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调五脏

合集下载

五味对五脏,酸对脾,苦对肺,辛对肝,甘对肾,咸对心

五味对五脏,酸对脾,苦对肺,辛对肝,甘对肾,咸对心

五味对五脏,酸对脾,苦对肺,辛对肝,甘对肾,咸对心中医认为,咸、甜、酸、苦、辣分别与人体的五脏相对应,各有其作用。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而《彭祖摄生养性论》中强调:“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

”说明五味适量对五脏有补益作用,过量则会打乱人体平衡,对脏器造成损伤。

跟着51养生网小编了解一下吧。

咸入肾,过量伤心咸入肾,适量的咸味对肾有滋养作用。

咸味食物指海带、海藻、紫菜、螃蟹等“天然咸鲜”的食物,而不是多吃盐,它们与肾气相通,能滋养肾精、软坚散结。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咸味吃多可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损伤心的功能。

心是血的统领者,其功能不足可使血脉凝聚,脸色变黑。

因此,有心悸、气短、胸痛等不适的人,一定要少吃咸。

建议:平时应有意识地减少盐的摄入,清淡饮食,以防味蕾迟钝,形成越吃越咸的恶性循环。

辛入肺,过量伤肝辛入肺,辛味可解表行气、调理气血。

辛味食物包括葱、姜、蒜等,擅长发散风寒、行气止痛,有助宣泄肺气,防止外邪犯肺。

辛味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过量食用辛辣之物容易引起肺气偏胜,克伐肝脏,影响肝藏血、主筋的功能,导致筋的弹性降低,血运受影响。

因此,有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视物模糊等肝虚症状者,应少吃辣。

建议:平时菜肴里放些新鲜的生姜、辣椒、葱蒜、洋葱等辛味食物作为调味,可改善食欲,但一定要适量,以免刺激肠胃。

酸入肝,过量伤脾酸入肝,酸味对肝有滋养作用。

酸味食物如青梅、山楂、橙子等,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制肝火、补肝阴,是肝脏的最爱。

但过多的酸味食物会引起肝气偏胜,克犯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而脾主肌肉,其华在唇,引起《黄帝内经》所说的“多食酸,而肉胝皱而唇揭”。

因此,消化功能不好、大便溏稀等脾虚症状的人,要注意少吃酸食。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养五脏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养五脏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养五脏一、酸入肝酸性的食物具有收敛的功效,对肝脏有收敛的作用,尤其是肝火过旺,可以吃一些酸性的食物平肝火,补肝阴虚的作用。

并且酸味的食物有促进消化,增加身体代谢的作用,保护肝脏,酸性的食物:山楂、酸橙、酸梅,甚至是老陈醋等等。

酸多则伤脾酸味食用过多,会导致肝气太旺,反而抑制脾胃的功能,中医五行理论相生相克,木肝克土脾。

二、辛入肺辛既是我们常说的辣,而辛辣的食物都有理气,通气的作用,而五脏中主气的器官就是肺脏。

并且辛有发汗,发热的作用,所以可去除风寒,防止感冒,并且一旦感冒就容易伤及肺脏。

辛味的食物:姜,蒜、葱、辣椒等食物。

辛多则伤肝辛辣的食物吃的过多,导致肺气过多,从而克制肝气的疏通,伤及肝掌,金肺克木肝。

三、苦入心苦味可降火,泻火,能泄能燥,固阴的作用,苦味有祛心烦,降心火过旺,平时心气不通时,可以吃些苦味的食物,降降火,通通气。

苦味的食物:苦瓜、百合、苦杏仁等物质苦多则伤肺苦味吃的多,反而导致心气不疏,心火过旺,容易伤害肺脏,而五行理论中,火心克金肺。

四、甘入脾甘就是是甜味,也包括淡味。

甘味的食物,有润燥,补气血养血,健脾,主运化的作用,可调节脾脏的代谢,排毒等作用,适当的食用养脾胃的功效。

甘味的食物:糖、蜂蜜、桂圆、西瓜、红枣等物质。

甘多则伤肾甘味过多,导致脾脏功能过旺,从而抑制肾气,导致肾脏的疾病。

土脾克水肾。

五、咸入肾咸是五味之冠,也是我们最喜欢,最不讨厌的味道。

咸是至阴之味,可与肾脏相通,并且咸味有散结,滋补阴血,可调节血液细胞渗透,增加身体的代谢。

咸味的食物:盐、紫菜、海带等海产品。

咸多则伤心咸吃的多损伤肾脏,导致肾气过盛,从而克制心气,影响到心脏的功能,水肾克火心。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养五脏,记住5个字!一、堵肝是人体的“将军之官”,主疏泄,代谢,喜条达。

肝脏最怕“堵”,肝气不疏,百病生,一旦肝脏堵,加工,代谢,疏通的能力都会减慢,引发肝脏郁结,肝火过旺,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的五味调理

中医养生的五味调理

中医养生的五味调理中医养生讲究“五味调理”,即通过饮食摄入不同的食物,使五脏得到滋养和平衡。

这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旨在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养生中的五味调理算法和常见食物的分类。

