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1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类别:必修学分/学时:4/64理论学时:64课内实践学时:0适用对象:汽车服务工程开课单位/教研室:机械工程教研室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目标1、课程设置目的:汽车是现代化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之一。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汽车发动机原理”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汽车发动机性能评价指标、提高性能指标的途径、发动机的基本工作过程(换气过程及混合气形成和燃烧过程)、发动机特性等,并介绍排气污染和噪声振动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内燃机理论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1)掌握发动机实际循环及指示指标、有效指标、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与分析;(2)掌握充气系数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与提高充气系数的措施;(3)掌握汽油机和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基本理论和调整方法;(4)掌握负荷特性、速度特性、调速特性、万有特性曲线的制取方法与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提高汽车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降低排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结合相关的知识灵活分析、综合判断、评价发动机工作的基本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四、教学基本要求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方式为期末采用卷面闭卷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考试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五、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选用教材:张志沛.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三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72、参考资料:[1] 颜伏伍.汽车发动机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10[2] 许兆棠,黄银娣.汽车构造(上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8执笔:李占妮审核:龚冬梅制(修)订时间:2013-08。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设计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设计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设计摘要汽车发动机是一种能够将燃料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在汽车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原理以及在汽车理论课程设计中的应用,详细讲解其构成、工作原理以及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汽车发动机的基础知识1.1 汽车发动机的概念汽车发动机是指一种能够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通过内燃作用驱动汽车的动力装置。

1.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按照结构分类,汽车发动机可以分为四种:直列式发动机、V型发动机、W型发动机和逆向双方向发动机。

按照供能方式分类,又可以分为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两大类。

1.3 汽车发动机的构成•缸体:包裹发动机的大部分部件•活塞:连接连杆、从而转化单向线性运动为旋转运动•气门和进气道:调节空气进出缸内•点火塞(汽油发动机)或者喷油嘴(柴油发动机)•燃油系统(汽油发动机)或者柴油喷射系统(柴油发动机)•发电机:提供电力给汽车使用1.4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为:在燃烧室中,将燃料和空气混合后着火,燃烧产生高温和高压,使活塞产生运动,从而转动曲轴,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第二章:课程设计2.1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汽车发动机理论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汽车发动机,并在实践中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2.2 课程设计的内容此次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1.汽车发动机的动态模拟:利用MATLAB等技术对汽车发动机进行较为真实的模拟,让学生学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并锻炼数据分析的能力。

2.发动机拆解:将一个发动机拆分为各个部件,并通过物理实验进行相关操作,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部件的功能和组成关系。

3.实际操作: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对发动机进行实际操作,学习更加深入。

2.3 课程设计过程1.建立学生学习小组2.汽车发动机的理论学习和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3.组织学生进行动态模拟实验4.发动机拆解与组装实验5.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汽车发动机第三章:总结汽车发动机是整个汽车的心脏,其工作原理和性能对整个汽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第一章:发动机概述1.1 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1.2 发动机的分类1.3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1.4 发动机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内燃机工作原理2.1 内燃机的工作循环2.2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2.3 内燃机的燃烧过程2.4 内燃机的排放控制第三章:发动机主要部件3.1 气缸体与气缸盖3.2 活塞与连杆3.3 曲轴与飞轮3.4 配气机构3.5 燃油系统第四章:汽车理论4.1 汽车的动力学4.2 汽车的阻力4.3 汽车的制动4.4 汽车的操控性第五章: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5.1 发动机的维护保养知识5.2 发动机的故障诊断5.3 发动机的维修方法5.4 发动机的更换部件第六章:汽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6.1 燃油喷射系统的作用6.2 开环燃油喷射系统6.3 闭环燃油喷射系统6.4 直喷式与歧管喷射式燃油喷射系统第七章:柴油发动机原理与技术7.1 柴油发动机的特点7.2 柴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7.3 柴油发动机的喷油泵与喷油器7.4 柴油发动机的排放控制技术第八章: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8.1 ECU的功能与结构8.2 ECU的工作原理8.3 ECU的编程与升级8.4 ECU在发动机控制中的应用第九章:汽车动力系统匹配与优化9.1 动力系统匹配的原则9.2 发动机与变速箱的匹配9.3 动力系统的优化方法9.4 动力系统的节能与环保技术第十章:汽车发动机发展趋势与新技术10.1 混合动力发动机10.2 燃料电池发动机10.3 发动机轻量化材料10.4 发动机智能化与自动化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重点关注发动机的功能,以及它在汽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补充和说明发动机不仅是汽车的动力源泉,还直接关系到汽车的性能、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水平。

二、内燃机的工作循环:重点关注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和四个冲程。

补充和说明内燃机的工作循环是发动机运行的基础,对其深入了解有助于理解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二版教学设计简介《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是汽车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和整车系统的基本理解和掌握。

本文是第二版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介绍。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掌握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2.理解汽车发动机的多种工作循环方式;3.学会描述和分析汽车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的各种现象;4.实验室操作,练习汽车发动机检修和维护技能。

