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俄罗斯论文

合集下载

评价苏联30年代大清洗运动

评价苏联30年代大清洗运动

评价苏联30年代大清洗运动一.危机出现和大清洗的基本状况1.苏联1930年代大清洗是国内矛盾激化,危机日益显现的情况下发生的。

2.1934年基洛夫遇刺事件(导火线)3.“叛国案件”的审判与大清洗的高潮(主要是对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的审判以及对“托洛斯基反苏平行总部”的镇压)4.对党政军干部的全面清洗和镇压二.大清洗运动尾声及评价1.尾声: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使苏联处于严重的战争威胁的状态,斯大林才不得不控制和收缩镇压行动。

2.评价:绝不是一个肃反扩大化的问题,以前对于大清洗运动还有些许积极的声音,如认为它加强了苏维埃内部的团结,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有利于各项工作的积极开展,然而随着大量苏联档案的解密,这多是表面现象甚或是意识形态化的说辞,所以这里的评价可以改为大清洗运动的严重后果。

三.参考书目(一)书籍:1.孟迎辉著:《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王长江著:《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3.(俄) 德·谢·利哈乔夫著:《解读俄罗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俄)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著:《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025.尼·伊·雷日科夫著:《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新华出版社 20086.瓦列里·博尔金著:《震憾世界的十年: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昆仑出版社,19987.许新:《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20018.陆南泉:《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49.张建华:《俄国史》,人民出版社,200410.周尚文, 叶书宗, 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12.陆南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10(二)论文:1.吴恩远:《从档案材料看苏联30年代大清洗数字的夸大》,《世界历史》,2003年第4期2.马龙闪:《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历史的辩证的演化》,《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2期3.吴恩远:《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综述》,《世界历史》,2009年第1期4.郑异凡:《论斯大林镇压问题研究中的某些方法和手段》,《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5.马龙闪:《试析苏联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东亚中欧研究》,1999年第3期6.吴恩远:《苏联“大清洗”问题争辩的症结和意义》,《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7.吴恩远:《苏联30年代“大清洗”人数考》,《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8.马龙闪:《苏联战后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清洗运动》,《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6期9.吴恩远:《再谈俄罗斯反思苏联历史、重评斯大林思潮》,《世界历史》,2006年第2期10.徐海燕:《中外学者论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年第三期11.丁笃本:《重评苏联三十年代的肃反运动》,《世界历史》,1988年第1期.。

2021关于中东问题的论文(精选5篇)范文3

2021关于中东问题的论文(精选5篇)范文3

2021关于中东问题的论文(精选5篇)范文【第一篇】化武换和平——从叙利亚危机看中东问题背后的大国博弈与合作自叙利亚化武危机爆发以来, 叙利亚局势就如坐过山车般跌宕起伏。

随着叙利亚接受俄罗斯的提议, 申请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战争的乌云似乎暂时离叙利亚而去, 中东的局势得到了一定的缓和。

回顾一个月来叙利亚危机的发展历程, 既可以从中透视出中东地区格局演进的一些趋势, 也再次证明国际合作和政治谈判才是解决叙利亚问题和中东问题的正道。

一、叙利亚危机的根源和性质 不管是从冲突的烈度抑或频度来看,还是从危机的数量抑或蔓延的范围来看, 中东地区一直都是热点问题集中爆发的地区。

冷战的结束并没有给中东地区带来持久和平, 相反后冷战时期几场重大的干预战争均发生在本地区, 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再到西方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 基本十年一周期。

中东地区的冲突和动荡既有地区自身的原因, 也与国际体系的转型密切相关。

与其他次地区体系不同的是, 中东地区体系的独特性在于其对国际体系的高度依赖, 其格局变化的逻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国的博弈和互动。

[1]同时, 当前的中东格局正处于深刻变革的进程之中, 国际体系转型和地区格局重组同时发生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增加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2011年初始于突尼斯的中东大变局既是这种格局转换的一种后果和反映, 又对地区和国际格局的演进施加了强大的反作用力。

从爆发开始, 中东大变局已进入第三个年头,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这场变局仅仅是中东地区国家和社会历史性变革长周期的一个开始。

该地区人民长期期待的变革的确已经发生, 但是变革本身并不是目的, 单凭变革并不足以解决本地区面临的各种问题, 相反新的变化给地区局势带来了更多的动荡和冲突, 最大的变化是不可预测性和脆弱性因素的增加。

这种新的战略不确定性既有外部的原因, 又有内部的原因。

外部的原因在于, 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日益推进的今天, 中东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实际上一直处于下降的过程, 相应地中东在各大国外交地位中的排序也有所下降。

论文文学伦理学视域下解读《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德米特里

论文文学伦理学视域下解读《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德米特里

文学伦理学视域下解读《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德米特里摘要《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巅峰之作。

作品展示了对俄国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思考。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通过“弑父案”这条伦理主线,分析德米特里的多重伦理身份、伦理困境以及他的伦理选择。

在俄罗斯传统的父权制社会下,德米特里伦理身份的转变让他面临着选择杀死父亲后自杀还是向环境妥协、甘愿认罪的伦理两难。

而他内心中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不断博弈使他最终做出了承受肉体痛苦,实现新生的伦理选择。

