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叶极性发育分子机制研究进展_范玉斌

合集下载

叶片FvCB家族基因敲除水稻个体呼吸代谢层次特征定量拆解

叶片FvCB家族基因敲除水稻个体呼吸代谢层次特征定量拆解

叶片FvCB家族基因敲除水稻个体呼吸代谢层次特征定量拆解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呼吸代谢过程对其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叶片FvCB家族基因是参与水稻叶片呼吸代谢的关键基因,它们的敲除会引起水稻个体呼吸代谢层次特征的变化。

本文将对叶片FvCB家族基因敲除水稻个体呼吸代谢层次特征进行定量拆解,并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

首先,从分子水平来看,在叶片FvCB家族基因敲除的水稻中,与呼吸相关的基因表达受到显著影响。

通过定量PCR等方法,可以测量关键呼吸相关基因如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研究表明,叶片FvCB家族基因敲除水稻中,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进而影响了水稻个体的呼吸代谢过程。

此外,通过转录组分析可以获取更多关于基因表达变化的信息,进一步理解叶片FvCB家族基因敲除对呼吸代谢的影响。

其次,从细胞水平来看,叶片FvCB家族基因敲除会对水稻叶片细胞的呼吸特征产生影响。

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的关系,可以了解光合呼吸比的变化。

研究发现,叶片FvCB家族基因敲除水稻中,光合呼吸比明显增加,表明呼吸代谢相对于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增加。

此外,通过测量叶片细胞的呼吸速率,可以了解到叶片FvCB家族基因敲除对细胞呼吸代谢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叶片FvCB家族基因敲除水稻中,细胞呼吸速率显著降低,说明叶片FvCB家族基因对细胞能量代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最后,从整体水平来看,叶片FvCB家族基因敲除会对水稻个体的呼吸特征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叶片FvCB家族基因敲除水稻的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呼吸速率相对于净光合速率的比例增加。

这意味着叶片FvCB家族基因敲除水稻的碳代谢通量分配发生了改变,更多的碳被用于呼吸代谢。

此外,叶片FvCB家族基因敲除还会对水稻个体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叶片FvCB家族基因敲除水稻的生物量和产量明显降低,说明叶片FvCB家族基因对水稻个体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EMS_诱变创制水稻抗乙酰辅酶A_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种质

