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罗斯强盛国家之路给中国的经验与教训
俄罗斯经济转轨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嫘
论上讲俄罗斯并不否认这个观点。 但是, 在进行经济转轨时并没有真正以生产力 为标准进行经济转轨。 而是不计代价、 不 计成本地强行推行 “ 休克疗法 ” ,结果造 成了生产力的巨大倒退。如果俄罗斯在 经济转轨中能以生产力为标准衡量得 失, 结合本国实际, 使转轨平稳有序、 低 震荡进行, 这样的转轨代价就比较小。 国有财产奉行 “ 一卖了之 ” 的方针。 为了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有必要对部 分国有产权进行战略性改组。 但是, 国有 经济的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 有制结构的变革,在国有经济的运行中 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俄罗斯把推行私有 化作为衡量经济转轨的首要标准和促进 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因此不惜依靠行 完成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变革。这种轰轰 烈烈的私有化,虽然在所有制形式上改 变了 “ 产权虚位 ” 的现象, 但并不能削除 传统体制的隐蔽形式、理顺经济的运行 机制。 因为只有让国有资产进入市场, 才 能在市场竞争中使国有资产发挥 “ 乘数 效应 ” , 实现保值增值。俄罗斯私有化的 为商品进行交易,而在于没有为参加国 有资产交易的主体确立明晰的利益边界 和利益结构, 结果使一部分人有机可乘, 为其造就了侵吞大量国有资产的客观条 件。因此, 俄罗斯私有化的误区, 不仅表 现为方式的不适当、 管理机制的不到位, 而且也表现为私有化过程中国有资产的 大规模流失。 没有真正以生产力为标准衡量经济 弱化法律机制和人文精神建设。市 需要不断健全法律机制。俄罗斯在缺乏
健全的法律和法规的条件下, 匆忙向市 场经济过渡, 而因政局动荡和各党派政 见尖锐对立引发的政府职能弱化, 又不 能及时弥补法制不健全的 “ 真空 ” , 结果 使肆无忌惮的金融寡头、特权阶层、黑 帮集团,在失控的社会里巧取豪夺、横 行霸道。 市场经济中的大量问题是通过 道德规范达到有序的。因此, 人文精神 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对一国的 社会经济具有强大的规范和推动作 用。但是, 由于俄罗斯在盲目追崇西方 制度过程中放弃了传统的社会精神支 柱, 使全社会陷入社会精神支柱的真空 状态。 没有保持社会政治的稳定。 社会政 治稳定是经济转轨顺利进行和经济发 展的前提条件。 要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 的前提下推行转轨, 又要在转轨和发展 过程中进一步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但是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一开始就被 “ 政治 化” ,被作为不同派别获取自身利益而 进行对抗的武器。无休止的政治争斗, 走马灯似的换人, 使政府在制定转轨政 策时左右摇摆、顾此失彼,难以找到均 “ 衡点。 风起云涌的 “ 矿工革命 ” 、 铁路革 命” 、 游行示威、 静坐抗议以及对政府和 总统的信任危机, 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 危机和政局动荡。 没有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政策。 经济 全球化是一把 “ 双刃剑 ” , 它既为各国经 济带来诸多的发展机会, 又会使各国的 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 经济转轨 国家在参与全球化进程时, 一是要考虑 自己的经济基础, 循序渐进地推行金融 和贸易的自由化; 二是要制定出严格可 行的程序和具体的监管政策, 以保护本 国经济免受重大冲击。 但俄罗斯在融入 经济全球化大潮时, 既没有根据国力循 序渐进地推行金融和贸易的自由化, 也 没有对资本流动、 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 建立严格的监管政策, 因而不可避免地 被卷入到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 别国受 难, 它也跟着遭殃。
4 《大国崛起》解说词(节选)
第四集:工业先声(英国下)
• 三百年前,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康 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开辟一个新王 朝的辉煌,并开始对遥远的西方产生了兴趣 。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 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
• 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 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 人普遍的认识水准。
• 漫长的两千多年,眼 泪、创痛和牺牲终于 换来了宝贵的自由。
• 公元1143年,一个独 立的君主制国家葡萄 牙,在光复领土的战 争中应运而生,并且 得到了罗马教皇的承 认,这是欧洲大陆上 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 民族国家。
第二集:小国大业(荷兰)
• 在欧洲西北部,有一个和英国隔海相望 的国家,它的面积只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 京,它的名字叫做荷兰。
写作训练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 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 的不竭动力。
根据上述主题,给 下列画面配一段解说词。
课堂小结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7年我国 第一颗氢弹爆炸; 1970年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80年我国成功发射洲际导弹; 2003年我国实现载人飞船成功升空;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 2010年我国首次举办世界博览会。这样的第一次将会不断出现,这 样的举世瞩目令东方巨龙不断腾飞。但是,这些是否就意味着我国已 经是一个世界强国了呢?我们不但要深思,更要行动。相信每一个中 国人智慧和力量的聚合,一定会产生“两弹一星”那样的聚变。中国, 正走在强国的大道上。
• 在非洲,他们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新航线的要塞好 望角;
• 在大洋洲,他们用荷兰一个省的名字
命名了一个国家——新西兰;
• 在南美洲,他们占领了巴西;
• 在北美大陆的哈得逊河河口,东印度公司建造了新 阿姆斯特丹城,今天,这座城市的名字叫做纽约。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经济转型给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启示 2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经济转型给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启示摘要:俄罗斯在经济转型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同时也经历了诸如物价膨胀,国有资产在私有化的过程中严重流失,投资受阻,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经济金融领域面临危机和人民生活水平急剧恶化状况等。
