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关于胶体的教案

高中化学关于胶体的教案

高中化学关于胶体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胶体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胶体的制备和分离方法3. 能够运用胶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 胶体的定义和性质2. 胶体的制备和分离方法教学难点:1. 胶体的本质特征2. 胶体的制备和分离方法的原理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电子天平、量筒等2. 实验材料:氢氧化铁、氯化铁、豆浆、紫外线灯等教学过程:第一章:胶体的定义和性质1.1 引入:通过展示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铁溶液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区别。

1.2 讲解:介绍胶体的定义和性质,如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丁达尔效应、聚沉等。

1.3 实例:分析豆浆、牛奶等日常生活中的胶体实例。

1.4 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胶体性质的问题,如豆浆是否属于胶体、胶体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等。

第二章:胶体的制备方法2.1 引入:通过展示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过程,引发学生对胶体制备方法的好奇心。

2.2 讲解:介绍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如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

2.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4 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问题,如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第三章:胶体的分离方法3.1 引入:通过展示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铁溶液的分离实验,引发学生对胶体分离方法的好奇心。

3.2 讲解:介绍胶体的分离方法,如渗析法、离心法等。

3.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铁溶液的分离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4 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胶体分离方法的问题,如渗析法和离心法的原理等。

第四章:胶体的应用4.1 引入:通过展示氢氧化铁胶体在净水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胶体应用的思考。

4.2 讲解:介绍氢氧化铁胶体在净水、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

4.3 实例:分析氢氧化铁胶体在净水中的作用原理。

4.4 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胶体应用的问题,如氢氧化铁胶体在净水中的作用等。

第五章:胶体的实验操作技巧5.1 引入:通过展示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分离实验,引发学生对实验技巧的关注。

高中化学胶体的教案

高中化学胶体的教案

高中化学胶体的教案学习目标:1. 理解胶体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常见的胶体的分类和性质3. 了解胶体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胶体的概念和特点、常见的胶体的分类和性质难点:胶体和溶液、悬浊液的区别教学准备:教材、PPT、实验器材、实验物品、视频资料、课堂练习题等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胶体现象,引发学生对胶体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胶体?它有哪些特点?二、概念介绍:1. 讲解胶体的定义和特点:胶体是一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均匀不稳定体系,其中一种物质为固体颗粒,尺寸在1-1000纳米之间,另一种物质一般为液体或气体。

2. 介绍胶体与溶液、悬浊液的区别:胶体的颗粒比分子稍大,不能通过滤纸;悬浊液的颗粒比胶体颗粒大,能通过滤纸;溶液的颗粒比胶体颗粒小,不能被过滤分离。

三、胶体的分类和性质:1. 分类:根据颗粒的物理性质,胶体可分为溶胶、凝胶、乳胶、溶液、泡沫、气溶胶等。

2. 性质:胶体有着独特的性质,如光学性、电性、沉降性和黏性等。

四、胶体的应用:1. 生活中的应用:胶体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如奶油、润肤霜、抗坏血酸注射液等。

2. 工业中的应用:胶体在制造纸张、颜料、润滑油、胶水等方面也有重要应用。

五、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胶体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胶体的性质和特点,加深对胶体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布置胶体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检验他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胶体的知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胶体相关的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确保教学效果。

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探索胶体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胶体高中化学教案

胶体高中化学教案

胶体高中化学教案
学科:化学
年级:高中
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胶体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胶体的分类和性质;
3. 能够解释胶体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
1. 胶体的定义和特点;
2. 胶体的分类和性质。

教学难点:
1. 胶体的产生原理;
2. 胶体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胶体物质,引入胶体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
1. 胶体的定义和特点;
2. 胶体的分类和性质。

三、讨论与实验:
让学生分组自由探讨一些实验现象,找出其中的胶体现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 重点概念的梳理;
2. 学生自主回答问题。

二、拓展应用:
引入胶体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如染料、润滑剂、医药领域。

三、总结评价:
1.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2. 回答问题,做简单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胶体的概念和特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并掌握了分类、性质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中,我尽量采用实验和讨论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胶体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继续加强课堂互动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高一化学胶体教学设计4篇

高一化学胶体教学设计4篇

高一化学胶体教学设计4篇高一化学胶体教学设计4篇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编写化学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如何编写?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高一化学胶体教学设计”,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高一化学胶体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方法】利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启发、对比、归纳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一化学胶体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 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 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教学重难点】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师具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联想质疑】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