德米特里的结局启示人们重新思考父亲的定义,呼唤父性意识的回归,更彰显了作者希望人们面对苦难时要懂得自我救赎的重要伦理意义。

关键词《卡拉马佐夫兄弟》伦理身份的困惑伦理困境伦理选择Interpretation of Karamazov Brot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of Literary Ethics China DmitryAbstract Brother Karamazov is the pinnacle of Dostoevsky. The work shows a reflection on Russia'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is article analyzes Dmitry's multiple ethical identities, ethical dilemmas, and his ethical cho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ethics criticism and through the ethical main line of "the father's case." In the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society of Russia, Dmitry's ethical identity change made him face the ethical dilemma of choosing to commit suicide after killing his father or to compromise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willingly confess guilt. And the constant game between human factors and animal factors in his heart made him finally make the ethical choice to endure physical pain and realize new life. Dmitry's ending has inspired people to rethink the definition of father and called for the return of paternal consciousness, which also highlights the important eth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author's hope that people should understand self-redemption when facing suffering.Keywords Brother Karamazov Ethical identity confusion Ethical dilemma Ethical choice目录引言 (1)一、德米特里伦理身份的困惑 (1)(一)德米特里与家人──有血亲的陌生人 (2)(二)德米特里与卡捷琳娜、格露莘卡──三角关系的中心 (3)二、德米特里的伦理困境 (4)(一)选择弑父还是向社会秩序妥协 (4)(二)选择自杀而永不自由还是战胜邪恶而重获自由 (5)三、德米特里的伦理选择 (6)(一)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博弈 (6)(二)甘愿受苦并净化灵魂 (7)结语 (8)参考文献 (10)致谢 (10)引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善于用自己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人性进行深入开掘,充分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描写作品中的犯罪心理。

狂欢节的笑——论巴赫金的民间诙谐文化理论

狂欢节的笑——论巴赫金的民间诙谐文化理论

狂欢节的笑声——论巴赫金的民间诙谐文化理论中文摘要俄罗斯著名的文论家、思想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和《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中分别阐述了他的民间诙谐文化理论。

该论文以狂欢节上的笑声为切入点,重新审视了巴赫金的民间诙谐文化的构成要素、本质、特征、功能以及该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论文从巴赫金的坎坷命运出发,指出了作家一生遭遇与民间诙谐文化之间的联系。

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狂欢节的民间诙谐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伯雷的创作中达到了顶峰,并有着自己的基本形式。

论文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民间诙谐文化的构成要素,即时空体要素、躯体要素、语言要素及笑的要素。

笔者认为,狂欢广场是笑得以产生的时空基础,这里的怪诞躯体是愉悦的身体,这种愉悦既来自肉体感官,也来自精神上的,并具有积极肯定的意义。

来自民间的语言要素是嘲讽与赞美的结合,因而具有双声效果。

这种双声效果使得民间话语变得生动,它也使得生活在官方文化中的民众恐惧心理得到某种程度上的缓解和释放。

这里的笑声成为一种世界观,并与官方文化的世界观相抗衡。

在诙谐中,人又回到自身。

在人们亲昵而快乐的交往中感觉的自我的价值。

论文重新审视了民间诙谐文化的本质与特征。

在笔者看来,民间诙谐文化的本质是在对官方秩序颠覆的基础上,对自由的确定和张扬,这其中也包含了对人们追求现世幸福的肯定与尊重,以及对人们向往美好未来的确定,洋溢着乐观精神。

笔者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民间诙谐文化的特征。

非官方性,即民间性,是巴赫金论述民间诙谐文化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其积极意义在于,它为摆脱官方世界的严肃性提供了可能;同时,诙谐,它不仅是一种与世界观相连的全民的行为,同时,它也蕴涵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它是发自人内心底层最真实的开怀大笑,因而,这样的诙谐也是原初性的,在笑声中人们获得了身心的自由和解放,使得人们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发展力;除此以外,狂欢节的笑声还具有双重性和乌托邦性质。

俄罗斯网络语言的类型与特点-俄语论文-语言学论文

俄罗斯网络语言的类型与特点-俄语论文-语言学论文

俄罗斯网络语言的类型与特点-俄语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如今互联网飞速发展并得到普及,人们除运用网络获取知识外,也创造了大量网络用语。

从语言文化的发展来看,分析网络用语,有利于了解当地文化特征与人文精神。

文章列举经典的俄语网络用语,对其类型及用法进行深入分析,并依据俄语网络用语构成方法对其特征作出了详细地阐述,对俄语网络用语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俄罗斯人的生活与习俗,加深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互联网; 俄语网络用语; 使用; 特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人们逐渐习惯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研究俄罗斯当代文学文化便要掌握俄语网络用语的使用与特征,这将促进对俄罗斯人生活的全面了解,解读俄罗斯文字,深入感受俄罗斯现代网络环境的变化。

一、俄语网络用语的概念Сетевой жаргон/сетевой сленг网络用语是指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所使用的语言。

