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典型有机氯农药的结构,环境行为和毒理效应
有机氯农药DDT概述
有机氯农药DDT概述摘要:DDT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全世界最常用的杀虫剂。
在近三十年来,发现DDT在生物体内的积累量比较高,对生物有危害性。
为了进一步认识DDT的“全貌”,本文重点介绍一下DDT的情况。
关键词:DDT 土壤农药污染植物修复蓖麻杀虫剂在人类历史上,DDT曾作为最普通的化工产品和最流行的杀虫剂广为使用,自1942年投放市场,1943年美国农业部试验用其杀灭马铃薯甲虫开始,DDT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医疗行业,DDT在农业生产和医疗卫生实践中发挥了巨大效力。
也就是在1962年,《寂静的春天》中高度怀疑,DDT进入食物链,最终会在动物体内富集,例如在鱼鹰这些鸟类中富集,由于氯化烃会干扰鸟类钙的代谢,致使其生殖功能紊乱,使蛋壳变薄,结果使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类接近灭绝。
一些昆虫也会对DDT逐渐产生抗药性。
30多年来,关于是否重新使用DDT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1、DDT的性质:DDT又叫滴滴涕,二二三,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化学式(ClC₆H₄)₂CH(CCl₃)。
其为白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煤油,可制成乳剂,是有效的有机氯类杀虫剂。
它有若干种异构体,其中仅对位异构体有强烈的杀虫性能。
DDT在土壤中,特别是表层残留较高。
因为DDT在土壤中易被胶体吸附,故它的移动不明显。
DDT脂溶性强,水溶性差,可以长期在脂肪组织中蓄积,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高富集,使得居于食物链末端的生物体内DDT蓄积浓度很高【1】。
2、DDT发展历程1874年,DDT是由欧特马-勤德勒首次合成1939年,瑞士化学家米勒(Paul 发觉这种化合物具有杀虫剂效果的特性,几乎对所有的昆虫都非常有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DDT在预防疟疾、痢疾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大显身手,救治了很多生命,而且还让一些农作物免受昆虫的糟蹋,粮食大量增产,一时间被世人认为是救星,因此DDT被长时间广泛使用美国伊利诺伊州自然历史考察所的R·巴克博士在1958年发表的著作中说明:DDT不仅杀死了要消灭的树皮甲虫,也杀死了许多益虫。
有机氯农药——精选推荐
摘要有机氯农药是一类由人工合成的杀虫广谱、毒性较低、残效期长的化学杀虫剂。
主要分为以环戊二烯为原料和以苯为原料的两大类。
以苯为原料的包括HCHs、DDTs和六氯苯等;以环戊二烯为原料的包括七氯、艾氏剂、狄氏剂和异狄氏剂等。
有机氯农药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不易降解而长期存在。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生产和使用了大量的HCHs和DDTs等农药。
尽管我国从1983年以来禁止或限制生产这些农药,但由于这些污染物的环境持久性,导致其在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等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
近年来,由于林丹和三氯杀螨醇的使用,导致环境中存在新的输入源。
此外由于土壤中残留农药的二次释放,可能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HCHs,DDTs ,长江中下游第一章有机氯农药简述1.1 有机氯农药的历史有机氯农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8 年,瑞士科学家Muller 发现了DDT 的杀虫作用,并把它成功运用到杀灭马铃薯甲虫上,从那时起,有机氯农药开始被使用。
在那个年代,DDT 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农药,发明者Muller 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而随着DDT 的发明和使用的成功,也掀起了研制有机合成农药的热潮。
到了1942年,英法等国又发明了另一种有机氯杀虫剂-六六六(HCH)。
1945 年氯丹被发明,1948年七氯,艾氏剂,狄氏剂和毒杀芬等有机氯农药也相继被发明出来,1950 年发明了异狄氏剂和硫丹。
1969 年甲氧滴滴涕也被广泛的应用。
由于有机氯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成本、杀虫谱广、使用方便等特点,在有机氯农药被相继发明的几十年里,有机氯农药被大范围的运用。
但随之而来,有机氯农药的负面影响和作用也逐渐的显现出来,由于有机氯农药非常难于降解,在土壤中可以残留10 年甚至更长时间之久,且容易溶解在脂肪中。
