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建筑考察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古建筑考察报告
篇一:北京考察报告
北京考察报告
古建筑屋顶装饰
此次的北京几日游,虽短暂,却也难忘。

每日的行程都安排的满满的,天坛、故宫、十三陵之定陵、长城、颐
和园、国家博物馆、鸟巢、水立方。

这几个景点都一一参观。

虽然说
有点走马观花,但是也带给心里不小的震撼。

此次行程中,属故宫还有长城最令我震撼,古人真的很伟大,在
没有任何高科技技术辅助的情况下,都能建造出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
建筑。

不过,故宫如此雄伟的建筑中,那屋脊上带有趣味的小兽倒是
引起了我的兴趣。

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凡级别较高的官室殿堂,一般都采用大屋
盖、曲面坡、高起脊、深出檐的作法,给人以雄伟庄严、壮丽恢宏的
视觉美感,这也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坦荡而庄严、恢
宏而持熏的气
度,遂而成为自成体系的东方建筑特色。

而罱顶饰件,除起结构力学
作用外,则更多的是为建筑美学增色。

屋顶上的吻和兽即为其中之主
要部件。

吻,就是屋顶正脊两端凸出于屋脊的装饰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
史。

在不嗣的历史阶段,它的名称、造型、体重和文化内含也都各异;
但是,它又不同于王朝更替那样楚汉分明。

它的发展乃足一个承前启
后的渐变过程,犹如父子相承而叉各有千秋.祖孙血脉相传而又各各
迥异。

故尔,仅以一吻一兽即为某一建筑精确断代.实有唐突之嫌。

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转引《青箱杂纪》云:“海有鱼,虬尾穆传》亦云:“(前刺史李世哲)多有非法,逼买人宅,广兴屋宇,皆置鸱尾??”足见北朝时.屋宇鸱尾已经“迎风拂云”、普遍施用了。

其造型、其体量已远远超越两汉;其名称日“鸱尾”。

此时之所谓鸱尾倒与《青箱杂纪》十分吻合,仅以似鸱鱼之尾装饰正脊。

所以仅用其尾者,缘
其“用以喷则降雨也”,亦乞以降雨灭火故。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鸱尾(明代仿制),不但眼、口、鼻分明,而且还浮雕出牙、须、角等的细部——原先的鸱尾如蛹之化蝶,已彻底蜕变成有首有尾、身体蹋睹之怪兽形状,当已由“尾”名副其实地转化成“吻”。

佛光寺东大殿鸱尾佛光寺东大殿
屋脊兽是指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的重要构件,它常以实有或虚拟的动物形象出现,如鸱吻、龙、凤、瓦猫、狻猊、鱼、大象、孔雀等。

由于屋脊兽的样式、种类繁多,且在不同时期又经过复杂的变迁与融合,学术界和建筑行业对它的称呼也是林林总总,至今没有一个规范的提法。

有的以它在屋脊上的位置命名,称为正吻;有的以类的概念笼统地称为“走兽”;有的更是界限含糊地称为“脊饰”.
走兽:因作犬科动物蹲伏状,凶而叉称“蹲兽”,共十二件,各有名称,各有象征。

