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美主义、民族主义和地缘政治

合集下载

中国地缘政治

中国地缘政治

中国地缘政治中国地缘政治一、地缘政治学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地缘政治学的概念是: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学的特点:1、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2、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国家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的平衡。

3、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

4、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二、中国东、南、西线地缘政治环境有哪些主要特征?中国东线地缘政治环境主要特征:1、地区经济合作前景广阔A、环黄海渤海经济圈:包括中国辽宁、山东、江苏地区,朝鲜半岛西海岸,日本的九州地区。

这一区域在资金、技术、劳力方面的合作及产业结构及自然资源的分布方面,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B、图们江开发区:图们江是中朝俄之间的界河,三国都有经图们江进出日本海的权利,因而有可能形成为延吉一清津一海参崴的“金三角”,并可能成为与鹿特丹匹敌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

2、地区安全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一是逆流而动的美日军事同盟。

美国利用日本、韩国军事力量,继续推行“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并以“预防性防务”为重点,保持关键地区的军事存在,干涉地区性事务,是影响地区形势缓和的最大不安定因素。

二是扑朔迷离的朝鲜半岛局势。

朝鲜半岛虽有和解的动向,但军事对峙仍然存在,也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不稳定因素。

三是错综复杂的领土领海争端。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东北亚各国间存在着诸多领土领海争端。

如中日钓鱼列岛争端、日俄北方四岛(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归属、日韩独岛争议、中国与日韩关于东海大陆架的划分等。

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变化

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变化

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变化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变化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力量的重新分配,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分析世界格局的变化及其对全球发展的影响。

一、世界政治格局变化1.1 多极化趋势加强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美国、中国、俄罗斯、欧盟等国际力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均衡。

多极化趋势加强了国际间的竞争,也使得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多元化。

1.2 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在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过程中,地缘政治风险也在上升。

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冲突等地缘政治事件,对全球政治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1.3 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兴起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有所上升。

美国、欧洲等地的选举中,反全球化、反移民的政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使得全球政治格局更加复杂,也加大了国际合作与协调的难度。

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2.1 新兴经济体崛起以中国、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这些国家的崛起,使得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2.2 全球产业链重构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产业链正在发生重构。

各国间的产业竞争和合作更加激烈,产业链的布局更加分散和多元化。

这有助于优化全球资源配置,但也给各国带来了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压力。

2.3 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趋势。

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的投入,以期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抢占先机。

三、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3.1 影响全球政治稳定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得国际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兴起等因素,对全球政治稳定构成了挑战。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摘要:地缘政治是‎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地缘‎政治学逐渐‎复苏,发展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学。

从全球地缘‎政治视野中‎,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地缘政‎治形势要求‎中国外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付新形‎势的需要。

通过考察中‎国周边外交‎思维的变化‎,特别是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中逐步生‎长起来的新‎外交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多边制‎度主义应当‎成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重要外交战‎略,这是地缘政‎治变动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外交新思‎维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地缘政治;外交战略一、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的‎版图,你立马会发‎现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意思‎。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

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从地缘区位‎上讲,中国被众多‎国家所包围‎,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门口‎。

我们再来眺望一‎下,在中国的周‎边还有一些‎随时都可能‎“投敌”的南洋国家‎和动荡的阿‎富汗,以及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

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不得不‎承认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

二、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对‎各自采取的‎外交战略(一)美国从地图上来‎看,美国不应列‎为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而言‎,发展对美关系一直‎是其外交之‎中的“重中之重”。

地缘政治学知识点

地缘政治学知识点

地缘政治学知识点地缘政治学作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各国之间在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在地缘政治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常见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地缘政治学概念和历史发展地缘政治学是一门研究国家间地理环境对政治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的学科。

其研究范围包括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地缘环境等因素对国家政策制定和国际竞争的影响。

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以美国学者马克思·罗斯托的著作《地缘政治学》为代表,提出了"地理决定论"的思想,强调地缘政治因素对国家政策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地缘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

二、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1.海权与陆权:海权论和陆权论是地缘政治学中的两大基本理论。

海权理论认为海洋是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重要舞台,拥有海洋霸权对于国家的实力和声望至关重要;陆权理论则认为陆地资源和地理位置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同样重要,国家的实力可以通过扩张领土和控制地理要道来实现。

2.中心论和周边论:中心论强调国家核心地区的地缘政治重要性,主张国家应该保护和巩固核心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周边论则关注国家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主张国家应该通过影响周边地区的政治局势来保障自身利益。

3.地缘政治竞争:地缘政治学强调各国在地理环境下的政治竞争和地缘冲突,国际关系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的竞争,更是地缘政治地位和战略利益的争夺。

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往往是制约国际关系稳定和和平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地缘政治格局分析: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分析全球和地区范围内的地缘政治格局,揭示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缘政治力量对比,为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2.地缘政治风险评估: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评估各种地缘政治风险对国际关系和国家发展的影响,包括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化、金融市场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第三章__地缘政治学理论与美国全球地缘战略

第三章__地缘政治学理论与美国全球地缘战略

心地缘战略——遏制战略,就是要立足于麦金德所说的 “外月牙形地带”,即北美、英伦三岛、南非、澳洲、 日本等,守护“内月牙形地带”或称为“外围地带”, 即欧亚内陆外缘,阻止苏联对这些区域的控制。遏制战 略又可分成两种:“周线防御”和“要点防御”。
2018/9/16
29/41
冷战时期美国实施地缘战略的途径
2018/9/16
21/41
地缘政治学理论在美国的“复活”
由于地缘政治学与德国纳粹之间的某种特 殊关系,这门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几经波 折,甚至一度被打入冷宫。 地缘政治学再次被引入美国并被普及,主 要归功于美国前国务卿亨利· 基辛格,他将 地缘政治学说引进其有关外交政策的论述 中。
2018/9/16
2018/9/16
6/41
第四时期是从冷战结束以后至今。处在这一阶段的美国
以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为背景,继续巩固其全球霸主 地位,地缘战略重心也由此从欧洲转向亚太地区。
“9· 11”事件发生后,美国的地缘战略开始了阶段性
转型,并逐步转向以反恐战略为核心的“大战略”。 同时,美国加强了对极具重要性的地缘战略区域和军 事地带的掌控,这使美国在推进其全球战略的过程中 取得了更为有利的位置。
2018/9/16
35/41
冷战后美国的地缘战略思维
1、牢牢控制欧洲
欧洲是美国大西洋联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美国 的战略重点。在军事上,北约是美国在欧洲的战 略支撑点;在经济上,欧洲是美国最重要的经济 伙伴;在政治上,欧洲国家是美国实行“民主扩
2018/9/16 2/41
2018/9/16
3/41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理论在美国的发展与 “复活”
历史上,美国地缘战略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大致 经历了四个重要的时期:

