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月经病总结
月经病 总结(精)
【治则治法】
治疗:辨明虚实,虚证温经养血,实证活 血行滞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本病属虚属寒者多,但不宜过用辛燥及破 血之品。
【治则治法】
1 肾虚型: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2 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3 血寒型: 虚寒证: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实寒证: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4 气滞型: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5 痰湿型: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方药】
1 肾虚型
大补元煎 人参 山药 杜仲 山茱萸 枸杞子 当归 熟 地 甘草 方中人参,山药,杜仲补肾气以固命门; 山茱萸,枸杞子补肾填精而生血;当归养 血益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肾益 气,养血调经之效。
1 肾虚型
当归地黄饮+紫河车,丹参 熟地 山茱萸 当归 杜仲 牛膝 山药 甘草 方中熟地,山茱萸,当归,紫河车补肾益 精养血;当归,丹参养血活血调经;杜仲, 牛膝补肾强腰膝;山药补脾滋生化之源; 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肾填精,养血 调经之效。
方药加减
若烦躁胁痛者,酌加柴胡,郁金,栀子以 疏肝清热;口干,便结,脉数者,酌加黄 柏,知母,大黄以清热泻火通便。乳房胀 痛明显者,加橘核,川楝子,王不留行行 气止痛。
5 痰湿型
芎归二陈汤 半夏 陈皮 甘草 茯苓 生姜 当归 川芎 方中半夏,陈皮,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 中;茯苓,生姜渗湿化痰;当归,川芎养 血活血。全方使痰湿除,经脉无阻,其经 自调。
3 、 血瘀
素性抑郁,或忿怒过度,气滞而致血瘀, 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外邪,或不 禁房事瘀血内停,瘀阻冲任,血不归经
【辨证论治】
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月经病
第三单元月经病细目一概述(一)月经病的定义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二)月经病的范围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月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等。
(三)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病必求于本”,“本”即病因病机。
治本即是消除导致月经病的病因和病机。
调经是针对病机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使月经恢复正常,即遵循《内经》“谨守病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
临证中首先要分清先病和后病。
如因经不调而后生他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除;若因他病而致经不调者,当先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
具体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调养胞宫以及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等治法。
“经水出诸肾”,月经的产生以肾为主导,调经以补肾为主。
补肾在于益先天之阴精或补益肾气,以填补精血为主,并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阴生阳长,肾气充盛,精血俱旺则月经自调。
用药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扶脾在于益血之源或统血,以健脾益气或健脾升阳除湿为主,脾气健运,生化有源,统摄有权,血海充盈,月经的期、量可正常。
用药不宜过用辛温或滋腻之品,以免耗伤脾阴或困阻脾阳。
疏肝在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柔肝,使肝气得疏,肝血得养,血海蓄溢有常,则经病可愈。
用药不宜过用辛香燥烈之品,以免劫津伤阴,耗损肝血。
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
病在气者,当以治气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者,当以治血为主,佐以理气。
调理冲任,在于使任通冲盛,自无经病之患。
对于先天肾虚的体质因素导致子宫发育不良发生的闭经或崩漏等,治当调养胞宫。
二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血暴下,当以止血为先。
症状缓解后,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以彻底治疗。
中医妇科月经病
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熟地、
少
少,或行
少,充任血海亏虚,
血虚:
滋血汤或小营煎
山药、茯苓
经时间不
经血乏源:
血瘀证
:桃红四物汤
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
足2天,
或点滴及
干净
实者:淤血内停或
痰湿阻滞,冲任壅
塞,血行不畅
痰湿证:仓附导痰丸
香附、胆南星、枳壳、神曲
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苓、茯苓、泽泻
湿毒郁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则治其本。塞 流,澄源、复旧 的治疗方法
血热:虚热:上下相资汤
实热: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逐於止血汤
闭经
月经尚未 来潮,或 预警周期 建立又中 断6个月 以上者
虚者:各种原因导
致冲任血海空虚,
无血可下
实证导致冲任於
阻,闭塞不下
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虚则补而通之,
实则泻而通之
肾气亏虚:加减苁蓉菟丝子
阴虚血燥证: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
月经延
行经时间
气虚冲任失约
气虚:举兀煎
长
超过7天
血热扰乱冲任、血
虚热: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固经汤
以上或淋
海不宁
血淤: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漓不尽半
淤血内阻,血不循
月
经
经间期
两次月经
虚热:虚火于阳气
肾阴虚:地黄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出血
中间出现
相博,损伤阴络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四、月经过多:保举笑1)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1)肾虚型-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原地红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九、闭经:四人血重阴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圣清调少膈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经行泄泻:健身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经行吐衄:清静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经行头痛:通林珍肝火证:羚角钩藤汤血瘀证:通窍活血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经行感冒:采金菊风寒:荆穗四物汤风热:桑菊饮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经行身痛:趁痛补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趁痛散经行浮肿:淤八肾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脾虚肝郁证:安老汤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1)脾虚证-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带下过少:归营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中医妇科学:月经前后诸证
