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尔干半岛
拼音:bāěrɡàn bàndǎo
英文:Balkan
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
位于南欧东部。
西临亚得里亚海,东濒黑海,南滨伊奥尼亚海和爱琴海,东南隔黑海与亚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萨瓦河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
面积约50.5万平方千米。
包括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希腊、马其顿等国家的全部国土,以及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与土耳其的部分土地。
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地形以山地为主。
半岛西部有迪纳拉-品都斯山脉,中东部有喀尔巴阡-老山(巴尔干)山脉。
老山山脉是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山的延伸,经南斯拉夫东部,横贯保加利亚中部,直临黑海。
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是古老的罗多彼山脉和马其顿山丛,最高峰穆萨拉峰,海拔2925米。
半岛上平原分布零散,仅萨瓦河、多瑙河、马里查河谷较宽广。
矿产有铜、汞、铬、铅、锌、石油以及铁、煤等。
半岛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带属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
半岛内部属温和大陆性气候,夏热冬冷。
除多瑙河、萨瓦河外,其他河流多短小湍急。
较大湖泊有斯库台湖、奥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
土壤以山地褐色土和褐色土分布最广,在石灰岩区有红色石灰土。
巴尔干半岛
巴尔干半岛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较早发祥地之一,南部是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
公元前2世纪以后,曾先后被罗马、拜占庭(东罗马帝国)、阿瓦尔(柔然)、奥斯曼土耳其等帝国所统治。
公元4到7世纪,匈奴人,阿瓦尔人,伦巴第人,保加利亚人,罗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对半岛的统治权进行过激烈的争夺。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长达500余年,其间半岛人民曾进行了一系列反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
从19世纪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奥地利企图向南扩张通向亚得里亚海,英、法则要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因而半岛成为俄、奥、英、法激烈争夺的地区,多次发生战争,有“欧洲火药库”之称。
主要战争有:1828~1829年和1877~1878年两次俄土战争,1912~1913 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
战争使半岛各国的对立及列强间的矛盾加剧,于1914年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为导火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半岛各国都被卷入战争。
一战后,半岛政治格局发生了极大变化,由于帝国主义再次争夺激烈,该地区一直矛盾重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半岛曾被德、意法西斯占领,各国都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二战后期在半岛召开的雅尔塔会议的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即雅尔塔体系。
战后半岛诸国建有多处军事基地。
海军基地有:南斯拉夫的斯普利特、科托尔湾;阿尔巴尼亚的都拉斯、发罗拉;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布尔加斯;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希腊的比雷埃夫斯、塞萨洛尼基。
空军基地有:阿尔巴尼亚的地拉那;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保加利亚的索非亚、托尔布欣;南斯拉夫的卢布尔雅那、尼什、斯科普里等。
1999年,因科索沃问题引发了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野蛮轰炸,2007年,科索沃自治省宣布独立,美英等国予以承认。
使得半岛的不安全因素大大增加。
巴尔干问题的原因
巴尔干半岛地处欧洲的心脏地带,历来是纷争和战乱的多发地,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形成了令世人关注的巴尔干问题。
巴尔干问题的原因
1、地理位置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大陆南部,连接亚、欧、非三大洲,濒临黑海、亚德里亚海,素有“欧洲十字路口”之称.拥有欧洲众多国家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正因为如此,有人说,谁控制了巴尔干,谁就控制了欧洲大陆,并进而控制了全球。
此外,巴尔干半岛气候宜人,粮食产量高,兼有欧洲缺乏的矿产、石油等重要资源。
巴尔干半岛由此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二战”中,纳粹德国的魔爪伸向巴尔干,就是为了夺取该地区的战略资源,并把它作为对苏联进攻的前沿阵地。
2、民族矛盾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巴尔干半岛成为各民族汇聚的地区。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风俗习惯,难免产生民族间的隔阂,再加上异族统治者实行“分治”政策,由此引发了民族冲突并世代相延。
几乎每一个世纪,巴尔干半岛都留下了民族仇杀的血的记录。
3、宗教冲突
不同民族间存在着宗教信仰的差异,巴尔干半岛东南部的塞尔维亚人信奉东正教,而天主教则统治了西北部的克罗地亚,后来奥斯曼帝国入侵,强迫当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各民族之间互相仇视,导致了种种冲突,波黑内战、科索沃战争和马其顿危机,都与此有极大关系。
4、大国争夺
觊觎于巴尔干半岛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从奥斯曼帝国到奥匈帝国,从大英帝国到纳粹德国,以及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都带着野心来到巴尔干。
尤其是近现代,霸权主义大国竞相插手巴尔干的内部事务,这就使得巴尔干地区的矛盾异常复杂。
20世纪上半期巴尔干地区发生的四次战争,都与美欧大国的插手有关。
在一次次的征服战争中,巴尔干地区饱受摧残;在漫长的异族统治时期,巴尔干人民不甘忍受奴役,奋起抗争。
纷争、动荡、冲突因此而连绵不断。
欧洲的火药桶
所谓火药桶指的是巴尔干半岛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原因: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自14世纪以来,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土耳其殖民统治和奴役之下。
因而巴尔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加上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
所以这里一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其中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以及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1912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
随后帝国主义各国出于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进来。
俄、英、法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土耳其。
这样巴尔干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10月,同盟各国相继对上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战争结束,土耳其战败求和。
同年12月巴尔干同盟四国与土耳其在伦敦举行谈判,由于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插手,使交战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地拖了好几个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签订了《伦敦和约》: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部分分割给巴尔干同盟各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
对于巴尔干各国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欧洲的首脑们企图压下巴尔干危机
然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由于各帝国主义的挑拨,在分配战果时巴尔干同盟内部产生于严重分歧。
塞尔维亚和希腊对保加利亚获得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满,于是塞尔维亚和希腊于1913年6月1日签订了反保加利亚同盟条约,随后罗马尼亚也加入其中。
俄国想利用这个同盟对抗德、奥,便对其表示支持。
奥匈帝国为了对付俄国,便支持保加利亚。
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
怂恿下,先发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次巴尔于战争是一次非正义的争夺领土的王朝战争。
结果,保加利亚被塞、希、罗、门、土五国联军打败。
8月10日,双方在布加勒斯特签订了和约,保加利亚不仅丧失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从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还丧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交战双方的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因此,巴尔于战争实际上反映了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的矛盾斗争。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保加利亚为了伺机“复仇”积极投靠德、奥集团;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则加强了同协约国的联系。
这样,两大侵略集团对巴尔干的争夺和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剧烈和复杂,终于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
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由此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