从жаргон(行话)的含义可以看出,互联网一词是经过长期的网络传播而产生的一种通用语言,сленг一词意义则反映了网络语言的特点,因网络用语语言的特殊性,网络信息的流动性该词意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解读上很难对其意义进行准确确定[1]。

二、俄语网络语言的类型语言在不断变化,网络语言有其特殊性。

较传统书面语和口语,网络语言的使用速度要快得多,这也是互联网使用时间短的一个因素。

显然,要完成所有俄语网络用语的分类是不现实的,本文我们从构词的角度总结出三大类:1.别词。

即用一些读音相近或者是意思相似的字母来代替旧的单词,这个在互联网上使用的别字有一套独特的规则,被称为жаргонпадонков(языкпадонкафф/олбанский),别词是俄罗斯年轻人常使用的网络用语,更发展成一种网络文化。

2.缩略词。

即使用网络交流时,为了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人们常使用首字母、省略部分字母等缩略词来表达词意。

俄语论文题目

俄语论文题目
吴剑萍
哈斯也提· 哈孜
王双
高雅古丽· 卡德尔 章小凤 张友华 毕新惠 吴剑萍
章小凤
20070702303 冀晓刚 俄语成语中的数字文化

20070702803
木克丹·沙 得克江
左琴科作品中词汇的口语特征分析

20070702804 郭玉霜 俄语插入语及其功能分析

20060702809
古丽努尔· 克孜尔
俄汉空间形容词隐喻意义对比——以“高/低”、“长 /短”、“深/浅”、“宽/窄”为例

20061101804
迪拉热· 迪里木拉提
带“глаз”,“голова”и“сердце”的俄汉语成语对比

20061010201 王薛双
永恒的道德光辉——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的 人物形象
娃 社会巨变对俄语词汇的影响


20060702011 王和进 时事政治领域的词语翻译技巧
张亦弛 俄语军事新闻稿的翻译技巧
王欣
俄语中的否定表达
高磊
中俄俗语对比
王双
俄语成语中的地名
古丽巴尔琴 心灵的救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阿廖沙的形象
·拉斯哈提 简析
迪力亚·吐 鲁洪
俄语广告的翻译特点
麦尔哈芭· 乌斯满
俄语中伊万形象的分析
良 中 优 中 及格 及格 及格
及格

20070702809 乌仁高娃 浅析现代俄罗斯俚语
及格
20070702003 姜春梅 20070702004 谢丹
“迷失的自我”——《当代英雄》中毕巧林性格特征 的分析

悲剧命运的叩问——浅析“罗亭”这一艺术形象的现 实意义

塔吉亚娜·托尔斯泰娅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塔吉亚娜·托尔斯泰娅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塔吉亚娜·托尔斯泰娅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塔吉亚娜·尼基吉奇娜·托尔斯泰娅(ТатьянаНикитичнаТолстая,1951-)是当今俄罗斯文坛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俄罗斯“三十岁一代”作家的杰出代表。

托尔斯泰娅以独特的写作方式在俄罗斯文坛独树一帜。

自踏上文坛起,托尔斯泰娅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

托尔斯泰娅独特的后现代写作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营造了一个另类的世界,她的短篇小说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忧伤的童话、深刻的引喻和丰富的民间口头创作。

她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他们或是孤独的老人,或是失意的男人,或是充满幻想的女人,他们在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世界里演绎着一幕幕现代生活的缩影,追寻着生活与生命的终极意义。

本论文运用描述法、对比法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对俄罗斯传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分析,在后现代主义叙事理论和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对托尔斯泰娅短篇小说中的一些典型女性形象进行解读与分析,并从“对传统女性形象的继承与解构”的角度对其诗学特征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与阐释。

托尔斯泰娅在其短篇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另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大都是现代社会中最为平凡普通的女性,但她们却有着与俄罗斯传统女性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她们或是对生活充满幻想,或是充满了欲望,或是孤独、或是愚笨,甚至疯狂。

她们不再是传统文化观念中的“理想女性”,她们对生活提出了新的诉求并展现出了现代女性的新特点。

这些女性不再意味着被动,甚至充满了控制与权力欲望。

在塑造这些女性形象时,托尔斯泰娅对传统女性的特点进行了继承与解构。

作家继承了传统女性所具有的一些优秀品质和女性固有的文化想象,同时解构了传统女性的外貌、性格和叙事使命。

通过对这些“另类”女性形象的塑造,托尔斯泰娅为我们展现了现代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与情感状态,揭示了现代生活与爱情的真谛。

索罗金《暴风雪》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索罗金《暴风雪》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索罗金是后现代文学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虽饱受争议,但在国内外都备受欢迎。

苏联解体后,其文学作品开始思考俄罗斯未来的发展。

2010年出版中篇小说《暴风雪》,发表后便获得了俄罗斯“大书奖”和“鼻子奖”,也成为其首部被译成中文的作品。

小说中出现了经典文学的影子,不时地夹杂着未来言语文化,因此通过研究其作品可以了解俄罗斯当代文学特点以及备受关注的俄罗斯社会现状。

本文以文学理论为基础,从作者和作品介绍入手,运用对比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小说主要人物加林医生和库奇马的传统形象及不完美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比;并对次要人物马尔科奇和马尔科夫娜的人物形象与异化形象进行了简单分析,小说塑造人物使用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以及意象描写的写作手法,揭示人物性格特点与命运走向。

