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魏六朝辞赋与骈文
术效果。
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
唐以后。
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在现今文言文学习中,对文训释已被广泛使用。
“对文”还有“相对为文”、“相对成文”、“对言”、“对举”等名称。
“对”就是“相对称”;“文”就是“文字”,也就是文字所表的词或词组(古代大多字词不分)。
故“对文”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或词组。
对文最大的特点就在一个对字。
一般来说,所对之文应是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相似或相对相反。
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单句内对文(又叫句中对文)和多句对文(又叫句间对文)两种。
前者一般是一句中的相对应结构,最少字数一般是四字的并列结构,如文过饰非、深恶痛绝、旷夫怨女、求全责备、摧枯拉朽、登峰造极、势均力敌、家喻户晓、何去何从、百依百顺、穴居野处等。
后者一般是上下两句或几句的并列结构。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等。
对文训释的意义在于据已知训未知、由易知训难知。
这就便于我们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循序渐进。
古代文体赋的介绍
古代文体赋的介绍
古代文体赋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
赋体的最早形成形式是乐府,后来经过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古体、近体和骈体等多种形式。
赋的内容主要以描述或抒发自然万物、人情世事、感慨人生、赞颂人物等为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古代文体赋的创作多采用充满想象力和比喻手法的文学语言,词藻华丽,方言较多。
赋具有音韵优美的特点,常使用对仗、押韵等手法,使文章更具音乐感。
同时,赋的论述方式多采用对偶、夹句、倒叙等修辞手法,以及虚实、扬抑、省略等表达技巧,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
古代文体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巅峰之一。
赋在唐代达到了辉煌的时期,如《长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赋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明代的辛弃疾、唐代的杜甫、苏轼等文学大家的赋作品也是我们经常会读到的。
总的来说,古代文体赋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瑰宝,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独特之处。
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仍然引领着文学创作的发展。
赋文体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
赋文体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作者:徐志啸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01期说到赋,先应辨清有关赋的几个概念。
赋在古代文学史上主要包含三种含义。
其一,赋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后由《毛诗序》归为诗六义之一:“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特征,钟嵘《诗品》曰:“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其二,“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这是指一种摆脱了音乐的诵读方式,即诗可合乐而歌,而赋则不是歌唱,而是诵读。
其三,赋乃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刘熙《释名·释书契》曰:“敷布其文谓之赋。
”陆机《文赋》曰:“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可见,这种文体的主要特征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其形式介于诗(韵文)与文(散文)之间,是一种非诗非文、半诗半文、亦诗亦文、韵散相兼的特殊体式的文体,在汉代形成了其确定的体制。
这种文体,讲究声韵的和谐与形式的整饬,一定程度上具备诗的特点,却是不歌而诵;句型上,长短不拘,没有格律的严格限制,可自由地抒情、状物、叙事、说理,显然具有散文的特点,却又往往协韵;虽然形成于汉代,但并不固守汉代形成的体制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体制和形式特征不断呈现变化,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赋,如古赋(诗赋、骚赋)、俳赋(骈赋)、律赋(及俗赋)、文赋等。
