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什么是错误的教育
1 德育概述
2 从“戊戌变法”(1898)到建国(1949)
3
建国以后
三、我国德育的历史发展
1
西周到清末“戊戌变法”
• 德育思想十分丰富,其主要内容是以儒家经典为基 础的纲常教育。
•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至善”
•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我国德育的历史发展
。。。
二、西方德育的历史发展
1
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末
2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3
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
二、西方德育的历史发展
1
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末
——面向公众的道德教育
古希腊 德谟克利特:认为有道德胜于占有黄金,德育评价应追求效果与 动机的统一。“不做不义的事还不是善良的标志,应该甚至连不义 的意向都没有。” 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美德由教育而来”。 柏拉图:从“灵魂说”和政治主张出发,认为德育的目的在于塑 造三种不同等级的德性(智慧、勇敢、节制),并使其各安其位。 雅典、斯巴达: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作为德育目的,要求个体把公 共利益置于个人之上,忠于国家。
三、我国德育的历史发展
3
建国以后
(1)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建国至19878): • 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思
想政治工作”,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解释了这一概念。 • 1960-1978年间,政治思想工作取代其它提法成为标 准提法。 • 1978年后,全国工作中心转移,思想政治工作或思 想政治教育成为规范提法。
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1906年,他又将德育、 智育(知育)、美育合称为心育并将其与体育相提并 论,论述教育的宗旨。 • 1912年,蔡元培先生写文章阐述新教育思想,主张军 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 育和美感教育并举。 • 受其影响,当年的国民政府颁布了“注重道德教育, 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 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标志着德育一词已经成为我 国教育界通用的术语。
吃苦教育的名言警句
吃苦教育的名言警句吃苦耐劳的励志名言警句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萧绎2、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中甜。
3、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石成金4、苦难是天才的营养,失败是成功的营养,屈辱是发奋的营养。
5、自苦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6、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7、为了党的事业,我必须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除掉思想上的缺点,不怕艰苦困难,不怕流血牺牲,革命到底!——董存瑞8、好钢丝经过锤打,就发出强烈的火花。
9、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巴尔扎克10、领导干部就应是真正能吃苦的人。
--士光敏夫1、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好处。
——爱因斯坦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3、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4、谁不备受折磨,谁就不会有信心。
——安格尔《安格尔论艺术》5、天无整日雨,人无一世苦。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论语》7、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海伦·凯勒8、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9、生命的好处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理解,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10、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一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后我们最终无法弄断它。
——梅茵1、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丁玲2、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叔本华3、应对生活的狂涛,叫骂诅咒者是庸人,低头沉思者是哲人,劈浪奋进者是开拓的人。
4、我们平时说“勤学苦练”。
苦,并不是“傻”的意思,而是说:练功时,第一,不要怕吃苦;第二,要苦思。
——盖叫天5、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中甜。
6、经营不需要很多学问,但需要机灵变通殷勤好客言谈中肯和颜悦色服务周到吃苦耐劳。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50.0 分)单选题(题数:50,共一、11.0分)以下关于美育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A?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B?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人性的完满。
、C?美育指的是在知识层面上的全面发展。
、D?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出美育的思想家我的答案正确答案 C 分“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谁的观点?()1.1.白居易、B?韩愈、C?柳宗元、D?王安石我的答案:正确答案: C C31.0分)以下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理解正确的是()。
(1.0分、A?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B?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C?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民族和阶级里,美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
