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考察报告范文doc

合集下载

古代建筑调研报告

古代建筑调研报告

古代建筑调研报告古代建筑调研报告一、引言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古代建筑,本次调研主要对北京的故宫和西安的兵马俑进行了考察,以期从不同角度展示古代建筑的魅力和价值。

二、调研内容1. 故宫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是明、清两代中国皇宫,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故宫建筑庞大而壮观,共有9999间房屋,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

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布局,包括严肃的正殿建筑和较为随意的花园建筑。

其中,正殿建筑以太和殿为中心,是明、清两代皇帝受朝的地方。

太和殿宏伟壮丽,采用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如飞檐翘角、斗拱和彩绘等。

宫殿内还有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如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等。

除了建筑本身的美丽和精细制作,故宫还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2. 兵马俑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秦朝的陪葬品,也是世界闻名的考古发现。

位于西安市的兵马俑坑内,共有三个巨大的地下洞穴,分别发现了兵马俑和大量战车和战士的陪葬品。

兵马俑的数量之多令人震惊,据统计,目前已发掘出的兵马俑达到7000多个。

兵马俑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每个兵马俑都有自己独特的面部表情和服装,如同真人一样。

兵马俑的发现让人们更加了解中国古代军事和文化,也展示了古代工艺的高度发展。

此外,兵马俑所处的陵墓也是一座巨大的建筑工程,体现了古代建筑师和工匠的智慧和才能。

三、调研结果通过对故宫和兵马俑的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 古代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2. 古代建筑重视对称和对比,注重建筑的整体布局和风格。

3. 古代建筑采用了许多独特的建筑技术和工艺,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才能。

4. 古代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论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被广大人民喜爱和研究。

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

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

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次调查报告旨在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建筑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古建筑的建筑特点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首先,古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无论是山水之间的庭院式建筑,还是水乡古镇的水上建筑,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和谐的态度。

其次,古建筑注重结构的稳固和雕饰的精美。

传统的木结构、石结构以及瓦片等建筑材料的运用,使得古建筑在经受百年风雨的考验后仍然屹立不倒。

同时,古建筑的雕饰工艺精湛,无论是屋檐上的彩绘、门窗上的雕刻还是壁画上的绘制,都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二、古建筑的历史背景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代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古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影响和演变,每个朝代都有其特定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例如,汉代的宫殿建筑注重庄严肃穆,唐代的寺庙建筑则强调雄伟壮丽,宋代的园林建筑则以精致细腻著称。

这些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三、古建筑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古建筑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中国的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古建筑还为现代建筑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许多现代建筑师在设计中融入了古建筑的元素和风格,使得现代建筑更加丰富多样。

四、古建筑的保护与挑战尽管古建筑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古建筑的保护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了大量古建筑的拆除和破坏。

古建筑调查报告

古建筑调查报告

古建筑调查报告古建筑调查报告一、引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其中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价值。

本报告旨在对某一古建筑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

二、背景介绍古建筑位于某市的市中心,建于明代,是一座典型的传统建筑,被列为该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坐落在一处优美的环境中,周围有古树参天,青砖瓦房错落有致,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三、建筑结构该古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组成。

主体建筑为三进式,依次为门厅、正厅和后厅。

建筑采用传统的木结构,檩柱榫卯工艺精湛,结构稳固。

屋顶采用青瓦覆盖,屋檐下悬挂着精美的彩画,彰显了明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四、建筑特点1. 建筑风格独特:该古建筑融合了明代建筑的特点,既有北方建筑的庄重和严谨,又有南方建筑的灵动和秀美。

建筑形式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2. 艺术装饰精美:建筑内外装饰充满了艺术气息。

门厅的门楣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和神兽,展示了明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正厅的梁柱上绘制着精美的彩画,细腻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令人赞叹。

3. 空间布局合理: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非常合理,各个功能区域有序排列,互相衔接。

门厅作为接待和过渡空间,正厅作为主要活动场所,后厅作为起居和休息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用途。

五、文化价值1. 历史见证:该古建筑见证了明代的兴衰和社会变迁,是历史的活教材。

通过对其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2. 传统文化传承:作为传统建筑的代表,该建筑传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施工工艺,对后世的建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建筑内的艺术装饰和彩画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珍贵遗产。

3. 城市形象提升:该古建筑作为城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象征。

通过保护和修复,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

山西古建筑考察报告.doc

山西古建筑考察报告.doc

山西古建筑考察报告摘要:中国早期古建筑主要集中在山西省,该省大量的遗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笔者从芮城到大同,经月余考察了山西三十余古建筑,在此基础上写就此报告。

以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为思路,以所考察过的建筑为实例,阐述中国从唐代到元代的古建筑发展历程,侧重分析历代建筑史略、建筑技术、时代特征,并以所考察过的建筑作例证加以分析。

关键词:山西古建筑;建筑史略;建筑技术;时代特征引言中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木木构架房屋为主,采用在平面上拓展的院落式布局的独特建建筑体系,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建筑体系,其间经历了萌芽芽、初步成型、基本定型、成熟兴盛、持续发展后逐渐衰落落的过程。

1[①]其中唐代到元代中国古建筑技术上出现现了许多突破性的发展,为建筑技术史上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时期。