而且由于有机氯农药具有一系列的危害性,对人类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有机氯农药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及生命质量带来了不良影响。
有机氯农药分析技术
几种有机氯农药的理化性质
有机氯农药 α-六六六 β-六六六 γ-六六六 δ-六六六 DDD DDE DDT 艾氏剂 狄氏剂 异狄氏剂 异狄氏剂醛 氯丹 毒杀芬 七氯 环氧七氯 α-硫丹 β-硫丹 硫丹硫酸盐 分子量 291 291 291 291 320 318 354.5 365 381 381 381 409.8 414 373.5 389.2 406.9 406.9 422.9 在水中溶解度 S,(mg/L) 1.63(25) 0.24(25) 7.8 31.4 0.1 0.04 5.5x10-3 0.180 0.195 0.25 50 0.056 0.50 0.18 0.35 0.53 0.28 0.22 辛醇-水分配系数Kow 7.80x103 7.80x103 7.80x103 1.40x104 1.6x106 9.10x105 8.10x106 2.00x105 3.50x103 3.50x103 1.43x10 3.00x105 2.00x103 2.60x104 450 0.02 0.02 0.05 蒸汽压 Pv/KPa 3.3x10-6(20) 3.7x10-6(20) 2.1x10-5 2.3x10-6 / / 2.5x10-8 6x10-6 1.78x10-7 2x10-7 2x10-7 1x10-5 0.2-0.4 3x10-4 / 1x10-5 1.9x10-5 1x10-5 生物富集系数BCF 1.40x104 1.40x104 1.40x104 2.30x104 1.60x106 9.80x105 6.96x106 2.50x105 6.6x103 2.90x103 3.60x105 3.90x103 3.90x104 δ3.90x104 20 0.128 0.128 0.29
作用,再用压缩氮气将提取液吹扫至收集瓶中。
农药之有机氯类杀虫剂
有机氯类杀虫剂对一般水中或野生动物的急毒性有相当 大的差异性。表 8.3 列出几种有机氯对不同种类生物的 LC50或LD50。DDT最著名的动物毒害是造成鸟类生出的 蛋壳薄化(egg-shell thinning)和容易破裂,并导致雏鸟未 孵化即死亡。DDT或DDE导致鸟类蛋壳变薄的原因可能 与其母体内钙的利用或代谢受抑制有关。DDT也造成雏 鸟的提早出生、夭折、成鸟生殖的障碍,以及生理、形 态和行为的异常。在美国加州即发现鸟类有低生殖率、 鸟喙交叉(crossed bill)(图8.2)、雄性过少与生殖器官不 正常发育、雌鸟互配筑巢等现象,而这些有机氯物质对 鸟类的毒害已经影响到当地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平衡(见 第七章)。
氯化环状类如安特灵、阿特灵等,也会产生相类似于 DDT型的症状。其典型的急性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 心、呕吐、肌肉及神经反应过度、普遍性的不舒服、痉 挛、抽搐等,而慢性症状则可能有头痛、头晕、激躁、 间歇性肌肉抽动、焦虑不安、失眠、失去知觉等。前述 的症状皆因不同的杀虫剂以及暴露量有关。许多有机氯 也具有致癌性、生殖、免疫、内分泌毒性(环境荷尔蒙, 见第七章)。
许多有机氯类杀虫剂早已在美国禁用超过有 30 年之久 ( DDT-1972 年、阿特灵与地特灵- 1974 年、飞布达- 1976年,可氯丹-1976 年,国内于1973年公告为禁用农 药),但由于其环境蓄积性,这些物质在一些野生动物、 鸟类以及水中底泥和鱼体内仍可被发现,再加上大气长 程传输效应,偏远地区也无法幸免于难(见第七章)。 表8.4为包括美国、加拿大、苏俄、冰岛、挪威…等北极 区域数国长期监测该区之有机污染物在野生动物及鱼类 体内含量之结氯类杀虫剂(organochlorines, OCs)属于较早期合成杀 虫剂的其中一种,此类杀虫剂的代表性化合物- DDT早 在1874年即被合成,但迟至于1940年以后才被大量使用。 有机氯类杀虫剂的使用盛期为 1940~1970 年代,并可依 其结构的相似性分为三大类别。
有机氯农药2
系统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严 重威胁。
了解几个概念
胃毒作用:是指药剂通过害虫的口器和消化 道进入虫体使害虫中毒死亡。具有这种作 用的药剂叫做胃毒剂。 触杀作用:是指害虫接触到药剂时,药剂通 过虫体的表皮进入虫体内使害虫中毒死亡 。具有这种作用的药剂叫做触杀剂。 熏蒸作用:农药利用其挥发的气体或与其他 化学物质作用而产生气体使昆虫中毒死亡 的作用。具有这种作用的农药叫熏蒸剂。
有机氯农药的类型及常见种类
有机氯农药 的类型 常见种类
氯化苯及其 衍生物 氯化脂环类 化合物
滴滴涕、六 六六
狄氏剂、艾氏剂 、异 狄氏剂、异艾氏 剂氯 丹、七氯及毒杀 芬
理化性质
有机氯农药多为白色或淡黄色晶体, 少数为粘稠状液体。挥发性一般不高, 不溶于水,溶于脂肪、脂类、或其他有 机溶剂中,化学性质稳定,有较长时间 的残留致毒期. 有机氯农药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 合成农药, 有广谱、高效、残效期长、 急性毒性小等特点, 属高残留品种, 有 机氯一旦污染环境, 可长期残留并不断 迁移或循环.