中医妇科学:月经前后诸证月经期前后诸证经前或经期周期性出现一些全身症状,如头晕、头痛、发热、身痛等,经期过不治疗症状可消失。
病名证型主证治则方经行发热肝肾阴虚经后或经期、量少、色鲜红、质稠;午后发热、五心烦热、两颧红赤、口燥咽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滋阴肝肾育阴清热蒿芩地丹四物汤血气虚弱经后或经期发热、量多、色淡、质稀、热势不扬,动则自汗出。
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
补益气血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血瘀经前或经期、乍寒乍热、量多、色紫黯、质稠夹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沈弦数。
化瘀清热血府逐瘀汤加丹皮经行头痛血虚经后或经期头痛、量少色淡、质稀、面色晃白、神疲肢倦、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小腹空坠、面唇舌爪甲淡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益气养血八珍汤加曼荆子、首乌肝火经行头痛或颠顶掣痛、量多、色鲜红、质稠、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血瘀经前、经期头痛、色紫黯、质稠夹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细涩或弦涩。
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经行眩晕气血虚弱经后或经期头晕目眩、量少、色淡、质稀、小腹绵绵作痛、神疲肢倦、心悸怔忡、舌淡苔薄、脉细弱。
益气养血调经止晕补中益气汤加熟地、首乌、阴虚阳亢经前或经期头晕目眩、量少、色鲜红、质稠、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潜阳熄风止晕杞菊地黄丸加钩藤、石决明痰湿上扰经前或经期头痛眩晕、量少、色淡、胸闷呕恶、头晕心悸、口腻纳呆、带下量多质稠如痰状、大便不爽、舌胖苔厚腻、脉弦滑。
燥湿化痰熄风止晕半夏白朮天麻汤经行身痛血虚经后或经期身体酸痛或麻木、量少、色淡、质稀、神疲肢倦、心悸气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血瘀经迟、经期腰膝肢体关节疼痛、色紫黯、质活血通络散寒趁痛散稠夹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苔薄白、脉沈紧。
止痛经行泄泻脾虚经前或经期泄泻、量多、色淡、质稀、脘腹胀满、神疲肢倦、面浮肢肿、带下量多、舌淡苔薄、脉濡缓。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第一节月经病小论凡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称为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
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吐蜘、经行泄泻、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断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等。
月经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
其病因除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之外,尚须注意身体素质对月经病发生的影响。
月经病的辨证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
论治过程中,首辨他病、经病的不同。
如因他病致经不调者,当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生他病者,当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愈。
次辨标本缓急的不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崩暴下,当以止血为先,缓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到彻底治疗。
再辨月经周期各阶段的不同。
经期血室正开,大寒大热之剂用时宜慎;经前血海充盛,勿滥补,宜予疏导;经后血海空虚,勿强攻,宜于调补,但总以证之虚实酌用攻补。
这是月经病论治的一般规律。
月经病的治本大法有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等。
“经水出诸肾”,故调经之本在肾。
补肾在于益先天之真阴,以填精养血为主,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阳生阴长,精血俱旺,则月经白调。
即使在淫邪致病的情况下,祛邪之后,也以补肾为宜。
扶脾在于益气血之源,以健脾升阳为主,脾胃健运,气血充盛,则源盛而流自畅。
然而用药不宜过用甘润或辛温之品,以免滞碍脾阳或耗伤胃阴。
疏肝39: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之品,使肝气得疏,气血调畅,则经病可愈。
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病在气者,治气为主,治血为佐;病在血者,治血为主,治气为佐。
气血来源于脏腑,其补肾、扶脾、疏肝也寓调理气血之法。
中医月经病归纳
月经病涵义:1先期→ 月经周期提早七天以上者(且连续三个周期以上)。
月经先期2过多→ 月经周期正常,仅是经量显然增加(大于80~ 100ml )。
西医:1先期→ 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失调出血的黄体不健全;盆腔炎致使的出血。
2过多→ 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失调出血的月经过多;肌瘤、内异症、盆腔炎等致使的量多。
月经月经先期、量多、色黯淡、质稀。
肾气虚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苔薄、脉沈细无力。
气虚治则补益肾气,固冲调经方药固阴煎或归肾丸月经月经先期、量多、色淡红、质稀。
脾气虚症状面色晃白、神疲肢倦、腹胀纳呆、面浮肢肿、大便溏薄、带下量多、舌淡苔薄、脉缓弱无力。
气虚治则补脾益气,摄血调经方药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月经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流出有热感、有臭气)。
阳盛血热症状头晕面赤、心烦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
血热治则清热凉血调经方药清经散月经月经先期、量或多或少、色深红或紫红、质稠夹血块。
头晕眼花、口苦咽干、精神抑郁、浮躁易怒、乳房胸胁小腹胀痛、善叹气、便干、舌红苔黄、肝郁血热症状脉弦数。
血热治则疏肝清热,凉血调经方药丹栀逍遥散月经月经先期、量或多或少、色鲜红、质稠。
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无苔或舌绛少苔、脉细数(肾阴阴虚血热症状虚)。
血热治则养阴清热调经方药两地汤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后延七天以上,又称经迟;月经后期兼月经过少可逐渐发展成闭经。
月经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淡、质稀。
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苔薄、脉沈细无力。
肾虚治则补肾养血调经方药当归地黄饮月经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
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小腹空坠、面唇舌爪甲淡白、皮肤干燥不泽、舌淡苔薄、脉症状血虚纤弱无力。
治则补血益气调经方药大补元煎月经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红、质稀。
小腹冷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沈迟或沈纤弱无力(肾虚寒症状阳虚)。
中医妇科月经病经验