俄罗斯近期尤其是普京执政后对现有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经济开始复苏,并且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中国社会经济领域也有待于进一步改革,鉴于俄罗斯在经济转型中的经验教训,应转变政府职能,从行政改革方面对经济发展进行有力的配合,应优化产业结构以保证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全面和整体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地区和城乡的差距给予政策上的关注,在开放外汇市场进程中应稳中求进,以防止金融动荡所引发的经济危机。
关键字:普京时期俄罗斯经济转型中国经济发展政策自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起,解体后的苏联和东欧许多原社会主义国家纷纷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特别是被称为取代苏联的“法定继承者”的俄罗斯,也在进行着特别困难的经济转型,但在普京时期,俄罗斯经济已得到很好地复苏。
而仍然坚持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也在为经济的发展来找出最合理的最科学的经济改革政策。
如:对外开放应全球化, 同时应减少政府的控制, 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经济改革与发展领域中, 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普京时期对俄罗斯经济复苏预期的目标大体一致, 可以选择性地借鉴普京时期俄罗斯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普京所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尽量避免少走弯路。
现在俄罗斯这个转型国家的经济改革仍然在继续。
本文浅析的重点是俄罗斯这个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改革经验与教训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启示。
一、普京时期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状况经历10余年的动荡, 新世纪伊始俄罗斯经济终于进人了一个稳定的高速复苏期。
普京执政以来紧紧抓住油价上涨的契机, 把加快经济增长步伐、消除贫困和提高经济竞争力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
有针对性地调整产业结构, 促使经济以年均6% 的速度连续七年保持了稳定增长。
俄罗斯改革
俄罗斯改革对我国改革启示【内容提要】俄罗斯经过近20年的改革,已有了一定的成效,期间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本文通过对俄罗斯改革三个阶段的研究,为中国改革提供启示。
【关键词】经济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一、俄罗斯改革的三个阶段1.激进的“休克疗法”。
苏联剧变后,俄罗斯走上了一条彻底否定过去的激进改革之路。
俄全盘否定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搬用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1991年初俄罗斯政府采用“休克疗法”,一次性放开物价,同时采用财政、货币“双紧”政策,并大规模推行私有化。
俄当局盖达尔政府宣称,到1992年秋,将取得经济稳定、市场供应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实际效果。
但结果恰恰相反,政治斗争混乱无序,通货膨胀极其严重,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经济大幅下滑,人民生活急剧下降,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
2.对“休克疗法”的修正。
在严峻的形势下,以1994年3月切尔诺〃梅尔金当选总理宣布放弃“休克疗法”。
第二阶段对“休克疗法”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进行了修正,重视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加大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
第二阶段的调整和震荡止住了第一阶段的经济下滑和恶性通货膨胀,但是经济仍然处于萧条状态。
1997年俄经济增长有些起色,但是1998年的金融危机扼杀了这一势头。
第二阶段经济改革的不力波及到了政治稳定,在1998年3月到1999年8月不到18个月的时间里,叶利钦更换四任总理,俄政府在政治、经济上面临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3.稳定发展时期。
自1999年普京担任总理并于2000年当选总统以来,以铁的手腕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加强宏观调控,扶持民族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导俄罗斯走一条既不盲目信奉自由主义、也不重新推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俄政治基本步入文明、法治的轨道,政局进入改革以来最为稳定的时期。
同时经济也在改革以来首次连续增长。
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
大国崛起心得体会多篇大国崛起心得体会
大国崛起心得体会多篇大国崛起心得体会大国崛起心得体会范文1《大国崛起》是一本厚重的书。
它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籍。
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经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
《大国崛起》浓缩了历史发展的精华,大国崛起也正是把科学、艺术、宗教、战争四种武器运用到淋漓尽致。
在区委开展“书香夏都——品味书香感悟礼貌”全民读书活动中,我又一次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感觉收获很大,并引发了诸多思考。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
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
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
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社会礼貌。
德国再次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杰出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也奠定了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
今日,德国生产的汽车、电子、通讯等产品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都喜欢到德国留学,今日德国的经济发展和礼貌程度令人叹服。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
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
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经过海洋冒险成就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制度创立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而成就的大英“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等,这些强国的崛起都离不开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