导致胃肠道疾病
由于胃肠道消化系统胃壁褶皱较多, 易存 毒物。这样农药残留容易积存在其中, 引起慢 性腹泻、恶心等症状。此外, 研究表明, 在有 机氯农药中, 氯化脂环类对哺乳动物毒性较氯 化苯类高, 有机氯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和肝 、肾等实质性器官, 中毒时中枢神经的应激性 显著增加, 狄氏剂类化合物严重中毒时, 机械 、声、光等刺激都能诱发患者抽搐。大部分有机 氯可引起动物慢性中毒, 损害肝脏、肾脏、造 血器官、引起慢性肿大、中毒性肝炎、肾功能障 碍、白细胞减少等病理变化。
几种主要农药:
1、敌百虫
学名:O,O-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磷 酸脂(Trichlorfo) 分子量:256
有机氯农药的特点,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有机氯农药的特点,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回答挥发性较小,使用后消失缓慢;脂溶性较强,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多都低于1ppm;氯苯结构较为稳定,残留时间较长,并且氧化还原后的产物仍然具有毒性;部分有机氯农药可以随着水分蒸发传播到其它地区。
一、有机氯农药的特点1、有机氯农药主要分为以苯为原料和以环戊二烯为原料所制成的两大类。
其中以苯为原料制成的有DDT、六六六等杀虫剂,三氯杀螨砜、三氯杀螨醇等杀螨剂,五氯硝基苯、百菌清、道丰宁等杀菌剂;以环戊二烯为原料制成的有氯丹、七氯、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硫丹、碳氯特灵。
除此之外,以松节油为原料的莰烯类杀虫剂、毒杀芬和以萜烯为原料的冰片基氯也属有机氯农药。
2、有机氯农药的特性(1)蒸气压低、挥发性较小,使用后,消失缓慢。
(2)脂溶性较强,并且具有疏水性,一般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多都低于1ppm,小部分的溶解度在1-10ppm之间,比如丙体六六六。
这也导致了有机氯农药一般不会随着流水进入更底层,更多的是被土壤所吸附。
(3)氯苯结构较为稳定,短期内不易被生物体内的酶所催化降解,残留时间较长,并且在经过土壤微生物氧化还原后的产物也仍然具有毒性,比如DDT的还原产物DDD,DDT的脱氧化氢产物DDE等。
(4)部分有机氯农药可以随着水分一起蒸发,从而传播到其他地区,污染当地环境。
(5)由于有机氯农药残留期较长,短期内很难被分解,在进入食物链后,容易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到生物健康。
二、有机氯农药对人体的危害1、轻度中毒者:头痛、头晕、眼红充血、流泪怕光、咳嗽、咽痛、乏力、出汗、流涎、恶心、食欲不振、失眠以及头面部感觉异常。
2、中毒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会出现呕吐、腹痛、四肢酸痛、抽搐、紫绀、呼吸困难、心跳过速等。
3、重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加重外,会出现高热、多汗、肌肉收缩、癫痫样发作等症状,严重时会昏迷,甚至死亡。
4、在发现有中毒者时,可以给中毒者灌服大量清水或者是小苏打溶液,然后刺激咽喉部进行催吐,将有毒物质排出,也可以服用泻药(不能用油类泻药),让有毒物质随着粪便排出,中毒严重者应当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有机氯农药》课件
由于有机氯农药的持久性,它们可能在环境中积累,对生态系统产生潜在的危害。
2 非特异性
有机氯农药在作用时,可能不仅杀灭害虫、杂草和病原体,还对其他生物产生影响,导 致生态系统的失衡。
3 风险与健康问题
长期暴露于有机氯农药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如致癌、神经毒性和内分泌干 扰等。
有机氯农药的危害
有机氯农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中叶。第一批有机氯农药于1940年代 开始商业生产,并在农作物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有机氯农药的分类
有机氯农药根据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被分为多个类别,如有机 氯杀虫剂、有机氯杀菌剂和有机氯除草剂。
有机氯农药的作用原理
有机氯农药通过干扰昆虫、病原体或杂草的神经系统、代谢过程或生长环境, 从而实现对害虫、病原体和杂草的控制。
2 生物积累
有机氯农药可能在食物链中逐级积累,导致高级捕食者的有毒负荷增加。
3 生物多样性下降
过度使用有机氯农药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有机氯农药》PPT课件
欢迎来到《有机氯农药》PPT课件。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有机氯农药 的历史、作用原理、优点、缺点、危害以及其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影响。
有机氯农药的概述
有机氯农药是一类广泛使用于农业领域的化学农药,它们以氯原子为主要成分,并具有较强的杀虫、杀菌和除 草作用。
有机氯农药的历史
有机氯农药的优点
1 高效性
有机氯农药通常具有较高 的杀除效果,能够有效控 制害虫、杂草和病原体的 数量。
2 持久性