其体重比脊吻要小得多+都与脊瓦制成一体.成行蹲在垂脊、角脊前端。

置放数量多寡,一视脊的长短,二据建筑物等级的高低而定,但必须按照三、五、七、九、十二数列排放,且先后秩序亦有定制。

按照清制,只有皇家的大型搬宇才能满排十二件,其余最多为九件一套,少则仅列三件。

无论数量多少,领头的仙人,殿后的霉兽是必须摆放的。

它们排列顺序为

1)仙人:道妆打扮的男士骑在风凰背上,作为领队,排在垂脊或角脊的最前端;其下为带“当”之前脊瓦。

2)龙:两前肢挺立,后肢蹲伏,昂头远视。

3)凤:虽无后肢,但两足与尾共成三足鼎寺状。

4)麒麟:为端兽,传说麒麟出现,天F太平。

5)狮:能食虎豹,或作麒麟,或作狮子,并不同时出现在同一脊上。

取其威镇四海,镇妖辟邪义。

6)海马:象征皇家威德通天人海,但有些建筑物中,也怍第五或第四排列。

7)狡猊:据《穆天子传》说能食虎豹,象征百兽率从义。

8)押鱼:采用佛教传说,取尾能喷水,以降雨灭火。

9)獬豸:似羊而独角.能辨是非,而且公正光明,能明察秋毫。

10)斗牛:似牛而有鳞,孔武善斗,不惧强敌。

11)行什:形状似猴,为压尾兽。

12)垂曾,所谓垂兽,就是蹲在行什之后的一只有角的怪兽,所以也叫角兽。

前述走兽,为清代制度。

蹲兽之外,还有一种称之为套兽的饰件,办系陶轧或琉璃瓦烧成,套在仙人之下仔角梁的预留榫上,如铧之套在犁前。

套兽不但起装饰美化作用,更主要的是为保护仔角梁的顶端不受雨水浸蚀。

龙凤狮子天马
海马狻猊狎鱼獬豸
斗牛行什骑鹤仙人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缗王败北后被追兵紧逼,逃到江边,危急中,遇一大鸟。

于是,缗王骑上大鸟,渡江而去,化险为夷。

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

所以用仙人骑凤领头。

吻和兽的由来都是有一定依据的,在我们看来,最直观的就是他们是保护皇宫的神兽,使皇宫免受火灾。

从实际效果来看,是有效果的。

皇宫都是琉璃瓦屋顶,可以防止飞火从屋顶上方侵入。

琉璃做的兽在防御雷击方面具有分散雷电流、泻除雷电压的作用。

北京是雷电区活动比较频繁的城市,从前,紫禁城内曾多次发生雷电火灾,也曾多次发生雷击吻兽而并未引起火灾,这说明吻兽起到了防止雷电范围扩大的作用。

说到琉璃,用法也是相当讲究。

在清朝,除了寺庙皇陵,宫殿王府之外,一般人家不能用琉璃瓦。

即使能用,颜色上也有要求。

宫殿、陵庙用的是黄色,紫禁城、清东陵、清西陵都是如此。

亲王府邸的正门寝殿用的是绿色的,如二龙路上的郑亲王府,这是比较多见的。

还有天坛祈年殿象征上天的蓝色禄米仓智化寺五行属水用来镇火的黑琉璃瓦。

都各有各的讲究。

篇二: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
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不论在结构上,还是有形式风格上,始终是承
前启后、一脉相传,保持着一贯完整的建筑体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在世界建
筑体系中独树一帜,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古都,珍贵的文物数不胜数,说它的古建筑是这座城市最有价值的不
动产,应该没有人反对。

长城、故宫、天坛、十三陵是北京最知名的古代建筑,在那里人们
可以瞻仰往日皇家的威仪。

但是,一些不太被人注意的古建筑,也包含了这座城市的很多故
事,让人回味不已。

北京,是我国历史上辽、金、元、明、清王朝古都,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
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公元938年作为辽代的都城起,历以辽、金、元、明、清各
朝代,至今已具有1000多年的建都历史。

在作为都城的漫长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帝王及其
谋臣们为了维护帝王统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国运长久,对古都北京进行了精心规划和设计,
建设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建筑,力图通过完善的都城建设,达到“自天佑之,吉无
不利”的目的。

特别在明清两代,古都北京的城市建设更加完善,更加威严,同时也更加具
有神秘色彩,使古都北京具有强烈的首都特点。

如今,历史上那些朝代已经过去了,但却给
后人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和古迹,为后人研究古人的都城规划设计思想,提供了实物
依据。

北京古城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今人称为凸字形城。

凸字城的北边部分称为内城,建城
较早,它是在明朝初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照明初都城南京城和明朝中都(安徽凤阳)的设
计方案建设起来的。

凸字形南边部分叫外城,建城较晚,它是在明朝后期嘉靖年间建设起来
的。

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
别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祭祀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以祭天活动最为隆重。

古代中国人为了
表达对天的敬畏,专门建造了用于举行祭天典礼的祭坛,明清北京天坛就是祭祀建筑的典型
代表。

天坛
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皇家祭天建筑,它位于北京内城之外
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乐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天坛
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

祭祀天、地、
日、月是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习俗,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据史书
记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早在周代,祭祖天、地、日、月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战国时
期秦始皇曾在威山(山东荣城成山角)祭日,在莱山(山东掖县)祭月。

自汉代以来,历
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

西汉成帝年间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城南郊曾修建“天地之
祖”以祭天地,修建“东君祀”以祭日。

魏晋南北朝时有春分东郊朝日,祭祖天地神,至今
遗名尚存。

明朝两代皇帝修建大型专用建筑祭祖天、地、日、月。

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
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

如果
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

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

祭祀时,除了
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至今我国有些地
方的民间仍保留在春节祭祖“天地之神”的习俗,可见我国祭祖天地日月的习俗渊远流长。

