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及燃烧速度理论(精)

合集下载

火焰燃烧学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火焰燃烧学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火焰燃烧学的理论及实验研究火焰燃烧学是研究燃烧现象和相关物理化学机理的学科,它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至关重要。

在很多领域中,如能源开发、化学加工、火灾防控等,都需要对火焰燃烧学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火焰燃烧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火焰燃烧学的基本理论火焰燃烧学最基本的理论是燃烧三要素:燃料、氧气和点火源。

只有这三要素同时齐备,才能实现可燃物质的燃烧。

除此之外,温度和压力也对燃烧过程有重要作用。

例如,燃料的温度越高,点火源越强,燃烧过程就越容易发生;而在高压环境中,燃烧速度也会显著提高。

另一个基本理论是火焰传播机制。

火焰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它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化学反应组成的。

当火焰开始燃烧时,它会向周围传播,同时产生大量的热和光。

火焰传播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燃料种类、浓度、形态、氧气浓度等。

同时,氧气是火焰传播的关键因素,因为它是维持燃烧反应的必要物质。

火焰燃烧学还研究了反应动力学和反应过程的热力学特性。

反应动力学研究焰前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不仅可以预测火焰传播速度和火焰形态,还可以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反应过程的热力学特性包括反应热、生成物温度、比容、比热等,这些参数对于火焰燃烧的能量转换和溢出有重要影响。

二、火焰燃烧学的实验研究在火焰燃烧学的实验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适合的实验模型和测试方法。

为此,每个实验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设计方案,并且能够记录和分析数据。

根据实验的不同目的和方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基础实验:探究火焰的基本特性,如火焰传播速度、热释放速率、燃料浓度、形态和燃料组成对燃烧性能的影响等。

该实验经常采用闭式压力容器,通过变化燃烧条件来模拟火灾现场,同时记录关键参数变化。

2. 热解实验:研究物质在不同温度和热流密度下的分解特性和气相产物的形成机制。

这种实验通常通过热解装置进行,利用不同的升温和降温速率模拟物质在火焰中的分解过程。

3. 火场实验:研究火灾场景中的火焰燃烧现象,如烟气产生、热量释放等。

消防燃烧学课件

消防燃烧学课件

爆炸升压速度:
爆炸威力指数=最大爆炸压力×平均升压速度。 爆炸总能量:
可燃气体的燃烧
爆炸极限
一、基本概念
1、爆炸下限: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源能发生爆炸 的最低浓度。 2、爆炸上限: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源能发生爆炸 的最高浓度。
二、实用意义
(一)评定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火灾危险性大小。 (二)评定气体生产、储存的火险类别。 (三)确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三、着火条件
1、着火条件 如果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系统将不可能在整个时间 区段保持低温水平的缓慢反应态,而将出现一个剧烈的加 速的过渡过程,使系统在某个瞬间达到高温反应态,这个 初始条件便称为着火条件。 2、正确理解着火条件 ① 达到着火条件,只是具备着火的可能。 ② 着火条件指的是系统初始应具备的条件。 ③ 着火条件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二)阻火器:阻火器是阻止火焰传播的火焰阻断装置。 金属网阻火器:在器内用若干层有一定 孔径的金属网,把空间分隔成许多小孔隙。 砾石阻火器:器内是用沙粒、卵石、玻璃 球、铁屑等作为充填料,将器内空间分隔 成许多小孔隙。 波纹金属片阻火器:通常由交迭放置的 波纹金属片组成的有三角形孔隙的方形 阻火器和将一条波纹带与一条扁平带绕 在一个芯子上组成的圆形阻火器。
2、爆轰区的特点:
(1)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增加; (2)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增加; (3)燃烧波以超音速传播。
可燃气体的燃烧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
火焰传播机理
1、热理论
火焰能在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加速的结果。
2、扩散理论
火焰能在新鲜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的自由基向新鲜冷混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火灾燃烧中的有关参数计算

火灾燃烧中的有关参数计算

3、燃烧速率的计算
• 燃烧速率:单位时间内燃烧消耗的燃烧质量。(对气体, 可用体积来计算)

G
3600Van
V

Van 火灾中消耗的干空气标 准体积流量
V 单位质量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
3、燃烧速率的计算
V的推导过程
依照燃烧前后氮的质量不变,通过质量守恒定律求得。
1kg燃料中含有的氮元素质量为n,单位质量可燃物燃烧所需的空气体积为V, 这部分空气中的氮气质量为:
1、标准条件的空气流量计算
• 对于固态或液态物质用单位质量的可燃物数量来 表示
• 对于气态物质,既可以用单位质量也可以用单位 体积的可燃物数量来表示
• 标准条件:
Tn 273 .15K
Pn 101325 Pa
• 干火灾气体主要成分为:
O2 \ CO2 \ CO \ CH4 \ H2 \ N2
1、标准条件的空气流量计算
mN2
V N2 100
M N2
Vm
1kg可燃物燃烧产生的火灾气体中的N2的体积 VN2 和质量 mN2
VN2
Vdf
[N2] 100
mN2
Vdf
[N2] 100
M N2 Vm
3、燃烧速率的计算
• 燃烧前后氮的质量不变,可知氮的平衡关系为:
Vdf
[N2] M N2 100 Vm
V N2 M N2 100 Vm
chs o
Vo2
22.4( 12
4
32
) 32
2、燃烧时所需空气量的计算
燃烧1kg可燃物所需要的空气体积为:ຫໍສະໝຸດ VoVo2 0.21
22.4 0.21
(c 12
h 4

