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异同点

合集下载

专题八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专题八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专题八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名师指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迅速发展。

经济建设、民族、外交、国防建设等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本部分知识点,在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多有体现,试题形式多样,选择、材料分析、时政结合问答等,是需要重点掌握的。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理解: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属于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取得胜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次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找到属于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

2.、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农业、农村政策:(1)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农业合作社:1953年开始农业改造,促进农村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农村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失误。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积极性,农业产量连年丰收。

认识:从农民利益出发,是党制定农业、农民政策的出发点。

3.、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比较:都是成功的改革,都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大胆创新,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启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专题知识综述:(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第23讲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梳理

第23讲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梳理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梳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
走向胜利 意大利投降 1943年,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主要进程
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德 国陷人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国际会议
(1)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美、英、 苏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 (2)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波茨坦会议。会议重申雅 尔塔会议精神,并发表了《波__次__坦__公__告__》 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 须实施
德国纳粹 政权的建

背景 标志 暴行
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以 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徒煽动复仇情绪
1933年,希特勒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解散工会;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大量的进步书 籍;屠杀犹太人
侵略扩张 影响
①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役制。②1936年,德国派兵 进驻莱茵非军事区。③1938年,吞并奥地利。④1939年3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欧洲 战争策源地形成
案例分析 (2022·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侵略,国际正 义力量,携手合作,相互支援,共同捍卫人 类的和平与安全,下列史实能体现这一精神 的有: ①签署《联合国家宣言》②诺曼底登陆③雅 尔塔会议④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宣战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拓展
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1)新的理论:出现了不同于传统自由放任政策 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 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一些 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 矛盾。 (3)新的特点: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 自我完善,资本主义制度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 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从意义的三个层面认识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

从意义的三个层面认识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

从意义的三个层面认识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作者:胡朗德邱家评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0年第10期一、关于罗斯福新政1从美国历史来看:新政使得美国成功地摆脱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2从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史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本主义萌芽阶段-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大致上从14世纪到17世纪为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在这一阶段,在世界的东西方几乎是同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曙光出现在封建社会的地平线上。

从生产力方面来说,手工业生产逐渐从手工作坊阶段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雇佣关系取代了从前的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的依附关系。

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经过三个世纪的发展,逐步完善壮大。

到18世纪的中后期,在英国发生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工业革命。

经过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机器大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空前壮大。

这样,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清除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其中主要是封建因素对资本主义的阻碍。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美国进行了南北战争,德国和意大利进行了统一运动,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

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国富论》,鼓吹应该让资本主义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让资本主义自由充分地发展,完全由市场来调节资本主义发展。

充分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这样生产和资本逐渐集中,当这种集中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形成了垄断。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列宁在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为俄国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世纪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又提出改革开放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邓小平理论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许多一脉相承之处,但这两场革命的命运又不尽相同,比较这两场改革,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新经济政策对于中国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标签:列宁;邓小平;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虽产生、形成于两个不同的国家,而且相距半个多世纪,但是他们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成功的典范。

分析比较这两场改革,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十分有益的。

1 相同点第一,历史背景基本相同。

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有其大致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

无论是1921年的苏俄,还是刚刚结束文革之间的动乱的中国,其经济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两国人民都有尽早摆脱经济困境的呼声和要求,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顺应了这一要求,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921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国内战争结束。

更为重要的是,四年的帝国战争和三年的国内战争使俄国的物资消耗殆尽。

农业经济濒临破产,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根据1921年春的统计,战争使苏俄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工业产量只有战前的14%,农产品只及战前的60%,经济损失超过了战前整个国家财富的1/4。

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收集制引起农民、工人的不满,甚至出现暴动事件。

工农联盟岌岌可危,国内的反动政党和国外的帝国主义武装又开始蠢蠢欲动。

在苏俄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的时候列宁果断的开始了社会主义历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实施“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建构】【单元特征】危机时代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面对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使经济缓慢恢复过来;而德日两国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战争时代20世纪30年代,日本、意大利、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

这次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的发展。

第13课罗斯福新政一、经济大危机原因①主要原因: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但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生产过剩。

