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流动儿童这一群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他们跟随父母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面临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诸多挑战。

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流动儿童通常指的是那些在义务教育阶段,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由于生活的变动,他们在心理上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流动儿童面临的首要心理问题之一是环境适应困难。

从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不同的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都可能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和同学,也可能给他们带来压力和不安。

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这些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缺乏稳定的社交关系也是流动儿童常见的心理困扰。

在流动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不断地失去原来的朋友,而在新的环境中又难以迅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这种社交关系的断裂和不稳定,容易让他们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没有可以倾诉和依靠的朋友,他们的内心世界可能会变得更加封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流动儿童在教育方面也常常面临困境,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他们可能无法享受到与当地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在入学、升学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障碍,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也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同时,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往往相对较差,可能无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课外辅导,导致他们在学习上与其他同学产生差距,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也是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流动家庭的父母通常工作较为繁忙,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

而且,流动家庭在经济上可能面临较大的压力,父母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这些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此外,由于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教育观念的限制,可能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或亲属跨省或跨国居住的儿童。

由于长期跟随父母或亲属流动居住,这些儿童面临着许多独特的心理挑战。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临逆境或压力时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以及相关启示,对于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但相关研究已有一些发现。

流动儿童常常面临频繁的人际交往和环境变化,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社交圈,这对他们的心理韧性提出了挑战。

研究也发现,流动儿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环境,虽然初始时可能会有适应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能够逐渐建立新的社交网络和生活方式。

流动儿童常面临着教育和学习方面的挑战。

由于频繁的流动,他们可能经历学校转换和教育断档等问题。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在学业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心理韧性。

他们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能够在新的学校环境中调整自己,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一些研究还发现,流动儿童在某些学科上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这可能与他们经历过多种学习环境和文化的熏陶有关。

流动儿童常处于家庭不稳定的环境中,这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在面对家庭变动和不稳定时,往往能够展现出较强的心理韧性。

他们能够接受家庭变动带来的挑战,通过积极的应对策略来应对困境,并且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我们应该重视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流动儿童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流动生活带来的挑战。

我们还应该注意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机会,确保他们获得平等的教育权益。

我们应该关注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为他们提供稳定和温暖的家庭支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尚不完善,但已经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

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和相关启示对于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关注这一领域,为我们提供更多有关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科学依据。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
流动儿童是指因家庭、经济、社会等原因而频繁迁徙的儿童群体。

他们常常在贫困环境下生活,面临着较高的心理压力和适应困难。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压力和逆境时所表现出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它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相对较少,但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可以提供启示。

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较低。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行为问题等。

流动儿童常常面临着离开家乡、失去熟悉环境和朋友的困扰,以及在新环境下适应困难和融入困难等挑战,这些都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可以通过教育和支持得到提升。

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的影响,可以显著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应对挫折和压力的方法,通过学习积极的应对策略来增强心理韧性。

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也是重要的因素,流动儿童在得到家人和老师的关注和理解时,他们的心理韧性也会有所提高。

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是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保障。

政府、学校、社区等各个层面都应该加大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教育资助等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心理韧性。

社会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相关问题的研究,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困境,为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目前,国内外对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逐渐展开,涌现出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就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启示进行展望。

一、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1.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内涵流动儿童心理韧性是指流动儿童在面对生活压力、家庭困难和学习挑战时,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能够良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保持自信,克服困难,实现心理健康的能力。

心理韧性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建构。

针对流动儿童的特殊境遇,心理韧性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都可能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产生影响。

家庭的稳定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经济状况等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产生重要影响。

学校和教育环境的支持性、社会的接纳和支持等也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全面了解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

3.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培养和促进针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需要采取相应的培养和促进措施。

学校可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和支持,提供更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树立自信心。

社会应该加大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融入社会。

家庭需要加强家庭教育,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对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只有深入探讨和研究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内涵、影响因素和促进途径,才能更好地保护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也需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者和关心者加入到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中,共同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

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

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流动儿童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流动儿童问题提供参考。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发现我国流动儿童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也存在不足和空白之处。

本文将从流动儿童的概念、现状、教育、健康和社会融入等方面进行综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流动儿童问题也日益凸显。

流动儿童是指在城市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父母工作的不稳定,他们常常需要随父母在不同城市之间流动。

