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与牡丹亭的比较

合集下载

《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

《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

《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写道“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

可以说此剧的成功,正在于作者对“情”字的选择。

此剧的开头,副末唱道:“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与死。

”这段唱词使我们想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

毫无疑问,洪昇继承了汤显祖的人文主义精神,尤其是那种反叛传统、张扬人性的文化精神。

在《例言》中,作者又对有人称此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的说法表示赞同,这表明《长生殿》对情的赞美是受到《牡丹亭》很大影响并且与之相似的。

但《长生殿》所写皇帝与妃子的情,在当时的道德观中是无可非议的,这和《牡丹亭》所写根本违逆礼教精神的情,性质完全不同。

如果说《牡丹亭》的主旨是呼唤、是抗争,那么《长生殿》的立意则是在反思、在自省。

反思不为别的,正在“情”本身。

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国运衰退,生灵涂炭之后,爱情还有意义和价值吗?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它正是此剧的关键所在。

《长生殿》以李、杨定情为发端,很快形成了两条线索。

一条是李、杨的感情由深入浅、逐步升华的过程。

另一条线索是情欲造成的负面效应。

第一条线索在杨自缢后,以鬼魂的形势继续顽强的发展,一方面它对第二条线索做出回应,借助鬼魂对自己的罪孽进行深刻忏悔;另一方面却又咬住“情”字不放。

最后二人在天上团圆了。

全剧以“情”始,以“情”终,首尾一贯。

两条线索,最后是第一条兼并、消融了第二条,理想战胜了现实。

马嵬事变,杨贵妃自缢,这一场帝王家的爱情悲剧已经完成了。

《长生殿》没有像《梧桐雨》杂剧那样以唐明皇怀着痛苦的心灵夜雨思人作结,而是一方面表现现实中发生的唐明皇杨贵妃悲剧的馀波,如野老献饭、乐工雷海青骂贼、李龟年悲唱兴亡等,委婉的讽谏、对乱臣贼子的咒骂、对主人公不幸的惋惜,合成一部兴亡之感的交响曲;另一方面则表现唐明皇和死后的杨贵妃在真和幻两个世界里发生感情交流,经过“冥追”、“觅魂”、“补恨”、“寄情”,执著的感情和真诚的忏悔,终于得到了玉帝的恩准,双双进入月宫,实现了“长生殿里盟言”。

中国古代四大名剧

中国古代四大名剧

☆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中国科大.李弦,2011.6,摘抄自《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重排于2013.2。

中国古代四大名剧是《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桃花扇》。

1.《西厢记》《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的直接蓝本。

全剧五本二十五折,突破了杂剧创作一剧四折的体例。

此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剧中叙述了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

适逢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借宿于此。

张生游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

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以身相许。

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出于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

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后张生高中皇榜,归来求亲,有情人终成眷属。

剧本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2.《长生殿》《长生殿》,清初洪升作。

初名《沈香亭》,继称《舞霓裳》,最后定名为《长生殿》。

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

全剧共五十出。

剧本写唐明皇宠爱贵妃杨玉环,终日与杨贵妃游宴玩乐,不理朝政,朝中大权由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把持。

七月七日,杨贵妃与唐明皇在长生殿上情意绵绵,盟誓世世代代结为夫妻。

不久,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争权,发兵叛乱。

唐明皇带杨贵妃逃离长安,官军将杨国忠杀死,又逼唐明皇将杨贵妃缢死。

安禄山叛乱平息后,唐明皇日夜思念杨贵妃。

后来,道士杨通幽运用法术架起一座仙桥,让明皇飞升到月宫,与杨贵妃相会,实现了他们在长生殿上立下的“生生死死共为夫妻”的盟誓。

“闹热《牡丹亭》”——《牡丹亭》与《长生殿》之比较

“闹热《牡丹亭》”——《牡丹亭》与《长生殿》之比较

“闹热《牡丹亭》” ——《牡丹亭》与《长生殿》之比较摘要:梁清标曾言《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洪昇亦对此说法表示赞同。

由此可见,两部剧作确有相似之处,但细究之,又同中见异。

本文主要从演出排场、情节结构、主旨意蕴三个能体现闹热性的方面试对《牡丹亭》与《长生殿》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牡丹亭》;《长生殿》;闹热所谓“闹热”是对传统戏剧“热闹”状态与性质的概括性描述,即传统戏剧的本质属性,亦可称为“闹性”。

①“闹热”不仅着眼于戏曲的舞台性,如演出排场的热闹,还包括戏剧的文本内容,如剧本结构的冲突性以及主题意蕴的多义性。

因此,在比较两部剧作的“闹热”时,要兼顾舞台与文本两重属性。

1.演出排场之比较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时注重科诨的插入以加强情节的喜剧性和剧作的闹热性,如《闺塾》《劝农》《冥判》等出。

《闺塾》中春香、杜丽娘、陈最良三人构成了一副诙谐闹热的画面,特别是春香的插科打诨,使人读来忍俊不禁。

《劝农》一出田夫、牧童、采桑老妇、采茶人依次登场,也构成了春耕劝农的闹热场面。

《冥判》则是展现了鬼判们的诡异腔调和古怪行径等极具闹热氛围的表演。

但是,《牡丹亭》毕竟以“冷”戏为主,“冷” 戏最精彩、最动人,也最富意蕴、最富韵味、最启人思索,如《游园》《惊梦》《寻梦》《冥誓》等出,每一场次至多出现两人,只有在这样“冷清”的场面和氛围中,杜丽娘才可以通过大段的唱词将春意萌发的黯然、春心萌动的惊惧以及死而不悔的追逐细腻地表达出来,以将“至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牡丹亭》相比,《长生殿》无疑更加“闹热”。