1. 唐发展史略隋立国之初和秦朝一样用民民力过急,导致迅速覆亡,其建筑形态在短短四十余年内不不可能产生大变化,故可归入唐论。

唐是继汉以后中国建建筑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促使南南北文化交融,北方吸收南方较先进的建筑技术,为历史上上第一次南方建筑技术北传。

1[②] 初唐时的含元殿仍仍用部分承重墙,次年的麟德殿只两山用墙,表现出发展的的趋势,到武则天建明堂已经是全木结构。

自高宗,武后之之后,唐木构基本定型,厅堂殿堂两种构架形成,斗拱与柱柱头枋结合形成铺作层,以材为祖的设计方法也已经基本定定型。

以后的盛唐、中唐、晚唐主要是踵事增华,更加完善善、精密。

1[③]国内留存至今的唐木构只有四座,全全部在山西,其中平顺天台庵和芮城五龙庙均有不同程度改改建,只有五台佛光寺和南禅寺较好地保持了唐貌,故研究究价值较大。

而四座唐构中又只有南禅寺为中唐建筑,其余余均为晚唐。

初唐和盛唐建筑无存,只能靠其他间接材料作作研究。

建筑技术唐代建筑技术的最突出成就是铺作层层的形成和基于此的殿堂式构架的成型。

斗拱在前代很大大程度上只是挑檐构件,到了唐代终于发展成为成熟的纵架架横架的有机结合点,成为梁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龙门古镇考察报告总结范文

龙门古镇考察报告总结范文

龙门古镇考察报告总结范文报告人:XXX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摘要本次考察团队共XX人,于XXXX年XX月XX日前往广东省龙门古镇进行考察。

经过X天的考察和深入了解,我们对龙门古镇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潜力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本报告总结了考察的目的、重点内容、考察所得的收获以及对龙门古镇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考察目的通过对龙门古镇的考察,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了解龙门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探索其独特魅力。

2. 调研龙门古镇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

3. 研究龙门古镇的文化产业发展,为其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重点内容在龙门古镇的考察中,我们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 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参观龙门古镇的历史建筑、石刻、寺庙等,我们对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龙门古镇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尤以石刻艺术和庙宇建筑为最突出。

2. 旅游资源我们对龙门古镇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龙门古镇拥有秀丽的山水环境、古朴的民居、传统的手工艺品等吸引游客的资源。

同时,我们还调研了当地的特色美食和民俗活动,了解了这些对于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3. 文化产业发展在龙门古镇的考察中,我们特别关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通过与当地文化企业的交流和参观,我们对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和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考察收获经过考察,我们对龙门古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1.了解了龙门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入体验了其独特的古镇魅力。

2.发现了龙门古镇旅游资源的潜力,尤其是其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具备吸引游客的独特性。

3.通过考察了解了龙门古镇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了其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潜力和机遇。

四、发展建议基于我们对龙门古镇的考察收获,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古建筑和石刻的保护工作,修复和整治古镇的历史建筑,保护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2.优化旅游资源: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要注重保持其原生态和传统特色,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同时合理规划游客流量,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最新文档】北京古建筑考察报告-实用word文档 (11页)

【最新文档】北京古建筑考察报告-实用word文档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北京古建筑考察报告篇一:北京考察报告北京考察报告古建筑屋顶装饰此次的北京几日游,虽短暂,却也难忘。

每日的行程都安排的满满的,天坛、故宫、十三陵之定陵、长城、颐和园、国家博物馆、鸟巢、水立方。

这几个景点都一一参观。

虽然说有点走马观花,但是也带给心里不小的震撼。

此次行程中,属故宫还有长城最令我震撼,古人真的很伟大,在没有任何高科技技术辅助的情况下,都能建造出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

不过,故宫如此雄伟的建筑中,那屋脊上带有趣味的小兽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

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凡级别较高的官室殿堂,一般都采用大屋盖、曲面坡、高起脊、深出檐的作法,给人以雄伟庄严、壮丽恢宏的视觉美感,这也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坦荡而庄严、恢宏而持熏的气度,遂而成为自成体系的东方建筑特色。

而罱顶饰件,除起结构力学作用外,则更多的是为建筑美学增色。

屋顶上的吻和兽即为其中之主要部件。

吻,就是屋顶正脊两端凸出于屋脊的装饰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不嗣的历史阶段,它的名称、造型、体重和文化内含也都各异;但是,它又不同于王朝更替那样楚汉分明。

它的发展乃足一个承前启后的渐变过程,犹如父子相承而叉各有千秋.祖孙血脉相传而又各各迥异。

故尔,仅以一吻一兽即为某一建筑精确断代.实有唐突之嫌。

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转引《青箱杂纪》云:“海有鱼,虬尾穆传》亦云:“(前刺史李世哲)多有非法,逼买人宅,广兴屋宇,皆置鸱尾??”足见北朝时.屋宇鸱尾已经“迎风拂云”、普遍施用了。

其造型、其体量已远远超越两汉;其名称日“鸱尾”。

此时之所谓鸱尾倒与《青箱杂纪》十分吻合,仅以似鸱鱼之尾装饰正脊。

所以仅用其尾者,缘其“用以喷则降雨也”,亦乞以降雨灭火故。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鸱尾(明代仿制),不但眼、口、鼻分明,而且还浮雕出牙、须、角等的细部——原先的鸱尾如蛹之化蝶,已彻底蜕变成有首有尾、身体蹋睹之怪兽形状,当已由“尾”名副其实地转化成“吻”。

