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学中的海岛意象【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海洋文学中的海洋形象描写研究

中国海洋文学中的海洋形象描写研究

中国海洋文学中的海洋形象描写研究中国海洋文学中的海洋形象描写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文学中对海洋的描写和海洋形象的塑造。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国家,海洋在中国文学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海洋形象的描写可以通过文字来传达海洋的气息、景色、声音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海洋在中国文学中既可以是温柔安详的母亲形象,也可以是狂暴、危险的自然力量。

海洋形象的描写不仅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观念,还可以传递人类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的哲思。

研究中国海洋文学中的海洋形象描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海洋的景色描写:通过对中国海洋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景色描写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了解当时海洋环境的真实面貌,例如海浪的起伏、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海岸线的延展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作品的景色描写,探讨不同作家对海洋景色的感知和理解。

2. 海洋的气息描写:海洋的气息是海洋的独特标志之一,它可以通过文学语言来描绘。

例如,藻荇的清香、盐味的苦涩等。

研究海洋气息的描写可以进一步了解文学作品中对海洋气息的表达和意义。

3. 海洋的声音描写:海洋的声音也是海洋的表征之一,如浪涛的轰鸣、风浪的呼啸等。

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中对海洋声音的描写,可以了解作家对海洋声音的感受和表达。

4. 海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海洋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也是人类的重要资源来源。

研究海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可以从渔业、海运、海上贸易等方面展开,分析海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 海洋形象与社会文化:海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如象征着祖国的辽阔、民族精神的坚韧等。

研究海洋形象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可以进一步了解文学作品中对海洋象征意义的表达和解读。

综上所述,研究中国海洋文学中的海洋形象描写可以从景色、气息、声音、影响和文化象征等方面进行展开。

这一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意象,同时也可以为保护海洋环境、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论康拉德小说的“海洋”意象

论康拉德小说的“海洋”意象

论康拉德小说的“海洋”意象作者:赵泽余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12期摘要:约瑟夫·康拉德热爱海洋。

康拉德在他的海洋小说里注入了多重的思维视角,因而成为了很多学者关注的重点,同时他也被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更是被我国作家老舍所喜爱和推崇。

在本文中,笔者以康拉德的海洋小说《青春》为例,从“海洋是困倦灵魂的归宿”和“海洋是青春的战场”两个方面来分析康拉德小说中的海洋意象。

关键词:康拉德海洋小说海洋《青春》前言约瑟夫·康拉德自小喜欢并向往大海,不久之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航海生涯。

康拉德在海上生活了二十多年,之后由于身体原因放弃了航海,转而握起笔杆用英语从事文学创作。

康拉德的作品依据题材分为海洋小说、丛林小说和社会政治小说,其中海洋小说最为被人们熟知且称道,也为他赢得了“海王”的美誉。

康拉德创作的海洋小说有《“水仙号”的黑水手》《阴影线》《青春》等,在本文中,笔者重点以《青春》为例,分析康拉德海洋小说中的“海洋”意象。

在康拉德创作的多部海洋小说里,《青春》是一部别具一格的短篇海洋小说。

这部小说里记叙的是康拉德本人的真实经历,是他当上二副的第一次航行。

《青春》讲述了在一次航行中所遭遇的种种磨难,无论是海洋上的恶劣天气,还是在行驶中意外发生的火患,抑或是主人公马洛对此的态度,这一切都被作者“别有用意”地用来象征并解释人生。

本论文旨在论述:在康拉德的海洋小说中,将海洋作为中心点,以《青春》为例,从“海洋是困倦灵魂的归宿”和“海洋是青春的战场”两个方面来分析康拉德海洋小说中的“海洋”意象。

对康拉德海洋小说的分析,在今天乃至未来都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是他的海洋小说的经典之处。

一、海洋是困倦灵魂的归宿海洋,自古以来就和生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康拉德的童年和多年的水手生涯使他对生命和海洋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同常人的体会:“生命问题似乎太浩瀚了……大海是无所不知的,早晚总会揭开帷幕,让每个人都能看透那隐在一切谬误里的智慧,那藏在种种疑问里的真相,以及那超越忧患恐怖的安全和平的领域。

论冯梦龙所编涉海小说中的岛屿描写及其文学价值——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情史》为中心

论冯梦龙所编涉海小说中的岛屿描写及其文学价值——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情史》为中心

041[摘 要] 涉海小说在题材与内容中涉及海洋空间或元素的小说类型,其中岛屿则是其基本组成要素之一。

以冯梦龙所编《喻世明言》《警世通言》《情史》中的短篇涉海小说为中心,结合我国古代海洋文化、涉海小说传统与冯梦龙的编纂思想,分析其中荒岛、仙岛、岛国的景物描写,岛屿上人类、妖怪与神仙的人物描写,及其写实性与想象化相结合的文学价值。

[关 键 词] 冯梦龙;涉海小说;岛屿描写;文学价值论冯梦龙所编涉海小说中的岛屿描写及其文学价值——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情史》为中心袁青骋“涉海小说”的概念在学界尚未有定论,倪浓水指出,海洋小说应具有三层意义:一是在小说题材需要具备“涉海性”;二是小说的训诫意义与故事性较弱;三是小说篇幅普遍较为短小,少有长篇。

①明代涉及海洋描写的小说数目颇丰,散见于笔记小说、传奇小说与拟话本小说等。

为了针对小说中的涉海描写展开研究,本论题采用“涉海小说”这一概念,即在题材与内容中涉及海洋空间或元素的小说类型,隶属于海洋小说。

岛屿,即水域中的陆地,是独立于大陆之外的空间。

张德明认为人、海、船、岛是构成海洋文化的四大要素②,因此岛屿也可以被视为涉海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