中医妇科月经病经验中医妇科月经病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的各种病症,如月经过多、月经不调、经期疼痛等。
中医妇科对于月经病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下面将结合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中医妇科对于月经病的经验。
月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女性的生殖健康。
中医认为,月经病的发生与女性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常表现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湿凝滞等病机。
因此,中医治疗月经病的关键在于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消除病机。
对于月经过多的病症,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活血化瘀、补气止血等。
例如,可以选用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药物,具有补血调经、活血化瘀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采用针灸疗法,如足三里、血海等穴位,通过刺激经络,调理气血,达到止血的效果。
对于月经不调的病症,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益气调血、温经散寒等。
例如,可以选用党参、黄芪、生姜等药物,具有益气调血、温经散寒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采用艾灸疗法,如关元、气海等穴位,通过艾灸温通经络,调理气血,达到调经的效果。
对于经期疼痛的病症,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等。
例如,可以选用丹参、红花、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采用拔罐疗法,如腹部、背部等部位,通过拔罐排毒、活血化瘀,缓解经期疼痛的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艾灸、拔罐等物理疗法外,中医妇科还注重调理饮食和生活习惯。
例如,饮食上应注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生活上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中医妇科对于月经病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消除病机,可以有效地治疗月经病,改善女性的生殖健康。
当遇到月经病的症状时,女性可以选择中医妇科的治疗方法,获得更好的疗效。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法应依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月经病辩证治疗总结
月经病辩证治疗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周期性排出的生理现象,但有时会因过度疲劳、情绪波动、饮食不规律、气候变化等因素而紊乱,形成月经病。
中医药治疗月经病是基于辩证论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情而采取针对性的中药治疗。
本文将月经病在中医药学中的辩证治疗方法。
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是经痛最常见的证型,表现为痛经,经量不畅,经色暗红,月经前乳房胀痛、胁肋胀痛等。
治疗应以活血行气为主要原则,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香附、丹参等。
药物组合常用方便方如桂枝加芍药汤、活血化瘀汤等。
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的月经病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少,颜色淡,白带增多,腹泻、乏力等。
治疗应以调节肝、脾为主要原则,药物组合常用方便方如益智仁汤、四君子汤等,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熟地黄、山药等。
肝肾不足证肝肾不足证的月经病主要表现为月经数量少,颜色淡,腰酸背痛等。
治疗应以滋肾补肝为主要原则,常用药物有益智、枸杞、首乌、补骨脂等。
药物组合常用方便方如加味当归四物汤、肾气丸等。
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证的月经病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少,颜色淡,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
治疗应以补气血为主要原则,常用药物有黄芪、人参、当归、白术等。
药物组合常用方便方如四物汤、归脾汤等。
寒湿凝滞证寒湿凝滞证的月经病主要表现为经量减少甚至闭经,腰痛、畏寒等。
治疗应以祛寒除湿为主要原则,常用药物有肉桂、干姜、砂仁、附子等。
药物组合常用方便方如寒湿逐瘀汤、温经汤等。
针对不同的月经病证型,采取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是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的基本原则。
在选择中药治疗药方时,应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药物,而不是随意乱选,以避免药物的不必要副作用。
同时,还应注重中药的方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妇科疾病是指妇女因生理、病理变化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和功能障碍。
在中医中,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中医妇科治疗以中药为主,有“药补为主,医食同源”之说。
下面对中医妇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女性生理期的周期、周期次数和量的异常变化,包括月经提前、延后、脱期、腹痛、出血量过多或过少、闭经等症状。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气血失调、肝经郁滞、脏腑失调等因素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药物进行调理,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十宣、四神等方针灸穴位,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二、痛经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腹部阵发性剧痛,也称月经痛。
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寒凝血瘀等引起的经络不畅所致。
治疗时,可以选择行气活血的中药如川芎、丹参、桃仁等药物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疏肝行气、月经调暖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三、月经过少月经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但月经量明显减少。
中医认为,月经过少是由于气血两虚、肝肾不足、气血阴虚等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择益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熟地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补肾养血、调经和血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四、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子宫肌层。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是由于气血郁滞、肝肾不和、气滞血瘀等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赤芍、桃仁、三七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破气活血、祛瘀止痛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五、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夫妻一年内规律性同房而未避孕而未成功受孕。