由于有机氯农药的化学结 构,它们能够在环境中相 对稳定地存在,提供长期 的保护效果。
3 广谱性
有机氯农药对多种不同的 害虫、杂草和病原体都具 有一定的杀灭效果,提供 全面的防治。
有机氯农药在土壤的中的残留分析
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净化方法
我国标准方法中,对土壤等样品中有机氯农药 提取液的净化,采用的是磺化法 该方法是向分液漏斗中石油醚提取液缓缓加入约1/10 体积(的浓硫酸,开始轻轻振摇,注 意打开活塞放气以免压过天发生分液漏斗爆碎,然后猛烈振摇 1min,静置分层,弃去硫 酸层, 按上述步骤反复数次,至硫酸层无色,以除去某些脂类色素等杂质对测定的干扰
PART 3
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 分析方法
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提取方法
对于土壤中有机氯杀虫剂残留,常采用浸渍法、振荡法、索氏提取法进行提取,提取剂一 般采用极性较强的丙酮或乙睛;或者采用混合溶剂正已烷(石油醚)-丙酮或正已烷(石油醚 )-异丙醇,其中正已烷(石油)丙酮较常用 提取过程中,土壤一般取湿样,或风干后加人一定量的水,使土壤中保持一定的水分这样 有利于提取溶剂的浸人,提高提取效果。为了提高提取效率,土壤样品要求粉碎到一定细 度,一般为 20~60目。加人一定量硅藻土有利于提高提取率
使用磺化法时,加硫酸次数视提取液中杂质多少而定,一般 1~3 次。磺化后,再加2%硫 酸钠水溶液,除去有机液中的剩余硫酸和其他水溶性杂质,用量为提取液的 3~6 倍,洗涤 多次直至提取液为中性,最后以无水硫酸钠脱水、定容
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检测方法
有机氯农药的仪器 分析一般使用气相 色谱-电子捕获检测 器(GC-ECD),该检 测器对有机氯农药 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和选择性最小检测 量可达 10⁻¹¹~10⁻¹⁴g
-
THANK YOU
有机氯农药的种类和特性
有机氯农药主要包括滴滴涕(DDT)、六六六(BHC)和氯丹 (chlordane)等。这些农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很高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可以在土壤中存留很长时间。它们可以通过食物链的传 递,对人类和动物造成潜在的健康危害 其中在我国生产和使用率最高的是六六六(由多个同分异 构体组成)和滴滴涕(由DDT和其降解产物DDD、DDE组成) 两类
ddt化学结构
ddt化学结构
DDT,即敌敌畏,是一种有机氯农药,其化学名为1,1,1-三氯-2,2-二(4-氯苯)乙烷。
它的分子式为C14H9Cl5,分子量为354.5g/mol。
DDT具有强烈的杀虫功效,被广泛用于灭蚊和其他害虫,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最广泛使用的农药。
DDT的结构是一个四面体形状的分子,其中有两个碳原子被三个氯原子和一个苯环所取代。
这种结构使DDT在环境中极为稳定,不易被分解,使其具有长期残存性,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环境和生态问题。
DDT的分子中含有5个氯原子,它们的电子云寿命长,电负性强,导致DDT具有高度的亲脂性和毒性。
DDT主要通过干扰昆虫的神经系统,造成其麻痹和死亡,因此被广泛用于农作物、家畜和家庭等方面的害虫防治。
虽然DDT曾经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农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副作用被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
DDT长期存在于土壤和水中,并被食物链逐级累积,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野生动物的死亡,同时DDT也会影响人体健康,如造成神经系统毒性、肝脏损伤等。
因此,DDT已被全球多个国家禁止使用。
DDT化学结构的特点是含有5个氯原子,具有高度的亲脂性和毒性,结构稳定,长期残存性强。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DDT的使用和残留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监测,加强了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和管理,以期减少DDT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有机氯农药 ppt课件
ppt课件
6
α-六氯环己烷
急性毒性/Acute Tox.:
Mouse,oral,78 mg/kg,LD50 <>
致突变毒性/Mutagenicity:
Negative < Mutagenic <>
致癌毒性/Tumorigenicity:
Mouse,oral,0; 250 ppm in diet for 24 wk beginning at 28 d of age (study duration: 26 wk) 根据RTECS标准为疑似致瘤药物/ Equivocal tumorigenic agent by RTECS criteria < Tumorigenic 已知致癌物质的促进作用/ Facilitates action of known carcinogen < Tumorigenic Tumors < Liver