教学内容第一章汽车发动机基本原理1.1 汽车发动机概述 - 了解汽车发动机基本概念和分类 - 掌握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1.2 汽车发动机热力循环 - 学习发动机的热力循环方式 - 描述理想化的热力循环过程1.3 汽车发动机运动学 - 了解汽车发动机各部件的运动规律 - 利用运动学方法分析发动机工作第二章汽车燃油系统2.1 燃油系统准备 - 介绍常用的燃油和燃料添加剂 - 学习燃油的性能和安全储存方法2.2 燃油供给系统 - 掌握燃油供给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 - 了解不同类型的供油系统2.3 燃油喷射系统 - 学习不同类型的燃油喷射系统 - 描述喷射系统原理和过程第三章汽车点火系统3.1 点火系统介绍 - 学习点火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描述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3.2 火花塞及其性能 - 介绍火花塞的结构和性能指标 - 分析火花塞故障的原因和处理方法3.3 点火控制策略 - 认识点火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 描述控制策略和相关功能第四章汽车排放控制技术4.1 排放减少技术 - 了解各种控制技术和排放减少方法 - 认识发动机排放标准和法规4.2 排放控制系统 - 学习常用的排放控制系统 - 描述排放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组成4.3 排放检测方法 - 介绍常用的排放检测方法 - 分析排放测试结果教学方法1.教师主讲2.学生讨论3.实验室操作结合理论授课与实验室操作,加强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汽车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部份辅导大纲

汽车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部份辅导大纲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辅导要点一推荐教材推荐教材为《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2版)冯健璋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二对社会助学的建议一、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二、应把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明白得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避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付学习方式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忙,依托自己学通”的方式。

五、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踊跃启发引导。

六、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育,专门是自学能力的培育,要引导学生慢慢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进程中擅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定,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二者不完满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八、助学学时:本课程共6学分,建议总课时96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派如下:因此辅导重点为《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2版)第二、3、六、7、八、12~17章的内容。

三参考题型参考题型:单项选择题(约14小题)、多项选择题(约6小题)、判定改错题(约6小题)、简答题(约6小题)、论述题(约2小题)等。

四、样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题分,共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项选择或未选均无分。

发动机的动力是经聚散器、变速器、传动轴传给以下哪个总成【】A 减振器B 转向节C 驱动桥D 从动桥(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题分,共分)在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项选择、少先或未选均无分。

汽车底盘由以下哪些系统组成【】A 传动系B 行驶系C 车身系D 制动系E 转向系(三)判定改错题(本大题共小题,每题分,共分)判定正误,将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简述正确答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2. 课时安排:共20课时,每课时45分钟3. 授课对象:汽车工程专业学生4. 教学目标:a. 了解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b. 掌握汽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公式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1. 发动机概述(2课时)a. 发动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发动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2. 发动机的两大机构(4课时)a. 燃烧室和气缸b. 活塞、连杆和曲轴3. 发动机的四大系统(6课时)a. 燃油系统b. 冷却系统c. 润滑系统d. 点火系统4. 汽车理论(4课时)a. 汽车动力学b. 汽车制动学c. 汽车操纵稳定性5. 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4课时)a. 故障诊断方法b. 维修工具和设备c. 故障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基本概念、公式及故障诊断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故障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发动机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20%(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 期末考试:20%(全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2. 课件:教师自制的PPT课件3. 实验室设备:发动机实验台架、汽车制动实验台架等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故障案例、视频教程等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汽车发展历程的视频,引出发动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采用PPT课件,详细讲解发动机的五大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发动机故障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7. 汽车的综合性能评估,包括性能指标、测试与评估方法以及使用与维护。
难点解析:
1.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特别是四冲程发动机和两冲程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及其区别。
2. 发动机的排放控制技术,以及相关设备的原理和作用。
3. 发动机的构造、维修和故障诊断与排除,需要对发动机内部结构有深入的理解。
4. 汽车的动力学、制动理论、操控性理论以及节能与环保技术的相关物理概念和理论。
讲解冷却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如检查冷却液的量、散热器的清洁度等,以及冷却系统故障的排除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解决冷却系统的问题。
第七章: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7.1 润滑系统的作用与组成
讲解润滑系统的作用,如减少发动机内部磨损、散热等,以及润滑系统的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润滑系统的基本构成。
7.2 润滑系统的原理与维护
1. 发动机的定义、分类、性能指标以及作用。
2.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包括四冲程发动机和两冲程发动机。
3. 发动机的排放控制技术,以及排放减少的方法。
4. 发动机的构造、维修和故障诊断与排除。
5. 汽车的动力学、制动理论、操控性理论以及节能与环保技术。
6. 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燃油系统以及电子控制系统的原理、维护和故障诊断与排除。
第二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1 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
讲解吸气、压缩、燃烧、排气四个冲程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2.2 两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
讲解两个冲程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两冲程发动机的特点。
2.3 发动机的排放控制
讲解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让学生了解减少发动机排放的方法。
第三章:发动机的构造与维修
10.2 汽车的综合性能测试与评估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2. 课时安排:100分钟3. 授课对象:汽车工程专业学生4.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使学生掌握汽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 发动机概述介绍发动机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讲解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2.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讲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介绍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和排放控制。

3. 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分析发动机的曲轴连杆机构。

讲解发动机的配气机构和燃油系统。

4. 汽车理论讲解汽车的动力学原理。

介绍汽车的运动控制和操控性能。

5. 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和保养知识。

介绍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排除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动画演示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汽车的运动原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操作:安排发动机拆装和汽车操控实验,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实物模型:展示发动机和汽车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理和结构。