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是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等。
以下,我们拟着重对作为文体形式的赋加以阐发,探讨它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产生,既承沿了“诗六义”之一——赋的表现手法,是诗基础上的发展,也与诗(《诗经》)以后产生的新体式——楚辞有着渊源关系,它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现代有学者甚至认为,赋的产生还与纵横家言、隐语、俳词等有关系,或谓源头中有这些成分(详见下文)。
中国传统古文体——赋
中国传统古文体——赋赋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古文体,用赋来记录和彰显我国举办的这一彪炳奥史的冬奥会,主要是出于对赋所具有的文体独特优势的考较而定的。
为使一般非专业的广大读者对赋有所较深入的了解,在此特对该文体作一普及X介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赋是一种什么文体?它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处于何等地位?它在文学体裁中具有什么分量和价值?这是一般接触赋的读者通常会提到的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若作详细解说,恐怕要用很大的篇幅。
但若作简约回答,即可曰:赋为中国独有的文体,是我国的国粹,始于三代,盛于汉唐,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和分量。
那么,具体点说,该如何表述和看待呢?从词义学看,辞书对赋的表述大体一致,但不尽相同。
《辞源》释为“赋者,古诗之流也”,“铺叙其事曰赋”,“乃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之一”。
《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
对赋的定义和特点,古代学人也从不同的方面和视角作过许多十分精辟的论述。
有说“不歌而颂谓之赋”,有说赋为“散韵结合之文”、“诗化之文”的。
刘勰则把赋的内容和形式概括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总之,无论是辞书还是历代学人,大都叙及了赋为亦诗亦文即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及概揽宏阔、铺张扬厉的特点。
从赋的结构看,它的句式构成基本为四六句,即“骈四俪六”。
讲究对仗声律,注意音韵和谐。
但随着时代的前进,句式亦有些变化,承传并历揽“骚”、“骈”、“律”、“文”诸体,故有“骚赋”、“古赋”、“骈赋”(又称律赋)、“文赋”等诸类之说。
对于界定或分类何为骚赋,何为古赋,何为骈赋及何为文赋,大体可据以下之不同划分之。
骚赋,指的是仿照或效仿《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在形式上同《楚辞》区别不大,且多以“兮”字入文。
其内容重在“写志”而不是“体物”。
汉初的骚赋开楚辞转化成赋体之发端。
古赋指的是骚赋以外的汉赋。
古代的文学体裁
古代的文学体裁
古代文学体裁有赋、骈文、原、辩、说、序、奏议、赠序、铭、祭文、杂记、游记、传说、寓言、民间故事、传奇、论、词等。
1、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
2、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3、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4、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5、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6、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赋(包含赋与诗骚的区别、赋体的演变、赋的押韵、赋的结构的讲解)
赋包含赋与诗骚的区别、赋体的演变、赋的押韵、赋的结构的讲解。
一、赋与诗骚的区别1、赋的由来赋是文体的一种。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这是说,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
《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2、赋的主要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这是说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
从汉赋到唐宋的赋都是如此,可以说这特点贯穿了整个赋史。
例如杨雄《解嘲》就是铺陈许多故事来为自己的“为官之拓落”辩解,江淹《别赋》就是用许多典故来铺陈各种离愁别绪。
铺陈事物最典型的作品是汉代那些描写京殿和苑囿的赋。
