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
《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徐瘦体:由于徐樆和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瘦体”。
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较著名的是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分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篇。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汉成帝时,刘向辑集了屈原、宋玉的楚辞作品以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仿骚之作,合为一集并定名为《楚辞》。这样,“楚辞”就由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的集体撰著,是西汉中期的一部大著述。它包含有各家学说,和《吕氏春秋》一样,被《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实际上,此书以道家为思想主旨。它的文章,排比铺陈,有辞赋的特点。
《盐铁论》:为桓宽所编,记录了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为一方与贤良文学之士讨论是否取消盐铁酒国营问题的情况。文章以反复问答的形式记述了彼此观点,语言激烈尖锐,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它既是文史著作,又是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的材料性文件。
乐府:“乐府”本是汉武时期所建立的音乐官署名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往往将乐府所采集的歌诗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至唐,人们又将一种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徒诗称为“乐府”。由此,“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毛诗郑笺:毛诗又称古文诗,由鲁国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兼采三家诗,为毛诗作笺,后人称之为《毛诗郑笺》。《毛诗郑笺》为毛诗最终取代三家诗并成为千古一尊奠立了基础。
《山海经》:现存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传说中的地理,当出于春秋战国间人之手,保存了不少神话资料。
风雅颂:《诗经》的三种分类。风:各地的土风歌谣,地方音乐;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用于宗庙祭祀或重大典礼时的乐曲。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拟话本:是模仿话本而出现的白话小说,标志着古代短篇白话小说走向成熟。
✧吴江派:出现于万历年间,以吴江人沈璟为代表,包括李天成、王骥德等人,为明代戏曲创作和研究起到重大影响。
他们强调场上知趣,反对案头之曲,主张戏曲语言本色,反对骈俪派堆砌辞藻,要求用语浅显质实。
强调音律,但有时因过分讲究舞台性而忽视了文学性。
✧临川派:明代中后期与吴江派对立,以汤显祖为代表,又名”玉茗堂派“,包括阮大铖、孟称舜、吴炳等人,汤显祖从提高文学性的角度,要求格律服从文辞和内容,重文采、才情,不受格律的约束。
作品代表,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台阁体:以明成祖到明英宗时期的三位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在相对稳定的历史阶段,以“阁老”的身份,聚集了一批得意满志的文人,形成的雍容典雅、点缀升平的诗文流派。
其创作以应制、颂圣、应酬唱和题赠之作为主,饱含富贵福泽之气,多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茶陵派:“三杨”相继过世之后,明王朝的内忧外患日益显露,武宗不理朝政,大权旁落,维护国家权益的正统官员与刘瑾集团的矛盾冲突日渐激剧。
面对这一政治格局,台阁体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台阁体的文学复古运动开始崛起,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便是文学复古运动的前奏曲。
李东阳倡导体正格高、声雄调畅的诗风,以纠正台阁体雍容柔弱之气。
其诗学唐宗宋,有拟古乐府白首,开格调说与复古派先河。
✧复古派:以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为代表,他们以弘扬古文古诗为号召,借高古的格调、壮阔的气派、雄浑的风采与台阁体的“雍容平易”“富贵福泽”相对抗。
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口号,主张匡正台阁体的弊端。
当人们已厌倦台阁遗风并急欲寻求新鞥个新气象的时候,复古派的口号及其创作实践便受到百般推崇与热切响应。
复古派结束了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是有功绩的,但难掩古色古香形式下的苍白与空虚。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学者们收集了许多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术语和术语的解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文学名词体系。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名词汇总,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一、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指中国从夏代的历史起源开始,到清末,跨越六朝、十六国、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历史时期,以及一些主要宗教派别,在时间长达三千余年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学作品。
二、上古诗歌上古诗歌是中国古代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可以说上古诗歌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古诗歌最初以神话、哲学讨论和抒情性叙述为主,但后来也涉及到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等话题。
三、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四部书籍与五部书籍,其中四书指《诗经》、《尚书》、《礼记》和《春秋》;五经指《易经》、《书经》、《诗经》、《尚书》和《礼记》。
四书五经汇集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和理念,既是古代史实的体现,又是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精神文明的宝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当中的一种,以宋朝词人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最为流行,宋词以精致的文字、灵动的画面、诗意的议论传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抒发出一种文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许多精彩的作品,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至今所出现的文学作品,它是宋词、诗词、元曲等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延续,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整个过程中的反映,是中国社会发展最新动态的写照。