祭祖天地日月是我国古代国家的盛大典礼之一,是帝王统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历代皇帝都
极为重视。

而且古代的帝王将天坛建在北京内城的正南方、将地坛建在正北方、日坛建在正
东方、月坛建在正西方。

天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圆形,地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日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亦以圆
形为主,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

天坛内的主要建筑祭天用的祭坛圜丘是三层圆形平台,
台面中心为一圆形太极石,太极石外面为9块扇圆形石头圈圈相围,圜丘下面的围墙亦为圆
形。

存放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宗牌位的皇穹宇也是圆形的,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
中心为圆形石面,其外第一圈围列着火块扇圆形石头地面,皇弯宇外面的围墙为圆形,这就
是有名的回音壁。

皇帝祈谷用的大殿祈年殿顶部为三层
圆形建筑,祈年殿内的地面亦为圆形
地面,中心为一圆形石块,其周围排列扇形石头;祈年殿的基座也是三层圆形平台,祈年殿
外面的围墙也是圆形,天坛整个外围围墙北部亦为圆形。

因此圆形是天坛建筑的突出特点。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

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
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
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
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
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

北圆南方
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
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世界遗产天坛,适合一个人去那儿观赏、感悟、思考。

天坛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览之
地,天坛而是思索宇宙、时空、天地、古今、物候兴替、天人合一的场所。

天坛以严谨的规
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天坛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
置,天坛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祈年殿是天坛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三重檐尖顶圆形大殿。

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所在。

它突出了古建筑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层次清晰、主次分明、设计独特、注重宏观效果和立体
美感,体现现代大都市中古建筑天坛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色。

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精品,造
型洗练,内涵丰富,充满了象征意义。

祈年殿是清代举行祈谷大典的神殿,初建于明永乐十八
年(1420年),清乾隆朝更名为祈年殿。

祭坛采用上屋下坛的形式,整座殿宇高大巍峨,造型庄重华美,白色基石,蓝色殿瓦,金色
宝顶,在四周古柏的掩映衬托下,显示出至尊至圣的气势(整组建筑由约3000件构件拼接搭
建而成)。

天坛由两重墙分隔成外坛和内坛。

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天坛是园丘、祈谷
两坛的总称。

主要建筑在内坛,园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上,中间有
墙相隔。

外坛墙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增建了园丘坛门。

内坛墙共有六座门:祈谷坛有东、西、南三座天门(又称砖门),园丘坛有泰元、昭亨、广
利三门。

两坛之间的隔墙上有两门:成贞门和其西边琉璃门,园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圆丘坛,
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内坛西墙内有齐宫,外坛西墙
内有神乐署(原有牺牲所、钟楼等,已无存)。

天坛南部,是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故有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等。

明嘉靖九年(1530
年)建,原坛面及护栏都是兰色琉璃砌成,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栏板望柱改用
汉白玉,坛面改用艾叶青石。

坛圆形三层,个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
即九及九的倍数)。

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形,数目也是阳数。

坛外有短
围墙两重,内环圆形,外环方形,四面各有汉白玉四柱
三门棂星。

在天坛里,有一处“小皇宫”却往往被人忽略,这座“小皇宫”就是位于天坛西侧的“斋
宫”。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