、D?以上说法都正我的答案正确答案 D1.分《格调》的作者是()。
1.、A?巴尔扎克、B?爱德华·傅克斯、C?福塞尔保罗.、D?维特根斯坦C我的答案:正确答案: C51.0分)人的风姿与风神主要通过()表现出来。
(1.0分、A?言行举止、B?形体比例、C?曲线色彩、D?社会地位我的答案:A正确答案: A而把最坏的东西描绘的最令人满意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绘画把最好的东西描绘的最坏分为()。
1.1.自然美高于艺术美、B?人无法把握自然美、C?自然美是独立的、D?艺术无法表现自然A我的答案:正确答案: A71.0分)被评为“情不情”的《红楼梦》中人物是()。
(1.0分、A?林黛玉、B?贾宝玉、C?薛宝钗、D?晴雯我的答案:B正确答案: B1.分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
1.分、A?陶行知、B?蔡元培、C?朱光潜、D?胡适B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9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分)1.0分A、?在节庆狂欢中一般人们超越了阶层地位的差别。
B、?狂欢节的生活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
C、?人在狂欢节的感性活动中体验到人与世界的一体。
叔本华美学思想
叔本华美学思想叔本华(AtIthur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出生于但浑(今波兰格但斯克)一个大银行家家庭,母亲是一位有才气的女作家。
叔本华童年被送往法国生活,这种早期的漫游式教育”造成了他的精神习性”,”他熟悉世界甚于熟悉书本”。
回国后在汉堡一所商业学校学习过,又曾在父亲带领下漫游过欧洲许多地方,1809年起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跟随哲学家G·E·舒尔曼研修了柏拉图与康德的著作。
1811年去柏林大学提出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次年获博士学位。
其间9曾在魏玛他母亲举办的文学沙龙里与歌德结识,对歌德深为佩服。
后在F·迈耶尔指导下,研究过印度哲学和佛学。
1820年去柏林大学任讲师,讲授《黎宁哲学或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
曾与黑格尔同时开课争学生,但遭到惨败,听课者从未超出三人。
1822年被聘为副敦授。
由于不敌黑格尔,愤而辞职,靠父亲丰厚的遗产过日子。
1831年起定居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一直到去世。
主要著作有雷《视觉和色彩》(181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年)、《自然界中的意志》(1838年)、《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年)及论文集《附录和补充》(1851年)等。
第一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康德学说,柏拉图的理念论,印度哲学与佛学,特别是印度的优婆尼沙罢约《奥义书》(Upani-shads)中的悲观厌世思想。
此外,还从莱布尼兹、费希特、谢林等人那儿采搬了一些思想果实,拼凑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哲学体系。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可概括为:表象、生命意志本体论、直观主义认识论和悲观主义人生观。
一表象——认识论意义上的世界在当时的德国,叔本华是作为官方哲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他把黑恪尔比作“精神上的珈利本”,谴责他的哲学完全是“江湖法术”,这种攻击确乎已经超出学术语言的范围了。
然而并不象一些文章所说的那佯,叔本华只是出于嫉妒才大骂黑格尔的,至少他有自己的道理。
辨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辨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辨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关键字:教育学生教师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教育界最流行的名句,还有等同的一句是“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
教师们对此并不一致地赞同。
反对者认为,如果学生都能教好,那为什么国家要设这么多的监狱?人根本不会犯罪;即使有人犯罪,还不把罪犯送到学校里,交给教师?如果学生都能教好,那如果给你一批白痴,你能把他们培养成才吗?赞同者认为,这句话找不到任何差错,教育经验告诉人们,一些被人认为教不好的学生,经过好教师的精心教育,真的教好了,还成了著名人才。
这句名言究竟是对还是错?1. 永不放弃是教育的真谛任何教师的教育能力、教育时限、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
学生进入某一学段学习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一定的行为习惯。
他可能基础差,行为习惯差。
教师接收到这样的学生,往往是起初想尽办法转变他,让他从基础抓起,从行为习惯抓起。
如果教师的努力能够使学生转变,学习和行为习惯有明显进步,教师就继续努力,使学生不断进步,直到使学生成为好学生。
如果教师的努力使学生没有取得明显进步,学生依然很差甚至更差,教师就会泄气,并认为,此学生是教不好的,最终,教师不得不放弃努力。
教师放弃努力后,教师给了学生以消极暗示,学生自认为自己很笨,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学生自己也放弃努力,从而成为真正的教不好的学生。
一个学生,在某个教师看来是教不好的,另一个教师却把他教好了,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
因此,学生是否教得好,跟教师的教育能力、努力、条件有关。
对于智力正常,身体健康的学生,确实不存在教不好的道理。
但是,如果智力、身体、心理存在问题,应另当别论。
教师不能用残疾人难以培养为天才来证明世界上确实存在教不好的学生。
如果把一个恶贯满盈的犯罪学生,在三年初中阶段,把他培养为一个被公认的人才也是不切实际的,尽管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是,经过教师的精心培养,使他改掉坏习惯、不再犯法犯罪,在三学年里学完规定的课程,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培养目标不要过高,一般还是做得到的。
论艺术的精神
《论艺术的精神》读后感瓦西里·康定斯基[俄国](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 现代艺术的伟大人物之一.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他在1911年所写的《论艺术的精神》、1912年的《关于形式问题》、1923年的《点、线到面》。