本文的研究能够使读者更深入了解索罗金的创作风格,为学者研究索罗金和《暴风雪》中的人物形象提供参考。

关键词:索罗金;《暴风雪》;形象分析АннотацияВладимир Георгиев Сорокин является одним из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ей русской постмодернист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хотя его работы были спорны, но всё-таки они были популярны в стране и зарубежом. После распада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его литературные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стали посвящать будущему развитию России. После того, как была опубликована повесть «Метель» в 2010-ом году, он получил российские премии «Большая книга» и «Нос». Эта повесть стала первым литературным произведением, переведенным на китайский язык. Повесть сочетает в себе классическую литературу и будущую речь культуры, поэтому, изучая его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можно изучить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современных русских литературных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 и социальных условий, которым уделяется большое внимание.Данная работа основана на литературной теории, начиная со знакомством автора и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С помощью сравнительно-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ого метода и анализа литературы, подробно анализирована традиционные образы главных героев повестей: доктора Гарина и тренера Козьма, их основной традиционный образ и несовершенный образ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Кратко анализированы второстепенные герои Маркыч и Марковна. В повести при создании персонажей, автор использовал методы описания окружающей среды, психологии и мысленных образов, чтобы раскрыть характер и судьбу персонажей. Практическая ценность данной работы заключается в том, что она может дать читателям более глубокое понимание творческого стиля Сорокина и дать ученым справку на изучение персонажей «Метель» .Ключевые слова: Сорокин, «Метель», Анализ образов前言索罗金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文坛,当时他的作品在苏联时期属于非官方读物,但他的作品在国外非常受欢迎,被翻译为多国文字。

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的《索涅奇卡》

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的《索涅奇卡》

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的《索涅奇卡》柳德米拉·叶甫盖尼耶芙娜·乌利茨卡娅是俄罗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和电影剧作家。

她是俄罗斯当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被冠以俄罗斯当代女性文学的“三套马车”之一的美名。

199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索涅奇卡》令她一举成名。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她的创作逐渐地在俄罗斯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尤其是文学评论界从整体上肯定了柳·乌利茨卡娅对俄罗斯与世界当代文学发展进程的贡献。

当然,她的作品也逐渐成为各层次文学学术研究和种种论坛的研究对象。

柳·乌利茨卡娅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智慧在她的开山之作《索涅奇卡》中以短小的篇幅形象地描绘了男女间的关系。

通过作家的描写我们揭穿了索涅奇卡所面临的“他者”困境。

无论是面对初恋斯·维奇卡,还是面对丈夫罗伯特,或是面对孤儿娅霞,索涅奇卡都无一例外地被置于“他者”的存在。

索涅奇卡面对“他者”的处境有自己的意识,但没有去毫无头绪的反抗,而是自由的选择了善待他人。

例如,索涅奇卡面对维奇卡的暴力没有采取报复行为,依旧一如既往地善待罗伯特和娅霞。

索涅奇卡的行为表明,她在生活中甘愿接受了固有的内在性,在索涅奇卡被视为“他者”时,她成功地战胜了困境,实现了精神的超越,是自由主体高尚的化身,这对于女性意识自由,实现自由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激励女性从他者困境走向自由的超越。

在本文中我们以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为理论基础,其观点主要出自波伏娃的《第二性》一书。

该理论包含有这样的概念,如“他者”,“内在性”和“超越性”等。

该论文研究目的是我们把《索涅奇卡》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联系在一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在文学研究者先前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对《索涅奇卡》给出新的解读,挖掘该中篇小说的内在价值,从哲学的高度思考该中篇小说中蕴含的深刻又有益于女性的道理。

俄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俄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俄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俄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在俄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毕业论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它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对其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的考验。

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一些适合俄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俄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与解读俄语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通过翻译和解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俄罗斯文化和历史。

在毕业论文中,可以选择一部经典的俄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和解读。

这不仅可以提升翻译能力,还可以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二、俄语教育与语言学习俄语作为一门外语,其教育和学习一直备受关注。

在毕业论文中,可以选择探讨俄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比如俄语教学的有效方法、教材的设计和评价等。

此外,还可以研究俄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探讨俄语学习的难点和策略。

三、俄罗斯社会与文化研究俄罗斯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在毕业论文中,可以选择探讨俄罗斯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和变迁。

比如,可以研究俄罗斯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等。

此外,还可以关注俄罗斯社会问题,比如社会不平等、少数民族问题等。

四、俄罗斯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中俄两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在毕业论文中,可以选择研究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

比如,可以探讨中俄文学作品的相互影响,中俄语言之间的异同,中俄艺术形式的交流等。

此外,还可以研究中俄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五、俄语专业教育与就业问题俄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就业问题。

在毕业论文中,可以选择研究俄语专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比如教学内容的设置、实践环节的安排等。

此外,还可以调查俄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其就业困境和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六、俄语专业翻译实践与技巧俄语专业的学生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