例如司马迁的《上林赋》,其内容就是细腻夸张地描写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兽、草木、珠玉、宫馆等景物和皇帝在苑中进行田猎、宴乐等情况。
3、诗骚和赋的分别从形式上看,诗骚和赋都是押韵的,这是三者的共同点。
但是一般地说:诗以四言为主;骚一般是六言,或加兮字成为七言;赋则字数不拘,但多数以四言六言为主。
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诗、骚则基本上没有散句。
诗、骚在句与句之间,特别是段与段之间,偏重内在的联系,极少用连结的词语。
例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七月》,《楚辞》中的《山鬼》《国殇》《哀郢》等都没有用连结的词语。
而赋则与散文一致,多用连结的词语。
例如杨雄《解嘲》,很多地方用“故”“是故”“是以”“然而”“然则”“若夫”“且”“虽”“遂”等词语来连结上下文;江淹《别赋》用“况”“复”“故”“至若”“乃有”“又有”“傥有”“是以”“虽”等连结的词语;苏轼《前赤壁赋》用“于是”“况”“盖将”“则”“且夫”“苟”“虽”等连结的词语。
总的来说,赋与骚的差别是不大的。
因此赋与诗、骚的分别,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察。
赋比骚抒情的成分少,咏物说理的成分多,诗的成分少,散文的成分多。
赋的性质在诗和散文之间。
二、赋体的演变赋的形式有几次大的演变。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把赋分为古赋、俳赋、律赋和文赋四种,比较概括地说明了赋体演变的结果。
赋(文体)名词解释
赋(文体)名词解释
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属于骈文的一种形式。
它是一种以模拟古人作品风格为特点的文学创作形式,多用于模仿古人作品的风格和语言,以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汉代达到了鼎盛。
赋的创作对象广泛,可以写人物、景物、社会风俗、历史事件等等。
赋的形式多样,有骈赋、比赋、夹赋、杂赋等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赋的语言风格特点鲜明,常常运用典故、典型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以达到模仿古人作品的效果。
赋的写作要求严格,要求作者在模仿古人的同时,又要有自己的创新和个性,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独特的观点。
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文人雅士的创作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赋的兴盛时期,不仅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问世,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通过模仿古人作品的风格和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文人雅士的创作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赋文体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
赋文体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作者:徐志啸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01期说到赋,先应辨清有关赋的几个概念。
赋在古代文学史上主要包含三种含义。
其一,赋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后由《毛诗序》归为诗六义之一:“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特征,钟嵘《诗品》曰:“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其二,“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这是指一种摆脱了音乐的诵读方式,即诗可合乐而歌,而赋则不是歌唱,而是诵读。
其三,赋乃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刘熙《释名·释书契》曰:“敷布其文谓之赋。
”陆机《文赋》曰:“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可见,这种文体的主要特征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其形式介于诗(韵文)与文(散文)之间,是一种非诗非文、半诗半文、亦诗亦文、韵散相兼的特殊体式的文体,在汉代形成了其确定的体制。
这种文体,讲究声韵的和谐与形式的整饬,一定程度上具备诗的特点,却是不歌而诵;句型上,长短不拘,没有格律的严格限制,可自由地抒情、状物、叙事、说理,显然具有散文的特点,却又往往协韵;虽然形成于汉代,但并不固守汉代形成的体制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体制和形式特征不断呈现变化,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赋,如古赋(诗赋、骚赋)、俳赋(骈赋)、律赋(及俗赋)、文赋等。