高中化学10分钟教案(精选5篇)

高中化学10分钟教案(精选5篇)

高中化学10分钟教案(精选5篇)高三化学胶体教案篇一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的概念;了解胶体的性质;了解胶体的实际应用。

2.掌握胶体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掌握胶体的精制方法;理解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初中已有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列表比分散系的有关知识。

要重视以旧带新,联系已学过的与胶体知识有关的基础,以达到边复习边旧知识、边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2.结合实验和列表比较,从观察比较中认识胶体的本质特征。

3.胶体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到记忆难、应用难等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归类知识。

一节胶体一.教学目标1.理解胶体的基本概念,了解胶体特征。

2.能够从分散质微粒的大小、分散系的性质等角度理解胶体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3.掌握胶体的本质特征,以及胶体的精制。

理解氢氧化铁胶体的制法原理。

二、教学过程1.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分散系一般有三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把分散系分成以上三种的依据是_________,当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 1 nm时,是_________,大于100nm时,是_________,在1 nm~100nm之间时是_________。

2.如何分离胶体与浊液_________,如何分离胶体与溶液_________;如何分离浊液与溶液_________,胶体净化的方法是_________,为什么可以采用该办法_____________。

3.胶体的形成不是物()质_________的反映,而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形式。

根据分散剂的不同,可分为溶胶,如_________;______溶胶,如_________溶胶,如_____等。

三、重点、难点点拨1.如何理解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渗析的关系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 nm~100nm之间是胶体的本质特征,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依据,同时也决定了胶体的性质。

高中化学关于胶体的教案

高中化学关于胶体的教案

高中化学关于胶体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胶体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胶体的制备和分离方法;3. 能够运用胶体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胶体的定义和性质;2. 胶体的制备和分离方法。

教学难点:1. 胶体的概念理解;2. 胶体的制备和分离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胶体光源等;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硫酸、氯化铁、氢氧化铁等;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第一章:胶体的定义和性质1.1 教学内容1. 介绍胶体的概念;2. 讲解胶体的性质:均一性、稳定性、分散性、吸附性等。

1.2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胶体的定义和性质;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1.3 教学步骤1. 引入胶体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胶体的基本定义;2. 讲解胶体的性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3.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第二章:胶体的制备方法2.1 教学内容1. 介绍胶体的制备方法:机械混合法、溶解法、沉淀法、电化学法等;2. 讲解不同制备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2.2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胶体的制备方法和原理;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制备方法的应用。

2.3 教学步骤1. 讲解胶体的制备方法,介绍不同方法的原理和应用;2. 进行实验演示,展示不同制备方法的过程和效果;3.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第三章:胶体的分离方法3.1 教学内容1. 介绍胶体的分离方法:过滤、离心、膜分离、吸附等;2. 讲解不同分离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3.2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胶体的分离方法和原理;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分离方法的应用。

3.3 教学步骤1. 讲解胶体的分离方法,介绍不同方法的原理和应用;2. 进行实验演示,展示不同分离方法的过程和效果;3.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第四章: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4.1 教学内容1. 介绍胶体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2. 讲解胶体应用的原理和效果。

胶体的教学设计

胶体的教学设计

教案课题:胶体知识目标: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胶体的概念及本质特征和性质;了解胶体的分类及分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收敛性和发散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感受化学实验之精妙,激励学生学好化学,将来应用化学知识改造世界美化生活。

板书设计篇二:=胶体教案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各位专家,同行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第一节第三个内容《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化学体系的教材重点之一。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元素与物质分类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混合物知识的运用,为进入高等学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因为掌握胶体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在工业生产上的重要用途,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业生产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

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二,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认为胶体的概念和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胶体的性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职高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记住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2)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化学性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总结(1)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思想目标:结合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严谨治学的意识,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

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感情,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本学科更加热爱。

高中化学基础胶体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基础胶体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基础胶体教案全套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胶体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胶体的分类及成分;
3. 了解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
1. 胶体的定义和特征;
2. 胶体的分类及成分;
3. 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胶体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胶体的分类及成分。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一些胶体的现象,引出胶体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介绍胶体的定义和特征;
3. 分类及成分:讲解胶体的分类及成分;
4. 性质:介绍胶体的性质;
5. 应用:讨论胶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6.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工具
1. 实验器材:胶体溶液、蒸馏水、试管等;
2. 投影仪:用于播放胶体相关实验视频;
3. 课件:包括胶体的定义、分类、成分、性质及应用等内容。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对胶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胶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
1. 整理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理解和解决。