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以及德国俾斯麦的改革等无不如此。
而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都以往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
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及借鉴
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及借鉴近年来,俄罗斯经济连续快速增长,这虽然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俄新体制的建立,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开始正常运转。
这也表明俄罗斯的改革在付出了巨大代价,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痛苦、失望和期待后终于显现出成效。
俄罗斯的今天对中国的启示意义有: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民主化改革,与形形色色的反民主力量进行无情斗争,打击那些公然反对民主化的势力和既得利益集团,不要再把民主仅仅视为达到某项目标的手段,而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必须追求的目标;其次,必须大力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切实保护公民权利,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再次,在进行民主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步骤明确、有条不紊,最好能够立出一个不激进但坚定不移的民主化进程表,制订出每一步的底线和边界,保证民主化在可控制的轨道内进行,按部就班地逐步放权。
苏联改革失败的一个重大教训,就是苏共领导人对西方寄予了过高的希望,幻想通过在国家利益上的让步获取西方对苏联改革的支持,并给予经济援助。
然而,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并不希望出现一个民主的强大的苏联,他们根本就不希望看到一个统一、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成为其竞争对手,总是会想方设法予以削弱,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解决国内的问题,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政治智慧。
中国经济的强大只能依靠自力更生,而不是依靠外国施舍;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只能由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完成,而不是靠外国的指导和干涉。
当然,外国的先进经验可以吸取,进行建设也必须争取到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这要求我们不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尽量与各国改善关系,并虚心向先进经验学习。
无论进行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不能忽视经济建设,都必须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放在首位。
俄罗斯经济转轨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有:一、改革必须有明确的制度约束和安排;二、改革进程的推进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承受力;三、改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四、改革必须处理好制度与体制的关系, 把握好度;五、改革应采取渐进式与激进式相结合的战略。
中国改革:俄罗斯的榜样
中国改革:俄罗斯的榜样、挑战,还是威胁米·列·季塔连科俄罗斯与中国在改革过程及其结果方面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促使我们认真思考中国改革在俄罗斯经济急剧衰落背景下获得成功的“秘密”。
毋庸讳言,由于中俄两大国家所进行的改革的社会政治内容、目的和方法之间存在着原则性的差别,我们很难归纳出一个评判两国改革成败优劣的统一的标准。
我想,采用下面这个测评办法也许是比较得体的:首先考察两国的改革对于形成和维护各自民族国家利益的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价两国的改革对于两国外交政策及俄中合作前景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一下众所周知的事实。
早在199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当时价格计算)就已经占据世界第11位,而俄罗斯则是第23位(俄罗斯不仅扩大了同美国的差距——国内生产总值从1987年的相当于美国三分之一下降到1994年的相当于美国的七分之一,而且在历史上第一次落在了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后面)。
数据对比如此鲜明,无需再做什么补充说明了。
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20-2025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绝对指标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超过美国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早在1997年,中国人的肉、蛋、奶等消费就超过了世界人均消费指标(肉43.3公斤、蛋17公斤、海产品和水产品29公斤、蔬菜253公斤、奶6.6公斤)。
与1978年相比,中国的上述指标平均提高了2~4倍。
根据俄罗斯联邦经济部关于2005年以前社会经济发展预测,2005年俄罗斯最可能的经济发展目标如下:电能生产将相当于中国1996年的水平,煤约为中国1996年四分之一多一点,水泥约为九分之一,粮食不到五分之一。
1998年以后,中国的发展速度将不低于每年8%。
因此,2005年俄罗斯联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水平的差距将更大。
现在俄罗斯在外债规模上已经大大超过了中国。
1996年俄罗斯外债达到1300亿美元,比同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债多150亿美元。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引言: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
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
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
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
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
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
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
中国的经验教训——俄罗斯可从中吸取什么
作者: 奥·拉齐斯;苏晓