4. 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六、教案设计与实施1. 设计思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就业方向为导向,结合行业标准和最新技术发展。

采用案例导入、理论讲解、互动讨论和实操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活动设计:导入: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兴趣。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大纲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大纲

汽车工程学院《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学大纲(统招本科)适用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二零一四年八月《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汽车理论》部分: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本章内容:1、动力性的评价指标2、汽车的驱动力3、汽车的行驶阻力4、汽车的行驶附着条件与附着率5、汽车的功率平衡6、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基本要求:1、掌握动力性的评价指标2、理解汽车的驱动力及行驶阻力、汽车动力性指标的确定方法3、掌握汽车的行驶阻力、行驶的附着条件及附着率、功率平衡本章重点:1、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2、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3、汽车的附着条件及功率平衡本章难点:1、汽车的附着率计算2、带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本章内容:1、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2、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3、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基本要求:1、了解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2、理解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3、掌握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本章重点:1、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2、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本章难点:1、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本章内容:1、发动机功率的选择2、最大最小传动比的选择3、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4、动力装置参数的确定基本要求:1、掌握发动机功率的选择、最大最小传动比的选择2、掌握传动系挡位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本章重点:1、发动机功率的选择、最大最小传动比的选择2、传动系档位数及各挡传动比的选择本章难点:1、传动系档位数及各挡传动比的选择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本章内容:1、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2、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3、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4、制动力分配。