当代文学既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又具有明显的现代特色,其内容包括科幻小说、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悬疑小说、历史小说等类型。
六、文言文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文体的文学作品,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国修辞文学研究的基础。
古代文言文以《汉书》、《史记》、《诗经》以及宋明以来著名的文学著作为代表,为弘扬和传播古代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四杰齐名,主要指其诗文,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反映了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指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
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计:李端、卢纶、钱起等十人。
但后来一些文献记载都有所不同,因此,大历十才子又成为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大历诗人的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
其中成就最高者当推卢纶、钱起。
乐府乐府——最初指音乐机关,汉初已经有乐府,汉武帝时扩大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这样它就转化成了一种带有音乐性质的诗体。
到了唐代,乐府逐渐脱离了音乐,而更关注社会内容,白居易倡导了著名的“新乐府”运动,乐府从而又转变成了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
《昭明文选》《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名词解释:沈宋体、上官体、初唐四杰、王孟、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花间词派、沉郁顿挫、郊寒岛瘦、韩孟诗派、元白诗派、通江唱和、无题诗、唐传奇、变文、俗讲、诗豪、诗史、诗圣、诗仙、诗囚、五言长城、七绝圣手、晩唐体、西昆体、六一风神一、沈宋体“沈宋”,是初唐武后暑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
所谓“沈宋体”,在当时是指经沈宋诗为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
代表作如沈的《仙萼亭初成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七律),宋的《麟趾殿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七律)等等。
是律诗的别称。
初唐诗人在诗律方面有很大进展,他们主要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因此又称律诗为“沈宋体”。
如果说“回忌声病”还只是对沈约“四声八病”说的继承的话,那么,“约句准篇”则属于他们的发展、创造了。
沈宋在当时唱一代宗师,但其所作律诗,在内容上多无可取,即使是写于贬谪途中那些颇具真情实感的作品,也无非叹老嗟贫而已。
在艺术上,除了声律精严、属对工巧之外,他们也只以词采的富艳精丽见长,不足以开一代新风。
二、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年间以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以、应制、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初唐贞观诗坛的新秀。
因长于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文并绮艳”。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复古倾向】宋初文坛承接晚唐五代文风余绪,盛行骈俪声偶之辞,未能自出新意。
柳开、田锡、穆修等人的复古主张和实践,为后来宋代的古文运动揭开了序幕。
【“三体诗”】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昆体”“晚唐体”三派的分别。
西昆体和晚唐体的繁盛,均在真宗一朝,而此前太祖、太宗两朝的诗风,则是以当时的文坛巨子李肪、徐铉及其后起之秀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
【西昆体】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
“西昆”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创作特色是学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
西昆体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
【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不仅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而且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究“气格”,产生“以文为诗”的现象,所以人们习惯于将发生于北宋中叶的这场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新。
欧阳修在这场运动中起着文坛盟主的领袖作用。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佑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
元佑诗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均出其门,时称苏门四学士。
四学士都能诗,唯黄庭坚能于苏诗之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与苏轼并称苏、黄,对宋诗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以其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山谷体】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
作诗以学杜为宗旨,喜欢用拗句。
其诗被称为“山谷体”。
【后山体】陈师道号后山居士,江西诗派三宗之一。
他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诗风瘦硬,被称为“后山体”,是典型的宋诗。
【简斋体】陈与义,号简斋,江西诗派三宗之一。
前期诗歌创作深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南渡之后取法杜诗,突破了江西诗派瘦硬诗风的局限,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艺术风格,被称为简斋体。
【江西诗派】指宋朝时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黄庭坚在世时,其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一个追随他的人品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群,但此时尚无“江西诗派”一说。
落煜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落煜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 古代文学,指的是古代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戏剧等。
古代文学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 文学史,是对文学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学科。
文
学史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流派特点、作者生
平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类、分期、评价等方式,揭
示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3. 落煜,落煜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真名是萧