这一特殊空间将海洋与大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成为情节展开的重要场所。

目前有关我国古代涉海小说中岛屿描写的研究整体较少,大多结合海洋文化研究明清著名小说。

本文聚焦冯梦龙所编涉海小说中的岛屿描写,主要包括岛屿的景物描写与岛屿上的人物描写两方面,结合明代海洋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冯梦龙的编纂思想进行分析,并与明代前后的涉海小说进行比较。

一、冯梦龙所编涉海小说中岛屿的景物描写本论题研究对象为冯梦龙所编《喻世明言》《警世通言》《情史》中的11篇包含岛屿描写的短篇涉海小说,其在有关岛屿的景物描写上存在明显的互文性。

岛屿是小说情节展开的重要场所与关键枢纽,叙事上基本遵循唐以来的“海客漂流至岛屿奇遇”传统,但具体的登岛方式有所不同。

《杨八老越国奇逢》中,杨八老回家看望前妻,在路上意外遭倭寇袭击,混乱中被强行掳走到日本国生活了十九年。

海洋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海洋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海洋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海洋文化是一个极富魅力、具有无限可能的研究领域。

许多学者对海洋的文化传承、海洋文化的价值观以及海洋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综述一些关于海洋文化相关的研究文献。

一、海洋文化的定义海洋文化是一个多面的概念,其定义也因研究者与研究背景而异。

许多学者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与海洋之间长期互动的产物,包括海洋文化遗产、海洋文化习俗、海洋文学艺术、海洋经济和技术等。

《海洋文化研究》一书认为,海洋文化可以定义为“人类社会经由海洋相关活动所形塑的,对海洋及其生态系统有所认知与理解,有所表达并传承的各种文化形态”。

二、海洋文化的价值观海洋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象征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从传统的海洋文化传承到现在的海洋文化创新,从新加坡的“亚洲海洋国家文化与年度海洋行动计划”到我国的“中国梦·大海篇”,海洋文化始终在夯实着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和保护理念。

三、海洋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利用与开发,许多地区面临着海洋文化衰退和文化多样性减少的风险。

为此,保护和传承海洋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海洋文化保护需要政府、学者、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需要政策的支持以及制订合理可行的保护计划。

此外,在保护海洋文化的同时,通过推广海洋文化来提升海洋产业的附加值,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在繁荣海洋文化的同时也让海洋经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海洋文化作为一个极具潜力的研究领域,其相关研究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海洋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对于保护和传承海洋文化,有必要通过多方合作、多元参与,彰显海洋文化的现代价值。

法国海洋文学中大海的经典意象初探

法国海洋文学中大海的经典意象初探

法国海洋文学中大海的经典意象初探作者:刘雯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7期内容摘要:人类与海洋的动态关系变化体现着一个层面上人类的进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间不断流转的大海,其意向在人们意识投射中也迥然不同。

法国经典海洋小说《墓畔回忆录》、《海上劳工》、《海底两万里》以及《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四部作品分别以大海为线索,展现了各个历史背景下大海的经典意向。

研究其背后的现实成因,深入探寻大海与人类的关系演变,于当今范围内的海洋资源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国海洋小说海洋意象大海水生海洋,海容万物。

海洋在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宝贵资源的同时,也为无数的世界文学大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人类的进化史与海洋息息相关。

不同时期,人类对于海洋的态度截然不同,由此不同海洋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学张力便具有各自的魅力。

博览古今,以海洋为题材的各类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且不同历史背景下,海洋随着社会的变迁,衍生出各异的意向。

因此,本文以法国经典海洋小说《墓畔回忆录》(1848-1850)、《海底劳工》(1866)、《海底两万里》(1870)、《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为例,深入探讨各个时期间大海的不同意象及其现实成因。

一.《墓畔回忆录》——矛盾之海雨果曾经说过,“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无所有”。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夏多布里昂对当时浪漫主义流派的深厚影响可见一斑。

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新型资产阶级思想与陈旧的封建意识猛烈碰撞,随之而来大革命带来的动荡与变革导致了人们多耽于幻想,浪漫主义蔓延开来。

《墓畔回忆录》是夏多布里昂的晚年作品,出生于古老的没落贵族家庭的他,追忆了他的童年以及流亡国外的生活情况,评价了法国大革命和当代风云人物,总结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与文学生涯。

其中,“大海”是贯穿《墓外回议录》的一条主要线索。

在这部花费40年的时间的精心之作中夏多布里昂对于不同的“大海”以及“大海”在不同的时期的描述都在变化着,从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意象。

海洋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海洋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海洋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最神秘的领域之一,其研究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海洋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1. 海洋地质学研究进展海洋地质学研究是对海洋底部和沉积物特性的探索,通过对地球历史演变的了解,揭示了地球内部和外部过程的深度和速度。

近年来,海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集中在地震活动、海底地形、岩石成因以及古地磁等方面。

其中,海底地形的研究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2. 海洋生物学研究进展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各类生物群落和个体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最近的研究集中在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和海洋环境对生物影响的评估等方面。

例如,鱼类生态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而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研究则有助于保护这一脆弱的生态系统。

3. 海洋物理学研究进展海洋物理学是研究海洋中运动、力学和能量转换等现象的学科。

最近的研究集中在海洋循环、海洋气候变化和海洋与气候系统相互作用等方面。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和先进的数值模型,科学家们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海洋的温度、海洋流动和海洋风暴等现象,为海洋工程和海洋交通方面提供重要信息。

4. 海洋化学研究进展海洋化学研究涉及水体中的溶解物质、营养盐、有机物和微量元素等方面。

最近的研究集中在海洋酸化、营养盐循环和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去向等方面。

例如,海洋酸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大气二氧化碳排放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而对营养盐循环的研究则有助于评估海洋生物生长的限制因素。