研究流动儿童问题对于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系列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如教育公平、社会融入等。

本文将综述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

文献综述1、流动儿童的概念与现状流动儿童是指因父母工作原因而在城市暂居或流动的儿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流动人口约为2.4亿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约1800万人。

这些儿童大多来自农村地区,跟随父母来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他们面临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挑战。

2、流动儿童的教育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备受。

研究显示,虽然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入学率较高,但他们在城市的就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

此外,由于父母工作的不稳定,流动儿童的学习时间和质量也难以保证。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投入、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素质等。

3、流动儿童的健康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是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由于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的限制,流动儿童在健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流动儿童的营养不良和传染病发病率较高,而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忽视。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加强健康教育、改进医疗保障制度等。

4、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社会融入是流动儿童面临的又一挑战。

由于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可能会受到歧视和排斥。

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往往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流动儿童是指因家庭迁移、务工、务农等原因而在城市和农村之间频繁流动的儿童群体。

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教育资源的不稳定、社交环境的变化、情感分离等,这些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研究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者从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了其心理韧性的特点和表现。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困难。

他们相对于非流动儿童更加独立、自信、自主,拥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特点与他们长期面对变化环境的经历密切相关。

研究者从流动儿童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积极的家庭关系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家庭氛围的稳定和支持,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韧性的发展。

社会支持也是提高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关键因素。

学校、社区、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帮助,能够增强流动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提高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

研究者从干预措施的角度出发,探索了提高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有效途径。

目前,一些干预项目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如心理教育、心理辅导、社会技能培训等。

这些干预措施旨在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韧性,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流动生活。

研究显示,这些干预项目能够显著改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韧性,提高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

以上研究的现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我们需要重视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他们的权益。

家庭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我们应该加强对流动儿童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干预措施的研究与实践同样重要,我们需要探索出更加有效和可行的干预方式,以帮助流动儿童提高心理韧性,更好地适应流动生活。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在当今社会中,流动儿童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流动儿童指的是因家庭迁移、父母就业等原因而频繁搬迁的儿童,他们经常面临着环境变动、人际关系调整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对其心理构建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逐渐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和启示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研究现状1.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概念心理韧性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挫折和压力时,能够保持积极、适应和学习的能力。

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他们经常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挑战,因此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韧性以积极面对这些挑战。

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

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自我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稳定性、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学校因素包括校园氛围、师生关系和学业压力等。

目前,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用于评估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工具,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心理韧性量表》和《儿童心理韧性问卷》等。

这些工具可以有效地帮助研究者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更好地满足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需求。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还可以为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启示1. 加强心理韧性培养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和家庭应该重视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培养,教育孩子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课程来帮助学生增强心理韧性,家庭也可以通过亲子沟通和家庭活动来促进孩子们的心理韧性发展。

2. 增加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由于流动儿童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相关服务。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

流动儿童是指那些随父母或监护人离开户籍所在地,在流入地生活和学习的儿童。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尤为突出。

流动儿童常常面临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从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周围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和同学、新的生活习惯,这些都需要他们去适应。

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孩子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

他们离开了曾经的朋友和熟悉的社交圈子,在新的环境中难以迅速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这种社交上的断裂和重建,对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考验。

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也可能存在不稳定因素。

父母为了生计可能会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

有些家庭甚至可能因为经济压力而频繁搬家,导致孩子无法获得稳定的生活空间。

同时,父母自身可能也面临着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这些压力有时会不自觉地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流动儿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流入地,他们可能无法享受到与本地儿童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可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从而产生挫败感和自卑心理。

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还可能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扰。

他们既不属于家乡,又不完全融入流入地,这种“夹心”的状态容易让他们产生迷茫和失落感。

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城市的陌生感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在心理上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

为了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当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同时,父母也要注意自身情绪的调节,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学校也应该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老师要了解流动儿童的特殊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摘要:随着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问题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了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引言: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寄居在农村家乡而与父母分离的儿童。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缺乏父母关爱、教育资源匮乏、心理健康问题等。

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问题牵动着全社会的心,需要借助政府、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解决。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同时,还参与了一些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调研,通过面对面的访谈,联系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真实状况和需求。