以上为高中化学基础胶体教案全套范本,供参考。

胶体教案

胶体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胶体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类的应用。

(2)了解胶体的概念,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

2、过程与方法:(1)从日常生活中遇见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入手,采用合作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2)通过学生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善于置疑的学习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类的应用与我们周围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增强求知欲。

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整理知识地能力。

(二)教法分析1、情景激学法:以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一些丁达尔现象的录像视频引入新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丁达尔现象。

2、实验探究法:设计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溶液、胶体、浊液的对比探究实验,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来展开知识地学习与研究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丁达尔效应的解释和胶体介稳性的FLASH,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胶体为何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以及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保持稳定的原因,把抽象的微观世界变成生动形象的动画,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类的应用2、教学难点:胶体概念的形成和性质(四)设计思路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胶体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虽然在教学要求上对胶体的要求远比以前降低了,但本着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以致用的精神,本课仍然详细讲解了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五)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简单分类方法后知道,科学的分类方法对我们认识和研究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有重要的作用,那么请看大屏幕,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分类图,我们从这树状图中可以看出:纯净物我们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分类,那么大家看看这混合物呢?它后面是不是还是个空白?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尝试用合适的分类方法来认识混合物。

胶体教学案

胶体教学案

胶体的说课一、学生分析1.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2.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3.经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二、教材分析1.学习分散系内容,首先要突出分类方法,教材将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放在物质的分类中介绍,与过渡教材相比,其功能和地位有明显的不同。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纯净物的分类之后,学习混合物的分类方法。

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确实有所不同,因此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理解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的科学性”,而不是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2.教材设计两个实验对三种分散系的特点进行探究,虽然能达到教学目标,但还没充分运用对比实验研究方法,稍作改变,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通过实验探究熟悉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学习习惯以及仔细观察、认真实验、思考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分类方法后知道,科学的分类方法对我们熟悉和研究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有重要的作用,那今天我们尝试用合适的分类方法来熟悉混合物。

【活动1】请阅读课本第15-16页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分散系?分散系的组成?2.分散系可以分为哪些类别?它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投影】一、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

(分散剂+分散质)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分类依据。

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溶液(d<1nm)胶体(1nm<d<100nm)浊液(d>100nm)注:1nm=10-9m【活动2】展示三种样品,分别是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

提出问题:你能根据肉眼观察分辨出哪种是浊液,哪种是胶体,哪种是溶液吗?(学生观察,大多数能指出浊液,但无法区分胶体和溶液。

胶体教案

胶体教案
【学生】:在油水混合物中,油是以小油滴存在的,在溶液中则是分子。
【总结】: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分散系以及三种不同的分散系,大家下课后好好复习。
板书设计: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分散系其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粗分散系
【学生】:是。
【教师】:那它的分散剂和分散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分散质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分散剂是水。
【教师】:把少量的泥土加到蒸馏水里,摇匀后形成泥水,是溶液吗?
【学生】:不是,不稳定。
【教师】:泥水是泥土粒子分散在水中,但它不是溶液。那它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分散系,哪位同学把分散系的概念读一下?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分散系。其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
【教师】:那我问大家一个问题,碘酒是分散系吗?
【学生】:是。
【教师】:那它的分散质和分散剂是什么呢?
【学生】:分散剂是酒精,分散质是碘分子。
【教师】:小河里有生活着鱼和虾,鱼,虾与河水是否构成了分散系?
【学生】:是。
【教师】:大家注意看一下分散系的概念:以粒子的形式分散,鱼或虾是粒子吗?
【教师】:大家看一下有关粒子的描述(幻灯片),鱼或虾是粒子吗?
教学过程:
【教师引入】:大家看看这三张图片。第一张图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霓虹灯,二三张是清晨森林里的景象,观察一下这三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我们可以看到一道道光柱。
【教师】: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胶体有关。在学习胶体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幻灯片)。

胶体 教案

胶体 教案

胶体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分两节,第一节主要通过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渗析等胶体的性质入手引入并介绍了胶体的定义和分散系的概念;第二节着重介绍了胶体的布朗运动现象和电泳现象等性质,并总体介绍了胶体常见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应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而且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事物的复杂性。

由于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聚集状态表现的性质。

所以,教学设计时应重点考虑一下两点,以寻求理解上的突破。

第一,创设亲切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引领学生进入这一陌生的领域;第二,设计适当的方式(精当的设问、形象的课件、现象明显的实验等)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胶体是物质聚集状态表现的性质。

