机,以及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因素。

组织应该关注员工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激励和支持,从而增加员工的满意度,提高组织绩效。

2. 建立良好的组织氛围组织行为学研究了团队合作、员工间的沟通方式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相互支持和合作的组织氛围可以促进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决策质量组织行为学的决策理论为组织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方法和工具。

组织领导者可以利用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优化决策过程,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成就与展望

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成就与展望

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成就与展望【摘要】组织行为学诞生至今,经历从起源、古典组织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管理心理学出现及应用等四个阶段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就,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文从新技术广泛而深入应用的角度,思考平台化组织在提高效率和增加满意度方面,有哪些影响群体内聚力的核心因素值得展望。

【关键词】大变局新技术平台化组织群体内聚力1.1 研究背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从新技术广泛而深度应用的角度,思考平台化组织在提高效率和增加满意度方面,有哪些影响群体内聚力的核心因素值得展望。

希望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在新技术等生产力要素显著增强条件下,在显性不确定因素几何倍增的状态下,平台化组织如何持续提高人员效率并提升满意度。

1.2 文献综述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标志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组织管理学、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学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合理和高效。

它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目标。

长时间以来,组织行为学基于个体心理与行为理论,分别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角度进行假定,诞生了相互作用理论、凯利的因果性归因理论、强化的相倚关系理论、情感事件理论、价值(工作满意度)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知觉理论,促进了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X理论和Y理论、双因素理论为代表的早期动机理论发展,并拓展至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即ERG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德西和莱恩的认知评价理论、洛克的目标设定理论、斯金纳的行动强化理论、肯.托马斯的巅峰体验和内部动机理论、公平理论(社会比较理论)和期望理论等当代动机理论研究的新阶段。

组织行为学研究

组织行为学研究

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个体和团队行为的学科,旨在提供对组织中行为的理解和解释,在实践中为组织提供有效的管理和领导方法。

本文将探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向、应用价值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研究方向1.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职责划分的框架。

通过研究组织结构,可以了解组织中各个部门之间的互动模式、决策机制以及沟通流程。

组织设计则是根据组织的目标和战略来设计合适的组织结构,使得组织职能高效运转。

2.领导与管理领导和管理是组织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领导和管理可以帮助组织发展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

该领域涵盖了领导者的特质、行为方式以及领导风格对下属的影响,以及管理者在组织内如何协调资源、制定目标和提高员工绩效。

3.员工行为与动机员工是组织的核心资源,研究员工行为和动机有助于了解员工对工作的态度、投入程度以及行为选择。

通过分析员工的行为和动机,可以制定适当的培养计划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绩效和满意度。

4.团队协作与效果团队是组织中最基本的单位,研究团队协作与效果可以帮助组织实现更好的业绩。

重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团队成员的角色分工、沟通与决策方式、团队氛围以及团队中的冲突处理等。

二、应用价值1.提高组织绩效通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组织了解如何优化内部结构,提高协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合理的组织设计和管理策略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从而推动组织达到良好的绩效。

2.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员工行为和动机可以帮助组织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个人发展需要,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持续创新能力。

3.促进良好的组织文化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还能为组织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和文化。

通过研究团队协作和效果,可以帮助组织解决内部冲突,促进团队合作和互信。

4.支持战略实施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为组织制定战略提供支持。

例如,通过了解员工的态度和行为选择,可以确定适合组织目标的战略方向,为战略的实施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组织行为学的前沿探索

组织行为学的前沿探索

组织行为学的前沿探索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商业世界中,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影响的学科,正不断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它旨在理解、解释和预测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以提高组织的效能和员工的满意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展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前沿探索方向。

一、数字化时代的组织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众多组织的必然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的结构、流程和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层级式组织结构逐渐被扁平化、网络化的架构所取代,信息的流通更加迅速和透明。

远程办公、虚拟团队等工作模式日益普及,这对员工之间的沟通、协作和信任提出了新的要求。

研究发现,数字化环境下的员工更容易感受到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模糊,从而导致工作压力增大和工作满意度下降。

因此,如何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平衡,成为了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外,数字化转型还带来了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二、人工智能与人力资源管理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招聘环节中,智能算法可以筛选简历、评估候选人的能力和适应性,提高招聘效率和准确性。

在培训方面,个性化的学习系统能够根据员工的需求和能力提供定制化的培训课程。

绩效评估也可以借助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更客观地衡量员工的工作表现。

然而,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也并非一帆风顺。

算法偏见可能导致不公平的招聘和晋升决策,引发员工的不满和法律纠纷。

此外,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联系,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如何合理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避免其潜在的负面影响,是组织行为学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多元化与包容性的组织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组织中的员工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种族、性别和年龄层,多元化已成为组织的显著特征。

组织行为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组织行为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组织行为学研究进展与展望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组织中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学科,旨在提高组织的效率、成果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增强组织的竞争力。

本文将从研究进展和展望两个方面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一、研究进展1. 多元化的工作场所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重视员工的多元化,从而使得工作场所变得更为多元化。