中美地缘政治的博弈

中美地缘政治的博弈

中美地缘政治的博弈岳勇内容提要:在现今的国际关系中,中美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能够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任何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都不能缺少美国的参与,却也不能缺少中国的参与,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对国际问题的顺利解决是尤为重要的。

但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的发展感到不安,想方设法遏制中国的发展。

这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恐惧有其思想根源及其历史渊源的,我们只有认识到这种思想根源及其历史渊源,才能找到中国和平发展正确路径。

关键词:中国美国地缘政治历史渊源思想根源麦金德斯皮克曼卡普兰在现今的国际关系中,中美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能够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任何重大国际问题解决都不能缺少美国的参与,却也不能缺少中国的参与,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对国际问题的顺利解决是尤为重要的。

随着中国不断地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的情况下,美国作为一个想要一直主导世界的国家,必然会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安。

这种不安并不是对今日的中国才有的,这种对中国发展的恐惧一直蕴藏在西方国家的思想意识里,极大地影响着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美国不过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流思想普遍认为不能放任中国的壮大,必须遏制中国的发展,已达到维护西方世界在世界中的优势地位。

本文将对美国在今天对中国采取遏制战略的思想根源及其历史渊源做一个分析,以探求未来中国的发展路径。

一.历史渊源中美两国作为太平洋两岸的国家,没有直接的领土联系,但为何美国要把中国看做是一个威胁美国未来世界主导地位的国家呢?为何美国要把中国的地缘位置看做如此重要呢?从美国方面看,其根源在于美国为建立在太平洋的海洋霸权,需要对西太平洋的大国—中国进行遏制,以加强对西太平洋的控制,保证美国在此地区的利益不受到任何挑战。

美国与中国海权矛盾的产生是伴随着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特别是成为世界霸主之后,不断加强的太平洋控制战略而形成的。

美国的西太平洋战略构想主要是以一个“岛链战略”尤其是以环绕西太平洋“边缘地带”的军事同盟体系对中国进行封锁遏制,试图把中国局限在中国领土范围之内进行发展,让中国的影响力不出第一岛链范围。

中国地缘政治——闳远大师版

中国地缘政治——闳远大师版

一、地缘政治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和预测世界和地区范围的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关于地缘政治有几句话说得非常好:地理和政治是地缘政治的基础。

政治建立在军事和经济之上。

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友谊。

傅莹老太曾经说过,“你们军人在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不要指望我们这些外交官能用嘴巴给你们拿回来。

”呵呵!(讽刺的是好多国家利益都在谈判桌上被这帮外交家动动嘴皮就丢掉了)二、中国自身地缘概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是个岛国。

尽管并非被水包围(只有东侧是海洋),中国周边的地势使它从任何方向都很难接近,只有少数地方能够进入中国。

不过为了了解这个国家,我们必须从那些包围它的山区,丛林和荒地开始。

这些坚固外壳包容了并保护着中国。

中国内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核心腹地和围绕着的缓冲区域。

中国有一条15寸的等雨量线。

在这条线的东部年降雨量大于15寸,西部则小于15寸。

大批中国人居住在这条线的东部和南部。

这即是中国的核心腹地,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地方,汉族人的家。

这有助于了解为什么超过十亿的中国人住在只有美国一半面积的地方。

这片腹地分成南北两部分,并形成了两种重要的方言,北方的普通话和南方的广东话。

两种方言的书写方式是相同的,但是谈话时几乎无法相互了解。

这片地区有两条主要的河流,北方的黄河和南方的长江,还有一条长度排在第三位的南方的珠江。

这里是中国的农业地区,然而有关于中国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

这种压力造就了近代中国历史——必须在这里生活,又试图超越这片土地。

一圈少数民族地区围绕着腹地——西藏、新疆(维吾尔穆斯林的故乡)、内蒙古和满洲。

历史上,这些缓冲地区在中国强盛时被统治,衰弱时则脱离。

今天,大量的汉族人安置在这些区域。

这是矛盾的一个原因,不过今日汉族人已经足够强大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具有悠久而深远的历史背景。

自古以来,中国的地缘政治思想在国家治理和外交政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对地缘政治有着独特的解读和应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体现了对天地、人伦、政治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传统文化中重视的仁义道德、礼义法纪等价值观念,对于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关系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中国古代的“王道”思想强调以德治国,以和为贵,通过仁慈和善意来化解国际斗争,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还体现了对地域与民族关系的重视。

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理念,主张以和为贵,以和平共处为目标。

这种地缘政治思想认为,各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和平、公平、正义的追求,强调了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将对未来的国际合作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2 地缘政治思想的重要性地缘政治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地缘政治思想,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中国在区域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角色,揭示中国在处理地缘政治关系中所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地缘政治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国家政治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深刻思考。

1.3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其地缘政治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对外政策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外交决策的理解和解读。

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可以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地位提供参考和启示,为应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挑战提供思路和借鉴。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学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学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学第一章:国际关系的定义国际关系是研究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是在大国之间建立外交关系的后面诞生的,起初主要是为了研究外交政策,然后研究更加深入的外交问题,包括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等方面。

第二章:地缘政治学的定义地缘政治学是指通过研究地理因素来理解国际关系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

地缘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是地缘战略和地缘观念。

地缘战略是指在地理和历史背景下,如何设计和推进外交政策。

而地缘观念则是一种思想模式和思考方式,它将地理、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连接在一起。

第三章: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现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主要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构造主义等。

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基于国家利益和力量的竞争,国家之间的决策是基于理性、自利和实用主义的。