EMS_诱变创制水稻抗乙酰辅酶A_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种质

江苏农业学报(JiangsuJ.ofAgr.Sci.)ꎬ2023ꎬ39(2):305 ̄312http://jsnyxb.jaas.ac.cn江㊀群ꎬ凌溪铁ꎬ唐兆成ꎬ等.EMS诱变创制水稻抗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种质[J].江苏农业学报ꎬ2023ꎬ39(2):305 ̄312.doi:10.3969/j.issn.1000 ̄4440.2023.02.001EMS诱变创制水稻抗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种质江㊀群1ꎬ㊀凌溪铁2ꎬ㊀唐兆成2ꎬ㊀周珍珍2ꎬ㊀张保龙1ꎬ2(1.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ꎬ海南海口570228ꎻ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ꎬ江苏南京210014)收稿日期:2022 ̄11 ̄25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项目[CX(21)2041]作者简介:江㊀群(1998-)ꎬ女ꎬ四川宜宾人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水稻抗除草剂育种研究ꎮ(E ̄mail)1692579264@qq.com通讯作者:张保龙ꎬ(E ̄mail)zhbl2248@hotmail.comꎻ周珍珍ꎬ(E ̄mail)zhenzhenzhounj@163.com㊀㊀摘要:㊀创制非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种质资源对于稻田杂草防控具有重要价值ꎮ本研究以甲基磺酸乙酯(EMS)水溶液诱变镇糯19水稻种子ꎬ获得1株能稳定遗传的可耐受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高效盖草能的M3代水稻幼苗(突变体)ꎮ分别扩增镇糯19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基因组DNA并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ꎬ发现突变体ACCase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的第5374位碱基发生了点突变ꎬ导致编码的第1792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突变为亮氨酸ꎮ镇糯19野生型和突变体分蘖盛期大田喷施3种田间推荐剂量的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后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突变体对高效盖草能㊁精喹禾灵和唑啉草酯抗性明显高于野生型ꎮ本研究获得了能稳定遗传的非转基因抗AC ̄Case抑制剂类水稻新种质ꎬ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ꎬ为抗除草剂水稻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ꎮ关键词:㊀水稻ꎻ抗除草剂种质ꎻ甲基磺酸乙酯(EMS)ꎻ乙酰辅酶A羧化酶中图分类号:㊀S335.3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0 ̄4440(2023)02 ̄0305 ̄08EMSmutagenesistocreatericeanti ̄acetyl ̄CoAcarboxylaseinhibitor ̄her ̄bicidegermplasmJIANGQun1ꎬ㊀LINGXi ̄tie2ꎬ㊀TANGZhao ̄cheng2ꎬ㊀ZHOUZhen ̄zhen2ꎬ㊀ZHANGBao ̄long1ꎬ2(1.CollegeofTropicalCrops/SanyaNanfanResearchInstituteꎬHainanUniversityꎬHaikou570228ꎬChinaꎻ2.InstituteofGermplasmResourcesandBio ̄technology/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AgrobiologyꎬJiangsu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ꎬNanjing210014ꎬChina)㊀㊀Abstract:㊀Cultivatingnon ̄transgenicherbicide ̄resistantricegermplasmresourcesisofgreatvalueforweedcontrolinricefields.InthisstudyꎬZhennuo19riceseedsweremutagenizedbyethylmethylsulfonate(EMS)solutionꎬandaM3generationofriceseedlingswithstableinheritanceandtolerancetoacetyl ̄CoAcarboxylase(ACCase)inhibitorherbicideswereobtained.ThegenomicDNAsofwild ̄typeandthemutantwereamplifiedandsequencedrespectively.Itwasfoundthattherewasapointmutationatthe5374thbaseoftheopenreadingframeoftheresistantriceACCasegeneꎬresultinginamutationoftheencoded1792thaminoacidfromisoleucinetoleucine.ThreekindsofACCaseinhibitorherbicidesweresprayedinthefieldandtheagronomictraitswereanalyz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resistanceofthemutanttohaloxy ̄fop ̄R ̄methylꎬquizalofop ̄P ̄ethylandpinoxaden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wildtype.Inthisstudyꎬanewnon ̄transgenicricegermplasmwithACCaseinhibitorresistancewasobtainedꎬwhichhadcertainapplicationvalueandcouldprovidegermplasmresourcesforherbicide ̄resistantricebreeding.Keywords:㊀riceꎻherbicide ̄resistantgermplasmꎻethylmethylsulfonate(EMS)ꎻacetylCoAcarboxylase503㊀㊀水稻是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ꎬ培育高产稳产的优质水稻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ꎮ稻田杂草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ꎬ杂草导致中国稻谷每年亏损率超过15%ꎬ部分地区甚至超过50%[1]ꎮ化学除草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多的稻田除草方法ꎮ然而ꎬ过度使用除草剂不仅会导致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ꎬ还会对作物产生药害㊁降低水稻产量和品质ꎬ严重时甚至造成水稻颗粒无收[2]ꎮ因此ꎬ培育抗除草剂的水稻品种可以经济有效地解决稻田的杂草防除问题ꎮ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是植物初级代谢中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之一ꎬ其主要功能是将乙酰辅酶A羧化为丙二酰辅酶Aꎮ该反应是脂肪酸合成的第一步ꎬ也是限速的关键步骤[3]ꎮ脂肪酸不仅是功能物质甘油三脂的组成成分ꎬ还能转化为作为细胞膜组成成分的磷脂[4]ꎮ自1958年发现乙酰辅酶A羧化酶可作为除草剂的作用靶标后ꎬ针对该靶标已开发了三大类除草剂并商品化应用ꎬ分别是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APP)[5]㊁环己烯酮类(CHD)[6]和新苯基吡唑啉类(DEN)[7 ̄8]ꎮ其中ꎬAPP类除草剂包括高效氟吡甲禾灵(Haloxyfop ̄R ̄methylꎬ又称高效盖草能)㊁精喹禾灵(Quizalofop ̄P ̄ethyl)㊁精恶唑禾草灵(Fenoxaprop ̄P ̄ethylꎬ又称骠马)㊁恶唑酰草胺(Metamifop)和氰氟草酯(Cyhalofop ̄butyl)等ꎮCHD类除草剂包括烯禾啶(Sethoxydim)㊁噻草酮(Cy ̄cloxydim)和环苯草酮(Profoxydim)等ꎻDEN类除草剂有唑啉草酯(Pinoxaden)ꎮ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主要被用于控制禾本科杂草ꎬ具有高效㊁低毒㊁对后茬作物安全等特点[9]ꎮ目前ꎬ水稻生产中登记并许可使用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仅有氰氟草酯㊁恶唑酰草胺和环苯草酮ꎬ这极大限制了水稻生产中杂草的防治ꎮ因此培育抗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水稻ꎬ不仅可以拓宽稻田除草剂的选择和使用范围ꎬ还可有效控制稻田杂草的发生与危害ꎮ化学诱变是培育和筛选抗性除草剂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方法ꎮEMS是非常有效且负面影响小的化学诱变剂ꎬ被广泛应用于构建优良性状的水稻突变体[10 ̄12]ꎮ顾佳清等利用EMS处理粳稻品种中花11ꎬ从诱变的水稻群体中筛选出高产的突变体ꎬ经过后代的纯化ꎬ得到了一个可以直接推广应用的水稻突变新品系申化一号[13]ꎮ陈忠明等通过EMS处理籼稻9311ꎬ筛选出了大粒的突变体M316和长穗突变体9311eR[14 ̄15]ꎮ本课题组用EMS诱变处理包括9311在内的多个水稻品种ꎬ成功筛选到多个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突变体ꎬ进一步鉴定结果表明突变均发生在编码乙酰乳酸合成酶(ALS)靶标基因上[16]ꎮ本研究通过EMS诱变糯稻品种镇糯19构建突变群体ꎬ用APP类除草剂高效盖草能去筛选诱变处理后的M2代幼苗ꎬ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抗性植株ꎬ并对抗性植株的ACCase基因位点突变㊁氨基酸序列变异进行鉴定ꎬ最后就3种不同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对获得的抗除草剂材料农艺性状影响进行分析ꎬ旨在为水稻抗除草剂育种提供依据和材料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材料与试剂供试水稻材料镇糯19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ꎮ试验所用除草剂的种类及相关信息见表1ꎮ表1㊀本试验所用除草剂Table1㊀Herbicidesusedinthisstudy名称㊀类别来源推荐田间施用剂量(g/hm2ꎬa.i.)高效盖草能APP江苏中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4.8精喹禾灵APP天津中农立华农用化学品有限公司60.0唑啉草酯DEN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45.0㊀㊀生物试剂甲基磺酸乙酯(EMS)购自美国Sigma ̄Aldrich公司ꎬ2ˑRapidTaqMasterMix㊁PhantaMaxSuper ̄FidelityDNAPolymerase聚合酶购自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ꎬCTAB购自北京鼎国昌盛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ꎮ1.2㊀镇糯19水稻种子的EMS诱变及抗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突变体的筛选㊀㊀镇糯19种子(M1代)清水浸泡2h后ꎬ用质量浓度5 0mg/ml的EMS水溶液浸种处理14hꎬ硫代硫酸钠中和30min后ꎬ将种子捞出并用清水冲洗5~6遍ꎮ将诱变处理后的种子播种于大田ꎬM1代植株成熟后ꎬ种子混收(M2代)作为突变群体库ꎮ从突变群体库中取M2代种子播种于大棚苗床ꎬ待水稻幼苗长至3~4叶期时喷施64 8g/hm2ꎬa.i.高效盖草603江苏农业学报㊀2023年第39卷第2期能ꎬ施药后21d观察记录水稻表型并将正常生长的水稻苗移栽至盆钵内ꎬ单株收获种子得到突变体种子(M3代)ꎬM3代种子播种后得到M3代幼苗ꎮ1.3㊀抗除草剂突变体ACCase基因的PCR鉴定和碱基序列分析㊀㊀从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库(https://www.rice ̄data.cn/)获得水稻ACCase基因(OsACCꎬ序列号为LOC_Os05g22940)的碱基序列ꎮ根据OsACC基因的保守序列使用SnapGene6.0.2软件进行特异性引物设计ꎬ共设计了8对引物ꎬ分别是OsACC ̄F1~Os ̄ACC ̄F8和OsACC ̄R1~OsACC ̄R8(表2)ꎮ表2㊀本试验所用引物Table2㊀Primersusedinthisstudy引物名称㊀序列(5ᶄң3ᶄ)PCR产物长度(bp)OsACC ̄F1GTCAGATTTCACACATCTGGG1422OsACC ̄R1CAGGGGCACAAATAATGTACTOsACC ̄F2AAAAAGCTGCGTGAAGTATGC1614OsACC ̄R2TCTCGACTGTGAAGTGCTGCOsACC ̄F3CCCTATTGAAGACATCCTGATTG1597OsACC ̄R3AACAGAAATGGCATGATGGAOsACC ̄F4CAAACGTAGACTACACAGTTGAC1641OsACC ̄R4TGTTTGGCACCATTATGAGAAOsACC ̄F5TTGACAAGGTAAACATCATGTCC1635OsACC ̄R5AAAAGGTCATTGAAAAATTCACGOsACC ̄F6TCTATCCAAATCCTGCTGCC1631OsACC ̄R6AATGGCCAGTTCTAATTGCGOsACC ̄F7AGTTTTCTTCGGGCCAGATT1634OsACC ̄R7GGCTGGTCAAGACGCTGTATOsACC ̄F8CATGGAAGTGCTGCTATTGCCAG1866OsACC ̄R8CAGACTTGCACTTTCATCTGGCA㊀㊀采用CTAB法[14]提取水稻的基因组DNAꎬ取M3代三叶一心期的叶片0 5g放在带有1颗小钢珠的2ml离心管中ꎬ放到液氮中冷冻至叶片组织变脆ꎬ再将离心管放到频率为60Hz的组织研磨机研磨2minꎬ然后加入400μlCTAB提取液ꎬ离心管65ħ水浴30min后ꎬ在通风橱中加入400μl氯仿ꎬ充分混匀至提取液呈乳绿色ꎬ12000r/min离心10minꎬ在离心期间标记好管号ꎬ将600μl无水乙醇加入到已经标记好的1 5ml离心管中ꎬ移液枪吸取上清液300μl加到已经准备好的离心管中ꎬ上下颠倒混匀再沉淀1h以上ꎬ12000r/min离心10minꎬ倒掉上清液ꎬ开盖ꎬ室温下风干12h至离心管底部有明显的白色DNA沉淀ꎬ风干后加入灭菌蒸馏水200μlꎬ于-20ħ保存ꎮ以M3代的基因组DNA为模板ꎬ采用2ˑRapidTaqMasterMix或PhantaMaxSuper ̄FidelityDNAPolymerase聚合酶扩增OsACC基因的8个片段ꎮ用1%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检测ꎮ将条带大小正确的PCR产物送南京擎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测序ꎻ使用SnapGene6.0.2软件分析测序结果ꎬ明确野生型和突变体的OsACC基因碱基序列差异性ꎮ1.4㊀喷施除草剂后水稻农艺性状调查2022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镇糯19野生型和突变株系对3种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耐受性试验ꎮ5月中旬播种ꎬ6月中旬插秧ꎮ试验设分别喷施高效盖草能㊁精喹禾灵㊁唑啉草酯及清水对照4个处理ꎬ每处理2.5mˑ4 0mꎮ移栽行距为0 25mꎬ株距为0 15mꎮ按照常规大田生产进行浇水和施肥等田间管理ꎮ镇糯19野生型和突变体幼苗移栽大田27d后ꎬ进行高效盖草能㊁精喹禾灵㊁唑啉草酯及清水(CK)的喷施处理ꎮ除草剂的用量见表1ꎮ各处理选择连续的20株ꎬ在水稻喷施除草剂前以及喷施除草剂后30d㊁90d进行茎蘖数㊁株高㊁主茎旗叶长度等农艺性状调查ꎮ其中ꎬ喷药后90dꎬ水稻已进入成熟期ꎬ统计的茎蘖数为成穗数ꎮ1.5㊀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采用MicrosoftExcel2019进行数据处理ꎬ用GraphPadPrism8.0.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抗除草剂突变体筛选高效盖草能是一种内吸传导型除草剂ꎬEMS诱变的镇糯19M2代水稻幼苗在3~4叶期喷施高效盖草能7d后ꎬ绝大部分水稻幼苗叶片颜色变成浅绿ꎻ喷施高效盖草能21d后ꎬ敏感植株叶片几乎完全失去绿色㊁部分已经枯死ꎻ具有抗性的植株能继续正常生长ꎮ经大量筛选后ꎬ最终获得1株具有高效盖草能抗性的M2单株(图1)ꎬ成熟后收获单株种子ꎬ得到M3代抗性突变体ꎮ2.2㊀OsACC突变位点已知高效盖草能的作用靶标是ACCaseꎬ植物对703江㊀群等:EMS诱变创制水稻抗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种质图1㊀喷施高效盖草能后筛选到的M2代抗性水稻植株Fig.1㊀M2generationresistantriceplantscreenedafterspra ̄yingwith64.8ga.i./hm2haloxyfop ̄R ̄methyl高效盖草能的抗性主要源于ACCase基因的突变[17 ̄19]ꎮ为了确定突变体中靶标基因是否发生突变ꎬ我们用了8对引物对野生型(镇糯19 ̄WT)和抗性M3单株(镇糯19 ̄1792)的基因进行扩增ꎬ全部都获得了与预期大小相符合的条带(图2)ꎮ㊀㊀上述PCR扩增的产物经测序和碱基序列比对ꎬ发现相对于野生型OsACC的ORFꎬ突变体OsACC基因中存在一个点突变ꎬ其开放阅读框(ORF)的第5374位碱基由A突变成Tꎬ从而引起编码的第1792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Ile)突变为亮氨酸(Leu)(图3A)ꎮOsACC蛋白的全长有2327个氨基酸ꎬ将Os ̄ACC蛋白全长氨基酸序列在NCBI的ConservedDo ̄main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Struc ̄ture/cdd/wrpsb.cgi)进行保守结构域分析ꎬ发现其包含了4个结构域(Domain):生物素羧化酶(BC)㊁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CCP)㊁乙酰辅酶A羧化酶中心(ACCcentral)和羧基转移酶(CT)(图3B)ꎮ进一步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ꎬ突变体中第1792位氨基酸的突变位于CT结构域ꎬ该突变类型与已报道的大穗看麦娘(Alopecurusmyosuroides)的抗性位点突变类型是一致的ꎬ对应于其ACCase氨基酸序列第1781位点ꎻ突变类型也相同ꎬ均由Ile突变为Leu(图3B和3C)[17]ꎮ因此ꎬ突变体抗除草剂功能的获得是由OsACC氨基酸序列第1792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突变为亮氨酸引起的ꎮ2.3㊀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在分别喷施高效盖草能㊁精喹禾灵和唑啉草酯14d后ꎬ野生型植株生长均受到了显著影响ꎬ大部分植株叶片出现枯黄症状ꎮ突变体植株在分别喷施以上3种除草剂后ꎬ叶片仍然是绿色且可以正常生长ꎬ表明突变体对这3种除草剂均具有抗性(图4)ꎮ㊀㊀分蘖期分别喷施3种不同除草剂后ꎬ野生型和突变体株高㊁分蘖数及旗叶长度的变化如图5所示ꎮ结果显示ꎬ在喷施清水处理的情况下ꎬ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的株高在处理前(0dꎬ即幼苗移栽到大田27d)基本没有差异ꎬ但在处理后30d和90dꎬ突变体的株高显著低于野生型的株高(图5A)ꎻ两者在处理前㊁后的单株茎蘖数均无明显差异(图5E)ꎮ在分别喷施3种不同除草剂前(0d)ꎬ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的株高和单株分蘖数都没有明显差异ꎬ但是在喷施处理后ꎬ两者受除草剂的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图5B~图5D㊁图5F~图5H)ꎮ其中ꎬ在喷施高效盖草能30d和90d后ꎬ突变体的株高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图5B)ꎬ单株茎蘖数也显著多于野生型(图5F)ꎮ野生型对精喹禾灵和唑啉草酯都非常敏感ꎬ喷施田间推荐剂量后水稻植株均死亡ꎬ因此未统计喷药后的株高和分蘖数ꎬ而突变体对这两种除草剂表现出较强的抗性ꎬ所有植株存活且能正常生长ꎬ株高随时间逐渐增加(图5C和5D)ꎮ突变体的单株茎蘖数在精喹禾灵处理后随时间呈先增后减趋势ꎬ但经唑啉草酯处理后变化不明显ꎬ未出现明显增加现象(图5G和5H)ꎮ喷施清水处理的突变体旗叶长度显著短于野生型ꎻ高效盖草能处理后ꎬ突变体的旗叶长度显著长于野生型(图5I)ꎮ由于野生型在喷施田间推荐剂量的精喹禾灵和唑啉草酯后植株已经枯死ꎬ因此未能进行旗叶长度统计ꎮ综合以上结果ꎬ在田间推荐剂量下ꎬ突变体对高效盖草能㊁精喹禾灵和唑啉草酯的抗性水平均高于野生型ꎮ3㊀讨论植物对除草剂的抗性机制包括非靶标和靶标抗性两大类ꎮ其中ꎬ非靶标抗性是由靶标基因以外的突变引起的ꎬ使植物对除草剂的吸收或转运率降低㊁螯合或代谢作用增强ꎻ靶标抗性是由除草剂的靶标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20]ꎮ现在已发现的大部分植物抗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抗性机制是由于ACCase基因碱基突变引起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ꎬ这也是导致杂草抗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21 ̄22]ꎮ截止803江苏农业学报㊀2023年第39卷第2期M表示DNAmarkerꎻ泳道1表示野生型ꎻ泳道2表示突变体ꎮF1~F8㊁R1~R8为引物ꎬ见表2ꎮ图2㊀镇糯19野生型和突变体中OsACC基因的PCR扩增结果Fig.2㊀PCRamplificationofOsACCinZhennuo19wild ̄typeandmutantA:突变体(镇糯19 ̄1792)中OsACC基因的Sanger测序色谱图ꎻB:OsACC蛋白结构域示意图ꎻC:野生型(镇糯19 ̄WT)和突变体(镇糯19 ̄1792)的羧基转移酶(CT)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比对ꎮ图3㊀镇糯19突变体中突变基因OsACC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分析Fig.3㊀AnalysisofmutantgeneOsACCanditsencodedaminoacidsequenceinZhennuo19mutant903江㊀群等:EMS诱变创制水稻抗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种质镇糯19 ̄WT㊁镇糯19 ̄1792分别表示镇糯19野生型和突变体ꎻGCN㊁JK㊁ZL和H2O分别表示喷施高效盖草能㊁精喹禾灵㊁唑啉草酯及清水处理ꎮ图4㊀镇糯19野生型和突变体田间喷施不同除草剂后的表型Fig.4㊀PhenotypesofZhennuo19wild ̄typeandmutantaftersprayingwithdifferentherbicidesinthefield目前ꎬ杂草中已报道了十几种ACCase氨基酸置换与其抗药性相关ꎬ分别对应于大穗看麦娘ACCase的7个氨基酸位点(均位于CT结构域内):第1781位㊁第1999位㊁第2027位㊁第2041位㊁第2078位㊁第2088位和第2096位[22 ̄25]ꎮ在以上这些突变中ꎬ以第1781位氨基酸由Leu突变成Ile最为普遍ꎬ对三大类不同的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都表现出高抗性ꎬ却没有适合度代价(Fitnesscost)[26 ̄28]ꎮ本研究通过筛选EMS诱变的镇糯19水稻突变体ꎬ鉴定到了1个能稳定遗传的抗除草剂突变体ꎮ对突变体进行了基因鉴定ꎬ确定其编码靶标蛋白OsACC的第1792位氨基酸由Leu突变成Ileꎮ该突变类型与已报道的突变类型一致ꎬ对应于大穗看麦娘ACCase第1781位氨基酸突变ꎮ这是该突变类型使水稻获得多种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抗性的首次报道ꎮEMS是最常见的化学诱变剂ꎬ在植物的诱变育种中被广泛应用[29]ꎮ本试验通过EMS诱变镇糯19种子ꎬ筛选到了抗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水稻植株ꎬ突变体能耐受田间推荐剂量的高效盖草能㊁精喹禾灵和唑啉草酯ꎮ其中ꎬ喷施了田间推荐剂量的唑啉草酯后ꎬ镇糯19野生型植株在处理30d后几乎全部死亡ꎻ喷施了田间推荐剂量的精喹禾灵后ꎬ野生型的植株在喷施30d后全部死亡ꎻ而突变体在分别喷施3种除草剂后ꎬ均未出现死亡现象ꎬ基本可以正常生长ꎮ所获得的抗性突变体对高效盖草能㊁精喹禾灵㊁唑啉草酯的抗性水平均明显强于野生型ꎮ突变体和野生型的最小致死剂量或50%抑制浓度(GR50)㊁OsACC酶活性的差异尚有待进一步明确ꎮ大豆㊁棉花和玉米等转基因作物已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商品化生产ꎬ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ꎮ目前为止ꎬ中国虽然有多种转基因作物已经被正式批准商品化生产ꎬ但进行大面积种植的仅013江苏农业学报㊀2023年第39卷第2期H2O㊁GCN㊁JK㊁ZL分别表示喷施清水㊁高效盖草能㊁精喹禾灵㊁ꎬ∗∗表示在0.01水平上极显著ꎮND表示没有数据ꎬns表示没有显著差异ꎮ图5㊀不同除草剂处理下的水稻株高㊁分蘖数和旗叶长度Fig.5㊀Plantheightꎬtillernumberandflagleaflengthofriceunderdifferentherbicidetreatments有番木瓜和棉花ꎮ2009年ꎬ农业部颁发了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Bt基因抗虫水稻生产应用安全证书ꎬ但目前中国尚未批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生产ꎮ因此ꎬ培育非转基因的抗除草剂水稻品种具有重要价值ꎮ上世纪90年代晚期ꎬ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稻米研究中心通过EMS诱变技术育成了一系列耐咪唑啉酮类除草剂(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非转基因水稻品种ꎮ2002年ꎬ巴斯夫公司开发了非转基因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水稻品种Clearf ̄ield在美国进行了商业化推广ꎬ解决了水稻种植的杂草稻危害问题[30]ꎮ2018年ꎬ巴斯夫又在美国上市了非转基因水稻品种Provisiaꎬ可以抗精喹禾灵ꎬ拟与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水稻品种Clearfield进行轮作并交替使用两种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ꎬ实现对杂草稻和其他一年生杂草的可持续性防控[31]ꎮ本研究通过EMS诱变筛选到的抗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突变体ꎬ具有与抗除草剂精喹禾灵水稻品种Provisia类似的抗除草剂性状ꎬ可为中国非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育种提供重要材料ꎮ4㊀结论本研究通过EMS诱变筛选获得了可稳定遗传的抗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水稻突变体材料ꎬ可耐受3种不同田间推荐剂量的除草剂ꎬ具有一定的生产应用价值ꎮ野生型在喷施田间推荐剂量的高效盖草能㊁精喹禾灵㊁唑啉草酯后ꎬ株高和分蘖均受到严重抑制甚至死亡ꎬ但突变体基本能正常生长ꎮ突变体中OsACC突变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第1792位氨基酸由Ile变成Leuꎬ使其对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的耐受性显著提高ꎮ在当前中国转基因水稻尚未放开㊁公众对转基因作物品种存在疑虑的大背景下ꎬ本研究获得的非转基因抗除草剂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ꎮ113江㊀群等:EMS诱变创制水稻抗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种质参考文献:[1]㊀董立尧ꎬ高㊀原ꎬ房加鹏ꎬ等.我国水稻田杂草抗药性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ꎬ2018ꎬ44(5):69 ̄76.[2]㊀程艳勤.浅析除草剂对水稻的危害及治理[J].农技服务ꎬ2016ꎬ33(6):109 ̄114.[3]㊀KONISHITKUJꎬSHINOHARAKꎬYAMADAKꎬetal.Acetyl ̄CoAcarboxylaseinhigherplants:mostplantsotherthangramineaehaveboththeprokaryoticandtheeukaryoticformsofthisenzyme[J].PlantandCellPhysiologyꎬ1996ꎬ37(2):117 ̄122. [4]㊀王㊀爽ꎬ张荣全ꎬ叶㊀非.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农药科学与管理ꎬ2003(10):26 ̄32.[5]㊀蔡靖萱.扬州市小麦田菵草对ACCase抑制剂的抗性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ꎬ2020.[6]㊀RENDINAARꎬFELTSJM.CyclohexanedioneHerbicidesarese ̄lectiveandpotentinhibitorsofacetyl ̄CoAcarboxylasefromgrasses[J].PlantPhysiolꎬ1988ꎬ86(4):983 ̄986.[7]㊀袁国徽ꎬ王恒智ꎬ赵㊀宁ꎬ等.耿氏硬草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类除草剂抗性水平及分子机制初探[J].农药学学报ꎬ2016ꎬ18(3):304 ̄310.[8]㊀董元海.新苯基吡唑啉类除草剂唑啉草酯的合成[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ꎬ2017.[9]㊀刘博宏ꎬ叶㊀非.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的应用进展[J].农药科学与管理ꎬ2011ꎬ32(2):20 ̄25.[10]吕㊀军ꎬ刘㊀军ꎬ姜秀英ꎬ等.EMS诱导水稻 辽星1号ᶄ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J].分子植物育种ꎬ2022ꎬ20(12):4038 ̄4043. [11]董颖苹ꎬ连㊀勇ꎬ何庆才ꎬ等.植物化学诱变技术在育种中的运用及进展Ⅱ.突变体的筛选及分子检测[J].种子ꎬ2005ꎬ24(8):54 ̄58.[12]黄㊀静.水稻EMS诱变效率和品种内遗传多态性分析[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ꎬ2015.[13]顾佳清ꎬ张智奇ꎬ周㊀音ꎬ等.EMS诱导水稻中花11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J].上海农业学报ꎬ2005ꎬ21(1):7 ̄11.[14]陈忠明ꎬ王秀娥.水稻强优势恢复系9311粒重的诱变改良[J].分子植物育种ꎬ2005ꎬ3(3):353 ̄356.[15]陈忠明ꎬ王秀娥ꎬ胡兴雨ꎬ等.水稻长穗颈恢复系9311eR的诱变选育[J].江苏农业科学ꎬ2005(4):9 ̄11.[16]陈天子ꎬ余㊀月ꎬ凌溪铁ꎬ等.EMS诱变水稻创制抗咪唑啉酮除草剂种质[J].核农学报ꎬ2021ꎬ35(2):253 ̄261.[17]DÉLYECꎬCALMÈSÉꎬMATÉJICEKA.SNPmarkersforblack ̄grass(AlopecurusmyosuroidesHuds.)genotypesresistanttoacetylCoA ̄carboxylaseinhibitingherbicides[J].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ꎬ2002ꎬ104(6):1114 ̄1120.[18]DÉLYECꎬZHANGXꎬCHALOPINCꎬetal.Anisoleucineresi ̄duewithinthecarboxyl ̄transferasedomainofmultidomainacetyl ̄coenzymeAcarboxylaseisamajordeterminantofsensitivitytoary ̄loxyphenoxypropionatebutnottocyclohexanedioneinhibitors[J].PlantPhysiologyꎬ2003ꎬ132(3):1716 ̄1723.[19]DÉLYECꎬZHANGXꎬMICHELSꎬetal.Molecularbasesforsensitivitytoacetyl ̄coenzymeAcarboxylaseinhibitorsinblack ̄grass[J].PlantPhysiologyꎬ2005ꎬ137(3):794 ̄806.[20]POWLESSBꎬYUQ.EvolutioninAction:plantsresistanttoher ̄bicides[J].AnnualReviewofPlantBiologyꎬ2010ꎬ61(1):317 ̄347.[21]袁国徽ꎬ田志慧ꎬ高㊀原ꎬ等.上海市水稻田千金子对3种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的抗性现状及酶突变机制[J].农药学学报ꎬ2022ꎬ24(3):492 ̄500.[22]BECKIEHJꎬTARDIFFJ.Herbicidecrossresistanceinweeds[J].CropProtectionꎬ2012ꎬ35:15 ̄28.[23]DENGWꎬCAIJꎬZHANGJꎬetal.MolecularbasisofresistancetoACCase ̄inhibitingherbicidecyhalofop ̄butylinChinesespran ̄gletop(Leptochloachinensis(L.)Nees)fromChina[J].PesticBiochemPhysiolꎬ2019ꎬ158:143 ̄148.[24]PENGYꎬPANLꎬLIUDꎬetal.Confirm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cyhalofop ̄butyl ̄resistantChinesesprangletop(Leptochloachinensis)populationsfromChina[J].WeedScienceꎬ2020ꎬ68(3):253 ̄259.[25]张㊀怡ꎬ陈丽萍ꎬ徐笔奇ꎬ等.浙江稻区千金子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的抗药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J].农药学学报ꎬ2020ꎬ22(3):447 ̄453.[26]VILAAIUBMMꎬNEVEPꎬPOWLESSB.ResistancecostofacytochromeP450herbicidemetabolismmechanismbutnotanAC ̄CasetargetsitemutationinamultipleresistantLoliumrigidumpopulation[J].NewPhytologistꎬ2005ꎬ167(3):787 ̄796. [27]MENCHARIYꎬCHAUVELBꎬDARMENCYHꎬetal.Fitnesscostsassociatedwiththreemutantacetyl ̄coenzymeAcarboxylaseallelesendowingherbicideresistanceinblack ̄grassAlopecurusmy ̄osuroides[J].JournalofAppliedEcologyꎬ2008ꎬ45(3):939 ̄947. [28]WANGTꎬPICARDJCꎬTIANXꎬetal.Aherbicide ̄resistantACCase1781setariamutantshowshigherfitnessthanwildtype[J].Heredity(Edinb)ꎬ2010ꎬ105(4):394 ̄400.[29]SERRATXꎬESTEBANRꎬGUIBOURTNꎬetal.EMSmutagene ̄sisinmatureseed ̄derivedricecalliasanewmethodforrapidlyobtainingTILLINGmutantpopulations[J].PlantMethodsꎬ2014ꎬ10(1):5.[30]SHAXYꎬLINSCOMBESDꎬGROTHDE.Fieldevaluationofimidazolinone ̄tolerantClearfieldrice(OryzasativaL.)atnineLouisianalocations[J].CropScienceꎬ2007ꎬ47(3):1177 ̄1185. [31]CAMACHOJRꎬLINSCOMBESDꎬSANABRIAYꎬetal.Inherit ̄anceofProvisiariceresistancetoquizalofop ̄p ̄ethylunderlabora ̄toryandgreenhouseenvironments[J].Euphyticaꎬ2019ꎬ215(4):83.(责任编辑:石春林)213江苏农业学报㊀2023年第39卷第2期。