多元化工作场所涉及到了人口统计信息(如种族、性别、性向、年龄),职业背景和人格类型的管理。

2. 员工承诺员工承诺研究是组织行为学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

这个概念是指,员工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司中,并在公司发展中扮演积极和有价值的角色。

这种承诺可以是情感性的,也可以是计划性的。

3. 人员招聘和选拔在人员招聘和选拔方面,组织行为学更加注重个性吸引力对企业成功的影响。

聘请模式的变化促进了招聘活动和招聘文化的不断进步。

同时,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人力资本越来越受重视,并提供了创新的招聘和选拔方法。

4. 管理和动机管理和动机的研究热点在于如何创造和塑造一种肯定和鼓励员工成功的领导风格。

动机理论、的激励机制和不同管理风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全球商业领域中,利用不同文化的管理风格能够带来成功。

5. 团队建设作为一个组织单位,团队建设是组织行为学研究一个特别重要的方向。

它涉及到组织建设、团队竞争力、沟通、冲突管理等众多方面。

团队建设的成功,不仅是通过组织建设的形成,还表现在准确地识别每个团队成员的职责、能力和动机上。

6. 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组织要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竞争力毕竟。

组织核心竞争力研究将关注如何制定和实施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策略。

二、研究展望1. 技术持续变革在未来几十年内,组织行为学将不断受到技术的影响和推动,无论是在员工信息共享方面还是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将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 真正的多文化团队的研究未来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将不仅涉及到跨国or全球企业,而且还涉及到多民族、多种族、跨性别等人员多样性。

组织行为学新发展

组织行为学新发展
第十七章 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新发展
组织行为 学前沿
积极组织 行为
组织健康
组织生态 学
Caozhoutao
组织行为学的前沿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组织理论研究者特别注重 与其他学科理论成果的集 成创新,组织研究呈现出 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因为研究组织与环境 之间的行为和相互关 系,导致了组织生态 学的产生。
他认为积极组织行为学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 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 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
Caozhoutao
一、积极组织行为学
2.积极组织行为与员工积极性
积极组织行为 与员工积极性
主要联系是员工积 极性是积极组织行 为的前提和基础, 积极组织行为是积 极性的外显表征、 活动及活动方式
Caozhoutao
三 、组织生态学
种群生态模型认为,在种群内一直存在着、始终伴随着新的 组织的出现,组织结构的种群也不断地变化着。因此.组织 种群不断地进行着变化。种群生态组织的进化过程大体上可 以分为3个阶段:变异、选择和保留。
Caozhoutao
1
2
4
组织行为学的范围在
3
组织健康研究源于人 们对工作压力对员工 健康产生的影响的研
不断扩大,不仅包括
个人的行为、群体的 行为、组织的行为, 也包括由不同组织组 成的更大系统的行为 。
究,进而扩展到具有
更广泛意义的组织健 康研究。
Caozhoutao
一、积极组织行为学
1.积极组织行为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家鲁森斯(Fred. Luthans, 2002)提出了积极组织行 为学(Positive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OB)的概念。

组织行为研究的新领域:积极行为研究述评及展望

组织行为研究的新领域:积极行为研究述评及展望

ZH A O n Ki
ZH A O i i X p ng
ZH O U i X U abo M H i
( ’ nJa t n ie st Xia io o g Un v riy,Xia ’ n,C i a hn )
Ab t a t sr c :The n w o e c mpe ii e e a c lsf r a n w mpl ye ha i r Ba e n c mm e son t ttv r a l o e e o e be v o . sdo o nt he t a ii a e v o e e r h a na e i lp a tc s,t e e t pa e n r duc s pr a tv e v— r d ton lb ha i rr s a c nd ma g ra r c i e he pr s n p r i t o e o c i e b ha i r w r a o g nia i a ha i r r s a c o ,a ne a e for a z ton lbe v o e e r h. Th u ho s r v e pr a tve be a i r’c nc pt e a t r e i w o c i h v o o e d v l pme t l s iia i n,m e s rng ns r e eo n ,c a sfc to a u i i t ume t t o e ia f nd to n , he r tc l ou a i ns,a e e nt a o e nt c de s nd c ns — q nc s c mpr h nsv l ue e o e e i e y,a a yz r l ms i ie a ur sno m a i e y,a d p ov d e e r h pr po as n l e p ob e n lt r t e r tv l n r i e r s a c o s l wih a v e t t iw o Chi s ulu e t at . ne e c t r r is Ke r s:e p oy e b ha o ;p oa tv ha i r;r v e ;s gg s i n y wo d m l e e vi r r c i e be v o e iw u e to

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现状及评析

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现状及评析

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现状及评析摘要:组织公民行为是近年来管理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

组织公民行为的存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心理需求,但出于印象管理的动机也有可能使组织公民行为具有工具性。