首先,洪昇喜欢用众多人物穿插构成“闹热”场面,如《春睡》一出,永新、念奴、杨玉环、李隆基、高力士和杨国忠等各色人物依次登场,整个场面生动宏大,热闹至极。

其次,《长生殿》的场景多是两两对照,苦乐相应,如《进果》与《舞盘》二出,一方是田禾被踏坏,行人被踩死,令人惨不忍睹;一方则是轻歌曼舞,逸态横生,极尽靡乐。

再次,《长生殿》的排场之盛,令人叹为观止,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天上与人间,朝堂与疆场,官员与百姓,涉及场景之广,人物之多,都极富“闹热性”。

评“《长生殿》是热闹的《牡丹亭》”之论调

评“《长生殿》是热闹的《牡丹亭》”之论调

评“《长生殿》是热闹的《牡丹亭》”之论调马若飞(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741000 )摘要:将问题的视野置于学术探讨的角度,并不存在所谓统一的正确答案,只有在研究与辩论之后,才能得出无限接近真理的认知。

但这也仅仅是个人的一孔之见,所谓“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如此。

近些年,有关《长生殿》为热闹版《牡丹亭》的言论不绝于耳,本文将从文本结构、作者背景以及剧作核心表达几个角度出发,将《长生殿》与《牡丹亭》进行对比分析,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文本对比;曲词风格;结构;作者背景自南宋伊始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戏曲经典剧目不计其数,他们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星,而清代洪昇戏剧之《长生殿》无疑是最耀眼的几颗之一。

《长生殿》一共五十折,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两人凄美而又浪漫的爱情故事。

正所谓:“情场恨事,有情而无缘者,不可胜数。

惟合生死论之,则情缘自相牵引,故以青冠冢[1]数为征也。

”其曲词优美,清新隽永,抒情色彩浓烈而细节动人,深得文人士夫所喜爱,其从中截取改编之唱段《贵妃醉酒》更是家喻户晓为人所熟知。

故而有人将《长生殿》与《窦娥冤》、《牡丹亭》、《桃花扇》并列为中国戏曲最高成就之四大古典戏剧。

近些年,戏曲评论界时有发出《长生殿》是热闹版的《牡丹亭》之论调,窃以为不可随大流之言,但亦不得不研究分析之后再做定论。

一、两相剧作结构之异同《长生殿》与《牡丹亭》所讲述皆为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都历经万难感动仙界而终成眷属。

从这个层面来看,两者却有相同之处,且洪昇与汤显祖皆为文人士夫之代表,文学造诣高深,成就斐然,其曲词清丽延绵,读起来有美不胜收之感。

《长生殿》其主要剧情在前半本已然完结,将文本截取至二十五折《埋玉》,其剧作戛然而止,亦有回味无穷之意味,站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来看,似比原作更出色几分。

如果将《长生殿》冗赘篇幅进行精简,使其剧情故事更加紧凑,那么《长生殿》与《桃花扇》剧作结构大体相同。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一、闹热说的由来:在《长生殿》的第一出就唱到“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忠诚连理。

”这段唱词让我们想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

在《长生殿》的《例言》中,作者也对有人称此剧“乃一部热闹的《牡丹亭》”的传统说法表示赞同。

从这两点我们不难看出,洪昇继承了汤显祖的人文主义精神,一反传统张扬人性的文化精神,《长神殿》对情的赞美无疑受到了《牡丹亭》的很大影响,两者都是以“情”一贯之,将“情”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因而我们说,《长生殿》和《牡丹亭》共同作为著名的古代言情名剧, 二者在思想文化上有着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

在《长生殿》下阕写道:“感金石, 回天地, 昭白日, 垂青史。

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

”毫无疑问, 洪升要写的“情”要宽泛得多,当然也不是某些研究者所说的是泛指人类情感,而是集中贯通男女之爱和忠孝坚贞的两方面感情。

洪升自述创作此剧的目的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不难承认作者在有意无意展示着极其深刻广泛的社会政治内容,表面上写的是安史之乱, 实际上却处处显示明末清初社会现实的影子,并进一步的显示了作者自己的情感流露“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兴亡之感”。

可以说,《长生殿》是一部“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

在《长生殿》中洪昇将原本闺中才有的儿女私情,放置于诺大的一个历史情境中来铺陈,故事场景的扩大化和人物关系的复杂化,却又不令人感到支离,只觉得更为热闹。

终上两点所述,不难看出为何有《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的说法了。

二、闹热说的具体表现:在《牡丹亭》中有:“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以与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的铿锵叙述。

可见,《牡丹亭》就是一部歌颂天下至情的剧作, 就是一部写“情”如何实现对“理”的突围和超越的剧作。

汤显祖借梨园小天地展现了人生的大舞台,描绘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由梦幻进入现实的爱情,使戏剧在艺术中恣意的演绎了无情、有情和至情的境界。

适合儿童学的京剧曲目

适合儿童学的京剧曲目

适合儿童学的京剧曲目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曲目可以分为正剧、戏曲、武功戏、越剧、粤剧等多种类型。

其中,适合儿童学习的京剧曲目主要是正剧,既能够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和文化素养,又能够提升孩子的表现能力和自信心。

下面是几个适合儿童学习的京剧曲目:一、《牡丹亭》《牡丹亭》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剧目之一。