基本要求:1、了解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2、理解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制动效能恒定性3、理解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4、掌握制动力分配本章重点:1、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2、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3、制动力分配本章难点:1、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3、利用附着系数及制动效率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本章内容:1、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基本概念,车辆坐标系2、轮胎坐标系,轮胎的侧偏现象,轮胎的侧偏特性3、两自由度的汽车运动微分方程,汽车前轮角输入后的稳态响应和瞬态响应4、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5、汽车操纵稳定性与传动系的关系基本要求:1、了解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基本概念,车辆坐标系2、掌握汽车的轮胎坐标系,轮胎的侧偏现象,轮胎的侧偏特性3、掌握两自由度的汽车运动微分方程,汽车前轮角输入后的稳态响应和瞬态响应4、掌握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5、了解汽车操纵稳定性与传动系的关系本章重点:1、轮胎的侧偏现象,轮胎的侧偏特性2、两自由度的汽车运动微分方程、汽车前轮角输入后的稳态响应和瞬态响应3、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本章难点:1、轮胎的侧偏特性2、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第六章汽车的平顺性本章内容:1、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评价指标2、道路谱与车辆的路面激励3、汽车单自由度系统振动4、二自由度汽车振动及计算方法5、三自由度汽车振动及计算方法基本要求:1、了解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评价指标2、掌握汽车汽车单自由度系统振动3、掌握汽车汽车二自由度系统振动本章重点:1、汽车汽车单自由度系统振动2、汽车汽车二自由度系统振动本章难点:1、汽车二自由度系统振动第七章汽车的通过性本章内容:1、通过性的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2、汽车的挂钩牵引力3、牵引通过性计算、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4、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基本要求:1、掌握通过性的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2、理解汽车的挂钩牵引力、牵引通过性计算、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3、理解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本章重点:1、通过性的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本章难点:1、汽车的挂钩牵引力、牵引通过性计算、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汽车发动机原理》部分: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课程内容:1、发动机理论循环2、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3、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4、发动机的有效性能指标5、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6、热平衡基本要求:1、了解气体的热力性质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2、掌握发动机的循环3、理解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及机械效率本章重点:1、发动机的循环2、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及机械效率本章难点:1、气体的热力性质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课程内容:1、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2、影响换气过程的因素3、换气过程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4、改善换气过程的措施5、发动机的进气控制6、发动机的进气增压基本要求:1、掌握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2、理解影响发动机换气过程的因素以及对发动机性能造成的影响3、掌握改善换气过程的措施本章重点:1、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及影响因素2、改善发动机换气的措施本章难点:1、影响发动机换气的因素及该因素如何影响发动机的性能第三章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本章内容:1、废气能量的利用2、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废气涡轮增压的类型4、汽油机增压概述5、车用增压发动机的性能基本要求:1、理解废气涡轮增压的工作原理2、理解车用增压发动机的性能3、了解废气涡轮增压类型及在汽油机上的应用本章重点:1、废气涡轮增压的工作原理2、车用增压发动机的性能本章难点:1、车用增压发动机的性能第四章燃料与燃烧化学本章内容:1、发动机燃料2、代用燃料及应用3、燃烧化学4、燃烧的基本理论基本要求:1、了解发动机燃料及燃烧性能2、理解燃烧的基本理论本章重点:1、燃烧的基本理论本章难点:1、燃烧的基本理论第五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本章内容:1、燃油的喷射与雾化2、燃烧与放热3、混合气形成于燃烧室4、燃烧过程的优化基本要求:1、了解柴油的喷射与雾化2、理解柴油的燃烧与放热3、理解混合气形成于燃烧室本章重点:1、柴油的燃烧与放热2、混合气形成于燃烧室本章难点:1、燃烧过程的优化第六章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本章内容:1、汽油机的燃烧过程2、汽油机电控汽油喷射系统概述3、电控汽油喷射空气供给系统4、燃油供给系统5、电子控制系统6、燃油喷射的控制7、汽油机的燃烧室基本要求:1、掌握汽油机的燃烧过程2、了解汽油机电控汽油喷射系统及空气供给系统3、理解燃油喷射的控制4、了解汽油机的燃烧室本章重点:1、汽油机的燃烧过程2、燃油喷射的控制本章难点:燃油喷射的控制第七章发动机的特性本章内容:1、发动机的特性概述2、发动机的速度特性3、发动机的负荷特性4、发动机的转矩适应性5、车用柴油机的调速特性6、发动机的万有特性基本要求:1、了解发动机的特性概述2、掌握发动机的速度特性、负荷特性及转矩适应性3、掌握发动机的万有特性4、了解车用汽油机的调速特性本章重点:1、发动机的速度特性2、发动机的负荷特性3、发动机的转矩适应性及万有特性本章难点:1、发动机的万有特性第八章发动机排放与噪声(※)本章内容:1、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生成及危害2、影响汽油机有害排放物生成的主要因素3、影响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生成的主要因素4、发动机排放标准及测试5、车用柴油机的调速特性6、发动机噪声来源与控制基本要求:1、了解发动机的有害排放物的生成及危害2、理解影响汽油机、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生成的主要因素3、掌握发动机排放标准及测试4、了解车用柴油机的调速特性5、理解发动机噪声来源与控制本章重点:1、影响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生成的主要因素2、发动机排放标准及测试3、发动机噪声来源于控制本章难点:1、影响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生成的主要因素第九章车用发动机的发展趋势(※)本章内容:1、电控技术的发展2、燃烧技术的发展3、燃料电池4、混合动力驱动技术基本要求:1、了解电控技术、燃烧技术的发展2、了解燃料电池、混合动力驱动技术本章重点:无本章难点:无三、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一门较侧重理论的课程,为促进理论的学习,本课程安排有实验环节,实验教学大纲见《汽车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实验教学大纲》四、学时分配表:五、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1、自学内容:对于以上注有“※”符号的章节为学生自学内容,教师可略讲或不讲。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第一章:发动机概述1.1 发动机的定义与作用解释发动机的概念阐述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性1.2 发动机的分类介绍往复式发动机和旋转式发动机比较四冲程发动机和二冲程发动机1.3 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介绍发动机排量、功率、扭矩等参数解释这些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第二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1 往复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解释四个冲程的作用和顺序阐述燃烧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2.2 旋转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介绍旋转式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比较旋转式发动机与往复式发动机的优缺点2.3 发动机的效率解释发动机效率的概念分析影响发动机效率的因素第三章:发动机的构造与设计3.1 发动机的组成部分介绍气缸、活塞、曲轴等主要部件阐述各部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3.2 发动机的设计与制造介绍发动机设计的原则和方法阐述发动机制造的工艺和流程3.3 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介绍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定期保养对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性第四章:汽车理论4.1 汽车的动力学解释牛顿运动定律在汽车运动中的应用阐述汽车的加速度、速度和制动距离等概念4.2 汽车的操纵性和平稳性介绍汽车操纵性和平稳性的评价指标分析影响汽车操纵性和平稳性的因素4.3 汽车的经济性和环保性解释汽车燃油消耗和排放物的概念阐述提高汽车经济性和环保性的措施和方法第五章:发动机与汽车的关系5.1 发动机与汽车的匹配介绍发动机选型和汽车设计的关系阐述发动机与汽车性能的匹配原则5.2 发动机的改装与优化介绍发动机改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阐述改装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5.3 新能源汽车与发动机技术介绍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和特点分析新能源汽车对发动机技术的影响和挑战第六章:内燃机燃烧过程与排放控制6.1 内燃机燃烧过程解释燃烧过程的四个阶段分析燃烧效率与发动机性能的关系6.2 排放控制技术介绍排放控制的基本原理阐述催化转化器、微粒过滤器等排放控制装置的作用6.3 排放标准与环保要求解读国内外排放标准分析环保要求对发动机设计和制造的影响第七章:电喷发动机技术7.1 电喷发动机概述解释电喷发动机的工作原理阐述电喷技术在提高发动机性能方面的优势7.2 电喷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介绍电喷系统的核心部件分析电喷系统的工作流程和控制策略7.3 电喷发动机的维修与诊断介绍电喷发动机的维修注意事项阐述电喷发动机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技巧第八章:涡轮增压技术8.1 涡轮增压技术概述解释涡轮增压的工作原理阐述涡轮增压技术在提高发动机性能方面的优势8.2 涡轮增压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介绍涡轮增压系统的核心部件分析涡轮增压系统的工作流程和控制策略8.3 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介绍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维修注意事项强调涡轮增压发动机保养的重要性第九章:混合动力汽车技术9.1 混合动力汽车概述解释混合动力汽车的工作原理阐述混合动力技术在提高汽车性能和环保方面的优势9.2 混合动力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介绍混合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分析混合动力系统的工作流程和控制策略9.3 混合动力汽车的维修与保养介绍混合动力汽车的维修注意事项强调混合动力汽车保养的重要性第十章:未来发动机技术发展趋势10.1 发动机节能与减排技术介绍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方向分析这些技术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10.2 新型发动机技术阐述氢发动机、电动汽车等新型发动机技术分析这些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前景10.3 发动机技术与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讨论发动机技术在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分析可持续发展对发动机技术和汽车产业的影响第十一章:发动机控制系统11.1 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概述解释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功能和重要性阐述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11.2 电子控制单元(ECU)介绍ECU的作用和功能分析ECU在发动机控制中的作用11.3 发动机控制策略阐述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点火时机等控制策略分析这些策略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第十二章:发动机试验与测试技术12.1 发动机试验概述解释发动机试验的目的和方法阐述发动机试验的重要性12.2 发动机试验设备与技术介绍发动机试验设备及其功能分析发动机试验技术的应用和发展12.3 发动机测试与诊断阐述发动机测试的方法和技巧分析发动机诊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第十三章:汽车动力系统集成与优化13.1 汽车动力系统集成解释汽车动力系统集成的概念和重要性阐述动力系统集成的方法和策略13.2 汽车动力系统优化介绍动力系统优化的目标和方法分析优化技术在提高汽车性能方面的作用13.3 动力系统集成与优化的挑战与发展方向讨论动力系统集成与优化的挑战和难题阐述未来动力系统集成与优化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第十四章:汽车动力性能仿真与分析14.1 汽车动力性能仿真概述解释动力性能仿真的概念和重要性阐述动力性能仿真的方法和应用14.2 动力性能仿真软件与技术介绍动力性能仿真软件及其功能分析动力性能仿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14.3 动力性能仿真与实验的对比与结合讨论动力性能仿真与实验的优缺点阐述如何将仿真与实验相结合以提高汽车性能第十五章:汽车动力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15.1 汽车动力系统故障诊断概述解释动力系统故障诊断的概念和重要性阐述动力系统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技巧15.2 故障诊断工具与技术介绍故障诊断工具及其功能分析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15.3 动力系统维修与保养阐述动力系统维修的原则和方法强调定期保养对动力系统性能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介绍了《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的教案,涵盖了发动机概述、工作原理、构造与设计、与汽车的关系、燃烧过程与排放控制、电喷发动机技术、涡轮增压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未来发动机技术发展趋势、发动机控制系统、发动机试验与测试技术、汽车动力系统集成与优化、汽车动力性能仿真与分析以及汽车动力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十五个章节。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2. 授课对象:汽车工程专业学生3. 授课教师:[姓名]4. 课时安排:5课时(90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2. 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及其评价方法。