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是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等。
以下,我们拟着重对作为文体形式的赋加以阐发,探讨它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产生,既承沿了“诗六义”之一——赋的表现手法,是诗基础上的发展,也与诗(《诗经》)以后产生的新体式——楚辞有着渊源关系,它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现代有学者甚至认为,赋的产生还与纵横家言、隐语、俳词等有关系,或谓源头中有这些成分(详见下文)。
赋文体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
文学史话
赋作 为一 种独 立 的 文体 , 它 的产 生 , 既承沿了" 诗 六 义" 之一� � � 赋 的表 现 手 法 , 是 诗基 础 上 的发 展 , 也 与 诗( � 诗经� ) 以后 产 生 的 新体 � � 楚 辞有 着渊 源关 系 , 式� 它 是 社 会 发展 需 要 的 产 物 , 也是文学发展 到一 定历 史阶 段的 必然 产物 � 现 代有 学 者甚 至 认为 , 赋 的 产生 还 与纵 横家 言 , 隐语 , 俳词 等有 关系 , 或谓 源头 中有 这些 成分 ( 详 见下文 ) � 关于 赋的 产生 问题 , 刘 勰 在� 文心 雕龙 � 诠赋 � 中 有一 段 话说 得较 清楚 , 可 谓抓 住了 实质 � " 然 赋也 者 , 受 命 于诗 人 , 拓 宇于 楚 辞也 � 于是 荀况 � 礼� , � 智� , 宋 玉� 风� , � 钓� , 爰 锡 名 号, 与 诗 画 境� 六 义 附 庸 , 蔚 为大 国 � 遂客 主以 首 引 , 极 声 貌 以 穷 文, 斯 盖别 诗 之 原 始 � 命 赋 之 厥 初也 � " 班 固� 两都 赋 序 � 也说� " 赋 者, 古 诗之 流 也 � " 这是 不 错 的 , 无论 从赋 文体 重在 铺陈 的表 现手 法 , 或 是 赋作 品 中往 往 附以 规 劝讽 喻 文字 ( , 尽 管不 少赋 作 实 际 上 讽 喻 仅 为 点 缀 而 已 ) 都可见出赋承继诗的痕 迹 � 因而 , 赋 之名 称由 诗而来 , 它 与诗 有 着密 切 关系 , 应 该没 有 什 么问 题 � 但是 汉代 的班 固在 讲到 最早 的赋 家 时 , 却与 后 来的 刘 勰不 同 � 他 " 认为 � 春 秋之 后 , 周道 寖 坏 , 聘问 歌咏 , 不 行于 列国 , 学 诗 之士 , 逸 在布 衣, 与贤 人失 志之 赋 作 矣 � 大 儒 孙卿 及 楚 臣 屈 原 离谗 忧 国 , 皆作赋以 风, 咸有 恻隐 古诗 之 义 � " ( � 汉 书 � 艺 文志 � ) 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最 早的 赋家 究竟 是谁 ? 二 ,屈原 作 品是 否 属 于赋 ? 楚辞 与 赋 有 否区 别 ? 对第 一 个 问题 , 我们 认 为 , 从 赋 的特 征 上 看 , 荀 卿是 最 早 的赋 家 , 这无 疑义 , 因为 从 文 学史 上 看 , 最 早 以赋 命 名 作品 的 , 即 起 始 于荀 卿 , 且他 � � 虽然 其 文 学 价 值 的� 赋篇 � 已具 备 了 赋 体的 基 本 特 征 � 咏 物, 铺陈� 不高 , 对 后世 影 响 也 不 大 � 另 一 个 最 早 的 赋 家 , 应 如 刘 勰 所 说, 是宋 玉, 而不 是屈 原 � 宋 玉 的 � 风 赋� , � 钓 赋� , 内 容 为 咏 物, 以 不 带 抒情 成 , " 分的 客观 者口 吻描 述 , 符合 " 直书 其事 " 体 物写 志 " 特 征� 那 么, 何以 认为 屈原 不是 赋家 , 其 作品也 非 赋呢 ? 谈 这 个问 题 , 我 们首 先 应肯 定 , 赋与 楚辞 ( 屈 原作 品 ) 在 渊源 上有 继承 关系 , 这只 要 细读 楚 辞作 品 即可 发现 � 楚 辞中 出 现了 铺陈 现象 , 有 些篇 章 显然 已具 备较 多 赋的 成分 , 如 � , � �但 是, 离 骚� 的 部分 段落 及 � 招 魂� 大 招� 楚 辞毕 竟 又不 同 于赋 , 其 理由 是 � 一, 楚 辞 一 般 六 言, 加" 兮" 字 为七 言 , 而赋多以四六言为主�
赋的发展历史
赋的发展历史赋是两汉四百年间最主要的⽂体。
赋是由散⽂与诗(包括骚)交融⽽诞⽣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以铺陈的⼿法状物写情,语⾔⼤体整齐,讲究押韵、对仗,是介于诗与散⽂之间的⼀种⽂体。
赋既继承了《诗经》、《楚辞》的表现⼿法,也融⼊了先秦散⽂尤其是诸⼦散⽂的因素,如假托问答、夸张声势、铺排议论、历举故事等,都受了诸⼦散⽂的影响。
赋的创作⾄汉代⽽出现空前繁荣的局⾯,并成为继诗骚之后⼀种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的⽂学样式。
纵观汉赋的发展,⼜⼤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是形成期,即⾃汉初⾄武帝初约六七⼗年的时间。
