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通调益气活血通脉治疗心梗完胜西医
冠心病方剂大全
冠心病方剂大全冠心病方剂大全抗心梗合剂组成:黄芪、丹参各30克,党参、黄精、郁金、赤芍各15克。
功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必要时配合西药治疗。
制法:以上为一日量,水煎2次,去渣,浓缩为100毫升,分2次服,3周后病情稳定,再改为每日一次,每次50毫升,共服6周。
2冠心饮组成:党参60克,麦冬60克,五味子30克,山萸肉30克,川牛膝30克,丹参30克,川芎30克。
功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恢复期。
制法:水泡4小时,加水后大火煮开,然后小火煮30分钟,共煮3次,将3次所取药液用纱布过滤,然后用大火浓缩至150毫升,凉后瓶装,冰箱储存,每次服30毫升,每日3次,空腹温服,连服半年。
3舒胸益气汤组成:黄芪30克,党参30克,丹参30克,赤白芍各10克,川芎10克,降香10克,枳壳10克,红花10克,麦冬20克,甘草15克。
功用:气虚血瘀型冠心病,舒胸益气,活血通脉制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4通脉宁心汤组成:细木通10克,路路通10克,生地15克,全瓜蒌5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茯神10克,炙甘草10克。
功用:心火亢盛型冠心病,降火通脉,活血宁心。
制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5益气养阴通络汤组成:南沙参20克,北沙参2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0克,桂枝10克,生地30克,丹参25克,川芎15克,益母草15克。
功用:气阴两虚型冠心病,益气养阴,化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6宁心汤组成:太子参9克,丹参9克,当归6克,川芎3克,生地9克,赤芍9克,白芍9克,桃仁9克,红花5克,茯苓9克,木香5克,陈皮3克,炙甘草3克。
功用: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虚实相兼型冠心病,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制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7黄芪通痹汤组成:黄芪3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川芎9克,生地黄15克,炙甘草6克。
功用:心肾阳虚,心血瘀阻型冠心病,温阳益气,滋补阴血,化瘀通络。
五脏通调的原理
五脏通调的原理中医理论中的“五脏通调”是一个核心观念,强调的是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原理主张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可以维护身体的健康和防治疾病。
下面我们将详细解析五脏通调的原理。
1. 五脏的功能与关系在中医的观点中,五脏不仅仅是身体的五个器官,它们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
心主血脉和精神,肝主疏泄和藏血,脾主运化和统血,肺主呼吸和宣发,肾主水和藏精。
这五个脏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理系统。
2. 通调的重要性“通调”意味着五脏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当五脏功能正常,且相互之间的关系协调时,人体的生命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健康得到维护。
但如果某一脏器功能失调,或脏器之间的关系紊乱,就会导致身体出现不适或疾病。
3. 实现五脏通调的方法•饮食调养:中医强调食物与五脏的关系。
例如,苦味食物对应心,酸味食物对应肝,甘味食物对应脾,辛味食物对应肺,咸味食物对应肾。
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调和五脏。
•情志调养:中医也认为情志与五脏有关系。
过度的喜怒哀乐都会影响到五脏的健康。
例如,过度悲伤会影响肺的功能,过度愤怒会影响肝的功能。
•针灸与按摩:通过针灸和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促进五脏的气血流通,达到调和五脏的目的。
•药物治疗:当五脏出现严重失调时,中医会采用草药、药丸等进行治疗,以恢复五脏的平衡。
4. 五脏通调与现代医学尽管五脏通调的观念在现代医学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理论,但现代医学也开始重视身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例如,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饮食习惯与疾病的关系等,都与五脏通调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论五脏通调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观念,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全新角度。
通过调和五脏,我们可以维护身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
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加,保持五脏通调更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调整饮食、情志、生活习惯等,以保持五脏的和谐与平衡,实现真正的身心健康。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复习重点(上)
第三篇循环系统疾病第二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灌装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即冠状动脉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2、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血管阻塞程度和心肌供血不足的发展速度、范围和程度的不同,本病分为:①无症状心肌缺血型,亦称隐匿型冠心病;②心绞痛型;③心肌梗死型;④缺血性心肌病型,表现为心衰和心律失常;⑤猝死型。
3、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
心绞痛相当于“厥心痛”,心梗相当于“真心痛”,合并休克称“厥脱”,猝死型可称为“暴脱”。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根据粥样硬化斑块的进程可将粥样硬化的临床过程分为4期。
1、无症状期或隐匿期:粥样斑块已形成,但尚无管腔明显狭窄,因此无组织或器官受累的临床表现。
2、缺血期:动脉粥样斑块导致管腔狭窄、器官缺血。
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可表现为心绞痛,长期缺血可导致心肌冬眠及纤维化,表现为心脏功能呢减退及心衰。
肾动脉狭窄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
在四肢动脉粥样硬化中以下肢多见,尤其是腿部动脉,由于血供障碍,引起下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
严重时可致下肢持续性疼痛,下肢动脉尤其是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3、坏死期:冠状动脉闭塞表现为急性心肌坏死,下肢动脉闭塞可表现为肢体坏疽。
4、纤维化期:心脏长期缺血纤维化,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表现。