1. 酸味酸味食物具有收敛、收敛和涩肠胃的作用。

适合于肝脾不足、腹泻和出汗过多的人群。

常见的酸味食物包括柠檬、醋、酸奶、葡萄柚、山楂等。

2. 苦味苦味食物可清热解毒、通便利水。

适合于有火热体质、消化不良和便秘的人群。

常见的苦味食物包括苦瓜、苦荞、黄连、莴苣等。

3. 甘味甘味食物补血养气、益脾胃,对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具有良好的滋补作用。

常见的甘味食物包括红枣、蜂蜜、山药、糯米等。

4. 辛味辛味食物可发散风寒、理气、开胃。

适合于寒性体质、口腔溃疡和胃寒的人。

常见的辛味食物包括辣椒、生姜、大蒜、葱姜蒜等。

5. 咸味咸味食物具有软坚散结、润燥利水的作用。

适合于水肿、便秘和食欲不振的人。

常见的咸味食物包括海带、虾皮、酱油、咸鱼等。

通过合理地安排不同味道的食物摄入,可以平衡五脏功能,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情况不同,对于不同体质的调理也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中医养生调理之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的建议。

另外,中医养生也强调饮食的节制和均衡。

除了五味调理外,还需要注意食物的品种、烹制方法和饮食习惯。

以粗细搭配、荤素搭配、热熟搭配等,都是中医养生注意的方面。

总之,中医养生的五味调理是一种调整身体平衡和维护健康的方法。

通过合理地摄取和搭配不同味道的食物,可以达到滋养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但是,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的节制和均衡,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五味调和的原则

五味调和的原则

五味调和的原则中国味道最讲究五味调和,中华饮食之美,美在五味调和。

所谓五味就是酸、甜、苦、辛(辣)、咸。

五行五味与五脏是相对应的。

即酸入肝,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肾。

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酸味食物有乌山楂、山萸肉、石榴等;甜味有补益、和级、解痉等作用,甜味食物有红糖、桂圆肉、蜂蜜、大枣等;苦味有清热、泄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苦味食物有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辛味食物有姜、葱、蒜、辣椒、胡椒等。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咸味食物有盐、海带、紫菜、海蜇等。

适量地摄取五味对人的身体是有益的,能维持人体阴阳的平衡。

但五味的摄取过多或不足,都会引起身体的不适,甚至致病。

因为五味与五行五脏需相应,过食五味,会对相应的脏腑造成损伤。

正如《黄帝内经》中说咸味食物吃多了,可使血在血脉中运行凝滞不畅,甚至改变颜色;苦味食物吃多了,可使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辣味食物吃多了,会引起筋脉拘挛、爪甲干枯不荣;多吃甜味食品,会使骨骼疼痛、头发脱落;酸味的食物吃多了,会使肌肉失去光泽,变粗变硬,活动不利。

山西人爱吃醋,吃多了对牙齿不好,需要经常刷牙。

五味之中以甘味食物最多,咸味与酸味次之,辛味更少,苦味最少。

甘味食物:米面杂粮、蔬菜、干鲜水果、鸡鸭鱼肉类等。

多甘味能补虚缓急,但太多腻膈碍胃,令人中满。

五行配属五味: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

五味搭配适度,才能气血充盛,身体各个系统功能才能调和,才能确保健康延年益寿。

五味中甜味调和非常之多,比如在菜肴和糕点的烹制中,加糖不仅能提供人体所需的的能量,还能使口感更好。

我们当地的一些名优特产糕点,加入了五台山蜂蜜,不仅口感松软鲜美,而且保质期可以更长。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美,甘也。

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羊大则味甘,味甘就是鲜美。

这是从味觉上来说美的。

甘味调和药性也是通常的做法,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

咸入肾、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五味养五脏

咸入肾、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五味养五脏

咸入肾、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五味养五脏“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五味的本义是指食材或调味品的真实味道,而不同味道的食物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中医认为,五味对应着人体的五脏。

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各自起到不同的补益作用。

但各种味道过量的话,也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正所胃“过犹不及”,所以,日常饮食应五味调和、适度,切忌口味单一或过偏。

一、咸味入肾咸味多具有利水消肿、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大便燥结、痰核及各类囊肿、结节、硬块等。

如咸味的牡蛎能软坚散结,海带能泻下通便。

具有天然咸味的食物多为海产品,如各类海鱼肉、鱿鱼、牡蛎、海虾、海贝、海参、螃蟹、海带、紫菜等,其他咸味多来自于最重要的调味料-一盐(包括含盐的酱油等其他咸味调料) ,盐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对调节人体代谢有重要作用,适当加盐,不仅可以提高口感,还有一定的补肾虚、促代谢作用,但食盐不可过度,成人每日摄入盐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咸入肾,肾克心,过咸则肾气过盛而克伤心血,饮食过咸会引起血压升高、血管硬化,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多吃咸味过重的食物。