《建筑消防工程》绪论-第2节建筑火灾知识-火灾的蔓延机理-PPT课件

《建筑消防工程》绪论-第2节建筑火灾知识-火灾的蔓延机理-PPT课件
2.闪点的意义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 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 越低。
2.1.2 燃烧性能参数--燃点
(二)燃点 1.燃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物质在外部引火源作用下表面起火 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三、烟气流动的驱动力
(2)火风压。 火风压是指建筑物内发生火灾时,在起火房间内,由于温度上升, 气体迅速膨胀,对楼板和四壁形成的压力。
三、烟气流动的驱动力
(2)火风压。 火风压的影响主要在起火房间,如果火风压大于进风口的压力, 则大量的烟火将通过外墙窗口,由室外向上蔓延; 若火风压等于或小于进风口的压力,则烟火便全部从内部蔓延, 当它进入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等竖向孔道以后,会大大 加强烟囱效应。 烟囱效应和火风压不同,它能影响全楼。
建筑消防工程(第三版)
第一节 建筑火灾知识
燃烧的条件/燃烧的分类/燃烧性能参数/火灾的蔓延机理
教师:付木梁
时间:2023.03
第二节 建筑火灾知识
2.1燃烧的基本原理
大家想一想,什么是燃烧?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 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 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2.1.1 燃烧的条件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 即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2.1.2 燃烧性能参数-燃点
2.常见可燃物的燃点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燃点越低,越易着火。通常,用燃点作 为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之一。
2.1.2 燃烧性能参数--自燃点
(三)自燃点 1.自燃点的定义

火灾燃烧过程的三角形理论了解火灾的本质

火灾燃烧过程的三角形理论了解火灾的本质

火灾燃烧过程的三角形理论了解火灾的本质火灾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为了更好地了解火灾的本质和燃烧过程,科学家们提出了三角形理论。

本文将深入探讨火灾燃烧的三角形理论,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火灾。

火灾燃烧过程的三角形理论是指燃烧所需的三个基本要素:燃料、氧气和点火源。

只有这三个要素同时存在并处于适宜条件下,火灾才能发生和持续。

首先,燃料是指可以燃烧的物质。

常见的燃料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燃料如木材、纸张和布料,液体燃料如汽油、酒精和油漆,气体燃料如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

燃料的不同种类和性质决定了火灾的燃烧特性,例如燃烧速度、产生的热量和产生的烟雾。

其次,氧气是燃烧所需的气体。

火灾燃烧过程中,氧气与燃料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和光,释放出火焰和烟雾。

氧气通常存在于空气中,占据了空气的约1/5。

但是,火灾发生时,氧气供应会加速,使燃烧过程更加剧烈。

最后,点火源是引发燃烧的外部因素。

点火源可以是火花、明火、电弧等。

当点火源接触到燃料时,燃料开始氧化反应,产生燃烧。

点火源的强度和性质决定了火灾的爆发程度,较强的点火源可能导致剧烈的火灾,造成严重的损失。

三角形理论的图示如下:点火源/ \/ \燃料————> 火灾/ \\ / \\ /氧气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

燃料被点火源点燃,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火焰和烟雾。

这进一步加热了周围的燃料,使更多的燃料被燃烧,释放更多的热量和烟雾。

这种连锁反应会持续增强火势,导致火灾的蔓延和扩大。

了解火灾燃烧过程的三角形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火灾。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消除点火源,避免不必要的火焰接触燃料。

其次,我们应该保持空气流通,以减少氧气供应,防止火灾发生。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措施来隔离和控制燃料,防止火灾扩散。

综上所述,三角形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预防火灾的基本框架。

总之,火灾燃烧过程的三角形理论帮助我们了解了火灾的本质和燃烧机制。

火险参数手册

火险参数手册

火险参数手册引言:火灾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事故,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了解和掌握火灾发生的条件,分析火险参数,对预防火灾具有重要意义。

本手册将详细介绍火险参数的概念、计算方法、评估指标以及防火措施等方面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应对火灾风险。

一、火险参数的概念火险参数是指影响火灾发生和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可燃物、氧气、点火源以及环境条件等要素。

这些参数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火灾的起火概率、发展速度和破坏程度,因此对火险参数的了解和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火险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可燃物特性:包括可燃物的燃烧速度、发热量、燃烧温度等指标;2. 氧气浓度: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不同氧气浓度对火灾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3. 点火源特性:指导致火灾起火的点火源的种类、能量和数目;4. 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均会影响火灾发生和发展。

二、火险参数的计算方法针对不同的火险参数,可以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评估和计算。

下面将以可燃物特性为例,介绍其计算方法:1. 可燃物燃烧速度计算:可燃物的燃烧速度是评估火灾发展速度的重要参数。

其计算方法通常包括试验法和理论计算法两种。

试验法是将可燃物样品放置在实验装置中进行点燃,测量燃烧前后的样品质量变化,从而获得燃烧速度。

理论计算法则是依据可燃物的物化性质和燃烧机理,通过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2. 可燃物发热量计算:可燃物的发热量是评估火灾破坏程度的重要参数。

其计算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可燃物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也可以通过化学计算得到。

三、火险参数的评估指标为了对火险参数进行综合评估,需要引入一些评估指标。

以下是常用的几个评估指标:1. 火灾频率:指单位时间内发生火灾的次数;2. 火灾概率: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火灾的可能性;3. 火灾严重程度:指火灾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可以通过评估火灾热量、燃烧物质和人员伤亡等方面来判断。

四、防火措施在了解和评估火险参数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防火措施是预防火灾的关键。

燃烧与火灾形成的基本过程

燃烧与火灾形成的基本过程
火灾发生时,火势会迅速蔓延,扩大燃烧的范围和规模。
火灾加速燃烧过程
高温和氧气充足的环境下,可燃物燃烧更加剧烈,释放出更 多热量和烟雾。
燃烧与火灾的相互关系
相互促进
燃烧和火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促进,燃烧可能引发火灾,而火灾也可能加剧燃 烧过程。
预防和控制
了解燃烧与火灾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控制火灾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的防火 措施,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燃烧与火灾形成的基本过程
目录
• 燃烧的基本原理 • 火灾形成的过程 • 燃烧与火灾的关系 • 预防和控制火灾的措施
01
燃烧的基本原理
燃烧的定义
燃烧:物质与氧或其它氧化剂发生的 剧烈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光和热的 现象。
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和发烟的化学 反应,需要可燃物、助燃物(通常是 氧气)和点火源三个基本要素。
互救能力。
控制措施
安装火灾报警系统
在关键区域安装火灾报警系统,及时发现火 情并采取措施。
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在易见火区域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控制 初期火灾。
限制火势蔓延
通过防火分区、防火门等措施限制火势蔓延 ,降低火灾损失。
紧急疏散措施
制定紧急疏散预案,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 迅速、有序地疏散人员。
物。
蔓延速度
火灾蔓延速度受可燃物 类型、风速、环境温度
等因素影响。
03
燃烧与火灾的关系
燃烧对火灾的影响
燃烧引发火灾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和火焰可能引 燃周围的物质,导致火灾发生。
燃烧产生火灾隐患
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和可燃气体, 可能积聚在狭小空间内,形成火灾隐 患。
火灾对燃烧的影响
火灾扩大燃烧范围