长期肾脏缺血可导致肾萎缩并发肾功能衰竭。
【诊断和鉴别诊断】1、早期诊断困难。
当粥样硬化病变发展到相当程度,导致靶器官出现明显病变时,诊断不难。
患者有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等易患因素,动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性病变,应首先考虑诊断本病。
2、鉴别诊断(1)主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病变和主动脉瘤,需与梅毒性主动脉炎和主动脉瘤鉴别,胸片发现主动脉影增宽还应与纵隔肿瘤鉴别。
心血管堵塞中医最佳治疗方法
心血管堵塞中医最佳治疗方法心血管堵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气短、心悸等。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心血管堵塞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最佳治疗方法。
首先,针灸是中医治疗心血管堵塞的重要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血管功能。
针灸治疗心血管堵塞可以缓解疼痛,减轻心悸,改善血管通畅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次,中药疗法也是中医治疗心血管堵塞的重要手段。
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制成适合个体的药方,通过调理气血、祛瘀通络来治疗心血管堵塞。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川芎、当归等,它们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能够显著改善心血管病变,减轻症状。
此外,中医还强调调整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根据中医理论,心血管堵塞与饮食、情绪、作息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建议患者要注意饮食清淡,少食油腻、高热量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适量运动,保持情绪稳定,规律作息,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
最后,中医还强调心理疏导和情绪调节。
心血管疾病往往与情绪波动、压力过大有关,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加重心血管疾病。
因此,中医建议患者要学会放松心情,保持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这对于改善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中医最佳治疗心血管堵塞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疗法、饮食调理和情绪调节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
这些方法在改善心血管功能、缓解症状、预防疾病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当然,在采用中医治疗方法时,患者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治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中医治疗方法能够对患有心血管堵塞的患者有所帮助。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53)_真题无答案(98)(826)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53)(总分87.85, 做题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不稳定型心绞痛与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主要区别是SSS_SINGLE_SELA疼痛持续时间≤20分钟B血中心肌梗死标志物的升高与否C48小时内是否有多次心绞痛发作D是否在安静状态下疼痛EST段抬高程度2.患者,男性,78岁。
既往有下壁心梗病史,现症见:心悸气短,动则加剧,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小便清长,下肢浮肿,舌质淡,脉沉迟。
其中医治法是SSS_SINGLE_SELA温补心阳,通脉定悸B温补心肾,蠲饮宁心C益气养阴,养心通脉D补血养心,益气健脾E理气化痰,宁心通脉3.男,65岁,高血压20年,未经规范治疗,现剧烈头痛,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
查体:深昏迷,BP200/110mmHg,深浅反射消失,确诊应首选的检查是SSS_SINGLE_SELAECG检查B脑CT检查C碳氧血红蛋白测定D胆碱酯酶活力测定E血糖及尿酮体测定4.男性,22岁。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住院2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为夜间出现间歇性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呈文氏现象,心率为48次/分,此时应首选的处理是SSS_SINGLE_SELA人工心脏起搏B异丙肾上腺素静脉点滴C激素治疗D维持原治疗E干扰素治疗5.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SSS_SINGLE_SELA心力衰竭B心源性休克C心律失常D心脏破裂E肺栓塞6.合并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宜首选SSS_SINGLE_SELAβ受体拮抗药B利尿剂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D钙通道阻滞药Eα受体阻滞药7.王某,男性,70岁,高血压病30余年,未系统诊治,近几日患者心悸,气短,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动辄汗出,头晕,面颧黯红,夜寐不安,口干,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其中医证型是SSS_SINGLE_SELA阳虚喘脱证B饮凌心肺证C痰浊壅肺证D气阴亏虚证E心肺气虚证8.患者,女性,40岁。
中医调理脏腑功能的功效
中医调理脏腑功能的功效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理论建立在脏腑学说的基础上。
脏腑功能的协调与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帮助恢复和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脏腑功能的功效。
一、调理脾胃功能脾胃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脏腑之一,其功能失调常导致各种消化问题。
中医通过药物、针灸、食疗等方法调理脾胃,可以增加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例如,常用的健脾药物有党参、白术等,针灸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脾胃功能。
二、调理心脏功能心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主管血液循环和情感活动。
中医通过调理心脏功能,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心排血量,改善心悸、气短等心脏病症状。
常用的调理心脏的中草药有麦冬、山楂等,按摩、拍打心俞穴也可以起到良好的调理效果。
三、调理肺功能肺是人体的主要呼吸器官,中医认为肺主气,调理肺功能可以增强呼吸能力和免疫力。