子良,字煜之。
他以诗才卓越而闻名,被誉为南朝文学的代表人物
之一。
他的诗作以咏史抒怀、山水田园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表
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以上是对几个与古代文学史相关的名词的简要解释。
古代文学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古代文学史,我们可以更好
地了解历史、文化和人类思想的演变。
落煜作为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古代文学史上
的重要人物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旦本、末本:
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
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曲状元:
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6、xx《西厢记》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参考
答案:
《西厢记》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表现在:
第一,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通例,多达五本二十一折。这种体制上的突破,使情节更为曲折,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第二,人物性格鲜明。这应当说是《西厢记》最成功之处。王实甫紧紧抓住崔莺莺既爱又怕的心理、张生大胆又带有书生酸气的特点,将人物写得极有个性。
11、元代的“水浒戏”作家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
参考
答案:
元代产生了大批的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今存目的就有3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是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就数量而言,水浒戏写得最多的是高文秀,见于著录的有9种,其中以李逵为主人公的就有8种,但现存的只有《双献功》。
12、元代的包公戏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第三十五章三国演义
一、名词解释
1、章回小说:
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点是:
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七实三虚”:
这是关于《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一种说法。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说《三国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构思特点。正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能较好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参考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南戏:宋代出现的戏曲样式。
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故又称“温州杂剧”。
体制自由灵活,可长可短,无严格的宫调要求,而且有接唱、合唱等各种形式。
它经过长期发展,到元末趋向成熟,后来演化为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即传奇。
散曲: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形式。
是在宋、金时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在当时已很发达的说唱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诗歌形式,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格。
散曲分为小令与套数两类。
散曲又被称为“清曲”、乐府。
小令又被称为“叶儿”,是散曲中最早产生的体制。
一般说来,小令是单只曲子。
套数又被称为“散套”,是由宫调相同的两支以上只曲联缀而成的组曲。
“煞调”、“尾声”元代散曲创作的风格是多样的,一般认为,主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上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备。
这种形式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
台阁体:明代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为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三杨”。
他们都是当时的台阁重臣,故他们的诗文有“台阁体”之称。
他们的诗文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应制” 和“应酬”之作。
“台阁体”貌似雍容典雅,实则脱离社会生活。
这种文风由于统治者的倡导、效仿,以致沿为流派。
茶陵诗派:明代诗歌流派。
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认为学诗应以唐为师,而效法唐诗则又在于音节、格调和用字。
尽管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比较贫弱并颇多应酬题赠之类,但比台阁体诗要深厚雄浑得多。
它宗法唐诗的主张以及师古的创作倾向,成为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
拟话本:明清时文人模仿宋元话本而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由于模仿话本所作,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还保留某些话本特点,所以称为“拟话本” 。
前七子:明代诗歌流派。
是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等七位作家,他们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诗宗法盛唐。
由于他们的文学主张相同,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合称宋初“三体”诗。
2.西昆体是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
代表作者有亿、筠、钱惟演等人。
因他们曾相互唱和,由亿编成《西昆酬唱集》,故名。
欧阳修《六一诗话》谓:“盖自、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西昆体”写作作风,也表现于骈文及其它文的写作上。
3.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的文字,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条达疏畅、切近自然。
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
标志着他的散文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上的外显。
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要素。
4.诗派是北宋末的一个文学流派。
根据吕本中的《江南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师道,大临,逸、洪刍等二十五人,“以为法嗣”。
因黄庭坚及二十五人中有不少人都是人,诗歌创作作风基本一致,故称诗派。