3. 让学生了解汽车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汽车的动力学、热力学和经济学等方面。

4.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分类及工作原理2. 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3. 汽车动力学基本原理4. 汽车热力学基本原理5. 汽车经济学基本原理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利用演示实验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发动机原理的理解。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汽车发展历程的视频,引出发动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发动机原理讲解:详细讲解发动机的分类(如汽油机、柴油机等)和工作原理。

3. 发动机性能参数:介绍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如功率、扭矩、效率等)及其评价方法。

4. 汽车理论概述:简要介绍汽车动力学、热力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发动机故障案例,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发动机原理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发动机性能优化方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问题解答:教师解答学生关于汽车理论的疑问,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八、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知识。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基本课件PPT课件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基本课件PPT课件

四、熵及温熵图
1)熵是一状态参数,如已知两个独立的状态参数,即可 求出熵的值。 2)只有在平衡状态下,熵才有确定值。 3)与内能和焓一样,通常只需求熵的变化量,而不必求 熵的绝对值。 4)熵是可加性的量,mkg工质的熵是1kg工质的熵 的m倍,S=ms。 5)在可逆过程中,从熵的变化过程中可判断热量的传递 方向:ds>0系统吸热;ds=0系统绝热;ds< 0系统放热。 6 ) 熵 可 以 判 断 自 然 界 一 切第1自6页发/共3过6页程 的 熵 变 。
1 . 功 当气体的压力和容积发生变化时,气体与外界之间相互传
递的机械能称之为功,用W表示。单位为焦耳,单位符号
为“J”或“kJ”, 1kJ=103J。 1kg气体容积(即比体积)的微小变化量为:
dv = Adx
1kg气体对外界所作的微元功为:
dw= pAdx = pdv
1kg气体对外界所作的功为:w v2 pdv v1
开尔文一普朗克说法:“不可能建造一种循环工作的机器, 其作用只是从单一热源取热并全部转变为功,而不引起其他 变化。”(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被成功制造的。) 为了连续地获得机械功,至少必须有两个热源,即高温热源 和低温热源。 克劳修斯说法:“不可能将热量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这一表述说明:不管利用什么机器,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不 花任何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各种制冷设备必须 消耗功并把这些功转换为热量和低温物体的热量一起传给高 温物体,以达到制冷的目的。 结论:自发过程具有方向性---一切自发实现的过程都是 不可逆的。
第25页/共36页
(4)p—V图和T—S图
由定熵过程的过程方程pVκ=定值可知,定熵过程在p—V 图上是一条幂指数为负的幂函数曲线(又称高次双曲线)。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讲稿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讲稿
1、热力循环与热效率 2、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
发动机热力学基础
4
工程热力学
发动机热力学基础
➢ 定义 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尤其是机械能)相互转换规律的一门学科。
➢ 研究内容 1、研究能量转换的宏观规律,即热一律和热二律。这是工程热力学的理论基础; 2、研究工质(能量转换的媒介)的基本热力性质; 3、研究各种热工设备பைடு நூலகம்的工作过程。
热量传递由温差推动,比熵变化是传热的标志;
4.功是物系间通过宏观运动发生相互作用传递的能量; 热是物系间通过紊乱的微观运动发生相互作用而传递的能量。
发动机热力学基础
思考: 功 热
热: 功:
无条件的; 是有条件、限度的。
27
热力学第一定律
发动机热力学基础
1、实质
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在热现象中的应用。 2、表述
C
K
注意:只有开氏温度才是状态参数,且开氏温度均为正值。
14
2、压力(状态参数)
定义:气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垂直作用力。
压力表示方法: (假设当地大气压pb) ——绝对压力 p(状态参数) :气体作用在容器壁上的真实压力; ——表压力 pg 或pe:压力表所测数值; ——真空度 pv :真空表测得数值。
A B
为97kPa。
(1)若压力表B、C的读数分别为75kPa、 0.11MPa,确定压力表A的读数与两容1 器内部气体的绝对压力;2
(2) 若表C为真空计,为24kPa,压力表B为36kPa,试问表A为什么表?读数为多少?
16
3、比体积(状态参数)与密度 比体积(specific volume)
表述一:热和功可以相互转换,为了获得一定量的功必须消耗一定量的热;反之,消耗一定量的功,必会产生 一定量的热。