中医常用的调理肺功能的方法有煎炖中草药,如百合、杏仁等,还可以通过呼吸操和气功练习来改善肺功能。
四、调理肝功能肝是重要的解毒器官,同时也是情绪的主管。
中医调理肝功能可以改善肝脏的排毒能力和稳定情绪。
常用的中草药有柴胡、丹参等,适当的运动也可以有助于肝功能的调理。
五、调理肾功能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主管水液代谢和生殖功能。
中医调理肾功能可以增强肾脏的功能,改善尿频、遗精等症状。
常用的调理肾功能的中草药有枸杞、淫羊藿等,推拿、按摩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中医调理脏腑功能的方法多种多样,综合运用药物、针灸、食疗、推拿等手段,可以更好地提升脏腑的功能,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
然而,中医调理脏腑功能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因此在接受中医调理时应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指导。
综上所述,中医调理脏腑功能的功效是显著的。
通过调理脾胃、心脏、肺、肝、肾等脏腑功能,可以改善各种身体不适和疾病。
然而,需要提醒的是,中医调理脏腑功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并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心梗的中医治疗原则与方剂
心梗的中医治疗原则与方剂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梗死的一种疾病,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具有独特的治疗心梗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心梗的中医治疗原则和常用的方剂。
一、中医治疗心梗的原则1. 活血化瘀:心梗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导致血液供应不足,中医认为是“瘀血”所致。
因此,治疗心梗必须要活血化瘀,使血液循环通畅,恢复心肌的供血功能。
2. 祛痰祛瘀:中医药认为心梗多与痰湿、瘀血有关,因此治疗时要祛痰祛瘀,清理血管堵塞,减少心肌损害。
3. 补气养阴:心梗后,由于心肌损伤,需要调理体内的气血阴阳平衡,补气养阴,提高心功能,促进心肌恢复。
4. 调节情志:中医强调情志与心脏密切相关,心梗患者常常伴有情志不舒畅,治疗时应调节情志,保持心情愉快,减少心脏负担。
二、常用的中医方剂1. 大柴胡汤:此方剂用于治疗心梗伴有气滞、瘀血的症状。
主要成分包括柴胡、黄芩、干姜等,具有疏肝解郁,舒筋活血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
2. 护心丹:此方剂用于治疗心梗伴有气虚血瘀的症状。
主要成分包括人参、黄芪、当归等,具有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可增强心肌的供血功能,促进心肌恢复。
3. 血府逐瘀汤:此方剂用于治疗心梗伴有血瘀阻络的症状。
主要成分包括桃仁、红花、川芎等,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心肌损伤。
4. 通心络胶囊:此方剂用于治疗心梗后的康复阶段,可延缓心肌纤维化进程,促进胸痛缓解,提高心功能。
主要成分包括三七、红花、山楂等,具有活血祛瘀、养心舒气的作用。
至于剂量和用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中医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调整。
三、中医辅助治疗除了中医药治疗外,中医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气功等辅助治疗手段来治疗心梗患者。
针灸可以刺激特定穴位,调理气血,促进心功能的恢复;推拿可以舒筋活血,缓解心梗症状;气功练习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四、中医治疗的注意事项1. 中医药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使用药物。
【翁维良:五参汤、冠心2号方、冠心3号方】
【翁维良:五参汤、冠心2号方、冠心3号方】翁维良,男,1937年生,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名誉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第二、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50多年,在心血管病和内科杂病的中医诊疗中,继承郭士魁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以通为补”,善用活血化瘀治疗心血管疑难病,如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后再狭窄、老年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扩张性心肌病等。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翁维良教授行医5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老年病及各种疑难病。
他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疗法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现代冠心病患者多同时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等一种或几种慢性病;随着治疗方法的进步,尤其是介入“支架术”、“搭桥术”的开展,术后再狭窄、多支血管病变、重度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等重症、高龄患者日益增多。
翁维良认为,在冠心病发病的各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证候,早期多为气滞血瘀、痰浊血瘀、寒凝血瘀等实证表现;但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常出现气虚血瘀、阴虚血瘀、阳虚血瘀等不同表现。
因此,他强调临床治疗应遵循辨证论治、病证结合、应病而变、应时而变四原则。
经过多年临床积累,提出了活血化瘀十法:益气活血、理气活血、温通活血、补肾活血、养阴活血、化痰活血、清热活血、利水活血、补血活血、软坚活血。
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正确合理使用活血化瘀药。
翁维良选择活血化瘀药物时,多以活血、和血药为主,少用破血药,且形成了以益气、理气、温通、补肾活血治疗为主的冠心病辨证思路。
益气活血翁维良十分重视气血在冠心病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他认为,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气与血之间均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即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运行,故气虚则血行无力。
老年冠心病人,元气亏虚为发病的根本病因。
中医调理心脏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
中医调理心脏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压力的增加,心脏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
如何保护心脏健康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