燃烧爆炸的基本理论

燃烧爆炸的基本理论

续燃烧的基本特征
2、区分燃烧和非燃烧现象的依据 ⑴放热 ⑵发光 ⑶生成新物质 3、具备燃烧的条件 ⑴可燃物 凡能与空气中的氧或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物质 均称为可燃物。可燃物包括: a)可燃固体 b)可燃液体 c)可燃气体 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中很多原料、中间体、半 成品和成品都是可燃物质。
续燃烧的基本特征
续爆炸极限
⑵爆炸极限与燃烧爆炸的关系 a) 可燃气体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时,在有外界 火源的情况下,不燃烧不爆炸; b) 当可燃气体的浓度等于爆炸下限时,在有 外界火源的情况下,发生轻度爆炸; c) 当可燃气体浓度处于爆炸上限与下限之间时, 在有外界火源的情况下,发生强烈的爆炸; d) 当可燃气体浓度等于爆炸上限时,在有外界 火源的情况下,发生轻度爆炸; e) 当可燃气体浓度大于爆炸上限时,在有外 界火源的情况下,只燃烧、不爆炸; ⑶几种常见物质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续燃烧的基本特征 e)可燃固体的粒度 它们粉碎的程度愈高,粒度愈细,自燃温度就愈低。 f)可燃物质的种类 同系物的自燃温度随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如:乙烷 (515℃)的自燃温度比丁烷(365℃)高。 正位结构物质的自燃温度比其异构物低。如:正丙醇 (405℃)的自燃温度比异丙醇(425℃)低。 饱和碳氢化合物的自燃温度高于相当于它的不饱和碳氢化 合物的自燃温度。如:乙烯(425℃)的自燃温度比乙烷 (515℃)低。 苯系的低级碳氢化合物的自燃温度高于分子中有同样碳原 子数的脂肪族碳氢化合物的自燃温度。如:苯(555℃)的 自燃温度比己烷(240℃)高。 g)环境温度、湿度等对自燃温度的测试结果均有一定的影响 对轻质燃料油而言,一般地讲,液体燃料的比重越小,其 闪点越低,而自燃温度却越高。
国内航煤 国外航煤
一蒸馏一线航煤 二蒸馏一线航煤

燃烧速度的定义

燃烧速度的定义

燃烧速度的定义
燃烧速度,也被称为燃烧速率,指的是燃料在单位时间内被
氧化反应消耗的速度。

它是衡量燃料燃烧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燃烧速度与燃料种类、燃料与氧气的接触方式、温度、压力
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燃料有不同的燃烧速度。

例如,固体燃料
的燃烧速度往往较慢,而液体和气体燃料的燃烧速度则较快。

燃烧速度通常通过燃料消耗的质量、体积或者摩尔数来表示。

常见的燃烧速度单位有千克每秒、立方米每秒和摩尔每秒等。

燃烧速度的测量通常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常见的方法有静态
受控系统方法和动态方法。

静态受控系统方法通过在实验室中
建立一个静止的、受控的燃烧环境来测量燃烧速度。

动态方法
则通过实验室内的一系列实验来测量燃烧速度,如燃烧器内的
火焰传播和压力变化等。

燃烧速度的快慢与安全性密切相关。

当燃料的燃烧速度过快,会导致火势蔓延迅速,容易引发火灾事故。

因此,在一些特定
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控制燃烧速度来确保安全,例如火箭发动
机中的燃烧速度控制系统。

燃烧速度是火灾烟气的重要参数之一。

火灾中产生的燃烧产
物往往包括有毒气体和大量的烟雾。

燃烧速度快的火灾会产生
大量的烟雾并迅速蔓延,给人员疏散和灭火带来困难。

因此,
燃烧速度的研究对于火灾燃烧控制和灭火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燃烧速度是燃料燃烧过程中燃料被氧气氧化反应消耗的速度。

它与燃料种类、接触方式、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测量。

燃烧速度的快慢与安全性密切相关,并对火灾烟气控制和灭火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第2-5章 火灾基础

第2-5章 火灾基础

实际燃烧-无纯粹热自燃或链式自燃→同时存在、相互 促进。
可燃混合气自行加热加强热活化和链反应基元反应。低 温时链反应使系统加热,加强分子热活化→不能单一自 燃理论解释。高温时,热自燃是着火主要原因,低温时 支链反应是主要原因。 着火反应两特征: ① 具有一定着火温度Ti。反应系统=Ti,反应速率急剧 增大,气压↑,伴放热、发光等现象。 ② 着火温度前有感应期(着火延迟时间)。着火延迟 时间内,反应速率极慢,可燃混气浓度变化小。

强迫着火 强迫着火或点燃(引燃):冷反应混合物被炽热高温物体 (如电火花、高温固体质点、点火火焰等)在局部迅速加 热,并在高温物体附近引发火焰,局部火焰点燃邻近混 合气并传播,整个混合气燃烧。

强迫点火和自燃着火:原理一致,化学反应急速加剧。 具体进行时不同:

强迫着火仅在混合气局部(点火源)附近进行,自燃在 整个可燃混合气中进行。 自燃:全部可燃气在一定环境温度下。强迫着火:全 部混合气较冷状态。保证点燃和传播,强迫着火温度 (点火温度)比自燃温度高得多。 强迫着火:可燃气形成局部火焰、火焰在混合气体 中传播两阶段。
谢苗诺夫公式
lg( T0 ) (1 2 / n ) p A B T0 (2 6)
Pc
在曲线上能自发着火
低压,自燃着火温度高, 高压,自燃着火温度低。
在曲线下不能自发着火
Tc 图3—9 临界压力随临界温度的变化 着火临界压力与自燃温度的关系
自燃温度和着火临界压力与燃料和空气的组分有关 (图2-3,2-4,P18)
• 环境风速及氧浓度和空气压力对火灾蔓延速度产
生影响:环境中氧浓度增大,火焰传播速度加快; 风速增加也有利于火焰的传播,但风速过大会吹 灭火焰;空气压力增加,提高了化学反应速度, 加快火焰传播。