在毕业论文中,可以选择研究俄语翻译的实践和技巧。

比如,可以分析俄语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探讨俄语翻译的特点和难点,并提出提高翻译质量的建议。

俄罗斯经典作家笔下的暴风雪主题

俄罗斯经典作家笔下的暴风雪主题

俄罗斯经典作家笔下的暴风雪主题段丽君摘要暴风雪是俄罗斯文学中一个独特主题,它贯穿了19-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并一直延续至今。

普希金、莱蒙托夫、列夫·托尔斯泰、勃洛克、帕斯捷尔纳克等经典作家不断拓展这一主题。

在这些名家笔下,暴风雪被赋予多种文化含义:死亡、神秘力量、社会变革等等。

关键词 暴风雪主题 俄罗斯经典作家 文化含义The Snowstorm Theme of Classic Russian WritersDuan Lijun Abstract In Russian Literature snowstorm is a unique theme, which runs through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nd continu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Classic Russian writers, such as Pushkin,Lermontov,L.Tolstoy,Blok,Pasternak and etc.,evolv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theme in their works,the snowstorm was given a variety of cultural meanings:death,the mysterious power,social transformations, and so on.Keywords the snowstorm theme; classic russian writers; cultural meanings俄罗斯大部分国土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漫长寒冷且多暴风雪。

作为俄罗斯人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暴风雪神秘、强悍、横扫一切的表征在俄罗斯人情感深处引发种种联想。

以至于暴风雪这个“俄罗斯辽阔大地的产儿”,[1]不仅成为“贯穿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个主题”,[2](83)也是20世纪、乃至当今俄罗斯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伊·阿·布宁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时间艺术

伊·阿·布宁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时间艺术

中文摘要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是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布宁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是作家流亡时期创作的最重要作品,并令他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一名“拥有高度敏锐的时间感的作家”,布宁在自己的许多作品中都表达出其对时间问题的思考。

本论文将以《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为例,对布宁的时间观予以解读,更重要的是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对作品中的时间艺术进行剖析。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语和参考文献构成。

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梳理了时间的哲学释义、时间与文学的关系以及布宁对时间的认知。

第二章从时间类型、时间维度以及时间组织原则三个角度对《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这部小说中时间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

第三章重点分析了《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死亡主题——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和原始记忆主题——人类的永恒存在。

本论文通过以上研究内容,分析作家是如何将自己的时间观念自如地运用到作品的叙事结构以及主题情节的构建中,进而使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独树一帜,耳目一新。