在中医传统医学中,心脏与心血管健康的调理一直占据重要位置。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心脏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并探讨一些有效的中医方法来保护心脏健康。
一、“心脏主神明”在中医理论中,心脏被视为人体的精神活动中心,并被称为“心主神明”。
心脏的功能与情绪、思维、意识等密切相关,其健康状况对整个身体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中医强调保护心脏健康,可以起到维护身体整体健康的目的。
二、“血”与心血管健康中医认为,“血”是生命的基础和营养的载体。
心血管健康的维护首先要保证血液的充足和流畅。
中医方法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保护心脏健康。
1. 中医药调理:中医药具有调节气血、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等作用,对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的保护有着独特的优势。
例如,黄芪、当归、丹参等中药被广泛用于心脏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和健康的密切关系。
合理的饮食搭配和选择可以起到心血管保护的作用。
例如,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水果和蔬菜,适量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和坚果等。
三、中医调理心脏与心血管健康的方法1. 按摩疗法:中医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例如,按摩心脏区域和手太阳经可以缓解心脏负担,促进心血管健康。
2. 中医养生操:中医养生操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理论和运动的综合性健身方式。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的健康水平。
例如,中医养生操中的一些动作可以锻炼心肺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
3. 中医情绪调理:中医强调情绪和健康的密切关系。
平衡的情绪对心脏和心血管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可以采取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参与兴趣爱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倪海厦治疗心肌梗医案
倪海厦治疗心肌梗医案
倪海厦治疗心肌梗医案:
医案主诉:患者某某,男性,年龄xx岁,主诉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已有一周,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辨证分析: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阻塞导致的心肌缺血坏死,主要症状为胸痛、胸闷、气短等。
治疗方案:
1. 中药方剂:采用倪海厦出名的“舌尖上的中医”方剂,包括丹参、黄连、山楂、桑叶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2. acupuncture(针灸)治疗:倪海厦擅长应用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选择穴位包括曲池、太渊、尺泽等,具有舒经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3.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针对心肌梗塞病情,调理饮食、生活习惯等,提醒患者避免高脂、高盐饮食,适量进行有氧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
疗效评估:
患者经过倪海厦的治疗,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明显缓解,血流畅通,心肌功能得到改善,临床症状得到控制。
总结:
倪海厦治疗心肌梗医案采用中药方剂、针灸和中药调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心肌梗塞的症状,促进心肌修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中医通调补的原理
中医通调补的原理中医通调补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指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通调补的基本原理是“阴阳调和,气血充盈”。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而阴阳失调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可以促进气血的正常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通调补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阴阳、调理气血和调理五脏。
首先是调理阴阳,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基本属性。
通过调理阴阳,可以使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调理阴阳的方法包括饮食调节、药物调理、针灸调理等。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的人群,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苦瓜等,以平衡阴阳。
其次是调理气血,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通过调理气血,可以促进气血的正常循环,保证身体各部位的供氧供血。
调理气血的方法包括运动调理、按摩调理、中药调理等。
例如,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最后是调理五脏,中医将人体内部的脏腑器官划分为五脏,分别为心、肝、脾、肺、肾。
通过调理五脏,可以使五脏功能正常,协调各脏腑之间的关系。
调理五脏的方法包括药物调理、针灸调理、推拿调理等。
例如,对于肝气郁结的人群,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中药,如柴胡、枳壳等,以调理肝脏功能。
中医通调补的原理是基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阴阳学说,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正常循环,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通调补的方法包括调理阴阳、调理气血和调理五脏,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理、针灸调理等手段,对阴阳失调、气血不足、五脏功能异常等问题进行调理,从而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
中医通调补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它注重整体调理,强调个体差异,对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采取适当的通调补方法,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心血管堵塞中医最佳治疗方法
心血管堵塞中医最佳治疗方法心血管堵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心血管堵塞的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中医最佳治疗方法,希望能够为患者提供一些帮助。
首先,中医治疗心血管堵塞注重的是整体调理。