二、酸味入肝酸味一般具有柔肝解毒、生津养阴、开胃理气、促进消化、收敛固涩、止咳止汗、止泻止带等作用。

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常与酸味并列,涩味的收敛作用更强。

天然的酸味食物多为干鲜果品,酸味来自于丰富的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等有机酸。

如番茄、苹果、猕猴桃、橙子、柑橘、橄榄、柠檬、菠萝、枇杷、青梅、石榴、山楂、李子等,还有一类是经发酵产生的酸味,如酿制醋、酸奶等,也是酸味的重要来源。

肝硬化、酒精肝、脂肪肝等肝病患者宜多吃酸味食物,有柔肝解毒的作用,此外,饮食积滞、消化不良、体虚多汗、久虚久咳以及泻泄、尿频、遗精、带下、崩漏者也宜多吃酸味。

胃酸过多者不宜多吃酸,且过食酸味易伤骨损齿,筋骨酸软、骨质疏松、齿病者食酸不要过度。

中医论说五味根源——带你了解酸甜苦辣咸

中医论说五味根源——带你了解酸甜苦辣咸

中医论说五味根源——带你了解酸甜苦辣咸对于味道,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冬日里那酸辣的火锅,夏日里那甘甜的竹蔗与各类饮料,沙滩上的阳光与那咸咸的海水,还有生病时那苦涩的中药。

但站在中医的角度讲明白这五味,却有点棘手。

味道的五行归属到底是怎么来的?到底酸味是助肝还是泄肝?“苦”五行属于火,为什么又说咸味可以补心。

关于味道,有一连串的问题需要解决,而问题越搅越乱,很容易就被带糊涂了。

如果有人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味道来源于生活,那么他们的观点会很容易引来争论。

当然有争论总是好的,百花齐放总少不了百家争鸣嘛。

可惜的是有用的争辩在清朝末年戛然而止了,那时大家都被一针就能起死回生的外国医术所迷倒了,崇尚西医成为一种时尚。

从那时开始,人们对探讨中医问题失去了兴趣和激情。

现在辩论问题时只会搬出那些中医大神来。

朱丹溪说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我们要滋阴;黄元御说阴常有余而阳常足,所以我们要补阳。

试问这样的辩论有什么意义?这跟追星又有什么区别?不经思考,套用别人说过的话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不就成为了别人思想的傀儡吗?对于味道,我们还不够熟悉吗?所以只要根据生活经验,尊重我们对生活最真切的感受,就能很好地认识味道与人体的关系。

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味道有五种:酸、甜(甘)、苦、辛、咸“快活快活真快活,被我一时都掉脱。

撒手浩歌归去来,生姜胡椒果是辣。

”对于南方人来说,吃辣就图一个快活。

我是个喜欢吃辣的人,烤一串羊肉也要讨上一些辣椒粉,心情郁闷时吃一碗牛肉面加上一些辣椒,热得流出一身汗然后就会变得快乐起来。

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辛辣”对于人有一个发散的作用,吃完辛辣的食物,人会觉得热,能感觉体内的气血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甚至还会大汗淋漓根据这些现象,古人总结出辛味能够行血散气,发汗解表。

因为辛辣能发散中医把凡有发散功效的药都归为辛味。

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借辛味来提示人们,这药能行能散。

可是有的人偏要纠结于像薄荷这些能发散但没有辛辣味的药就认为中医的辛味与生活中的辛辣不是同一意思。

酸甜苦辣咸(五味)和五脏(五脏,中医,食物,多食,苦味)

酸甜苦辣咸(五味)和五脏(五脏,中医,食物,多食,苦味)

酸甜苦辣咸(五味)和五脏(五脏,中医,食物,多食,苦味)中医认为,味道不同,作用也不同。

酸生肝酸:中医讲“酸生肝”。

酸味食物有【color=Red]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丶降血压丶软化血管之功效。

以酸味为主的乌梅丶山萸肉丶石榴丶西红柿丶山楂丶橙子,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丶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苦生心苦:古有良药苦口之说。

中医认为“苦生心”,“苦味入心”。

能泄丶能燥丶能坚阴。

泄有通泄丶降泄丶清泄之意。

苦味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

像桔皮丶苦杏仁丶苦瓜丶百合等;如苦瓜,常吃能治疗水肿病。

甜入脾甜:中医认为,甜入脾。

食甜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丶和缓丶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丶桂圆肉丶蜂蜜丶米面食品等。

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

中医认为“咸入肾”,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丶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

呕吐丶腹泻丶大汗之后宜喝适量淡盐水,以保持正常代谢。

咸味有泻下丶软坚丶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丶海带丶紫菜丶海蜇等。

辣入肺辣:中医认为,辣入肺。

有发汗丶理气之功效。

人们常吃的葱丶蒜丶姜丶辣椒丶胡椒,均是以辣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护血管丶又可调理气血丶疏通经络。

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

但患有痔疮便秘丶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味和利健康因此,我们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丶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味和三要点要做到五味调和,一要浓淡适宜。

二要注意各种味道的搭配。

酸丶苦丶甘丶辛丶咸的辅佐,配伍得宜,则饮食具有各种不同特色。

三是在进食时,要做到味不可偏亢,偏亢太过,容易伤及五脏,于健康不利。

味过的害处《素问·痹论》认为远古时期,人们任意择食,导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中医五行与健康息息相关,“酸甜苦辣”暗示五脏健康