水稻叶片水势的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水稻叶片水势的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276植物学报56(3) 2021
究中,研究者曾以旱稻IRAT109为实验材料。曲延英 等(2008)以越富和旱稻IRAT109为亲本构建了 120个 重组自交系,进行叶片水势与抗旱相关性分析及QTL 定位,共挖掘到6个与叶片水势相关的加性QTLs,其 中控制旱田叶片水势变化的QTL位点LOD值最大 (5.05)。穆平(2004)利用相同的材料构建DH群体,以 植株旺盛分菓期叶片水势为考察指标,在水田条件下 检测到2个叶片水势性状加性QTLs,贡献率均在14% 以上;利用相同亲本构建的RIL群体在水田条件下检 测到3个水势相关加性QTLs,分别位于第6、8和12号 染色体上。刘鸿艳等(2005)以水稻珍汕97B和旱稻 IRAT109杂交Fg代构建的RIL群体为实验材料,共检 测到8个QTLs,贡献率在4.65%-23.17%之间;其中 在水分充足条件下检测到1个与水稻叶片水势相关的 QTL位点,在干旱胁迫下检测到7个影响水势的 QTLs,分别位于第4、5、8和12号染色体上。聂元元 等(2012)以供体I RAT 109导入到珍汕97B背景的覆盖 第2号染色体目标区段的87个近等基因系为实验材 料,在第2号染色体上RIO 02037-RIO 02038 (长度 为8.2 kb)区间内精细定位到1个与叶片水势相关的 QTL,其加性效应为-1.0361,贡献率为13.03%o王 辉等(2008)则选用以粘稻IR64和粳稻Azucena为亲 本构建的DH株系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8对调控水 稻水势的加性X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QTLs,分别位于 第1、2、3、4、5、7、9和12号染色体上;其中在干 旱胁迫下检测到3对,在正常灌溉条件下检测到5对, 位于第3号染色体的qL WP-33与第5号染色体的 qLWP51两个位点的互作贡献率达27,39%.赵秀琴等 (2008)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利用粳稻品种Lemont 导入釉稻品种特青构成的高代回交导入系定位到7个 与黎明前叶片水势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第2、3、5、 6、8和12号染色体上;其中QLwp2和QLwp5加性效 应为负值,其余位点加性效应均为正值,因此除 QLwp2和QLwp5之外,其余位点Lemont等位基因均 能提高叶片水势。此外,由于水稻叶片水势是由多基 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受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其分 子机制也相对复杂,研究难度较大,因此对相关基因 的精细定位和克隆一直进展缓慢。目前检测到的水稻 叶片水势相关QTLs的效应值均较小,故在实际生产 及育种中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水稻叶极性发育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水稻叶极性发育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水 稻 叶极 性 发 育分 子机 制 研 究 进 展
范 玉斌 , 梁婉 琪
( 上海交通大学 生命科 学与技术学院 ,Biblioteka 上海 2 0 0 2 4 0 )