自由主义则强调民主和国际合作,主张国际制度是基于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民间社会建立的。

构造主义则认为国际关系是由国际体系和国家请求共同构建的,它强调历史和文化因素以及国际惯例的重要性。

第四章:地缘政治学的主要理论地缘政治学的理论包括心理地理学、区域研究和地缘政治力量平衡等。

心理地理学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区域研究借鉴多学科的知识,研究整个区域的地理、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问题。

地缘政治力量平衡则是指通过权力平衡和利益平衡来维持地缘政治关系的稳定。

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学都涉及到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战略竞争、国际制度以及跨国合作等多个领域。

例如,国家安全和战略竞争是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学最主要的研究领域。

国际制度则是指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律框架。

跨国合作包括贸易、投资、技术合作、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第六章: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学的实践应用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学的理论研究能够帮助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和社会机构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发展机遇。

例如,现实主义理论可以帮助国家规划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

自由主义理论则可以为国际组织的发展提供指导。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话题:地缘政治和文化地缘政治学2008年01月14日08:19绪论一,地缘政治学概念释义1,_ 中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概念的争议《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的定义;《辞海》的定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理测绘气象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2,最早提出地缘政治概念的是瑞典学者契伦(RUDOLF KJELLEN)的定义;3,_ “边缘地带论”的创始者斯派克曼(JOHN SPYKMAN)的定义;4,_ 总结: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安全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其内涵包括地缘政治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分析;分析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5,_ 地缘政治与地理政治(Ceopolitik)和政治地理的关系;地缘政治与地缘关系,地缘战略的关系.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目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1,_ 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2,_ 地缘政治的研究目的是判断一国在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中所处的战略态势,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制定外交政策.3,_ 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实力的地理基础;第2,实力的地理结构;第3,实力间的利益关系.4,地缘政治的主要特征:第1,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正如斯派克曼所言:”地缘政治学的专门范围在对外政策方面.”;第2,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或加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平衡;第3,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斯派克曼”;第4,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三,参考书目:(德)拉采尔《政治地理学》1896年;(瑞典)契伦《国家有机体》1901年版;(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1992年,《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将来》2003年;(美)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英)H·J·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和〈民主的理想和现实〉1919年;(美)尼古拉斯·斯派克曼《和平地理学》1944年;(美)索尔·科恩《分裂世界的地理与政治》1964年;(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1993年;(美)Z·布热津斯基《运筹帷幄》1986年,《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1993年,《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1997年;(美)约翰·柯林斯《大战略》1978年;(英)P·奥沙利文《地理政治论—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1991年;(德)豪斯浩弗尔《太平洋地缘政治学》1942年;(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1987年;(意)G·杜黑《制空权》1950年;刘雪莲《地缘政治学》2002年.内容第一讲: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创立一,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政治地理学1,_ 政治地理学的产生:政治地理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原因有三:(一)在不大的地理范围内并存着多种多样与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生活方式,从而为学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前六世纪,古希腊学者赫卡托斯(Hecateus)曾描绘了一幅被划分两部分的世界地图,一部分是欧洲;另一部分是亚洲和非洲.一个世纪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里得(Parmenides)提出了把地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的理论.亚理斯多德认为,希腊人所处的温带在政治权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二)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对一个国家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城邦阿提卡的认识即是如此.亚理斯多德也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理想国家还应该有一个理想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三)后代人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开放观念,所以,他们的理想国家一般都要建设在孤岛之上,以杜绝外部世界腐化风气的影响,如英国莫尔(T.More)的”乌托邦”,意大利康泊内拉(T.Canpanella)的”太阳城”以及英国洛克(Locke)设想的国家都是如此.2,古希腊人对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罗马帝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博(Strabo)把整个地球分成若干四边形,其所谓”可居住地带”即在四边形的一个之内.而只有这片地区才具有政治地理学方面的意义,应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中心.3,自西欧文艺复兴之后,在政治地理学方面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家是法国让.博丹(J.Bodin)和孟德斯鸠(Montesquieu).博丹明确指出,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与国家政体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孟德斯鸠把自然条件与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生活等等结合起来,称之为”法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他的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为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地理决定论”的代表人物.4,在孟德斯鸠之后,还有不少学者试图对社会政治现象提出地理学,或者广而言之,自然环境方面的解释.