【整体思路】教学步骤知识主线【教案设计】胶体及其性质教学目的:1、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2、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事物的复杂性,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及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的了解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课件演示等教学方法【备用习题】1、下列关于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氢氧化铁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B、用光束照射都能看到光路通过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D、两者都呈红褐色2、下列关于渗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操作须要半透膜②该操作能分离胶体中的离子和小分子③渗析要用大量的溶剂,反复几次④渗析是化学变化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④3、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有色玻璃是固溶胶,雾是气溶胶B、用半透膜可以净化胶体C、光束照射胶体可以看到光路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4、“纳米材料”是指开发研究的粒子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若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分散系属于悬浊液B、该分散系属于溶液C、光束通过时可以看到光路D、能全部透过半透膜5、医学上治疗有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时,最常用的血液净化手段是血液透析,透析时,病人的血液通过浸在透析液中的透析膜进行循环和透析。

高中化学关于胶体的教案

高中化学关于胶体的教案

高中化学关于胶体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胶体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胶体的制备和分离方法3. 了解胶体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教学重点:1. 胶体的定义和性质2. 胶体的制备和分离方法教学难点:1. 胶体的丁达尔效应2. 胶体的电泳现象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滴定管、玻璃棒、显微镜等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硫酸、氯化铁等教学过程:第一章:胶体的定义和性质1.1 引入:通过展示氢氧化铁胶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胶体的概念1.2 讲解:定义胶体是一种分散系统,其中分散相的粒子大小介于分子和微粒之间1.3 性质:介绍胶体的稳定性、透明度、散射现象等性质1.4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胶体现象第二章:胶体的制备方法2.1 引入:通过展示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胶体的制备方法2.2 讲解:介绍常见的胶体制备方法,如沉淀法、溶胶凝胶法等2.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2.4 讨论:让学生探讨不同制备方法对胶体性质的影响第三章:胶体的分离方法3.1 引入:通过展示氢氧化铁胶体的分离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胶体的分离方法3.2 讲解:介绍常见的胶体分离方法,如过滤、离心等3.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氢氧化铁胶体的分离实验3.4 讨论:让学生探讨不同分离方法对胶体性质的影响第四章:胶体的应用实例4.1 引入:通过展示氢氧化铁胶体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胶体的实际应用4.2 讲解:介绍胶体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如化妆品、食品、医药等4.3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胶体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五章:胶体的丁达尔效应5.1 引入:通过展示氢氧化铁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胶体的丁达尔效应5.2 讲解:解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即当光线通过胶体时,会发生散射现象5.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氢氧化铁胶体的丁达尔实验5.4 讨论:让学生探讨丁达尔效应对胶体性质的影响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胶体的定义、制备方法、分离方法和应用实例。

胶体教案(自制)

胶体教案(自制)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复习初中时所学“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质:被溶解的物质P26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5~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有关概念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

2.分散系分类(1)根据分散质与分散剂状态分散质分散剂气态液态固态固态液态气态9种分散质分散剂实例气气空气气液泡沫气固泡沫塑料液气云、雾液液牛奶、酒精的水溶液液固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固气烟灰尘固液糖水、油漆固固有色玻璃、合金1nm100nm溶液浊液胶体胶体本质特征:1nm <d(粒子) <100nm(2)当分散剂是液体时,按分散质粒子大小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位于1~100nm 的分散系(3).胶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一:制备Fe(OH)3胶体的制备向____中逐滴加入5~6滴_____________,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沸水FeCl3饱和溶液红褐注意:①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②不能用自来水,也不能搅拌③不用“↓”,写胶体分散质粒子大小所属分散系外观现象d<1nm1nm<d<100nm d>100nm 溶液浊液胶体均匀、透明、稳定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实验二、胶体的性质(1)胶体介稳定性均匀、透明、介稳定分散系光束照射时的现象原因分析CuSO4溶液Fe(OH)3胶体泥水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无光亮通路产生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很小,散射极其微弱胶体的直径较大,能使光波发生散射.(2).丁达尔效应无光亮通路产生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很大,使光全反射粒子小,全透射粒子较大,散射粒子很大,全返射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激光表演自然界的丁达尔现象正在放电影实验三、胶体的提纯溶液胶体浊液能否透过滤纸能否透过半透膜能能不能能不能不能思考:怎样提纯胶体?溶液胶体浊液半透膜滤纸(4)电泳现象胶体微粒带电荷,胶体微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2023年高三化学教案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精选3篇)