结论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迅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我们揭示了海洋的奥秘。

然而,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建立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推动海洋科学的发展。

只有深入了解海洋,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个珍贵的资源。

参考文献[1] Smith A, Johnson B. Advances in marine geology research. Earth Sciences Review, 2010, 35(2): 189-201.[2] Chen C, Li M. Recent progress in marine biology research.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2012, 45(3): 245-259.[3] Wang L, Zhang Q. Advances in marine physics research.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2015, 52(5): 326-334.[4] Liu H, Zhang 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arine chemistry research. Marine Chemistry Review, 2018, 65(4): 421-435.。

海洋文学文学鉴赏

海洋文学文学鉴赏

海洋文学文学鉴赏海洋文学,我认为就是那种渗透着海洋精神的文学作品。

如果说凡与海洋有关的文学作品都可称为海洋文学,将有“忽闻海上有仙山”之类诗句的《长恨歌》也归为海洋文学,那么,我想绝大部分西方文学作品都可称为海洋文学。

与海洋有关的文学作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海或海的精神为描写或歌咏对象的文学作品,题材可能是海本身,如普希金的《致大海》(1824),也可能是其生活与海联系在一起并赋有海洋精神的人或物,如拜伦的《海盗》(1901)和高尔基的《海燕》(1901),也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1952)、中国作家邓刚的《迷人的海》;第二个层次的作品是其主人公以海为生,其活动在海上或海岸,但作者没有海洋意识,作品所蕴含的海洋精神不明确,如日本作家叶山嘉树的《生活在海上的人们》(1926);第三个层次的作品,其文本提到海,但海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一个模糊的意象,或仅仅作为一个可置换为内陆的背景,如前文提到的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806),苏联柯涅楚克的《舰队的毁灭》(1933),日本作家水上勉的侦探小说《海的牙齿》(1960)。

如果要把海洋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来研究,上述第一层次的作品才有真的研究价值,只有它们具有海洋文学的特质;而第三层次的作品最不具备海洋文学的特质,它们可以归入任何别的类型,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海洋文学;第二个层次介乎于第一个和第三个层次之间。

西方主要国家大多为海洋民族,它们的民族兴衰,时代更替,都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洋锻造着海洋民族的精神品格,海洋精神深深地植根于西方的历史文化。

在西方文学史上,古往今来一大批作家与诗人有着挥之不去的海洋情结,他们留下的海洋文学作品,成为我们研究人类海洋文化、研究海洋人文精神的宝贵遗产。

海,在西方文学史上,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人类对它怀有不同的情感,给它注入了不同的理念,对它持有不同的态度,从而也显示出不同的人文精神。

中国文学中的“海洋意象”

中国文学中的“海洋意象”

中国文学中的“海洋意象”意象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原创性概念和审美范畴,意是指意念、意思、思想;象是指形象、现象。

意象则是指以象寓意,以象征意,用客观物象寄托主观情意。

自然现象一旦进入文化视野就成了有情之物,变得具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感情,随人的情感起伏而具有超越象外的力量。

自然世界的梅兰竹菊、花鸟山水以及荣枯兴衰等一切事物,都蕴含着人的情意,并因主体观照,成为富有情趣的意象。

海洋是一个自然存在的、客观的物象,它无边无际、广袤无垠的特点也激发文学家们将其作为一个抒发情感的物象,在我国文学作品中以海洋为意象来描写的作品数量众多,作者们借助海洋意象的形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充分展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文学中存在着大量对海洋意象的描写,文学中的海洋受到作家们的各种心态的影响,尤其是要表现出宽广胸襟、离情别绪、寄托忧思和感怀的时候,作家们都会用到海洋意象。

一、诗歌中经常用海洋意象来表现作者宽广的胸怀。

海洋在中国文学中是宽广、博大的典型象征,在公元前369年庄子就在《庄子秋水篇》中将河与海进行对比,从而流露出对海洋那广袤无垠的惊叹和敬畏之情。

因此后人要表现一个人心胸宽广时,常常将其与海洋相提并论,从而后世有许多诗人借用海洋来表现宽广的胸襟,海洋意象则是诗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依据。

(一)曹操的《观沧海》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歌中作者以雄键的笔力,生动饱满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从而使情感和海洋之间具有了内在联系,作者的情感与宽广的海洋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以海的澎湃博大来抒发胸臆,有力地展现出作者的情感世界,而其中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也正是诗人博大襟怀的真实写照。

(二)李白是善于用海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著名诗人,例如他的《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说的是作者向往有一天能纵横天地之间,在无限广袤的大千世界中,大展身手一显宏图,而作者用“济”来暗示自己所向往的是一展胸中抱负,济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政治目的。

《鲁滨逊漂流记》中大海意象分析

《鲁滨逊漂流记》中大海意象分析

《鲁滨逊漂流记》中大海意象分析作者:赵荣斌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38期摘要:《鲁滨逊漂流记》作为第一部写实风格的海洋文学作品,将现实性与象征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大海在小说中具有十分丰富的意象。

本文在探索大海这一自然物在作品中所具有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小说内容提出大海在《鲁滨逊漂流记》中象征着冒险、自由、自我突破、牢笼与征服。

当然,还有其他需要不断探索与开发的意义有待我们共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大海;意象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107-02在生命与大海的关系中,大海一直占据着主动。

由古至今,以大海为题材的经典作品耳熟能详,不少学者将其称之为海洋文学。

可见,大海在文人心里意象颇广且深。

《鲁滨逊漂流记》是第一部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海洋文学作品,在小说中,现实性与象征性通过笛福的文笔得到完美的结合,而其中“大海”所代表的一系列意象为其小说中人物的塑造以及社会现实的侧面描写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在探索大海这一自然物在小说中所具有的意义,通过与小说内容的结合,系统分析大海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所代表的意象,以期能够为促进海洋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