中医认为,不孕症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滋补肾气的中药如人参、熟地、枸杞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补肾培元、调经养血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月经病 归纳
中医月经病归纳【正文】一、引言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对于月经病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归纳月经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二、月经病的分类根据中医理论,月经病可分为血瘀型、气滞型、气虚型、血虚型、寒凝型、湿热型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月经病有不同的病因和病机,需要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血瘀型月经病血瘀型月经病是指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导致的病症。
典型症状包括经行不畅、经量过多、经色暗紫、经血质稠、经期延长等。
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可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桃仁等。
四、气滞型月经病气滞型月经病是指气机郁滞、经脉不畅所致的病症。
典型症状包括经行疼痛、经期提前或延后、经量不稳等。
治疗原则是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可选用柴胡、香附等药物。
五、气虚型月经病气虚型月经病是指气血不足、经脉失养所致的病症。
典型症状包括经行不调、经量偏少、经期延长等。
治疗原则是补气养血,可选用黄芪、党参等药物。
六、血虚型月经病血虚型月经病是指血液不足、经脉失养所致的病症。
典型症状包括经行不调、经量偏少、经色淡等。
治疗原则是滋补血液,可选用当归、熟地等药物。
七、寒凝型月经病寒凝型月经病是指寒气聚集、经脉受阻所致的病症。
典型症状包括经行疼痛、经血凝滞、经量不畅等。
治疗原则是温经散寒,可选用艾叶、血竭等药物。
八、湿热型月经病湿热型月经病是指湿热蕴结、经脉阻滞所致的病症。
典型症状包括经行不调、经色黄赤、经血有臭味等。
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可选用黄连、茵陈等药物。
九、月经病的诊断与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月经病,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问诊、切诊、闻声四诊,并结合病史、医学检查等综合分析。
治疗方面,中医常采用中药治疗、针灸、艾灸等综合疗法,针对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相关的中医文献、临床案例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中医: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疗法,包括中药、针灸、拔罐等多种治疗手段。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的辨证论治
我们中医妇科学月经病
月经先期的证型包括哪些呢?主要包括
气虚证,血热证两大证型。
其中尤为重要的气虚证又包括如下两个典型的证型,分别是脾气虚证和肾气虚证,在学习的过程中上述两证型的辨证论治非常容易混淆。
首先,我们整体的来看一下这两个证型:
(1)脾气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周期提前,或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黯或有黯斑;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方药】固阴煎或归肾丸。
其次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上述两个证型的临床辨证要点:
(1)脾气虚类型会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神疲肢倦,气短懒言,纳少便溏。
治疗上采取补脾益气,摄血调经的方法。
方药选用补中益气汤或者归脾汤,对于补中益气汤是典型的补中气下陷的方子,归脾汤是典型的补气血的方子,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2)肾气虚类型会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治疗上采取补益肾气,固冲调经的方法。
方药选取固阴煎或归肾丸。
固阴煎的方剂组成中含有人参,典型的补气要药,又因为肾主纳气,所以可以治疗肾气虚。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或是月经前、经期时的腹痛及全身症状。
病因可能是器质性病变或是功能失常。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中医对月经不调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和效果。
二、痛经痛经是指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或有其他不良反应。
跟师学习后,我了解到痛经的原因很多,如子宫发育不良、宫颈口或子宫颈管狭窄等,中医治疗痛经则以调理冲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原则。
三、闭经闭经是指无月经或月经停止。
长期的精神压抑、紧张、忧虑、环境改变、过度劳累等均可影响月经来潮。
中医认为闭经的病因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肾气亏损,冲任不充;实者多因气滞血瘀,胞脉受阻。
治疗闭经应针对病因用药,补虚应补肾养血,佐以行气活血;泻实应行气活血,使胞脉畅达,月经应时而至。
四、崩漏崩漏是指月经周期严重失常,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尽,甚至大量出血。
崩漏的原因很多,如肾气不足、冲任不固、脾虚不摄等。
中医治疗崩漏以补肾固冲、健脾益气、清热凉血为原则。
五、带下病带下病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一种粘稠液体,如带状,并有臭味。
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是湿邪为患,而脾虚生湿是主要病机。
治疗带下病以健脾祛湿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止痒。
六、妊娠病妊娠病是指在妊娠期间出现的各种疾病。
跟师学习后,我了解到妊娠病的原因有肾虚、气滞、血瘀等,治疗应根据病因用药。
肾虚者补肾健脾,调理冲任;气滞者理气行滞,除湿消肿;血瘀者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七、产后病产后病是指在分娩后出现的各种疾病。
跟师学习后,我了解到产后病的病因有肾虚、血虚、瘀滞等,治疗应根据病因用药。
肾虚者补肾固冲安胎;血虚者补血益气,和营退热;瘀滞者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八、不孕症不孕症是指有正常性生活而未受孕者。
跟师学习后,我了解到不孕症的原因有肾虚、肝郁、痰浊等,治疗应根据病因用药。
肾虚者补肾养血,调补冲任;肝郁者疏肝解郁,养血理脾;痰浊者健脾化痰,通乳利湿。
月经病辩证治疗总结【范本模板】
月经病1。
血热证【证候】经行超前,量多,色深红或紫黑,经质稠浓,伴口渴,心烦,苔黄,脉滑数有力。
【治则】“热者寒之”,清热凉血.【方剂】清化饮生地丹皮赤芍黄芩石斛麦冬茯苓若月经将行少腹、小腹、乳房胀痛,证属肝郁化火,可加川楝子、合欢花、柴胡、栀子。
若经量过多而夹血块,可加益母草、藕节、旱莲草以化瘀止血。
2.虚热证【证候】月经超前,量少,色红,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养阴清热【方剂】两地汤玄参麦冬生地白芍阿胶地骨皮可酌加旱莲草、女贞子、茺蔚子,以加强补肾滋阴之效。
3.血寒证【证候】经行错后,量少,色暗,小腹疼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
【治则】“寒者热之”,温经散寒。
【方剂】温经汤吴茱萸当归川芎白芍党参桂枝阿胶丹皮制半夏麦冬炙甘草生姜如小腹、少腹疼痛剧烈,加小茴香、香附、艾叶以温经止痛。
