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00000342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授课学院:数字经济学院学分学时:64一、课程定位《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大学生必修课程,是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信息化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Office办公自动化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安全管理能力等。
二、课程目标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 办公软件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
1、知识目标1)计算机基础知识;2)Windows操作系统基础知识;3)Office办公软件基础知识;2、能力目标1)具备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文件管理能力;2)具备基于Office20XX的基本的文档操作和应用能力;3)具备基于Office20XX的基本的表格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4)具备基于Office20XX的基本的演示文稿制作能力;5)具备基本的Internet操作能力;3、素质目标1)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2)具有改革开放的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3)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以及较强的法制观念;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质量服务意识;5)具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6)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协调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7)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教学内容框架总体设计思路以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并了解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为起点,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实现合理的文件管理及基本的文件操作为引导,进而掌握使用最常用的Office办公软件进行文档编辑、表格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演示文稿的制作。
课程开发和学习情境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以下学习情境(课程单元)组成:2、课时分配建议本课程课时为6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32课时,实践教学30课时。
3、课程单元描述课程单元1四、课程评价(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及方式说明学生的成绩评定以主要根据理论知识的掌握(为总结性考核,占50%)、考勤(占10%),课堂提问(占10%)、作业(占10%)、企业教师技能评定(占20%)等五方面构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研究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研究打下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研究、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熟练:指能够连贯娴熟地完成操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操作流程,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准确完成操作任务。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大纲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是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认识和应用能力的一门学科。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计算机硬件构成、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知识,并且能够熟练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2. 熟悉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性能;3. 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管理;4. 掌握常见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5. 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和网络安全意识;6.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基本知识1.1 计算机的定义和分类1.2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1.3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应用1.4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2. 操作系统2.1 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2.2 常见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管理2.3 操作系统的配置和优化3. 办公软件应用3.1 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和排版技巧3.2 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和数据分析技巧3.3 幻灯片演示软件的制作和展示技巧3.4 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应用4. 网络基础4.1 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4.2 常见网络协议和通信原理4.3 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知识。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技巧和网络应用能力。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4. Case Study: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估1. 课堂作业:布置针对每个章节的相关作业,用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参与度等综合评估。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
六、教材参考1.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程》2. 《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践》3. 《办公软件应用教程》4. 《计算机网络基础》七、学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和设计思路(一)课程性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全职校各专业教学的必修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课。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开设的重点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也是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入门课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由于本课程实践操作性很强,再考虑到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少讲、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布置实用性强、贴近生活、力求新颖的上机练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理论学时和上机学时的比例设置为1:1,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知识。
通过实验指导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锻炼学生的动手、自学、独立思考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也要明确必要的理论知识,使其在理论上满足“中职”生够用的原则。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2、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掌握Windows7的基本操作方法。
3、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知道因特网的应用。
4、掌握文本编辑软件Word2010的使用方法。
5、掌握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10基本使用方法。
6、掌握使用演示文稿处理软件PowerPoint2010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
7、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基础8、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9、知道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进行文字编辑与排版。
3、学会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10进行电子表格的制作与编辑排版。
4、学会使用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2010进行简单的演示文稿创作。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细致的工作作风。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本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络信息获取与交流等操作,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分类和应用领域。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3)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4)掌握办公软件(如 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
(5)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掌握网络信息获取和交流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熟练安装和使用常用操作系统,进行系统设置和维护。
(2)能够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排版、表格制作、数据分析和演示文稿设计。