消防燃烧学(新)

消防燃烧学(新)

第一章火灾燃烧基础知识一、填空1、燃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2、燃烧三要素:要发生燃烧反应,必须有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3、根据火三角形,可以得出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消除点火源、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范围的扩大四种防火方法。

4、根据燃烧四面体,可以得出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四种灭火方法。

5、燃烧按照参与燃烧时物质的状态分类,可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按照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接触与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分类,燃烧可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按照化学反应速度大小分类,燃烧可分为热爆炸和一般燃烧;按照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种类分类,燃烧可分为化合反应燃烧和分解反应燃烧两类;按照反应物参加化学反应时的状态分类,燃烧可分为气相燃烧和表面燃烧;按照着火的方式分类,燃烧可分为自燃和点燃等形式。

6、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7、释放热量和产生高温燃烧产物是燃烧反应的主要特征。

8、物质的传递主要通过物质的分子扩散、燃料相分界面上的斯蒂芬流、浮力引起的物质流动、由外力引起的强迫流动、紊流运动引起的物质混合等方式来实现。

9、物质A在物质B中扩散时,A扩散造成的物质流与B中A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这个梯度可有三种表示方法,分别是浓度梯度、分压梯度和质量分数梯度。

10、管道高度越高,管道内外温差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11、烟气是火灾使人致命的主要原因。

烟气具有的危害性包括:缺氧、窒息作用;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作用;烟气的减光性;烟气的爆炸性;烟气的恐怖性;热损伤作用。

12、烟气的主要成分:CO、CO2、HCI、SO2、NO2、NH3等气态产物。

二、简答1、燃烧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的特征:燃烧时可以观察到火焰、发光、发烟这些特征。

例如:蜡烛燃烧时可以观察到花苞型火焰,实际火灾中的火焰呈踹流状态;停电时蜡烛发出的光可以照亮周围,实际火灾中物质燃烧的火光能够照亮夜空;蜡烛棉芯较长时很容易观察到火焰上方有黑烟冒出,在蜡烛上方放臵冷瓷器时,可以观察到烟炱,实际火灾中更可以观察到浓烟滚滚的现象。

了解火灾燃烧过程中的三角形理论

了解火灾燃烧过程中的三角形理论

了解火灾燃烧过程中的三角形理论火灾燃烧过程中的三角形理论火灾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事故,对人类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了解火灾燃烧过程对于预防和处理火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角形理论是一种用来解释火灾燃烧过程的模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火灾的形成和蔓延。

本文将详细介绍火灾燃烧过程中的三角形理论。

一、燃烧三角形燃烧三角形是指燃烧所需的三个基本要素:燃料、氧气和点火源。

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不足或缺失,火灾就无法发生或无法持续。

燃料是火灾的基础,它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

常见的燃料包括木材、纸张、油料等。

氧气是支持燃烧的气体,它通常存在于空气中。

点火源是引起燃烧的能量,例如明火、电火花、高温等。

当这三个要素同时存在时,火灾就有可能产生。

二、燃烧过程燃烧过程是指燃烧三角形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燃烧过程中,燃料受到点火源的引燃而燃烧,同时氧气参与并支持燃烧反应。

燃烧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点燃阶段、火势扩大阶段和火势稳定阶段。

1. 点燃阶段:点燃阶段是指在燃烧三角形的作用下,燃料开始接受点火源的能量并发生点燃的过程。

这个阶段通常伴随着明火、闪光和烟雾的产生。

2. 火势扩大阶段:火势扩大阶段是指燃烧过程逐渐向周围蔓延和扩大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火焰变得更加明亮,燃料的燃烧速度加快,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烟雾和热量。

3. 火势稳定阶段:火势稳定阶段是指火灾进入稳定状态,并保持一定规模和强度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燃料的消耗与氧气供应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形成了一个持续燃烧的火焰。

三、火灾防控了解火灾燃烧过程中的三角形理论对于进行火灾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 灭火原理:根据三角形理论,要想灭火,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切断燃料供应、限制氧气供应、消除点火源。

通过阻断三个要素之一或多个要素的供应,可以有效地控制火灾的发生和蔓延。

2. 火灾预防:通过了解三角形理论,我们能够识别火灾发生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合理储存易燃物品、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正确使用电器设备等,从而降低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如何扑救初期火灾(燃烧及其基础知识,火灾分类及等级标准,灭火的基本方法,火灾现场处置,灭火工作开展)

如何扑救初期火灾(燃烧及其基础知识,火灾分类及等级标准,灭火的基本方法,火灾现场处置,灭火工作开展)

(1)救人第一原则
指火场上如果有人受到火势的围困时,应急人员或消防人员首要的 任务就是把受困的人员从火场中抢救出来。在运用这一原则时,要根据 火势情况和人员受火势威胁的程度而定。在灭火力量较强时,救人与救 火可同时进行,以救火保证救人的展开,通过灭火,从而更好地救人脱 险。但决不能因灭火而贻误救人时机,特别是当救人与抢救财物发生矛 盾时,必须坚决以救人为第一目的,这是不容置疑的。在具体实施救人 时应遵循“就近优先,危险优先,弱者优先”的基本要求。
(C2H5OH)蒸气+3O2=2CO2+3H2O+Q
受热蒸发
1.2.1
3、分解燃烧:是指可燃固体在受热过程中伴随有热 分解现象,由于热分解而产生可燃性气体,把这 种气体的燃烧称为分解燃烧。
如具有爆炸性物资缓慢热分解引起的燃烧;木 材、煤等固体可燃和不挥发性液体等,大多数是 由分解而产生可燃性气体,再进行燃烧的;低熔 点的固体烃、蜡等也是进行分解燃烧。
2、发展阶段
火灾的发展阶段,燃烧速度加快、燃烧面积扩 大、燃烧强度增大,进而温度升高、气体对流增 强,为控制火势发展和扑救火灾,需一定灭火力 量才能有效扑灭。在此阶段,重点是使火灾不要 快速扩散。
3、猛烈阶段
火灾的猛烈阶段是燃烧发展的高潮,燃烧温度 最高,辐射热最强,燃烧物质分解出大量的燃烧 产物,温度和气体对流达到最高限度,建筑材料 和结构的强度受到破坏,发生变形或倒塌。安全 员在建筑外围应设立警戒线,防止围观群众和车 辆进入危险区域。
4、熄灭阶段
在这一阶段,室内的可燃物基本烧尽,室内的 热量向四周扩散迁移散失,房间温度下降明显。
从发展过程看,初期阶段是火灾扑救最有利的 阶段,安全员应学习并掌握火灾发展的规律,将 火灾控制和消灭在初期阶段,赢得灭火战斗主动 权。