1938年的《论具体艺术》等论文,都是抽象艺术的经典著作,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摘要:1987年,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论艺术的精神》是查立译,腾守尧校对的,是李泽厚的美学译文丛书中的一册。
此书收集了康定斯基的四篇论文,即:《论艺术的精神》、《点、线、面》、《关于形式的问题》和《论具体艺术》其中,《论艺术的精神》与《点、线、面》是比较著名的,也是康氏的美学理论精华《论艺术的精神》素有“现代绘画的启示录”之称。
本文是作者暑期读书计划中的一篇读书笔记。
从《论艺术的精神》的总体架构、知识内容以及对设计的帮助上做出了一定的理解和自我诠释。
在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中,艺术完全由一个具有着亚裔血统欧洲人用“精神”的力量释放包围——艺术,在伟大的20世纪显现出了它前所未有的内在力量,被无数注重人性的艺术家和理论家重新解读与创造。
从这本书的总体风格来看,书中弥漫着沃林格尔对艺术表现的本质解释以及20世纪整个思想文化氛围下的尼采、叔本华等所提倡的自我意志的含混氤氲,这是把二元论作为世界观的典型体现,并且也是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创作的思想源泉及理论基础。
自康德起,艺术就不断地寻找它自律的道路,像现代人寻找个人位置一样,艺术在欧洲经历了几百年的注重“写实”的探索之后,逐渐的开启了新的方法道路。
“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不但深刻影响了19世纪的法国文坛,同样在艺术领域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直到20世纪,抽象主义作为主导艺术之一“决定着我们这个世纪的面貌”(米歇尔.瑟夫)叔本华在《康的哲学批判》一书中作了这样的描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可见世界幻觉的产物,是一种骗人的巫术,一种把视觉幻想和空间加以比较所产生的无根基、即无自身本质的外观,这个可见世界是一层环绕着人类意识的浑浊的迷雾,它是那种同时是错误和真实的东西,这种东西人们可以在说他不存在的同时说他是存在的。
关于德育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关于德育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打开文本图片集一、德育幸福论德育的本质是什么?从学科价值来说,我始终坚持德育是一门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科学。
早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法则、培养自由的人这样一种教育活动,称为德育。
此后,在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三个部分。
我国现代教育的历史,从其源头来说,应该起步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那个阶段。
1904年,王国维在介绍叔本华教育思想的时候,就提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德、智、体、美四育。
虽然“道德教育”一词在我国出现的比较晚,但是,“道德”一词及实施道德教育的历史非常悠久。
“道”在我国的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它含有路径、方向之意,一般被引申为事物的道理、法则、规律或者本源,泛指人们对世界、人生及其价值的规律性认识;而“德”是指人的言行合乎社会行为规范,做事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
所以在先秦的古籍当中,人们认为德和道是很难分开的,是相互对应的一个词。
但在西方文化中,大家可以看到,道德在最早的话语体系里面是指风俗和习惯。
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意识和社会意识逐渐觉醒,他们开始区分道德、政治、法律和宗教,从而把道德从广义的道德范畴里面分化出来。
所以西方的德育概念和我国对德育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
从其内涵来讲,我国的德育至今没有这种明确的分化,德育范畴还是很宽泛的,包括了道德的、思想的、政治的、法律的、心理品质的、价值观的内容。
我个人认为,德育就是育德,而德育的本质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引领受教育者认同并践行社会道德价值的过程。
从我对德育所下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德育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学生对道德价值的认同和践行。
解决不了这两个问题,我认为真正的育德过程就不会发生。
德育课程是基于人生实践的生命价值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德育应该是一门引领人生走向幸福的科学。
自2001年以来,我国推行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改革中德育课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浅析幼儿园男教师现状及对策研究
1问题的提出 (2)二概念界定 (2)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四研究方法 (3)五研究局限性与不足 (4)六文献综述 (5)我国男幼师产生 (6)1 我国幼儿机构的兴起 (6)2我国幼师产生 (7)1 传统的观念桎梏导致工作和生活困扰 (8)2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较低 (9)浅析幼儿园男教师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赣州黄金中心幼儿园为例摘要: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竞争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教育!但人才的教育又必须依靠——教育!而作为教育最基础的部分的幼儿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胡锦涛总书记更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这是作为国家领导人首次在正式的文件中提出“重视学前教育”突显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的知识是建立在打着基脚的建筑上,如果基础没打好,略受袭击就会全部轰塌。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学前教育领域中历来被人们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性别严重倾斜。
幼儿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小花正急需吸取阳光、雨露;而幼儿教师是儿童获得感知、获得知识的主要对象。