作者机构: 俄罗斯《消息报》
出版物刊名: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页码: 26-29页
主题词: 中国人大;经验教训;二字;经济调控手段;外资总额;“私有化”;一年间;盈利企业;沿海地区;哈斯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人们的生活从未像今天这般美好。
他们还记得,社会的迅速进步始于1979年的市场改革。
因此,中国人大都拥护改革。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国家甚至与中等发达的工业国相比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自己的国家目前还。
[终稿]俄罗斯兴衰与对中国的启示
俄罗斯兴衰与对中国的启示摘要:1917年11月7日,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
1945年5月一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1953年斯大林逝世,随后赫鲁晓夫掌握了政权。
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获得政权。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
1985年,共产党改革派人物戈尔巴乔夫接掌政权。
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①。
但其兴衰却给了中国极其深刻的经验教训。
在作风建设上,必须坚持立党为公、勤政为民的原则,坚决反对腐败现象和既得利益集团出现。
在领导方式上,必须适应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不断改进和完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
在适应生产力要求上,必须尊重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强国富民为己任。
必须高度重视并慎重稳妥地处理民族、宗教等问题。
必须掌握军队的领导权。
总之,苏联共产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十分深刻,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予以借鉴。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苏联共产党的成功,还是失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都是宝贵的历史财富。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学习:一是经过自己一步一步的去摸索,经过各种革命和流血牺牲,来探索出一种可行的发展道路;二是经过学习别国的前车之鉴来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进而走出自己的一条路,第一条路是要尽可能避免的,因为它的付出远远高于教训所得到的回报。
俄罗斯兴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的新情况、新特点, 使中国的经济进一步腾飞。概括起来,
有以下三个方面。
1.必须保持社会的政治稳定。
社会政治稳定是经济转轨顺利进行和经济发展的前 提条件。只有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推行各种经 济建设措施, 才能使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 并且在经济发
展过程中进一步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中国现在正处于和平建设时期, 非常需要一个安 定的发展环境, 如果无休止的政治争斗存在, 政府在 制定转轨政策时左右摇摆、顾此失彼, 那就会失去群 众的信任, 难以找到均衡点, 而如果出现社会危机和 政局动荡, 经济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须要依靠科技创新振兴经济。只有提高本国科学技术的先
进性,才能使本国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 从俄罗斯经济快 速发展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当今世界, 科技进步、
经济繁荣、法制弘扬, 作为人类的共同追求, 越来越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 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 要标志。中国要想进一步发展经济, 也要大力推进科技创 新, 努力使之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强大动力。
俄罗斯兴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而俄罗斯继承了大部分前苏联时
期的资源, 两国都经历过改革的过程, 可以说镜子。中国面临更为深刻的经济 体制, 俄罗斯的转型经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建设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时期, 需要分析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原因, 借鉴俄 罗斯经济增长的经验, 吸取其教训, 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当中
2.要节约能源及大力开发新能源。
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 同时, 也是世界第 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
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能源以煤炭为主,
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这就要求中国要大力发 展新能源。
俄罗斯国防工业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_黄海涛
② В.Котов,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проблемыконверсии военного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Конверсияв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и, 1996г., № 1.
⑤ Е.Тотова,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вплотную приступает к реформированию ВПК/ / Финансовые известия, 1998г., 23 июля.
18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 2009年第 3期
俄罗斯
只有 500 家 ① 。 大多 数企 业不 是倒 闭就是 解 散 , 或者以变卖库存品和设备 、出租场地 、部分 开工的方式维持运转 。到 2000年 , 俄罗斯国防 工业重 组 与转 型 的 联邦 计 划 只 完成 了 不 足 30%。 改革仍然收效甚微 。 可以认为 , 俄罗斯 20世纪 90年代的任何一个大规模的国防工业 改革计划 , 无论其理论上的合理成分如何 , 都 注定不可 能取得圆满的 结果 。 因为在 当时的 条件下 , 俄罗斯根本不存在进行大规模国防工 业改革的经济条件 , 只有小规模的 、局部的改 革目标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