中医五行与健康息息相关,“酸甜苦辣”暗示五脏健康

中医五行与健康息息相关,“酸甜苦辣”暗示五脏健康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五行:木火土金水颜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味与五脏的相互作用?一、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

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

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二、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

苦味食物,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防治各种疮症。

三、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

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择。

四、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

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

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

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

五、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

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

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

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

五行与食物有啥关联?食物也有五颜六色,与五行相对应,通过颜色与脏腑的对应,以食补的方式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1.青色养肝:青色食物在五行中属木,具有清热、补肝养血的作用,对保护肝脏有好处。

宜食糙米、牛肉、枣、葵;青色应肝,所以想要面色红润,不宜以素食为主。

2.赤色养心:赤色(即红色)食物五行属火,为阳,大多数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常食能使气血充盈。

宜食小豆、犬肉;赤色应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补以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西红柿、橘子、红苹果。

吃好酸甜苦辣咸 养好五脏不是梦

吃好酸甜苦辣咸 养好五脏不是梦

吃好酸甜苦辣咸养好五脏不是梦--> 许多人都知道酸甜苦辣咸是生活中基本的口味,无论哪种味道过重对于身体都有不好的影响,那么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能帮助有效的改善疾病呢?酸入肝,也就是说酸味食物如山楂、橘子、食醋等,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治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的功效。

酸的食物还可以解酒,促进胆汁和胰脏消化液分泌,以防胸胁满胀。

甘入脾甘入脾,也就是说脾主甘味,因此脾气虚、脾经弱时,适当多吃点甘味食物,可补益脾胃。

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更主要的是它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反复强调甘入脾,也就是说脾主甘味,因此脾气虚、脾经弱时,适当多吃点甘味食物,可补益脾胃。

苦入心中医认为,苦味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

平时适当吃些苦味食物以清心泻火,比如苦瓜、萝卜叶、大头菜等。

苦味入心经、心包经、小肠经,所以心火旺(包括打针的过敏反应,红肿热痛等)或小肠经旺(小肠、十二指肠感染、发炎,引起拉肚子、溃疡、糜烂,或熬夜后舌头肿胀刺痛,好像被烫到一样)时,可通过吃一些苦味食物来缓解。

辣入肺辛即为辛辣,辛有尖锐而强烈之意。

我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都是以辛辣为主的食物。

辛味食物具有通利肺气、通窍达表、通顺血脉的三通的作用。

辛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可解痉,意思是说对于肌肉紧张引起的头痛、偏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者心脏血管收缩痛,这时候给予一点辛,往往可以收效。

咸入肾中医讲的咸不是专指盐,而略相当于现在讲的矿物质,包括咸寒、咸凉、咸温、咸干、咸平多种。

咸味能滋养肾气,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

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喝一点淡盐水,可以保持正常代谢。

<!-- 。

养五脏,调五味

养五脏,调五味

养五脏,调五味古代医家非常重视对饮食五味的调节,若药食五味过偏,将成为致病因素之一。

《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饮食五味对人体的作用提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可以通俗解释一下:咸、甜、酸、苦、辣各有其特殊的作用。

五味适量,对五脏有补益作用,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但是如果五味过量,就会打乱人体平衡,损伤脏器,招致疾病。

《彭祖摄生养性论》中说:“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

”《黄帝内经》中也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1、酸多伤脾酸味可以补肝,过多的酸味食物会引起肝气偏胜,就会克伐脾胃(木克土)。

由于脾主肌肉,其华在唇,酸味的东西吃得过多,就会使肌肉角质变厚,即“肉胝皱”,嘴唇也会失去光泽,并往外翻,即“唇揭”。

同时还常出现饭量减少,饭后胃胀,大便稀,言语低微等脾气虚的症状。

2、甘多伤肾甘味可以补脾,过多的甘味食物会引起脾气偏胜,就会克伐肾脏(土克水)。

由于肾主骨藏精,其华在发,因此甜味的东西吃多了就会使头发失去光泽、脱落。

同时还常出现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肾精虚的症状。

3、咸多伤心咸味可以补肾,过多的咸味食物会引起肾气偏胜,就会克伐心脏(水克火)。

由于心主血,咸味的东西吃多了,就会影响气血的生发和运行,使血脉凝滞,脸色变黑。

同时还常出现心悸、气短、胸痛等症状。

4、苦多伤肺苦味可以补心,过多的苦味食物会引起心气偏胜,就会克伐肺脏(火克金)。

由于肺主皮毛,苦味的东西吃多了皮肤就会枯槁,毛发就会脱落,即“皮槁而毛拔”。

同时还常出现咳嗽、咳痰等肺气虚的症状。

5、辛多伤肝辛味可以补肺,过多的辛味食物会引起肺气偏胜,就会克伐肝脏(金克木)。

由于肝藏血,主筋,辛味的东西吃多了,会导致肝血不足,筋脉失血,爪甲失荣。

食物五味与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

食物五味与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

医苑纵横食物五味与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李亚亚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咸阳市 712000【摘 要】食物“五味”与人体“五脏”间有着一定关系。