要: 水稻 叶 由叶 片和叶鞘 组成 , 连接 叶 片和 叶鞘 的 叶枕上 着 生有叶 舌 、 叶耳 等 结构 。叶 片是 水
稻 光合作 用 的主要 器官 , 叶 片的 大小 、 形状 和 叶夹 角是 构成 水稻 株 型 的 关键 因素 , 对 水稻 叶 片发 育 机 制 的 阐释 将有 助 于水稻株 型 改 良和 产量提 高 , 而 叶极 性建 立 又 与水 稻 叶 片生 长发 育和 形 态建 成 密切 相 关。基 于此 , 本 文 对水稻 叶极性 建 立相 关基 因及 其 分子机 制 的研 究进 展加 以综 述 , 以期 为今

me c h a n i s m i s i mp o r t a n t f o r i mp r o v i n g t h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 d i n c r e a s i n g g r a i n y i e l d s o f r i c e Es t a b l i s h me n t o f
Fe b. 2 01 4
文章 编 号 :1 6 7 l 9 9 6 4 ( 2 0 1 4 ) 0 1 — 0 0 1 6 0 7
D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6 7 1 9 9 6 4 . 2 0 1 4 . 0 1 . 0 0 4
mo l e c u l a r d e s i g n o f d e s i r a b l e l e a f mo r p h o l o g y i n t h e f u t u r e .