派诗人论诗,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5.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其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即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
6.元人方回撰《瀛奎律髓》崇奉诗派,提倡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师道、与义为三宗。
7.《西昆酬唱集》为北宋亿编,为亿、筠、钱惟演和宗谔等十七人在宋真宗景德年间的唱和诗集,以五七言律诗为主。
8.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其特点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诙谐,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路,开辟了新的诗风。
9.元枯诗人以轼享名最盛,黄庭坚、观、耒、晁补之均出其门,时称“门四学士”。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古文运动是指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其矛头是革除骈文。
它以儒
学复兴为号召,通过对文体、文风以及文学语言的革新,以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从而达到张扬儒术的目的。
其基本理论有: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文以载道,反映现实;加强修养,为文养气;不平则鸣,抒写真情;反对因袭,强调创新;语言上,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古文运动开创了散文创作和发展的新时代,新传统。
2、新乐府运动
3、三吏三别
4、初唐四杰
5、婉约派
6、豪放派
7、盛唐边塞诗派
8、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
潜等人。
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9、。
很全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河岳英灵集宋诗纪事瓦舍勾栏贺梅子乐府指迷子弟书行卷文起八代之衰四声猿程乙本神魔小说兴观群怨三教合一清真词立主脑苏李诗末本四大声腔:明代四大声腔是明代南曲系统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合称。
徐渭在嘉靖三十八年刊本《南词叙录》对四大声腔的流布地区作了相关的记载。
从中可见四大声腔在嘉靖之前已经形成,并在江南地区广泛传唱。
昆山腔是海盐腔衰微之后而振兴的,昆山腔之振兴,实有赖于水磨调之功,行腔委婉细腻,流丽悠长,至明万历时,已是“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弋阳腔在诸腔竞奏的有明一代,一直在民间流布,有着较强的生命力,特别到了明末,更获得观众的喜爱,由依附昆曲剧目“改调歌之”,到独立创作剧目,逐步与昆山腔分庭抗礼。
四六(骈句):四六即骈句,骈文的通行别称。
骈句,即骈偶句,即对仗句。
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
古时宫中卫队行列仪仗两两相对,故骈偶亦称对仗。
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
用这种形式的四六句写成的文章,晚唐时称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称骈体。
这种以偶句为主的规范化、格律化的文体与自由抒写的散文相对立而存在,表现出形式、情调和风格上的明显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
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
中国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神话:原始人类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虚妄反应。
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以为的解释和描述,是用浪漫主义手法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传说:以一定的事实和历史人物为基础,通过幻想进行加工充实,带有史实影子的。
有文学和历史双重性质的口头故事。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时间的诗歌305篇,它在先秦时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初,被奉为经典,称为《诗经》风雅颂:“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一般说就是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
它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
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4部分,《尚书》在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即上古之书,又被称为《书经》。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铭文,而且《尚书》的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儒家的五经之一,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有着重要影响。
《春秋》与微言大义:《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步编年体断代史书,以言为经,事为纬,以记事为主的史书,为后世编年体史书之先河。
记录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14年历史,经孔编订。
鲁国历史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
思想倾向:维护周礼。
微言大义:是指《春秋》中体现出的大义“夫子后而微言绝,七十率而大义乖”。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上古文学1、《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二章《诗经》1、《诗三百》:在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2、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注:个人观点,非标准答案。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加以润色。
其实名词解释要求没那么严苛,只要答出要点就可以了。
)1、原始歌谣原始歌谣是初民们口耳相传的,比较接近原始形态的,质朴的歌谣。
由于年代久远和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很少能够保存下来,只能在后代的典籍中偶尔能够找到。
原始歌谣通常以劳动为主题,形式上以二言为主,诗、乐、舞的结合是其重要特征。
2、上古神话上古神话是先民们在劳动过程中对不能理解的自然、社会、人际现象做出的解释,是经过幻想加工的现实生活。
表现了初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表现了初民们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3、《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汉代时始被奉为经典。
全书305篇,另有6篇笙诗。
可能由周王朝的乐官收集整理,囊括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完成非一时,经手也非一人。
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4、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述,平铺直述地表达诗人感情;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多在篇章开头。
三者之中,赋是基础。
5、赋诗言志《诗经》编成后,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以“诗”酬酢应答,出使专对。