其时的赋家主要追随楚辞的传统,他们的作品也被后⼈称为“骚体赋”,主要⽤以抒发作家的⾝世之感和幽怨之情。
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的《招隐⼠》以及枚乘的《七发》是这⼀时期的代表作。
《七发》⾔楚太⼦有疾,吴客往问之,并以七事启发太⼦。
赋中吴客以夸张的语⾔铺陈了⾳乐、饮⾷、⽥猎、观潮等盛况,从⽽使太⼦据⼏⽽起,霍然病⼰。
这是⼀篇结体完整、⽓势宏阔、描写繁富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的正式形成。
⼆是全盛期,即⾃武帝初年⾄东汉中叶约200余年的时间。
这⼀时期的作家作品最多,特别是武、宣时代,汉赋达于⿍盛。
其时的作家除号称“四⼤赋家”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外,还有东⽅朔、王褒、严助、枚皋、朱买⾂、吾丘寿王等⼈。
他们的作品多是“润⾊鸿业”、“劝百讽⼀”极铺张之能事的散体⼤赋;⽽司马相如的《⼦虚》、《上林》⼆赋实标志着汉赋兴盛期的到来,并奠定了⼤赋铺张扬厉的固定体制。
此外,扬雄的《⽻猎》、《长扬》等赋除驰骋想象,铺排夸饰,表现出汉赋的基本特征外,⼜具有典丽深湛、词语蕴藉的特点,从⽽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
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京赋》则是典型的京都⼤赋。
它们把汉⼤赋关注的天⼦、王侯奢靡⽣活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问题,使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具有更⼴泛的社会基础,并丰富了汉赋的⽂化蕴涵。
三是转变期,即⾃顺帝以⾄汉末的百余年间。
赋的文体知识
赋的文体知识学生:老师,赋是什么呀?感觉好深奥。
老师:哈哈,赋呀,其实并不难理解。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呢。
你看啊,它既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又有散文的自由和灵活。
赋的特点呢,首先就是它很讲究文采。
就像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那用词华丽,语句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且啊,赋还喜欢铺陈排比,就是把很多事物、景象、情感等一股脑地罗列出来,给人一种很宏大、很壮观的感觉。
比如说左思的《三都赋》,把蜀都、吴都、魏都的各种情况都详细地描述了出来。
还有哦,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写历史、地理、人物、风俗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像班固的《两都赋》,就是对长安和洛阳这两个都城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和描写。
在古代啊,很多文人都喜欢写赋呢。
比如曹植的《洛神赋》,那可是千古名篇啊。
它把洛神的美丽和神韵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真的看到了洛神的身影。
学生:哇,原来赋这么有意思啊。
那赋在古代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赋在古代的作用可不小呢。
一方面,它是文人展示才华的一种方式。
你想啊,能写出一篇好赋,那可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会让人刮目相看。
另一方面,赋也常常被用来歌颂帝王的功德,或者表达对国家、社会的一些看法和期望。
比如说扬雄的《甘泉赋》,就是为了歌颂汉成帝而写的。
而且啊,赋在古代的文学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对后来的诗歌、散文、小说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你看很多诗歌里也会用到赋的手法,比如白描、铺陈等。
学生:那现代还有人写赋吗?老师:当然有啦。
虽然现在写赋的人没有古代那么多了,但还是有一些人喜欢写赋,并且写出了很不错的作品呢。
比如说有些地方为了宣传自己的文化、历史、旅游资源等,就会请人写一篇赋。
还有一些文人也会用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啊,赋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我们要好好地去了解它、欣赏它。
文体赋的名词解释
文体赋的名词解释文体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创作形式。
它是以散文为基础,融合了诗歌、骈文等多种文体元素,通过对主题思想的抒发和感悟,表达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与思考。
文体赋既注重表达情感和意境,又注重独立的艺术形式,因此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起源与发展文体赋起源于南朝梁代的世家文人,受到汉魏六朝文学的影响。