按理讲,一日三餐,酸甜苦辣咸五味可俱全,但医学证明,平日饮食适宜清淡、人体康健,若有过分偏嗜则可致病伤身。

只有明白二者之间的关系,适可而止,方能健康地生存与生活。

【关键词】食物五味;人体五脏;对应关系《黄帝内经•素问》这样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另外,《黄帝内经•灵柩•五味论》中说:“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愧心。

”由此可见,食物“五味”与人体五脏间关系密切。

1 食物五味与人体五脏间的关系食物五味是指酸味、甘味、苦味、辛味和咸味,人体五脏是指肝脏、脾脏、心脏、肺脏和肾脏。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食物的酸味有利于增强肝脏的功能;苦味有利于增强心脏的功能;甘味有利于增强脾脏的功能;辛味有利于增强肺脏的功能;咸味有利于增强肾脏的功能。

但在选择食物时,五味调和为最佳,最有利于健康,如果五味过偏,则会引发疾病。

比如:生活中饮食过酸容易造成肝气过旺从而影响脾胃功能;饮食苦味食物太多则容易造成心火过盛从而克制肺气;饮食甘味太过则容易造成脾胃过旺从而克制肾气;饮食辛味太过则容易造成肺气过盛从而克制肝气;饮食咸味过重则容易造成肾气过旺从而克制心气。

由此可见,五味均衡,方为养生。

2 食物五味对人体五脏的功用(1)酸味入肝脏:因酸味入肝,所以肝脏功能和胆道功能不好的人,相对喜好酸味食物。

吃酸味食物不仅能开胃,增强肝功能,而且对于钙和磷的吸收也有益处。

经常食用不仅有助于消化,杀死胃肠道病菌,还能预防感冒,降低血压,软化血管等。

一般来讲,对肝虚者有帮助的酸味食物有:醋、橙子、橘子、葡萄、石榴、柠檬、枇杷、芒果等。

(2)甘味入脾脏:甘与脾脏关系密切,如果有人突然喜欢吃甜味食物,可能是脾脏功能减弱的表现。

中医提醒嘴里酸甜苦辣咸和五脏有关糖尿病口甜_古方中医网_专家忠告

中医提醒嘴里酸甜苦辣咸和五脏有关糖尿病口甜_古方中医网_专家忠告

中医提醒嘴里酸甜苦辣咸和五脏有关糖尿病口甜_古方中医网_专家忠告俗话说,“鼻闻香臭,舌尝五味”。

酸、甜、苦、辣、咸五味的信息,是靠舌面上密布的细小乳头,称为舌蕾的味觉细胞来传递的,再经大脑皮质味觉中枢产生兴奋,由反馈环路神经体液系统完成整个味的分析活动。

但是有的人在进食时,口中会有异味感,这就提示出现了问题。

生活中,确实很多人嘴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味道,尤其春夏更普遍一些。

在西医,如果体检没有查出器质性病变,对嘴里的异味没有对症的西药。

那怎么办呢?任凭嘴里有味吗?五味对应五脏在中医,嘴里的五个味道,酸苦甘辛咸分别对应五个脏器,肝、心、脾、肺、肾。

当健康人的口腔出现异常的气味时,要想到这可能是一些疾病在发出信号。

1、口苦连着心脏中医临床最常见的是口苦,口苦一般是心火较盛,夏季比较普遍。

如果短期出现口苦,无所谓。

可以食疗解决,像多食一些苦瓜,喝点连子水。

严重的可以服用一些清心丸或上清丸。

另外口苦也有是急性炎症的表现,以肝胆急性炎症最多见,与胆汁排泄异常有关。

2、口酸与肝火有关这个临床也不少,可吃些健脾养肝的药,如香砂和胃丸,也可以服用逍遥丸或舒肝丸等。

如果经常嘴里发酸,要格外注意,最好找中医看看。

3、口甜与脾脏有关脾虚的人容易出现口甜。

食疗的方法是多食山药,也可服用参苓白术散或健脾丸等。

另外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易口甜,如果口甜还伴有口渴、多尿、多食,要到医院检查是否患有糖尿病。

4、口咸和肾脏有关口咸的人需要补肾,像服用六味地黄丸,枸杞等。

如果伴有小便多、夜尿多、腰酸乏力、怕冷、手足发凉、舌苔白、脉沉无力,就应考虑肾气虚,可以吃些金匮肾气丸。

5、口辣对应肺在中医临床,口辣的人很少,相对应的是肺,益清肺。

生活中还有很多经常感到口臭的人,一般是胃热或消化不良,还有就是牙周炎、龋齿、口腔溃疡等。

中医建议,如果嘴里连续有特殊味道超过两至三个月,一定要去当地正规中医院找中医看看。

用食物的5种味道,助你调理身体、滋养五脏!

用食物的5种味道,助你调理身体、滋养五脏!