本文从组织公民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就有关问题进行简要评述,以期对完善我国组织公民行为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角色外行为本土化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提出及发展1938年组织学派的创始人barnard提出“合作意愿”,他指出,对整个组织系统而言,组织中的每一个体的合作意愿是不可或缺的,组织成员自觉自发性的合作意愿能够弥补正式结构的不足,使得组织系统更加完整。

1964年rothlisberger和dikson对霍桑实验中的“非正式组织”进行研究,发现非正式组织内部同样存在合作的意愿,且这种合作具有交换性质。

为了进一步解释自觉自愿的合作行为对组织整体及组织绩效的作用,katz和kahn于1966年提出了组织结构理论,他们对自觉合作行为做出了进一步地阐述,即每个组织都应该充分重视组织成员的自觉合作行为,任何组织系统的设计均不可能完美无缺,如果只依靠组织规定的每位成员应该履行的职责,将难以实现组织目标,因而必须更多地依赖成员的角色外行为,以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bateman和organ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

而后,organ于1988年在《组织公民行为:好战士现象》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他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组织成员自觉自愿表现出来的,并没有被组织正式报酬体系直接或明显认可的,但在总体上有利于组织有效运转的个体行为。

locALhosT1997年organ又基于“关系绩效”的概念对组织公民行为的涵义进行了修正。

organ将组织公民行为重新定义为:“有助于维持和增强任务绩效的社会和心理环境行为。

”这一概念被多数学者接受。

组织公民行为作为组织成员角色外的且有利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行为,可以表现在组织与他人、群体,组织和领导等多方面关系中,其主要表现有7个维度,即利他主义、运动员精神、组织遵从、公民美德、个人主动性、组织忠诚和自我发展7个方面。

组织行为学研究和实践的新趋势

组织行为学研究和实践的新趋势

组织行为学研究和实践的新趋势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壮大,组织行为学在管理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组织行为学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和实践趋势。

本文将探讨一些当前在组织行为学研究和实践中出现的新趋势。

二、新趋势一:组织行为学和人工智能的结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如何将其应用于组织行为学中也提出了新的问题。

一些研究者开始考虑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实践中。

例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开发智能招聘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及自动化员工培训等。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用于提高组织绩效,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分析数据、自动化任务和流程,以及预测未来的需求等。

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组织行为学相结合,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数据,实现更高效的管理。

三、新趋势二:多元化的工作团队多元化的工作团队指的是成员具有不同性别、种族、文化和背景等多样性的工作团队。

此类工作团队在组织中越来越受重视,在一些企业中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

研究表明,多元化的工作团队可以提高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适应性和竞争力。

然而,一个多元化的工作团队需要管理者和组织提供支持和鼓励,包括关注不同背景员工的特殊需求和意见、提供培训、制定公平的员工评价制度等。

四、新趋势三:组织文化的重视组织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反映了企业的基本气质和特点。

随着企业不断壮大和发展,管理者们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组织文化。

好的组织文化不仅可以吸引和保留优秀的员工,还可以创造积极的工作氛围和提高员工的投入和效率。

因此,组织文化的建设成为管理者们不可或缺的工作。

企业可以通过符号、仪式、赞誉和奖励等方式来强化组织文化的建设。

五、新趋势四:强调员工福利和幸福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员工的福利和幸福相对较少受到管理者们的关注,但是,随着社会对于工作和生活平衡的要求提高,以及员工享有更多权利和福利的要求增加,员工福利和幸福开始受到管理者们的重视。

组织不端行为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

组织不端行为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


1、 研究背景

作为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 , 现代企业组织在配置社会生产力、 维护和发展生产关系中发挥着重 相当一部分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由此积累了空前的影响力 , 尽管这些组织创造出许多积极的结 要作用,
[1 ] 果, 但是它们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 即使是非常成功的企业也无法避免 。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不断 Worldcom 事件, 到中国的三鹿奶粉、 富士康血 出现商业组织道德滑坡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 。从美国的 Enron、
表1 组织不端行为相关领域文章搜索情况 ( 2000 - 2013 ) 关键词 organizational misconduct organizational misbehavior organizational wrongdoing unethical behavior 篇数 77 37 41 105
组织与战略管理
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 以期为国内的相关研究和管理实践提供启示 。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ElsevierSDOL、 EB本研究通过检索及整理以往研究文献来进行 , 文献搜索来源主要是 Web of Knowledge 、 SCO、 WileyBlackwell、 ESI、 Science Online 六个外文数据库以及 CNKI( 中国知网 ) 和维普期刊数据库等中文数 “organizational misconduct” 、 “organizational misbehavior ” 据库。研究者以 或“organizational wrongdoing ” 等作为 检索了这些数据库 2000 年到 2013 年间所收录涉及管理学、 组织行为学和商业伦理学等 主题、 标题或关键词, 学科的期刊文章( 见表 1 ) , 在保证文献搜集全面性的基础上, 对初步检索的结果再作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 。

人类行为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人类行为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人类行为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人类行为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这种研究不仅提供了有关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深入理解,还为解决种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人类行为研究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本文旨在探讨人类行为研究的现状,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当今社会的快速变化使得研究人类行为变得更加复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数字化和互联网的时代。