古建筑测绘考察实习报告(实习报告).doc

古建筑测绘考察实习报告(实习报告).doc

古建筑测绘考察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古建筑测绘实践报告——“成之堂”的感觉和上次一样。

大山也以其独特的热情欢迎我们。

雷暴、闪电和强风驱使我们穿过群山。

回想起两年前我们与这座山的关系,我们多少有点感动了。

我们很想知道我们现在要去的“宏村”怎么样?十天的检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许多许多问号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想我会用这短短的十天时间一个接一个地回答他们——在凌晨4点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宏村。

死寂的村庄令人恐惧——男孩们很快收拾好行李,洗完澡后早早休息。

虽然我们很累,但内心的激动和窗外汹涌的河水的咆哮仍然让我们久久不能入睡——当然,那是同一天。

当我们将近中午醒来时,太阳真的照在我们许多人身上。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有机会拜访我的老朋友!还是那座桥。

时间似乎没有影响我们。

它还是那么古老。

汹涌澎湃的河水昨晚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潺潺的小溪。

这是大自然的力量,只能赞叹不已。

当我们顺流而下,抓着螃蟹和篝火时,清澈无垠的水被清晰地记得。

就像昨天一样,最初的记忆是如此美丽——村庄在白天更加生动,与夜晚死一般的寂静完全不同。

也许这正是我们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从未有过的感觉!与两年前相比,这里有更多的小商店和铺面。

可以看出,这里的人们更了解如何利用这里无限的商机。

但与此同时,村民的那份淳朴,村巷的那份深沉和宁静,以及祖先留下的希望逐渐消失了。

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纪念品,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开心还是悲伤——一天的调整和休息都以这种复杂的心情结束。

那天晚上,老师们分配任务,并把他们分成小组。

我知道我们真正的挑战来了,不仅在专业技能或耐心和毅力方面,而且在团队合作和协调方面。

很多次我问自己:你能和别人很好地合作吗?我从未怀疑过我的能力。

过度的自信有时会让我感觉不太好,所以我认为后者对我的挑战可能更重要。

真正理解这意味着什么的人可以被视为一种成功。

当然,生活才刚刚开始,更多更大的挑战还在等着我们。

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去体验它并学习什么-什么?现在想起来,我真的很高兴我得到了测量“成之堂”这个极其困难的任务。

北京古建筑考察报告

北京古建筑考察报告

北京古建筑考察报告篇一:北京考察报告北京考察报告古建筑屋顶装饰此次的北京几日游,虽短暂,却也难忘。

每日的行程都安排的满满的,天坛、故宫、十三陵之定陵、长城、颐和园、国家博物馆、鸟巢、水立方。

这几个景点都一一参观。

虽然说有点走马观花,但是也带给心里不小的震撼。

此次行程中,属故宫还有长城最令我震撼,古人真的很伟大,在没有任何高科技技术辅助的情况下,都能建造出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

不过,故宫如此雄伟的建筑中,那屋脊上带有趣味的小兽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

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凡级别较高的官室殿堂,一般都采用大屋盖、曲面坡、高起脊、深出檐的作法,给人以雄伟庄严、壮丽恢宏的视觉美感,这也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坦荡而庄严、恢宏而持熏的气度,遂而成为自成体系的东方建筑特色。

而罱顶饰件,除起结构力学作用外,则更多的是为建筑美学增色。

屋顶上的吻和兽即为其中之主要部件。

吻,就是屋顶正脊两端凸出于屋脊的装饰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不嗣的历史阶段,它的名称、造型、体重和文化内含也都各异;但是,它又不同于王朝更替那样楚汉分明。

它的发展乃足一个承前启后的渐变过程,犹如父子相承而叉各有千秋.祖孙血脉相传而又各各迥异。

故尔,仅以一吻一兽即为某一建筑精确断代.实有唐突之嫌。

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转引《青箱杂纪》云:“海有鱼,虬尾穆传》亦云:“(前刺史李世哲)多有非法,逼买人宅,广兴屋宇,皆置鸱尾??”足见北朝时.屋宇鸱尾已经“迎风拂云”、普遍施用了。

其造型、其体量已远远超越两汉;其名称日“鸱尾”。

此时之所谓鸱尾倒与《青箱杂纪》十分吻合,仅以似鸱鱼之尾装饰正脊。

所以仅用其尾者,缘其“用以喷则降雨也”,亦乞以降雨灭火故。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鸱尾(明代仿制),不但眼、口、鼻分明,而且还浮雕出牙、须、角等的细部——原先的鸱尾如蛹之化蝶,已彻底蜕变成有首有尾、身体蹋睹之怪兽形状,当已由“尾”名副其实地转化成“吻”。

佛光寺东大殿鸱尾佛光寺东大殿屋脊兽是指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的重要构件,它常以实有或虚拟的动物形象出现,如鸱吻、龙、凤、瓦猫、狻猊、鱼、大象、孔雀等。