它讲述了唐代一位书生在牡丹亭邂逅美人潘金莲,相识相爱,却在坎坷中分别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感人肺腑,而且表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对于孩子们来说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二、《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之一,也是京剧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讲述了大观园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和贾府的衰落。

孩子们通过学唱《红楼梦》,可以学习和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美和丰富性,还能了解家族、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三、《长生殿》《长生殿》是一出揭露社会黑暗和人性悲剧的京剧,以唐代女诗人李清照与司马迁的爱情悲剧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女子的遭遇和她的决定。

《长生殿》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善恶、人道的智慧和情感的火花,孩子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历史知识和爱情观念。

四、《穆桂英挂帅》《穆桂英挂帅》是一出反抗外敌入侵、英勇斗争的历史戏剧,讲述的是女将穆桂英率领铁甲军英勇作战,击退了清军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孩子们了解了民族英雄精神、爱国情怀等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也会感受到这种英勇的精神和顶天立地的气概。

五、《梁祝》《梁祝》被誉为“中国故事的艺术精华”,是中国民间流传的最为广泛、最为受欢迎的传奇故事之一。

这个故事现在普遍被视为宣扬“真爱”的经典,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好情感的吟唱。

在学习《梁祝》过程中,孩子们既能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够体会到它对于人们的启示和影响。

以上五个京剧曲目,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凝聚体现。

通过学习这些京剧曲目,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审美和表现能力,构建自己的人生世界。

《牡丹亭》《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探析

《牡丹亭》《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探析

《牡丹亭》《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探析《牡丹亭》和《长生殿》是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两个著名剧目,都描写了主人公的魂魄在梦中或灵体出游的情节。

这些情节展示了作者对于爱情、生死和超凡境界的思考。

《牡丹亭》中的魂游情节《牡丹亭》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由汤显祖创作。

剧中女主角杜丽娘因爱情悲剧而死,其魂魄在梦中游走,并与男主角柳梦梅在幻境中相遇。

他们的相爱之情超越生死,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爱情故事。

柳梦梅与杜丽娘魂游牡丹亭,意味着两个人的魂魄脱离了现实的束缚,展开了一段超凡脱俗的旅程。

他们在梦中忘却了尘世间的痛苦与纷争,只关注彼此的爱情。

这种情节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超越现实的美好,也引发了对于生命本质和人类情感的深思。

在剧中,作者通过魂游情节探讨了人类欲望与命运的关系。

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相遇并非偶然,而是命中注定。

他们在梦中的相爱注定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爱情。

魂游情节使得观众产生对于缘分与宿命的思考,以及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悟。

《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长生殿》是元曲作家白朴的代表作,剧中讲述了杨贵妃被宠幸后,遭到皇帝废黜并死于长生殿的故事。

在剧情中,杨贵妃的魂魄离开了身体,在长生殿中以灵体的形式重逢了唐明皇。

魂游情节在《长生殿》中展示了作者对于永恒与不朽的追求。

长生殿象征着超越时空的境界,杨贵妃的魂魄在这里找到了永生的可能。

通过魂游情节,观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美好、永恒和超凡的向往,并思考人类对于死亡和生命延续的疑问。

魂游情节还在剧中突出了爱情的坚贞不渝。

杨贵妃的魂魄虽然已经死去,但她的灵魂依然爱慕着唐明皇,并希望能与他相聚。

这种虽有身体分离却依然相爱的情感,让人们对于爱情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索。

结语通过《牡丹亭》和《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超凡境界、爱情和生命意义的探索。

这些情节不仅让观众欣赏到了美妙的艺术表现,也引发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这两部剧作因其独特的魂游情节而广受赞誉,成为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经典戏曲曲目

经典戏曲曲目

经典戏曲曲目经典戏曲曲目中国戏曲源远流长,被誉为国粹之一。

其中有许多经典曲目,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依旧传唱至今,成为了经典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经典的戏曲曲目以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牡丹亭》《牡丹亭》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所写的一部杂剧,讲述了唐代书生柳梦梅与南楚织女祝英台在牡丹亭相遇相爱、离别重逢的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唱段是“梅花三弄”,由于其优美的曲调和唱腔,被公认为是中国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二、《白蛇传》《白蛇传》是明代中期传奇小说,后被改编为戏曲作品。

故事讲述了白娘子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其中的主要唱段中,有“青娥浦下”、“锁鸳鸯”、“桃花影里”等,都曾被众多著名歌唱家演唱过,成为了中国文化里的经典之作。

三、《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精品之一。

后来被改编为戏曲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葬花吟”,其曲调悠扬,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成为中国戏曲中的经典唱段。

四、《长生殿》《长生殿》是元代白朴的杂剧,讲述了唐代宰相韩熙载与西施之间的爱情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唱段是“汴河”、“千秋岁”,这两个场景可以说是中国戏曲历史上最经典的场景之一,它们的优美旋律和唱腔被戏曲爱好者奉为经典之作。

五、《西厢记》《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所写的一部散曲,讲述了唐代红楼女儿李娘应回娘家寻求会面相见之事的故事。

其中最为著名的唱段是“梧叶儿”,这一唱段中充满着柔美和深情,让人陶醉在其中。

六、《桃花扇》《桃花扇》是元代赵之谦所著的一部杂剧,讲述了晋代大夫晋文公与吴王夫差、西施之间的爱情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唱段是“燕子楼”,曲调柔美,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热忱追求。