水稻叶片形态建成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水稻叶片形态建成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3,39(5):767-774 ISSN 0496-3490;CODEN TSHPA9
http:///zwxb/ E-mail:xbzw@
D O I:10.3724/SP.J.1006.2013.00767
育种关注的重点。科学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水稻 物,这4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改善叶形对水
叶片形态的建成机制和分子育种利用等方面研究都 稻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挖掘水稻品种产量潜力都
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进展。本文将综述前人在水稻叶 有重要作用。
片形态建成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展望叶片形态的研 究及育种应用,以期为超高产水稻育种和理想株型 2 植物叶片发育调控与进程
选育形态与产量兼顾的理想株型材料,以打破 直是水稻育种工作者的主要目标之一。叶片形态是 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水稻单产多年徘徊的局面,一 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水稻高产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0171),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09ZX08009-125B)和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项目(R3100100)资助。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s):张光恒,E-mail:zhangguangheng@;钱前,E-mail:qianqianl88@ 第一作者联系方式:E-mail:email_xj@ Received(收稿日期):2012-11-02;Accepted(接受日期):2013-01-16;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2013-02-19. URL:http:///kcms/detail/11.1809.S.20130219.1020.009.html
A bstract:R ice leaf morphosis is one of important com ponents in the design of ideal plant architecture,and is the main focus in high-yield breeding of rice.The paper expounds the advance in the molecular genetics research of rice leaf morphosis(including leaf rolling,leaf angle,leaf drooping,and leaf width)by analyzing the leaf shape regulating genes that have been cloned. Com prehensiv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leaf rolling is controlled by related genes that regulate the developm ent of leaf along the adaxial-abaxial axis,the developm ent of bulliform cells,osm otic pressure or turgidity in bulliform cells,the form ation of sclerenchym atous cells and the developm ent of cuticle.Leaf inclination,w hich affects the plant space extension posture,is regulated by the developm ent of phyllula which is controlled by genes conferring the biosynthesis or signaling of phytohorm one brassinosteroids(BR s).The only cloned drooping leaf gene controls the leaf shape by influencing midrib form ation. Narrow leaf genes regulate the leaf width through controlling the synthesis of auxin and its polar transport,and the developm ent and distribution of vascular tissues.H ow ever,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ulation roles of these cloned leaf shape genes. is not profound enough to draw an outline of molecular regulation network for rice leaf developm ent and morphosis com pletely and clearly. Therefore,on the basis of current research finding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explore the rice leaf molecular regulation mechanism for establishing related regulation network and shaping ideal rice plant architecture. K eywords:R ice(O ryza sativa L.);Leaf morphology;G ene;M olecular mechanism

水稻育种与抗逆性研究进展

水稻育种与抗逆性研究进展

水稻育种与抗逆性研究进展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成为了农业科学家们的主要目标之一。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水稻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抗逆性挑战。

因此,水稻育种和抗逆性研究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水稻育种的历史与现状水稻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农作物之一,育种历史悠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通过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等手段,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传统育种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因此,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育种方法,以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是近年来水稻育种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分析水稻基因组中的特定标记位点,科学家们可以迅速鉴定出具有抗逆性的基因型,并进行选择育种。

这项技术的应用大大加快了育种进程,提高了育种的效率。

三、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水稻抗逆性转基因技术是目前水稻育种中的另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将具有抗逆性基因的外源DNA导入水稻基因组中,科学家们可以增强水稻的抗逆性。

例如,转基因水稻中引入的耐盐基因可以使水稻在高盐环境下生长更好。

然而,转基因技术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风险,需要谨慎使用。

四、利用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水稻抗逆性随着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水稻抗逆性的机制。

通过分析水稻基因组中的关键基因和调控网络,科学家们可以揭示水稻抗逆性的分子机制。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水稻抗逆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利用遗传多样性提高水稻抗逆性水稻的遗传多样性是提高抗逆性的重要资源。

科学家们通过收集和保存不同地理种质的水稻,建立了庞大的水稻种质资源库。

这些种质资源可以为育种工作提供丰富的遗传背景,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六、利用组织培养和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水稻抗逆性组织培养和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重要技术。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快速繁殖和筛选具有抗逆性的水稻品种。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分子育种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分子育种

《生物工程进展》1999,V ol.19,No.6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分子育种翟文学 朱立煌(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 北京 100101)由革兰氏阴性菌黄单孢水稻变种(X anthomonas ory z ae pv.ory z ae,X oo)引起的白叶枯病是世界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

白叶枯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自然条件下,病菌通常由水孔或伤口侵入,沿叶脉产生灰白色病斑。

田间常在分蘖期观察到病症,并随植株的生长而发展,至抽穗期达到高峰。

水稻遭受白叶枯病后,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甚至绝收。

白叶枯病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福岗地区发现。

50年代以来,发病范围扩大,目前白叶枯病的发生范围已遍及世界各水稻产区[1,2,3]。

由于其危害严重,而化学防治难以奏效,种植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这引起育种家们对抗病性和遗传规律研究的重视。

多年来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应用上取得了许多进展,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从基因对基因的学说解释寄主和病原菌的相互作用,建立了标准的单基因寄主和相对应的病原菌生理小种的鉴别系统;随着水稻基因组研究的开展,通过分子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构建,对抗性基因进行了定位和克隆;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工程手段,开始了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分子育种工作。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水稻白叶枯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概述和讨论。

1 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研究与抗性基因的鉴定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研究开始于本世纪初叶。

1905年英国遗传学家Biffen通过对小麦抗条锈病的系统研究,证实抗病性是由基因控制,并和其它性状一样是独立遗传的。

与其它作物病害相比,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利用开始得较晚。

日本最早利用寄主抗性防治稻白叶枯病,自1923年开始抗病育种以来,自成一套抗病性评价和利用体系。

根据品种对菌群的不同反应,在5个菌群上育成了7个品种抗性群[4]。

并且于1957年当源于农林27的抗性品种“朝风”因新菌系的出现而丧失抗性时,发现了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的专化作用。

水稻抗病机制研究及应用方面获重要进展

水稻抗病机制研究及应用方面获重要进展

11/826要闻聚焦营收则为上市公司的超过11倍。

此次交易显然是一个体量悬殊的“蛇吞象”式并购。

沙隆达的控制权在2005年曾经发生变化,按照2016年重组新规出台之前的规定来看,这一交易很难避免构成重组上市。

这可能也是中国农化整合ADAMA 和沙隆达时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之一,更可能是沙隆达A 停牌长达1年推进重组的最重要原因。

“60个月”的限制,让沙隆达A 停牌超过1年推进此次重组的进程终于向前迈进了一步,才得以在2016年9月13日发布交易预案,并在2017年6月1日成功无条件过会。

柬埔寨农业研修班考察广西 希望引进生物肥料 2017年柬埔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配方质量管理与检验研修班一行20余人,于5月31日专程到广西就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进行考察交流。

当天,经中国农业部推荐并由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组织的该柬埔寨研修班一行,在中国知名水溶肥企业广西喷施宝公司,分别对其生产车间、试验示范田、以及设在合浦县的喷施宝水稻试验示范基等进行了实地考察。

考察期间,柬埔寨农业立法部官员Soklin Thong 介绍,近年来,柬埔寨农业的种植主要依靠进口的化肥,也有一些中国的化肥企业到当地投资。

但他认为,从长远来看,过多的使用化肥对农业的发展来说不是很好。

Soklin Thong 表示,希望柬埔寨能引进更好的生物肥料,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颖泰生物子公司拟向参股公司常隆农化增资1444万 近日,北京颖泰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山东福尔有限公司的参股子公司江苏常隆农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隆农化”)拟将注册资本由人民币 2.58亿元增加到人民币 2.96亿元,即江苏常隆农化有限公司新增注册资本人民币 3800万元,其中山东福尔认缴出资人民币 1444万元,常隆农化其他现有股东认缴出资人民币 2356万元。

公告称,本次投资有利于增强常隆农化资本实力,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常隆农化和公司的整体发展和长远规划。

cb100200水稻高产优质等重要性状的分子机制和设计育种研究

cb100200水稻高产优质等重要性状的分子机制和设计育种研究

项目名称:水稻高产、优质等重要性状的分子机制和设计育种研究首席科学家:薛勇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二、预期目标1、本项目的总体目标:通过项目的实施,保持和提升我国在水稻基因组和分子育种研究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加强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水稻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建立我国水稻分子改良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指导水稻品种的分子改良。

2、五年预期目标:克隆50个左右的水稻重要功能基因,阐明3-5个重要农艺性状控制的分子机理,获得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功能基因专利2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篇左右;建立高效水稻杂交育种和分子育种体系,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遗传改良品系和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分子改良品种1-2个。