中医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认为心血管疾病是由于气血不畅、阴阳失调所致。
因此,中医治疗心血管堵塞首先要通过中药调理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调和阴阳,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从根本上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其次,针灸是中医治疗心血管堵塞的重要方法之一。
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微循环,从而达到治疗心血管堵塞的目的。
针灸疗法疗效确切,且无明显副作用,受到了患者的广泛认可。
另外,中医还强调调整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中医认为,饮食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体内湿热、痰浊等病邪的滞留,加重心血管堵塞的病情。
因此,中医治疗心血管堵塞还包括了对患者饮食的调理,建议患者少食油腻、高糖、高脂肪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过饱过饥,保持情绪稳定,保持适当的运动量等。
最后,中医还注重患者的心理调理。
心血管堵塞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治疗和调理。
中医强调患者的心态对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议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也可以通过中医的心理疗法,如音乐疗法、气功调理等,来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心血管堵塞的方法多方面、综合性强,通过整体调理、针灸疗法、饮食调理和心理调理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当然,中医治疗心血管堵塞也需要患者有一定的耐心和恒心,同时也需要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中医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中医治疗心肌梗死促进血管新生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心肌梗死促进血管新生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9-02T11:09:38.97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3期作者:刘铭扬1,王颖2通讯作者,罗兰2,孟江北3 [导读] 目前心肌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刘铭扬1,王颖2通讯作者,罗兰2,孟江北3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847 摘要:目前心肌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也是当前国内外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对人体有极高的、不可逆的损害。
有相关研究表明:增进新的血管生成,促进血管网的循环效率,加强对心肌的供血量,减少梗死面积已经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医治疗心肌梗死促进血管新生的研究不断增加,研究成果显著,现对古今文献整理,综述如下。
关键词:中医疗法;血管新生;心肌梗死;研究进展;针刺治疗;中药治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研究方法Research progress on promoting angiogenesis in 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u Mingyang1,Wang Ying2Corresponding Author,Luo Lan2,Meng Jiangbei3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onal Chinese Medicine,Liaoning,Shenyang 110847)Abstract: At pres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a major disease that endangers human health and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death in the world. It has a high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rate. It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to promote angiogenesis, establish collateral circulation, restore myocardial blood supply and reduce the infarct area.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angiogenesis in 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remarkable. Key words: TCM therapy;Angiogenesis;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research progress;Acupuncture treatment;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Basic research;Clinical research;The research methods 基金项目:省实验(20180530079)作者简介:刘铭扬(1994-),男,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机理的研究通讯作者:王颖(1964-),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针灸机理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中西医结合诊疗是一种综合利用中西医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结合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详细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及其作用机制。
1.中西医结合诊断1.1 中医诊断中医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病”范畴,其病机主要是由于“心主血脉,调节气血运行”失调所致。
患者表现为胸痛、胸闷、气短、口干舌燥、舌质偏红等。
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具体方法如下:(1)望诊: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舌质等表现特征。
若病人面色暗红,舌质偏红,舌苔黄腻,则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
(2)闻诊:听取病人心音。
若病人心音明显减弱,或出现杂音,则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
(3)问诊:询问病人病情及病史。
若病人有心脏病史,则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
(4)切诊:按摩病人胸口,观察是否有疼痛。