2023年高三化学教案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精选3篇)

2023年高三化学教案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精选3篇)教案一: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胶体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掌握胶体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胶体的应用领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实验演示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实物,引导学生了解胶体的概念,并与溶液和悬浮液进行对比。

二、胶体的定义和基本特征(15分钟)1.教师通过PPT介绍胶体的定义和特点,例如: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组成、呈现浑浊不透明的外观、粒子大小在1nm-1000nm之间等。

2.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常见的胶体现象,如烟雾、乳液等。

三、胶体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20分钟)1.教师介绍胶体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如界面电荷、溶质浓度、温度等。

2.通过实验演示展示电解质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四、胶体的应用领域(15分钟)1.教师介绍胶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牙膏、墨水、乳化剂等。

2.引导学生探索胶体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纳米材料、生物传感器等。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胶体的应用领域。

教案二: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稳定性)教学目标:1.了解胶体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掌握胶体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探究胶体的稳定机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实验装置及材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胶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二、胶体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20分钟)1.教师通过PPT介绍胶体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如界面电荷、溶质浓度、温度等。

2.通过实验演示展示电解质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三、抑制胶体沉析的方法(10分钟)1.教师介绍常用的抑制胶体沉析的方法,如加入电解质、调节pH值、加入表面活性剂等。

2.通过实验演示展示这些方法的效果,并让学生归纳总结。

四、实验探究胶体稳定性(20分钟)1.教师根据实验情况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调节条件来观察胶体的稳定性变化。

《胶体》教学教案

《胶体》教学教案

《胶体》教案教案撰写是教师资格面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下是化学学科讲师特意为大家准备的一篇关于《胶体》的完整教案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认识胶体本质特征,能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常见的胶体;了解丁达尔效应,能区分胶体与溶液。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方法、科学研究的训练,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阅读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能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活中的胶体、胶体的性质,进一步建立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意识,体会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胶体的本质特征;丁达尔效应。

【难点】分散系的本质区别;胶体的制备、丁达尔效应。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图片展示】黑夜中看到的探照灯的光束、阳光穿过云层或树林的光柱。

【提出问题】你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光束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揭秘这种现象。

环节二:新课讲授【展示三种试剂】硫酸铜溶液、泥沙水、豆浆。

【实验操作】轻轻摇晃三种试剂,然后放置一会儿,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比较得出溶液、胶体、浊液的稳定性。

【学生观察后得出】溶液最稳定,浊液最不稳定,胶体介于两者之间。

【Flash动画】展示胶体的布朗运动,理解胶体稳定的原因:胶体粒子是带同种电荷的,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力和布朗运动保持了胶体的稳定。

然而胶体在长时间的放置下,会逐渐聚沉。

加热和加入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会使胶体聚沉,这是它的不稳定之处。

因此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

【学生分组进行教材实验探究1】制备Fe(OH)3胶体,将其与泥水、硫酸铜溶液比较。

实验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学生分析制备胶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实验中必须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自来水,原因是防止氧化;(2)实验操作中,必须选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不能用稀氯化铁溶液,原因是稀氯化铁溶液一般都有一定的氧气存在,容易被氧化;(3)往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可稍微加热沸腾,但不宜长时间加热,时间过长容易被氧化。

大学化学胶体教案

大学化学胶体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化学授课对象:大学化学专业学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胶体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 理解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学会分析胶体体系中的电荷平衡。

- 掌握制备和鉴别胶体的方法,如丁达尔效应、电泳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胶体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胶体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

2. 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3. 制备和鉴别胶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1. 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 胶体实验操作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

教学内容:一、胶体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1. 胶体的定义、分类(按分散相和分散介质分类)。

2. 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电泳、渗透压、胶凝等。

二、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1. 电荷平衡:胶体颗粒表面电荷、电荷密度、电荷种类等。

2. 聚沉:聚沉原因、聚沉类型、聚沉条件等。

3. 稳定剂:稳定剂种类、稳定机理等。

三、制备和鉴别胶体的方法1. 制备方法:化学法、物理法、电化学法等。

2. 鉴别方法:丁达尔效应、电泳、渗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胶体?胶体有哪些性质?2. 引导学生回顾胶体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

二、胶体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1. 讲解胶体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2. 通过实例说明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1. 讲解电荷平衡、聚沉、稳定剂等概念。