若有血块,则加莪术、泽兰、益母草化瘀消块。
4.血虚证【证候】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或经枯不行,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苔少,脉虚细。
【治则】“虚则补之”,补血益气.【方剂】人参养荣汤党参北黄芪茯苓白术当归熟地白芍肉桂陈皮远志五味子甘草大枣生姜注:本方偏重补养后天脾胃,可加菟丝子、覆盆子、鹿角胶以温养先天之根,促进血液生成之源.若血枯经闭,则应补而通之,以一贯煎治之。
归身生地枸杞沙参麦冬川楝子酌加人参、黄芪、牛膝、枳实.5.气虚证【证候】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肢体困倦,面白,心悸多汗,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
【治则】“衰者补之”,补气摄血佐以提升之法.【方剂】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党参升麻柴胡陈皮甘草当归若出血过多,伴头晕目眩,可加首乌、枸杞滋阴养血,荆芥炭固涩止血。
经后少腹、小腹绵绵而痛,为气血不足,筋脉失养之象,可用参芪四物汤加小茴香、香附治之.6.气滞证【证候】月经后期,量少,色暗红或正常,间或夹有血块,经将行或经行之时,少腹、小腹胀过于痛,按之痛不减,胸脘痞闷,乳胁胀痛,触之更剧,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治则】“抑则散之”,行气活血佐以化瘀.【方剂】紫苏饮与失笑散加莪术、甘松。
中医妇科学:月经后期
中医妇科学:月经后期月经周期错后7天以上,甚至错后3-5个月一行,经期正常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期错后”、“经迟二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稀发。
月经后期如伴经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
[病因病机]主要发病机理是精血不足或邪气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月经后期。
常见的分型有肾虚、血虚、血寒、气滞和痰湿。
一、肾虚先天肾气不足,或不节房事,房劳多产,损伤肾气,肾虚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二、血虚数伤于血,或产多乳众,病后体虚,饮食减少,化源不足,营血衰少,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三、血寒(-)虚寒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阳虚内寒,脏腑失于温养,生化失期,气虚血少,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二)实寒经产之时,感受寒邪,或过服寒凉,寒邪搏于冲任,血为寒凝,胞脉不畅,血行迟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四、气滞素性抑郁,情志不遂,气不宣达,血为气滞,冲任不畅,气血运行迟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五、痰湿素体肥胖,痰湿内盛,或劳逸过度,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湿下注冲任,壅滞胞脉,气血运行缓慢,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辨证论治]以月经错后、经期基本正常为辨证要点。
治疗须辨明虚实,虚证治以温经养血,实证治以活血行滞。
一、肾虚型主要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黯,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带下清稀,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虚精血亏少,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经行错后,量少,色淡黯,质清稀;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腰为肾之外府,肾虚则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肾气虚,水失气化,湿浊下注,带脉失约,故带下清稀;肾主黑,肾虚则肾色上泛,故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
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为肾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举例: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子、炙甘草方中人参、山药、杜仲补肾气以固命门;山茱萸、枸杞子补肾填精而生血;当归、熟地养血益阴;甘草调和诸药。
中医师-中医妇科学-月经病
第三单元月经病细目一概述(一)月经病的定义周期、经期、经量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
(二)月经病的范围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月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等。
(三)月经病的治疗原则1.重在治本以调经。
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调养胞宫以及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等治法。
2.“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例如,痛经、崩漏。
(四)月经病施治中应注意的问题顺应和掌握规律:1.经期血室正开,宜和血调气,或引血归经,过寒过热、大辛大散之剂宜慎,以免滞血或动血;经后血海空虚,宜予调补,即经后勿滥攻;经前血海充盈,宜予疏导,即经前勿滥补。
2.青春期重治肾,生育期中年重治肝,绝经后或老年期重治脾,3.三是掌握虚实补泻规律,虚证月经病——补肾扶脾养血为主;实证月经病——疏肝理气活血为主;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月经病病案组成规律总结组成模式:主症+兼证+舌脉主症:月经色、量、质、周期等异常——辨病+辨证兼证:脏腑症状、全身症状——辅助辨证舌脉:辨证关键主症:色鲜红---热证(虚实)深红---实热多紫红---实热色淡---气虚血虚色紫暗---瘀血血块---瘀血质稠---热证(虚实)质稀---虚证,寒证细目二月经先期(一)定义7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
“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二)病因病机气虚和血热。
1.气虚(固摄)可分为脾气虚和肾气虚。
(1)脾气虚:中气虚弱,冲任不固,经血失统。
(2)肾气虚:肾气虚弱,冲任不固,不能约制。
2.血热(1)阳盛血热:热扰冲任、胞宫,迫血下行。
(2)阴虚血热:虚热内生,热伏冲任,血海不宁。
(3)肝郁血热: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热扰冲任,迫血下行。
(三)辨证论治月经先期的辨证,着重于周期的提前及经量、经色、经质的变化,结合全身证候及舌脉,辨其属实、属虚、属热。
中医妇科学知识要点总结
中医妇科学知识要点总结妇科学是中医的重要学科之一。
你知道中医妇科学都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吗?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医妇科学知识点。
欢迎阅读。