长期以来,在人们潜意识中认为这些工作应该是属于“姐姐、阿姨”的女性群体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对幼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幼儿园家长、园长等都在呼唤一个新的群体——男幼师!不可否认在社会就业结构多元化的情况下,男幼师是必然发展的趋势,它顺乎社会的发展、回应了家长的期待、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要。
因而,对男性幼儿教师增加的需求。
但是以往对男性幼儿教师研究较少,也较少去关注男性幼儿教师存在的“尴尬”地位及他们的“心声”。
本研究基于这一思考选择一位在幼儿园工作了一年,没有选择离开、施展自身的规划并热爱自己的职业的男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教育学、心理学来呈现男性幼儿教师存在问题,剖析男性幼儿教师的内心世界归纳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来改变这种现象。
关键词:幼儿园;男教师;缺失现状;措施问题的提出一档关于职场的节目----《职来职往》,它给寻职着提供一个平台,其中一个二十来岁的男生到来引发了台上很多职场达人的热议。
德育原理重点
德育原理第一章德育概述一、“德育”一词的由来●古代,有德育之实,无德育之名。
今天既有德育之实,又有德育之名。
●18世纪70-80年代,康德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斯宾塞在《教育论》(1860年)一书中,把教育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
从此,“德育”一词风靡全球●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教育之宗旨》一书中,将“德育”、“知育”及“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
●1904年,清代大学者王国维发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介绍叔本华的“德育”、“知育”及“美育”思想。
●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教育之宗旨》一书中,将“德育”、“知育”及“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
●在西方教育理论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有严格的界线,它们分属不同的概念,并未笼统地称作“德育”。
在近现代西方语言和观念中,所谓“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
二、当代中国的“大德育”(一)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1 、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建国后)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20世纪80年代)思想教育从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德育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1988年)---- “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1995年)3 、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 “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三、“大德育”的合理性1、与传统文化有关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4、与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相一致四、“大德育”的难题1德育内容无所不包,使德育概念显得过于宽泛2我们的德育与西方的德育外延不一致,“名同实异”,很难与人对话,难以与“国际接轨”。
3我们在研究德育心理学时,往往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的心理机制用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方面,显然不可取。
4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问题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问题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
五、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道德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在于它包含善恶评价标准。
重智育轻德育的认识误区及其超越
重智育轻德育的认识误区及其超越叶倩云(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18)【作者简介】】叶倩云(1992-),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
【摘要】首重德育是教育的基本准则,德才兼备是人才的基本要求。
无论时代发展到一个怎样的高度,教育始终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科教才能兴国。
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关系着教育的质量和人才的优劣。
如何冲破巨大的升学压力,将德育至于教育之首的地位,并与主体道德需求相结合,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当下尤为重要。
【关键词】德育;本质;重智育轻德育;新模式【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6)01-0078-03一、“德育”即道德教育“德育”顾名思义,指的是道德教育。
早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
西方社会在18世纪后期渐渐形成了“德育”这一概念,不久之后,英国著名学者斯宾塞在其著作《教育论》一书中,将教育划分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由此,“德育”作为一个基本学术概念在教育界中广为流传。
20世纪初,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有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用“德育”“知育”、“美誉”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更加加深了国人对“德育”一词的认知。
“德育”虽是近现代的学术术语,但并非凭空出现的事物。
中国自远古社会就产生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确教育主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这样的人才观和教育观,他指出“君子怀德”的思想理念,认为应当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道:“聪明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并非只有我国如此,首重德育也是世界各地的教育学家的思想共识。