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Toynbee)提出的”挑战—应战”的文明发展模式当中,自然环境就囊括了他所列举出的5种挑战性刺激因素中的两个方面,即那种气候,地势和土壤条件恶劣的地区以及需要通过勘探,开垦和发展才能把荒野变成良田的地区都可能刺激文明的发展.5,在其他的三种”刺激性因素”(来自某一外国的挑战,来自外部的不断增加的压力,惩罚的刺激)当中,前两者也是与政治地理学分不开的.由此也可看出汤因比的历史观中环境因素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了.6,强调自然环境因素对政治—历史进程的影响作用的另一位知名的近代学者是美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1893年,特纳在美国历史协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的演说,后来又出版了《美国历史上的边疆》一书.7,特纳的理论被其他的学者加以演绎和阐发,并由此形成了美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所谓”边疆学派”,这些学派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边疆”的存在及其作用来解释美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边疆学说”在美国有十分广泛的影响,从肯尼迪提出的”新边疆计划”到里根政府时期的”高边疆政策”,都可以看出”边疆”思想的痕迹.”高边疆”一词最初由格雷厄姆中将于1980年提出.所谓”高边疆”就是太空领域,指历史上对于开拓国家边疆具有独特情结的美国,应该对地球的外层空间进行新的开拓,从而使得太空领域成为美国新的边疆.8,在欧洲的传统思想当中,无论是古希腊人还是古罗马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他们在国家间的关系问题上都没有较大的建树.自然,他们也就不会更多地考虑地理环境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这是政治地理学的研究长期以来更多局限于国内政治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情况到19世纪才有所改变,而正是这种改变导致了西方地缘政治学的诞生.9,这个变化的产生自然有其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那就是自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展,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联系和国际冲突在规模和程度方面的急速增加.这一切为人们从一种全球的视野来探讨国家间的关系乃至人类历史的进程提供了素材;而哲学,历史学,自然史学以及地理学的发展,则为这样的探讨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10,西方地缘政治学首先诞生在德国.179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他的《论永久和平》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世界政府的设想.亚利山大·洪堡就是18-19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然史学家和探险家之一.他以其广博的自然史知识与德国的卡尔·里特尔一道创立了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整体论思想的德国的地理学学派.洪保和里特尔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强调人,国家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1,里特尔从1822年到1859年连续发表的19卷本巨著《地理学及其与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关系》所阐释的主题.由洪堡和里特尔所开创的德国地理学派在两个方面为后世的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12,首先就是这个学派强调人类生活单间的整体性以及地理学的人文色彩,其次由于它既强调地理研究中的整体性,又强调它的区域性,从而为后人对各地域的比较研究提供前提.13,地缘政治学的真正的创始人,则是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西·拉采尔.他秉承了洪堡和里特尔的地理学思想,相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接受了当时非常浒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反映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哲学观念.1897年,拉采尔发表了《地理政治学》一书;正是他提出了地缘政治学其他概念框架—虽然他自己尚未使用”地缘政治学’一词.并且明确地把国家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这本著作的主题.14,他认为国家乃是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因而,与自然界的所有有机体一样,它必然地具有必须适应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一面,又必须具有不断生长发育,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求得自己的生存的一面.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成就,也就相应的具有两个方面的标准,即第一,看它是否能够成功地适应它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第二,作为一个”空间有机体”,看它是否能够通过不断的领土扩张而增强自身的力量.15,拉泽尔据此还提出了后来在德国被广泛作用的”生存空间”的概念,用以指一个国家的健全发展所需要的地理条件.”国家的疆域不可能是永久不变的,因为国家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因而不可能被压制于生硬的界限之内.国家的形式和力量依赖于它的居民,而它的外向性的运动则体现为其所占有领土的收缩或者扩张.16,在当时的德国,这一理论倍受青睐.因为它不仅把当时思想界最为流行的达尔文进化论,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以及传统的德国哲学和地理学融为一体,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应和了当时在德国已经逐步滋生的民族主义和强权主义思潮.17,最先对拉采尔的地缘政治学思想作出积极反应的是瑞典人鲁道夫·契伦是一位彻底的国家有机体论者.契伦于1901年出版了《国家有机体》一书,就是在这本书中,他首创了”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他建立一种全新的国家理论—国家的有机体论.契伦提出了有关国家的5个重要的变量:地缘政治,经济政治,人口政治,社会政治和法律政治.18,由于国家是一种空间的有机体,因而疆土就是国家生存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富于生命力却又空间有限的国家以殖民,兼并乃至征服的方式扩展其疆土是一种绝对的政治规律.因此他提出了建立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中欧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邦联的设想,这个邦联将分别以顿克尔克,里加,汉堡和巴格达作为它的四角,囊括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19,到20世纪初,地缘政治学在德国就已经初具规模,在其他国家,像美国,英国和法国也都出现了各不相同的地缘政治理论.战后随着这些理论的进一步综合,使地缘政治学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第二讲: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及其流派(战前和二战时期)一,马汉与海权论马汉(1840-1914)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和航海史学家.1890年,其发表《1660-1783年间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系统提出了海权理论.此书与后来出版的《1793-1818年间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及《纳尔逊生平-英国制海权的化身》一起构成了其海权理论三部曲.马汉的海权论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强调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二是规定一系列指导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即通过历史上海军行动对海洋政治的控制与一支强大海军对于大国外交政策影响这两者之间关系加以考察.关于民间商业航海及海军军事活动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马汉提出海军体系,运输体系和驻泊体系构成其海权论三个重要环节,因此,马汉提出了影响国家海权的六个基本条件,即地理位置,自然结构(地形),疆域,人口,民族性格和政治制度;关于对美国海军战略决策的理论的研究,1911年,马汉出版了《海军战略—与陆战原则的对比》一书,集中论述了海军战略原则和路线.集中海上优势兵力摧毁敌人有生力量,并给予毁灭性打击,是马汉海权战略理论的基础.从全球来看,马汉认为,以巴拿马和苏伊士运河为界的北部陆半球因其活跃的贸易和政治活动,是世界力量的中心.其中亚洲特别是北纬30-40度之间从中国到地中海的广阔地带,他称为”争执中的和可争执中的中间地带”,属于地缘政治上的无人区,一直是俄国和各海权国家争夺的焦点.