一、月经先期1.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2)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调经-丹栀逍遥散3)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二、月经后期1)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2)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艾附暖宫丸3)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大补元煎4)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2)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止血-举元煎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地榆、槐花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失笑散五、月经过少1)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2)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归肾丸3)血瘀型: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1)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桃红四物汤失笑散2)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二至丸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两地汤二至丸2)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3)血瘀型: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八、痛经1)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2)寒凝胞中阴虚内寒证: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寒湿凝滞证:温经除湿、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苍术茯苓3)湿热下注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4)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圣愈汤5)肾气虚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九、闭经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鸡血藤、首乌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十、崩漏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沙参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十一、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十二、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十三、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左归丸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理中丸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总结
月经病总结•月经先期口气虚1.脾气虚证:妇科证候:经行提前,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
全身证候: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补脾益气,固冲调经方药: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妇科证候: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清稀。
全身证候: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面色晦黯。
舌脉: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调经方药:固阴煎《景岳全书》血热1.阴虚血热证:妇科证候: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
全身证候:颧赤唇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舌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方药:两地汤《傅青主女科》2.阳盛血热证:妇科证候:经来先期,量够,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
全身证候:心胸烦闷,渴喜冷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面色红赤。
舌脉:舌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方药:清经散《傅青主女科》3.肝郁化热:妇科证候: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
全身证候:经前乳房、胸胁、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凉血调经方药: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月经后期口1.肾虚:妇科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淡,质清稀,或带下清稀。
全身证候: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带下清稀,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
舌脉: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养血调经方药:大补元煎《景岳全书》2.血虚:妇科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淡,质清稀,或小腹绵绵作痛。
全身证候: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舌脉: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营,益气调经方药: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3.血寒--虚寒证:妇科证候:月经延后,量少,色淡,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
全身证候:腰酸无力,小便清长,面色胱白。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调经方药:(大)温经汤《金匮要略》(大营煎)4.血寒--实寒证:妇科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
中医妇科汇总月经病
闭经
三、诊疗要点 1、排除生理性停经→早孕 2、了解第二性征 3、有无全身性疾病 4、是否服用药物
四、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月经特点、来势,有无腹痛。 2、治疗原则: 虚者补而通之 通经 实者泻而通之
闭经
3、分型论治:
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
归肾丸
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
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
鉴别:漏下,经间期出血,恶性病变 辨证论治:要点:带下旳色、质、气味
脾虚:升、燥 治则:健脾升阳除湿 肾虚:补、涩
湿热:清、利 湿毒:清热解毒
经期延长
概念:行经时间延长7天以上,周期基本正常。
病因病机:
实:气滞血瘀,瘀血内阻
冲任不固
虚:阴虚内热,虚热内扰
诊疗:与漏下,赤带鉴别
辨证论治:
血瘀
桃红四物汤+失笑散
止血固冲任
阴虚血热
两地汤+二至丸
闭经
一、概念: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还未初潮,或已行经 而又中断达三个月以上者。
二、病因病机: 肝肾不足 气血虚弱 冲任空虚→血枯 无血可下 阴虚血燥 闭经 气滞血瘀 冲任阻滞→血隔→血不得下 痰湿阻滞
加减一阴煎
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
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
崩漏
概念: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
称漏下或经漏。
病因病机:
虚热—虚火下扰
血热
实热—极迫血行
阳虚—冲任失固
冲任损伤
经血从胞宫
肾虚
阴虚—相火变动 不能制约经血 非时妄行
脾虚