一、“大海”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发挥的意义和作用大海意象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所具有的明显的意义需要结合作品内容进行更为详尽的分析,然而除了这一主要的作用外,大海在作品中还有其他几个方面的功能,通过对这些功能的分析,才能对大海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所代表的意象进行很好的探究和理解。

首先是基础作用。

大海是贯穿整个作品的一条主线,没有海洋这一大的自然环境,小说也就无法展开。

小说开始就提到了出身中产阶级家庭的鲁滨逊,虽然家庭安逸,但他不甘于生活的平静,一直希望能够航海。

作者通过对他几次不同的航海经历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坚毅又果敢的人物形象,从而完成了一部令人折服的海洋小说。

主人公的经历都是和海洋有关的,这几次越来越高潮起伏的跌宕经历都是在大海上展开的,故事的主人公在和海洋的历练中收获了自己别样的人生。

海洋文学中的海岛意象【文献综述】

海洋文学中的海岛意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海洋文学中的海岛意象一、引言二十一世纪,当人们的发展眼光逐渐向海洋延伸时,一场关于海洋文学的研究思潮随之兴起,海洋文化、海洋意象、海洋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成为研究范围,自然,被海洋所环绕的海岛也是研究的一个重点。

那么,海岛这个意象有何深意呢?值得一探。

海洋文学中对海岛意象的研究,主要来源于西方文学中“荒岛文学”的研究。

众多学者探究过荒岛文学的起源、发展历程、荒岛意象以及荒岛文学作品所涵盖的内容,成果颇多。

当然,还有其他的关于海岛意象的研究。

因此,在借鉴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对海岛这个意象进行总结,并做出深一层次的分析探讨。

二、主题海洋文学中的海岛意象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研究:(一)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海岛意象卫岭在其著作《奥尼尔的创伤记忆与悲剧创作》中对奥尼尔的海岛意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在奥尼尔众多关于海洋的作品中,大海与陆地之间似乎总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许多生活在陆地上的罗伯特们梦想着天边外大海上的自由和神秘,而海上的水手们则似《东航卡迪夫》中的扬克和《安娜·克里斯蒂》中的克里斯一般渴望陆地的平静和安宁。

于是,兼有大海和陆地特性的海岛就成了人们梦幻的栖息地和避风港。

奥尼尔的力作《悲悼》三部曲中所塑造的南太平洋海岛,是一个与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构成隐喻关系的重复意象。

它远离罪恶,贴近生活的本源。

海岛是剧中主要人物的希望,是幸福的家园,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海岛意象在剧中没有实景,它是外化在主要人物的语言之中的。

剧中,每个主要人物都有寄托自己梦想和希望的“岛”。

(二)荒岛文学中的海岛意象魏颖超在其著作《英国荒岛文学》中对荒岛文学下了定义:作者有意识地将主人公放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然后以荒岛作为背景加以描写,借此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目前为止,荒岛文学主要分为英国荒岛文学、美国荒岛文学、现代时空的荒岛文学。

1、魏颖超在《英国荒岛文学》中对英国荒岛文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海洋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海洋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海洋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海洋文化是指与海洋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传承,包括海洋地理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生态、海洋工业、海洋历史、海洋文学、海洋艺术等方面。

近年来,海洋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涌现出了大量相关的研究文献。

在海洋地理环境方面,研究者主要从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入手,探究海洋的形成、演化和生态系统等问题。

例如,黄海与东海交界处的水动力特征、海水温度变化的影响等。

同时,还有研究探讨海洋与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联系。

在海洋资源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资源等。

例如,深海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渔业资源开发与管理、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等。

在海洋文化历史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海洋文化的起源与历史、海洋文化的演变和传播、海洋文化的欣赏和发扬等。

同时,也有研究探讨海洋文化与地方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融和影响。

在海洋文学和艺术方面,研究者主要从海洋文学和艺术的创作、表现和传播入手,探究海洋文学和艺术的精神内涵和价值。

例如,海洋诗歌的创作与发展、海洋小说的题材与风格、海洋画的表现手法与文化意义等。

总之,海洋文化相关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动海洋经济、海洋文
化的发展和保护,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生。

中国文学中的“海洋意象”

中国文学中的“海洋意象”

中国文学中的“海洋意象”意象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原创性概念和审美范畴,意是指意念、意思、思想;象是指形象、现象。

意象则是指以象寓意,以象征意,用客观物象寄托主观情意。

自然现象一旦进入文化视野就成了有情之物,变得具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感情,随人的情感起伏而具有超越象外的力量。

自然世界的梅兰竹菊、花鸟山水以及荣枯兴衰等一切事物,都蕴含着人的情意,并因主体观照,成为富有情趣的意象。

海洋是一个自然存在的、客观的物象,它无边无际、广袤无垠的特点也激发文学家们将其作为一个抒发情感的物象,在我国文学作品中以海洋为意象来描写的作品数量众多,作者们借助海洋意象的形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充分展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文学中存在着大量对海洋意象的描写,文学中的海洋受到作家们的各种心态的影响,尤其是要表现出宽广胸襟、离情别绪、寄托忧思和感怀的时候,作家们都会用到海洋意象。