古建筑考察报告

古建筑考察报告

古建筑考察报告一、古建筑考察的缘起哎呀,古建筑考察可太有趣啦。

我呀,就是出于对那些古老建筑的好奇才参加这个考察的呢。

每次看到那些古建筑,就感觉像是在和古人对话一样。

我特别想知道以前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住的房子为啥要建成那样。

就比如说吧,我一直对那种四合院式的古建筑很着迷,觉得那里面肯定有好多故事。

二、考察的古建筑实例1. 寺庙建筑那寺庙可真是壮观。

从外面看,飞檐斗拱的,那屋檐翘起来的样子就像是鸟儿展翅欲飞。

寺庙的大门又高又大,一进去就能闻到那种淡淡的香火味。

里面的佛像庄严肃穆,周围的建筑布局也很有讲究呢。

柱子上还有精美的雕刻,那些雕刻的人物和图案栩栩如生,感觉都要从柱子上走下来似的。

2. 古老的民居古老民居也别有一番风味。

有些是那种木质结构的,走在木地板上还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好像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房子的窗户是那种镂空的木雕,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会在地上形成特别好看的光影图案。

而且这些民居的布局很注重家族关系,不同的房间有不同的功能,一家人在里面生活得井井有条。

三、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古建筑可不仅仅是一堆石头和木头搭起来的房子,它里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呢。

比如说建筑的朝向,很多古建筑都讲究坐北朝南,这可跟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象征着吉祥和顺应自然。

还有那些建筑上的装饰图案,像蝙蝠代表福,喜鹊代表喜,都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古建筑就像一本本活的史书,记录着当时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还有人们的审美观念。

四、考察的收获与感悟通过这次古建筑考察,我收获可多了。

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前觉得那些东西离自己很远,现在才知道就在这些古建筑里呢。

而且我还学会了欣赏古建筑的美,这种美不是那种表面的华丽,而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韵味。

我觉得我们年轻人应该多了解古建筑,保护古建筑,让这些历史的瑰宝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我以后有机会还要去考察更多的古建筑,去发现更多隐藏在其中的秘密。

古建筑勘测报告(共五则范文)

古建筑勘测报告(共五则范文)

古建筑勘测报告(共五则范文)第一篇:古建筑勘测报告漳平泰安堡保护修缮工程漳平泰安堡保护修缮工程勘察报告一、历史沿革:泰安堡,座落在漳平市灵地乡易坪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工程历时13年,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成,泰安堡占领了村子里的风水宝地,和祖祠平坐,该建筑坐北朝南(北偏西21度),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典型的围廊式前方后椭圆形土木结构的厅堂院落式土堡建筑。

其历史之悠久、造型之独特、构造之精美、文化之厚重,处处折射出福建古建筑的风采,是福建土堡的又一代表作。

泰安堡的创建者姓许名国榜,字抡豪,是清乾隆年间漳平县和睦里卢溪社长安保易坪乡(今漳平市灵地乡易坪村)的一个农民,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版易坪村许氏族谱有记载。

据传,许国榜为人正直善良,他开荒垦殖,种杉插竹,努力耕作,勤俭节约。

积累了一笔资金之后,就决心要成就一番事业。

不久,许国榜靠着自己的聪明和魄力,先后用银两置办了大片的田地,每年收取大量的田租。

由于他的辛勤经营,几年间,便家资丰殷,富极一方,在当地声望很高。

那时,易坪村一带土匪盗贼猖獗,为纳祥避邪,守住财产,并使家庭兴旺,福庇一方人平安,许国榜决定建座坚固的土楼防侵。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他在本村选择了一块面积2000平方米的平坦开阔的地建土楼,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将土楼建成,取名为“泰安堡”,寓意对太平安康的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据说,当年每遇匪患,全村的人都躲到泰安堡避祸,由于土楼的防盗设施齐全,楼墙坚固,且楼里备了许多御敌用的石块、土枪、土炮,土匪到了这里,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易坪村的百姓凭借“泰安堡”躲过了一场场浩劫。

二、价值评估:1、历史价值:泰安堡建筑历史悠久,建筑规格高,是漳平市境内最大最具典型的代表性土堡。

为研究福建省清代土堡建筑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2、科学和艺术价值:该堡根据地形山势,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前方后圆,平面近似太师椅形状。

古建筑考察报告范文

古建筑考察报告范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建筑考察报告范文篇一:古建筑参观调研报告镇江金山寺古建筑调研--------前段时间总是在纠结调研对象的问题,因为听说了可能之后的调研就是要去镇江,怕写的重复了,也担心写的过于单调。

镇江,在我看来算不上一个旅游发达的城市,但如果你去让一个镇江人向你推荐一处旅游之地时,得到的答案不外乎“三山一渡”。

三山,即焦山、北固山、金山,一渡,即西津渡。

如同每一个旅游景点一样,“三山一渡”的背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个故事,而这其中,也是我印象中最有名的可能也就是北固山和金山了。

唐朝诗人王湾的一首《次北固山下》让人们从此记住了北固山,而关于金山,我想你一定听过白素贞和许仙的故事吧。

就调研课题而言,因为是关于古建筑方面的,所以最后还是决定了写金山寺。

金山位于镇江市的西北部,临江而立,山不高不足百米,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寺庙建筑把金山山体包裹住,从远处看,只见寺院,不见山,因此,也就有了“金山寺裹山”之说,寺依山而建,慈寿塔高耸山巅,蔚为壮观。

远处茂密的大树将低矮的建筑遮挡,树枝间隙中,隐约可见寺庙建筑的轮廓影像。

近处,碧绿的湖面让人心情舒畅,倒影出树和建筑的景色,仿佛融为一体。

湖边很有情调的休息小亭吸引了了大量人群来此湖边漫步,自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在金山寺门口,抬头仰望“江天禅寺”匾额,据说为清代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祈祷时亲笔题写的,抬头望去,方感自身的渺小。