2. 分析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如pH值、离子强度、温度等。

四、制备和鉴别胶体的方法1. 讲解制备方法:化学法、物理法、电化学法等。

2. 讲解鉴别方法:丁达尔效应、电泳、渗析等。

五、实验演示1. 演示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过程。

2. 演示丁达尔效应、电泳等鉴别方法。

六、课堂小结1. 总结胶体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质、稳定性及制备和鉴别方法。

胶体教案[新]

胶体教案[新]

胶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胶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胶体的性质和特点;3.理解胶体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胶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1 胶体的定义胶体是一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一种物质呈微细颗粒状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胶体系统。

1.2 胶体的分类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不同,胶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溶胶:分散相为分子或离子,分散介质为液体;•凝胶:分散相为固体颗粒,分散介质为液体;•乳胶:分散相为液滴,分散介质为液体;•气溶胶:分散相为气体,分散介质为液体或固体。

2. 胶体的性质和特点2.1 稳定性胶体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即使在静止状态下也不易分离。

这是由于分散相的微粒子之间存在静电斥力和分散介质的分子间作用力所致。

2.2 光学性质胶体具有散射光的特性,即当光线通过胶体时,会发生散射现象,使胶体呈现出浑浊的状态。

2.3 过滤性质胶体具有过滤性,即可以通过滤纸等过滤器进行分离。

但是,由于胶体微粒子的尺寸很小,因此需要使用特殊的过滤器。

3. 胶体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3.1 工业应用胶体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油墨、涂料、颜料等的制备;•纺织品、皮革、纸张等的加工;•医药、化妆品等的生产。

3.2 生活应用胶体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如:•食品中的乳化剂、稳定剂等;•化妆品中的乳化剂、稳定剂等;•药品中的胶囊、乳剂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胶体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胶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1 胶体的定义教师简要介绍胶体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了解胶体的形态和特点。

1.2 胶体的分类教师介绍胶体的分类,并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胶体。

2. 胶体的性质和特点2.1 稳定性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胶体的稳定性,并让学生思考稳定性的原因。

2.2 光学性质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胶体的光学性质,并让学生思考散射现象的原因。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全可做教案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全可做教案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全可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胶体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胶体的制备方法;3.了解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胶体的定义和性质;2.胶体的制备方法。

三、教学难点1.根据所学知识,了解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胶体制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实验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了解胶体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兴趣,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胶体的定义和性质(10分钟)1.定义:胶体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相溶的物质组成,其中一种物质以微粒状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而形成的复合系统。

2.性质:胶体的性质介于悬浮液和溶液之间,具有以下特点:(1)不稳定性:胶体可以通过加热、振动或电解质的加入来破坏其稳定性。

(2)光学性质:胶体可以显示光散射、光学效应和Tyndall散射现象。

(3)浊度:胶体的浑浊程度是由于微粒的散射光造成的。

3.胶体的制备方法(30分钟)1.机械法:通过机械研磨来制备胶体。

例如研磨金块制备金胶体。

2.凝聚法:通过溶液的凝固来制备胶体。

例如使用硫酸镉溶液与硫酸铵反应制备硫酸镉胶体。

3.电解法:通过电解质的影响使溶液产生电解不溶胶体而制备胶体。

例如电解氧化银溶液制备氧化银胶体。

4.化学法:通过化学反应产生胶体。

例如使用硫酸钠与硅酸铝反应制备铝酸钠胶体。

5.胶凝法:通过可逆胶凝方法制备胶体。

例如使用明胶溶液与氢氧化钡反应制备明胶胶体。

4.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了解胶体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应用,例如:(1)胶体在医药领域中用于制备药物、药剂。

(2)胶体在食品工业中用于制备酱油等调味品。

(3)胶体在纺织工业中用于制备染料颜料。

5.实验操作(30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胶体的认识和理解,进行胶体的制备实验。

教师向学生演示两种常见的胶体制备方法:机械法和凝聚法。

学生在笔记本和实验记录本上记录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六、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分散系——胶体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类的应用。

(2)了解胶体的概念,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

2、过程与方法:(1)从日常生活中遇见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入手,采用合作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2)通过学生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善于置疑的学习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类的应用与我们周围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增强求知欲。

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整理知识地能力。

(二)教法分析1、情景激学法:以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一些丁达尔现象的录像视频引入新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丁达尔现象。