关键词:《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时间艺术,死亡主题,原始记忆主题Аннотация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нин, первый русский лауреатНобелевской премии по литературе. Бунин создал много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 засвою жизнь. Онкрупнейший писательне тольков историирусской, но и миров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XX века. «Жизнь Арсеньева» является единственнымроманом в творчестве Бунина. Роман этот–самое замечательное 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созданное Буниным в эмиграции, сыграло не малую роль в присужденииписателюв 1933г. Нобелевской премии.Как писатель с острым чутьём времени, Бунин во многих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х высказал своё осмысление о времени. В данной работе будем анализировать концепцию времени, а главное–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е время в романе «Жизнь Арсеньева».Данная работа состоит из введения, трёхглав, заключения и спискаиспользова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Во введении намечено состоян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на текущий момент в Китае и в России, также цель, теоретическая и практическая значимость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Впервойглаве речь идёт офилософскихконцепциях времени, отношенияхмежду временем и литературой, идеях времени Бунина.Во второй главеисследуетсявременнаясистемав романе И.А. Бунина «Жизнь Арсеньева», выявленыосновные типы и формывремени, их соотношения и функций, а также принципы организации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времени. В третьей главе, главным образом, рассмотрены темы смерти и прапамятиромана «Жизнь Арсеньева». Смерть–конец существованиячеловека, а прапамять –вечное существование человечества.С помощью данн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мы можем проанализировать то, как автор свободно использует свою концепцию времени в строении повествовательной структуры и сюжета романа, чтопозволяет сделать егосвоеобразным не только по форме, но и по содержанию.Ключевые словы:«Жизнь Арсеньева»;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е время; тема смерти; тема прапамяти目录绪论 (1)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4)二、主要研究方法 (6)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6)第一章哲学与文学视角下的时间 (7)1.1 时间的哲学释义 (7)1.2 文学作品中的时间 (9)1.3 布宁的时间观 (10)1.3.1 对永恒宇宙时间的追寻 (10)1.3.2 对死亡的慨叹 (11)1.3.3 对人类存在的思索 (12)1.3.4 对灵魂的领悟 (13)1.3.5 对原始记忆的感知 (13)本章小结 (14)第二章小说中时间体系的构建 (15)2.1 小说中的时间类型 (15)2.1.1 社会历史时间 (15)2.1.2 日常生活时间 (17)2.1.3 自然循环时间 (18)2.1.4 自传体时间 (20)2.2 小说中的时间维度 (21)2.2.1 过去 (21)2.2.2 现在 (23)2.2.3 将来 (23)2.3 小说中的时间组织原则 (24)2.3.1 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交替出现 (24)2.3.2 心理时间和客观时间突然中断 (26)2.3.3 对时间的不规则处理 (27)本章小结 (28)第三章小说中时间范畴下的主题探寻 (29)3.1 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死亡主题 (29)3.1.1 死亡带来的恐惧与不安 (29)3.1.2 死亡带来的忧虑与思索 (31)3.2 人类的永恒存在——原始记忆主题 (34)3.2.1 对原始记忆的追寻 (35)3.2.2 对原始记忆的思考 (37)本章小结 (38)结语 (39)参考文献 (41)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45)致谢 (46)绪论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нин,1870-1953),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俄罗斯作家和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异国情调与本土意识形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与中国的对话张跃军好人何以变成坏人?--评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谢芳《乡村医生》--"内宇宙"幻化的现代神话叶廷芳"在流沙中行走":论《植物园》的"叙述" 仵从巨在梦的阐释中展现权力关系--论《人鼠之间》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效用方杰海明威:"有女人的男人" 戴桂玉美国文学对地域之情的关注孙宏乔叟对英国文学的贡献肖明翰论勃朗宁诗歌的艺术风格刘新民《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蒋承勇比较文学讨论在中国的进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周小仪,童庆生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张黎拉康与分裂的主体严泽胜《窃信案》:文本与批判的对话何宁全球化语境中东方文化与文学的讨论现状与前瞻麦永雄我们时代的欧洲文学史王守仁新历史主义还有冲劲吗? 宁厄普代克的平凡之作受到批判宁西蒙发表新作《有轨电车》吴岳添从大江健三郎眼中的村上春树说开去许金龙"新世纪东方文学讨论与教学学术研讨会"侧记王燕审美现代性的三个冲突命题周宪关于殖民和后殖民仿照石海峻普鲁斯特论波德莱尔刘波《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挽救主题刘立辉探讨T.S.艾略特的"秩序"理论江玉娇霍尔顿与脏话的政治学程巍自卑情结: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因朱振武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冯季庆拜厄特小说《占有》之原型解读程倩《欲望号街车》的不确定性与冲突性徐静诗化的缺失体验--川端康成《古都》论考孟庆枢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吴笛评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李维屏狄更生的死亡比方与基督董爱国冯至与德国浪漫文学殷丽玉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 申丹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女性书写"论辨析林树明被忽视的R.L.斯蒂文森--斯蒂文森小说理论初探王丽亚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林少华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高宁重读《麦琪的礼物》朱刚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见与实践高继海论马卡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侯玮红《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叙事策略程锡麟J.希利斯·米勒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空草普罗米修斯的hubris--重读《被绑的普罗米修斯》陈中梅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肖明翰许多的印度,许多的印度文学空草一场辛苦而糊涂的意识形态之战--谈玛丽琳·芭特拉的奥斯丁讨论王海颖布洛克斯和他的自然诗--兼与谢灵运比较刘润芳试论诺瓦利斯小说的宗教特征谷裕乌托邦文学与《圣经》赵宁日本"大冈故事"《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与元曲《灰阑记》中田妙叶《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殷企平利哈乔夫:20世纪俄罗斯最终的深思吴晓都全球化语境中的惠特曼讨论刘树森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秦海鹰《忏悔录》的真实性与语言的物质性--论保尔·德曼对卢梭的修辞阅读昂才智论默多克的小说《逃离巫师》中的权力和权力人物主题何伟文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吴泽霖现实·梦幻·梦幻戏剧--斯特林堡的《父亲》和蒙克的《病室中的死亡》耿幼壮奈保尔笔下"哈奴曼大宅"的社会文化分析梅晓云感受荒诞人生见证反戏剧手法--《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境况蓝仁哲"历史的噩梦"与"创伤的艺术"--解读乔伊斯的小说艺术郭军《所罗门之歌》:歌声的分裂刘炅《千亩农庄》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左金梅用童话构建历史真实--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与德国浪漫童话传统冯亚琳神性的幻灭和人性的冲突--《沃斯》的悲剧意义初探吴宝康《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传统张黎理查逊与菲尔丁之争--《帕梅拉》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对比分析刘戈论海达·高布乐是一个颓废者何成洲能乐《芭蕉》:芭蕉精形象的形成与日本佛典的关系张哲俊又一个马克·吐温? 宁今日重读吉卜林萧莎屋里屋外:关于当代英国诗歌的一个话题空草《源氏物语》中夕雾读高校寮情节的真实性张而弛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夜》形式讨论戴从容转喻与隐喻--吴尔夫的叙述语言和两性共存意识李娟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的生死对话--析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房客》乔国强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论哈金的作品应雁与"两种文化"的对话--谈戴维·奇的小说《想》童燕萍"从摇篮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曾艳兵弗·索洛维约夫与俄国象征主义汪介之从圆到圆:论博尔赫斯的时空观念唐蓉从先知预言的角度释《荒原》郭春英对《解读叙事》的另一种解读--兼与申丹教授商榷申屠云峰论泰戈尔的韵律诗学侯传文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申丹寻求另外一种真实--评德国浪漫艺术童话超现实的美学旨趣冯亚琳审美与政治:关于济慈诗歌批判的思索章燕互文和"鬼魂":多萝西娅的选择--再访《米德尔马契》殷企平海涅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赵蕾莲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熟悉吴元迈,Wu Yuanmai别林斯基与果戈理的书信论战刘文飞,Liu Wenfei俄罗斯文艺学的历史主义传统与创新程正民,Cheng Zhengmin泰戈尔"人格论"探析侯传文,Hou Chuanwen1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吕大年,Lü Danian 《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 袁宪军,Yuan Xianjun《采坚果》的版本考辨与批判谱系张旭春,Zhang Xuchun金钱+享乐=模范町人--《日本永代藏》的町人道德文明观建构李均洋,Li Junyang与时间嬉戏,和死亡对话--评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王卫新,Wang Weixin艾丽斯·沃克的诗性书写--艾丽斯·沃克诗歌主题讨论王卓,Wang Zhuo试析《老妇还乡》中的正义主题廖峻,Liao Jun在生与死之间:解读《英语老师》王春景,Wang Chunjing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砂女》王蔚,Wang Wei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何伟文,He Weiwen 《寒冻》--贝恩哈德"笑艺术"的开端韩瑞祥,Han Ruixiang贝克特英语批判的建构与进展刘爱英,Liu Aiying德尔班科:麦尔维尔讨论新论问世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论文。