若病人胸口有明显疼痛,则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
中医诊断可以辅助西医检查结果,提高病情判断的准确性。
同时,中医诊断也可以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2 西医诊断西医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主要依靠ECG检查、血清酶学检查及心肌造影检查等方法。
ECG检测是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手段,该检测方法精确可靠,可有效判断是否患有急性心肌梗死。
血清酶学检查主要是通过测量血清肌酸激酶(CK)、心肌酶谱、肌钙蛋白(cTn)等指标来评估是否患有心肌梗死。
心肌造影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心肌的灌注情况,但该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患者。
西医诊断可以辅助中医诊断,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准确诊断率。
2.中西医结合治疗2.1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主要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方法。
主要治疗方法如下:(1)中药口服:可口服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川芎、桂枝等。
(2)贴敷疗法:采用贴敷法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促进心肌再生,常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中医药三通汤、五通汤、通血路神方,改善十几种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药三通汤、五通汤、通血路神方,改善十几种心、脑血管疾病孙思邈】中医药三通汤、五通汤、通血路神方,改善十几种心、脑血管疾病國一醫一老偏方一、三通汤:心血管通,脑血管通,全身血管通组方:丹参12克、川芎10克、葛根20克、桂枝9克、甘草6克、人参6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
人参,重用黄芪15克、玉竹25克替代之:野山参力猛,林下参25年以上力足,林下参5年以上凑付用,种植参煲汤用。
凡是被医院诊断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都可以用,可以预防也可以治疗,不需要辩证。
一天一剂,七天一个疗程,一般服用三个疗程。
脑溢血不可用,补阳还五汤专治脑溢血的。
①打通心脑血管的通脉饮:川芎丹参葛根丹参活血化瘀又补血,色红入心,打通心血管;加上葛根,打通脑血管,改善脑缺血,葛根升清阳,把气血升到脑部。
川芎血中气药,化瘀又行气,走而不守,在前面披荆斩棘开路,丹参在后面跟着,川芎指哪丹参就打哪,上行头面,下行血海,中开郁结,全身的血脉都会被打通。
②强壮心脏阳气的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身体心阳不足,寒邪会再次卷土重来,瘀血会再次凝聚,心脑血管会再次堵塞。
桂枝阳气旺盛,犹如天空的太阳,可以强壮心阳,驱寒,辛散;甘草守中,补津液,补脾胃,二药合作,辛甘发散为阳,就可以为心脏乃至全身输送源源不断的阳气。
阳光普照,阴霾自散,寒邪落荒而逃。
③大补心气心血的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心脏气血不足,暂时把血管疏通,以后还会堵塞。
人参补心气,五味子麦冬补心血,心脏的气血就足了。
④健脾第一方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白术茯苓健脾,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
脾胃气血生化之源好了,就会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气血去支持心脏打动血管。
二药解决痰湿的来源,脾胃运化不好,杜绝痰湿堵在心脑血管。
二、五通汤:通毛孔通血管通七窍通大小便通一身经络排毒妙方!通毛孔通血管通七窍通大小便通一身经络,无毒百病消排毒的方子,一个打通全身经络血脉的方子,通毛孔通血管通七窍通大小便通一身经络,一通百通,通则不痛,无毒百病消!组方:麻黄6克、桂枝10克、苦杏仁6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丹参10克、枳实9克、厚朴9克、火麻仁12克、肉桂6克、泽泻10克、石菖蒲9克、党参6克、白术6克。
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分析研究进展(一)
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一)传统中医药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 )有着悠久的历史。
尽管中医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现代治疗中并不占有主导地位,但是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懈努力,尤其是通过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中医药在现代AMI 的治疗中,正日益显示其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一、AMI 治则治法研究进展通常而言,冠心病及AMI 的中医辨证归纳起来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正虚< 气虚、阳虚和阴虚,而多数以心气虚或肾气虚为主);一是邪实<血瘀、痰湿、寒凝、气滞,而血瘀是普遍存在的病理特点)。
因此,本病的论治在于如何处理好扶正与祛邪、通与补的关系。
陈可冀教授等[9]综述认为其常用的治则有:益气、活血、化痰湿、养阴、理气、通阳、温阳、回阳、通腑、平肝潜阳等。
除此之外,AMI 的治疗尚有清化痰热、开窍醒神、健脾化痰、温通心肾、补益心肺、平喘利水等治法[14]。
随着现代医学对AMI 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与方法研究的不断进展,中医对AMI< 真心痛)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由此带来了中医在AMI 治则治法方面的进展。
1.心络绌急学说与搜风解痉、芳香温通、调肝舒脉等治法。
《素问•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素问•举痛论》亦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提示心络细窄易滞,其挛急拘急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络脉绌急是胸痹心痛病理机制之一。
有研究提示:中医络脉绌急与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痉挛、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之间的密切关系。
心络绌急学说为搜风解痉虫类药(代表方药通心络胶囊> ,芳香温通法<苏合香丸及细辛、檀香、降香等)、熄风解痉法<止痉散)和调肝舒脉法<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方法治疗真心痛奠定了理论基础[1,2,3]。
2.丘瑞香等[8]认为:冠心病(包括AMI 患者>的血瘀证有气滞血瘀、阴虚血瘀、痰浊血瘀组、气虚血瘀等不同证型,这些证型间有着不同的理化特性及病理学基础;气滞、气虚、阴虚、痰浊等因素在血瘀证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益气、理气、养阴、化痰、化湿等治法与活血化瘀法将起协同作用。
中医怎么治疗心梗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医怎么治疗心梗呢?