(3)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
3、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够正确、有效地获取和处理信息。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尝试新方法、新技术。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协作中共同完成任务。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其能够不断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和应用领域。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硬件,以及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3)计算机中的数制与编码,如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的转换,ASCII 码和汉字编码。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文)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文科)课程编号:07010101总学时数:120学时(第一学期90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34学时,自主上机20学时),第二学期30学时自主上机)学分:7学分(第一学期4学分,第二学期3学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全院新生一年级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在计算机的单机和网络操作环境中使用应用程序的能力,并对计算机安全维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必须全面扎实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软件工程基础知识、数据应用基础知识及其相应技能,并通过国家一级MS Office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
在教学中突出本科教育的特点,以掌握技术应用为第一要素使学生“学其所用,用其所学”,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协作,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融“教、学、练”为一体,强化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的教育,确保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教学具体要求是:1.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分类、特点和功能,掌握Win 7基本操作、文件和文件夹概念和管理操作、程序管理和应用。
2.了解Word 2010、Excel 2010、PowerPoint2010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
掌握Word 2010文档的录入、编辑、排版操作,表格的制作、图片插入和图文混排的操作。
掌握Excel 2010数据的运算与输入、常用的工作表函数的应用、公式的输入和公式中单元格的引用;学会制作图表,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建立数据透视表等操作。
掌握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视图的使用、幻灯片的制作、文字编排、图片和图表插入及模板的选、幻灯片插入和删除、演示顺序的改变、幻灯片格式的设置、幻灯片放映效果的设置、多媒体对象的插入等操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和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初步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学生在经历做项目的过程中,尝试在实践中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构建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过程中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并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养成崇尚科学与热爱计算机学科的精神,养成认真学习、勇于实践、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精益求精和团结协作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内容标准项目名称工作任务内容标准活动设计参考课时项目一认识计算机任务1初识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的组成,以及计算机系统各主要设备;能描述计算机主要部件在系统中的关系及采用任务驱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小组呈现的方法4作用。
任务2 计算机发展及应用领域1、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及趋势,能知道各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2、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的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类应用;能理解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处理过程采用任务驱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的学习方法。
4项目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任务1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1、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列举常用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功能,能知道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运行中的作用;2、能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与作用,能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它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内容,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信息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包括硬件和软件,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培养对计算机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软件,学生需要学会安装、配置和操作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和Linux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
此外,本课程还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基础知识。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需要了解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常见网络设备和协议,掌握网络的基本配置和故障排除方法,提高网络使用和管理能力。
最后,本课程还要求学生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估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和管理信息,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网络基础知识,培养信息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门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指导学生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获取并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提供在日常和职业生活中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一、课程目标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术;3. 熟悉常见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并能独立进行使用和操作;4. 具备计算机编程的基本能力,能够解决简单的问题;5.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
二、课程内容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计算机硬件:介绍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示器等,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
2. 操作系统: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等,讲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系统操作能力。
3. 计算机网络: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协议和拓扑结构,探讨网络通信的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4. 数据库系统: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数据库系统,学习数据库的设计原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进行数据管理和查询的能力。
5. 计算机图形学:介绍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和算法,学习图形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进行图形设计和图像处理的能力。
6. 计算机编程:介绍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学习常见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信息安全:介绍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学习常见的安全攻防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课程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是必要的: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与实训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根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求所开设的计算机类基础课程。
其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本,应为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操作基础。