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个人电子设备的智能化以及大数据的广泛应用,给社会和人类行为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因此,研究人类行为需要更加注重研究者对于科技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行为的理解和解释。

其次,人类行为研究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

社会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

因此,跨学科的合作对于深入研究人类行为至关重要。

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理论交流和方法创新等方式相互补充,形成一种整体性的研究框架,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此外,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的进步为人类行为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实验室、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手段,但这些方法有时会受到主观性和记忆偏差的影响。

近年来,科技的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通过移动设备、传感器和社交媒体等途径收集大规模和实时的数据。

这些数据的利用不仅可以提供更准确和客观的行为数据,还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未来人类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也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越来越多的研究将聚焦于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自我存在和社会关系的探索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人类行为研究将更加关注于人类行为的目标、意义和动机,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行为模式和取向。

其次,研究者将更加注重人类行为的应用和实践。

人类行为研究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对人类行为规律和动机的深入研究来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社会生活。

例如,通过研究人类决策行为,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在投资、消费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为模式,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最新发展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最新发展
工作投入特别强调的是个体的精力和内驱力,与个体 的身心健康以及角色感知有着紧密的联系。
工作投入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度均涉及到个体对工作持有的态度 ,但在描述个体与工作的心理关系时,两者所针对的对 象也各有侧重。
工作满意度是指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个体自我实现的 需要,带来满足感,或者是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把员工从 麻烦和不满中解脱出来。而工作投入不仅包含了个体对 工作的努力程度,还强调了与工作相关的积极的、充实 的精神状态。工作满意度仅仅反映了个体的主观体验, 没有描述个体与工作本身的关系。
组织沉默的影响因素
(4)个人 因素
(1)组 织因素
(3)同 事因素
(2)领导 因素
12.3.2反生产行为
反生产行为(当时称作越轨行为,但其实 质已经是反生产行为)的是指违反组织的 重要规范,威胁到组织或其成员利益的 自愿自发行为。
反生产行为主要的分类方式
根据表现方式分:攻击、敌对、怠工、偷窃和 退缩。
12.2.3积极组织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l)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愿合作行为,能自觉维护整 个组织的正常运行; (2)能使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摆脱束缚,投入于各种生产 活动之中; (3)能促进同事和管理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 (4)能有效地协调团队成员和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 (5)能增强组织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
根据反生产行为的对象和行为性质的严重程度 分:(1)指向个人的轻度伤害行为,(2)指向 个人的严重伤害行为,(3)指向组织的轻度伤 害行为,(4)指向组织的严重伤害行为。
根据主动性程度分:主动的反生产行为与被动 的反生产行为。
12.3.3组织报复行为

组织行为研究及其应用

组织行为研究及其应用

组织行为研究及其应用一、组织行为研究的意义组织行为研究是针对组织中个体、团队、组织等各个层面的行为进行的研究。

这些行为包括情感、动机、决策、领导、沟通等,探究各种行为现象的成因、机制和影响。

组织行为研究对于企业和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优化企业管理组织行为研究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的行为和需求,通过优化管理方式,构建适合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制度,提高企业的绩效和效率。

2. 提高人力资本价值组织行为研究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人力资本的价值,针对个体、团队和组织进行优化,让员工的潜能更好地发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 提高员工满意度组织行为研究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的期望和需求,通过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制度,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忠诚度,降低员工离职率。

二、组织行为研究的领域组织行为研究包括许多领域,从个体行为到组织行为,从心理学到人力资源管理,从管理学到社会学等等。

1. 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个人在组织内的行为,包括动机、情感、决策等。

2. 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指组织中的行为,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领导风格等。

3. 工作行为工作行为是指与工作相关的行为,包括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等。

4. 团队行为团队行为是指团队在组织内的行为,包括合作、竞争等。

5.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等的行为。

三、组织行为研究的方法组织行为研究通常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

1.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采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来研究组织行为。

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到具有代表性的结论。

2. 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指采用访谈、观察等非数学方法来研究组织行为。

通过对组织成员的深入了解,分析出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潜在动机等信息。

四、组织行为研究的应用组织行为研究应用广泛,包括以下方面。

1. 组织创新组织行为研究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了解成员的行为模式和需求,从而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

组织行为面临的挑战及组织行为研究趋势

组织行为面临的挑战及组织行为研究趋势

组织行为面临的挑战及组织行为研究趋势组织行为是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互动、决策和效能等方面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组织行为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组织行为面临的挑战,以及组织行为研究趋势。

一、组织多元化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兴起,组织面临着多元化的挑战。

由于文化、价值取向、语言和思维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差异,企业需要管理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员工。

在这种环境下,组织需要更好的跨文化交流技巧和沟通技能,尤其是在管理多元文化背景的团队时需要特别注意雷区。

二、技术变化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技术变化,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现代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了解新技术的引入、落地、推广和应用等问题,以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实现数字化转型。