汽车发动机教学大纲

汽车发动机教学大纲

汽车发动机教学大纲汽车发动机教学大纲一、引言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和使用寿命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性能和可靠性。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对于汽车维修和驾驶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汽车发动机教学大纲的内容,帮助学习者系统地学习和理解汽车发动机。

二、基础知识1. 发动机的分类与结构- 内燃发动机与外燃发动机的区别- 四冲程发动机与两冲程发动机的区别- 发动机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2.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空气燃料混合的过程- 燃烧过程与动力输出- 冷却系统与润滑系统的作用三、发动机的工作循环1. 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循环- 进气冲程- 压缩冲程- 燃烧冲程- 排气冲程2. 两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循环- 进气压缩冲程- 燃烧推动冲程- 排气冲程四、发动机的性能参数1. 功率与扭矩- 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与扭矩的概念- 如何提高发动机的功率与扭矩2. 燃油消耗与排放- 燃油消耗率的计算方法- 发动机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控制方法五、发动机的故障与维修1. 常见故障与诊断- 发动机启动困难- 发动机噪音异常- 发动机无法正常运转等2. 维修与保养- 发动机的常规保养方法- 发动机故障的排除方法六、发动机的发展趋势1. 新能源汽车发动机- 混合动力发动机- 纯电动发动机2. 智能化发动机技术- 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发展- 发动机的自适应调节技术七、结语本文通过对汽车发动机教学大纲的概述,希望能够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础知识、工作原理、工作循环、性能参数、故障与维修以及发展趋势。

掌握这些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对汽车发动机的认识,还可以为今后的汽车维修和驾驶提供有力的支持。

汽车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学习它的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驾驶汽车。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整套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全)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整套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全)

2)气体被压缩的程度用压缩比ε表示,压缩比等于压缩 初始气体的容积与压缩终了气体的容积之比,即
3)压缩比过低会使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下 降,提高压缩比又受到机件强度和不正常燃烧的限制,一 般发动机的压缩比为:
4)经常测量压缩终了的压力(c点的压力pc),用于评 定发动机的性能或诊断故障。压缩终了的压力过低、会 导致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下降,使用中出现动力不足、 起动困难、燃料消耗增加等故障现象。压缩终了的压力 过低,说明发动机汽缸密封不良,其主要原因一般是气 门密封表示,即
发动机的平均有效压力一般为
4. 升功率、比质量和强化系数 评定发动机结构和强化程度的指标。
1)升功率 在标定工况下,每升汽缸工作容积所发出的有效功率,
4)比热 单位量的物质,温度每变化1K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用符号c表示,即
式中:dq — 单位量的物质在温度变化 dT 时吸收或放出
的热量。 mkg气体的温度从 T1变化到 T2时,吸收或放出的热
量 Q为
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为正,气体向外界放出热量为负。
3. 内能 1)气体内部所具有的各种能量的总和,主要由气体分 子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的位能组成; 2)理想气体的内能仅指其内部动能,它是温度 T的单 值函数, 1kg气体的内能用符号 u 表示,单位为J/kg或 者kJ/kg,则
只有开氏温度才是状态参数,开氏温度不可能有负值!
2. 压力
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垂直作用力称为压力,即压强。
1)热力学中的压力是指气体分子对单位容器壁面产生 的实际作用力,称为绝对压力,用符号p表示,单位: 帕斯卡(Pa)
2)只有绝对压力p才是气体的状态参数,
以p0表示大气压力,则: 当p> p0时, p=pg + p0, pg为用压力表测得的表压力; 当p< p0时, p=p0 - pv ,pv为真空表测得的真空度。 3)气体的绝对压力与表压力和真空度的关系如图1-1