燃烧、火灾与爆炸

燃烧、火灾与爆炸

四、可燃物的燃烧特点和性能参数
(一)可燃物的燃烧特点 1、气体的燃烧特点
决定气体燃烧性能的主要参数指标有: 爆炸(燃烧)极限、燃烧热、点火能量、 自燃点等
2.液体的燃烧特点
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高低,与液体 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密 切相关。
3.固体的燃烧特点 (1)单质固体物质燃烧。 (2)复杂固体物质燃烧。
第二,根据烟雾的颜色和气味,可以辨别某些 燃烧物质。
第三、根据烟雾的温度、浓度和流动方向,可 寻找火源,并大体上判断出燃烧速度和火势 发展的方向。
常见可燃物质燃烧时生成烟的特征
可燃物质
木材 石油产品 硝基化合物
棉和麻 丝
橡胶 聚乙烯 锦纶 有机玻璃 醋酸纤维 硫磺 聚苯乙烯 聚丙烯

颜色 灰黑色 黑色 棕黄色 黑褐色
(4)受热时间。可燃固体长时间受热,其自 燃点会有所降低。
▪ 4.氧指数
▪ 氧指数,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刚好能使物 质维持燃烧的混合气体中的最低氧含量,用 体积百分数表示。
▪ 氧指数是评价各种物质相对燃烧性能的一个 重要参数,也是评价固体可燃物(尤其是高 聚物)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指标。氧指数越小 的物质,燃烧所需的氧气越少,因而,其火 灾危险性就越大。
➢ 可燃液体与不燃液体混合物的闪点,随着不燃液 体含量增加而升高。当不燃组分含量达到一定值
时,混合液体不再发生闪燃。
混合液体中醇 的含量(%)
100 75 55 40 10 5 3
甲醇 7 18 22 30 60 无 无
闪 点(℃)
乙醇 11 22 23 25 50 60 无
闪点的测定
➢开杯式——用于测定高闪点(80℃以上)的 液体
聚糖醇

火灾燃烧过程的极限参数

火灾燃烧过程的极限参数

图5-1和5-2表明,混合物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能量是相当高的,以致实际火灾上这 将是不可能的。对于已产生的火焰来说,可燃混合物在输人燃烧区的过程中,如果化学 当量浓度的混合物的组分浓度发生变化,就意味着自火焰锋面流人新鲜混合物的能量开 始减少,以致不足以维持新鲜混合物不间断着火,燃烧过程将停止。 这种用浓度极限方法中止燃烧过程机理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随着可燃烧混合物浓 度不管是向贫可燃混合气方向变动,还是向富可燃混合气方向变动,燃烧过程的强度和 其反应区的火焰温度都将逐渐减低,而火焰锋面的热损失的份量将剧增;与此同时,自 火焰锋面流人新鲜混合气的热流也将减少,此间,为维持非化学当量浓度的混合物不间 断燃烧所需要的能量则越来越大,这是因为点燃这种组成混合物所需能量增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如图 5-1所示。
火焰在气体、蒸气与空气混合物中的传播浓度极限通常与混合物的着火燃烧浓度极限 一致。在这个极限范围之外,火焰不能传播,即自行熄灭。近些年来较为精确的研究证 明,在地心引力作用下,由于自然对流力影响燃烧的传质传热过程,火焰传播浓度极限 与气体混合物,特别是大型容器(如气柜、贮罐、大房间等)内混合物的着火浓度极限 稍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火焰传播浓度极限与点火源的位置有关。 如果在低处着火,且火焰向上传播,火焰传播浓度极限与着火燃烧浓度极限一致。如 果引火源位于可燃混合物的上部,火焰由上向下传播时,火焰传播浓度极限范围稍窄于 着火浓度极限,这种极限浓度混合物着火后,火焰或者是由点火处根本不蔓延,或者是 仅在水平方向上蔓延,而后自熄,不会向底层气体混合物蔓延。这是因为上升对流气流 引起燃烧区热损失的缘故,燃烧区很大一部分热不是进人位于燃烧区底层的新鲜可燃物, 而是被向上逸散的燃烧产物带走。
如果压力为0.5atm,自由扩散燃烧的强度将大大下降(几乎降低到自行传播极限)。

火焰燃烧速率的实验测量与计算

火焰燃烧速率的实验测量与计算

火焰燃烧速率的实验测量与计算火焰燃烧速率是指火焰燃烧过程中燃料的消耗速度,对于火灾事故的防治以及工程设计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有效地控制火灾,我们需要准确地测量和计算火焰燃烧速率。

要测量火焰燃烧速率,我们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实验装置。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一根直径相对较小、长度适中的导火管作为燃烧物质的载体。

在导火管的一端点燃燃料,另一端用脉冲激光测距仪定位,并且在导火管的一侧设置一个微小的孔洞,用来观察火焰的燃烧情况。

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需要确定燃料的组成和性质。

不同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和气体产物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选取一种常用的燃料作为实验用品。

常见的燃料有天然气、甲醇等,它们的燃烧特性已经被广泛研究过。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燃料的质量和体积来确定初始燃料的量,并且需要事先计算好燃料的热值以及燃料所释放的气体体积。

在实验进行时,我们点燃导火管上的燃料,并且记录下它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同时,我们观察燃烧过程中火焰的高度变化,并且使用脉冲激光测距仪来测量导火管的长度。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实验环境的恒定,包括室温、风速等因素。