三、多元化劳动力挑战随着人们对公平和多元性的追求,企业需要更好地管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取向等各种背景的员工。

如何在这样多元的环境下保持公平和包容,是每个企业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四、人才流失挑战企业需要不断推出新的激励措施,以留住核心员工。

如何为员工创造健康的工作氛围、给员工提供可持续性的发展机会等,成为了每个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组织行为研究趋势组织行为是一门完整的学科,其理论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

以下是几种当前组织行为研究的趋势:一、员工行为的数据化分析随着大数据的普及,企业开始透过数据女王更好地理解员工行为和需求。

通过对工作模式、绩效等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员工行为背后的动因,帮助企业改进经营策略并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二、人工智能在工作流程中的应用企业逐渐深入应用人工智能,帮助员工更好地完成其日常工作,从而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比如,通过语音助手帮助员工记录会议纪要、提醒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等,取代冗繁的工作流程,提升员工工作的效率。

三、快速反应和敏捷性的重要性随着市场波动和竞争的激烈,企业需要更加敏捷和快速地做出反应。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现状意义与建议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现状意义与建议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现状意义与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组织行为学作为研究个体、群体和组织在内部和外部环境作用下的行为反应及其规律的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现状,深入探讨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实践者以及对此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视角,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知识。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明确其在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随后,我们将回顾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梳理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研究现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分析当前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在组织变革、领导力培养、员工激励等方面的实践应用。

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推动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现状组织行为学作为研究个体、群体和组织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中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变化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组织行为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在理论研究方面,组织行为学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涵盖了领导力、团队行为、决策制定、组织变革等多个关键领域。

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和理论推演等方法,不断推动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深化和创新。

例如,现代领导力理论已经从传统的命令式领导转变为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和个体成长的领导模式;组织变革理论也从单纯的组织结构调整转向文化重塑和流程再造的全面变革。

在实践应用方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等各个领域。

许多大型企业和组织都设立了专门的组织行为学研究部门或咨询机构,以指导组织的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

同时,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革新,为实践应用提供了更加精准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进展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进展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进展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与员工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的是组织在各种情况下如何影响员工的思维和行为。

本文将讨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进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起源组织行为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工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工业心理学主要关注工作条件下的个体和群体的行为,为优化组织结构和提升生产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研究范围从最初的劳动生产力和职业调查扩展到人际关系、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力、团队合作等领域。

二、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1、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体现了组织的价值观、信仰、行为方式和习惯,是组织的精神内核。

研究表明,组织文化可以影响员工的态度、行为和工作效率。

2、组织认同组织认同是指员工对组织的情感依恋和归属感。

研究表明,组织认同可以引导员工的行为,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自我激励性。

3、领导力领导力是影响员工行为和过程的关键因素。

有研究表明,优秀的领导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三、组织行为学的热点研究领域1、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指在达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成员之间通过协作和互补性实现良好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团队合作广泛应用于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等不同的组织中,成为提升组织绩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2、员工福利与激励员工福利和激励是影响员工行为和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为了获得高绩效和保持员工流动性,组织需要制定适合员工的激励政策和福利体系。

3、组织变革管理随着社会和市场的不断变化,组织需要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

组织变革管理是确保变革达到预期目标和减少组织不适应的风险的艺术和科学。

四、组织行为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创新科技的融合组织行为学将更多地融合跨学科、跨技术的风险分析、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以进一步为组织和行为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2、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结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组织面临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员工和客户。

研究人员可以关注这些文化差异,并深入了解各种文化背景下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我国组织行为学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

我国组织行为学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

我国组织行为学研究现状与展望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我国组织行为学相关研究做了简单的现状分析。

此外, 从领导力、企业绩效两个角度重点梳理相关文献, 并基于前人研究基础提出中国学者未来研究的展望, 以期为学者研究提供参考性意见, 同时也会企业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 现状; 展望;一、研究现状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较为重要与复杂的管理学原理之一, 以行为学为基础, 综合利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知识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和心理, 从而提高领导者的引导能力, 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张德, 2011) 。

近年来, 学术界的一批批优秀的学者致力于组织行为学研究, 并且取得优异的研究成果。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形势下, 组织行为学相关研究却出现了与社会实践相脱离、成果混乱的局面(章凯等, 2014) 。

因此, 对国内组织行为学研究成果进行整理, 厘清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分析未来研究的趋势, 对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的扩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我国学者起步较晚, 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不断变革, 学者们纷纷加入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大军中, 使得其队伍日益壮大, 且成果日益丰富。

张剑等(2016) 利用关键词分析法, 将《管理世界》《管理学报》《南开管理评论》《管理科学》与《心理学报》作为期刊来源, 对我国组织行为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他指出, 我国在组织变革、冲突、合作与沟通等“大组织”内容方面明显存在研究不足的现象, 对组织信任、情感、人格等内容研究有所提高,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热点问题, 如胜任特征、创新等。