俄罗斯文学的思想维度与文化使命

俄罗斯文学的思想维度与文化使命

俄罗斯文学的思想维度与文化使命尚美丽摘要:俄罗斯民族以俄语和东正教为基础,又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

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流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所富含的艺术气息和人文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着世界文学青年。

文学作品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俄罗斯广袤的大地和漫长的冬季造就了俄罗斯作家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不断反思,他们的作品以时代发展为背景,对社会现状进行白描或讽刺。

文学将民族精神、民族形象进行升华,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想诉求,俄罗斯文学更是如此,本文就俄罗斯文学的思想维度与文化使命展开分析、探讨。

希望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俄罗斯文学。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反映社会现状;思想维度和文化使命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也是民族文化永恒的演绎。

俄罗斯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俄罗斯文化的特点,不同时期的社会现状和文化要素在俄罗斯作家的笔下或体现为宏大的战争悲歌,或表现为无力的个人挣扎。

然而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并不能穷尽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化的特征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建筑、思想、服装等。

房舍建筑的风格迥异、个体思想的千差万别、服装搭配的不尽相同等都是文化传播的结果。

“世乱而诗家兴”,在社会动荡不安、发展迟缓的大背景下,俄罗斯文学家以蓬勃的热情传播俄罗斯文化,俄罗斯文化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广泛传播到亚洲、欧洲国家,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俄罗斯思想和俄罗斯文化的魅力。

一、作为普遍性的文学与文化共生人类进化发展至今,已经稳居生物链的顶端,这就使得人类的主体地位这一信息在童年时期深入个体意识。

人类本身的生物性特征决定了人类的特性,比如:人类的形象思维早于人类的抽象思维。

因为我们在认识一件事物的时候最先看到的是它的表象,而不是其内在特征。

地域、气候、温湿度、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种族,人类由这些种族融合成整个人类社会。

每个民族主体在睁开眼睛审视自我的时候都会发出惊叹的声音,这惊叹声因着自身的“具有”,也因着自身的“缺乏”,这被法国作家、精神分析学家拉康·雅克称之为“小它”,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由缺乏和缺席的概念所引入的,而文学则以语言的形式将这些“具有”和“缺乏”表达出来。

《论教养》文本解读一

《论教养》文本解读一

8 论教养山东省诸城市青潍中学闫龙超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是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是当代最卓越的学者,俄罗斯文化基金会主席。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他的著作《善与美书简》中“书简”没有具体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读者。

首先是写给年轻人,学习怎么样生活,是他们所面临的课题。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信集,是高尚导师的倾心话语。

在本文中,作者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题目“论教养”中,“论”一字,确定了文章的议论性质;“教养”是本文的论题,也隐含着文章的论点,“有教养”“真正的教养”等。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

又运用了许多格言式的句子,论述充分,引人深思。

第1段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第4段与5—10段是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说明了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有教养的人往往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同时,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与俄苏的经历互相感应、互相作用,在21世纪各自寻求发展空间的今天有更多的利益交互点。

认识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与发展战略,对当今国际战略格局的把握,尤其对我国的内政与外交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通过以下两个问题谈一谈对俄罗斯的认识和见解。

苏联是如何解体的;
苏联解体是 20 世纪 90 年代国际政治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
上的重大事件。

它不仅在苏联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苏联解体后,就强大的苏联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的突然垮台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苏联解体后的各国)的纷纷关注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是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联领导人背离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背叛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基本理论要求,在改革的过程中盲目的向西方靠拢,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以致于在改革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又轻易的放弃了社会主义事业,最终导致了苏联的
解体。