用食物的5种味道,助你调理身体、滋养五脏!“食养”一直是中医治病所遵循的重要原则,意在治病过程中,除了用药并严格掌握用药法度外,就是要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正如俗话所说的“三分治病七分养”,可见治病过程中“食养”的重要性。

而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咸、甘、苦、辛)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气五味”。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聊,食物中的“五味”分别有什么功效?在食用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药食五味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另外还有淡、涩、滑等比较特殊的味道,由于这类味道的食物或药物都比较少见,所以通常就用五味来概括所有的味道。

《黄帝内经·素问》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五味与五脏有着特定的“亲和性”,口味的偏好并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是直接影响着我们五脏六腑的健康。

古代医家非常重视对饮食五味的调节,如果药食五味过偏,就会变成致病因素。

而中药治疗就是利用五味之偏,以纠正偏性的脏气,从而起治疗疾病的作用。

酸入肝:补肝收敛“酸入肝”意为某些酸味食物或中药有补肝的作用,且主要是补益肝之阴血。

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肠、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症。

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酸枣仁可补肝血,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白芍养肝敛肝,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另外,酸性的食物如梅子、柠檬、菠萝、桑葚等都可以滋养肝脏。

注意:酸味可以收敛,但外感病邪气侵犯人体时,如果吃酸性食物,就会把邪气留在体内,不利于疾病的痊愈,中医谓之“敛邪”。

辛入肺:宣发肺气“辛”即为辛辣,“辛入肺”意为某些辛辣的药物或食物善入肺,以宣发肺气。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老中医:五味之脏腑养生

老中医:五味之脏腑养生

人们的口味千差万别,酸、甜、苦、辣、咸,各不相同。

为了健康,各种味道的食物都应该均衡进食。

甜:中医认为,甜入脾。

食甜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

但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等患者宜少食。

酸:中医讲“酸生肝”。

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

以酸味为主的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苦:古有良药苦口之说。

中医认为“苦生心”,“苦味入心”。

苦味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

如苦瓜,常吃能治疗水肿病。

辣:中医认为,辣入肺。

有发汗、理气之功效。

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辣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

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

但患有痔疮便秘、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

中医认为“咸入肾”,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

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宜喝适量淡盐水,以保持正常代谢。

黄色——玉米如今玉米已大量上市,金黄香糯的玉米是很多朋友的最爱。

殊不知,玉米堪称浑身是宝,保健功效同样不可小视。

玉米又称为苞谷、玉麦。

中医认为,玉米具有健脾、和胃、利尿的作用,还可以抗癌、降血糖。

玉米粒含有大量蛋白质、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维生素E、镁和硒等多种营养素。

取玉米粒500克,陈醋1000毫升,将玉米粒洗净煮熟,滤干待用;准备一个密封的干净罐子,将煮熟的玉米放进去,倒入食醋,浸泡24小时即可食用。

每日早晚随餐各嚼服20-30粒。

特别适宜肥胖、便秘、脂肪肝患者食用,能够改善便秘、视物模糊、乏力等症状。

玉米须味甘性平,具有利水消肿,利湿退黄的功效。

每天取玉米须30-60克煎汤代茶饮用,对夏季湿热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黄疸、结石都有治疗作用。

此外,玉米须还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

“三高”患者、痛风患者都不妨试试。

酸甜苦辣咸食疗养生助您找回味蕾的平衡

酸甜苦辣咸食疗养生助您找回味蕾的平衡

酸甜苦辣咸食疗养生助您找回味蕾的平衡美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丰富了我们的味蕾,更是满足了我们的身体需求。

在中医养生中,食物被视作一种疗法,可以通过调理五味的平衡来改善身体健康。

酸甜苦辣咸五味并存,既能增加食欲,也能促进健康。

本文将介绍酸甜苦辣咸五味的食疗功效,帮助您找回味蕾的平衡。

一、酸味:激活味蕾,促进消化酸味食物如柠檬、醋、蓝莓等都具有激活味蕾的作用。

中医认为,酸味可以促进唾液分泌,增加消化酶的分泌,帮助消化食物,减少消化不良和胃部不适。

此外,酸味食物中的有机酸可以促进维生素吸收,增强抵抗力,对预防感冒、缓解疲劳有一定效果。

二、甜味:补充能量,滋养身体甜味食物是我们平时最容易接触到的味道,如水果、蜂蜜、糖等。

中医认为,适量的甜味食物可以为身体提供能量,补充糖分,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过量的甜食摄入会导致肥胖、糖尿病等各种健康问题,因此在享受甜味的同时要注意适量。

三、苦味:清热解毒,降脂养肝苦味食物如苦瓜、黄芩、茶叶等具有清热解毒、降脂养肝的功效。

苦味食物中的苦味成分能够刺激胃液分泌,促进胃肠蠕动,加快食物的消化,有助于清除体内废物和毒素。

同时,苦味食物中的纤维素和维生素C等成分也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

四、辣味: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辣味食物如辣椒、姜、蒜等能够刺激味蕾,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泌。

辣味食物中的辣椒素能够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提高新陈代谢,燃烧多余脂肪。

同时,辣味食物还具有祛寒、发汗的作用,能够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和湿气。

五、咸味:平衡体液,调节血压咸味食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如海带、酱油、腌菜等。

适量的咸味食物能够平衡体液,保持细胞正常功能。

但是由于现代人摄入过多的盐分,导致高血压、心脏疾病等健康问题,因此要注意控制咸味食物的摄入量。

结语:酸甜苦辣咸五味的平衡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合理搭配食物,尽量摄入多种味道,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酸、甜、苦、辛、咸,五味集于一身,这个中药泡水喝,补五脏!