导语:心肌梗塞是一种心脏的急性的疾病,一般突然发作的话会给人带来生命危险的哦,而有的会暂时胸口疼痛明显,过一会儿会自行缓解。
所以也不会有
心肌梗塞是一种心脏的急性的疾病,一般突然发作的话会给人带来生命危险的哦,而有的会暂时胸口疼痛明显,过一会儿会自行缓解。
所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就应该明白,心肌梗塞是心肌的坏死,心肌细胞坏死是不能再生的,由此看来治疗心梗是很重要的。
中医如何治疗心梗呢?
心肌梗死的中医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持久而严重的心肌急性缺血所致的心肌部分坏死,其中90%左右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冠状动脉供血的急剧减少或血流中断,10%左右是冠状动脉痉挛或其它原因所致。
阴虚热灼肺阴成痰而为阴虚血瘀挟痰浊,或阳虚水气不化,聚而上泛而为阳虚血瘀夹痰浊亦为本病常见病机。
痰浊虽为标证,但标证不除,本证难愈,对病情转归及预后亦有一定影响。
此外痰浊壅阻,腑气不通,也为本病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病机。
益气多选用人参、党参、黄芪、黄精等;活血化瘀药则选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豁痰理气多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小陷胸汤、温胆汤等,并于方中伍用和胃降逆,通腑泄浊之品,如大黄、藿香、佩兰、半夏等。
当归的主要有效成分阿魏酸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及清除超氧自由基的功用。
延胡索、川芎并用,可增强理气定痛、化瘀抗栓通脉之功。
加减运用:低血压状态甚至休克阳脱者,同时服生脉四逆汤加肉桂;舌红口干五心烦热者,加石斛30克、玄参15克、麦冬12克、生地10。
老中医:推荐二剂治疗心脏病的经验方
老中医:推荐二剂治疗心脏病的经验方01.益心汤(颜德馨方)【药物组成】黄芪15g,党参9g,葛根9g,川芎6g,丹参12g,赤芍药9g,山楂9g,菖蒲6g,决明子30g,降香4.5g【功效主治】益气养心、活血化瘀。
胸痛隐隐,遇劳则作,频繁复发,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自汗,舌质胖紫,苔薄白,脉弦细乏力,或脉结代。
【方义】方中重用党参、黄芪益气养心为君,以培补中气、宗气,辅以丹参、山楂、赤芍活血通脉为臣,葛根、川芎升发清阳,降香、决明子降浊止痛,升降相因,加入菖蒲一味引药入心经,兼有化痰开窍之力。
其中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祛瘀,又可行气通滞;黄芪为补气虚之要药,与党参配伍,则补气升阳之效增强;山楂消食导滞,且有降脂化痰之力。
诸药相配,共奏益气养心、活血通脉、化痰祛瘀止痛之功。
此方一药多效,选药精当,以调气和血为法,“调和”与“通阳”为特点,充分体现了颜老治疗冠心病的学术观点。
【加减应用】气虚阴盛,胸痛甚者,加肉桂3g,三七末3g(冲服);气虚甚者,党参改人参粉3g(冲服);气虚及阳,脉迟肢冷者,加附子6g、桂枝6g;阳虚欲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加别直参9g、附子6g、龙骨15g(先煎)、牡蛎15g(先煎)【附注】胸痹心痛重症或真心痛症见阳微阴弦,胸痛剧烈,气短乏力,形寒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舌淡脉微。
须重用益心汤中黄芪量至30~60g,改党参为人参15g(炖),降香为9~12g,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并重用附子温通心阳、祛寒解凝,临床用量为15~20g,且先煎。
附子大辛大热,为补命门真火第一要药,其性剽悍,力宏效捷,走窜十二经脉,既行气分,又入血分,既能通阳又能温阳,还可祛寒燥湿、回阳救逆,上温心阳以通脉,中助脾阳以健运,下补命火以复阳,外固卫阳以止汗,内驱寒凝以止痛,辨证使用常可应手起效。
若伴有低血压者,可用药对黄芪与升麻,以加强升发清阳之功。
胸痹重且急、四肢逆冷、血压低者,可先予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以回阳救逆,再予益心汤按上法加减服用。
心肌梗死中医调理方法
心肌梗死中医调理方法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在现代医学积极治疗的同时,中医调理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患者改善症状、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心肌梗死的发生多与正气不足、气滞血瘀、痰浊内阻等因素有关。
调理时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中医常使用活血化瘀、通阳宣痹、益气养阴等方剂进行调理。
比如,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血瘀气滞型的患者;瓜蒌薤白半夏汤能通阳散结、祛痰宽胸,常用于痰浊内阻型;生脉散则有益气养阴的作用,适合气阴两虚的患者。