也有学者基于《管理世界》《管理评论》《科学学研究》等八种权威期刊, 使用共现分析、词频分析等方法介绍了我国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谭力文等, 2016) 。

他们指出, 组合承诺、组织学习、工作绩效、员工创新行为等已然成为研究的重要问题。

组织行为研究的新领域 积极行为研究研究评述及展望

组织行为研究的新领域 积极行为研究研究评述及展望

组织行为研究的新领域:积极行为研究述评及展望赵欣赵西萍周密徐海波(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摘要:新的竞争时代呼唤新的员工行为。

本文在对传统行为研究与管理实践进行评论的基础上,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新领域——积极行为,从概念发展、分类问题、测量工具、理论基础、前因及后果研究等方面做了述评,对文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提出了若干研究建议。

关键词:员工行为;积极行为;述评;展望引言员工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关注的中心,组织行为学家专注于不同组织情景中各类员工行为如何影响绩效;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则着力开发能为企业带来实效的各种员工行为。

本文基于对传统行为研究及管理实践的批判性评论而引入积极行为,并围绕其概念发展、行为分类、理论基础、前因研究、后果研究、未来趋势展望6个方面展开。

传统行为研究与实践传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有两项基本前提:第一、组织向员工分配任务的过程中,员工主观意志基本不发生作用;第二、员工对工作环境的影响非常小,其行为不能改变工作环境。

传统观点认为员工绩效行为是被动反应,这种“被动绩效观”的典型代表是泰勒的科学管理,他认为员工行为应最大程度地符合标准,才能有好绩效。

随着霍桑实验的传播,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的出现,员工主观因素逐渐被管理学者认可和重视。

然而,此阶段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将员工行为描述为消极评价与选择,即只能在组织或上级设定的约束条件下工作,是一种“消极绩效观”。

现代社会需要一个更为主动、更为积极的绩效概念[1]。

企业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模式是“以事为本”:首先进行工作分析,撰写工作说明与任职资格;以任职资格为标准,进行人员招聘;以工作说明为蓝本展开员工培训;日常工作中,任务目标由直接上级设定,员工在其督导下行动;日常管理中,员工的绩效优劣,均以其能否按要求完成既定任务为评价依据;薪酬方面,岗位评价以及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大行其道······[2]。

组织行为学研究

组织行为学研究

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与人的行为、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相关的学科,旨在探讨人在组织中的行为方式、动机和效果。

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概念、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领域进行探讨。

一、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概念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作用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组织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的动机、决策、领导行为、团队协作等,旨在提高组织的效能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2. 态度与工作绩效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个对象的持有的态度或情感,包括工作满意度、组织认同感等。

研究表明,积极的态度可以提升工作绩效,反之亦然。

因此,组织行为学研究人员常关注员工对工作的态度,以提升工作绩效。

3. 领导与管理领导与管理是组织行为学中的核心概念。

领导力被认为是决定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有效的领导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升团队效能。

4. 团队与协作团队与协作是现代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工作形式。

研究团队与协作的行为和过程,有助于提升团队的创造力、协作性和效率。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收集样本数据,并运用统计模型分析数据,研究人员可以获得客观的研究结果。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员工的态度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员工的心态和影响因素。

2. 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是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另一常用的方法。

与实证研究不同,质性研究强调对人的深入理解和个体经验的揭示。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深入访谈来了解员工的体验和观点,以获得对组织行为的深刻认识。

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领域1. 员工动机与激励员工动机与激励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人员探讨了各种动机理论,并研究如何通过激励措施激发员工工作动力。

2. 组织文化与组织认同组织文化与组织认同是影响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组织文化和组织认同的形成和变化,探索如何塑造积极的员工态度。

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趋势

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趋势

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趋势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领域———积极组织行为学曾晖,赵黎明摘要: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科在21世纪才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由鲁森斯于2002年正式提出,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

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领域的重点放在解决管理者和员工的机能失调、冲突、工作压力等问题上所不同的是,积极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怎样发挥员工优势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上。

其研究范畴包括信心/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等,具备积极性、独立性、可测量性、可开发性、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等基本特征。

2.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研究早在霍桑实验时代就认识到员工的积极感受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多年来,组织行为学研究人员发现积极的帮助、正面的影响、员工积极的态度、幽默感均对绩效有显著影响。

但尽管如此,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重点仍然放在对员工的负面障碍的问题解决上,如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解决冲突、压力和工作倦怠;改进不良的态度和对组织变革的抵制;如何激励那些处于边缘状态的、缺乏工作动力的员工等。

鲁森斯将积极组织行为学定义为:为提高工作绩效,对心智能力测量、开发及有效的管理,并以员工的积极活力为导向的应用学科。

这个定义包括来自态度、人格、激励和领导能力。

这一定义既为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研究的框架,也将其与传统取向的组织行为学划清了界限。

第十五章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2010(付维宁浅析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摘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面临空前的挑战。