ppt课件
16
健康危害
人体中毒时,对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多汗、 无力、震颤、上下肢呈癫痫状抽搐、站立不稳、运动失调、意 识迟钝、甚至昏迷、并可因呼吸中枢抑制而产生呼吸衰竭。
对消化系统会产生流涎、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疼痛及腹 泻等症状。
呼吸及循环系统可以造成咽、喉、鼻粘膜因吸入农药而充 血,喉部有异物感,吐出泡沫痰、带血丝、呼吸困难、肺部有 水肿,脸色苍白,血压下降,体温上升,心律不齐,心动过速 甚至心室颤动。
ppt课件
3
简述
1946年起许多国家开始大规模生产六六六。中国于1951年 进行试生产,1952年转入批量生产。首先用于治蝗,以后逐 步发展用于防治稻螟虫、小麦吸浆虫等农作物害虫,以及果 树和蔬菜害虫、草原害虫、家畜体外寄生虫等。六六六原粉 的合成,还推动了有关剂型加工、分析技术、技术标准、生 物测定、大田药效等工作的开展,从而促进了中国研究和农 药工业的发展。但因有污染作用,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及 以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先后停止生产或禁止使用 。
几种典型有机氯农药的结构,环境行为和毒理效应
DDT环境行为
在环境中,DDT可以脱去HCl 生成DDE,在铁卟啉的存在下, 可以转化为DDD,并可以进一步生成DDA。 反应也可以在生物体代谢过程中发生,代谢产物主要是DDE。 DDT可以通过根部吸收,在植物组织内富集,特别是在叶片 中积累量最大,DDT除了通过水声生物链富集,还会在陆生 食物链中富集。
DDT毒理效应
1、急性毒性
2、亚急性毒性
DDT毒理效应
3、水生生物毒性
DDT毒理效应
4、慢性毒性 人群慢性中毒症状有食欲不振,上腹及右肋部疼痛,并有头 痛、头晕、肌肉无力,疲乏,失眠、视力及语言障碍、震颤、 贫血、四肢深反射减弱等。有肝肾损害、皮肤病变、心脏有 心律不齐、心音弱、窦性心动过缓、束支传导阻滞及心肌损 害等。 5、内分泌干扰活性 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DDT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属于环境 雌激素。它能干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作用,从而导致 生殖系统的病变以及生殖功能的障碍和衰退。
DDT毒理效应
6、致癌致畸致突变 研究表明:小鼠经口摄入DDT,患肝肿瘤危险性提高了数 倍,其后代患肝肿瘤的危险性也有提高。但没有直接证据 表明DDT对人类也有致癌作用,因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LARC)将DDT列为可以致癌物(possible 2B)。 在DDT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对小鼠大鼠和狗的研究未显示 有任何致畸作用。 现己有充分的证据证明,DDT在经和不经代谢激活的细菌 系统中没有致突变作用,从哺乳动物实验系统(体内和体外) 所得的证据尚无肯定的结论。并于DDT对人类的致突变性 的意义亦尚不明确。
典型代表:
六六六 氯丹 毒杀芬 艾氏剂 环境行为:能在土壤和水环境中能够保持 环境行为: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 环境行为: γ-HCH易挥发,水溶解度较大, 环境行为: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 较长时间,并进入人和动物的食物链,其 染。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可从土壤和 空气进入人体,也随水蒸气进 总的来说,有机氯农药难以被化学降解和 染, 并在土壤中随着残留期的增长产生严 生物代谢和环境降解速率较缓。但光化学 入大气。 β -HCH水溶性和蒸汽压最小最稳 生物降解,较低的水溶性,较高的辛醇 / 重积累作用,最终被生物所富集。 性不太稳定,在紫外线等作用下,可分解 毒理效应:急性中毒症状发生较快,几小 定,生物体内易在富集。环境中, β水分配系数。容易被生物所富集,且有一 转化,生成脱氯产物。 时内即可能死亡 HCH 浓度最高。 ,主要症状为中枢神经系统 定毒性 毒理效应: 皮肤吸收为主要入侵途径。在 兴奋症状;摄入中毒症状出现更快。严重 生物体内,会很快转变成狄氏剂。在人体 毒理效应:急性毒性较 中毒在抽搐剧烈和反复发作后陷于木僵、 DDT强二倍,为全 毒理效应:超剂量水平下, γ-HCH有一定 中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身性抽搐毒物,具樟脑样兴奋作用,蓄积 昏迷和呼吸衰竭。慢性中毒主要症状为神 致癌性。而实际, HCH的LD50为55作用不明显。可通过无损伤皮肤被吸入体 经系统功能性紊乱,肝、肾退行性改变。 250mg/kg 内,侵害神经系统和实质性器官。
有机氯农药-六六六
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低浓度的六六六可能导致 慢性中毒,症状包括头痛、失眠、 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还可能影 响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致癌性
六六六是一种可能的致癌物质,长 期接触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六六六对动物健康的危害