但中药的使用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精准的辨证用药,且要随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剂。
针灸调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常用的穴位有内关、膻中、心俞、厥阴俞等。
内关穴是调理心系疾病的常用穴位,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膻中穴位于胸部,能宽胸理气;心俞和厥阴俞则可调节心脏的功能。
针灸治疗应由专业的针灸师操作,严格掌握针刺的深度和手法,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
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原则。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芹菜、苹果、香蕉等,以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咸菜、辣椒等。
同时,要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七八分饱为宜。
情志调理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同样重要。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加重病情。
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
可以通过听音乐、散步、阅读等方式放松身心,也可以与家人、朋友交流,倾诉内心的感受。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
但运动要适量,循序渐进。
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
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五脏通调益气活血通脉治疗心梗完胜西医
心肌梗死在生活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心梗如果不及时的治疗,常可危及生命。
而心肌梗死在治疗方面也是颇为困难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西医治疗心肌梗死也是有不同的,那么我们该怎样治疗心梗呢?该选择怎样的方式呢?下面通过王锺专家的解答,我们了解一下中西医对治疗心肌梗死的不同解读。
中医对心肌梗死的解读,心梗的治疗要对症
中医认为心梗的病因病机为饮食劳倦,七情内伤,寒凝热郁,年老体虚等因素导致心脏血脉的气血阴阳失调,心脉瘀滞。
临证所见有虚有实,或虚实互见,其实者大多表现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寒凝热郁,其虚者轻则脏腑气血阴阳不足,重则气血升降失常,阴阳不相顺接,厥逆暴脱,甚则危及生命于顷刻之间。
心梗证治主要以中医脏腑学说为指导,治疗原则为“不离乎心,不止于心”;“治本在补,治标在通”。
西医的治疗手段在心梗治疗上存在弊病
传统疗法(支架、搭桥等)只能暂时缓解心脑血管疾病,治标不治本,达不到彻底清除的效果。
患者不仅要承受疾病的痛苦,金钱方面的压力,还要终身服用阿司匹林、波立维等药物。
传统的药物溶栓治疗有一些情况:1)仅有1/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适宜接受溶栓治疗。
2)接受溶栓治疗者,血管通畅率只有50%一70%。
3)溶栓治疗后由于残余狭窄的存在,大约1/3的患者会再发心肌缺血。
所以治疗心肌梗死最好以中医的“益气活血、五脏同调”为理念,全面调节五脏的气血平衡,让气血在通道中畅通无阻。
五脏同调益气活血通脉疗法有效治疗心肌梗死
独有的经络给药治疗方式
疏通气血运行的通道,让药物快速沿经络直接到达到濒临坏死的心、脑细胞内部。
就像在是心、脑中间修了一条直达高速,将药物畅通无阻的送到心脑细胞。
所以说,“五脏同调益气活血通脉疗法”能够首先打通经络,迅速“唤醒”心脑细胞,然后再溶血栓。
改良后的经方药物中含有独特的活力因子,能够迅速沿经络以高于传统药物百倍的速度直接到达到濒临坏死的心、脑细胞内部,全面激活坏死的心脑细胞,将大量心脑细胞从频临死亡的边缘拉回来,并恢复功能,迅速改善症状。
中医中的有效分子能够直接进入血栓内部,快速裂解血栓,彻底给血管做一次大清洗;软化血管恢复其弹性,让血液血管变年轻,血液垃圾从此消失,五脏功能运转正常,自然脑好心更好。
心肌梗死,听起来很让人感到可怕的四个字眼,这种病的名字里就带着死神的号召,很多人患上了心肌梗死之后不是真正的被病情压倒,而是被自己消极的态度和不好的心态吓到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所以在治疗心梗时一定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早发现早治疗其实还是可以恢复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