七、《梨园伎俩图》《梨园伎俩图》是元代郑光祖所著的一部杂剧,讲述了一对梨园艺人因感情纠纷引发的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唱段是“自在郎”、“小桃红”,这两个唱段的唱腔富有层次,给人以深深印象。

以上就是中国戏曲中一些经典的曲目。

《长生殿》与《牡丹亭》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比较

《长生殿》与《牡丹亭》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比较
生 。 生 而 不 可 以 与 死 , 而 不 可 复 生 者 , 非 "/ 至 死 皆 N之
也 。 梦 中之 情 , 必 非 真 。 … … 第 云 理 之 所 必 无 , 何 安
知 情 之 所 必 有 邪 ! 21 们 从 中 可 以 看 出 汤 显 祖 的 ”_ 我 j
观 点 。 首先 , 情 ”是 出 于 不 可 捉 摸 的 天 性 , 不 是 “ 而 “ ” 教 条 。 其 次 , 情 ” 以 突 破 生 死 , 能 拘 泥 于 理 的 “ 可 不
活 跃 的 时 代 , 其 是 “ ”、 理 ” 辨 , 乎 充 斥 了 有 尤 情 “ 之 几
字 一 意 雷 同 。 [ 2 朔 方 也 认 为 “ 长 生 殿 ・ 觅 ” 10 ]徐 《
魂 》 胎 于 《 丹 亭 ・冥 判 》 。 但 是 古 今 研 究 者 大 多 脱 牡 ” 还 是 把 《 生 殿 》 成 就 笼 统 归 结 于 古 代 诗 词 和 戏 曲 长 的
成 了迫 切 论 题 。此 时 “ 情 ” “ 教 ” 手 言 和 。冯 言 和 风 握
梦 龙 因 此 创 立 了 “情 教 ”, 出 了 “ 为 情 之 范 ”, 情 提 理 “ 为 理 之 维 ”, 且 主 张 “私 情 化 公 ”, 展 了 “情 ”和 并 发
想 : 情 不 知 所 起 , 往 而 深 。 生 者 可 以 死 。 可 以 “ 一 死
当时 的主 流 , 显 祖 在《 丹亭 》 出的“ 至” 说 , 汤 牡 提 情 一 ・题 词 》中 这 样 阐 述 他 的 思

两 剧 “ 情 ” 想 的 异 同 言 思
汤 显 祖 在 《牡 丹 亭
振 聋 发 聩 , 为 “ ” 全 对 立 于 “ ” 把 “ ” 到 了 认 情 完 理 , 情 提 前 所 未 有 的 高 度 。 但 是 “ 至 论 ”的 偏 颇 之 处 在 于 , 情 “ ” 旦完 全脱 离 了理 的束 缚 , 会 造 成情 欲 的泛 情 一 就 滥 。 明末 国 家 危 亡 , 族 入 侵 , 建 人 的 道 德 责 任 感 异 重

当今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从“苏昆”青春版《牡丹亭》到“上昆”全景式《长生殿》

当今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从“苏昆”青春版《牡丹亭》到“上昆”全景式《长生殿》

二、表演风格
传统版《牡丹亭》的表演风格以昆曲的表演特点为主,注重唱腔和舞蹈表演。 演员的表演技巧要求非常高,唱腔要优美动听,舞蹈要柔美细腻。这个版本的表 演风格较为保守,以表现原著的古典美为主。
青春版《牡丹亭》的表演风格则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演员除了 表演技巧要求较高外,还注重舞台的整体效果。灯光、音效、舞美的运用为整个 剧情增色不少。这个版本的表演风格较为新颖,以表现原著的现代美为主。
一、剧情
传统版《牡丹亭》是根据明代汤显祖的原著改编而成,全剧共分五十五折。 这个版本注重表现原著中的爱情主题,同时融入了昆曲传统的表演元素,如唱腔、 舞蹈、音乐等。传统版《牡丹亭》的剧情较为复杂,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情感表 达较为含蓄,符合昆曲的传统审美风格。
Hale Waihona Puke 青春版《牡丹亭》是根据明代汤显祖的原著改编而成,全剧共分三十折。这 个版本注重表现原著中的爱情主题,同时融入了现代舞台元素,如灯光、音效、 舞美等。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情较为简洁明了,人物关系清晰易懂,情感表达 直接,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为了进一步推动昆曲新美学的发展,我们建议:
1、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在保留昆曲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现代科技 手段,提升舞台效果和观感体验,为昆曲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提升文化自信:加强对昆曲历史、文化和内涵的研究,培养更多的专业 人才,提高全社会对昆曲价值的认识和尊重,从而推动昆曲的普及和传播。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上昆”全景式《长生殿》。这部由上海昆剧团打造 的全景式《长生殿》在传承上有了新的突破。导演在保留原作故事的基础上,运 用了更为现代化的舞台表现手法,使得这部作品既保留了昆曲的传统韵味,又具 有强烈的现代感。在演员方面,全景式《长生殿》汇聚了一批优秀的中年演员, 他们的表演技艺精湛,为观众呈现了更加生动、真实的角色。

《牡丹亭》与《长生殿》比较--刍议“闹热《牡丹亭》”一说

《牡丹亭》与《长生殿》比较--刍议“闹热《牡丹亭》”一说

《牡丹亭》与《长生殿》比较--刍议“闹热《牡丹亭》”一说漆瑶【摘要】《长生殿·例言》曰:“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洪昇对此种说法亦表示“世以为知言”。