外部环境系统出现了变化性的增加、稳定性减弱和复杂性增加,确定性减弱的趋势,要求组织确定新的效益观和生态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也必将在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历史变革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挑战;新组织;人性;激励;一、问题的提出根据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A.J.Dubrin)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的一门学科,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研究的新领域:积极行为研究述评及展望赵欣赵西萍周密徐海波(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摘要:新的竞争时代呼唤新的员工行为。

本文在对传统行为研究与管理实践进行评论的基础上,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新领域——积极行为,从概念发展、分类问题、测量工具、理论基础、前因及后果研究等方面做了述评,对文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提出了若干研究建议。

关键词:员工行为;积极行为;述评;展望引言员工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关注的中心,组织行为学家专注于不同组织情景中各类员工行为如何影响绩效;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则着力开发能为企业带来实效的各种员工行为。

本文基于对传统行为研究及管理实践的批判性评论而引入积极行为,并围绕其概念发展、行为分类、理论基础、前因研究、后果研究、未来趋势展望6个方面展开。

传统行为研究与实践传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有两项基本前提:第一、组织向员工分配任务的过程中,员工主观意志基本不发生作用;第二、员工对工作环境的影响非常小,其行为不能改变工作环境。

传统观点认为员工绩效行为是被动反应,这种“被动绩效观”的典型代表是泰勒的科学管理,他认为员工行为应最大程度地符合标准,才能有好绩效。

随着霍桑实验的传播,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的出现,员工主观因素逐渐被管理学者认可和重视。

然而,此阶段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将员工行为描述为消极评价与选择,即只能在组织或上级设定的约束条件下工作,是一种“消极绩效观”。

现代社会需要一个更为主动、更为积极的绩效概念[1]。

企业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模式是“以事为本”:首先进行工作分析,撰写工作说明与任职资格;以任职资格为标准,进行人员招聘;以工作说明为蓝本展开员工培训;日常工作中,任务目标由直接上级设定,员工在其督导下行动;日常管理中,员工的绩效优劣,均以其能否按要求完成既定任务为评价依据;薪酬方面,岗位评价以及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大行其道······[2]。

经济竞争加剧、产品创新加速,网络信息技术普及,将组织所面对的压力传递到员工层面,使员工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工作任务需要独立决策,需要员工自我激励,并主动地扩展自己的知识技能;工作不确定性增加,以项目制为代表的灵活工作模式普及,工作安全性降低;工作责任增加,创新要求提高······,所有的变化都意味着员工要改变原有被动、短期、一成不变的行为模式。

积极行为的概念积极行为(proactive behavior)①是员工着眼于未来,积极主动地寻求改变的一种行为模式[3]。

牛津字典对proactive的解释是“通过预见未来事件或问题、采取主动行动,来创造或控制局面,而不是当事情或问题发生后才做反应,(因此,更可能)是创新性的,趋向于使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72089)(71072129)①proactive 直译为前摄的,proactive behavior 直译为前摄行为,proactivity 直译为前摄性,统属于心理学术语,本文取其本质含义并结合组织管理情景,从易于管理学者理解、利于管理学学术研究与推广的角度考虑,统一将其翻译命名为“积极的、积极行为、积极性”。

事情成功”,包括了主动、未来、改变(或控制)三个核心要素。

积极行为研究并非是先有概念后有外延的演绎式过程,而是管理实践与具体积极行为研究在前而概念定义在后的归纳式过程。

最早关于积极性(proactivity )的研究是1968年Swietlik 归纳整合了关于个性研究的不同观点,明确提出“反应型个性”(reacting personality )与“积极型个性”(proactive personality ),然而该文章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3]。

1993年,Bateman 与Crant 将积极性定义为“影响环境改变的相对稳定的趋势”[4],激起了组织行为学专家的研究兴趣。

之后,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情景提出了众多的积极行为(见表1),积极性、积极行为的概念也得到了逐步地完善和发展。

其中,Frese 与Fay 在2001年提出了“个人主动”(personal initiative )概念,定义为“一种自我发动的、前瞻性的工作行为,坚忍不拔、克服困难以达成目标”[5]。

该文章在概念发展上实现了两个重要突破:第一,将积极型个性发展为积极型行为,从纯心理的个性研究扩展到行为研究;第二,在Bateman 与Crant 强调“改变”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行为的另外两项关键特征——“自我发动”与“前瞻”,将概念进一步完善。

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对各种具体行为进行归纳的基础上,Parker 等于2006、2008年将积极行为定位为一种行为模式,即“组织中自我引导的、关注于未来的员工行为,这些员工行为带来积极变化”,包括改变自己和改变环境[6][7]。

积极行为的特点应从其与其他行为的区别来理解。

积极行为与管理行为、适应行为的相同之处在于改变,而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主动性,二者无交集、互斥(如图1a )。

积极行为与角色外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有交集,例如员工在组织规定角色外主动帮助同事,既属积极行为又属角色外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积极行为还包括以未来问题为导向在角色内做出改变等行为,角色外行为、组织公民行为还包括应同事要求做出反应等行为,因此不完全重叠集(如图1b )。