每年的冬至,皇帝要到天坛祭天,祈祷五谷丰登。

按古礼,皇帝须在祭天的前三天,到斋宫进行斋戒。

这三天里,不吃荤、不饮酒、不近女色、
不听音乐、不理刑事等等,对于一向锦衣玉食、纵情声色的皇帝来说,这当然无异于囚禁。

于是,在雍正以后,又在紫禁城内另建一所斋宫,每逢祭天,先在宫中“致内斋”,到举行
祭礼的前两三个时辰,才到天坛的斋宫“致外斋”。

由此看来,天坛的斋宫成了皇帝祭天前
的休息之地。

天坛的斋宫在祈年殿西南,圜丘西北,三处成鼎足之势。

紫禁城有两道城墙——皇城与
紫禁城;天坛的斋宫也有两道城墙:外有砖城,内有禁墙。

环绕紫禁城的有护城河,内有筒
子河;环绕天坛斋宫的,在砖城与禁墙外也各有一条护城河。

横架在两条河上各有三座汉白
玉桥。

而且在砖城四角,各有驻军的房屋五间,也与紫禁城四座角楼相似。

足见其建制同于
紫禁城,只是规模小得多。

走进天坛斋宫两道宫门后,坐西朝东有五间大殿,绿琉璃瓦,重檐斗拱,雕梁画栋,整
个建筑庄严华丽,这是斋宫的正殿。

殿前左边石亭中,供有铜人一个,据说是唐太宗的宰相
魏征,他手捧写有“斋戒”二字的牌子,提醒皇帝勿忘斋戒。

右边的石亭中放着时辰牌子,告诫皇帝按时辰斋戒、祭天,切莫错过时间。

按明、清两代的制度,皇帝所居一律坐北朝南,且全部宫殿门廊都用黄琉璃瓦,何以天坛的斋宫却坐西朝东?原来这些皇帝自命为奉天承运的“天子”,既然是“天”之“子”到天坛来祭天,不啻是儿子来祭父亲,当然不能妄自尊大,所以斋宫只能坐西朝东,而且要用绿琉璃瓦了。

天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也称为祈谷坛,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

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

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

目前的祈年
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

天坛景区的精华是祈年殿,整体高大雄伟,祈年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

宏伟壮观,闻名中外。

祈年殿有东西配殿,现为祈年殿历史展,里面还有祈年殿的剖析及外部模型。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三层6米高,气势巍峨。

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

坛北有皇干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

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

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皇帝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

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祀“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

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祈年殿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块互相衔接的榜、桷,支撑着三层连体的殿檐。

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
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

其附属建筑有皇乾殿、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燔柴炉、瘗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间长廊等。

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石上镂刻山形云纹图案,是明嘉靖时放置的镇石。

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
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

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整体。

当游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有一种从天上下来的感觉。

难怪一位法国的建筑专家在游览了天坛之后说:摩天大厦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却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

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被雷击起火焚毁,据说,当时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烧时,清香的气味,数里之外都可以闻到。

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

因找不到图样,掌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部便把曾经参加过祈所殿修缮事务的工匠们召集来,让他们根据记忆、口述制成图样,再施工建造。

因此,现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但是,基本建筑形式、结构,还保留着明代的样子。

篇三:北京建筑考察报告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理工学院
专业实践报告实践课程名称:专业实践学科部:理工学科部专业、班级: 10建筑建筑学指导教师:万晖学生姓名;林长发学号: XX8904 时间:地点:北京市 XX年6月17日
一、目的:实习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重要方法. 通过
一段时间的实习实训,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自身知识能力的现状和不足,以便进一步完善。

实习还是锻炼意志品质,提高敬业精神,磨砺工作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步骤. 大学生在校期间,
设立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参与结合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对于了解认识社会、提高心理适
应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增加对社会、对职业岗位、对与人交往重要性的认识,都是非
常必要的。

社会是一个比学校复杂丰富得多的环境,简单直接的校园生活方式,在社会环境
中需要磨砺和改造,需要有比较大的变化。

二、实践内容: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是以参观城市的主要特色建筑和规划情况的介绍,
以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内容涉及到了单体
建筑、历史文化建筑群、特色民居、
商业步行街、城市街道、奥运场馆、cbd等。

三、实践总结:
伴随着这一学期的结束,转眼间,我们即将步入大四。

在大三的结束之际,我们迎来了
我们的实习,这次我们实习的目的地是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

这次实习的形式为认识
实习,主要目的是让我们认识中国的古建筑或者某些现代建筑,因为作为一个建筑学专业的
学生,广阔的眼见和见识是很重要的,因此, 我们这次的目的地选为北京,是有他的原因的,因为北京作为首都个一个世界文化历史上的古都,所拥有的知名建筑的非常多的。

学习建筑,不应该只沉浸在思考之中,而且也应该身临其境的感受他,只有这样,才会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第一天早上7点左右我们到达了祖国的首都——北京。

下午4点左右我们小队带着
满满的兴奋直奔奥林匹克公园。

第一次来到这繁华的北京城我还真有点迷茫。

因为北京的好
多地方没有斑马线大多数是地下通道。

这种地下通道虽然增加了行人的步行距离但极大地维
护了行人的安全。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人流量相当大安检措施这种地下通道缓解了交通压力。

同时部分地下通道设有更能确保了游客的安全。

国家体育场是XX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由于于独特造型又俗称“鸟巢”。

体育场在奥运会期间设有10万个座位,承办该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以及田径同足球等比赛项目。

由XX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
计,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
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

“鸟巢”是XX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

由XX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
隆与中国建筑师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
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
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

“鸟巢”以巨大的钢网围合、覆盖着9.1
万人的体育场;观光楼梯自然地成为结构的延伸;立柱消失了,均匀受力的网如树枝般没有
明确的指向,让人感到每一个座位都是平等的,置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