俄罗斯国防工业改革计划再一次归于失败 , 主要原因是国家没有履行对预定措施的拨款义 务 。 俄罗斯科学院的研究报告指出 , 1991 ~ 1997 年国家订购武器装备缩减了 90%, 1995 ~ 1997 年国防部对战斗机及其他关键性的军事技术装 备实际上没有任何大规模的采购 , 很多军事装备 的生产被迫停止 ④ 。
一 俄罗斯国防工业 改革历程简要回顾
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之路
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之路俄罗斯帝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庞大的帝国国家,其扩张之路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
自16世纪起,俄罗斯开始展开帝国的扩张,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实现地缘政治的战略需要、扩展贸易市场等多重原因。
本文将从西伯利亚向东扩张、南下进军中亚、争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以及拓展到远东地区等方面来探讨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之路。
西伯利亚的向东扩张是俄罗斯帝国扩张的起点。
16世纪末,沙皇国家开始向西伯利亚地区进军,最初的目标是取得西伯利亚的资源,特别是毛皮贸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势力不断的向东扩展,逐渐占领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直至太平洋沿岸。
这一过程中,俄罗斯人发现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充足的土地为俄罗斯帝国的巩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南下进军中亚是俄罗斯帝国的另一个重要扩张方向。
18世纪末,俄罗斯开始向南方进军,侵占了中亚地区。
中亚地区的独特地理位置和资源丰富,使得俄罗斯帝国保持了对中亚的控制。
该地区的战略重要性使得俄罗斯利用军事手段稳定了边境,并推动了帝国的国内发展。
争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是俄罗斯帝国扩张的又一重要方面。
18世纪,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成为俄罗斯和其邻国的争夺焦点。
俄罗斯通过几场战争逐渐蚕食了波罗的海的沿岸地区,包括现今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国。
这些地区为俄罗斯提供了贸易港口和军事基地,同时也扩大了帝国的版图。
除了欧洲大陆的扩张外,俄罗斯帝国还向远东地区延伸。
19世纪中叶,俄罗斯开始向远东地区进军,并在该地区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远东地区的丰富资源吸引着俄罗斯的注意,并为俄罗斯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远东地区的扩张也与与外国势力(如中国、日本、美国等)的冲突不断,对形成现代俄罗斯帝国的疆域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之路充满了冲突、竞争和历史曲折。
从西伯利亚向东到远东地区,从南下进军中亚到争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每一步都映射着俄罗斯帝国的雄心壮志和追求。
这些扩张不仅带来了领土的扩大,也改变了该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和俄罗斯帝国的发展道路。
苏联的兴衰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的兴衰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1917年11月7日,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
能够从别国的颠覆中吸取灭亡的教训并结合自身实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等体制加以适应性的调整和改革,才能够有效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而另一方面,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现在,中国正面临着必要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因此,中共领导人有必要从前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等改革中吸取教训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兴衰的经验苏联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对苏联的经济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弊端也就逐渐的显现了出来。
斯大林之后,苏联几代领导人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
赫鲁晓夫改革针对的主要是斯大林本人,而没有离开斯大林模式的大框架,改革思路也存在着严重失误。
勃涅日涅夫改革是在统一计划的原则下进行的,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改革按照严重僵化的教条主义进行。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是要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改革步伐过快,没有从农业开始改革,且没有解决好改革与发展的结合、微观与宏观改革措施的结合,最后转变为政治体制改革,成为苏联解体的导火索。
在这三场改革中,没有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采取教条主义,没有把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同时没有相适应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此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刘申有一、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与教训1992年以来,俄罗斯政府大力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然而事与愿违,改革的措施却迅速把俄罗斯从一流国家抛向了二流甚至三流国家。
在缺乏真正市场环境的情况下,突然实行全面的私有化和自由化,引起了一和系列负面效应。
其一,在没有消除垄断、商品短缺的情况下,全面放开价格,不仅不能达到刺激生产、增加供给的目的,反而使物价飞涨,卢布贬值,导致生产持续下降,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其二,全面放开国内市场,实行外贸自由,致使外国商品占领俄国市场,国内生产受阻,财政收入减少,财政债务增加。
其三,由于国家放弃了对宏观经济的管理、经济秩序混乱、市场投机行为盛行,甚至部分非国有企业落入黑社会的掌握之中。
俄罗斯经济改革的诸多负面效应把俄罗斯经济带入了灾难的深渊,导致了三个严重的后果:一是长期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甚至贫困化,造成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二是少数人在私有化中暴富,扩大了贫富差距;三是大量资金集中到工业集团,形成了金融垄断寡头。
据美国记者朱克曼报道:“90年代俄罗斯的生产衰落比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更严重。
在俄罗斯,实际人均收入下降8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5%以上。