积极行为与单纯创新行为亦有相同之处,创新必然是一种改变,而改变却不一定总是创新,是包含关系(如图1c )。

积极行为的分类由于积极行为研究的归纳性特点,积极行为概念涉及的外延很多,目前为止已被西方主流管理学期刊认可的具体行为有19种,其名称、描述详见表1。

表1 积极行为汇总表 名称描述 职业主动行为Career initiative [8]制定职业计划、提高职业技能、向“前辈”咨询,积极尝试以促进职业发展,而不是消极的对工作环境做出反应积极认知行为Framing [9]通过直接调节其对环境的认知模式,尝试着改变其对情景的理解反馈搜寻行为Feedback seeking [9]通过直接询问、积极观察等自愿性、预见性行为以获得关于自身行为的反馈 信息搜寻行为 新员工熟悉新环境、理解新奇现象的意义,更好地在新单位工作活动、 图1a 图1b 图1c图1积极行为与其他行为的联系与区别员工行为积极行为管理行为、适应行为角色外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创新行为Information seeking[9]获得影响力个人创新行为Individual innovation[10]涉及创新的设想与实施,包括辨识机遇、产生新想法和路线,以及实施新设想议题推销行为Issue selling[11]花费时间和精力使决策制定者了解某事件,以影响组织战略的形成工作协商行为Job change negotiation[9]通过(与上级、同事等)协商,尝试直接改变自己的工作,以使工作更好地适合自己的技能,是新入职员工采取的一种积极的社会化行为工作雕琢行为Job crafting[12]改变认知、工作任务、社会关系边界,与工作环境中的其他人形成新的工作及社交关系,以增加工作认同与工作意义自我调节式工作寻找行为Job searchas a self-regulatory process[13]一种有目的、凭意志的找工作行为,以认同和追求一个职位目标为开始,受目标激励,采取有计划地找寻行为来实现目标。

一般而言,在工作寻找中,个体为了达到被雇佣的目的,往往采取多种活动,运用多种个人资源(时间、努力、社会资源)积极落实行为Proactive idea implementation[6]通过劝谏别人或自己动手来负责、实施某一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的方案或设想积极问题应对行为Proactive problem solving[6]自我发动的、未来导向的行为反应以防止某问题的再度出现,或者采取非常手段处理解决某问题积极服务行为Proactive service performance[14]自我发动的、长期导向的、长久坚持的服务行为,这种行为已经超越了明确指定的绩效要求个人主动行为Personal initiative[5]一种自发的、前瞻性的工作行为,坚忍不拔、克服困难达成目标,包括预见问题与机遇进而设定目标、辨识潜在问题与机遇、发展备用技能、制定备用计划、制定预案、监测潜在问题与机遇等亲社会性规则破坏行为Pro-social rule breaking[15]员工有意地破坏正式的组织政策、规章和禁令,以达到增进组织或股东福祉的主要目的关系构建行为Relationship building[9]新员工寻找社交机会、发起和参加正式社交活动的行为,可以给与其情景认同,帮助其习得适当技能与角色行为,了解组织政策战略扫描行为Strategic scanning[7]积极主动地对组织环境进行调查,寻求确保组织与其环境相匹配的各种办法,例如,寻找组织对某新兴市场可能采取的策略,或者,积极寻找未来组织环境中的威胁与机遇积极负责行为②Taking charge[16]一种以改进提高为目的的变革导向行为,自愿地付出建设性努力,围绕工作应如何做来进行组织功能变革工作修正行为Task revision[17]采取行动以修正错误程序、不准确工作描述以及对组织而言已失效的角色预期进谏行为V oice[18]尽管有人不同意,仍然提出关于变革的建议和对标准程序的修正,大声说出其建设性意义,着意对组织做出积极贡献基于不同理论视角与样本来源而观察、归纳得出的某种积极行为,必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或专注某具体行为,或强调整体模型,例如Frese与Fay通过观察东西德国员工的不同绩效行为,提出个人主动行为概念,包括目标设定、信息搜集、计划执行、监测反馈四个环节,构成较完整的行为体系[5]。

或关心意识语言层面,或看重实践与行为,例如Parker等的研究强调设想实施与问题预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界对积极思想与语言是否属积极行为的争论[6]。

或背景模糊,或设定具体情景,例如Kanfer等人仅将找工作过程中的积极行为进②《工作评价:组织诊断与研究实用量表》一书将“taking charge”翻译为“主管行为”,易混淆为主管人员特有的管理行为,因而本文未直接采纳。

行了综述分析[13]。

总体看,表1中列举的19个积极行为,涉及行动方式、行为对象、行为频率、发生时间与地点、策略性、影响层面等多个方面[19],概念类似、相互交叉。

此种“杂乱无章”的现象恰恰反映了积极行为“先有行为后有概念”的归纳式研究特点;也说明在对积极行为概念认识一致的前提下,行为分类即成为研究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