②直接原因:大量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出现了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

③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爆发标志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

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时间1929—1933年表现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

②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

③穷人们想常常食不果腹,衣不御寒。

④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销毁大量商品。

特点破坏力大、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

影响①国内:生产大幅下降,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

②国际:德、日法西斯势力抬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始瓦解。

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进一步加剧。

二、罗斯福新政1.特点: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2.直接目的: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内容项目具体措施作用整顿财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 对银行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稳定金融秩序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A.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总结5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总结5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③只看现象, 不看
解析
“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是指新经济政策实行商
品经济,允许资本主义存在;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 经济”,是指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苏联和美 国实行的经济政策,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都是符合当时 两国的实际,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但是都没有改变 两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史观渗透
学案21
【例 1】 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 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 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的角度看问题 政策调整并未涉及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本质 A.①④ B.②③ C.②③ 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D.①②③④ ( D ) ②没有看到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史观渗透
【例 3】
学案21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流域管
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 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 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美国 政府建立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在于 A.拉动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发展农业以摆脱经济危机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 )
史观渗透
学案21
学案21 专题总结(五)
1.从整体史观看世界经济模式的趋同性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 他是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计划经济的某些优 秀因素而采取的政策;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同样也是借 鉴了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优秀因素。 这反映出社会主义 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 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 段。

世界现代史(1917~1945)

世界现代史(1917~1945)
1、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 严重弊端。
——马、恩设计新制度:马克思主义诞生
2、1857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表明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1929—1933年爆发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危机导致资本主义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危机还导致德日法西斯上台,并引发世界大战。
⑵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⑶1945~20世纪80年代: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与 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走向多极化的世界)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并进 (1917——1945)
课本内容 必修一 专题八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必修二
选修三
专题六
如何防范
大危机的历史启示?
如何应对
(1)要居安思危,及时防范经济运行中风险; (2)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3)要关注民生,把经济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
(4)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 结合;
(5)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通史复习
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 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 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世界 现代史的开端。
世界现代史分期
整体时间:1917年十月革命 ~至今 具体阶段:
⑴1917~1939年: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
目的
股市崩溃 银行倒闭
生产过剩 企业破产 农产品价格猛跌 失业人数剧增,矛 盾重重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

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为2%,而 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 业工人的 40%。 (生产相对过剩) ?根本原因
2、时间:3分钟 3、要求: 独立完成后, 小组讨论统一答案 4、评价方式: 答对得1分,洪亮,流利、规范加1分
第7课 罗斯福新政 一、“柯立芝繁荣”:特点、国家、问题及原因 二、经济危机 1、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生产相对过剩)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即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活动一:学习“柯立芝繁荣”
3、结合下面材料阅读33页第二段小字,找出并标记:
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5%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全
部国民收入的1/3,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 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 1000美元。
“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为什么?
(3)兴办公共工程
1932年夏,有200万人在美国各地流浪 雇佣青年人进行造林、防洪和其他市政 工程,每人月工资30元,22元寄往家中,失业者排长队领 取救济金和食品 由陆军部提供粮食、服装。
1933年拨款33亿元发展公共工程
1935年耗资105亿元,建立12· 2万栋公用房屋,64· 4万 英里新路,7· 7万座桥梁,285个新机场、2万多英里下 水道和公园、游戏场、水库、医院、校舍、运动场等。
罗斯福执政的12年间,工业指 数到1937年,已超过1929年的3.4。 国有企业资本1939年比1929年增加 近一倍。美国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 世界工业的比重,由1929年的48.5 %上升到1945年的60%。到1940年 ,美国基本实现农业化,居世界首 位。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点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点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和罗斯福新政等的异同点的比较三者的不同点:(1)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或管理模式)基础上加入市场调节作用,以促进经济发展;罗斯福新政是在自由放任、无序竞争的市场经济下加强政府调节、规范市场经济规则,摆脱和预防经济危机的发生.(2)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罗斯福新政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1、中国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2)目的:改变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利用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壮大社会主义经济;2.苏联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具体表现在: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实施指令性的计划管理,用强制性行政手段包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排斥市场调节;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它在实践中有经验也有教训:经验: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训:(1)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造成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失去活力;(3)造成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斯大林模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排斥市场调节;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有着深刻的经验和教训.3.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在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自由竞争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背景下,为摆脱和避免经济危机而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经济政策;它是在发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调节作用的前提下,国家利用行政或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引导和调整,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都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控);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对各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注]中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美国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罗斯福新政的政府干预经济,这其中的各自经验教训对中国经济发展都有借鉴作用。