此外,马汉认为美国处于两大样之间,传统上把美国和欧洲分割开来的地缘政治观点已经过时,美国具有发展海上力量的独特优势,应介入欧洲大陆的内部事务.其理论对美国海军战略的制订具有重大的影响.二,麦金德与陆权论麦金德(1861-1947)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战略家.其基本观念”是人而不是自然在行动,但自然在很大程度上行使着控制权.”1904年,其发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一文,首次系统阐述了其地缘政治学理论.这一理论,虽经其多次修改,但其核心却始终如一.1919年,麦金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在这部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心脏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枢纽地带”的地理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囊括了东欧和西伯利亚,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其次,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板快被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整个世界.”1919年,麦金德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在这部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心脏学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枢纽地带”的地理范围被进一步扩大了,囊括了东欧和西伯利亚,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其次,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大陆板快被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整个世界.”麦金德的世界史的地理观,就是认为世界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陆上国家与海上国家反复斗争的历史,而陆上力量的中心即所谓”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则是欧亚大陆的中央地带.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中部平坦的大草原曾经便利了蒙古人对欧洲的入侵,而十字军东征,则被麦金德作为是欧洲人对亚欧大陆中心的第一次攻击.麦金德提出,在哥伦布时代,这种大陆与海洋的对抗对于海洋一方有利;然而,随着一个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系统和武器系统的发展变化,力量对比已经开始向大陆一方倾斜.二战时期,麦金德对其理论做了进一步修改,并且提出了”大陆心脏学说”的第三种版本.其观点主要反映在1943年发表的《环型的世界与赢得和平》一文.麦金德首先再次对”心脏地带”的范围加以修正,使之与苏联版图完全重合.其次,他首次提出”陆间大洋”的概念,就是北大西洋.麦金德认为这是在”心脏地带”之外,能够在经济上和战略上维持强大的政治权力的地区,并被其称之为”我的第二个地理学概念”.此外,他还认为”枢纽地带”不再是便于运动的地区,而是建立在人口,资源和内部联系基础上的”力量堡垒”,这就大大降低了亚欧大陆东北部边缘及其内部沙漠和荒原地带的重要性.几乎同时,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不少与麦金德”大陆心脏学说”相似的地缘政治理论其中较著名的是英国费尔格雷夫和美国人斯派克曼.其与麦金德理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将陆上力量与海上力量的对抗视为世界历史的主题.三,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有影响的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是斯皮克曼.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大力量中心: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欧洲沿海地区和东亚沿海地区(后两个地带被他称为所谓的”内新月地带”),对于世界主导权的争夺就表现为包括南北美洲大陆的西半球和包括心脏与边缘地带的欧亚大陆的战略性对抗.斯皮克曼认为,在欧亚大陆上,并不是”心脏地带”反而是”边缘地带”构成对海上力量的主要威胁,”上个世纪旧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格局就是海上通道周围的英国海上力量与试图冲破其周围的包围圈的俄国陆上力量的对抗”.并且他提出了一个对麦金德的上述著名命题的修正:”如果说在旧世界的权力政治中有一个公式的话,就是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斯皮克曼理论的实际含义就是,德国与日本的结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有可能控制上述三个世界力量中心进而控制整个世界.面临着这样一种情势,美国要保证自己的实力地位,就只能与英国结成战略同盟.由于三大力量中心的理论,以及俄国与英国在欧亚大陆的边缘的争斗的理论构成了斯皮克曼地缘政治学的基调,因而在他对战后世界格局的设想中,由美国主导的三大力量的平衡就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证.与此相适应,斯皮克曼也不赞成彻底消灭德国和日本的实力,这两个国家应该成为制约俄国争夺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企图的重要力量.为了有效地遏制俄国的扩张倾向,美国还必须在”边缘地带”保持优势的军事存在---这些观点成了战后的杜鲁门主义直接的理论先导.五,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1,_ 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渊源:首先,一战后德国地缘政治环境为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政治背景;其次,麦金德”大陆心脏学说”为其提供了理论来源;最后,拉采尔关于”生存空间”理论与国家有机体学说,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2,_ 豪斯霍夫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第一,国家的生命力就在于对生存空间的不断扩张的能力;第二,地缘政治学体现了对世界历史的地理学解释,世界史就是国家间的征服史.国家在政治上的生长完全是由其地理环境条件所决定,是作为一种有机体存在的国家与这个国家赋予了人格特征的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种族与土地具有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一种国家的天然疆界与持续的领土扩张之间的动态关系.3,_ 以豪斯霍夫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家阐发了一整套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政策服务的理论体系.首先是关于”泛区”的思想,即在”空间中寻求其存在的超民族的全球性思想”.其次,在不同场合,德国地缘政治学家提出了三个或四个”泛区”,即泛美地区,泛东亚地区和泛俄罗斯地区,这几个泛区将分别美国,德国和日本所主导.最后,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将来自于这些泛区之间的力量平衡.因此,此一时期德国地缘政治学已完全变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工具,失去了任何意义上的科学性.地缘政治学在战后也被当成是扩张主义的代名词,但把纳粹德国的暴行归罪于地缘政治学则是不公平的.六,杜黑与制空权理论杜黑(1869-1930),意大利空军战略理论家,制空权理论的创始人.1909年军用飞机在美国刚刚投入使用,杜黑即意识到”天空即将成为战场”.1921年,他发表《制空权》一书,系统论述了其空权思想.杜黑认为由于陆上力量只限于陆地,海上力量限于海面,而空中力量不仅可以制陆,制海,还可以制空,因此,在未来战争中谁控制天空并取得空战胜利,谁就能赢得战争胜利.其主要内容为一,空战改变了以往的战争模式,使过去的平面战争演变为立体战争;二,独立空军就可以赢得战争胜利,如何加强空军建设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三,掌握制空权是空战和战争胜利的关键;四,夺取制空权后,空战目标就是轰炸和平居民和中心城市,战争将是短暂的.但是,杜黑的理论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美国战略地理学家塞维尔斯基(1894-1974)发展了杜黑的空权论.他在1950出版的《空军:生存的关键》一书中提出了航天理论和北极中心思想.塞维尔斯基认为,北极由于是美苏空中力量控制范围的重叠区,因而可能成为未来空权争夺的焦点.谁控制北极谁就控制地球.其航天理论成为后来高边疆战略的理论先导,由此,对空权的争夺从表层空间延伸到外层空间并成为当今大国谋求空中优势的主导方面.第四讲:战后西方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演变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发展到了极端状态.纳粹德国的覆灭,不仅意味着带有浓厚的地理决定论色彩的旧地缘政治学的终结,而且也标志着地缘政治研究的中心如同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一样,从欧洲转到了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地缘政治学对于传统的旧地缘政治学而言,既有继承的一面,也有批判和发展的一面.前者表现在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乃至于某些思维方式仍然被人们所使用;而后者则体现为在。