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指出,教育应该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
经典教育文摘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我们不是人,不是自己。
而中国的教育,也根本不是教育,它是对这个词的玷污。
——生来成为一个中国学生,不失为人生一大悲剧。
——若是要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国教育,我会用这句:它从未进行过教育。
——叔本华说“人生即痛苦”,中国教育则可以不折不扣当之无愧地称为“教育即痛苦”。
——“我没了想法”----这便是中国所有学生的真实写照。
我们唯一会做的就是在“说说你的想法”的题下默写出“标准答案”。
——中国教育要做的,就是活生生地灭绝你的天性,扼杀你的灵魂,就是把所有人变成一样的人、把学生变成机器人,变成纯粹的工具。
——就算你考了100分,也没有什么值得“喜”的。
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一遍又一遍拿卷子看成绩吗?——中国的教育就像是八国联军在圆明园点燃的一把罪孽之火,呼啸而过,烧掉的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把每个学生心中最美好的部分烧成灰烬,留下一片废墟,和无尽的叹息。
——中国学生的悲哀不在于被摧残,而在于是麻木地被摧残。
——王尔德最有名的一句话是“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有人却在仰望星空”。
——在百度问问“现在什么人活着最累”,一种回答说中学生最累,另一种则说是小学生。
——为别人活着,这就是中国教育给我们精神捆上的第一根锁链。
——在教育中浪费一分一秒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小学拿走了独立价值观,中学拿走了自主思考,大学拿走了理想梦想,自此以后我们的脑子就像太监的内裤,里面什么都没有。
——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中国的老师家长最常用的“木桶原理”却说:“你要灌满一桶水呀,就得堤防那个短板……”——先进的教育制度促进一个健康的社会,健康的社会反过来又能推动教育的进步,反之亦然。
教育的问题是社会巨大问题的缩影以及凸显。
——“教育,应是帮助人自我实现,让人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这是自苏格拉底以来所有教育家们呼唤的,是所有学生企盼的。
——你走的是别人规定的路,却离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远。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二)德育包括些什么
西方:moral education,即道德教育,与宗教 教育、政治(公民)教育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 狭义:指道德教育 广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更广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性 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
(三)德育概念的 “泛化” 原因:
1、传统思想的影响 —— 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 ——大学之道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
三种社会形态: 1、人的依赖关系 2、人的独立性 3、人的自由个性
(一)习俗性的德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产生以前,原始社会中 存在的德育形态。 1、全民性——人人参与 2、生活性——融于劳动、生活之中 3、习俗性——以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
(二)
古代学校德育
1、含义——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 ,其实一直有两套完整的信仰 体系:官士阶层信历史,为了青史留名可以 牺牲生命;民间百姓信奉鬼神,所谓“离地 三 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当今中国社 会 民众普遍信仰什么呢?
有信仰 有清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生活有目标, 有足够的幸福感。并对疾苦之人施以关怀, 不贪婪,不做犯法之事。相信世界是有规则 和逻辑的,只有谨慎生活,有所敬畏,才能 功德圆满。
“德育”一词的由来 “德育”是一个现代词汇,虽然我们经 常说原始社会的德育、奴隶社会的德育、 封建社会的德育,但是“德育”一词却是 出自现代人之口。大约在 18 世纪 70 、 80 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 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 德育 。
与康德同时代的裴斯泰洛齐也使用过 “德育”一词,表明西方社会于 18 世纪 后半叶已经形成“德育”这一概念。而英 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一书中, 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 育”。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 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和常用术语。
德育原理重点讲解学习
德育原理重点德育原理第一章德育概述一、“德育”一词的由来●古代,有德育之实,无德育之名。
今天既有德育之实,又有德育之名。
●18世纪70-80年代,康德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斯宾塞在《教育论》(1860年)一书中,把教育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
从此,“德育”一词风靡全球●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教育之宗旨》一书中,将“德育”、“知育”及“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
●1904年,清代大学者王国维发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介绍叔本华的“德育”、“知育”及“美育”思想。
●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教育之宗旨》一书中,将“德育”、“知育”及“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
●在西方教育理论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有严格的界线,它们分属不同的概念,并未笼统地称作“德育”。
在近现代西方语言和观念中,所谓“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