同为“至情”主题的两大明清昆腔传奇戏曲,《牡丹亭》与《长生殿》亦见有诸多相似之处。

本文从“闹热”一词进行阐发,从情节结构、主题意蕴和排场布局三方面刍议“闹热《牡丹亭》”一说。

【期刊名称】《长春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2)006【总页数】4页(P30-33)【关键词】《牡丹亭》;《长生殿》;闹热【作者】漆瑶【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3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云:“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

予自惟文采不逮临川,而恪守韵调,罔敢稍有逾越。

”[1]笔者对此句话分析有三:一为洪昇对于“《长生殿》乃一部闹热《牡丹亭》”的评论是表示认同的;二为洪昇颇以《长生殿》“恪守韵调”自矜,这对《长生殿》的“闹热”产生亦有影响;三为《长生殿·例言》中所用乃“剧”字,而非“文”或“篇”,所以“梁清标所比较的为《长生殿》场上之作”这一观点未尝不可能。

作为明清昆腔传奇戏曲的两大璀璨明珠,《牡丹亭》与《长生殿》确有诸多相似之处,笔者将从“闹热”一词进行阐发,对《长生殿》情节架构、主题意蕴和排场布局做出阐释,并介入与《牡丹亭》的对比,以此来探析“闹热《牡丹亭》”一说。

早在明清之前,中国传统戏剧就存在“闹热性”,由它的近源汉唐百戏散乐经历宋元南戏、元杂剧、再到明清传奇,都可以散见各类娱乐因素,如插科打诨的运用、戏剧排场的多元、民俗生活的呈现以及少用独角戏等皆为戏剧“闹热”的体现。

对于“闹热”一词,从字面解释来看素有与“冷清”相反的“热闹”之意,但梁清标所评乃是《长生殿》,自然不能单纯用字面意思来解释。

李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闹热”曾做出理论性的探讨,他的《闲情偶寄·曲词部》创新性地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排序。

貌似而神离 形近而实远--《牡丹亭》与《长生殿》爱情描写的比较

貌似而神离 形近而实远--《牡丹亭》与《长生殿》爱情描写的比较

貌似而神离形近而实远--《牡丹亭》与《长生殿》爱情描写
的比较
刘孝严
【期刊名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1()5
【摘要】本文对《牡丹亭》和《长生殿》两部传奇中的爱情描写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

第一部分论述了两剧中描写的爱情显示的不同的倾向和思想意义;第二部分对两剧中相类似的情节进行了比较,议沦了两剧情节处理的短长;第三部分结合题材来源和历史背景,对汤显祖和洪升的不同的创作动机、艺术趣味作了介绍,从而挖掘了造成两剧爱情描写倾向不同,“貌似而神离,形近而实远”的社会历史及艺术创作的根源。

【总页数】5页(P71-75)
【关键词】牡丹亭;长生殿;杜丽娘;爱情描写;杨玉环;唐明皇;圣人;封建礼教;柳梦梅;汤显祖
【作者】刘孝严
【作者单位】东北师大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 [J], 董雁
2.人间爱情的升华——试论《西厢记》、《牡丹亭》和《长生殿》中的爱情 [J], 白雪;张宇霞;陈彦妃
3.《牡丹亭》、《长生殿》爱情描写之比较 [J], 徐人忠
4.《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 [J], 董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牡丹亭》《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探析

《牡丹亭》《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探析

《牡丹亭》《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探析
《牡丹亭》、《长生殿》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作,其中共通之处便是魂游情节的描写。

魂游情节,是指人的灵魂离开肉体,在梦中、死后等状态下,到达超脱尘世的境地。

在《牡丹亭》中,梁祝之间相逢的情节描写了梁山伯的灵魂来到牡丹亭中与祝英台相会的过程。

在《长生殿》中,程婴的魂魄离开身体,经过种种困难后来到长生殿,与白娘子再次相会的过程。

在描写魂游情节时,两部作品的表现方式均采用了一定的类似的手法——梦境。

通过角色梦游的过程,给予了角色自我反省、心境转变的契机。

另外,两部作品在对魂游的描写中也展现了高度的诗意和哲理性。

《牡丹亭》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长生殿》中“一命呜呼,千里红尘,只是无情,有愁无泪”的名句,历经时代考验,至今仍是令人动容的经典。

此外,在两部作品中描写魂游情节的过程中,作者充分利用了美学手法,如意境烘托、音乐渲染以及色彩光影的处理等等,让读者陷入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之中。

综合来看,《牡丹亭》、《长生殿》中魂游情节的描写,又着重表现人类的内心诉求和对死生的探问,同时又运用了诗意、哲理和美学等多重表达方式,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牡丹亭》《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探析

《牡丹亭》《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探析

《牡丹亭》《长生殿》中的魂游情节探析
《牡丹亭》和《长生殿》是中国古代戏曲作品,其中的魂游情节是两部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下面将对这两部作品中的魂游情节进行探析。

首先,《牡丹亭》中的魂游情节发生在主角杜丽娘梦境中。

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相遇,并在梦中相爱。

然而,当杜丽娘醒来后,她无法忘记梦中的情景,对现实中的生活感到失望和不满。

这种魂游情节揭示了杜丽娘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们在现实中追求梦幻般爱情的无奈和无法实现的感叹。

而在《长生殿》中,魂游情节的发生与主角杜丽娘的命运息息相关。

杜丽娘因为自愿与唐明皇私通而被贬至长生殿,尽管她在现实中面临生离死别的境地,但她的魂灵却能够在梦中与唐明皇相会。

这种魂游情节不仅展现了杜丽娘对爱情的忠诚和无尽的思念,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于命运的无奈和对于虚无缥缈的长生之梦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两部作品中的魂游情节都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味。