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解析

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解析

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政治地理学所研究的空间政治现象分三个尺度,即国家的内部的区域或地方的政治格局与关系,国家的政治地理特点以及国家之间的政治格局与相互关系。

在第二章至第六章,我们分别从国家的起源、民族的形成、国家的空间特征和综合国力与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政党、选举地理来阐述国家级与国家以下的区域级的基本特征与空间结构。

第六章是介绍各家的关于国家的政治地理理论。

以下四章则是阐述国家级以上的国家间的政治地理。

地缘政治学是其特征的规律性阐述与理论概括。

由于国际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并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等实力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其空间的格局亦有所不同,故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地缘政治论说。

有时,由于角度与侧重点的不同,同一时期,有不同的地缘政治论说。

另外,地缘政治学虽然是根据客观实际进行理论概括,但是由于人的思想现点、哲学思维、阶级立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不同,地缘政治学的论说亦受其影响。

因此,各家论说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甚至,有的走上邪路,滑到为本国的侵略扩张服务的道路上去。

为了先掌握些有关国际关系的背景知识,故本章放在第七章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之后。

对第九、十两章来说,则是先学些规律性概述,为深入了解这两章打下基础。

一、地缘政治学概念及其复兴地缘政治学(Geopolitik)一词是在德国哥德堡大学政治学教授基伦(Rudolf Kjellen,瑞典)在其所著的《生存形态的国家》(1916年)一书中提出的。

他吸收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和“生存空间”的理论,并进一步发挥,建立了用地理环境来说明政治现象与事件的地缘政治学。

当时,这一术语并未引起学术界与社会的注意。

后来,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浩弗于1924年在《地缘政治学杂志》发表大量的地缘政治文章,并为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制造理论依据和提供宣传工具。

这不仅使地缘政治学突然之间为世人所知,同时也使作为一门新的学科的地缘政治学受到玷污,不仅其本身受到学术界的非议、社会的指责,几致身败名裂万劫不复的地步,而且亦使政治地理学受到牵连,较长时期遭受冷遇。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源远流长,包括儒家、道家、兵家、墨家等不同学派对地缘政治的思考。

儒家注重仁爱和和谐,主张以仁治国,兼济天下;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谋求民族自立自强;兵家侧重实力和战略,提倡以武力维护国家利益;墨家推崇兼爱和兼利,主张和平相处。

这些地缘政治思想在当代世界仍具有深刻启示,如儒家的和平共处、道家的自立自强、兵家的强国之道、墨家的互利共赢等,为当今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也在当代得到延续与发展,不断丰富并影响着现代国家治理与外交决策。

这种传统思想的传承对于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地缘政治思想、儒家、道家、兵家、墨家、当代启示、延续与发展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缘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是指古代中国在处理周边国家关系和地缘政治问题时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

古代中国的地缘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兵家和墨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中,这些思想对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战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地缘政治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基石,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的重要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缘政治思想强调一国之边,必有一守。

这一思想认为,国家在处理周边地区事务时应该谨慎行事,保持警惕,坚守国土边界,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还强调和平共处,主张以和为贵,避免和周边国家发生冲突和战争,推动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

地缘政治思想还强调智慧和策略,认为处理周边地区事务要适时施行,灵活应对,化解危机,实现和谐共处。

1.2 地缘政治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地缘政治思想是指关于国土、疆域、领土的把握和利用,以及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念和原则。

什么是民族主义?

什么是民族主义?

什么是民族主义?概述: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想,其核心是对尊重和维护自己民族利益的强烈情感和意识。

这一思想追求民族自尊、有机体意识、民族归属感以及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民族主义在个人的价值观和政治形态上都有不同的表现,但它通常与国家主义和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1. 民族主义的起源: 19世纪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是现代民族主义的起源,当时许多国家逐渐成立并形成了相对清晰的民族边界。

2. 民族主义的扩散: 民族主义思想在20世纪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成为许多国家的主导思想。

3. 民族主义的分化: 民族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分化,一些民族主义把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目标,而另一些则将它作为一个过渡阶段来看待。

二、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1. 文化民族主义: 通过文化传承和保护来表现民族主义,如语言、历史、传统。

2. 政治民族主义: 强调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如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

3. 经济民族主义: 维护本国利益和文化,妨碍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

4. 扩张主义民族主义: 通过扩张实现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纳粹德国。

三、民族主义的利与弊1. 利: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团结、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它为国家统一和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2. 弊:民族主义会导致民族之间的对抗和敌意,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它也会引起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导致社会分裂和冲突的加剧。

四、民族主义在中国1. 中国民族主义兴起: 自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屈辱和风雨飘摇的岁月,因此民族主义在中国会有更加特殊的表现。

2. 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变革: 在中国不同时期的阶段,民族主义的表现方式不断发生着变革,例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3. 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当前,中国正处于国家的崛起期,民族主义情绪正在崛起。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中国的民族主义表现出了其独特性和特殊性。

jahfkja档

jahfkja档

地缘政治学定义:把空间作为理解国际关系最为重要的因素,研究解释世界地理政治秩序的一个地理学传统领域。

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

它历经兴衰,至今仍通行于西方世界,成为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

“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

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着重研究国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规律。

政党: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

·豪斯浩弗1.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思想:德国地缘学的中心人物是卡尔·豪斯浩弗。

他在帝国的军队中晋升到少将,并担任过德国驻日使馆武官。

一战后,他在慕尼黑大学讲授过地缘政治学与军事地理学。

他越来越被地理和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所吸引,并推崇基伦的“国家有机体”学说和麦金德的“心脏地带” 学说,信奉国家的区位和领土特性是决定其命运的主要条件。

他于1924 年创办《地缘政治杂志》,并首任主编。

随后又创办《时务评论》英文版传播德国地缘政治思想。

在其周围也就集中了一大批德国地缘政治学的鼓吹者。

在慕尼黑发展起来的德国地缘政治学是通过运用地理空间和地域透视,把历史、经济、政治和自然科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产物。

地缘政治学变为一门科学和艺术,其目的是通过对一个国家的形态学观察和它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来认识一个国家的动态运转情况。

在对国家看法上,他们接受社会达尔文主义,把国家看作是那种具有被基伦大致刻画出了特性的有机体。

在国家的生存中,生存空间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

国家有机体的生长和发展有赖于对生存空间的获取,大的生存空间又给予国家以更大的动力,民族文化的传播是征服空间的最有效的方法。

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解析

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解析

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政治地理学所研究的空间政治现象分三个尺度,即国家的内部的区域或地方的政治格局与关系,国家的政治地理特点以及国家之间的政治格局与相互关系。

在第二章至第六章,我们分别从国家的起源、民族的形成、国家的空间特征和综合国力与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政党、选举地理来阐述国家级与国家以下的区域级的基本特征与空间结构。

第六章是介绍各家的关于国家的政治地理理论。

以下四章则是阐述国家级以上的国家间的政治地理。

地缘政治学是其特征的规律性阐述与理论概括。

由于国际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并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等实力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其空间的格局亦有所不同,故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地缘政治论说。