酸、甜、苦、辛、咸,五味集于一身,这个中药泡水喝,补五脏!
原料:五味子30克,蜂蜜适量。
制作方法:
将五味子洗净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待药汁转温后加入蜂蜜,搅匀,分次服用即可。
营养功效:宁心安神,养阴润肠,适用于肝肾阴虚型失眠,对伴有心悸者尤为适宜。
这道蜜饮制作起来非常简单,且搭配养阴润燥的蜂蜜,让养阴润泽的功效更强,特别是阴虚有失眠症状的人,不妨试试这道蜜饮。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士材说它入肺肾经滋肾经不足之水收肺气耗散之金除烦热生津止渴补虚劳益气强阴还称赞它为生津之要药收敛之妙剂意即强调它补益肾精具备收敛之性的特点
酸、甜、苦、辛、咸,五味集于一身,这个中药泡水喝,补五脏!
大Hale Waihona Puke 好,我是中医刘医生在中药当中,有种药非常独特,是唯一一种五味俱全、可以五行相生的药物,是兼具辛、甘、酸、苦、咸5种味道,它就是五味子,其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它囊括了五味。李时珍就说五味子“补五脏气,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五味子毕竟是药物,不是保健品,偶尔使用还是可以的,但不能长期服用,尤其是在感冒期间、咳嗽初起、有内热时是不能服用的。而且五味子有小毒,因此应用前还是要咨询专业医生。
五味入五脏,因此五味子可以养五脏,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等功效,长期的咳嗽虚喘,津液亏少常感口渴,体虚多汗、心悸失眠、小便不固等病症的人,都可以用五味子。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士材说它“入肺肾经,滋肾经不足之水,收肺气耗散之金,除烦热,生津止渴,补虚劳,益气强阴”,还称赞它为“生津之要药,收敛之妙剂”,意即强调它补益肾精、具备收敛之性的特点。
清朝的光绪皇帝更是遵照药王孙思邈的“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滋肾”之训,常在每年的六月初服用五味子膏,以作补益强身之用。现如今,更是有许多中医将五味子用来治疗肾虚遗精、小便多等病症。

中医养生养生之道在于调和五味

中医养生养生之道在于调和五味

中医养生养生之道在于调和五味中医学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和五行,强调调和五味的摄入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医养生中,通过调节食物的五味,可以达到调理人体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中五味的概念和作用,并提供一些调理五味的方法。

一、五味的概念和作用五味,即酸、甘、苦、辛、咸,是中医学中对食物味道的分类。

每一味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对身体的影响。

1. 酸味:酸味能收敛肺气、固涩肠胃、收敛止血。

适当摄入酸味食物可以保护肝脏,增强脾胃功能。

2. 甘味:甘味能补脾胃、滋润五脏。

适量摄入甘味食物可以增加人体的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

3. 苦味:苦味能清热、泻火、燥湿。

适当摄入苦味食物可以清热降火,减少炎症反应。

4. 辛味:辛味能散寒、发表。

适量摄入辛味食物可以起到驱寒、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5. 咸味:咸味能软坚降脱,化痰滑肠。

适当摄入咸味食物可以增加人体水分,维持电解质平衡。

二、调理五味的方法中医养生强调食物调理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调理五味的方法,供大家参考:1. 食物搭配:根据自身体质和需求,合理搭配各种食物,使五味得到平衡摄入。

例如,经常食用酸味的食物可以搭配一些甘味或辛味的食物来调和。

2. 烹饪方式:选择适当的烹饪方式,保留食物的原味和营养价值。

中医提倡温性食物煮熟后再食用,以减少刺激性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3. 定时进食: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食。

避免过度饮食或过度饥饿,保持适度的五味摄入。

4. 适量控制:虽然每种五味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但过量摄入某种味道可能导致身体失衡。

因此,适量控制每种五味的摄入量是很重要的。

5. 中医调理:如果身体出现不适或某种五味偏振,可以寻求中医师的帮助进行调理,通过中药或针灸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总结:中医养生强调调和五味的重要性,通过平衡五味的摄入可以保持身体健康。

合理搭配食物,选择适当的烹饪方式,定时进食,适量控制和中医调理都是调理五味的有效方法。

在平日的饮食中,我们应该注重五味的摄入平衡,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中医饮食养生之五味与脏腑的关联

中医饮食养生之五味与脏腑的关联

中医饮食养生之五味与脏腑的关联传统中医理论中,将食物分为五味:酸、苦、甘、辛、咸。

每种味道都与身体的脏腑器官有着关联,并且通过平衡这些味道的摄入,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在以下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五味与脏腑的关联,并提供一些饮食养生的建议。

酸味与脏腑的关联酸味属于收敛性质,在中医理论中与肝脏相关。

食用适量的酸味食物可以促进肝脏的功能,帮助消化和代谢。

此外,酸味还能收敛体液,起到收敛散漫之气的作用。

适合食用酸味食物的人群包括容易出汗、容易疲劳的人群。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量食用酸味食物可能导致肝脏的过度收缩,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甘味与脏腑的关联甘味属于滋补性质,在中医理论中与脾胃相关。