俄罗斯政府一年的收入还不到美国财政部一周的收入。
”(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9年2月8日。
)这意味着前苏联人民几十年的血汗已付诸东流。
总结俄罗斯改革失败的原因,其教训是惨痛的。
1.俄罗斯改革的实质是“改向”众所周知,以俄罗斯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前苏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历史形成的。
这个结构和体制曾经创造过惊人的经济奇迹,把俄国这样一个十月革命前欧洲生产力最落后的国家之一推上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原有体制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变成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俄罗斯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俄罗斯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俄罗斯的历史发展虽然短暂却异常艰辛,他们经历了外族入侵,异族统治,在严寒无比的极寒地带屹立至今,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没有人会否认俄罗斯民族的伟大。
而作为邻居,中国的发展史和俄罗斯民族的历史虽然不尽相同,却也是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这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经历的所有磨难都在华夏民族这个大圈子里兜兜转转,而俄罗斯则总是在和那个时代兜兜转转。
西方有很多学者都想给俄罗斯的文化加上一个东方或西方的界定,可我在慢慢了解俄罗斯文化后,觉得还是俄罗斯的学者是对的,俄罗斯文化既不是绝对的东方文化也不是绝对的西方文化,它集二者之所长,有他们的鲜明特点,又有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它是属于俄罗斯人民的,它是属于当下这整个时代的。
但正如我上方所说,它是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于一身,所以不免也与中国的文化有共通之处,比如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主义,统治者们对土地的偏爱,民族性格里的奴役性,和坚毅的性格。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每个国家都处于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大形势下,对于中国和俄罗斯来说对方的发展对自己都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其中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前苏联的发展历程。
前苏联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现实的国家,虽然它并不具备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经济基础,但是却很成功的建立起来,并逐渐的发展壮大起来。
所以它的建设方向自然也就成为了当时中国的指路灯,这对于当时对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还不够透彻的中国领导人来说也是唯一的办法。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显得有些盲目跟从,并因此犯了许多错误,走了许多弯路,但是不可否认这段盲目学习的经历也为我们带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为现在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种盲目学习一直到了1980年改革开放开始了才得以终止,这之后中国领导人凭借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开始摸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中国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而此时的苏联领导人们却在斯大林制造的圈子里兜兜转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1991年解体。
俄罗斯问题对中国的启示
俄罗斯与中国是两个具有不同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的国家,因此无法直接将俄罗斯的经验或做法应用于中国。
然而,通过观察俄罗斯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中国可以获得一些启示和借鉴。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启示: 1. 经济多元化:俄罗斯经济过度依赖能源出口,这使其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外部制裁的影响。
中国可以从中学到经济多元化的重要性,减少对特定行业或资源的依赖,发展其他支柱产业,以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2. 外交政策: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政策,维护了其国家利益。
中国可以借鉴俄罗斯在处理国际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方面的经验,制定适合自身的外交战略。
3. 科技创新:俄罗斯在某些科技领域具有一定的实力,如航天、核能等。
中国可以从俄罗斯的科技发展中得到启示,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
4. 地区稳定与合作:俄罗斯在处理周边地区的稳定和合作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
中国可以借鉴俄罗斯在地区事务中的参与方式,推动周边地区的稳定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国情和发展道路,中国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多篇)
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多篇)《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观后感通过看视频《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我对苏联的崛起及解体有很深的感想。
苏联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咱们应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来更好地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
苏联的迅速崛起是20世纪举世注视的大事。
作为一次新的伟大实践,它的经验和教训,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因为,对历史的判断,必需用大尺度来衡量,社会变革的完成可能需要几十年、上百年乃至更长,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教训,才能走上成功。
今天,俄罗斯已经走在了民族振兴的道路上。
苏联的强盛之路,主要集中在列宁和斯大林两个人身上。
在该片中有这样的描述:俄罗斯是一个崇尚英雄、需要英雄,同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民族。