它们通过梦境中的魂游,揭示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并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和命运的思考。

这些情节的存在,丰富了整个故事情节,也使作品更加具有戏剧性和意境感。

中秋节的传统戏曲长生殿和牡丹亭

中秋节的传统戏曲长生殿和牡丹亭

中秋节的传统戏曲长生殿和牡丹亭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一节日。

在中秋节期间,戏曲演出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而长生殿和牡丹亭则是两个与中秋节密切相关的传统戏曲作品。

一、长生殿长生殿是清代戏曲作家郑板桥创作的一部传世之作。

这个故事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爱情的伟大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

这部戏曲历经了多个版本的演变,最终形成了现代版本的长生殿,成为了一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戏曲作品。

长生殿通常以花灯舞龙、花车巡游等形式在中秋节期间演出。

演出过程中,观众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舞蹈、精湛的表演和动人的音乐。

这些元素的结合使得长生殿成为了一台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二、牡丹亭牡丹亭是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所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传统戏曲作品。

这个故事描述了杜丽娘与柳梧圆之间的爱情纠葛。

牡丹亭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爱情剧之一,它以精湛的艺术表现将爱情与梦境相结合,以及对女性情感的细腻刻画,深深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

在中秋节期间,牡丹亭的演出成为了一项受人们欢迎的文化活动。

观众可以在演出中欣赏到唐装美女、婉转动听的音乐和动人的唱腔。

牡丹亭以其浪漫的情节、高雅的表演和悠扬的音乐,吸引了无数观众前来观赏。

三、中秋佳节的意义长生殿和牡丹亭作为中秋节戏曲演出的代表作品,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们所传达的爱情、人性和生命的主题,与中秋节的团圆思念之情相得益彰。

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圆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与亲人、朋友相聚,共同品尝月饼并观赏月亮。

而长生殿和牡丹亭的演出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欣赏高雅艺术、释放情感的机会。

通过观看这些戏曲演出,人们可以感受到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底蕴,并进一步增进亲情友情。

总结长生殿和牡丹亭作为中秋节传统戏曲的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剧情、精湛的表演和动人的音乐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

它们承载了中秋节团圆思念之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成为了中秋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活动。

四大古典戏剧

四大古典戏剧

四大古典戏剧答案是:《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四大古典戏曲。

四大古典戏剧,也称“四大古典戏曲”。

即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

《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发展上的两个高峰,在中国戏曲中也同样具有很高的地位,与《西厢记》和《牡丹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剧,一直深得广大人民喜欢。

一、《西厢记》:实现有情人的爱之梦。

王实甫的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均不可考。

但他为我们留下一部不朽的杰作《西厢记》。

《西厢记》的故事出自唐代元稹(779-831)的小说《莺莺传》。

小说叙述书生张生游学蒲州,与寄居普救寺的崔相国之女莺莺相恋,后入京赴试,将她遗弃。

王实甫改写了这个始乱终弃的悲剧,让张生与莺莺相互爱慕,为争取爱情自由,在婢女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共同向崔老夫人进行斗争,最后相偕出走。

剧中对青年男女幽会、私奔行为的大胆描绘,以及剧终时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祝福,都明确宣告了自主婚姻的合法性,尽管它仍属于才子佳人式的一见钟情。

在封建正统观念看来,一见钟情的本身,也是十足的叛逆。

颇具说服力的团圆结局,成为中国戏曲的常用模式。

它体现了中国人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精神气质,对民族的文化心理构成,有着重要意义。

戏剧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使《西厢记》成为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被视是古代剧的一个范本。

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矛盾起伏跌宕。

张生的热烈执著、莺莺的含蓄蕴藉,红娘的锋利俏皮,都写得活灵活现。

尤其是作者怀着民主思想刻划的红娘,以自已的聪明机智、泼辣爽朗,不但为莺莺张生穿针引线,传书递简,而且在私情败露的紧要关头,不畏家法挺身而出,维护着他们的爱情。

所以红娘这个晶莹亮丽的形象,在后世成了热心撮合男女恋爱婚姻者的共名。

二、《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

剧情是: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

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

从来只有情难尽——浅谈杜丽娘、杨玉环爱情故事的异同

从来只有情难尽——浅谈杜丽娘、杨玉环爱情故事的异同

从来只有情难尽——浅谈杜丽娘、杨玉环爱情故事的异同作者:张筱涵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10期摘要:纵观古今文学作品,从来离不开“情”字。

滚滚长河中,也生出许多或悲或喜的爱情故事。

在明清两代的传奇作品中,谈到爱情,就不得不提《牡丹亭》和《长生殿》。

下面就以《牡丹亭》中杜丽娘和《长生殿》中杨玉环的爱情为对比,浅谈二人爱情故事的异同。

关键词:爱情杜丽娘杨玉环一、浅谈杜丽娘与杨玉环的人物形象《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讲的是宦门千金杜丽娘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爱情,打破伦理纲常的故事。