急性中毒
致畸和致突变
动物接触高浓度的六六六可能导致急 性中毒,症状包括兴奋、痉挛、呕吐、 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总结词
全球关注与限制使用
详细描述
鉴于六六六的危害和影响,全球范围内已限制或禁止使用该农药。然而,由于其持久性和远距离传输性,六 六六仍然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提出加强监管和推动替代品的建议
总结词
加强监管力度
详细描述
建议政府加强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六 六六的生产、使用和销售,加大违法 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农药使用安全。
提出加强监管和推动替代品的建议
总结词
推广替代品
详细描述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和推广低毒、低残留、环保型的农药替代品,以降低农药使用 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提出加强监管和推动替代品的建议
总结词
加强宣传教育
VS
详细描述
加强对农民和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环 保意识,推广科学合理的农药使用方法, 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频率。
总结有机氯农药-六六六的危害和影响
总结词
破坏生态平衡
详细描述
六六六在环境中不易降解,长期残留于土壤、水体和生物体内,对土壤生物、水生生物和昆虫等产生 毒害作用,破坏生态平衡。
总结有机氯农药-六六六的危害和影响
总结词
影响农产品安全
详细描述
六六六在农作物上的残留量较 高,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
有机氯农药
∙什么叫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是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的组成成分中含有有机氯元素的有机化合物。
主要分为以苯为原料和以环戊二烯为原料的两大类。
前者如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杀虫剂DDT和六六六,以及杀螨剂三氯杀螨砜、三氯杀螨醇等,杀菌剂五氯硝基苯、百菌清、道丰宁等;后者如作为杀虫剂的氯丹、七氯、艾氏剂等。
此外以松节油为原料的莰烯类杀虫剂、毒杀芬和以萜烯为原料的冰片基氯也属于有机氯农药。
∙有机氯农药的来源常用有机氯农药具有系列特性:蒸气压低,挥发性小,使用后消失缓慢;脂溶性强,水中溶解度大多低于1pm;氯苯架构稳定,不易为体内酶降解,在生物体内消失缓慢;土壤微生物作用的产物,也象亲体一样存在着残留毒性,如DDT经还原生成DDD,经脱氯化氢后生成DDE;有些有机氯农药,如DDT能悬浮于水面,可随水分子一起蒸发。
环境中有机氯农药,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作用,危害生物。
∙有机氯农药的危害有机氯农药中毒是指接触过量有机氯农药引起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肾为主疾病。
急性中毒有头痛、头晕、视力模糊、恶心年、呕吐、流涎、腹痛、四肢无力、肌肉颤动等。
严重者可见大汗、共济失调、震颤、抽搐、昏迷。
并可有中枢神经发热及肝、肾损害。
慢性中毒常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部分患者出现多发性神经病及中毒性肝病。
皮肤损害以接触性皮肤炎为多见。
除脱离接触外,主要采用对症疗法。
有机氯农药中,最常用的为六氯化苯(简称六六六)和氯苯氯乙烷,前者的毒性较后者力强。
此外,尚有含有机氯的混合农药,如甲六粉、敌六粉、螟六粉等。
有误服,亦有经皮肤或呼吸道而中毒者。
造成有机氯农药中毒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使用人在农药生产、运输、贮存和使用过程中造成误服或污染了内衣和皮肤而中毒;另一种是自杀行为,故意口服而中毒。
有机氯农药对人体的毒性,主要表现在侵犯神经和实质性器官。
中毒症状轻度中毒:精神不振、头晕、头痛等。
中度中毒:剧烈呕吐、出汗、流涎、视力模糊、肌肉震颤、抽搐、心悸、昏睡等。
有机氯农药
急救处理
1.发现有人误食六六六、滴滴涕时,要立即进行催吐、洗胃,给中毒者喝下大量清水或小苏打等碱性溶液, 然后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咽喉壁,诱导催吐,将胃内有毒物质吐出,这样可以加速体内的毒物排出,减少人体对毒 素的吸收,减轻症状,控制病情。
2.如果是因衣服和皮肤污染而中毒,应立即将所污染的衣服脱掉,先用清水冲洗;再用小苏打或碱性肥皂水 冲洗,以阻断毒源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3.为了尽快排出体内毒物,还应采取导泻的办法,服用泻药,但切记不能用油类泻药,因为油剂能促使身体 对有机氯的接收,加重中毒。
4.重度中毒者若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术和人工呼吸,并急送医院抢救。
感谢观看
对人的急性毒性主要是刺激神经中枢,慢性中毒表现为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有时也可产生小脑失调、造血 器官障碍等。文献报道,有的有机氯农药对实验动物有致癌性。