一、诗歌中经常用海洋意象去整体表现作者宽阔的胸怀。

海洋在中国文学中就是宽阔、灵秀的典型寓意,在公元前369年庄子就在《庄子秋水篇》中将河与海展开对照,从而流露出对海洋那辽阔浩瀚的赞叹和敬畏之情。

因此后人必须整体表现一个人心胸宽阔时,常常将其与海洋相提并论,从而后世存有许多诗人借予海洋去整体表现宽阔的胸襟,海洋意象则就是诗人们抒写内心情感的重要依据。

(一)曹操的《观沧海》给世人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歌中作者以雄键的笔力,生动细腻地描写了沧海的形象,从而并使情感和海洋之间具备了内在联系,作者的情感与宽阔的海洋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以海的势不可挡灵秀去抒写胸臆,有力地展示出作者的情感世界,而其中大海季基夫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也正是诗人灵秀襟怀的真实写照。

(二)李白就是擅于用海洋去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著名诗人,比如他的《行路难》中“长风破浪可以有时,捷区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说道的就是作者向往有一天能够四海天地之间,在无穷辽阔的大千世界中,大展身手玉女宏图,而作者用“济”去表明自己所向往的就是一展胸中志向,济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政治目的。

海洋文学作品的思辨性解读

海洋文学作品的思辨性解读

海洋文学作品的思辨性解读海洋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界的重要领域,其独特的主题和意境吸引着无数读者和学者的关注。

海洋文学作品以海洋为背景,以海洋为题材,描绘了海洋所具有的壮阔、神秘、危险、浪漫和寓意深刻的一面。

海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风格都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辨性解读。

海洋文学作品的思辨性解读可以分为多个角度,例如对海洋的恐惧、对海洋的向往、对自然的敬畏、对人性的思考等等。

接下来,我们将以这些角度对海洋文学作品进行思辨性解读,并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海洋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海洋的恐惧。

海洋的辽阔和深邃常常给人一种无法控制和安全感的恐惧。

例如爱伦·坡的《沉睡之城》中,描述了一艘船在大海中的恐惧之旅,通过对船员内心的恐惧和绝望进行描写,展现了海洋所具有的不可预测和危险的一面。

海洋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描绘海洋生物的凶猛和海底的神秘,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海洋的恐惧。

这种恐惧不仅仅是对海洋本身的恐惧,更是对未知和无法控制的恐惧,是对人类面对自然力量的渺小和无力的反思。

海洋文学作品中也表现出对海洋的向往和渴望。

海洋的浩瀚和广阔给人一种无限可能的憧憬和渴望。

例如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中,描绘了船员对白鲸的追逐和探索,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冒险的向往。

海洋文学作品中还描绘了海洋风光的秀丽和海滨悠闲的生活,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海洋画面,让人们对海洋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这种向往和渴望体现了人类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和生命力量的敬畏和赞美。

海洋文学作品中也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海洋作为自然界最伟大和神秘的生命力量之一,它的伟大和神秘常常引发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例如荒木经惟的《巨人之海》中,描绘了巨大海洋之中的微小船只,展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引发了对人类命运和价值的深刻反思。

海洋文学作品中还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环境恶化带来的灾难,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的呼吁。

宿东极岛文学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宿东极岛文学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宿东极岛文学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宿东极岛位于东海之中,是一座宁静而古老的岛屿。

这座岛屿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孕育出了独特而卓越的文学传统。

宿东极岛的文学赏析,是一次对这片土地上优秀文学创作的探索和欣赏。

本文将对宿东极岛的文学进行深入的赏析和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宿东极岛的背景和基本情况,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接着,我们将探讨宿东极岛文学的特色和独特之处,从文学体裁、题材内容以及文学风格等方面展现其艺术魅力。

最后,我们将对宿东极岛文学的意义和影响进行总结和评价,试图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和欣赏这片土地上的文学创作。

通过对宿东极岛文学的细致赏析,我们将发现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价值。

宿东极岛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地方特色,还蕴含着普世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它们通过优美的篇章、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传递了丰富的人情世故和生活智慧。

通过本篇文章的阅读,读者将能更好地了解宿东极岛文学的魅力所在,也将享受到一场文学之旅的愉悦和震撼。

文学的力量是独特而神奇的,它不仅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还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更加理解和热爱这个世界。

愿读者能够在本文中领略到宿东极岛文学的魅力,并受到启发和感动。

1.2 文章结构在文章结构的部分中,我们将会探讨宿东极岛文学的赏析和意义与影响。

通过对宿东极岛的背景介绍和文学特色的分析,我们将理解并剖析宿东极岛文学的独特魅力。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宿东极岛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并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进行评价。

通过这样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领略和欣赏宿东极岛文学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它对于文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宿东极岛文学的深度赏析,探讨宿东极岛文学的独特之处、艺术魅力以及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具体目的如下:首先,通过对宿东极岛的背景介绍,探究宿东极岛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对当地文学创作的影响。

从海洋文学名著看海洋意识的嬗变——以《鲁滨孙漂流记》、《白鲸》和《蓝色的海豚岛》为例

从海洋文学名著看海洋意识的嬗变——以《鲁滨孙漂流记》、《白鲸》和《蓝色的海豚岛》为例

从海洋文学名著看海洋意识的嬗变——以《鲁滨孙漂流记》、《白鲸》和《蓝色的海豚岛》为例
关合凤
【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9(017)004
【摘要】<鲁滨孙漂流记>反映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人类接受挑战、顽强生存的自
信和不断劳动、不断占有的进取精神.<白鲸>彰显出人类征服海洋的不屈意志,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人类如果无止境地疯狂掠夺大自然,终将被大自然所埋葬.<蓝色的
海豚岛>颂扬了人对海洋的敬重与亲近,表现出深层生态伦理思想,描绘出人类与海
洋和谐共处的美好前景.三部作品折射出人类由求生到求真再到求善的追寻历程,以
及由利用海洋、征服海洋到尊重海洋、亲近海洋的历史嬗变.
【总页数】3页(P146-148)
【作者】关合凤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舟山市海岛居民海洋意识现状调查——以蚂蚁岛、登步岛为例 [J], 刘佳怡;华海