有时,由于角度与侧重点的不同,同一时期,有不同的地缘政治论说。

另外,地缘政治学虽然是根据客观实际进行理论概括,但是由于人的思想现点、哲学思维、阶级立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不同,地缘政治学的论说亦受其影响。

因此,各家论说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甚至,有的走上邪路,滑到为本国的侵略扩张服务的道路上去。

为了先掌握些有关国际关系的背景知识,故本章放在第七章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之后。

对第九、十两章来说,则是先学些规律性概述,为深入了解这两章打下基础。

一、地缘政治学概念及其复兴地缘政治学(Geopolitik)一词是在德国哥德堡大学政治学教授基伦(Rudolf Kjellen,瑞典)在其所著的《生存形态的国家》(1916年)一书中提出的。

他吸收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和“生存空间”的理论,并进一步发挥,建立了用地理环境来说明政治现象与事件的地缘政治学。

当时,这一术语并未引起学术界与社会的注意。

后来,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浩弗于1924年在《地缘政治学杂志》发表大量的地缘政治文章,并为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制造理论依据和提供宣传工具。

这不仅使地缘政治学突然之间为世人所知,同时也使作为一门新的学科的地缘政治学受到玷污,不仅其本身受到学术界的非议、社会的指责,几致身败名裂万劫不复的地步,而且亦使政治地理学受到牵连,较长时期遭受冷遇。

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

哲伦的新创
地缘政治学”一词,是瑞典政治学家哲伦(1864—1922)的新创。他利用拉采尔关于有机体的国家论发展了地缘政治学,认为国家的行为应被看作是一种竞争力量,必然的结果就是少数强大的吞并弱小的,这是竞争中的永恒规律。这样,力量因素就成了国家的决定因素,只有大国强国才能影响大陆及全球的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哲伦对沙皇俄国向外扩张的趋势而对他的祖国瑞典所产生的危险忧心忡忡。在他看来,瑞典所在的斯堪的纳维亚集团根本无力挽救这种趋势。解决办法是祈求德国老帝国能够成为未来德国——北欧集团的中心,从而维护欧洲中心的稳定。他在《现代的诸列强》(1914)中明确提出,德国向外侵略是“人类的使命的责任”,认为德国海陆兼备,这是争夺世界强国地位最有利的条件。哲伦的这种思想与以后德国的侵略扩张意图不谋而合,从而成为第三帝国地缘政治学派的奠基人。
4.有机体是生长的,国家也是不断生长的,一个国家必然和一些简单的有机体一样地生长或老死,而不可能停滞不前。当一个国家侵占别国领土时,就是其内部生长力的反映,强大的国家必须有生长的空间。空间有机体的国家存在自然的增长趋势,如果没有强大的邻国给予有效的反对,它就会超越这些界限。
因此,有人把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的运动论归结为“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和“边疆动态论”的统一体。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影响尤为突出。尽管他并未提出“地缘政治学”这一概念,但后人还是根据拉采尔的国家理论确认他为地缘政治学的鼻祖纪末,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陆地机械运输革命的发生,使海权逐步让位于陆权。最早阐述这一观点的是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1861—1947),他曾任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和皇家地理学会会员。麦金德一生从事教育和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对国际和各国局势的变化的历史观察和思考,寻找一种“至少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公式”,而“这个公式具有透视国际政治中的一些对抗势力的实用价值”。1904年,他在皇家地理学会宣读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这篇著名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成为第一个以全球战略观点来分析世界政治力量的人。此后,麦金德又分别于1919年和1943年发表了《民主的理想和现实》和《全世界赢得和平》两篇论文,对他的理论进行了论证。在麦金德看来,整个世界的历史就是大陆强国和海洋强国相互斗争的历史,尽管海权强国占过优势,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由于陆权国家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且交通日益改善,海权国家终将被陆权国家所压制。因此他提出,世界力量重心所在的欧、亚、非三洲由于陆上交通发达,已变成一个世界岛;世界岛的中心位于欧亚大陆中部的心脏地带,其范围大致西起东欧,东至中西伯利亚和蒙古,南起小亚细亚、亚美尼亚、波斯和中国的西藏,北至北冰洋。其外围则依距离的远近和人力,除东欧这个门户外,其余方向海权国家均不易进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堡垒,而占据心脏地带的国家却屡屡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带扩张。据此,麦金德断言,占据东欧是控制心脏地带的关键,并把他的全球战略思想归纳成著名的三段警句:

美国地缘政治思想起源与实践

美国地缘政治思想起源与实践

美国地缘政治思想起源与实践作者:徐向阳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20期作为美国地缘政治思想先驱的三大理论一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陆权论、斯拜克曼的边缘地带说,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产物,它们在美国崛起的不同历史时期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全球战略部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马汉的海权论马汉深入研究十七至十八世纪英国殖民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发现,英国殖民主义者为获得本国发展所需的资源和市场,称霸海洋,大肆进行殖民扩张。

于是他首先提出了以“制海权”理论来解释历史的思想,并完成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马汉写作的背景是欧洲强国扩张进入最后一个高潮,美国则正向世界大国迈进,他的思想正好适合了美国海外扩张政策的战略需要。

马汉海权战略思想的内容有以下三点:(一)海上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拥有制海权,特别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对于大国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二)海权帝国若想生存下去,就应该把陆权国挤压到欧亚大陆深处。

同时还应占领沿海领土并控制沿海地区的国家和民族,为此需要用海军基地对敌人实施包围。

(三)占据能够控制陆权的地带对于防范陆权国家的挑战至关重要。

这样的地带包括:海峡、半岛、岛屿。

马汉的海权理论从地缘战略角度说明了美国优先发展海上力量的重要性。

美国要想从一个区域大国变成世界性强国就必须发展海军。

历史证明,马汉的这些主张在美国突破“孤立主义”成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中非常具有战略远见。

马汉指出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地位相似,将成为一条战略性水道。

“显而易见的是,这条运河会改变贸易路线的走向,从而会导致商业活动和通过加勒比海的航运量的巨大增加。

而如今相对冷清的这一海域将成为像红海那样的航运要道,前所未有地勾起海洋国家的兴趣和野心。

这片海域的每一个地点的商业和军事价值都会上升,而运河自身将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中心。