氯苯结构较稳定,生物体内酶难于降解,所以积存在动、植物体内的有机氯农药分子消失缓慢。由于这一特 性,它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的作用,环境中的残留农药会进一步得到农集和扩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有机 氯农药能在肝、肾、心脏等组织中蓄积,特别是由于这类农药脂溶性大,所以在体内脂肪中的积极因素贮更突出。 蓄积的残留农药也能通过母乳排出,或转入卵蛋等组织,影响后代。
特性
常用有机氯农药具有系列特性于1ppm;
③氯苯架构稳定,不易为体内酶降解,在生物体内消失缓慢;
④土壤微生物作用的产物,也象亲体一样存在着残留毒性,如DDT经还原生成DDD,经脱氯化氢后生成DDE;
⑤有些有机氯农药,如DDT能悬浮于水面,可随水分子一起蒸发。环境中有机氯农药,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 链作用,危害生物。
有机氯农药
防治植物病的农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队成员(按姓名缩 写排列):鲍爽,原 晖,袁琪,吴云奇, 张照婧。 分工合作: 统筹安排:鲍爽 PPT制作:鲍爽,原晖,袁琪,张照婧 文献检索:原晖,张照婧 P斯特拉斯堡 大学的一名学生合成的, 并于1874年发表了合成过程,但当时并不知道DDT有杀虫效果。 直到1939年,瑞士化学家Paul Mueller才发现DDT具有优异的 杀虫效果,能有效控制疟疾,斑疹伤寒的传播。 由于DDT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可以对害虫长期有 效,合成简单、经济,于是被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成为被第 一种被全世界广泛使用的农药。
DDT结构
DDT全名为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化学式:(ClC6H4)2CH(CCl3) 白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煤油,可制成 乳剂,是有效的杀虫剂。 溶解性: DDT在水中极不易溶解 稳定性 :DDT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 分解。对酸稳定,强碱及含铁溶液易促进 其分解。当温度高于熔点时,特别是有催 化剂或光的情况下,p,p‘-DDT经脱氯化 氢可形成DDE。
DDT环境行为
在环境中,DDT可以脱去HCl 生成DDE,在铁卟啉的存在下, 可以转化为DDD,并可以进一步生成DDA。 反应也可以在生物体代谢过程中发生,代谢产物主要是DDE。 DDT可以通过根部吸收,在植物组织内富集,特别是在叶片 中积累量最大,DDT除了通过水声生物链富集,还会在陆生 食物链中富集。
DDT毒理效应
急性毒性的毒理机制 Na+通道学说 Ca2+ATP酶学说 神经毒素产生学说 内分泌干扰活性的毒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孟楠,雷磊,刘欣,等. DDT毒性及毒理机制的研究进展[J]. 绿色科技,2011,10(3). [2] 赵肖,张娅兰,李适宇,等. DDT对太湖大银鱼种群危害的生 态风险[J]. 生态环境,2007,16(5). [3] Guo Guanghui,Wu Fengchang,He Hongping,et am. Preliminary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DDT insurface waters of China[J]. 环境科学学报, 2011, 11. [4] Penetration of Coniferous Trees by DDT Ivan N. McDaniel Ecology, Vol. 50, No. 5 (Sep., 1969), pp. 909-910
典型代表:
六六六 氯丹 毒杀芬 艾氏剂 环境行为:能在土壤和水环境中能够保持 环境行为: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 环境行为: γ-HCH易挥发,水溶解度较大, 环境行为: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 较长时间,并进入人和动物的食物链,其 染。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可从土壤和 空气进入人体,也随水蒸气进 总的来说,有机氯农药难以被化学降解和 染, 并在土壤中随着残留期的增长产生严 生物代谢和环境降解速率较缓。但光化学 入大气。 β -HCH水溶性和蒸汽压最小最稳 生物降解,较低的水溶性,较高的辛醇 / 重积累作用,最终被生物所富集。 性不太稳定,在紫外线等作用下,可分解 毒理效应:急性中毒症状发生较快,几小 定,生物体内易在富集。环境中, β水分配系数。容易被生物所富集,且有一 转化,生成脱氯产物。 时内即可能死亡 HCH 浓度最高。 ,主要症状为中枢神经系统 定毒性 毒理效应: 皮肤吸收为主要入侵途径。在 兴奋症状;摄入中毒症状出现更快。严重 生物体内,会很快转变成狄氏剂。在人体 毒理效应:急性毒性较 中毒在抽搐剧烈和反复发作后陷于木僵、 DDT强二倍,为全 毒理效应:超剂量水平下, γ-HCH有一定 中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身性抽搐毒物,具樟脑样兴奋作用,蓄积 昏迷和呼吸衰竭。慢性中毒主要症状为神 致癌性。而实际, HCH的LD50为55作用不明显。可通过无损伤皮肤被吸入体 经系统功能性紊乱,肝、肾退行性改变。 250mg/kg 内,侵害神经系统和实质性器官。