2、苏联模式僵化。

苏联模式无疑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过
程中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苏联模式本身存在许多的弊端,抛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实行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为代表的斯大林模式,使得苏联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走上发展的桎梏,最终自我否定,自我放弃,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3、美国的遏制
美苏长期军备竞赛共同恶化了国际环境,使得世界的和平发展受到极大的损害"但美国则通过这一举动,利用综合国力的优势,使苏联长期保持均势膨胀的态势,加速了苏联体制的僵化,重轻农比例长期严重失调,表面上声名赫赫,实际上根基大伤"军备竞赛不是社会主义中的题中应有之义,祸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最后导致苏联内外众叛亲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后国家剧变解体"其次,美国里根政府所奉行新遏制战略对苏联的影响"新遏制战略,其实是软硬两手共同加强的战略"美国通过实施新遏制战略,把/封堵0变为/有限推回0;实施/星球大战计划0,拖住苏联搞军备竞赛,加速了苏联问题突出,矛盾激化"与此同时,提升/和平演变0战略的力度,助推了内外反对派的猖撅,引诱戈尔巴乔夫改革方向的右转"到1989年里根下台时,苏联已经内外危急高升"再者,乔治#布什上台后,奉行超越遏制战略"继承了里根政府硬的一手的运用,在/和平演变战略上对苏联全方位
推进"支持中国的动乱,失败后全力推动东欧剧变,以东欧剧变影响苏联改革进程,支持戈尔巴乔夫改革方向的进一
步右转"苏联8,19事变失败后,全力支持叶利钦等分离势力分裂,最终客串苏联解体"
4、民族分裂
苏联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没
有重视民族的发展差异、民族的特点,忽视了一些民族的发展利益,以致于在改革时期,民族分裂情绪滋生,更是助长了苏联瓦解的速度。

我对俄罗斯的印象(经济,军事,绘画,电影)
俄罗斯的经济;
俄罗斯独立初期,叶利钦任命年轻的自由改革派人物盖达尔为政府首脑,进行激进的"休克"式经济改革。

尽管目前人们对这一改革提出各种批评,但有一个客观结果却是大家都应承认的。

这就是,那场改革,使俄罗斯在短时间内结束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实现了非国有化和私有化。

"休克"疗法也产生出严重的恶果,前苏联各国多年形成的经济贸易联系中断、俄罗斯各企业的传统协作关系被完全破坏。

旧的制度被消灭,新的制度却迟迟不能建立。

金融领域诈骗卷款案件层出不穷。

近年来俄罗斯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情况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有所增加。

2003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7.3%,这是俄经济连续第5年保持稳定增长。

2007年俄罗斯的GDP
增长7.8%,2010年俄罗斯的GDP达万亿美元,2011年俄罗斯的GDP 达41万亿卢布(超过万亿美元)。

俄罗斯军事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最大的继承国,继承了苏联一大半的军事力量,世界第二多的核弹头数量。

现役人员为102.7万人,其中陆军36万人,空军16万人,海军14.2万人,核威慑部队8万人,指挥和后勤支援部队25万人,空降部队3.5万人。

此外,还有准军事部队41.8万人,其中包括边防部队、内务和联邦安全部门的部队。

俄罗斯还能动员2000万预备役人员。

装备: 2.3万辆坦克,空军拥有1736架战斗机。

此外,俄罗斯四大舰队(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黑海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还有245架战斗机。

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反美国家使用的武器,一般都是俄制飞机。

俄制潜艇等尖端武器(比如基洛级),中国仍然依赖于俄罗斯的军事科技及军工业出口。

现如今的中国武器,大多都有俄制武器的影子,中国依靠你想研究,获取了部分军事成果,由此可见,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不容小视。

俄罗斯绘画;
俄罗斯的绘画有悠久的历史,不过,只有在基督教传入以后,由于拜占庭艺术的影响,俄国才开始有镶嵌画、壁画、圣象画、细密画等几种主要形式。

十九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绘画艺术中现实主义逐渐
取得主导地位,圣经神话题材逐步为世俗生活题材所代替。

奥.阿.
吉普林斯基(1782一1836)和瓦.安.特罗比宁(1776一1857)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肖像画家。

他们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描绘出同代人的形象。

两人画的普希金肖像都很著名。

俄罗斯电影;
电影媒体的宣传功能对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
用.20年代末,苏联建立了一批设备齐全的电影制片厂和电影院,国
产放映机和电影胶片也开始在电影事业中得到应用.30年代《夏伯阳》《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以及根据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改编的电影《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纷纷与观众见面.20世纪80至90年代的经济动荡摧毁了原有的电影生产和发行体系,但是对电影的需求并没有下降。

列昂尼德·盖达伊、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埃利达尔·梁赞诺夫、格奥尔吉·达涅利亚和安德烈·孔恰洛夫斯基等导演在困难的条件下继续进行创作探索。

这期间出现了不少新人。

导演·索库罗夫、巴拉巴诺夫、罗戈日金和托多罗夫斯基等人拍摄的影片在俄罗斯国内外均受到观众的好评。

未来中的俄罗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可以而且必须成为大
欧洲一个平等的、成熟的部
分,成为欧亚空间中沟通欧洲政治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桥梁,成为牢固而又可靠
的、连接东亚与西欧的纽带,成为一个大国强国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