2、实验探究法:设计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溶液、胶体、浊液的对比探究实验,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来展开知识地学习与研究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丁达尔效应的解释和胶体介稳性的FLASH,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胶体为何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以及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保持稳定的原因,把抽象的微观世界变成生动形象的动画,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类的应用2、教学难点:胶体概念的形成和性质(四)设计思路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胶体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虽然在教学要求上对胶体的要求远比以前降低了,但本着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以致用的精神,本课仍然详细讲解了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五)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简单分类方法后知道,科学的分类方法对我们认识和研究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有重要的作用,那么请看大屏幕,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分类图,我们从这树状图中可以看出:纯净物我们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分类,那么大家看看这混合物呢?它后面是不是还是个空白?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尝试用合适的分类方法来认识混合物。

[思考与交流]在初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将混合物根据分散粒子的大小分为:溶液和浊液?【版书】开始列表写出溶液和浊液的组成。

(写在黑板中央)拿出准备好的三支试管:1.将少量NaCl 溶于水得到NaCl 溶液。

2.鸡蛋清。

3.泥沙悬浊液。

让同学们观察讨论三支试管,指出哪支试管里的是浊液,哪支又是溶液呢?(这里就出现第2支试管的争论,我们暂且不论),那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支试管里的溶液,我们在初中就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而这只是混合物里的一种溶液体系,那么对于整个混合物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新的知识:分散系及其分类 [板书] 分散系及其分类 [讲解]首先我们来介绍几个概念。

[板书]一、分散系1.[讲解]这两个概念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有所相似,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比着学。

那么,既然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而分散质和分散剂可以是不同的状态 。

[板书] 2.常见分散系的比较因此,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归纳与整理]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

对比如下:【过渡】再次展示刚刚那三支试管,指出第二支试管里的液体不是溶液,二是鸡蛋清液。

[分析]:我们都知道第一支试管里的NaCl 溶液里的NaCl 的相对原子量是58.5,而其离子的直径小于1nm ;浊液里的分散粒子的相对原子量就不用我说了,肯定是非常的大的,而粒子的直径是大于100nm 的;那么这个鸡蛋清呢?我告诉大家的是,这鸡蛋清里的蛋白质的相对原子量也是相当的大,大约在几万到几十万。

那么大家想一想,这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这么大,为什么现象还像溶液一样透明而不像浊液那样浑浊呢?而它的分散质的直径又有多大呢?它到底与溶液、浊液有什么样的区别?又有怎样的特性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胶体。

【板书】二、胶体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胶体的本质特征)[讲解]同学们能否想象一下胶体的状态是怎样的?[学生讨论]黏黏糊糊的液体,像胶水。

[讲解]其实不然,胶体的范围很广泛,如我们生活的空气,吃的馒头,喝的豆浆,用的牙膏都属于胶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所处的就是一个胶体世界。

[过渡]也因此呢,在散剂为液体的分散系中,我们又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

让同学们再次观察三支试管,进一步完成黑板中央的表格: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粒子大小是它们的本质区别。

粒子大小不同因为三者分散质是什么?由这么多粒子组成的这些分散系外观又有怎样的区别呢?[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从外观很难区分溶液与胶体啊?那好,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用激光笔照射溶液与胶体,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呢?我们是不是观察到在照射胶体的时候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啊?这就是我要给大家介绍胶体的第一个重要特性:丁达尔效应。

【板书】2.胶体的特性:(1)丁达尔效应——物理区分溶液与胶体,成因:光的散射。

那请同学们再看大屏幕:播放多张有丁达尔效应的图片。

[讲解]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漂亮图片,都是从我们生活当中拍摄的。

我想大家也曾观看到过这种丁达尔效应: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城市都安装了彩色探照灯,夜幕降临,一道道五颜六色的彩色光柱在空中交相辉映。

还有,清晨在茂密的树林里,看到枝叶间透着一道道光柱。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很简单,不管是我刚刚展示的鸡蛋清,还是我们生活中的空气,它都是属于胶体。

而胶体里的分散质直接在1nm——100nm之间,小于光的入射波长,发生光的散射,每个微粒就好像一个小的发光体,而无数发光体散射结果就形成了光的通路——丁达尔现象。

(补:溶液里的分散质的直径小于1nm,入射光发生衍射,散射很微弱,观察不到丁达尔现象;而浊液分散质粒太大,大于入射光很多倍,发生光的反射而无散射,故光线不能通过。

)[过渡]那好,我们通过丁达尔现象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要是有少量的溶液参杂在胶体里面,我们怎样来对胶体进行提纯呢?因此,在这里,我将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分离方法——渗析。