”后来,美国独揽了运河的开凿权,成为美国本土防御的南部屏障之一。

孙中山的美国观与中国现代化

孙中山的美国观与中国现代化

孙中山的美国观与中国现代化
周宇清
【期刊名称】《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5)003
【摘要】美国繁荣的社会经济和新颖的政治制度启迪孙中山在中国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榜样的民主共和政体,但并没有得到美国当权者的同情和支持,他随之转向了苏俄,却又存留着对美国的某些艳羡和赞赏.虽然孙中山向往的民主共和国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但是他对美国的认识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总页数】5页(P36-40)
【作者】周宇清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四川内江6411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
【相关文献】
1.孙中山建国方略与中国现代化
2.宋耀如美国观对孙中山的影响
3.试论孙中山的美国政治、社会观
4.试论孙中山的美国政治、社会观
5.孙中山后期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美主义、民族主义和地缘政治
以下是关于崇美主义、民族主义和地缘政治,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在中山大学哲学系“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想从中美关系谈起今天的话题。

因为现在围绕伊拉克事件发生的种种争论的主要背景,还是对于美国应该如何认识,对于中美关系应该如何认识。

长久以来,这些都是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是民族主义、新左派和自由主义论战的主战场之一。

作为世界最先进的民主国家和唯一的超级军事强权,美国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多重复杂的含义:
一方面,美国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帮助最大,是中国经济产品的主要外部市场之一,自1972年以来,它在与中国战略上相互利用的同时,还对我们发出了理念上(也就是意识形态上)极大的善意,希望我们最终演变成为一个自由民主、尊重人权的国家。

这正是有利于中国人民的基本利益的方向,也是有利于中国根本的国家利益的方向。

中国社会自身转型的目标之主要方面,就是要成为这样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享有充足人权的生活,最少遭受种种人造枷锁的束
·
缚。

在实现这种转型的进程中,美国的政治文明是我们仿效的主要目标,可以说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应该真诚地向她学习自由民主知识,应该敞开胸怀接纳她善意的理念输入和直言不讳的人权批评。

我认为,这才是中华民族应有的气度。

另一方面,美国又是一个超级军事强权,它为自身基本的国家利益而动,又为溢价的、有时候是非分的霸权利益而动。

这些为霸权利益而动的行为,有时(比如在台湾海峡地区)就和中国的国家安全发生冲突。

自1996年以来,中美之间发生了多次高危摩擦,1999炸大使馆,2001中美撞机,都对中国在战略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压力,令中国人的自尊受到了一定的挫伤。

一部分地缘政治的专业研究者认为,这些事件的背后,代表着美国对中国正在增长的实力表示恐惧,它在继续支持中国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同时,欲在地缘战略上未雨绸缪,运用其强大的军力优势,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规范和限制,希望再度复兴的中国成为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一个以服从和依赖为基调的伙伴,不会对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产生重大挑战。

上述两个方面,就象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是同时存在的,而且是相互补充的。

作为一个持温和、保守的自由主义立场的言说者,我认为,中国一部分激进的自由主义者在理解中美关系问题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迷失,他们只愿意看到上述中美关系“硬币”的正
·
面,而拒绝正视“硬币”的反面。

美国文明的确存在着众多新颖、积极的内涵,对于一些人的亲美,我是能够理解的,但是一些人由亲美进而走向过分的崇美,站在美国的立场上看待中美关系,对美国的国家利益和霸权利益不加剥离和区别对待,一概地加以合理化认同;而把从地缘政治角度对于中国国家利益的基本考量,一概地视为专制者的话语和非理性的民族主义话语,我以为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有些人在这个极端上滑得很远,甚至把美国美化为自二战以来一直都是全球道德英雄,连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都代表着正义的一方,在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又是多么人道,等等——这种思维,无异于美国的国家主义历史观的中国摹本。

虽然,这种思维的出发点,乃是对专制主义利用民族主义叙事阻挠全球普适文明的传播深恶痛绝而作出的反拨,其立意可能非常严肃,但这种在中美两国利益的客观分立中,脱离了中国本位,走向美国本位的思维,完全迷失了自我,也偏离了基本的理智。

它和它所坚决反对的义和团式的民族主义思维,恰恰构成了两个偏执的极端,它们都是极权时代崇尚黑白二分法的哲学不自觉的继承者。

这两种颇为粗鄙的思维范式,居然在今日中国大陆都拥有着相当广阔的市场,不能不令人惊异。

如果说,前几年是极端的民族主义甚嚣尘上,那么在这次伊拉克事件中则是过分的崇美主义盛行一时,它增添了本来处于愚民统治和民族主义误导下的民
·
众对来自西方的政治文明的疑虑,对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业已成为当下中国思想界亟需矫正的一种偏差。

对于民族主义,我同样地持坚决的拒斥态度,主要理由如下:1,民族主义以集体目标和集体利益为归宿,必然要对正当的个人权益产生挤压和侵蚀。

2,民族主义把国家和民族予以神圣化,而在全球时代相互依存状态下,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互相渗透,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已跃出国界进入对方腹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必然要让渡部分主权给予国际社会,人权要高于主权。

3,民族主义的泛滥将诱导众多的非主体民族谋求民族自决权,这将破坏传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国内地理依存,诱发高危的民族冲突。

我要着重强调,地缘政治考量不是民族主义,它基本上是一种价值中立的操作理性。

我曾经提出,我们应该在向英美学习自由主义的同时,注意引进地缘政治等辅助性的操作理性,把英美主流的“对内民主+对外霸权”的国家哲学,改造为中国本土的“自由主义+地缘政治”的国家哲学。

这样经过自由主义改造的现代地缘政治理论,将建立在“相互依存”和“公民国家”等基本理念基础上,强调人权与主权的同构、外交与内政的关联。

它谋求的是在一个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文化权利的自由国家的基础上,发展强大的国力,在全球范
·
围内,在共同的游戏规则下,进行战略博弈,实现人民和国家的最佳权益,而不是无边地追逐国家的最大利益。

同时要用实力和信用去支持世界和平,去推动人道的、程序化的国际规则的建立。

$Fals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