2.生态伦理视域下的西方海洋文学经典之重读和重评——以《老人与海》、《白鲸》
和《鲁滨逊漂流记》为例 [J], 赵维红
3.从《鲁滨孙漂流记》到《蓝色的海豚岛》看荒岛小说的嬗变 [J], 张奕
4.孤岛上的生还者——从《鲁滨孙漂流记》看“鲁滨孙模式”英雄的打造 [J], 陈心巍
5.从《鲁滨孙漂流记》到《蓝色的海豚岛》看荒岛小说的嬗变 [J], 张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舟山海洋文学特色及其在我国海洋文学中的地位

论舟山海洋文学特色及其在我国海洋文学中的地位

论舟山海洋文学特色及其在我国海洋文学中的地位
柳和勇
【期刊名称】《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3)003
【摘要】在舟山群岛独有的海岛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影响下,舟山海洋文学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审美特色.它具有勇于反映涉海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创新特质,体现了我国海岛海洋文化的典型特征,形成了中国海洋文学创作的地域性特点,并有着突出的佛教文学色彩.这些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海洋文学的发展,使舟山海洋文学在我国海洋文学中占有重要席位.
【总页数】8页(P5-12)
【作者】柳和勇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舟山,3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元代浙东海洋文学初窥——以宁波、舟山地区为中心 [J], 张如安
2.舟山海洋文学:历史与现实的考察 [J], 来其
3.舟山古代海洋文学中的海上丝路踪迹探寻 [J], 王静飞;
4.明代抗倭诗的海洋文学特色 [J], 张慧琼
5.我国海洋类高校海洋文学研究与教学融合探索 [J], 叶澜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洋文化影响下的舟山本土作家群

海洋文化影响下的舟山本土作家群

海洋文化影响下的舟山本土作家群[摘要]舟山文学作为中国海洋文学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深受海洋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作品充满海洋文化的气息。

在舟山诗歌、散文和小说的创作作品中,独特的海洋印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品在题材上,描摹了海岛特有物候、风情;作品在情感上,表达了对波浪家园的深切热爱与眷恋;作品在主题上,展现拥抱海洋和谐共赢的主旨。

从开始依托海岛意象,刻画海岛风情和渔村家事,到关注蓝色国土上人们的内心世界,舟山文学创作面貌日臻完善,以饱满的状态正努力“走出去”。

[关键词]舟山作家群;海洋文化;海岛;意象舟山活跃着一批优秀的本土作家,他们的创作或抒发着对海洋家园的赞美,或表达着与大陆隔绝的孤独感漂泊感,但都同样因为受着海洋文化的影响而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经受着时代的打磨变得越发的光彩夺目。

“纵观新时期20多年,舟山的小说、诗歌最有冲击力,但散文创作实力最强。

”1 回顾建国后的创作实践,海洋诗歌先声夺人,“群岛诗群”日益成为中国海洋诗歌创作中重要的一翼;文化散文清新俊逸,充分展现着千岛之城深厚浓郁的人文关怀;小说创作不甘示弱,多元化的艺术手法描绘了生动别样的海岛生活与人情冷暖。

如在海洋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本土作家的创作,则可看到在题材选择、价值取向、生命意识等方面已深受其影响。

题材:海岛特有物候、风情的描摹“东海诗群”代表诗人李越写到,“‘群岛诗人’们从创作之初起,就把大海作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寄托了无限的激情与遐想,将诗的触角伸向海域的自然景观、渔村人民的日常生活,并作出富有个性风采的描摹抒唱。

”2毋庸置疑,舟山作家对海岛景物有融入血脉的熟悉和亲切,沙滩、海浪、海鸥、渔盐、台风等海岛风物,渔歌号子、渔民画、贝雕沙雕等海岛特色文化,龙王庙、鱼灯节、海祭等海洋信仰与民俗,举凡海上人家、鱼市买卖、乡土之情无不一一展现在笔端,构成海洋文学丰富多样的题材。

作家借助“海洋意象”的窗口,细致描述海洋风物,勾勒海岛风情,从而精致地描摹海岛生活的丰富多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海洋文学中的海岛意象一、引言二十一世纪,当人们的发展眼光逐渐向海洋延伸时,一场关于海洋文学的研究思潮随之兴起,海洋文化、海洋意象、海洋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成为研究范围,自然,被海洋所环绕的海岛也是研究的一个重点。

那么,海岛这个意象有何深意呢?值得一探。

海洋文学中对海岛意象的研究,主要来源于西方文学中“荒岛文学”的研究。

众多学者探究过荒岛文学的起源、发展历程、荒岛意象以及荒岛文学作品所涵盖的内容,成果颇多。

当然,还有其他的关于海岛意象的研究。

因此,在借鉴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对海岛这个意象进行总结,并做出深一层次的分析探讨。

二、主题海洋文学中的海岛意象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研究:(一)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海岛意象卫岭在其著作《奥尼尔的创伤记忆与悲剧创作》中对奥尼尔的海岛意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在奥尼尔众多关于海洋的作品中,大海与陆地之间似乎总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许多生活在陆地上的罗伯特们梦想着天边外大海上的自由和神秘,而海上的水手们则似《东航卡迪夫》中的扬克和《安娜·克里斯蒂》中的克里斯一般渴望陆地的平静和安宁。

于是,兼有大海和陆地特性的海岛就成了人们梦幻的栖息地和避风港。

奥尼尔的力作《悲悼》三部曲中所塑造的南太平洋海岛,是一个与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构成隐喻关系的重复意象。