最早的文体赋被称为“赋”,其特点是用辞华美、气势磅礴,让人读来有如听到悦耳动听的音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体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创作形式,增加了叙事和议论的内容,形成了更加完整和丰富的文化艺术形态。
二、形式特点文体赋具有独特的形式特点,首先是以散文形式为基础。
它不同于诗歌那种有规定的韵脚和格律,在叙事和议论方面更加自由,更有灵活度。
其次是文体赋采用入微的描写和富有节奏感的句式,使作品有更强的感染力。
同时,文体赋也善于采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以丰富的表达达到情感共鸣和思想启示的效果。
三、主题思想文体赋的主题思想十分广泛,涉及人生哲理、社会风貌、爱情、自然景物等各个方面。
它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表达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文体赋也能够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引发对生活的思考,并促使人们积极思考和行动。
四、代表作品《世说新语》中的《病刃赋》,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人性的思考。
《唐诗赋》中的《黄鹤楼记》以黄鹤楼为背景,描绘了美丽的景色和对人生离别的感慨。
《宋代散文赋代表作品》中的《祭妹文》通过纪念死去的妹妹,反思人生的无常和生死的真相。
这些经典之作代表了文体赋在不同时期的风格和主题,充分展示了文体赋作为一种独特创作形式的魅力和深度。
五、影响与价值文体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后来的文体演变,也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多样化发展。
此外,文体赋作为文化艺术形式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文体名赋的含义
賦文體名。
“賦”的含義,有一個演變的過程。
《左傳》裏多有某人賦某篇的記載。
“賦”是誦說的意思,不指文體。
《漢書·藝文志》所謂“不歌而誦謂之賦”,也是指這個涵義。
《周禮·春官宗伯·大師》中有“六詩”的提法,《毛詩序》稱之為“六義”,即風、賦、比、興、雅、頌,據鄭玄的注解,“賦”是鋪的意思,即“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也不指文體。
不過《詩經》中鋪陳言志的手法,對於賦體的形成是有影響的。
所以班固《兩都賦序》說:“賦者,古《詩》之流也。
”賦用作文體的名稱,最早見於戰國後期荀況的《賦篇》,其中分別鋪寫了雲、蠶、禮、知、箴五種事物,可以說是由鋪陳發展到以賦名篇的肇始。
但是,賦作為文學體制,則可追溯到楚辭。
戰國中期屈原的《離騷》、《九歌》等篇章,當時並不曾以賦題稱,到西漢劉向、劉歆領校秘閣圖書時,為屈原編集,始稱之為“屈原賦”25篇,《漢書·藝文志》予以著錄,同時還著錄有“宋玉賦”16篇、“唐勒賦”4篇。
楚辭與賦之間,確實存在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後代文體分類常以辭賦合稱,並認屈原為辭賦之祖。
但楚辭與漢以後的正宗大賦在精神和體貌上又有所不同,所以後人也有將辭與賦加以區分的。
要而言之,賦體以楚辭為濫觴,至荀況始有定名,它出現于戰國後期,到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就是賦的淵源。
關於賦的特點,《文心雕龍·詮賦》說:“賦者,鋪也;鋪采□文,體物寫志也。
”體物寫志,指賦的內容;鋪采□文,指賦的形貌。
與“詩言志”的傳統相比較,賦的特點首先在於“體物”,即摹寫事物。
《詩經》裏只有很簡要的景物描寫,到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辭作品中,寫景的成分和技巧都有了很大的進展。
漢代大賦更多模山范水、敘寫宮苑遊獵之作,大量地羅列各種珍禽奇獸、名花異木、蟲魚水族、車旗儀仗,名目繁多。
所以陸機《文賦》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鮮明地區劃了兩種文體在表現內容上的不同。
然而,賦在側重“體物”的同時,也注意到“寫志”,這與“詩言志”的傳統又是一致的。
文言文赋文体
文言文赋文体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体赋,是以“文赋”为体式而发展倾向,呈现在当代辞赋创作中的普遍现象,被称为“辞赋文体赋现象”。
学者将赋体分为四类: 曰古赋、曰俳赋、曰文赋、曰律赋。
文体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宋古文运动,一部分赋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倾向,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
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都是代表作。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
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