二、当代中国的“大德育”(一)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1 、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建国后)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20世纪80年代)思想教育从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德育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1988年) ---- “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1995年)3 、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 “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三、“大德育”的合理性1、与传统文化有关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4、与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相一致四、“大德育”的难题1德育内容无所不包,使德育概念显得过于宽泛2我们的德育与西方的德育外延不一致,“名同实异”,很难与人对话,难以与“国际接轨”。
3我们在研究德育心理学时,往往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的心理机制用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方面,显然不可取。
4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问题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问题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
叔本华的《论教育》
论教育叔本华由于我们智力的本质所使然,概念应该来自于我们对事物的直观⑴认识,中间经过抽象这一过程。
因此,直观认识是先于概念知识的。
如果我们确实以这一顺序认识事物——就像那些以自己的亲身经验作为自己的老师和教材的人一样——那么,我们就会知道得很清楚:我们的哪些直观认识隶属于我们所掌管得哪一个概念,并因此能够得心应手地应付发生在我们身边地事情。
我们可以把这种认识事物的程序和方法称为自然的教育。
相比之下,人为的教育就是在我们还没有对这一直观世界获得某种泛泛的、普遍的认识之前,就通过阅读、授课等手段,强行把概念塞进我们的脑袋。
经验随后会为这些概念提供直观认识,但是,在此之前,我们会在运用这些概念时出现错误。
这样,我们对人、事的看法、判断和处理都会出现错误。
教育也就以这样的方式制造出偏差、扭曲的头脑。
因此原因,我们在青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大量地阅读,但随后在踏入社会时,我们却表现得有时像个怪人,有时又跟一个白痴差不了多少;在某一刻很紧张拘谨,但在另一刻又相当冒失莽撞。
我们的头脑充满着概念,并跃跃欲试地要运用这些概念,但在套用这些概念时似乎总是颠三倒四。
这是搞乱了从根据到结果的顺序所引致的后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先获得概念,最后才是直观——这完全违背了我们思想智力的自然发展过程。
教师不是培养和发展孩子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而是致力于把别人的现成的思想、观点填塞小孩的脑袋。
在以后的日子里,要纠正这种由于运用概念不得法所导致的对事物的错误的判断,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亲身历练才行。
这种纠正很少能够完全成功。
因此,很少又学究具备健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而这些东西通常连一个文盲都会有的。
2根据以上所述,教育的关键在于从正确的一端开始认识这一世界,而获得这样的认识可以说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
不过,就像我已表明了的,这都取决于我们能否做到:对每样事物的直观走在对这些事务的概念之前,然后是狭窄的概念,最后才是广泛的概念。
这样,传授知识的程序就是依次把握概念、和以这些掌握了的概念为前提的新概念。
有关音乐的名言
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贝多芬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冼星海
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的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 --------舒曼
艺术正如生活那样,他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也不可能有什幺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的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
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 尼采
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 —— 爱因斯坦
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 贝多芬
——聂耳
真正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
——格林卡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音乐是比一切智能、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 贝多芬
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
—— 海顿
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 —— 雨果
●拥有音乐,对人的一生而言已然足够,但是,只用有限的一生去拥抱音乐,是不够的。
拉赫曼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
●音乐与音符并没有任何关系,音符不过是传达音乐实体的媒介物而已。
柴利毕达克(Sergiu Celibidache)
●休止符有如暂时死亡、而后复苏。
作曲并不难,但剔除多余的音符却是极为困难的。 —— 勃拉姆斯
办负责任的教育负责任地办教育
办负责任的教育 负责任地办教育文 | 蒋建华负责任的国家需要负责任的教育。
要成为负责任的国家、负责任的民族,必须办负责任的教育,负责任地办教育。
办负责任的教育,体现了办教育的目标与价值追求;负责任地办教育,则体现了办教育的态度与行为过程。
EDUCATOREDUCATOR不负责任的教育行为扫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教育秩序本末倒置,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伤害。
”反思我国的教育现状,许多地区、许多学校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向,培养目标与价值追求出了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全国上下对应试教育等种种违背招生中,有80%左右的考生因身体原因专业受限。