统摄无权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月经、全身、舌脉 治则:补肾固肾 分型:肾阴虚—左当饮 肾阳虚—右归丸合理中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经病总结月经先期气虚1.脾气虚证:妇科证候:经行提前,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
全身证候: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补脾益气,固冲调经方药: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妇科证候: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清稀。
全身证候: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面色晦黯。
舌脉: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调经方药:固阴煎《景岳全书》血热1.阴虚血热证:妇科证候: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
全身证候:颧赤唇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舌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方药:两地汤《傅青主女科》2.阳盛血热证:妇科证候:经来先期,量够,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
全身证候:心胸烦闷,渴喜冷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面色红赤。
舌脉:舌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方药:清经散《傅青主女科》3.肝郁化热:妇科证候: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
全身证候:经前乳房、胸胁、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凉血调经方药: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月经后期1.肾虚:妇科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淡,质清稀,或带下清稀。
全身证候: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带下清稀,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
舌脉: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养血调经方药:大补元煎《景岳全书》2.血虚:妇科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淡,质清稀,或小腹绵绵作痛。
全身证候: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舌脉: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营,益气调经方药: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3.血寒--虚寒证:妇科证候:月经延后,量少,色淡,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
全身证候:腰酸无力,小便清长,面色晄白。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调经方药:(大) 温经汤《金匮要略》(大营煎)4.血寒--实寒证:妇科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
全身证候:畏寒肢冷。
舌脉: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方药: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5.气滞:妇科证候:周期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
全身证候:精神抑郁,胸闷不舒。
舌脉: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活血调经方药:乌药汤《兰室秘藏》6.痰湿型:妇科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粘。
全身证候:头晕体胖,心悸气短,脘闷恶心,带下量多。
舌脉: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调经方药:芎归二陈汤《丹溪心法》●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妇科证候: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质清稀。
全身证候: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养血调经方药:固阴煎(月经先期)2.脾虛:妇科证候: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质稀。
全身证候:神倦乏力,脘腹胀满,纳呆食少。
舌脉:舌淡,苔薄,脉缓。
治法:补脾益气,养血调经方药: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3.肝郁:妇科证候:经来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紫红,或有血块,或经行不畅。
全身证候: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精神郁闷,时欲太息,噯气食少。
舌脉:舌质正常,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血调经方药:逍遥散《和剂局方》4.肝郁肾虚:妇科症候: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经前乳房胀痛。
全身症候:平时腰痛膝疫,心烦易怒。
舌脉:舌黯红,苔白,脉弦细。
治法:补肾舒肝调经方药:定经汤《傅青主女科》月经过多1.气虚:妇科证候: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
全身证候: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晄白。
舌脉: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调经方药:举元煎《景岳全书》2.血热:妇科证候: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或有小血块。
全身证候:口渴心烦,尿黄便结。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方药: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苋3.血瘀:妇科证候:经行量多,色紫黯,有血块。
全身证候: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
舌脉:舌紫黯或有瘀点,苔薄,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调经方药: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月经过少1.肾虚:妇科证候: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血色黯淡,质稀。
全身证候: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
舌脉: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调经方药:当归地黄饮《景岳全书》酌加紫河车、丹参。
2.血虚:妇科证候: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经色淡红,质稀。
全身证候: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萎黄。
舌脉: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补血益气调经方药:滋血汤《证治准绳女科》。
3.血瘀:妇科证候:经行涩少,色紫黯,有血块,小腹刺痛拒按,血块下后则痛减。
舌脉: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调经方药:通瘀煎《景岳全书》。
4.痰湿:妇科证候:经行量少,色淡红,质粘腻如痰。