在历史上,政治家的个性气质曾决定性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彼得大帝的改革,拉近了俄国和那时欧洲强国的距离;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造就了一大量独立思考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列宁对革命的执著,使这片土地勇敢地承担起为人类开拓新航道的历史重任;斯大林对工业化速度的执著,把这个民族从法西斯手中拯救出来一跃成为世界大强。
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并最终取得了胜利,成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的苏维埃政府,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
在这种背景下,1921年3月,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而且首先从解决农人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生意,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在商业领域,苏维埃政权宣布恢复国内自由贸易,从头成立银行系统。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涉及商业、减税、允许小型企业存在,这一切都是为了使经济复活。
咱们今天看来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想要革命就要先学会生存,要生存就要吃饱,要吃饱就要发展好经济,要发展经济就要成立适合的经济政策。
可是在那时,革命的指导思想来自马克思,而马克思以为市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所以当列宁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时,要具有多大的勇气的决心。
事实证明列宁是对的,新经济政策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俄罗斯复兴之路给中国的经验与教训——从叶利钦到普京的安全战略摘要: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重新立国并继承了前苏联大部分力量的俄罗斯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仿佛一夜之间退出一流国家之列,甚至可能沦为二等国家,在大部分俄罗斯人仍沉浸在超级大国之梦破碎之中时,俄罗斯联邦不得不面对国家重新定位和战略选择的重大挑战,为俄罗斯的发展指明方向。
叶利钦时期从全面倒向西方却未得到回报的羞辱,到在迷茫中反思,再到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战略,直到最终确立的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战略方针的螺旋式的历史回归这艰难和曲折的道路。
普京时代务实、灵活的内外政策,均衡而有重点地发展同大国关系,保障国家根本利益,确保国家生存和发展,进而谋求相应的大国地位。
俄罗斯这短短二十余年却蜿蜒曲折的大国追求可以给正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许多经验与教训,帮助我们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国家安全战略;北约;大国关系;国民经济;战略资源;军事力量引言:中俄两国是近邻,从历史上就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新中国建立以后更是走过了一段蜜月,分歧,再到对峙,后来关系正常化,直到现在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曲折历程。
俄罗斯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的切身利益,而俄罗斯曲折复杂的复兴之路本身就可以给正在摸着石头过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我们以许多经验与教训,甚至是启发。
正文:从历史上来看,俄罗斯似乎是一个最不适应风光和顺境的民族,无论是沙俄时的欧洲霸主,还是前苏联曾经达到的世界权力巅峰,都是在经过艰苦拼搏达到辉煌时陡然跌落。
但俄罗斯也是一个善于克服困难,战胜危险,抓住机遇并在逆境中奋起的民族,在蒙古的金帐汗国统治下发展,经历代沙皇扩张成为世界列强,再到苏联解体,北约东扩,西方挤压,内忧外患逆境中重新走上强盛国家的复兴之路。
俄罗斯的大起大落与其说是民族特性使然,不如说每一次的兴衰都是国家战略安全选择的结果。
自苏联解体至今的二十多年里,先后在叶利钦和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经历了从全面倒向西方到东西方兼顾再到谋求恢复大国地位的转变,这其中的是非曲折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借鉴。
1、迷茫的叶利钦叶利钦最初是以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民主斗士”登上俄罗斯的权利顶峰,因此,实行全盘西化的民主政治改革,迅速过渡到资本主义自然成为叶利钦执政初期任务。
为了实施回归欧洲,加入西方的政治战略,叶利钦在许多重大国家战略问题上主动向西方让步,如同美国签订《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承认美领先地位;1991~1994年期间,俄从蒙古、阿富汗、古巴、东欧及波罗的海等地撤军,丧失了传统地缘战略空间。
甚至不惜损害盟友利益,支持并参与西方对利比亚、南斯拉夫和伊拉克的制裁,进一步同古巴、朝鲜拉开距离,对独联体相对贫穷的国家采取“甩包袱”政策……这些都加大了传统盟友对俄的离心倾向。
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战略总目标是“弱而不乱”,所以西方承诺的经济援助是一张空头支票,俄罗斯按照西方建议的“休克疗法”反而导致经济进一步恶化,甚至发生了“十月流血事件”。
军事上,西方通过经济、外交甚至是军事上的渗透进一步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使其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
最终,俄罗斯融入西方政策失败。
北约的积极东扩更加剧了俄罗斯的危机感,俄罗斯终于认识到国内外的安全形势都不容乐观。
内部经济危机,政局动荡,军队战斗力下降,地方分离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抬头;外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进一步削弱俄罗斯,挤压其战略空间,对其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经过国内的激烈争论和俄罗斯竭力阻止北约东进未果,俄罗斯确立了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外交,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并且基于“俄罗斯是世界大国,是独联体内的超级大国”这一判断,俄罗斯把确保独联体地区的主导权,实现国家复兴,在未来多极化世界中成为有突出影响力的一极作为战略目标。
对于国内的民族分裂主义,由于俄当局的绥靖政策,使得车臣政权羽翼渐丰。
为了打击车臣分裂主义势力,俄政府出动六万兵力拉开了第一次车臣战争序幕,但此时俄高层内部意见不一,分歧严重,叶利钦为了竞选需要同车臣武装签署了停火协议。
第一次车臣战争没能达到目的反而加深了俄民族矛盾和仇恨,加重了内部安全威胁。
而科索沃战争加速了第二次车臣战争的爆发,1998年8月初,车臣武装分子潜入达吉斯坦策动叛乱,刚刚接任总理的普京顶住西方压力毅然采取军事行动,几个月之后俄军就控制了车臣大部分地区,非法武装难以进行大规模抵抗。