通过测量实验过程中燃料的质量变化,我们可以计算出火焰燃烧的速率。

实验数据记录完毕后,我们可以利用燃料的热值和释放的气体体积来进行计算。

根据燃料的性质和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我们可以推导出燃料燃烧过程中燃料消耗的关系方程。

根据实验数据和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出火焰燃烧速率并进行分析。

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我们可以得到火焰燃烧速率的准确数值。

这个数值对于火灾事故的扑救、火警报警系统设计以及建筑物的防火设计非常重要。

在火灾事故中,了解火焰的燃烧速率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火势的发展和危险区域的分布,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扑救。

在工程设计中,合理地评估火焰燃烧速率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防火材料和火灾控制措施,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实验安全,并且进行合理的设备选择和实验设计。

火灾中的燃烧理论与火场模拟

火灾中的燃烧理论与火场模拟

火灾中的燃烧理论与火场模拟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火灾的发展过程以及燃烧理论对于预防和处理火灾具有重要意义。

火场模拟则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真实火灾场景,以便更好地研究火灾蔓延规律和应急处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火灾中的燃烧理论以及火场模拟的原理与应用。

一、火灾中的燃烧理论燃烧是物质在氧气条件下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通常伴随着明亮的火焰、高温和火光。

燃烧需要三个基本要素:燃料、氧气和起火源。

燃料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氧气则是必需的氧化剂。

起火源可以是电火花、摩擦、热源等。

火灾发展过程可以分为点燃、燃烧蔓延和火势发展三个阶段。

在火灾现场,火焰的观察和燃烧物的特性分析对于了解火灾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至关重要。

火焰的色彩、高度和形状可以反映燃烧物的性质,例如蓝色火焰通常表示燃烧物中有金属元素的存在。

燃烧物的热值和着火温度也会影响火灾的发展速度和火势大小。

因此,对燃烧物的研究和鉴定对于火灾预防和事故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二、火场模拟的原理与应用火场模拟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真实火灾场景,以便更好地研究火灾的蔓延规律和应急处理措施。

火场模拟包括物理模型的建立、参数的收集与输入以及计算结果的分析与展示。

物理模型的建立是火场模拟的关键步骤之一。

模型需要准确地描述火灾现场的几何特征、物理特性和边界条件。

几何特征包括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和立面形态,物理特性则包括墙体、楼板和隔墙的材料和厚度等。

边界条件则包括火灾发生的位置和火势的发展方向。

通过精确建立物理模型,能够更真实地模拟火灾发展的过程。

参数的收集与输入是模拟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模拟需要相关的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例如材料的燃烧特性、火源的温度、湿度等。

这些参数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对于模拟结果的精度与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需要通过实验或已有数据的分析来获取这些参数,并输入到模拟软件中。

计算结果的分析与展示是火场模拟的最终目的。

计算结果可以是火焰的高度、温度和速度等参数,也可以是火灾蔓延的路径、烟气的扩散范围等。

C01燃烧理论

C01燃烧理论

1、 可燃物质: 凡能与氧化剂反应,同时发光、发热的物
1)固体燃料的燃烧特性 : 质都称为可燃物质。可燃物质有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三种。
(1)高温分解:固体燃料燃烧之前,它必须转化成蒸汽状态。通常一开 始是由于干热,而后产生这个转化,随着便引起燃烧。这个过程即 所谓高温分解。
(2)燃烧速率:固体燃料的燃烧速率取决于经本身的结构
爆炸极限范围越宽,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也就越大。
二 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及燃烧速度理论

物质燃烧过程的种类和状况各种各样(如动力燃烧和扩散燃烧,均相燃烧
和异相燃烧,层流燃烧和湍流燃烧,爆燃和爆轰,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等),发生燃烧的条件各异(可燃物质的状态和布置,燃烧区的传质、传热
等)。因此,火灾本身各不相同,需要对一些火灾参数进行研究和探讨。
▪ (一) 闪点、燃点、自燃点、热分解温度、氧指数 (为何只是固体的)
1、甲类火---可燃固体物质着火 2、乙类火 可燃液体着பைடு நூலகம் 3、丙类火 可燃气体着火 4、丁类火 可燃金属着火
◎ 甲类火--可燃固体着火
船上主要物质: 木 材:(主要燃烧产物CO CO2 H2O) 纺织品:(主要燃烧产物CO CO2 H2O ) 塑料与橡胶:(主要燃烧产物H2S SO2)
扑灭方法 :水 泡沫等 注意要点:注意稳性与货物损失
表1-3 几种常用高聚物的分解温度(℃)
高聚物 聚乙烯
分解温度 335~450
高聚物 聚氟乙烯
高聚物 372~480
聚丙烯 聚氯乙烯
328~410 200~300
聚三氟氯乙 烯
聚四氟乙烯
347~418 508~538
聚醋酸乙烯 脂
聚苯乙烯

火灾的五个阶段和灭火的基本方法

火灾的五个阶段和灭火的基本方法

⽕灾的五个阶段和灭⽕的基本⽅法⽕灾通常都有⼀个从⼩到⼤,逐步发展,直到熄灭的过程。

⽕灾过程⼀般可以分为初起、发展、猛烈、下降、和熄灭五个阶段。

扑救⽕灾要特别注意⽕灾的初起、发展和猛烈阶段。

初起阶段:⼀般可燃物质着⽕燃烧后,在15min内,燃烧⾯积不⼤,⽕灾不⾼,辐射热不强,烟和⽓体流动缓慢,燃烧速度不快。

⽕灾处于初起阶段,是扑救的最好时机,只要发现及时,⽤较少的⼈⼒和应急的消防器材⼯具就能将⽕控制住或扑灭。

发展阶段:由于初起⽕灾没有及时发现、扑灭,随着燃烧时间延长,温度升⾼,周围的可燃物质或建筑构件被迅速加热,⽓体对流增强,燃烧速度加快,燃烧⾯积迅速扩⼤,形成了燃烧发展阶段。