诚如上海特级教师黄玉峰在《基础教育中的“人”是怎么教没的?》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教育创造了一个像在马戏团里训练动物野兽的那样一个环境,通过统一的高考标准,通过这样的教育,把每个人都训练成没有思想、没有个性的没有独立人格的工具,还谈什么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还谈什么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被当成特权者为达到目的,为他们效力的后备军……”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经尖锐地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面对种种不负责任的教育行为,人们不禁要问:教育的尊严在哪里?教育的幸福在哪里?改善教育民生的责任究竟谁来担当?有网友批评道:“教育乱象丛生,教育人守不住了,纷纷选择投降、应付……我们离教育的‘本’和‘真’愈来愈远了。
”有网友质问:教育规律、不利于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这种反思也促使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
但是至今推进素质教育困难,成效不够理想。
在许多地区和学校,应试教育盛行,“高考至上”成为教育主流价值追求,盲目攀比高考“GDP”。
应试教育往往以“收获知识但牺牲快乐,收获分数但牺牲健康,收获成绩但牺牲个性,收获成才但牺牲成人”为代价。
对“道德教育”、“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之辨析.doc
对“道德教育”、“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之辨析摘要:概念是思维的工具,对概念的厘清是理论最基础性的工作。
“道德教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德育原理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概念,但学术界对这几个概念之区别尚不清晰。
本文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旨在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更加明确各自研究的领域,并在研宄中正确地运用这些概念,以便于国内国际的交流。
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辨析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519401-0120-04收稿日期:2006-09-10作者简介:韦冬雪,女,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概念是思维的工具,对概念的厘清是理论研宄最基础性的工作。
“道德教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德育原理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概念。
但是,当前学界对这几个概念的认识仍然是模糊的,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够明晰,或停留在任意各自表达的状态,缺乏科学的界定。
这不仅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德育学科理论和实践研宄的深入开展,也会影响到国内国际的交流。
笔者认为,有必要厘清三者的关系,对其进行科学的界定。
一、“道德教育”与“德育”概念的辨析对于“德育”概念的理解,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这是从伦理学体系上界定的。
广义德育是从教育学上界定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1]。
道德教育,即培养道德素质的教育,它以道德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为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部分。
由此,狭义德育被包含在广义德育中,它极易造成研究的困难和思想的混乱。
因为,对德育概念解释的不同,就反映了对德育范畴理解的角度和价值取向不同,其最终会影响到我们对德育内容和德育实践活动的理解。
主张德育即道德教育观点的依据持这一观点的学者的理由是:一是德育的概念是由国外传入我国的,二是国外没有广义德育的概念,三是中国近现代教育起始,德育就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
1、德国哲学家康德把遵循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2、英国学者塞宾斯在《教育论》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3、3、1904年王国维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4."大德育"的问题p09我国的“大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所谓道德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教育;所谓思想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所谓政治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P06(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3)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2."大德育"的合理性P07合乎教育的实际情况合乎中国的教育传统与国际教育改革趋势相一致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P10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
二.“教育”与“教唆”的区别P22包藏恶意、产生有害影响的教,教唆是教的内容并不是合乎道德的,并不是善意的,不符合社会规则,教唆的后果可能是使人犯罪。
谓之‘教唆’;具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产生有益影响的教,谓之“教育”"教育"的道德标准P31◎教育必须包含道德的目的或善意◎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二)德育地位的演变及性质的变化P311.从"教育的唯一目的"到"教育的最高目的"2.从"教育的最高目的"到"教育的普通目的"3.从"教育目的"到"教育工作"4.从作为教育工作的德育回到作为教育目的的5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 强化德育的"目的意识"p37怀疑与反对意见P421.试论学校在实施德育上的优势P47(1)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道德影响固然大,但因其自发性而难以控制,实际效果往往正负参半。
叔本华英文名言经典语录有哪些