研究结果: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状况存在以下问题:1. 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教育资源有限,缺乏优质的学校和教师队伍。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常常面临着学习成绩下降、辍学等问题。

2.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3. 安全问题:由于长期缺乏家长的照顾,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容易受到欺负、虐待、性侵等安全问题的困扰。

4. 社会融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在城市往往面临社会融入困难,缺乏朋友和正常的社交环境。

政策建议: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 加强教育投入:增加农村地区的学校数量,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2. 创建心理支持机制:建立心理辅导中心,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扰,提高自信心。

流动儿童状况调研报告总结

流动儿童状况调研报告总结

流动儿童状况调研报告总结流动儿童状况调研报告总结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和分析流动儿童的现状,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和支持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面临着多种困境和挑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

首先,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值得关注。

调查发现,大部分流动儿童无法正常接受教育,其中一些甚至从未上过学。

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困难,迁移频繁,缺乏稳定的居住和学习环境。

这些因素限制了他们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获取,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潜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支持,提供他们稳定的学习环境和资源,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

其次,流动儿童的健康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普遍存在营养不良、患病率高和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

由于他们多数来自贫困家庭,无法获得良好的营养和医疗照顾,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受到威胁。

因此,我们应该提供流动儿童健康教育和相关服务,加强他们的营养和医疗保障,以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此外,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

调查发现,由于长时间的离乡背井、稳定性和情感支持缺失等原因,流动儿童普遍面临着情绪不稳定、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最后,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支持也是改善流动儿童状况的关键。

流动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扶持。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流动儿童的投入和支持,提供他们稳定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和支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身的发展。

综上所述,流动儿童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健康和心理支持,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大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和投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论文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论文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论文摘要:摘要: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向城市,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对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最新研究摘要: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向城市,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对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

总的来看,流动儿童的心理素质状况不如非流动儿童,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自尊水平、歧视知觉、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五方面。

也有学者认为,流动儿童与其他儿童的心理素质没有显著性差异。

因此,需辩证地对待流动儿童群体,用积极的方式助其发展,使之成为未来社会更强大的主人。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指明,流动儿童是指6-14岁(或7-15岁)跟随着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由于城乡生活环境的差异,被动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较多会遭遇一些困境与挫折,产生困难体验,使心理适应的难度加重,心理素质发展受阻,其心理症状检出率高于非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复原力水平较其他儿童差。

他们获得的心理资源和支持较少,对外部环境的参与度也相对较少,成为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高危群体。

根据陈玉凤的研究,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常住儿童的心理健康要优于流动儿童,在情绪障碍、品德缺陷、学习障碍、不良习惯、社会适应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常住儿童,主要表现在歧视知觉强、身份认同危机,以及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

陈雷音的研究证明流动儿童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社交情况不良,社会能力不足等心理问题。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自尊水平较低。

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比城市常住儿童低,积极人格特征项目的得分也较低,自信心相对不足,在自尊受损时往往表现出失落情绪,并有较强的自卑感,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往往会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这种自尊受损的经历容易导致较低的自我意识水平,不利于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近10年来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论文

近10年来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论文

近10年来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论文流动儿童是伴随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群体,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怎样使流动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近10年来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近10年来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全文如下:摘要:近年来,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状况是儿童健康成长最大的问题。

基于国内关于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从流动对儿童的影响,影响流动儿童适应和身心健康的因素这两个主题对目前国内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做回顾和梳理,并总结出以下两点不足:一,研究应用贫乏;二,研究方法单一。

1.引言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流动人口总量已从不足200万人增加到2.21亿。

与此同时,学者们也注意到了,我国流动人口在结构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流动人口家庭化是最为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主要指某些家庭中由单个成员流动或变成夫妻双方流动或变为整个家庭流动,学龄儿童跟随着身为流动人口的父母流动,成为流动儿童。

1988年,教育部和公安部联合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指出流动儿童是指6-14岁(或7-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流动儿童课题组,2006)。

现在通常指的则是随外出打工父母离开家乡到城市生活的孩子。

马润生(2008)认为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农村,年龄在6-14周岁,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后随父母迁入城市并正在城市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尚未取得城市户口的在城务工农民工子女[1]。

不同的学者在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中对流动儿童有不同的界定,尽管如此,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已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我国的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