三、研究方案1)学术思路:针对我国水稻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高产、优质和抗逆等问题,本项目以重要农艺性状为对象,综合应用分子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手段,研究水稻株型、育性、种子形成,淀粉代谢调控和光温胁迫应答的分子机理,克隆鉴定相关的关键基因并阐明其功能,为解决我国水稻优良品种培育中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提供创新性研究成果。

2)技术途径:本项目将根据研究任务和目标,充分利用已有的水稻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的资源和信息平台,主要以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等为主要研究手段,开展水稻株型、育性、种子形成,淀粉代谢和环境胁迫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控制机理的研究。

采用的主要研究路线有四个:第一,重要功能基因克隆及其作用网络的研究;第二,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组研究;第三,杂交育种技术的改良和完善;第四,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设计和改良。

通过发挥我们已有研究工作基础以及研究队伍的技术特点,阐明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分子控制的机理,为分子改良和设计重要农艺性状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推动我国育种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并对解决重要的植物科学中复杂性状调控的问题做出贡献。

栽培稻抗旱性相关性状QTL定位及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栽培稻抗旱性相关性状QTL定位及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江西农 业学报 2 1 ,3 7 :9— 2 0 12 ( ) 8 9
AcaAgiu ua in x t rc h reJa g i
栽 培 稻抗 旱性 相 关性 状 Q L定位 及 分子 育种研 究进展 T
聂元元 蔡耀辉 付 红 李永辉 毛凌华 , , , , , 颜龙安 , 余瑞新。罗军元 颜满莲 , ,
(. 1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水稻研究所 、 国家水稻改 良中心南 昌分中心 , 江西 南昌 300 ;. 320 2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 江西 南 昌 300 ; 3 20 3 江西省邓家埠水稻原种场 , . 江西 余江 350 ) 32 6

要: 综述 了近年来栽培稻抗旱性相 关性状 Q L定位及分子 育种研 究进展 , T 针对 当前水稻抗旱研 究 中存在的 问题 , 提
性进行 Q L定位研究 以来 , a 等 对与根系穿透力 , T Ry Pi 等 对不 同时期最大根长 、 re c 根粗和根体积 , aa Y dv 等u一 - 对根粗、 最大根长、 总根长、 深根重、 根重和根茎 比 都作了分子标记定位。V n p sd等 发 现干旱 胁迫 eur a a 下作物产量 与最大根长成正 比; au等 发现第 4染 Bb
( r gt sae 、 Do h Ecp )避旱性 ( eyr i vi ne 、 u D hd tnA o ac )耐旱 ao d
临极大的挑战。在 中国, 栽培稻是重要 的粮食作物之一 , 其播种 面积 和 总产量 分别 占全 国粮 食 作物 的 13和 / 4 %。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干旱 , 0 但不 同生 育阶段受旱造成的损失不 同, 中生殖生长期受旱影响 其 最大, 移栽期次之。分蘖期受旱 , 水稻 的生长受到抑制 , 甚至一部分叶片受旱枯死 , 但只要干旱持续时间不太长 ,

水稻叶片低温应答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水稻叶片低温应答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水稻叶片低温应答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高田祥;喻娟娟;孙晓梅;戴绍军【期刊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46)005【摘要】In recent years,high-throughput proteomic investigations have provided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understanding low temperature response mechanism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leaves.In this paper,the diverse patterns of 504 low temperature response proteins in rice leaves under various low temperature stress conditions (5 ~15 ℃ for 0 ~8 d) were analyzed.This provides new clu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gulatory and metabolic pathways in rice leaves in response to low temperature,including photosynthesis,carbohydrate and energy metabolism,stress and defense,transcription and protein metabolism,signal transduction,membrane and transport.These also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breeding high quality varieties of rice.%近年来,人们利用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水稻(Oryza sativa L.)叶片低温应答过程中蛋白质组的动态变化特征,在水稻叶片中鉴定到了504种低温响应蛋白质.系统分析了这些蛋白质的丰度变化模式,综述了水稻叶片应对不同程度低温胁迫(5 ~15℃处理0~8d)过程中参与光合作用、糖类与能量代谢、胁迫与防御、转录与蛋白质代谢、信号转导,以及膜与转运等过程中的蛋白质丰度变化特征,为全面理解水稻低温应答的分子网络调控机制提供了线索.【总页数】6页(P707-712)【作者】高田祥;喻娟娟;孙晓梅;戴绍军【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上海200234;东北林业大学盐碱地生物资源环境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40;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5.78【相关文献】1.植物叶绿体盐逆境应答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J], 暴雪松;李莹;喻娟娟2.植物叶片H2O2胁迫应答蛋白质组学分析 [J], 孙晓梅;喻娟娟;高田祥;孙旭武;戴绍军3.水稻品种"佳辐占"应答细菌性条斑病病原菌侵染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J], 陈芳育;黄青云;张红心;林涛;郭玉春;林文雄;陈亮4.香蕉幼苗叶片响应低温胁迫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J], 孙勇;王丹;仝征;杨倩;常丽丽;王力敏;何丽平;王旭初5.苹果叶片应答轮纹病菌胁迫的叶绿体蛋白质组学分析 [J], 肖龙;张彩霞;宗泽冉;田义;张利义;丛佩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a2+对萌发成苗期水稻生长的影响