全身证候:头晕体胖,心悸气短,脘闷恶心,带下量多。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调经方药: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当归、川芎●经期延长1.气虚证:妇科证候:经血过期不净,量较多,色淡红,质稀。
全身证候:肢倦神疲,气短懒言,面色晄白。
舌脉: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补气升提,固冲调经方药:举元煎《景岳全书》酌加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证:妇科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色鲜红,质稠。
全身证候:咽千口燥,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大便燥结。
舌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血清热止血方药:清血养阴汤《妇科临床手册》2.血瘀型:妇科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色紫暗,有块,经行小腹疼痛拒按。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方药:棕蒲散《陈素庵妇科补解》●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妇科证候:两次月经中间,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质稍稠。
全身证候:头晕耳鸣,腰腿酸软,手足心热,夜寐不宁。
舌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方药:加减固阴煎《景岳全书》2.湿热:妇科证候:两次月经中间,阴道出血量稍多,色深红,质粘腻,无血块。
全身证候: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心烦口渴,口苦咽干。
舌脉:舌质红,苔黄膩,脉细弦或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方药: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去阿胶、红枣,酌加茯苓、炒地榆。
3.血瘀:妇科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多少不一,色紫黑或有血块,少腹胀痛或刺痛。
全身证候:情志抑郁。
舌脉:舌质紫或有紫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血归经方药: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崩漏肾虚型1.肾阴虚证妇科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
全身证候: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方药:左归丸《景岳全书》去川牛膝加旱莲草、炒地榆2.肾阳虚证妇科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
全身证候: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温肾助阳,固冲止血方药:大补元煎加补骨脂、鹿角胶、艾叶炭。
脾虚型妇科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
全身证候: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
治法:健脾益气,固冲止血方药: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血瘀型妇科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血色紫黯有块。
全身证候: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
治法:活血祛瘀,固冲止血方药:逐瘀止崩汤《傅青主女科》血热型1.实热证妇科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深红质稠。
全身证候:口渴烦热喜冷饮,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方药: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2.虚热证妇科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漓不断或多如崩,色鲜红。
全身证候: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咽千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方药: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闭经肾虚型1.肾气虚证妇科证候: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而渐至经闭。
全身证候: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性欲淡漠。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养血调经方药:加减苁蓉菟丝子丸《中医妇科治疗学》2.肾阳虚证妇科证候: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而渐至经闭。
全身证候: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大便溏薄,面色晦黯,或目眶黯黑。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温肾助阳,养血调经方药:十补丸《济生方》脾虚型妇科证候:月经由后期、量少而渐至经闭。
全身证候:肢倦神疲,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溏薄,面色淡黄。
舌脉: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调经方药: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加当归、牛膝血虚型妇科证候:月经由后期、量少而渐至经闭。
全身证候:头晕目花,心悸怔忡少寐多梦,皮肤不润,面色萎黄。
舌脉:舌淡,苔少,脉细。
治法:补血养血,活血调经方药:小营煎《景岳全书》加鸡内金、鸡血藤。
气滞血瘀型妇科证候:月经停闭数月。
全身证候:小腹胀痛拒按,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嗳气叹息。
舌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而有力。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通经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寒凝血瘀型妇科证候:月经停闭数月。
全身证候: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缓,形寒肢冷,面色青白。
舌脉:舌紫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经。
方药: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痰湿阻滞型妇科证候:月经由后期、量少而渐至经闭。
带下量多,色白质稠。
全身证候:形体肥胖,或面浮肢肿,神疲肢倦,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脘满闷。
舌脉: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治法:豁痰除湿,活血通经方药: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丹溪心法》加当归、川芎痛经1.气滞血瘀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2.寒凝血瘀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延后,量少,经色黯,有块;畏寒身痛,恶心呕吐。
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3.湿热瘀阻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低热起伏,小便黄赤。
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4.气血虚弱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食欲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