其授课对象为非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
1、参考课时总课时为72课时,理论教学课36时,实践教学36课时。
2、教材编写思路根据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结合社会行业对计算机技术操作型人才的需要,进一步突出专业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教材编写应采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遵循的编写原则是:“突出实用、注重发展”。
为满足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学习的需要,力求使教材更加突出以下主要特点:1)体现以学生为本,针对目前学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突出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主体性。
2)强调教材的互动性,根据学生对知识接受的过程特点,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的培养,把学与教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编写应采用以活动为主线的方式进行,通过对活动的学习而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知识和操作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的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能力及网络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熟练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运用Windows xp管理计算机系统,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方法,熟悉因特网的基础应用与网络信息安全常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深入掌握计算机有关知识和技能,养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汇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定位于技能课。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其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满足未来职业的需要;学习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如:电子商务)的学习提供相关背景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涉及文字录入、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等诸多方面的理论和实务知识,并有针对性的介绍Windows XP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应用、Internet的使用等基本知识。
本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即集课堂讲授、实践教学和自主学习为一体,在学习中应注意知识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并通过“掌握-提高-应用”分层次的教学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才能满足未来职业的需要。
(一)技能目标1.熟练掌握文字录入的方法与技巧;2.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使用;3.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4.能熟练使用互联网进行邮件的收发、信息的检索以及相关资料的下载和上传;5.能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的维护和修理。
(二)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和维护方法;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操作和功能;3.掌握常见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
(三)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2.了解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技术;3.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4.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考证目标能够通过办公软件中级操作员或者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学时数:56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所有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与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联系《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专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培养中专生信息素养的必修课程。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该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范畴,除使学生具备计算机的基本素质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好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计算机软件概念、计算机中信息编码及格式等基础知识。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接入Internet 的各种方式。
掌握WindowsXP/2000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和简单应用,并熟练掌握中英文录入(其中要求熟练掌握一种汉字(键盘)输入方法)。
掌握Internet 的基本应用,具备在Internet 上检索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和下载文件的能力。
了解0ffice2016办公自动化软件套件,掌握WindowsXP/2000环境下文档编辑(WOrd )、电子表格(EXCel )和演示文稿(PowerPoint )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及其应用。
掌握计算机安全使用和计算机病毒防治的知识。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第一章计算机基础(8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计算机发展及应用(1第二节: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2 第三节:计算机信息表示 (2 第四节:操作系统(1 第五节:计算机安全操作与病毒防治 (2 (二)基本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进制之间的转换,ASCIl 码,计算机安全操作与病毒防治。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进制之间的转换,ASCll 码。
\7 ∖7 ∖7 ∖J∕时时时时时 学学学学学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8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 Windows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2学时)第二节: 资源管理器和控制面板的使用(2学时)第三节: 文件及文件夹基本操作(2学时)第四节: 控制面板设置(2学时)(二)基本要求:操作系统的定义和基本功能、分类;WindowsXP文件的新建、复制和移动;控制面板中的声音、添加新硬件,鼠标和键盘、系统日期和时间等设置;系统工具“磁盘清理程序”、“磁盘扫描程序”、“磁盘碎片整理程序”;附件“画图”、“记事本”的使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适用于高中后大专各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全方位的渗透,使许多领域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信息时代的计算机文化。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操作方法不仅是学生步入社会,为己谋生的一种工具,更是现代文明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既要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一、课程性质:计算机基础是所有高职高专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是所有专业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所有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该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形成。
具体目标是:有自主学习能力。
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能根据教师的要求顺利完成较为复杂的文本编辑、电子表格计算、幻灯片制作、网络搜索等作业任务。
能主动将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相互渗透,提高科技含量。
能主动与老师沟通,对计算机技术科学和技术有强烈的求知欲,能自觉评价学习效果,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具有初步使用计算机科技文献的能力。
能有效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丰富学习资源。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文化意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1.2 课程目标1.3 课程内容1.4 课程要求二、计算机基础知识2.1 计算机硬件①中央处理器②存储设备③输入设备④输出设备⑤其他辅助设备2.2 计算机软件①操作系统②应用软件③网络软件三、计算机操作基础3.1 计算机基本操作①开机与关机②界面介绍③文件管理④快捷键的使用3.2 文字处理软件①基本操作与编辑②格式设置③插入图片与表格④应用实例3.3 幻灯片制作软件①幻灯片布局②图形与动画效果③演讲技巧3.4 数据库操作①数据库基础知识②数据表的创建与编辑③数据库查询与检索④数据报表的四、网络基础知识4.1 网络概念①网络的定义②网络的分类③网络拓扑结构4.2 网络协议① TCP/IP协议② HTTP协议③ FTP协议④ DNS协议4.3 网络安全①防火墙②权限管理③密码安全④防护五、法律与伦理5.1 网络法律①网络言论自由②网络侵权③网络安全法5.2 伦理意识与人文素养①网络使用规范②网络道德③网络信息倫理6、本文档涉及附件:6.1 附件1:课程教材清单6.2 附件2:课程示例实验报告7、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7.1 网络言论自由:指个体在网络空间自由表达意见、交流信息的权利。
7.2 网络侵权:指在互联网上对他人信息、知识产权的侵犯行为。
7.3 网络安全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16年11月7日通过的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