流动儿童心理现状研究综述

流动儿童心理现状研究综述

流动儿童心理现状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总结出,现阶段对流动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上。

通过梳理不同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我们也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6-0049-0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并从开始的单身移动逐渐演变成家庭迁徙。

这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流动儿童。

随着流动儿童问题的凸显,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日益提高,针对流动儿童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及时对如此多的研究进行整理,有利于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流动儿童,而且能帮助人们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找到解决其心理问题更可行的办法。

1我国流动儿童的心理现状1.1社会适应方面。

任何人到一个新环境都需要一个适应期,而流动儿童由于其频繁流动更使得他们的社会适应表现出迟缓或困难。

加上其他社会成员的排斥等,流动儿童难以获得群体融入感,人际关系敏感、紧张,从而导致缺乏安全感及社会归属感。

得不到社会支持、接纳的流动儿童在长期的社会适应过程中往往伴有社交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

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流动儿童[1]。

1.2认知和价值观。

特殊的流动环境使得流动儿童表现出自我评价偏低、自我体验消极而自我控制较强等不平衡性。

与非流动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自我效能感较低。

在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评估上流动儿童存在着自卑和自信并存交错的现象。

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在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高于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但都低于城市儿童[2]。

刘霞和申继亮的研究表明:流动儿童还有比较高的歧视归因倾向[3]。

1.3自卑和自尊。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流动儿童自尊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儿童,且不太稳定[4]。

比起城市的孩子,流动儿童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更低更容易产生自卑感。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儿童这一群体日益庞大。

流动儿童指的是那些由于父母工作、生活等原因,从农村或其他地区来到城市生活的儿童。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往往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

他们跟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离开了熟悉的亲人和朋友,失去了原有的社交网络和支持系统。

新的环境可能让他们感到孤独、无助和迷茫。

城市与农村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流动儿童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适应这些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语言障碍、学习困难等问题,从而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

家庭因素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许多流动儿童的父母在城市中从事着较为辛苦的工作,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

有些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居住环境简陋,这也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同时,由于父母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可能无法给予孩子有效的学习指导和情感支持,导致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

在学校方面,流动儿童也可能面临一些不公平的待遇。

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他们在入学、升学等方面可能会遇到障碍。

在学校里,他们可能会因为口音、穿着等方面与城市孩子不同而受到歧视或排斥,难以融入班级集体,缺乏归属感。

此外,由于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差异,流动儿童在学习上可能会感到吃力,成绩不理想,这也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还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长期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行为问题,如逃学、打架等,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干预和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改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逐步消除户籍制度等因素对流动儿童教育和发展的限制,保障他们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和社会资源。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员流动越来越普遍,流动儿童成为了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群体。

流动儿童由于频繁的搬迁,生活环境的不稳定性以及可能面临的家庭经济困难等压力,往往会面临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这也就要求他们要具备一定的心理韧性。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一些启示。

一、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定义和特点心理韧性指的是一个人在应对压力时表现出的稳定弹性和适应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

流动儿童之所以需要具备心理韧性,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的不稳定性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和压力。

1. 对环境变化表现出适应性。

流动儿童需要快速适应不同的环境,如新的学校、新的社区等,因此需要具备强大的适应能力。

2. 具有情绪调节和情感管理的能力。

流动儿童往往会因为与父母分离、身处不熟悉的环境等原因而感到孤独、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需要具备情绪调节和情感管理的能力。

3. 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

流动儿童需要了解自己的情况、需求和能力,以便有效地应对各种情况。

目前,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发出了不同的流动儿童心理韧性测量工具,如中国版本的儿童心理韧性量表、美国版本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等。

2.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研究发现,心理韧性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即心理韧性越高,越能够减少流动儿童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3.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水平、家庭和谐程度等是影响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关键因素。

4.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干预研究。

当前,对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干预主要体现为心理韧性训练,这种训练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

1. 加强流动儿童心理韧性教育。

面对流动儿童可能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和压力,心理韧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心理韧性教育能够帮助流动儿童更好地应对环境和压力。