它远离罪恶,贴近生活的本源。

海岛是剧中主要人物的希望,是幸福的家园,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海岛意象在剧中没有实景,它是外化在主要人物的语言之中的。

剧中,每个主要人物都有寄托自己梦想和希望的“岛”。

(二)荒岛文学中的海岛意象魏颖超在其著作《英国荒岛文学》中对荒岛文学下了定义:作者有意识地将主人公放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然后以荒岛作为背景加以描写,借此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目前为止,荒岛文学主要分为英国荒岛文学、美国荒岛文学、现代时空的荒岛文学。

1、魏颖超在《英国荒岛文学》中对英国荒岛文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英国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首先开创了荒岛文学。

英国荒岛文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进程:(1)荒岛文学的端倪。

英国荒岛文学的端倪是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该书真实地记录了英国早期航海以及商贸事业的发展过程,详细地描写了航海、商贸事业的发展境况,生动地刻画了英国当时已出现的独特职业:海员和商人。

这是英国荒岛文学的端倪。

(2)荒岛文学的鼻祖。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是英国荒岛文学的始祖,他的悲喜剧《暴风雨》是荒岛文学的开山之作。

书中的普洛斯彼罗的荒岛是莎士比亚精心设计的人类善与恶较量的舞台,它只是一种载体,是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

(3)荒岛文学的繁荣。

继莎士比亚后,荒岛文学进入了它的繁荣时期,而这时期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世纪启蒙主义时期,这时期的荒岛文学主要是将英国的现实社会同荒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社会理想蕴含其中,代表作是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第二阶段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时期,这时期的荒岛文学主要是荒岛探险,将荒岛作为一个生活场景,在这场景上展开正义与邪恶两者之间的争斗,代表作是巴兰坦的《珊瑚岛》和史蒂文森的《金银岛》。

第三阶段是20世纪现代主义时期,这时期的荒岛被作为表现人性的一种手段,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剖析,代表作是戈尔丁的《蝇王》。

2、刘崯在其文章《试论美国文学中的荒岛意象》中对美国荒岛文学进行了描述:当怀抱坚定信仰的清教徒移民逃离文明的英国,远涉重洋,等待他们的美洲就是一个大荒岛,而实现理想和自由的山巅之城正是对这个荒岛的独特阐释。

《瓦尔登湖》中,梭罗单身只影地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建造了一间小木屋,独居了两年,过着孤独而简朴的生活。

这就是荒岛,反映了在拜金主义盛行和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使人异化为物这一现象后的返璞归真思想。

因此,美国荒岛文学与英国荒岛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海岛并不是实实在在的海岛。

3、黄樱子在其文章《现代时空的荒岛文学》中对现代时空的荒岛文学进行了讲解。

现代时空的荒岛文学着眼于从人与自然的故事演变成人与人的故事和人与社会的故事,荒岛被选择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条件来探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内心世界。

代表作是《惟一幸存者》。

书中讲述三个因不同原因而自愿来到这个荒岛生活的人,他们相互联系,相互排斥,也相互需要。

最后,他们克服了心理障碍,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膜,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团体。

那么,荒岛文学中的荒岛意象有那些含义呢?杨仁敬先生在为魏颖超的《英国荒岛文学》所作的序言中进行了总结:“荒岛文学只是一种载体,是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

它们或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冲突,或寻求一种改造社会的手段,或宣传作者的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

”自然,诸多学者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海岛象征了乌托邦理想的实现和理想的幻灭。

李海洋在其文章《乌托邦理想的幻灭—威廉·戈尔丁<蝇王>评析》中指出:“传统的荒岛小说符合乌托邦的特征,是人类美好情感的想象和寄托。

”将人类生活的美景置于遥远的海外孤岛之上的乌托邦思想可以叫做自然乌托邦或远地乌托邦。

其特点是:首先,这个小岛是与世隔绝的,岛上风光优美,气候宜人;其次,小岛的居民没有等级压迫,人们和平相处,互相帮助;最后,岛上的居民热爱劳动,自给自足。

魏颖超的《英国荒岛文学》针对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中的荒岛指出:荒岛是很荒凉的,不能居住,几乎无路可通,但它又有很美好的、很温和的、很可爱的气候,荒岛展示了贡柴罗“乌托邦”式的理想。

李海洋也指出海岛象征着乌托邦理想的幻灭。

《蝇王》中,孩子们一起建立了乐园,却因为人性恶而毁灭了这个乐园。

书中最后写道杰克一伙人为了追杀拉尔夫放火焚烧了整个小岛,熊熊燃烧的大火焚烧了整个岛屿。

海岛象征了原始大自然。

黎月新在其文章《创造人类生存寓言的人物—鲁滨逊》中提出:“荒岛就是一个蛮荒大自然,史前历史的缩影。

”鲁滨逊在经历暴风雨的袭击之后幸存下来,登录了一个无名岛。

岛上有着最为原始的一切:一眼望去即是树木,高耸参天,树枝间隐约透露出点点光亮,周围时有岩石、洞窟,林间偶然响起鸟叫声,同时又混杂着其他不知名的动物的声音,仔细听,似乎还能听见动物穿梭草丛时的“沙沙”声。

海岛是现实社会和现实世界的反映。

魏颖超在《英国荒岛文学》中认为《格列佛游记》中的各个岛国就是英国社会的缩影。

该书展现了一幅幅统治阶级的百丑图:大人国、小人国等地君主各占岛为王,实行独裁统治,党派纷争、尔虞我诈、贪婪自私、诬陷忠良、民不聊生到处可见。

苏艳斋在其文章《<鲁滨逊漂流记>艺术手法浅探》中认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海岛其实就是作者心目中的英格兰。