【板书】(2)渗析——胶体的提纯[讲解]渗析是根据胶粒大小特征和半透膜的性能而采用的特殊方法,可将混在胶体中的离子和小分子出去而提纯不和精华胶体,原因是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透过。

这里的半透膜是我们新接触的物质,如动物肠衣,鸡蛋膜,玻璃纸等。

大家可以简单的理解这半透膜跟滤纸有些相似,就是半透膜里的小孔比滤纸的要小得多,在1nm左右,所以能够让溶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通过。

[过渡]再次拿出三支试管,从浊液那里看到分层现象,提出浊液的不稳定,而溶液稳定,让大家猜测胶体的稳定性?那好,现在我们就用实验来证明胶体的稳定与不稳定:首先,我们先来制作一杯胶体:将烧杯中盛有25ml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

FeCl3(饱和溶液) +3H2O 加热Fe(OH)3(胶体) +3HCl(此制作过程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来)展示实验制作的Fe(OH)3胶体。

胶体制好后,我们在对胶体进行通电,大家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用Falsh展示此过程)我们从实验中是不是发现在通电的阴极的溶液颜色变深了?[分析]我们观察到在U形管的阴极的溶液颜色变深,阳极变浅了,这说明红褐色的Fe(OH)3胶体在通有直流电的情况下,胶体微粒发生了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就叫电泳。

【板书】(3)电泳现象:同种胶粒带相同电荷,这种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有电荷,而实验中的Fe(OH)3胶体因为带有正电荷,所以在通电下向电源的负极移动。

通过众多科学家的实验探究表明:胶粒直径小,表面积大,胶粒吸附能力强,可吸附离子,因此同一种胶体的胶粒带有相同的电荷,彼此相互排斥,不易凝聚,这就是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补:胶体胶粒带电规律:金属氢氧化为,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离子,胶体微粒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微粒吸附阴离子,胶体微粒带负电荷。

)[举例]?[过渡]我们知道,在这个胶体中,分散质的周围存在着大量的分散剂,正因为这样,分散剂的微粒在每一瞬间从不同的方向碰撞胶体微粒,使得胶体微粒的运动方向不断的改变。

同时,同种胶体微粒所带电荷相同,胶体微粒相互靠近时也产生斥力,从而使胶体微粒做不停的、无序的运动,这我们就称之为布朗运动。

这也是胶体相对较稳定的一个因素。

(补:布朗在观察花粉的时候发现此现象而得名)通过Falsh动画帮助理解。

【板书】(4)布朗运动[过渡]那好,我们分析了胶体稳定的原因,那么,下面我们在来分析分析它不稳定的原因:通过刚刚的介绍,我们知道胶体能够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具有强的吸附性使其胶粒周围聚集相同的带电粒子,而在这相同带电粒子的排斥下,不至于聚在一起。

那么,大家想想,要是我们把这胶体粒子周围的电荷给剥开,让它不带电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对,那样它们就会慢慢的聚合在一起形成大的分子团,在重力的作用下沉淀下来。

因此,像这样使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聚沉。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胶体还具有不稳定性。

【板书】(5)胶体的聚沉那么,我们再来探讨下让胶体聚沉的方法:1.加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使之聚结成大颗粒儿沉淀。

例如:生活中,由豆浆制豆腐时,在一定温度下,加人CaSO4使豆浆中的胶粒所带电荷被中和,从而使胶体发生聚沉而制得胶冻状的豆腐。

2.较热胶体——加速胶粒运动,使之易于结合成大颗粒而沉淀。

3.加人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互相中和电性,减少同种电荷的相互排斥作用而使之聚集成大颗粒而沉淀。

例如:明矾净水。

因此,我们最后是不是可以确定这胶体的稳定性了——介稳定。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上面我们对胶体讲述了五点,其中丁达尔效应、电泳、布朗运动、胶体的聚沉,是胶体的特性。

而渗析主要是分离提纯的一种方法。

而这节课的所有知识点级别上就在黑板上的这张表上,希望大家将这张表仔细的记录下来。

(小结)这堂课主要讲了关于分散系及胶体的有关知识,着重掌握胶体的四个性质,特别是丁达尔现象;本节课与我们同学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大家身边存在着许多奇妙的东西,所以大家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

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黑板最左边: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一、分散系1、 分散系:2、常见分散系的比较 二、胶体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胶体的本质特征)2.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效应——物理区分溶液与胶体,成因:光的散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