门的正前方是一个刻有江天禅寺的铜质香鼎,可能是一种香火旺盛的象征吧。

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我闻名的禅宗古刹,始建于东晋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

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侣数以万计。

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庙。

金山寺由于当时皇帝的信仰不同,曾两度由寺改观。

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开的,而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据史料分析,当时的建筑师建筑朝西山门是有用意的。

古建筑设计专业考察报告

古建筑设计专业考察报告

古建筑设计专业考察报告一、引言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作为古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有幸参观了多个古建筑,并对其设计进行了考察。

本报告旨在总结考察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对古建筑设计专业进行探讨和反思。

二、考察地点及设计特点1. 地点一: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其设计以严谨庄重的规划布局、精美雕刻的建筑元素和富有寓意的装饰艺术闻名于世。

在故宫的考察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明清宫廷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2. 地点二: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其设计以山水融合、宫殿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的理念为核心。

在颐和园的考察中,我们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独特韵味和艺术风貌。

3. 地点三: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皇家避暑胜地之一,其设计以山水相依、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念为主导。

在承德避暑山庄的考察中,我们感受到了古代皇家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和美妙景观。

三、设计原则与技巧1. 建筑布局与规划古建筑设计注重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和整体规划的严密性。

通过对地形地势的分析和规划,合理布置建筑群,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2. 建筑形式与风格古建筑设计追求建筑形式的独特性和建筑风格的鲜明性。

通过对建筑元素的精心设计和装饰艺术的运用,使建筑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3. 结构与材料古建筑设计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材料的合理选择。

通过对结构体系的设计和材料特性的研究,确保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四、设计挑战与思考1. 保护与传承古建筑设计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挑战。

如何在修缮和保护古建筑时保持其原有风貌和历史特色,成为了设计师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建筑设计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如何在传统建筑中融入现代化的功能和设计理念,是设计师们需要面对的挑战。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古建筑设计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故宫考察报告

故宫考察报告

故宫考察报告摘要故宫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皇宫,是中国古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本文通过对故宫的考察和分析,总结出了其建筑特点、历史文化内涵和保护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故宫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故宫的建筑特点故宫总体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建筑结构、形式和装饰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特点。

其建筑群共有九大殿宇、六大院落和数十万平方米的修建面积。

整个故宫群建筑布局严谨,具有显著的对称美,每个建筑都体现了它独特的函数和文化内涵。

二、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故宫为明清国家王朝的皇宫,是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代表。

通过对其殿宇、花园、墙壁等方面的考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宫廷文化的特点和变化过程。

故宫中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和历史文献,如乾隆御笔题字、明清时期的瓷器、书画、邮票和记载国家重要历史事件的文件等,这些文物和文献都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三、故宫的保护现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使用的磨损,故宫的建筑和文物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同时,大量游客的涌入也给故宫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故宫,保护工作人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维护和修复等工作,以确保故宫的安全和完整性。

四、建议1. 增加游客的限制——为了保护故宫的安全和完整性,有必要采取措施限制游客的数量和流量。

2. 加强维护和修复工作——故宫的建筑和文物需要经常保养,以确保其保存完好。

3. 建立纪念品限制规定——应该限制游客买走太多纪念品,以减轻故宫的负担。

结论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代表,具有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价值。

通过考察和分析故宫,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同时,应该采取措施加强故宫的保护和利用,以确保其一代代传承下去。

古建筑调研报告

古建筑调研报告

古建筑调研报告古建筑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古建筑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为了深入了解古建筑的保护状况并提出相关建议,我们对某城市的古建筑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范围和方法我们选择了该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调研范围,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

三、调研结果1.古建筑保护意识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市民对古建筑的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有人表示对古建筑的拆除和改造持赞成态度。

2.古建筑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实地考察中发现,部分古建筑存在质量问题,如墙体龟裂、屋顶漏水等,缺乏有效保护措施。

3.古建筑利用方式单一。

大部分古建筑被改造成商业用途,经营范围单一,缺少多样性。

4.古建筑文化传承有限。

调查发现,少数市民能够对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所了解,但多数市民对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知之甚少。

四、存在问题分析1.古建筑保护意识不足。

市民们缺乏对古建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可能是由于教育宣传力度不够,或是缺乏对古建筑的正确理解。

2.古建筑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部分古建筑的质量问题可能是由于长时间未进行维护和修缮,或是使用不当导致的,需要加强保护工作。

3.古建筑利用方式单一。

古建筑被改造成商业用途固然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也需要考虑如何兼顾古建筑的保护和多样化利用。

4.古建筑文化传承有限。

市民们对古建筑的文化内涵了解有限,可能是由于教育宣传不到位,或是对古建筑进行文化解读的工作不够。

五、建议1.加强古建筑保护宣传。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市民对古建筑保护意识,增强对古建筑的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2.加强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对于已经出现质量问题的古建筑,需要及时进行修缮和保护,确保其长期保存。

3.多样化古建筑利用方式。

可以引入更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如咖啡馆、书店等,以丰富古建筑的功能,提升其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强古建筑文化教育。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向市民普及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提升其文化传承能力。

古建筑调研报告

古建筑调研报告

古建筑调研报告《古建筑调研报告》调研日期:2022年11月5日调研地点:中国某省某市古建筑群1. 背景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建筑文化,本次调研对该地区的古建筑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2. 调研内容本次调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古建筑的历史调研人员对古建筑的建筑年代、历史渊源等进行深入了解,通过研究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获取了古建筑的详细历史资料。