发动机与汽车理论教学大纲(76)_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题库

发动机与汽车理论教学大纲(76)_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题库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学大纲一、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发动机理论与汽车理论》课程是我校高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其中“发动机原理”使学生熟悉内燃机的工作的全过程和整机性能,了解提高性能的基本途径,为从事发动机的设计、制造、使用、维修、改进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汽车理论”阐明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使学生掌握汽车主要性能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并了解汽车主要性能的评价和试验方法,为正确使用汽车和车辆的改装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分为两大部分,即“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其中“发动机原理”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以分析研究影响内燃机综合性能指标的各种因素作为重点。

“汽车原理”是以力学为基础,阐述汽车的主要性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及通过性等,并在满足这些整车性能要求的基础上提出选择汽车设计参数的一些原则。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具备《汽车构造》、以及机械和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应在学生学习《汽车构造》之后,在高级班中开设。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该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要求较高,理论性较强,故在教学中应该结合专业,深入浅出,多进行案例教学,加强实物教学,开展研究性项目学习;另外,应结合课程的要求,编写适合的习题供学生练习。

二、学时分配表三、课程要求与内容第一章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教学要求了解学习《发动机原理》的目的、意义;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作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介绍。

掌握气体热力性质,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熟悉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掌握发动机的机械效率的意义。

教学内容气体的热力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发动机循环、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发动机的机械效率教学建议1、着重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结合生活中如“热胀冷缩”的例子来讲解。

2、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本章重点,让学生明确其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7121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学大纲-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编码:07121学时:60学分:2适用专业:汽车服务工程汽车工程先修课程:汽车构造工程热力学教材:冯健璋主编,《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参考书:1. 吴建华主编,《汽车发动机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周龙保主编,《内燃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书讲述了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汽车的基本理论。

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基础、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换气过程、废气涡轮增压、燃料与燃烧热化学、柴油机燃烧过程、汽油机燃烧过程、发动机特性、发动机排放与噪声、汽车发动机新技术、汽车的动力性与燃油经济性、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确定、汽车的制动性、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汽车的平顺性和通过性等。

适用对象:本书为汽车、内燃机制造与维修专业高等教育教材,也可供从事汽车、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和运用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参考。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循环和性能、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与增压技术、发动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发动机性能的评价、发动机特性及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等知识,还包含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动机性能提高和合理使用的基本原理,了解汽车理论相关内容,以及发动机实验的基本技能,为本专业学生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在分析发动机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动机主要性能与工作过程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各种因素,从而指出提高发动机性能并能满足使用要求、合理使用发动机及科学有效地试验发动机的基本途径。

本课程的重点是阐述影响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各种因素,并根据相互的联系进行分析。

使学生对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燃烧过程有较深入了解,并基本掌握发动机的性能,燃烧,发动机特性实验的基本计算,分析。

了解发动机的进气增压、排气污染与控制等。

该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应重点培养学生如何用抽象的理论去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篇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一章工程热力学基础(2学时)第一节热功转换的基础知识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三节热力过程分析第四节热力学第二定律重点与难点:(1)热功转换的基础知识(2)热力学第一定律(3)热力过程分析(4)热力学第二定律。

教学要求:了解热功转换的基础知识,掌握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学会热力过程分析。

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6学时)第一节发动机的理论循环第二节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第三节发动机的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和强化指标第四节发动机的热平衡第五节发动机技术的现状与发展重点与难点:(1)发动机的理论循环 (2)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3) 发动机的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和强化指标 (4) 发动机的热平衡。

教学要求:了解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过程,掌握发动机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差异,熟记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和机械损失,掌握发动机两类指标和机械损失的测量方法,了解发动机的热平衡,掌握车用发动机的技术要求。

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4学时)第一节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第二节四冲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第三节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第四节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第五节工程应用实例(文摘)重点与难点:(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2) 四冲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3) 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和降低换气损失的措施教学要求:掌握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充气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和降低换气损失的措施。

第四章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基本结构及原理第三节废气能量的利用第四节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的匹配第五节工程应用实例(文摘)重点与难点:(1)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基本结构及原理 (2) 废气能量的利用 (3) 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的匹配教学要求:了解增压的基本概念和增压方式,了解废气涡轮增压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了解车用发动机的增压系统明确废气能量利用的形式及选用原则,了解柴油机选配涡轮增压器的特点。

第五章燃料与燃烧热化学(2学时)第一节发动机的燃料及使用特性第二节燃烧热化学第三节燃烧的基础知识重点与难点:(1) 发动机的燃料及使用特性 (2) 燃烧热化学 (3) 燃烧的基础知识教学要求:掌握发动机主要燃料及使用特性,了解燃料热化学。

第六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4学时)第一节燃料喷射与雾化第二节柴油机的燃烧过程第三节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室第四节影响燃烧过程的运转因素分析第五节影响燃烧过程的结构因素第六节工程应用实例(文摘)重点与难点:(1) 燃料喷射与雾化 (2)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3) 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室 (4) 影响燃烧过程的运转因素分析 (5) 影响燃烧过程的结构因素教学要求:掌握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了解不同燃烧室的特点,掌握柴油机燃烧过程及燃烧放热规律,掌握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理解柴油机的有害排放物的形成机理与控制,了解柴油混合汽形成和燃烧技术的发展,区分汽油机和柴油机混合汽形成和燃烧技术的不同以及了解HCCI的燃烧方式。