7.4 网络使用规范: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7.5 网络道德:指在使用网络时应遵循的公认的道德标准。
7.6 网络信息伦理:指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中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公正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已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操作技能已成为人们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应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计算机基础》已成为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课程。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着重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在计算机的单机和网络操作环境中使用应用程序的能力,并对计算机安全维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Windows 2000、Word2000、Excel 2000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技巧,以及初步了解PowerPoint2000、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HTML文档、FrontPage2000的基本知识,具备初步计算机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道《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应用领域,数的进位制和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护。
3、全面掌握Windows 2000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操作、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的建立、复制、移动、删除等一系列操作,学会对磁盘的格式化等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回收站、剪贴板和控制面板,学会安装Windows 2000操作系统4、全面掌握Word 2000 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
掌握文档的录入、编辑、排版操作,表格的制作和图文混排,样式和模板的使用以及邮件合并的操作。
5、全面掌握Excel 2000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
掌握数据的运算与输入,常用的工作表函数,公式的输入和公式中坐标的引用。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关键信息项1、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及应用2、课程性质:必修课3、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4、课程内容:计算机系统概述、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等5、教学方法:讲授、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6、考核方式:考试、作业、实践操作等7、教材选用:指定的权威教材8、教学资源:实验室设备、在线学习平台等11 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应用能力,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工作生活提供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支持。
111 课程目标1111 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工作原理,了解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多媒体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11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操作 Windows 操作系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进行文档处理、数据分析和演示文稿制作,具备基本的网络应用能力和多媒体处理能力。
111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112 课程内容1121 计算机系统概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分类及应用领域;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信息表示。
1122 操作系统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系统设置、控制面板等);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系统等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123 办公软件Word 软件的文字排版、表格制作、图形处理等功能;Excel 软件的数据输入与编辑、公式与函数的应用、数据图表的制作与分析;PowerPoint 软件的演示文稿设计、幻灯片制作、动画效果设置等。
1124 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分类和拓扑结构;网络协议(如 TCP/IP 协议);IP 地址和域名系统;网络连接方式(如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网络应用(如网页浏览、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全职校各专业教学的必修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课。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开设的重点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也是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入门课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由于本课程实践操作性很强,再考虑到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少讲、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布置实用性强、贴近生活、力求新颖的上机练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理论学时和上机学时的比例设置为1:1,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知识。
通过实验指导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锻炼学生的动手、自学、独立思考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也要明确必要的理论知识,使其在理论上满足“中职”生够用的原则。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
2、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掌握Windows 7 的基本操作方法。
3、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知道因特网的应用。
4、掌握文本编辑软件Word 2010的使用方法。
5、掌握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10基本使用方法。
6、掌握使用演示文稿处理软件PowerPoint2010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
7、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基础
8、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9、知道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进行文字编辑与排版。
3、学会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10进行电子表格的制作与编辑排版。
4、学会使用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10进行简单的演示文稿创作。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细致的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
4、培养学生信息化处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
..
..
..
..
..
..
.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策略
1、以现代办公应用为主线,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方式,通过案例教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高”四步展开。
2、紧紧围绕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到实用技能、提高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注重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处理基本办公事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情感交流,教书育人、工学结合,并实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3、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时,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设计()注重工学结合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彰显中等职业教育“职业”特性,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
(二)教师要求
本课程由专业专任教师完成,专任教师应具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基础,还要用一定的实践技能能力。
具备设计课程教学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
(三)教材选用与编写
目前选用2009年新大纲要求的职业教育公共课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第2版)王崇国主编,柴晓军主审。
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算机考证通用教材。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注重教材、教案、备课的完整性
2、制作教学课件、开发动画、微课程、视频等网络资源
3、注重案例教学,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五)实训环境
本课程的实训条件为微机室,拥有教师教学软件和实训项目
五、课程评价与考核
考核标准为:
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40%)
期末考试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试卷满分为 100 分。
考试时间
为9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