(2) 建筑结构调研人员对古建筑的建筑结构、布局设计、建筑材料等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分析,了解了古建筑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3) 文化内涵通过对古建筑的装饰、壁画、雕刻等进行研究,调研人员深入了解了古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3. 调研成果通过本次调研,调研人员得出以下结论:(1) 古建筑的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2) 古建筑的建筑结构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精髓。

(3) 古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建筑文化,调研人员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确保古建筑的长久保存。

(2) 加强古建筑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升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

(3) 加强古建筑的利用价值,推动古建筑与当代生活、文化的融合。

5. 结语通过本次调研,调研人员对古建筑的历史、结构、文化内涵等进行了深入了解和研究,为古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加强古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古建筑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古建筑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古建筑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古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和保护现状,我们小组开展了古建筑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古建筑实地考察、资料收集和分析,为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二、调查背景与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古建筑面临着拆除或破坏的威胁。

为了唤起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我们小组决定开展古建筑调查活动。

本次调查的目的如下:1. 了解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2. 分析古建筑的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 探讨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4. 增强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1. 文献资料收集:我们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论文、新闻报道等资料,了解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保护现状。

2. 实地考察: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古村落、古寺庙、古民居等。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详细记录了建筑的结构、装饰、材料等信息。

3. 访谈:我们与古建筑保护专家、当地居民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古建筑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4. 数据分析:我们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古建筑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1. 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宫殿、庙宇到民居、园林,古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2. 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古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寺庙建筑的庄严肃穆、民居建筑的朴素自然等。

3. 古建筑的保护现状:虽然近年来古建筑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许多古建筑仍面临着破坏、失修、拆除等问题。

一些古建筑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已经面临坍塌的危险。

4. 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首先,古建筑保护意识不足,部分古建筑被拆除或改建;其次,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古建筑修缮和维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再次,古建筑保护技术落后,缺乏专业的保护人才。

五、保护与利用建议1. 加强古建筑保护宣传: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提高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

古建调研报告模板范文

古建调研报告模板范文

古建调研报告模板范文古建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古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建筑,了解古建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调研。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古建筑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获取大范围内的调查数据,而实地走访可以亲身感受古建筑的氛围,了解更多细节信息。

三、调研结果1. 古建筑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古建筑的保护现状较好的仅占20%,大部分古建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损和老化现象。

同时,古建筑周围环境的污染也给古建筑的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 古建筑存在的问题根据实地走访,发现古建筑存在以下问题:(1)破损严重:很多古建筑因为年代久远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墙体、屋顶等部分严重受损。

(2)使用功能单一:一些古建筑由于历史的原因,使用功能较单一,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3)管理方式滞后:部分古建筑的管理方式滞后于现代管理体系,导致保护和管理工作不到位。

四、调研建议基于对古建筑的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 增加保护力度: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修复破损的部分,确保古建筑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拓展使用功能:将古建筑的使用功能进行拓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古建筑注入新的活力。

3. 引入先进管理方式:引入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提高古建筑的管理效率和保护水平。

4.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对古建筑周围环境的保护力度,减少污染对古建筑的损害。

五、结论通过本次古建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古建筑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只有加大保护力度,拓展使用功能,引入先进管理方式,加强环境保护,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建筑,让古建筑焕发出新的活力。

六、参考文献[1] XXX. 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探讨[J]. 海南博物馆馆刊, 2018(3): 65-68.[2] XXX. 古建筑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J]. 中国建筑技术,2019(6): 70-73.[3] XXX. 古建筑保护的现状与问题探析[J]. 城市规划, 2020,44(3): 80-83.。

西安大雁塔考察报告

西安大雁塔考察报告

西安大雁塔考察报告篇一:西安大雁塔考察报告一、塔体结构与历史背景西安大雁塔,又称“慈恩寺塔”,是唐代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佛教建筑的瑰宝。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589年,由隋文帝杨坚下令修建。

原为五层,后经多次修葺,现存的是七层。

大雁塔的建筑结构为典型的唐代楼阁式木塔,采用方形角锥体设计,外观庄重稳固,体现了当时中国精湛的建筑技艺。

二、大雁塔与唐代文化大雁塔与唐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塔的每一层,都雕刻有唐代的人物、花卉、动物等形象,展示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人民的世俗生活。

大雁塔也体现了唐代佛教的兴盛,是佛教文化和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

三、塔内文物与历史价值大雁塔内收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如佛像、经卷、壁画等,反映了唐代佛教的发展和艺术成就。

这些文物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宗教、艺术具有极高的价值。

四、大雁塔的建筑风格与艺术价值大雁塔的建筑风格典雅大方,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精髓。

塔身的雕刻精美,包括佛像、忍冬纹、蔓草纹、人物故事等,展示了唐代艺术的卓越成就。

此外,大雁塔的飞檐设计也为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增添了新的元素。

五、大雁塔周边的景观与文化氛围大雁塔周边环绕着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如大唐芙蓉园、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里不仅有深厚的佛教文化,还有浓郁的唐代风情,是了解和研究唐代文化的理想场所。

六、大雁塔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大雁塔在中国建筑史和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木结构塔,其建筑风格和结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大雁塔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唐代时期中印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