DDT毒理效应
6、致癌致畸致突变 研究表明:小鼠经口摄入DDT,患肝肿瘤危险性提高了数 倍,其后代患肝肿瘤的危险性也有提高。但没有直接证据 表明DDT对人类也有致癌作用,因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LARC)将DDT列为可以致癌物(possible 2B)。 在DDT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对小鼠大鼠和狗的研究未显示 有任何致畸作用。 现己有充分的证据证明,DDT在经和不经代谢激活的细菌 系统中没有致突变作用,从哺乳动物实验系统(体内和体外) 所得的证据尚无肯定的结论。并于DDT对人类的致突变性 的意义亦尚不明确。
DDT环境行为
It appears possible that DDT could penetrate the wax layer on the needles, become dissolved and trans-located in the turpentinelike substances and resins in the conducting system. It is perhaps less likely that DDT Avould be absorbed in quantity by the root system, although this is a possibility. Dimond (1969) in his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DDT in Maine forests has shown that DDT is highly persistent in forest soils, but remains almost entirely in the litter, with little downward leach-ing to the mineral soil below. His data also show that forest soil residues of DDT increase somewhat up to 3 years after a single aerial application at a rate of 1 lb of actual DDT per acre. Falling conifer needles are believed to be a major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buildup over this period.
几种典型有机氯农药的结 构,环境行为和毒理效应
定义:
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的组成 成分中含有有机氯元素的有机 化合物。主要分为以苯为原料和以环戊二 烯为原料的两大类。 前者如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杀虫剂DDT和六六六, 后者如作为杀虫剂的氯丹、七氯、艾氏剂等。 此外以松节油为原料的莰烯类杀虫剂、毒杀芬和以 萜烯为原料的冰片基氯也属于有机氯农药。
DDT毒理效应
1、急性毒性
2、亚急性毒性
DDT毒理效应
3、水生生物毒性
DDT毒理效应
4、慢性毒性 人群慢性中毒症状有食欲不振,上腹及右肋部疼痛,并有头 痛、头晕、肌肉无力,疲乏,失眠、视力及语言障碍、震颤、 贫血、四肢深反射减弱等。有肝肾损害、皮肤病变、心脏有 心律不齐、心音弱、窦性心动过缓、束支传导阻滞及心肌损 害等。 5、内分泌干扰活性 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DDT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属于环境 雌激素。它能干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作用,从而导致 生殖系统的病变以及生殖功能的障碍和衰退。
DDT环境行为
Four mechanisms probably account for most losses of DDT residues from soils: (i) volatilization (including losses by wind erosion of small particles from the soil surface), (ii) removal by harvest of organic mat-ter, (iii) water runoff, and (iv) chemical (including biotic) degradation. The occurrence of DDT residues in rainwater suggests that large amounts of DDT may move through the atmosphere either adsorbed to particles or as vapor. The small number of data available on the volatilization of DDT suggest a time constant-for volatilization of several years, but the evidence supports the conclusion that vaporiz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uch a long time constant would indic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