叔本华英文名言经典语录有哪些推荐文章长篇英语文章带翻译美文欣赏长篇热度:断背山经典英文台词热度:亚里士多德英语名言热度: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英语美文热度:巴菲特英文名言热度:亚瑟·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叔本华英文名言,欢迎大家阅读!叔本华英文名言【励志篇】1、any reasonable are there, all existence is reasonable。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2、a gray memories, how can we compete now vivid and freedom。
一个灰色的回忆,怎能抗衡现在的生动与自由。
3、a nation there is a group of people looking at the stars,they have hope。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4、if there is no passion, no great cause in the world will not succeed。
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5、just like in pure darkness as in pure light,not see anything。
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6、there are some valuable things as its target,the life worthwhile。
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作为它的目标时,生活才有价值。
7、ethnic not exist for the country, the nation is created by the state。
民族不是为了国家而存在的,民族是由国家创造的。
8、ignorant is not free,because of his opposition is a strange worl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什么是错误的教育
错误的教育成果就是往头脑里塞满观念
不要用你脑中被强塞进来的各种观念去评判这个世界。
人有时候很可怜,在自己尚未形成独立的思考体系时就被强制性地灌输了诸多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些观念来源于父母长辈、老师同学、社会舆论等方面,就好像一张大网,网住了一个人思想的自由。
所以当下就尽量抛却这种近乎于“偏见”的东西,单纯地看待这个世界,仅仅是看,把所有的画面映射到自己的脑海中,诉说属于自己的心声。
——《论教育》不放弃任何一道思想的闪光
任何转瞬即逝的美都犹如路边的惊鸿一瞥,让人难以忘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无论多么深刻的印象也终究会被遗忘。
就像离久情疏一样,往往忘却以后无论多么努力地回想却再也没有办法在脑海中清晰地拼凑出朝思暮想的那个人。
思想的闪光就如同“那个人”,如果在情谊最浓的时候没有留下记录,那么等到时间的潮水漫过记忆的时候,就再难寻得蛛丝马迹了。
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这样才不会辜负这一段“良辰佳缘”。
——《论独思》
观念,还是观察
首先获得一般观念,再进行具体观察,这是一般的教育步骤,但这种做法恰恰本末倒置,直接违反了大脑的自然发展规律。
眼睛为什么被称为心灵的窗口,因为只有透过眼睛人才可以在一个瞬间获得信息量极大的画面。
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应当首先由眼睛捕捉,抵至大脑,再由最高指挥中心研究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
观念不是商品,也不能施舍,其中的玄妙更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能够传递揭示。
——《论教育》尊重自己的隐私
很多人觉得隐私是针对陌生人而言的,对熟人则不必有隐私。
但是熟与不熟的区分在哪里?两者又是否有一个合理的度呢?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转变,你会渐渐发现,即使是一件无伤大雅的小事,即便是被最亲密的人知道,也是极为不利的。
在信息高速流窜的年代,保护自己的第一件事莫过于尊重自己的隐私,上至联系方式下至隐私秘密。
不要因为享受一时的畅言带来的瞬间满足,而丢掉沉默所致的恒常裨益。
——《论了解他人》
对先人之见的修正虽然是无穷的,但却是必要的
当用自己的眼睛看这个世界时,你会源源不断地接收到各种新奇缤纷,但是单纯意义上的观察并不足以支持你去做庞大的抽象概念的分析,或者是归纳。
这时我们会说,对先人之见的修正虽然是无穷的,但却是必要的。
当你发现自己的经验、一般观念与先哲的理念并不一致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时候,你会了解到先哲所提供的思考过程,从而重新理解某种认识,而不是无视症结所在。
——《论教育》真正的慰藉是承认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的
现代人在面对灾难变故时很难做到安之若素,泰然自若离我们仿佛越来越远,虽然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当我们真正了解已发生的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注定,是必然会遇到的机缘巧合时,就会有一种慰藉袭上心头,很多事情都会渐渐放下,之前的耿耿于怀不过是未曾实现的夙愿。
如果明白了万事万物都逃不掉原本就属于自己的最终归宿,那你就会明白这世间只能是此,而非彼。
——《人世的命运》
一知半解的源头是独立思考的空白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很多人做了充分的观察但最终却并未修成正果,脑子里反而充满各种奇思怪想、天马行空,有人精神失常,有人异想天开,有人偏见歧视。
事实上,这些背负着谬见的人从未尝试过在观察之后,从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基本思想。
就像一个画家有数以万计的经典画作,但如果杂乱无章地堆在一起会被
人视为垃圾,只有经过筛选整理、分类过滤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画展。
——《论教育》
选择平静,就是选择坚定而自信的生活
内心平和的人往往生活得更加自如,更明白自由是什么,从而安宁的内心不受束缚,尤其是不受日常琐事的压迫,所以拥有更多欢乐的时光。
拥有平静并不难,只是很多人舍不得朝九晚五的忙碌,舍不得离开流言蜚语的旋涡,舍不得人群中的繁华,其实不是真的舍不得,也不至于,只是一时放不下而已。
尝试去习惯返璞归真,幽静的生活会让我们找回自己。
——《论名誉》不要急于将书本塞到孩子们手中
所谓的人生真谛应该由残酷现实的生活来展示,而不是由书本来描绘。
不要急于将书本塞到孩子们手中,无论他们关注什么概念都不应当首先从书本中了解其概况。
简单的定义无法诠释丰富多面的现实,急功近利的强制灌输只会产生谬误。
不妨先从数学开始——在这里绝对不可能产生谬误,再到语言、历史、科学——在这里即使产生谬误也不会有严重后果,一个人一生中不同的阶段只有学习与其智力相适合的科目,才能完全达到理解的水平。
——《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