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诫、评论抒情。
在上层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6、《尚书》《尚书》是商周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
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构成。
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同时期的甲骨卜辞和铜鼎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独立成篇,有完整的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7、《春秋》《春秋》是鲁国编年体史书,经过孔子修订。
记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哀公十四年(前481)之间的历史。
其记事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被司马迁成为“礼义之大宗”8、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部历史散文都是为阐述《春秋》经典而作的编年体史书,合称春秋三传。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李清照:词“别是一家”: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无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李清照在《论词》中规定了词的风格、意境乃至内容范畴,即高雅庄重、婉约矜持的风格,认为此乃词之本色,也就是“别是一家”的主要特色。
易安体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
易安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广为流行。
其艺术特点有:1.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又清新工巧,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且能“化俗为雅”。
2.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相融合,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格调凄婉悲怆。
3.倜傥有丈夫气,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不同于一般婉约词。
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诚斋体”诗,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象奇特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滑的特点,创造出一种新鲜活泼的写法,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风格,开创了新的诗风。
诚斋体的风格则主要体现在杨万里的诗歌中,以七言绝句最为出色,其风格特征为活泼自然、饶有情趣;诗人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主要以通俗明快的语言和丰富奇特的想象去描写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同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如杨万里的《小池》。
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
由于四位作家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谓之“四灵”;他们又都是永嘉人,诗风极为相近,而且都是由于叶适的鼓吹而闻名于世,所以被视为同一诗派。
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江湖诗派 1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成为江湖谒客。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沈宋体、上官体、初唐四杰、王孟、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花间词派、沉郁顿挫、郊寒岛瘦、韩孟诗派、元白诗派、通江唱和、无题诗、唐传奇、变文、俗讲、诗豪、诗史、诗圣、诗仙、诗囚、五言长城、七绝圣手、晩唐体、西昆体、六一风神一、沈宋体“沈宋”,是初唐武后暑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
所谓“沈宋体”,在当时是指经沈宋诗为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
代表作如沈的《仙萼亭初成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七律),宋的《麟趾殿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七律)等等。
是律诗的别称。
初唐诗人在诗律方面有很大进展,他们主要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因此又称律诗为“沈宋体”。
如果说“回忌声病”还只是对沈约“四声八病”说的继承的话,那么,“约句准篇”则属于他们的发展、创造了。
沈宋在当时唱一代宗师,但其所作律诗,在内容上多无可取,即使是写于贬谪途中那些颇具真情实感的作品,也无非叹老嗟贫而已。
在艺术上,除了声律精严、属对工巧之外,他们也只以词采的富艳精丽见长,不足以开一代新风。
二、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献诗说:是关于《诗经》中诗歌收集方式的一种说法,产生于先秦时期。
持此说的学者认为,古代王朝的君王为了解自己执政的得失,常命令朝廷官员以诗歌的形式进谏。
如《国语·周语上》中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
”2、采诗说:是关于《诗经》中诗歌收集方式的一种说法,最早由汉代学者提出。
持此说的学者认为我国上古有自上而下的诗歌采集制度,采诗官到民间采诗,将之献于朝廷以使国君了解民情。
如《汉书·食货志》中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采诗说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3、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4、赋、比、兴:赋是《诗经》中运用得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如著名的《卫风·硕人》接连以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兴的问题较为复杂,历来众说纷纭,大体说来,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用来起韵或烘托氛围等。
5、《逸周书》:本名《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今存60篇(其中4篇残),另外11篇唯存篇目。
文字表现和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可能是春秋战国时人根据史料重新编撰的,非一时一人之作。
6、《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它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卢、骆生年较早,约比王、杨长十余岁。
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亦异,其中卢、骆以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但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当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上官体上官仪的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即工于五言,“绮错婉媚”的上官体。