第七章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4学时)第一节化油器的工作原理第二节汽油机的燃烧过程第三节汽油机的燃烧室第四节工程应用实例(文摘)重点难点:(1) 化油器的工作原理 (2)汽油机的正常与不正常燃烧过程,以及影响燃烧过程的使用因素(3) 汽油机的燃烧室。

教学要求:掌握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掌握汽油机的正常燃烧、不正常燃烧以及影响燃烧过程的因素,理解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的形成机理与控制,了解汽油混合汽形成和燃烧技术的发展。

第八章发动机的特性(6学时)第一节发动机工况、性能指标与工作过程参数的关系第二节发动机的负荷特性第三节发动机的速度特性第四节柴油机的调速特性第五节发动机的万有特性第六节发动机有效功率和燃油消耗率的大气修正第七节发动机与动力装置的匹配重点与难点:速度特性,负荷特性,万有特性,发动机与车辆的匹配,特性曲线的分析。

教学要求:掌握发动机的三种典型工况,掌握分析发动机特性的关系式,掌握发动机的负荷特性,速度特性,万有特性,了解发动机的选型及车辆匹配。

教学要求:掌握发动机的各种特性曲线的形状,掌握分析曲线的方法及影响曲线的多种因素。

第九章发动机的排放与噪声(2学时)第一节排放物及危害第二节排放污染物的机内、机外净化技术第三节排放法规及测试方法第四节柴油机的噪声第五节工程应用实例(文摘)重点与难点:(1) 排放物及危害 (2) 排放污染物的机内、机外净化技术 (3) 排放法规及测试方法 (4) 柴油机的噪声教学要求:认识发动机排放物的分类形成机理及危害,了解发动机排放的处理措施,了解降低噪声的措施。

第十章汽车发动机新技术(2学时)第一节汽油机的新型燃烧室第二节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第三节电控电子点火系统第四节柴油机的电子控制第五节可变配气机构与可变进气管第六节工程应用实例一(文摘)第七节电控气体燃料喷射系统第八节工程应用实例二(文摘)重点与难点:(1) 汽油机的新型燃烧室 (2)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 (3) 电控电子点火系统 (4) 柴油机的电子控制(5)可变配气机构与可变进气管(6)电控气体燃料喷射系统教学要求:认识汽油机的新新型燃烧室,了解电控喷射、电控点火和可分配气定时及可变进气管技术。

第十一章发动机试验(2学时)第一节发动机试验的种类及有关标准第二节功率与燃油消耗率的测量第三节发动机其他参数的测量第四节发动机台架试验重点与难点:(1)发动机试验的种类及有关标准(2)功率与燃油消耗率的测量(3)发动机其他参数的测量(4)发动机台架试验教学要求:第二篇汽车理论第十二章汽车的动力性(8学时)第一节汽车的动力性指标第二节汽车的驱动力第三节汽车的行驶阻力第四节汽车的动力方程第五节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第六节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第七节汽车的功率平衡第八节装有液力变矩器的动力特性第九节影响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因素第十节汽车的驾驶性能第十一节汽车动力性试验重点与难点:(1)汽车的动力性指标(2)汽车的驱动力(3)汽车的行驶阻力(4)汽车的动力方程(5)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6)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 (7) 汽车的功率平衡(8) 装有液力变矩器的动力特性 (9) 影响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因素 (10) 汽车动力性试验教学要求:掌握汽车的动力性指标,掌握汽车的驱动力和各种行使阻力,掌握汽车行使的驱动--附着条件,掌握汽车的驱动力-行使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及功率平衡,认识装有液力变矩器的动力特性,认识影响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因素,认识汽车动力性试验。

第十三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2学时)第一节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第二节汽车在各工况下的燃油消耗第三节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重点与难点:(1)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2)汽车在各工况下的燃油消耗(3)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教学要求:掌握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了解各工况下燃油消耗的计算方法,认识影响燃油经济性的因素。

第十四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确定(2学时)第一节发动机功率的选择第二节传动比的选择第三节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重点与难点:(1)发动机功率的选择(2)传动比的选择(3)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教学要求:认识初步选择发动机功率的方法,掌握选择传动比方法及需考虑的因素,掌握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来确定动力装置参数。

第十五章汽车的制动性(6学时)第一节制动性的评价指标第二节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第三节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第四节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第五节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第六节自动防抱死系统第七节制动能量的回收第八节汽车行驶安全性发展动向重点与难点:(1)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2)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 (3) 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4)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5)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6) 自动防抱死系统 (7) 制动能量的回收教学要求:掌握制动性的评价指标,认识制动时车轮的受力,掌握汽车的制动效能及恒定性,掌握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掌握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关系,了解制动防抱死系统。

第十六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4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轮胎侧偏特性第三节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特性第四节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转向系的关系第五节汽车操纵稳定性的道路试验第六节操纵稳定性的主动控制重点与难点:(1) 概述 (2) 轮胎侧偏特性 (3) 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特性 (4)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转向系的关系 (5)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道路试验 (6) 操纵稳定性的主动控制教学要求:掌握轮胎的侧偏特性,认识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特性,认识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转向系的关系,了解汽车操纵稳定性的道路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