Ca2+对萌发成苗期水稻生长的影响

㊀㊀2021年第62卷第11期2191收稿日期:2021-09-13基金项目: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BY2020257);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201910323029Y);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919011XJ)作者简介:张雯霞(1988 ),女,江苏泰州人,讲师,硕士,从事水稻栽培研究工作,E-mail:wxzhang@;诸文杰(1998 ),男,江苏南京人,学士,E-mail:zhuwj9893@㊂文献著录格式:张雯霞,诸文杰,李伟,等.Ca 2+对萌发成苗期水稻生长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1):2191-2193.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11124Ca 2+对萌发成苗期水稻生长的影响张雯霞,诸文杰∗,李伟,王欢欢,王欣彤,闵煜,张朱奕(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江苏淮安㊀223300)㊀㊀摘㊀要:Ca 2+是重要的营养元素和细胞信号分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㊂目前,对于水稻种子萌发成苗阶段Ca 2+的作用还不明确㊂本研究对水稻萌发成苗阶段的幼苗进行不同浓度的Ca 2+处理,发现幼苗的枝条长㊁枝条鲜重和干重以及叶片色素含量均显著下降㊂然而,低浓度Ca 2+处理促进了根的生长㊂因此,在水稻萌发成苗阶段不需要补充外源Ca 2+㊂关键词:水稻;幼苗;Ca 2+;生理效应中图分类号:S51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1)11-2191-03㊀㊀钙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㊂Ca 2+决定细胞壁的结构强度,其浓度升高抑制细胞伸长,而浓度降低促进细胞和组织生长[1]㊂Ca 2+浓度控制细胞膜的通透性[1]㊂此外,Ca 2+还是细胞内普遍存在的第二信使,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㊂植物细胞内存在各种Ca 2+感受器,如钙调蛋白(CaM)㊁钙调蛋白类似蛋白(CaM-Like)㊁Ca 2+依赖蛋白激酶㊁钙调磷酸酶B 类蛋白等[2]㊂这些Ca 2+感受器在转录调控中的功能与它们的亚细胞分布有关㊂Ca 2+浓度变化改变Ca 2+感受器活性,进而调控转录因子,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㊂现已查明,Ca 2+信号转导参与植物细胞分裂㊁光合作用㊁酶活性调控等各种生物学过程,并与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应答密切相关[1-2]㊂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㊂水稻也是单子叶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式生物㊂研究表明,用CaCl 2溶液浸种或对水稻幼苗进行适当浓度的Ca 2+处理能显著促进幼苗生长㊁提高幼苗活力㊁增强幼苗对非生物胁迫的抗性㊂宋松泉等[3]对二叶期的杂交水稻幼苗进行不同浓度的Ca 2+处理,发现低浓度的Ca 2+能有效促进幼苗生长,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㊁净光合作用速率以及植株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等㊂此外,植株的有效穗㊁结实率㊁千粒重和谷物产量也明显增加㊂徐秋曼等[4]发现,低浓度的Ca 2+能提高杂交稻幼苗的干物质重㊁健壮度㊁根系活力和过氧化氢酶活性㊂周焱等[5]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㊂Ca 2+处理能有效提高盐胁迫下水稻幼苗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强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增加细胞膜的稳定性,进而增强耐盐性[6]㊂Ca 2+处理能改善盐胁迫下水稻幼苗的光合作用[7]㊂缺Ca 2+的水稻幼苗在低温下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破坏严重,而加入适当浓度的Ca 2+可显著减轻低温胁迫下稻苗的电解质渗漏,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保护叶绿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免遭破坏[8]㊂用CaM 抑制剂阻碍Ca 2+-CaM 信号转导,降低干旱㊁盐和低温胁迫下水稻幼苗存活率㊁相对含水量和生长量,说明Ca 2+-CaM 信号系统在水稻幼苗抗逆性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9]㊂此外,将水稻种子用CaCl 2浸种可提高幼苗的耐盐[10]㊁耐旱[11]和耐冷性[12]㊂施用硅钙镁钾肥和钙镁磷肥能显著降低水稻糙米中的镉含量[13],提高水稻产量[14]㊂另一方面,高浓度的Ca 2+(>5.5mmol㊃L -1)会抑制水稻幼苗生长[5]㊂用150mmol㊃L-1的Ca 2+处理能诱导水稻愈伤组织细胞DNA 片段化[15]㊂目前,Ca 2+对水稻效应的研究主要是通过CaCl 2浸种或者对二叶期以上的幼苗用Ca 2+处理来2192㊀㊀2021年第62卷第11期进行的㊂然而,水稻种子萌发后至二叶阶段Ca2+的作用还不明确㊂本研究对水稻种子萌发后的幼苗进行不同浓度的Ca2+处理和生理分析,旨在为水稻中Ca2+的作用机制以及水稻栽培等提供参考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水稻幼苗Ca2+处理㊀㊀本实验使用的水稻材料为粳稻品种中花11 (Oryza sativa ssp.japonica)㊂水稻种子用5%的次氯酸钠溶液灭菌20min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于37ħ黑暗条件下浸种48h㊂将露白的水稻种子播种于培养皿内湿润的滤纸上,于14h/10h(白天/黑夜)光周期㊁30ħ/25ħ(白天/黑夜)温度周期㊁500μmol㊃m-2㊃s-1光照强度㊁70%相对湿度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2d,根长达到0.5cm 后,取生长一致的幼苗进行不同浓度的Ca2+处理㊂Ca2+处理在去离子水内进行,分别设置0㊁0.5㊁1.0㊁6.0mmol㊃L-14个Ca2+浓度,Ca2+以CaCl2的形式加入㊂随后,幼苗在上述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7d后取样测量相关性状㊂1.2㊀生物量的测量㊀㊀每处理取30棵幼苗,用吸水纸吸干水分,分别测定枝条长㊁根长㊁枝条鲜重和根鲜重㊂随后,将枝条和根样品在105ħ下杀青30min,80ħ烘干至恒重后,称量不同处理㊁不同组织的干重㊂1.3㊀色素含量的测定㊀㊀每份样品称取0.06g叶片,剪碎后转入50mL 离心管中,加入20mL80%的丙酮,于室温避光放置48h,期间多次混匀㊂用25mL容量瓶定容,利用Turner扫描分光光度计(美国)分别测定663㊁645和470nm下的吸光度㊂利用Arnon公式计算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㊂1.4㊀统计分析㊀㊀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23.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设置为0.05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Ca2+对幼苗生长的影响㊀㊀不同浓度的Ca2+处理以后,幼苗的枝条长显著下降,且浓度越高,枝条长下降越明显(图1和图2)㊂然而,低浓度的Ca2+(0.5和1.0mmol㊃L-1)处理后,幼苗的根长显著增加,而高浓度Ca2+(6.0mmol㊃L1)处理下幼苗根长显著下降㊂不同浓度的Ca2+处理以后,幼苗枝条的鲜重均图1㊀不同浓度Ca2+处理下植株表型显著下降,而根鲜重在0.5mmol㊃L-1Ca2+处理下显著增加,但在1mmol㊃L-1Ca2+处理下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并在6mmol㊃L-1Ca2+处理下显著下降㊂不同组织干重变化与鲜重一致㊂柱间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㊂图3同㊂图2㊀不同浓度Ca2+处理后植株的生物量2.2㊀Ca2+对幼苗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㊀㊀不同浓度Ca2+处理后,幼苗叶片叶绿素a㊁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下降,且Ca2+浓度越高,下降越明显㊂然而,Ca2+处理后叶片叶绿素a/ b升高㊂此外,Ca2+处理后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下降(图3)㊂图3㊀不同浓度Ca2+处理后幼苗叶片色素含量3 小结与讨论Ca2+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是细胞信号转导的重要信号分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㊂缺少Ca2+的水稻幼苗干物质量㊁叶绿素含量㊁根系活力等均下降[3-5]㊂然而,过量的Ca2+会造成胁迫,抑制种子萌发㊁影响光合作用㊁干扰Ca2+信号转导等,进而抑制植物生长[16]㊂本研究在水稻萌发成苗前进行不同浓度的Ca2+处理,发现即使是低浓度的Ca2+(0.5mmol㊃L-1)也会抑制枝条生长,降低叶片色素含量㊂但低浓度的Ca2+(0.5mmol㊃L-1)处理促进了根的生长㊂水稻种子萌发至二叶期主要由胚乳提供生长所需物质㊂因此,在此时期补充外源Ca2+可能对枝条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㊂此外,过量的Ca2+可能造成细胞代谢紊乱,干扰叶绿素的合成㊂虽然Ca2+抑制枝条的生长,但却促进根的生长[1]㊂本研究表㊀㊀明,在水稻萌发成苗阶段可能不需要补充外源Ca2+㊂参考文献:[1]㊀HEPLER P K.Calcium:a central regulator of plant growth anddevelopment[J].The Plant Cell,2005,17(8):2142-2155.[2]㊀GALON Y,FINKLER A,FROMM H.Calcium-regulatedtranscription in plants[J].Molecular Plant,2010,3(4):653-669.[3]㊀宋松泉,吴令辉,林波.Ca2+对杂交水稻幼苗生长及谷产量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5(1):24-28. [4]㊀徐秋曼,陈宏,程景胜.外源Ca2+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J].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9(4):49-53,58.[5]㊀周焱.Ca2+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3):12-14.[6]㊀朱晓军,梁永超,杨劲松,等.钙对盐胁迫下水稻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5,42(3):453-459.[7]㊀朱晓军,杨劲松,梁永超,等.盐胁迫下钙对水稻幼苗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0):1497-1503.[8]㊀梁颖,王三根.Ca2+对低温下水稻幼苗膜的保护作用[J].作物学报,2001,27(1):59-64.[9]㊀宗会,刘娥娥,郭振飞,等.Ca2+㊃CaM信使系统与水稻幼苗抗逆性研究初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1(1):63-65,67.[10]㊀徐芬芬,叶利民,王海勤,等.CaCl2浸种对水稻幼苗抗盐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9,38(12):44-45,47.[11]㊀卢少云,黎用朝,郭振飞,等.钙提高水稻幼苗抗旱性的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1999,13(3):161-164. [12]㊀李美如,刘鸿先,王以柔,等.水稻幼苗冷锻炼过程中钙的效应[J].植物学报,1996,3(9):735-742. [13]㊀张剑,卢升高.12种钝化剂在镉污染稻田上的应用效果对比[J].浙江农业科学,2020,61(12):2527-2529,2604.[14]㊀胡铁军,张怀杰,应小军,等.硅钙磷镁钾肥对晚稻甬优1540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20,61(5):995-997.[15]㊀杨征,蔡陈棱,何光存,等.Ca2+诱导水稻细胞DNA片段化的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1(S3):185.[16]㊀檀龙颜,马洪娜.植物响应钙离子胁迫的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报,2017,53(7):1150-1158.(责任编辑:王新芳)。

水稻及早霜霉菌对病原分子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

水稻及早霜霉菌对病原分子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

水稻及早霜霉菌对病原分子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水稻,是我们国家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它的种植面积广,产量高,对于国家的经济和民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会遭受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其中之一就是早霜病。

对于这种病害的防治,一个重要的方向是研究水稻对早霜霉菌的免疫应答机制。

本文将分析水稻及早霜霉菌对病原分子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

1.水稻的免疫系统水稻作为一种普遍种植的农作物之一,必须具有一套有效的免疫系统来应对病虫害等问题。

水稻免疫系统是由一系列信号通路和调节机制构成的,这些机制协同作用,在外部危机到来时对抗病原体入侵。

2.早霜霉菌的致病分子早霜霉菌是一种危害性较强的病原体,它的致病分子主要包括一种叫做珊瑚菌素的分子和一些寄生于水稻体内的菌丝体。

这些分子能够破坏水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植株生长受到阻碍,甚至凋谢死亡。

3.水稻对早霜霉菌的防御机制为了有效防御早霜霉菌的危害,水稻会采取一系列防御措施。

首先是感应型免疫反应,在遭遇早霜霉菌的攻击后,水稻细胞会在保证自身完整性的前提下识别病原物,并且产生一些信号分子,诱导免疫反应的发生。

其次是效应型免疫反应,在产生免疫信号后,水稻会启动一些效应型免疫反应,包括调节异源性信号和产生免疫相关分子等等,最终从而有效地保护植株免受早霜霉菌的破坏。

4.早霜霉菌对免疫应答的克服但是,早霜霉菌也会对水稻的免疫应答机制进行克服。

由于珊瑚菌素分子具有免疫抑制功能,水稻免疫应答会受到严重干扰,从而增强了早霜霉菌的致病能力。

除此之外,早霜霉菌的一些酶类分子能够破坏水稻细胞壁和细胞骨架,导致感染途径更加畅通,从而更加容易造成危害。

综上所述,水稻及早霜霉菌对病原分子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多种机制和分子。

在今后的研究和防治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提高对于水稻和病原体等复杂系统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农作物病害问题。

水稻叶极性发育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水稻叶极性发育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水稻叶极性发育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范玉斌;梁婉琪
【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2)001
【摘要】水稻叶由叶片和叶鞘组成,连接叶片和叶鞘的叶枕上着生有叶舌、叶耳等结构.叶片是水稻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的大小、形状和叶夹角是构成水稻株型的关键因素,对水稻叶片发育机制的阐释将有助于水稻株型改良和产量提高,而叶极性建立又与水稻叶片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对水稻叶极性建立相关基因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期为今后水稻株型改良提供一些参考.
【总页数】7页(P16-22)
【作者】范玉斌;梁婉琪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2002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01
【相关文献】
1.水稻叶片叶绿体发育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J], 赵剑;吴军;林冬枝;董彦君
2.水稻叶倾角分子机制及育种应用的研究进展 [J], 胡娟;林晗;徐娜;焦然;戴志俊;鲁草林;饶玉春;王跃星
3.中科院遗传所杨维才研究组揭示OsPID调控水稻花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 [J],
4.水稻光叶性状及表皮毛发育研究进展 [J], 柳蕾;孙健;吴殿星;舒小丽
5.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软骨发育不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J], 娜木罕;韦宜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叶片形态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水稻叶片形态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水稻叶片形态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蔡晶;王晓光;季芝娟;李西明;杨长登;马良勇
【期刊名称】《中国稻米》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稻叶形态是水稻株型改良的重点,本文介绍了叶形和叶色在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水稻叶片形态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7页(P5-11)
【作者】蔡晶;王晓光;季芝娟;李西明;杨长登;马良勇
【作者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6;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6;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6;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6;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6;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
【相关文献】
1.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rn(二)水稻稻瘟病菌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何月秋;唐文华
2.水稻雄性不育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代贵金;王彦荣;华泽田;尹金梅
3.水稻落粒性的遗传进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吴国灿;汤凯毅;程云铃;陈若平
4.水稻粒重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阮班普;田福宽;马伯军;高振宇
5.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朱世华;汪向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1期2014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AGRICULTURAL SCIENCE)Vol.32No.1 Feb.2014文章编号:1671-9964(2014)01-0016-07 DOI:10.3969/J.ISSN.1671-9964.2014.01.004收稿日期:2013-01-22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强优势水稻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2011AA10A101)作者简介:范玉斌(1986-),男,硕士生,研究方向:水稻分子生物学,E-mail:fanyubin137168@163.com;梁婉琪(1973-)为本文通讯作者,女,研究员,研究方向:水稻发育生物学,E-mail:wqliang@sjtu.edu.cn水稻叶极性发育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范玉斌,梁婉琪(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200240)摘 要:水稻叶由叶片和叶鞘组成,连接叶片和叶鞘的叶枕上着生有叶舌、叶耳等结构。