在文艺复兴之前,英伦岛上的环境是多么的自由,多么的令人神往。

然而在工业出现之后,小岛的宁静被打破了,随之而来的是机器的突突声和人类的嘈杂声。

因此,笛福借这部小说来呼吁人间乐园的英格兰的回归。

于静在其文章《<蝇王>:英国荒岛文学的嬗变》中指出:“荒岛本是一个微缩的人类社会,在这里人能最近距离地接近大自然,其表现也最接近本性。

”“荒岛在《蝇王》中已不再是单纯的荒岛,而是人类现实环境的一种象征,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一种变形。

”在珊瑚岛上,一群因二战而逃离来此的孩子们,本有着世间最为纯真的善良,却因怀疑岛上是否有食人野兽出没而逐渐扭曲了心灵,暴力、残酷等黑暗面逐渐占了上风,最后象征文明、传统权威的力量被镇压消失。

这成了西方文明社会的真实写照。

肖旭在其文章《<蝇王>所揭示的二战主题》中认为珊瑚岛是人类社会浩劫的一个缩影。

所谓的人类社会浩劫就是《蝇王》书中的二战。

人的恶分为生物性层次的恶和社会性层次的恶,前者即原恶,是人们缺乏外部的压力时而产生的真实的恶意识和恶行为,后者表现为有意识的恶以及表现为行为的恶,而当个人原恶进一步扩展为集体乃至国家时就演变成了文中所指的二战。

杨春芳在其文章《<蝇王>之象征体系探微》中认为“戈尔丁试图以岛的微观世界来反映人类社会的宏观世界,岛是整个世界的精神危机和严酷现实的缩影”。

魏颖超在其文章《<蝇王>与英国荒岛历险小说之变迁》中提出:戈尔丁笔下的海岛已经失去了鲁滨逊时代的荒岛或英国传统荒岛历险小说中的荒岛所具有的实在性。

这座荒岛已不再是冒险家的乐园,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存在。

海岛是一种载体,是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

魏颖超认为,《暴风雨》中的普洛斯彼罗的荒岛是莎士比亚精心设计的人类善恶较量的精神舞台。

文中的荒岛本身是纯自然的东西,是普洛斯彼罗的巫术无法变幻得出的,如果没有荒岛的存在,普洛斯彼罗和米兰达公主就会葬身鱼腹。

于静在其文章《<蝇王>:英国荒岛文学的嬗变》中也指出戈尔丁的荒岛和莎士比亚笔下的荒岛一样,成为一种展示人性的平台,体现作者对人性和人类前途深深的忧患。

海岛象征着伊甸园。

邵鸾飞等人在其文章《失火的伊甸园—生态视角下的<蝇王>》中认为“戈尔丁在《蝇王》里关于那个珊瑚岛的描绘可以说是有意复制的一个伊甸园”。

岛上森林繁茂,海岸边长满了棕榈,湛蓝辽阔的大海粼波闪烁,雪白的浪花忽隐忽现拍打着珊瑚礁,“水清见底,又因盛产热带的海藻和珊瑚而璀璨夺目。

一群小小的、闪闪发光的鱼儿东游西窜、忽隐忽现”漫山遍野“开满了蓝蓝的野花—一种岩生植物”,能听见“毛色艳丽的怪鸟的啁啾声,蜜蜂的嗡嗡声,海鸥的哑哑声”。

可见,作者基本复制了上帝创世纪时的万物:天地、果树、海里的鱼、空中过的鸟。

张阿娜在其文章《<蝇王>的神话原型解读》中提出:小岛是一个世外桃园,戈尔丁把孩子们“送到”这个美丽的“伊甸园”,是厌恶了成人世界的战争与屠杀。

揭示了珊瑚岛即伊甸园。

海岛象征了财富。

陈兵和牛振宇的文章《<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针对小说《金银岛》中的金银岛提出:金银岛这个文学形象本身可能就源于广义上的“东方”。

小说中提到吉姆等人的寻宝船“希士潘纽拉”号停在一处叫做“基得船长下锚处”的港湾,而且金银岛曾经是海盗取水修船的据点。

这暗示金银岛曾是基得船长的基地。

我国已故著名学者陈嘉也认为,金银岛就是基得船长的宝岛之一。

三、总结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众多学者对海岛这个意象展开了深入而透彻的研究,且成果颇多。

海岛这个意象的含义非常广泛,象征了乌托邦的美好理想,也象征了原始大自然,更象征了现实社会和现实世界。

但是,总的来说,海岛是一种载体,是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

它们或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冲突,或寻求一种改造社会的手段,或宣传作者的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

[参考文献][1] 卫岭. 奥尼尔的创伤记忆与悲剧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 魏颖超.英国荒岛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3] 刘崯.试论美国文学中的荒岛意象.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9月.第25卷.第5期[4] 黄樱子.现代时空的荒岛文学.武汉晨报.2001年8月17日[5] 李海洋.乌托邦理想的幻灭—威廉·戈尔丁《蝇王》评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6] 黎月新.创造人类生存寓言的人物—鲁滨逊.安徽文学.2009年第9期[7] 苏艳斋.《鲁滨逊漂流记》艺术手法浅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1月.第21卷第4期[8] 于静.《蝇王》:英国荒岛文学的嬗变.安徽文学.2010年第1期[9] 肖旭.《蝇王》所揭示的二战主题.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年第11期[10] 杨春芳.《蝇王》之象征体系探微.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7月.第18卷第3期[11] 魏颖超.《蝇王》与英国荒岛历险小说之变迁.外语研究.2004年第6期[12] 邵鸾飞等人.失火的伊甸园—生态视角下的《蝇王》.外国文学(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13] 张阿娜.《蝇王》的神话原型解读[14] 陈兵牛振宇.《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32卷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