适量的甘味食物可以补充体内的气血,增强脾胃的功能。

此外,甘味还具有润肺作用,适合食用甘味食物的人群包括易于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的人群。

然而,过量食用甘味食物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增加肥胖和消化不良的风险。

苦味与脏腑的关联苦味属于清热性质,在中医理论中与心脏相关。

适量的苦味食物可以清热解毒,促进心脏的健康。

此外,苦味还具有利尿作用,适合食用苦味食物的人群包括水肿、高血压的人群。

然而,过量食用苦味食物可能导致心脏过度刺激,影响正常的心脏功能。

辛味与脏腑的关联辛味属于散寒性质,在中医理论中与肺脏相关。

适量的辛味食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散发寒邪,提高抵抗力。

此外,辛味还具有开窍作用,适合食用辛味食物的人群包括易于感冒、鼻塞的人群。

然而,过量食用辛味食物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失眠等问题。

咸味与脏腑的关联咸味属于软坚性质,在中医理论中与肾脏相关。

适量的咸味食物可以滋养肾脏,帮助调节体内的水盐平衡。

适合食用咸味食物的人群包括容易出汗、容易疲劳的人群。

然而,过量食用咸味食物可能导致水肿、高血压等问题。

结语通过了解五味与脏腑的关联,我们可以通过合理选择食物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饮食调理应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性别以及特定的身体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味酸甜苦辣辛、五脏心肝脾肺肾之间的神秘联系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味酸甜苦辣辛、五脏心肝脾肺肾之间的神秘联系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味酸甜苦辣辛、五脏心肝脾肺肾之间的神
秘联系
“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伟大的“中医”理论也是建立在“金木水火土”五行基本上的,所以我们能懂得一些五行常识对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行五脏图
1、酸生肝
适当的酸味食物有利于促进消化和保护肝脏功能,而且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抗衰老等功效。

如:乌梅、山楂、石榴、西红柿、橙子等。

原理:酸归属于木五行,木五行又主肝胆。

2、苦生心
古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适当的苦味食物能滋长心气、除湿、利尿、有效防止毒素积累、预防疮类疾病.
如:陈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

原理:苦归属于火五行,火五行又主心脏。

3、甘(甜)入脾
适当甘性食物能够养气血、补充能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缓解痉挛等作用。

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等。

原理:甘归属于土五行,土五行主脾胃。

4、辛入肺
适当辛味食物有发汗、行气、保护血管、疏通经络的功效。

发汗、行气主要靠肺部来宣泄。

故辛入肺。

如:葱、姜、蒜、辣椒、胡椒等。

原理:辛归属于金五行,金五行主肺。

5、咸入肾
咸为五味之首,适当咸性饮食具有调节人体细胞、血液渗透,增强代谢等功效,也有写泄下、散结、补益阴血的作用。

原理:咸归属于水五行,水五行主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甜苦辣调五脏
中医有“辣入肺、甜入脾、酸生肝、苦生心、咸入肾”的说法,是对味与脏合的规律性认识。食物具有合理结构,就能产生辛酸甘苦咸和散收缓急坚软的有利反应,人体就能得到调理。以下是五味杂陈的养生之道。
甜味
科学研究证实,糖类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祖国医学认为甜味入脾,吃甜食具有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肌肉疲劳、调和脾胃、缓解疼痛、解除毒素等作用。但是过食甜腻之食品,则会壅塞、泄气,不仅使血糖升高,胆固醇增加,还会引起身体缺钙及维生素B1不足。
由于五脏与形体各部位之间具有特定的联系,所以,五味也与人体的各个部位相对应地存在亲和关系。因此,所有入口的食物,以其辛、酸、甘、苦、咸的五味,分别养护五脏,并分别循行于经脉养护相应的形体部位,使人健康。
辣味由辣味素构成。中医认为,辣入肺,可发散、行气、活血,辣味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可祛风散寒、解表止痛。但食之过量会刺激胃黏膜,并可使肺气过盛。故患有痔疮、肛裂、消化道溃疡、便秘以及神经衰弱的患者,以不食或少食为好。
咸味
咸味由氯化钠等成分组成。中医认为咸味入肾,它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的渗透压平衡及正常的水钠钾代谢功能。在呕吐、腹泻及大汗后,适当喝点淡盐水,可防止体内微量元素的缺乏。科学研究证实,成年人每天吃盐6克左右即可满足自身之需。过量摄入氯化钠可导致多种疾病。
五味与五脏
五味归属于五脏,都是因它不同的属性而各有所归。五脏与筋、气、血、骨、肉五体有直按联系,五味随之归属五体。《灵枢九针论》说:“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五脏又与鼻、舌、目、口、耳五官有直按联系,五味也随之归属五官。《灵枢营气》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辩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Hale Waihona Puke 酸味 酸味是由有机酸产生的,如醋酸、乳酸、柠檬酸等。中医药学专家认为酸味入肝。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吃些酸味食品,可促进食欲,有健脾开胃之功,还有增强肝脏功能的作用,并能提高钙、磷等元素的吸收。醋酸还具有消毒之功效。但过量服食可引起胃肠道痉挛及消化功能紊乱,故脾胃有病者宜少食。
辣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