作为《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的性格特色。

杜丽娘是宦门千金,从小接受着传统而封建的教育。

在小丫鬟春香的指引下,杜丽娘偶然游园小憩,并在梦中见到了自己的意中人。

杜丽娘梦醒之后,对梦中之人寻而不得,相思成疾,终于在中秋之夜抱病离去,并交代母亲将自己安葬在园中梅树之下,还教春香将自己的画像放于太湖石下。

时过境迁,当年杜丽娘梦中之人柳梦梅进京赶考,路遇供奉着丽娘牌位的梅花庵,并在太湖石下发现了梦中情人杜丽娘的画像。

丽娘的魂魄指点柳梦梅挖出自己的尸骨,让自己死而复生,二人终得相守。

随后,在向父母通报喜讯时,又生产出许多误会,在父亲的阻挠下,二人又历尽一番波折,在皇帝的主持下才终成眷属。

杜丽娘的形象有着许多传奇色彩,她出身宦门,接受的都是封建教育,但她却不认同这种思想,而是对许多事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性格,才有了日后对爱情的大胆追求。

但是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对爱情的追求是要付出许多代价的,尽管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也磨灭不了整个过程的艰辛。

汤显祖曾经在《牡丹亭》的题词中写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①。

这是《牡丹亭》的主题,也是杜丽娘对待爱情的真实写照——为了爱情,无所畏惧。

杜丽娘是勇敢的,面对大千世界,她敢走出闺门,去园中感受春色,面对梦中的不辨虚实的书生,她敢赌上性命去等,面对父亲的反对,她敢不顾一切地去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生殿》与《牡丹亭》的比较
在《长生殿》里的例言写道“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的《牡丹亭》,世以为知言。

”再细观《长生殿》、《牡丹亭》二剧,不难看出在许多情节、思想方面,《长生殿》借鉴了《牡丹亭》。

洪昇本人对于《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这种说法也并不反感,反而引以为荣。

“予自惟文采不逮临川,而恪守韵调,罔感稍有逾越。

”从这里也能看出,洪昇本人也承认自己的《长生殿》与《牡丹亭》有很深的渊源。

《长生殿》与《牡丹亭》都推崇一个“情”字。

在《牡丹亭》的作者题词里有这样一段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与此相呼应的是《长生殿》第一出【传概】中的“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

”这两个“情”都是可以超越生死,跨越时空,是情之至也。

杜丽娘为情【闹殇】,为情【魂游】,为情【回生】。

杨贵妃为情【密誓】,为情【冥追】,为情【重圆】。

虽然两位作者都借作品歌颂了“至情”的理想,但是从全剧来看两部作品的“情”还是有很大区别。

《牡丹亭》中的“情”是由梦境到现实,最后杜丽娘还魂,重回人间与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

《长生殿》的“情”是由现实到虚幻,杨贵妃去后,唐明皇终日思念,寻求道士觅魂,二人最终共同升入上界成为天上夫妻。

虽然都是团圆的结局,但是这个团圆的弦外之音却大不相同。

《牡
丹亭》的结尾南【双声子】:姻缘诧,姻缘诧,阴人梦黄泉下。

福分大,福分大,周堂内是这朝门下。

齐见驾,齐见驾,真喜洽,真喜洽。

领阳间诰赦,去阴司销假。

从这些唱词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欢喜,快乐,充满希望的情绪。

这正应证了第一出【标目】里的一句话,“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只要能坚守住这份爱情,有情人必定能再续前缘。

在《长生殿》的结尾【永团圆】中有这样的唱词“尘缘倥偬,仞利有天情更永。

不必凡间梦,悲欢和哄,恩与爱,总成空。

跳出痴迷洞,割断相思鞚。

”从这些唱词里我读出的是一份凄凉,一份无奈,尘世的恩与爱到头来总是空。

这样的意境颇像《红楼梦》十二曲中的《收尾·飞鸟投林》,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长生殿》没有将“至情”的理想付与现实,《牡丹亭》则将原本梦幻的“至情”落实到现实生活。

在这里,作者对于“至情”结局的不同安排,表达了两位作者“出世”,“入世”的思想。

洪昇做为一个“明朝遗民”在创作此戏时是有感于自己的“国殇与家难”,他在戏中不时对前朝有一个反思,具体地说,如第三十八出《弹词》【南吕一枝花】中李龟年的“不提防余年值离乱”,“唱不尽兴亡梦”那一番感叹差不多就是洪昇本人的思想化身。

洪昇在戏中反思,想要寻求一条出路,但是最终还是失望而归,他将最后的结局归结到宗教,神仙等虚幻的事物里,正是表现了他的一种出世思想。

而《牡丹亭》虽然被称为冷戏,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那种激扬的斗争精神,却使整部戏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正如有的学者说过,“《牡丹亭》欢快激扬地唱响热烈与浪
漫,《长生殿》则凄美婉转地吟出悲郁和感伤;前者是万物欣欣的阳天春日,后者是西风残照的落日余霞--绚丽至极却又透出几分萧瑟悲凉.”①
从剧情结构来看,《长生殿》在剧情结构方面,明显受到了《牡丹亭》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部剧作都有生死梦幻的内容。

正如洪昇的女儿洪之则在《三妇评牡丹亭杂记》中所记载:洪昇认为剧情的关键,也就是“肯綮在生死之际”, 记中“《惊梦》《寻梦》《诊祟》《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之死”,写了杜丽娘青春觉醒,对恋情求之不得而至郁郁而终;“《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

”②写了杜丽娘的魂魄把“‘梅’、‘柳’二字,一灵咬住”,苦苦追寻柳梦梅直至最后为情复活。

也就是《牡丹亭》全剧可以由杜丽娘的生死为界,分成两个部分。

而《长生殿》根据剧情,也可以以第二十五出《埋玉》为界,也就是以杨玉环自缢于马嵬坡为界,分成“自生而死”和“自死而生”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杨玉环和唐明皇情意渐渐深厚,互相盟誓,但是由此导致唐明皇“弛了朝纲”引起安禄山兵变,不得不自缢的过程,后半部分是杨玉环死后情悔,但二人情真意重,得到神仙同情帮助,最终被度脱到仙界的过程。