七、保护与修缮情况为了保护大雁塔这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和相关机构高度重视其保护与修缮工作。

近年来,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保护工程和技术措施,大雁塔的保存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同时,为了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还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和宣传工作。

总结:通过对西安大雁塔的考察,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唐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底蕴。

参观古建筑工程实践报告(2篇)

参观古建筑工程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古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以及保护与修复技术,我们一行人于近日参观了某著名古建筑群。

以下是对此次参观实践的总结报告。

二、参观地点及背景本次参观地点位于我国某历史文化名城,该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建筑群占地面积广阔,由多个庭院、殿堂、亭台楼阁等组成,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古建筑群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修缮,如今已成为我国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的重要实践基地。

三、参观过程及所见所闻1. 古建筑群的历史背景在参观过程中,我们首先了解了古建筑群的历史背景。

据导游介绍,该建筑群原为明代某官员的府邸,后逐渐演变为庙宇、祠堂等宗教场所。

在明清两代,古建筑群多次修缮,形成了今日的规模。

2. 古建筑的艺术特色参观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古建筑群采用了大量的砖、木、石等建筑材料,运用了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等传统建筑技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此外,古建筑群中的雕刻、壁画、碑刻等艺术品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 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技术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技术。

目前,我国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加固技术:针对古建筑结构病害,采用碳纤维、钢筋等材料进行加固,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

(2)修复技术:对古建筑表面病害进行清洗、修复,恢复其原有的风貌。

(3)维护技术:定期对古建筑进行巡查、保养,防止病害进一步扩大。

4. 古建筑群的保护现状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古建筑群的保护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古建筑保护工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古建筑群的修缮和保护。

目前,古建筑群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等。

四、实践体会1. 增强了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通过此次参观,我们深刻认识到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考察报告范文篇一:古建筑调查报告古建筑调查报告题目:洛阳古建筑调查报告指导老师:黄杰专业:装饰艺术设计学号:Z 姓名:李英飞目录内容摘要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一)、调查的时间 (3)(二)、调查的地点、方式 (3)(三)、调查的目的 (3)(四)、调查的内容……………………………………………………………… (3)(五)调查的过程 (4)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5)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5)四、结语 (6)内容摘要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另外,安徽、青海、江西以及山西等地,也有“白马寺”。

在十三朝古都洛阳市东郊一片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

这座一白马寺白马寺千九百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间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洛阳白马寺[2]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

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

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2]、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

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XX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

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

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

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愔、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

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

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来到京城洛阳。

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

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

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

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

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

游览白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领略几处包含有生动历史故事的景物(一)调查时间XX年4月5日—XX年5月1日(二)调查的地点、方式洛阳白马寺首先在网上浏览一下相关信息,然后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实地考察(三)调查的目的①了解更多的古建筑文化,包括增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②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③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四)调查的内容1961年国务院将白马寺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又成立了白马寺文物保管所。

现在,白马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有中国佛寺“祖庭”之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因汉明帝“感梦求法”,遣使迎请天竺僧人回洛阳后而创建。

历代屡有修葺增缮,唐代前期达到最盛,武则天曾派亲信薛怀义任住持,安史之乱后即有残损,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后,始成今日之规模布局。

篇二:古建筑调查报告古建筑调查报告班级: XX级建筑学组员:纪冰曦李建岗杨金辉陈晋李健荣常洪强古建筑测绘调查报告★龙尾关概况龙尾城又名龙尾关、下关,位于下关西洱河北岸,西起天生桥,东至大关邑村,由苍山斜阳峰南坡向东延伸,城南有天然护城河——西洱河。

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0.5公里,唐朝樊绰编写的《蛮书》有记载:“龙尾城,阁罗凤所筑。

萦抱点苍南麓数里,城门临洱水下。

河上桥长百余步。

”初为边关哨所,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王阁罗凤将其拓建为龙尾城,龙尾城的历史已有1200多年。

是南诏都城的南大门,为南诏国的一镇边关,筑城的目的是为了拱卫南诏的首都太和城。

龙尾城的地势十分险要:“倚苍山斜阳峰麓,扼洱河之尾,负山阴水,为郡南屏蔽。

”范围从天生桥(江风寺)起,到泰安桥附近,“以山为壁,以水为濠,内高外下,仰攻甚难也。

”因此龙尾城又称“龙尾关”,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御敌于国门之外,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宝之役的古战场。

龙尾古城已列入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名册,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龙阁罗凤时代所筑的龙尾城,只有南边的一道土夯城墙,到黑龙桥口临河建了一座小城,城门向南,面临西洱河,派有重兵把守。

此处是从南边进入大理的唯一通道,也是茶马古道北上的要冲。

明军傅友德攻破大理后,在龙尾城的原址筑了一座砖土小城,周边两里,只有三道城门,无东门。

现龙尾街、中丞街是这座城的中轴线,西门现名西门巷,南城门正对黑龙桥,城楼20世纪30年代初才被拆去。

清道光、咸丰年间,曾三次对龙尾城加固修缮。

龙尾城清代划归太和县,民国时期为大理县玉洱乡。

时至今日,尾古城内已有全长一公里多的龙尾街(茶马古道与博南古道的交叉口),1200多年历史的蛇骨塔,江风寺、风伯雨师庙、三清宫、文昌宫、关圣殿、武庙、文庙、玉皇阁、普济寺、财神殿、弥陀寺、白马庙、将军洞、灵瑞庵等20余处古迹,著名的三眼井、鹭鸶塘、大井、二井、小井、七蛙井等一批优质苍山矿泉水名井、名泉,菜园巷的马家花园、西门巷的李家大院、红土坡一号的一颗印进士府第、小井巷的杨家大院、龙泉巷的苏氏名医世家宅第、明代赵雪屏翰林府第、清代马恩溥翰林府第等数座名士宅院,依然散发着南诏、大理两个王国的古貌遗风。