同一个车臣,同一个军队,同样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只因为高层的战略决策结果截然不同,这也给我们如何选择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很大启示。
2、务实、灵活的普京自2000年初,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俄罗斯逐步从国力日益衰退、大国地位每况愈下的困境中摆脱出来,从选择国家向何处去的迷茫中清醒地走了出来,国内逐渐安定,俄罗斯的安全战略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基于国际形势的判断,国家利益的定位和国家实力的认知,务实、灵活地决定国家的内外政策,均衡而有重点地发展大国关系,保证国家根本利益,确保生存与发展,进而谋求与本国实力相当的大国地位。
普京主张多极化战略思想,是自己获得足够的空间,防止出现俄不得不遵从的秩序,塑造相对安全的环境和新的世界格局,为世界大国地位打下基础。
为此,他淡化了与西方对抗的色彩,根据务实、经济效益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对外政策原则,积极谋求大国关系的平衡发展。
首先,普京根据俄罗斯自身实力调整对美关系。
在他执政初期,在国家利益优先的前提条件下,在安全领域和国际事务中与美国积极合作,甚至战略妥协,如“9·11”事件之后允许美国进驻中亚地区;从越南和古巴撤军等,用来换取本国优先发展经济良好的外部条件。
其次,努力寻求与欧洲的对话和合作。
俄罗斯积极深化发展与德法等老牌欧洲强国的关系,试图分化西方世界;同欧盟签署通向战略伙伴关系的“线路图”协议等。
但俄与欧盟仍存在着相当深刻的利益冲突,双方在地缘政治和战略利益方面的冲突仍会长期存在。
最后,积极拓展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双边军事对话与合作。
俄一方面继续深化同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也积极加强与印度的军事技术合作,另外还积极介入朝鲜半岛事务,如参加“六方会谈”。
在处理同独联体国家方面,普京将其作为优先方向,通过建立多种地区安全机制加强俄在独联体国家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进而保障俄联邦军事安全。
当然,俄意图控制独联体国家的战略构想遭到了西方国家的抵制,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军事进驻,策动政变和经济援助等方式削弱俄在此地区影响力,同时俄罗斯也将抵御北约东扩和“颜色革命”作为其在该地区的长期战略任务,积极加强与独联体国家在安全和军事领域的合作,加快恢复统一的安全空间,竭力保持在别国的军事存在并且干预地区冲突,保障独联体内部稳定。
在国内,普京重视经济发展,注重控制战略资源,避免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此,普京致力于建设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制定并运用能源战略,严格控制战略资源,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至今,能源已经成为俄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推行对外政策的重要政治经济工具。
军事上,俄加强了军事力量建设,采用非对称手段应对安全威胁。
普京明确提出了均衡、适度和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道路,努力发展成拥有战略核遏制能力,能确保俄在多极世界格局中的大国地位。
如自2000年至2006年,俄联邦国防预算逐年增加,2006年,俄军将把战略遏制力量和空天防空防御系统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点等。
普京在对待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的态度是坚决打击。
普京为了打击国内的恐怖主义对安全机构做了一次“大手术”:一是通过改革地区领导人选举制度加强地方对中央垂直管理权,加快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二是设立地区和民族政策部,用非军事手段缓和矛盾;三是成立总统总统直接管辖的北高加索联邦委员会,四是重组国家安全机关,提高安全部门工作效率。
在军事战略方面,俄才有针对恐怖分子的“先发制人”方针。
另外,俄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全力构筑联合反恐网。
从俄联邦两代领导人的对内对外政策以及所取得成效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和教训:1、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国家安全战略是一种协调发展和运用国力手段以达成国家安全目标的艺术和科学。
每个国家、民族特点不同,历史不同,所处条件不同,只有根据自身情况,所处发展时期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目标。
叶利钦执政初期全盘西化所带的困境就是典型的反例。
2、正确处理国家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的关系,使国外目标服务于国内目标。
俄忽略内部安全的深刻教训就是车臣问题。
面对车臣政权与中央矛盾的日益激化,车臣政权的日益做大,俄政府高层忙于争权夺利,未能给车臣问题应有的关注,丧失了解决车臣问题的最佳时机,使得车臣危机不断升级,最终不得不诉诸于武力。
3、合理运用能源战略,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能源是经济的血液,一个国家的安全离不开能源安全。
俄罗斯拥有充足的能源,所以俄的能源战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内能源的宏观控制战略;二是能源外交战略。
经过多年的博弈,俄罗斯已经能够充分利用能源战略,最大限度地彰显俄罗斯能源大国的地位,并借此维护国家安全。
4、确保国家高层的领导统一。
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尽管俄军装备优良,训练有素,但因为高层领导意见不一,导致政策反复,命令无常,两年最终一无所获。
而第二次车臣战争目标明确,高层意见统一,面对同样的军队,仅仅几个月便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俄联邦经过二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从一开始的迷茫无措,到紧接而来的听信盲从,再到随后的内外交困,直至后来的认清现实,最终强势崛起,曲折的路程更能让我们认识到大国崛起之不易。
我们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也要从心态上做好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巨大挑战的准备,积极准备,摆正心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敢于拼搏,永不松懈。
参考文献:《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赵丕李效东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14)》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版《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走进21世纪的俄罗斯》董晓阳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普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俄罗斯思想》【俄】尼·别尔嘉耶夫三联书店1995年版《俄罗斯能源外交与中俄油气合作》郑羽庞昌伟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国家安全新论》【俄】沙瓦耶夫军事文谊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