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
特点是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与宫廷文学应制泳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大历十才子唐大历时期的十位诗人,《新唐书》载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基本主题。
也有反映真实的作品。
都擅长五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偏重诗歌形式技巧。
格律归整、字句精工也是他们作品中最明显的特点。
他们的作品体裁多用近体格律,很少能见到乐府歌行体。
警句名联在十才子的诗中俯拾皆是,说明他们均有较深的功底,所以时有惊人之笔。
不过有时也不免显露出雕琢的痕迹,从而因小失大,走到唯美的道路上去。
虽有警句而全篇欠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风气使然。
韩孟诗派(奇险诗派)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
他们诗风尚奇求险,韩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
他们具有独特的审美品味,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
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吴中四士吴中四士,则是以地域相同来称谓同一时期的四位诗人的,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人,古时这一带属吴郡。
他们分别是: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包融。
四人因此被后人称为"吴中四士"。
他们的诗歌都写得清新婉丽,自成风格。
除包融外,都有名诗传世。
元白诗派(通俗诗派)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
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乱世的文人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用自己的文学创作来反映社会,汇导人情。
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
新乐府诗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乐府诗。
宋朝的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它是由杜甫开创,元稹、白居易大力提倡并创作,发扬光大而成的一种乐府体诗。
其特点是“即事名篇,无所傍依”,只继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乐府的精神,自创新题新意而不入乐。
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和白居易的《卖炭翁》。
陈子昂《感遇》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内容有:①.他是一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
②.一部分诗歌抒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
感遇共38首。
王孟王维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
王维、孟浩然虽都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
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苏味道和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
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
沉郁顿挫都是指感情而言。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
“顿挫”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
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高岑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合称,为盛唐边塞诗歌代表诗人的专称。
高适、岑参的诗以“悲壮为宗”。
他们都积极进取,但长期功名失意。
一再出塞谋求报国立功,对仕途坎坷和边塞生活有着深刻体验。
所作主要以边塞战争、塞上风光和仕途艰难为题材,善于运用七言古诗等体裁,表现报国安边、治国安民的壮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或抒发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
其诗意气豪迈,情辞慷慨,奇偶相生,手法多样。
这是他们共同的地方。
由于生活经历、个性、文学思想和渊源等差异,高适、岑参的诗又有重要区别。
高适善于反映战士和农民的疾苦,暴露现实,笔调严谨,直抒胸臆,以常语感人;岑参擅长讴歌胜利,描绘奇境,抒发豪情,寓情于景,以奇语动人。
高、岑边塞诗成就最高。
近人以“高岑”并称往往是因其边塞诗。
同时,唐代边塞诗派也被称为“高岑诗派”。
七绝圣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皮陆晚唐作家皮日休、陆龟蒙的并称。
他们时相唱和,诗作数量很多,合编为《松陵集》,这是皮、陆并称的一个由来。
但松陵唱和诗,却往往追求险怪,纤巧冷僻,有长达500字、1000字的长篇,拼凑对偶,以多为贵。
诗论家指出,这是“以笔墨相娱乐”(赵执信《谈龙录》)的倾向,甚至有“皮、陆如吃蒙汗药,瞢腾而作呓语”(黄子云《野鸿诗的》)的讥评。
他们还有一些名为“吴体”的拗律,造语诘屈,用意也在于消闲遣闷。
“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小李杜”之于晚唐诗坛的作用,我们总是不禁要拿来与大“李杜”在盛唐的作用相类比,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一个几乎无可企及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
自从孟郊、李贺、柳宗元、韩愈等这批中唐诗人相继去世以后,元和诗坛上的那种活泼与锐气的诗风也逐渐消失。
直到杜牧、李商隐等一批青年诗人的崛起,才使晚唐诗风摆脱一种没落的风气,重新出现生机。
杜牧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杜牧身上那种贵族气质、世家遗风使他的诗充满了高朗明快的理性精神,而李商隐心中的那种浪漫情调与自卑心理使他的诗郁积了感情的缠绵情结。
温李晚唐诗人温庭筠和李商隐的并称。
他们的诗歌风格都承受六朝余习,色彩明丽,笔调柔婉,故有此并称。
温李诗风在晚唐诗坛上有很大影响,还为宋以后婉约词派开了先河。
温庭筠与李商隐的作风、成就并不完全一样。
李商隐诗在讽喻时政和寄情深婉方面,超过了温庭筠,但用典过多,命意晦涩之病,又甚于温诗。
沈宋"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
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
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沈宋都曾为宫廷诗人,所作律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虽无甚可取,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又大都合律,使律诗的粘对规律逐渐为一般诗人所遵守,影响甚大,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元和体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唐宪宗元和以来各种新体诗文。
认为元和以后流行的新的文风、诗风,是由韩愈等元和时的著名作家开创的,所以总称之为元和体。
狭义是指元稹、白居易诗中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包括艳体在内的流连光景的中短篇杂体诗。
代表作家:韩愈、元稹、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