下关发展成为滇西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城市后,人口增加,市区扩大,现代建筑不断增多,但是龙尾城这一片区仍然保持着古城的轮廓和风貌。

走过黑龙桥,进入龙尾街,多数铺面显得低矮、陈旧,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房子。

1925年大理发生大地震,大理古城内的民居几乎全部夷为平地,下关龙尾城的民房却没有倒塌,街道宽窄、房屋的布局结构仍保持原貌。

龙尾街是爬坡而上,坡陡度约20度左右。

以前民间俗称“豆糠坡”,因卖粮食、豆糠集中在这段街上。

地方人士觉得不雅,按谐音改为“寿康坡”。

寿康坡明显的标志是鼓楼,始建于明代,清末及1936年曾重修,1986年再次修葺,立有《重修龙尾城城楼碑记》。

这座城楼往往被误认为是龙尾城的北门城楼,实际位置是在城的中央。

过底层通道正街名中丞街,左边一条巷名大井巷,聚居着苏氏家族。

往北与红土坡相接,是云南出名厨的地方,民间盛行的“八大碗”筵席,正宗就是红土坡的厨师理料操厨。

大井巷和二井巷因井得名,这两眼井最为古老。

井为地下涌泉,每眼井分三塘,上塘为饮用水,中塘洗菜,下塘洗衣,约定成俗,千年无人违犯,反映出龙尾城人传统习俗中的美德。

中丞街上段下关第二小学的前身玉龙书院,是大理古城四大书院之一(即大理“西云书院”、凤仪“凤鸣书院”、银桥“桂香书院”、下关“玉龙书院”)。

书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末年改称“大理府太和县高等学堂”;民国年间改称玉龙小学校。

校内原有斗拱重檐、雕刻精美的“三滴水”门楼,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大殿“讲堂”,近年才被拆毁。

从玉龙书院到玉龙小学,培养出龙尾城的几代知识分子。

例如明嘉靖年间进士赵汝濂,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中丞街的街名含有纪念他的意义。

清代马恩溥,文渊阁直阁学士,在玉龙书院任教7年。

清末的书法家王联元,在书院任教多年,他的诗词楹联作品在大理名胜景点多有留存。

西门巷的马程九家中藏书达5万多册,被称为“万卷楼”。

古籍之外有近现代著名杂志《东方杂志》等10多种,20世纪70年代北京中国书店派专人前来全部收购。

★石家院概况我们小组负责测绘的是石家院,是一个一进三院的院落,同学们来到了石家院,经了解,石家院已经有大约20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院子主人的回忆,他是住在这个院子里的第四代人,房子到现在没有经过改造,只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部分装饰雕花被铲除了,至今保存的还是非常完好的。

沿着入口第一个门,进去院子,看见两侧墙壁已经泛出很久的年代感,院子主人详细的给我们讲解院子的年代,历史等等一系列的故事,小组同学边听边仔细记录。

继续向前走来到第二进大门★现场测量记录图片篇三:古建筑参观调研报告镇江金山寺古建筑调研--------前段时间总是在纠结调研对象的问题,因为听说了可能之后的调研就是要去镇江,怕写的重复了,也担心写的过于单调。

镇江,在我看来算不上一个旅游发达的城市,但如果你去让一个镇江人向你推荐一处旅游之地时,得到的答案不外乎“三山一渡”。

三山,即焦山、北固山、金山,一渡,即西津渡。

如同每一个旅游景点一样,“三山一渡”的背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个故事,而这其中,也是我印象中最有名的可能也就是北固山和金山了。

唐朝诗人王湾的一首《次北固山下》让人们从此记住了北固山,而关于金山,我想你一定听过白素贞和许仙的故事吧。

就调研课题而言,因为是关于古建筑方面的,所以最后还是决定了写金山寺。

金山位于镇江市的西北部,临江而立,山不高不足百米,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寺庙建筑把金山山体包裹住,从远处看,只见寺院,不见山,因此,也就有了“金山寺裹山”之说,寺依山而建,慈寿塔高耸山巅,蔚为壮观。

远处茂密的大树将低矮的建筑遮挡,树枝间隙中,隐约可见寺庙建筑的轮廓影像。

近处,碧绿的湖面让人心情舒畅,倒影出树和建筑的景色,仿佛融为一体。

湖边很有情调的休息小亭吸引了了大量人群来此湖边漫步,自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在金山寺门口,抬头仰望“江天禅寺”匾额,据说为清代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祈祷时亲笔题写的,抬头望去,方感自身的渺小。

门的正前方是一个刻有江天禅寺的铜质香鼎,可能是一种香火旺盛的象征吧。

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我闻名的禅宗古刹,始建于东晋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

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侣数以万计。

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庙。

金山寺由于当时皇帝的信仰不同,曾两度由寺改观。

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开的,而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据史料分析,当时的建筑师建筑朝西山门是有用意的。

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游人透过朝西山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