从灭⽕⾓度看,这是关键性阶段。

在燃烧发展阶段内,必须投⼊相当的⼒量,采取正确的措施,来控制⽕势的发展,以便进⼀步加以扑灭。

猛烈阶段:如果⽕灾在发展阶段没有得到控制,由于燃烧时间继续延长,燃烧速度不断加快,燃烧⾯积迅速扩⼤,燃烧温度急剧上升,⽓体对流达到最快的速度,辐射热最强,建筑构件的承重能⼒急剧下降。

此时不仅必须组织较多的灭⽕⼒量,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控制⽕势,扑灭⽕灾,⽽且要相当的⼒量和器材保护周围尚未被⽕势波及的建筑物和物质,以防⽕势蔓延。

下降和熄灭阶段:下降和熄灭阶段是⽕场⽕势被控制以后,由于灭⽕剂的作⽤或因燃烧材料已烧⾄殆尽,⽕势逐渐减弱直到⽕熄灭这⼀过程。

根据⽕灾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灭⽕中,必须抓紧时机,⼒争将⽕灾扑灭在初起阶段。

据统计,以往发⽣的⽕灾70%以上是初起阶段即由在场的群众迅速地作出正确反应,积极主动地组织⾃救,合理使⽤灭⽕器、灭⽕剂和采取其他⼿段,使⽕势得到控制甚⾄被扑灭。

灭⽕的基本⽅法,就是根据起⽕物质燃烧的状态,为破坏燃烧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采取的⼀些措施。

根据物质燃烧原理和同⽕灾作⽃争的实践经验,灭⽕基本⽅法有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和抑制法四种。