比较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

比较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
④结果不同:一败一成。
3、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
相同点:
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
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
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③方式上,中国是在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2、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相同点:
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
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回答:
(1)俄国: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1932年实施新政;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
(2)特点:俄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世界史专题总结——主要线索·中外关联

世界史专题总结——主要线索·中外关联

2.殖民时代(1750—1870年)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增强了资本主义的扩张实 力。国际分工、通讯交通进一步发展;商品数量种类增加;工业品成为国际贸易的 大宗;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经济互相依赖程度加深。 (2)世界性政治体系出现。维也纳体系是全球化时代第一个世界性的政治体系。 (3)文化全球化形态初步形成。西方文化依靠近代大众传播媒介及自身的优越性在世 界范围内传播。例如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全球性交往加强但仍然有限。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建立庞大的殖民地,全球性 交往程度加强,但全球性关系的制度化和正规化有限。
线索2 世界大国史线索 [英国史] 1.前工业革命时代——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基础 (1)政治:民族国家形成,封建王权加强,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权力中心从教皇转移到国王。1640—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1688年光荣革命,权力中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发展。 14—18世纪英国开始圈地运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成立东印 度公司,开展殖民掠夺;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奖励出口。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 无敌舰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七年战争”打败法国,从而掌握海上霸权; 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
3.二战后初期—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 二战后初期,美军占领日本,对日本进行民主改革,朝鲜战争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 日本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开始 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4.1997年以后的日本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发展缓慢,政府债务沉重。安倍晋三上台后, 推动一系列经济改革,力图修改宪法。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同步学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同步学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

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习目标·达标销号】1、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理解罗斯福新政出台的社会背景,使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陷入危机的必然调整。

【】2、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内容:金融整顿、工业复兴、农业调整、社会保障。

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3、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思考和定位罗斯福新政在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用一种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历史。

【】4、通过对罗斯福这一历史伟人的学习,培养学生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

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重大调整,体现了文明的进步。

在面临危机时,应改革创新,转危为机。

通过学习,感悟并借鉴罗斯福的政治智慧。

【】罗斯福新政背景①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不断恶化,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②在1932年的大选中,民主党人罗斯福击败在任总统胡佛,于1933年3月就任美国总统并宣布实施。

目的:为了实现经济复兴,克服经济危机(直接),根本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时间:1933-----1939年二战爆发前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并以的形式解决问题内容项目具体内容目的(作用)整顿财政与金融体系(开始)①②③④,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

调整农业政策①②③提高了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复兴工业(中心)①政府制定行业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综合探究·自我提升】一、关于罗斯福新政⑴对新政“新”的理解①新理论: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②新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同时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③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异同点

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异同点

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开放异同点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开放异同点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改⾰开放相同点背景: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内容:都注重调整⽣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结果:都取得了⼀定的成效不同点背景新政前美国遭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国内外敌⼈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些地⽅发⽣叛乱改⾰开放前,“⽂化⼤⾰命”刚结束,国家经济⾯临崩溃的边缘,⼯作重⼼亟待转移内容美国罗斯福新政侧重于加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全⾯⼲预新经济政策侧重于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中国的改⾰开饭⽴⾜于以经济建设为中⼼,改⾰内容涉及农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标在实现经济体制的改变性质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实施缓和⽭盾,恢复经济的措施在⽆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条件下在⼀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产,恢复国民经济邓⼩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的创举结果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严重破坏,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巩固了⼯农联盟,有利于经济恢复,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实现了从⾼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质向充满⽣机和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位开放的社会转变、⼈民的⽣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康的社会转变。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点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点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和罗斯福新政等的异同点的比较三者的不同点:(1)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或管理模式)基础上加入市场调节作用,以促进经济发展;罗斯福新政是在自由放任、无序竞争的市场经济下加强政府调节、规范市场经济规则,摆脱和预防经济危机的发生.(2)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罗斯福新政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1、中国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2)目的:改变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利用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壮大社会主义经济;2.苏联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具体表现在: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实施指令性的计划管理,用强制性行政手段包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排斥市场调节;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它在实践中有经验也有教训:经验: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训:(1)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造成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失去活力;(3)造成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斯大林模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排斥市场调节;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有着深刻的经验和教训.3.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在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自由竞争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背景下,为摆脱和避免经济危机而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经济政策;它是在发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调节作用的前提下,国家利用行政或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引导和调整,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都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控);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对各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注]中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美国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罗斯福新政的政府干预经济,这其中的各自经验教训对中国经济发展都有借鉴作用。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课件07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课件07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