这很明显是对《牡丹亭》的巧妙借鉴。

在情节线索方面《牡丹亭》用的是单线结构的叙述方式,《长生殿》用的是双线结构的叙述方式。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那种“情,不知所起”的单纯的情感历经生死考验,最后受到了以“杜宝”为代表的世俗现实社会的接纳,在本质上象征了中国人潜意识中对空中楼阁般的理想、完美爱情能获得现实实现和
现实归宿的美好期待和美好愿望。

而《长生殿》正相反,代表的是以权利、美貌至上为标准的世俗爱情经历生死、战乱、背叛的种种考验后,升华为抛弃世俗价值观念的纯真感情,体现了爱情的理想升华和理想实现。

《牡丹亭》中的情是“纯情”,单纯不掺杂别的东西,《长生殿》中的“情”则是与政治等其他因素结合在了一起。

所以《长生殿》中的“情”不仅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情,也包括“臣忠子孝”等情。

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也写道:“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兼乖典则。

”由此可见,洪昇认可的“情”是一种充满道德理性精神的“情”。

有学者认为李、杨爱情是知音互赏式爱情的新的典范。

《长生殿》是《西厢记》首创的知音互赏式爱情新模式的杰出继承之作和推新之作。

③《长生殿》的情不同于《牡丹亭》“的情,不知所起”。

唐明皇最初看中的仅仅是杨玉环的惊人美色,杨玉环追求的也仅仅是唐明皇的权力。

唐明皇移情梅妃,虢国夫人等,不专情,杨贵妃则嫉妒难忍,双方矛盾丛生。

后来定情密誓,因为经过了第十二出《制曲》、第十六出《舞盘》,唐明皇与杨贵妃一起作曲、击鼓、舞蹈,成为艺术上互相欣赏和赏识的知音,两人建立了知音互赏式的爱情。

他们通过在艺术上的共同爱好、追求、创造(作曲、演奏、演出),达到心灵上的融合,从而极大的发展和巩固了他们的天赐姻缘。

《牡丹亭》与《长生殿》在全剧的后半部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长生殿》的后半部分占用了主要写的是唐明皇的情悔之“情”,属于人物心理的内心描写,抒情描写。

在《牡丹亭》中对男主角的这种心理
描写则过少,因此我认为唐明皇的人物形象塑造相对于柳梦梅来说是略胜一筹。

一般爱情题材的描写在写到爱情悲剧时,在爱情失败的时刻戛然而止,以感染观众的情绪。

而《长生殿》则描写了失败爱情的后续过程。

唐明皇在痛失杨贵妃后后悔莫及,【情悔】,【哭像】,【见月】等几场关键戏都是表现唐明皇心中悔恨万千,痛失爱妃,极度的后悔和刻骨的思念。

用这样宏大的篇幅来细腻描绘背叛者刻骨铭心的后悔和痛苦,将这个后悔和痛苦深深写足写透,这是前所未有的,是《长生殿》的新的艺术创造。

这也是《长生殿》中的“情”与《牡丹亭》中的“情”最大的区别。

作者不仅歌颂了“至情”的理想,更对这种“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将其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升华为抛弃世俗价值观念的纯真情感,体现了爱情的理想升华和理想实现。

对于开头有人评价《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我认为这里的“闹热”是对于“静悄悄”,“幽静”,“冷清”而言。

从《长生殿》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的纷杂与场面的安排来看,《长生殿》大体而言都是热闹的。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宫廷生活、安史之乱的背景、仙界为二人补恨的情节等,无一不是人多事杂。

由于二人的身份与经历的事件,他们经常在场上时并非单独一人,而是由众多宫娥、常侍或仙女引出与陪伴,例如《定情》、《小宴·惊变》、《重圆》这几处关键的戏都是如此。

《长生殿》的排场向来为评家所欣赏。

洪昇本人对于此种安排也是有意为之。

他在为曹寅所撰之《太平乐事》杂剧题词中写道:“…凡渔樵耕读、嬉游仕女,货郎村伎、花担秧歌,皆摩肩接踵,外及远方部落,雕题黑齿…罔不罗列院本。

其传神写景,文采焕然;诙
谐笑语,奕奕生动…。

④相比之下,《牡丹亭》的人物场面设置则略为冷清,在大多数场次如《惊梦》、《寻梦》、《如杭》等都是只有两三个人在场上,更不要提什么排场,相对于《长生殿》的排场,《牡丹亭》确是冷清了些。

《牡丹亭》和《长生殿》两部描写爱情的双峰之作,用故事、情节、形象完整地表述了中国人的爱情观,两部作品互为补充,成为民族情感精神世界的符号性代表作品。

它们共同为世人展示出了一幅波澜起伏,梦幻浪漫的爱情画卷。

①激越的浪漫凄美的感伤——《牡丹亭》和《长生殿》“情至”理想比较。

作者郑尚宪黄云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卷第5期。

②孟繁树. 洪昇及《长生殿》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③《长生殿》和两《唐书》中的李、杨爱情新评。

作者周锡山见《长生殿》演出与研究,叶长海主编,页224。

④洪昇:《<太平乐事>》杂剧题词》,《洪昇集》,页513,此序作于康熙四十二年,见《洪昇年谱》,页3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