下降和熄灭阶段:下降和熄灭阶段是⽕场⽕势被控制以后,由于灭⽕剂的作⽤或因燃烧材料已烧⾄殆尽,⽕势逐渐减弱直到⽕熄灭这⼀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聚物 聚乙烯 聚氯乙烯 聚氯乙烯-乙酸脂 聚偏二氯乙烯 聚苯乙烯 聚甲基丙烯酸甲脂 聚碳酸脂 闪点 341~357 391 320~340 532 345~360 280~300 375~467 自燃点 349 454 435~557 532 488~496 450~462 477~580 高聚物 聚醚砜 硝酸纤维素 乙酸纤维素 乙基纤维素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羊毛 木材 闪点 560 141 305 291 310 200 220~264 自燃点 560 141 475 296 416 429 260~416
第二节 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及燃烧速度理论
一、物质燃烧过程及其温度分布 二、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 三、燃烧速度理论
物质燃烧过程的种类和状况各种各样(如动力燃烧和扩散燃烧,均相燃 烧和异相燃烧,层流燃烧和湍流燃烧,爆燃和爆轰,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等),发生燃烧的条件各异(可燃物质的状态和布置,燃烧区的传质、传热 等)。因此,火灾本身各不相同,需要对一些火灾参数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 闪点、燃点、自燃点、热分解温度、氧指数 (为何只是固体的) 可燃固体的燃烧方式多种多样,有蒸发式燃烧、分解式燃烧、表面燃烧、 阴燃及动力爆炸。因固体燃烧特性比较复杂,反应可燃材料被点燃能力的指 标因此就较多,主要有: 1、闪点和燃点 某些低熔点的可燃固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就是闪点;固体燃点是指对可 燃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遇明火发生持续燃烧时固体的最低温度。闪点和燃 点是评价固体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一般情况下,闪点和燃点越低,火灾 危险性越大。表1-1、1-2分别列出了部分聚合物材料的闪点和燃点。
98.7 13.8 26.3 74.1 18.8 23.8 50.2 21.3 16.3 21.3 58.5
第二节 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及燃烧速度理论
一、物质燃烧过程及其温度分布 二、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 三、燃烧速度理论
假如在点燃后撤去外部提供给固体表面的热通量,可燃固体的燃烧速度可由 下式计算: Q Q F L Gs (1-3) Lv 如果,即外部提供的能量完全用于平衡热损失,则得到的燃烧速度为理想燃 烧速度,即: Q G s、理想= F LV (1-4) Q ,所以实际上是固体在稳定燃烧时所能达到的 在实际火灾中,由于 Q F L 最大燃烧速度。
图1-4 物燃烧过程温度分布图 Nhomakorabea图1-3 物质燃烧过程示意图
第二节 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及燃烧速度理论
一、物质燃烧过程及其温度分布* 二、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 三、燃烧速度理论 由于可燃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其受热所发生的燃烧过程也不同。气体最 容易燃烧,其燃烧所需的热量只用于自身的氧化分解,并使其达到燃点而燃 烧;固态和液态可燃物的燃烧,实际上是在固体和液体表面上的凝聚相中开 始,在气相火焰中结束。液体燃烧时,在火源作用下,首先使其蒸发成蒸气, 然后蒸气被氧化、分解,而后在气相中燃烧;在固体燃烧时,如果是硫、磷、 萘等单质,它们首先受热熔化或升华,然后蒸发成蒸气,氧化后进行燃烧, 其中没有分解过程。如果是复杂的化合物,如聚合物、木材、煤等在受热时 首先分解,析出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产物和液态产物的蒸气发生氧化 后着火燃烧。 可燃物质的燃烧过程包括许多吸热和放热的化学过程以及传热的物理过程。 物质受热燃烧,它的温度变化是很复杂的,燃烧过程的温度变化情况见图1-4。 A点的温度为TA,是可燃物开始加热时的温度,在这最初阶段,外界提供 加热的热量主要用于可燃物的熔化、蒸发和分解,可燃物温度上升缓慢。 B点的温度是TB,当可燃物达到TB温度时,在凝聚相开始氧化并放热,但由 于温度尚低,故氧化速度较慢,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还不足以抵消体系向周围
第二节 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及燃烧速度理论
一、物质燃烧过程及其温度分布 二、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 三、燃烧速度理论*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燃烧速度、热释放速率和影响燃烧反应的因素很感 兴趣。为讨论问题方便,引入反应速率的概念。假设可燃物A和氧化剂B在一 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产物为M和N,同时释放的热量为Q。 aA bB mM nN (1-5) 反应的快慢可以用可燃物或氧化剂的消耗速率表示,也可以用燃烧产物的 生成速率来表示。 dCB dC N dC M dC A B N M A dt dt dt (1-6) dt A B M N 且各速率间存在如下关系: a b m n (1-7) 上式中的ω数值是唯一的,通常称为系统反应速率,用来衡量燃烧反应的快 慢。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如果上述反应是基元反应,即反应物分子碰撞后可 以不转化为产物分子,则反应速率可用下式表示: a b (1-8) KCA CB
第二节 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及燃烧速度理论
一、物质燃烧过程及其温度分布 二、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 三、燃烧速度理论
(二) 燃烧速度 可燃固体一旦被引燃,火焰就会在其表面或浅层传播。为维持稳定燃烧,体 系得到的热量至少要等于体系向环境散失的热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以 得到如下能量守恒方程式: Q Q G L (1-1) Q E F l S V 将上式变形,可得到如下可燃固体的燃烧速度方程式: (1-2) 为固体表面面积上加热速率, Q 式中:Gs为可燃固体重量燃烧速度,g/(m2.s); E Q kJ/(m2.s); 为固体由表面向外界散失热量, kJ/(m2.s);Lv为固体分解热,kJ/g; L Q 为燃烧火焰供给固体表面热通量, kJ/(m2.s)。它由辐射热通量和对流热通量组 F 成,而且二者的份额随着燃烧面积大小而变化。除了燃烧火焰不光亮的固体, 如聚甲醛等外,在大面积(直径大于1m)的燃烧中,火焰向固体表面传热以 Q Q 辐射为主。表1-6为某些可燃固体在模拟实验条件下的 、 、Lv和Gs。 F L
第二节 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及燃烧速度理论
一、物质燃烧过程及其温度分布 二、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 三、燃烧速度理论
2、热分解温度 固体热分解温度指可燃固体受热分解的初始温度,它是评定受热能分解的 固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参数之一。可燃固体的热分解温度越低,火灾危险性 越大。表1-3列出了几种常用高聚物的分解温度。 表1-3 几种常用高聚物的分解温度(℃)
Q Q LV F L (kJ/g) (kW/m2) (kW/m2)
GS (g/m2s) 11 16 14 25 14 13 35 17 13 24 33
3.34 24.3 2.32 2.07 2.3 1.2 1.76 1.75 1.64 1.62 1.52
25.1 38.5 32.6 51.9 28.0 23.0 61.5 29.3 21.8 38.5 50.2
第二节 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及燃烧速度理论
一、物质燃烧过程及其温度分布* 二、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 三、燃烧速度理论 环境散失的热量。此时若撤掉热源,可燃物将降低温度,燃烧不能发生;若 继续在热的环境中加热,则因氧化反应速度逐步加快,使温度上升较快。 C点的温度为TC,当可燃物温度升高至TC时,可燃物氧化产生的热量和 体系向环境散失的热量相等,也就是说,在TC温度时体系产生的热量和向环 境散失的热量达到干衡。若热源的温度稍有扰动,使体系的温度略高于TC, 热平衡被打破,此时可燃物氧化产生的热量大于体系向环境散失的热量,体 系产生热量积累,温度继续上升。因此TC为体系从不燃烧到燃烧的转折点, 即为可燃物的燃点。 D点的温度为TD,当可燃物温度上升到TD时,可燃物已发生燃烧,同时出 现火焰,且温度继续上升。 E点的温度为TE,此时是可燃物经燃烧后,其产物达到的最高温度。 可燃物在TA和TB温度之间,是它的受热区域,在TB和TC温度之间是可燃物在 凝聚相中的反应区域;在TC和TD温度之间是可燃物在气相中的反应区域;TD 温度以后,可燃物产生火焰,反应物变成了生成物,温度达到燃烧最高温度 TE。
材料名称 聚碳酸酯 聚缩醛 聚环氧乙烷 蜡烛 聚氨脂泡沫 棉花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乙烯 氧指数 27 14.9 15.0 16.0 16.5 16~17 17.3 17.4 材料名称 聚苯乙烯 聚丙烯腈 滤纸 聚丁二烯 ABS 棉(松散织物) 聚亚酰胺 PVC纤维 氧指数 17.6~18.3 18.0~19.0 18.2 18.3 18.3~18.8 18.5 41.0 37.1 材料名称 环氧树脂 尼龙纤维 聚乙烯醇 氯化聚醚 尼龙-6 氯丁橡胶 聚丙烯 聚酯 氧指数 19.8 20.1 22.5 23.2 25~26 26.3 17.4 41.5
聚氯乙烯 苯乙烯、异丁烯酸甲酯共聚物 聚胺基甲酸乙酯泡沫 聚酯、玻璃刚纤维 密胺树脂+玻璃纤维
表1-2 部分固体可燃物的燃点
物质名称 石蜡 蜡烛 樟脑 烟叶 纸张 燃点(℃) 158~195 190 70 222 130~230 物质名称 有机玻璃 红磷 松香 无烟煤 松木粉 燃点(℃) 260 160 216 280~500 196 物质名称 腈纶 聚乙烯 聚丙烯 红松 枞木 燃点(℃) 355 341 270 430 437
第二节 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及燃烧速度理论
一、物质燃烧过程及其温度分布 二、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 表1-1 部分聚合物材料的闪点
材料名称 闪点(℃) 370 340 290 420 366 材料名称 闪点(℃) 530 338 310 298 475
三、燃烧速度理论
聚苯乙烯 聚乙烯 乙烯纤维 聚酰胺 苯乙烯丙烯酸聚树脂
第二节 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及燃烧速度理论
一、物质燃烧过程及其温度分布* 二、火灾过程的基本参数 三、燃烧速度理论 一、物质燃烧过程及其温度分布 所有火灾的主要和基本现象是燃烧,除组成、结构简单的可燃气体外,绝大 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不是其本身在燃烧,而是其受热分解释放出的气体或液 体蒸气在气相中燃烧,这个过程极其复杂。为了简化问题,一般只考虑物质 因受热而发生的最基本的燃烧过程。可燃物质的受热燃烧过程如图l-3所示。
丁基橡胶 丁苯橡胶 氯丁橡胶 聚丙烯腈 尼龙6
高聚物
500~1050 400~875 400~875 250~280 310~3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