的管辖
山南北地区) 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
元朝设宣政院 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西藏为宣政院辖区, 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朝设驻藏大臣 1727年,雍正帝时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长驻西藏, 和伊犁将军 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时,清政 府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驻军设哨卡,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理
上书言事;发展农、工、 农奴可以拥有自己
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 的财产,可以自由选
家预算;废除八股,开办 择职业;农奴可以通
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 过赎买的方式获得
练新式军队
一块份地
性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 级性质的改革
民生政策 发展农、工、商业
解放农奴,让农奴赎 买土地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罗斯福新政
开始
开始于秦朝,秦朝丞相为三公之一,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终结
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废丞相,权分六部,彻底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二、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制度类别
地方行政 管理制度 的演变
制度名称
内容与影响
分封制
即古书上说的“封建”一封邦建国 ,天子与诸侯分治天下。西周统治者将姬姓子弟、 功臣、先朝贵族等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朝时分封制最为完善
一、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
改革名称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 改革
日本大化改 新
洋务运动
彼得一世改 革
时间
公元前 356年
494年
646年
19世纪 60-90年

全面理解把握罗斯福新政

全面理解把握罗斯福新政

全面理解把握罗斯福新政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历史必然性1、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资本主义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竞争,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常常引起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破坏,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新政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2、是由美国的国情决定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农民大量的补贴、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等。

3、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4、借鉴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

5、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行政提供理论依据。

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其对生产关系的调整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这方面的措施克服了资本主义金融系统的无政府状态,扶植了大金融资本家。

2、颁布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制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

从而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一定的有控制的轨道,减少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调整了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

另外,对工人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调整了劳资矛盾。

3、调整农业政策。

奖励农民压缩生产,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通过限制生产发展解决产销矛盾。

4、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面对庞大的失业队伍,罗斯福政府一方面救济失业工人,另一方面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以工代赈不但刺激了生产和消费,也缓和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总之,通过上述措施,罗斯福政府运用国家的调节职能,从解决产销矛盾人手,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

三、罗斯福新政的实质1、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新政既对垄断资本的某些方面进行抑制或扶植,又对劳动人民做出部分让步,以换取劳动人民对现政府的支持,从而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实施国家干预经济。

罗斯福总统曾说,新政“是旧民主主义秩序的新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异同点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
相同点背景: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同点背

新政前美国遭受到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大危机的沉重打
击,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受损严重
新经济政策实施
前国内外敌人进
攻被粉碎,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已经
过时,一些地方发
生叛乱
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
刚结束,国家经济面临崩溃
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


美国罗斯福新政侧
重于加强政府对国
家经济的全面干预
新经济政策侧重
于改变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的内容
中国的改革开饭立足于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内容
涉及农村、城市和整个经济
领域,目标在实现经济体制
的改变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
私有制前提下,实
施缓和矛盾,恢复
经济的措施
在无产阶级掌握
经济命脉条件下
在一定限度内恢
复资本主义,发展
商品生产,恢复国
民经济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依照国情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的创举


减轻了经济危机对
美国的严重破坏,
巩固了资本主义的
统治
巩固了工农联盟,
有利于经济恢复,
使苏维埃政权得
到巩固
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质向充满生机和活
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的社
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
变、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
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