叶片是水稻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的大小、形状和叶夹角是构成水稻株型的关键因素,对水稻叶片发育机制的阐释将有助于水稻株型改良和产量提高,而叶极性建立又与水稻叶片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密切相关。

基于此,本文对水稻叶极性建立相关基因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期为今后水稻株型改良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水稻;叶;极性中图分类号:S511.01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of Leaf PolarityEstablishment in RiceFAN Yu-bin,LIANG Wan-qi(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Abstract:The leaf of rice consists of a leaf blade and a leaf sheath linking by the laminar joint that containsapair of auricles and ligules.Leaves are the main photosynthetic organs in rice.The size,shape and angel ofleaf are of key components contributing to the desirable rice architecture.Study on the leaf developmentalmechanism i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architecture and increasing grain yields of rice.Establishment ofpolarity is one of the critical processes during the leaf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reviewed recent advanceson molecular mechanism of leaf polarity establishment in rice,intending to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molecular design of desirable leaf morphology in the future.Key words:rice;leaf;polarity 叶片是水稻(Oryza sativa)光合作用主要器官,是重要的“源”组织。

叶片大小、形状及叶夹角影响着叶面积指数、冠层光合效率等重要生理指标,从而影响水稻的产量;因此,叶片形态是水稻株型改良的主要对象之一[1]。

水稻叶发育分为叶原基起始、极性建立、组织分化和叶片延展等几个阶段,极性建立是影响叶片形态的重要过程。

叶作为一种不对称性的侧生器官,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3个轴向的极性建成:“基-顶”轴向(从叶基指向叶尖)、“近-远”轴向(上表面-下表面)和“中-侧”轴向(由中脉指向左右两边叶缘)[2]。

水稻叶呈带状,叶片位于叶的顶部,叶鞘位于叶第1期范玉斌,等:水稻叶极性发育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的基部,与茎节相连,二者连接处具有叶枕、叶舌和叶耳等结构,叶舌分布在叶片近轴面。

叶片沿茎干排布并以一定叶夹角向外伸展。

水稻叶片沿近-远轴向呈极性分化,近轴面上表皮细胞中分布有由薄壁细胞组成的泡状细胞,居于2个维管束之间。

叶片维管束木质部位于近轴端,靠近上表皮;韧皮部位于远轴端,靠近下表皮。

与双子叶植物不同,水稻等单子叶植物叶肉细胞没有分化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上下表皮中气孔数目也几乎一致,因此被称为等面叶;这种叶片结构形成与水稻叶片较直立、双面受光均匀的生长特性有关,但其具体分子机制目前还不清楚。

在叶片维管束的近轴和远轴端及叶鞘的下表皮均可发现有厚壁细胞[3]。

在过去的20多年里,通过对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叶发育缺陷突变体的系统分析,发现了多个参与叶极性建立的关键调节因子,并参与构成叶极性建成过程复杂调控网络;不过,目前有关极性建成调节因子在水稻等单子叶植物中的研究还较少。

尽管单子叶植物(水稻等)和双子叶(拟南芥)的叶具有相同生物学功能和类似的扁平形态,不过组成部分和结构特点不尽相同。

叶的极性建成机制同样在双子叶和单子植物中既有相似之处,也分别各具特点。

本文在对水稻叶极性建成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基础上,将其与拟南芥等双子叶植物叶形态建成机制加以比较,以期为今后水稻株型改良提供一些参考。

1 基顶轴极性发育玉米(Zea mays)和水稻等单子叶植物的叶枕包括叶舌和叶耳等特殊结构,具有连接叶片与叶鞘功能。

SBP(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Protein)家族成员LIGULELESS1(LG1)基因在单子叶植物叶舌等结构的发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水稻OsLG1与玉米ZmLG1、大麦(Hordeum vulgare)HvLG1具有高度同源性,主要在幼叶的叶枕部位表达。

OsLG1突变体缺少叶舌、叶耳及叶枕等基部组织,叶片与叶鞘连在一起;突变体呈现叶夹角变小和直立表型,与玉米lg1突变体、大麦lg突变体表型相似。

LG1基因的功能缺失影响了叶舌前体细胞的细胞分裂,但其具体分子机制还有待研究[4]。

双子叶植物拟南芥中LG1同源基因AtSPL8并不参与叶片发育,而是参与调节花药早期发育;拟南芥叶片和叶柄交界处无叶舌和叶耳结构,这种功能上的分化是可以预期的[5]。

对单、双子叶植物叶片发育机制的研究发现,KNOX(KNOTTED-like homeobox)基因家族成员表达的正确关闭对于叶原基起始以及建立正确的叶片基顶轴十分重要[6]。

KNOX基因家族是植物中发现最早的具有同源异型盒的基因家族,依据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可以分为2个亚家族,其中I类KNOX基因成员主要在茎尖分生组织(Shootapical meristem,SAM)的不同区域中表达。

对于水稻、玉米和拟南芥等单叶类型的植物来说,I类KNOX基因的表达局限于SAM和茎中。

当新生的叶原基在SAM边缘起始时,I类KNOX基因的表达被关闭。

水稻中有7个I类KNOX基因,包括OSH1、OSH3、OSH6、OSH10、OSH15、OSH43和OSH71,其中OSH1、OSH6、OSH15、OSH43和OSH71在叶片中的异位表达引起叶基顶轴发育的异常。

强表型植株表现为叶只有叶鞘部分,叶片部分发生缺失。

在表型较弱的植株中,叶片和叶鞘的分界线变模糊,叶鞘结构侵入到叶片的近轴面部分;在叶片和叶鞘的交界处叶舌叶耳结构通常发生缺失,而在叶片基部的近轴面处有异位的叶舌结构[7]。

在玉米KNOTTED1的显性突变体Kn1-DL中,由于KNOTTED1在叶片边缘或中脉远端的异位表达,引起叶边缘出现异位的叶鞘或是叶片分叉。

这些观察表明I类KNOX基因在单子叶植物叶的基顶轴特征建立,特别是叶片和叶鞘正确位置及交界处特征建立过程中具有保守的功能[8]。

2 近-远轴极性发育近-远轴极性建立是叶片正常发育,形成扁平、伸展形态的必须因素。

拟南芥和玉米研究结果表明,有多个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参与调节叶近-远轴极性建立和维持,并有2条小RNA途径控制这些转录因子表达,形成复杂调控网络。

目前水稻叶近-远轴极性发育研究还较少,探明水稻叶的近-远轴极性发育对了解水稻叶发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1 HD-ZIP III基因家族在叶发育中的作用同源异型-亮氨酸拉链(HD-ZIP)蛋白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包含1个高度保守的同源异型结构域(Homeodomain,HD)和1个亮氨酸拉链(LucineZipper,LZ)结构域。

通过LZ结构域相互作用,HD-ZIP蛋白以二聚体形式与靶DNA结合。

根据HD-ZIP结合DNA序列的特异性、基因结构、71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第32卷其他结构域的有无及其生物学功能,HD-ZIP转录因子家族可以分为4个亚类(I,II,III和IV)。

HD-ZIP III类基因参与茎尖分生组织的发育、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侧生器官近轴面特征建立等多个重要生物学过程的调节[9]。

拟南芥HD-ZIPIII基因亚家族有5个成员,其中PHABULOSA(PHB)、PHAVOLUTA(PHV)、REVOLUTA(REV)3个成员参与了叶片近轴面特征建立,这些基因在拟南芥侧生器官中的表达呈极性进行分布,主要分布在近轴面区域,是侧生器官近轴面特征建立与维持的重要调控因子[10]。

水稻中HD-ZIP III亚家族也有5个成员,包括Oshox10/OSHB1,Oshox9/OSHB2,Oshox33/OSHB3,Oshox32/OSHB4和Oshox29/OSHB5[11]。

拟南芥中HD-ZIP III基因亚家族成员的表达受到小RNA分子miR166的调节,而序列分析表明水稻同源基因中都存在miR166的结合位点,推测水稻中这些基因的表达可能也受到小RNA的调节。

OSHB1-OSHB4在水稻SAM的中心区域、叶原基的近轴面细胞、叶片边缘区及维管束木质部中表达,而OSHB5仅在叶片韧皮部中表达。

目前在水稻中只分离到OSHB4的TOS17插入株系中并没有观察到明显表型改变。

相关研究证明,该类基因参与水稻叶近-远轴极性的建立,说明HD-ZIP III基因家族成员间可能存在功能冗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