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现状研究述评

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现状研究述评

人的所 在地和户 籍所在地 相对分离 的少年儿 童 ,年龄通 常在 6 的 自尊水平 和 自我概念 明显低于城市儿 童 ,流动儿童 总体的 自 至 1 5周岁 间。简单来说 ,流动儿童是指务工人员把子女带出户 我价值感 和 自我接纳感 比城 市儿童更 为消极 ;大部分 流动儿童
籍所在地 到 自己务工所在 地城市 ,与 自己一起生活居住 。他们 比较依 恋家乡 ,对城市缺乏 认同感 ;流动 儿童在社会化 过程 中 存在 自我评价消极 、 社会适应不 良、 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 等问题 。 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没有所在城市 的户籍 。
及其在城 市生活过程 中的遭 遇 ,容易使其成 为心理 问题 的高危 研究证 明 ,流动儿童 的心 理健康状况 总体 上较好 。大部 分研究
人群 。流动 儿童 已经成 为一个备受社会 关注 的庞大特 殊群体 , 成果普 遍认 为 ,流动儿童 与城市普通儿童 相 比存在 一定的心理 他们 能否 健康成长将关 系到社会 的和谐 和可持续发展 。为更好 健康 问题 ,应该引起重视 。


中的边 缘群体 ,权 益往往容易被 忽视 ,城市部分个 体对他们 的 歧 视 ,加上他们受 到的家庭 、学校教 育相对落后 ,自身与城 市
目前 我 国学 术 界对 流动 儿 童这 一概 念 尚无 明确 界 定 。在 儿童相 比存在一定 的差距 , 流动儿童普遍存在不公平感 、 被歧视 、 1 9 9 8 年 国家 教委 、公 安部发布 的 《 流动儿 童就学暂行办法 》中 没 有归属感 。缺 乏优 质教育资源 ,使 流动儿童难 以享受 与城 市 规 定 :流 动 儿 童 少 年 是 指 “ 6至 1 4周 岁 ( 或 7至 1 5周 岁 ) , 儿童同等 的教育 ,也易使他们 产生强烈 的不平 等感 、对 立感 ; 随父 母或其他监 护人在流入地 暂时居住半年 以上 ,有学 习能力 城市 同学 的排斥 ,被视作 “ 外来 人 口” “ 乡下人” ,难 以融入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现状与启示流动儿童是指因家庭贫困、父母离异、移民或其他原因而导致常年流动的儿童。

他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如缺乏稳定的居住环境、教育资源匮乏、亲情关系紧张等。

这些困境容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心理韧性,即在面对逆境时能够积极应对、适应和恢复的能力。

本文将对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对实践的启示。

目前,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心理韧性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困境、缓解压力,并促进积极情感的发展。

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二,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性格特点等)、家庭因素(如家庭支持、亲子关系等)、社区因素(如社区支持、教育资源等)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流动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支持。

心理韧性的培养途径。

研究发现,通过心理干预和教育培训可以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

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技巧的应用以及家庭支持的提供等都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水平。

学校和社区的相关机构也应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培养。

以上研究对实践有以下几点启示:第一,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关注他们的心理韧性水平。

通过了解他们的心理韧性水平,我们可以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

第二,提供多元化的心理支持服务。

针对流动儿童的特殊需求,我们应该提供多元化的心理支持服务。

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区等,就是一些有效的方式。

加强家庭和社区支持的建设。

家庭和社区是流动儿童心理支持的重要来源。

我们应该加强家庭和社区支持的建设,提供社区资源和教育资源,以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家庭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从农村或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迁移到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流动儿童。

他们跟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面临着生活环境、教育资源、社会融入等多方面的变化和挑战,这些变化和挑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流动儿童在心理方面面临的问题是多维度的。

首先,环境适应压力是他们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

从熟悉的乡村或小镇来到繁华而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却又充满了未知。

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复杂的交通、高楼大厦的林立,这些与他们原本熟悉的环境截然不同。

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居住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交环境,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容易让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流入地,他们可能无法享受到与本地儿童同等质量的教育资源,比如教学设施的落后、师资力量的薄弱等。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成绩不如人意,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此外,由于教材和教学进度的差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吃力,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流动儿童在社交方面也常常遭遇困境。

由于语言、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可能在融入新的班级和社区时遇到阻碍。

本地儿童可能会对他们存在一定的偏见或排斥,使得他们难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社交上的孤立感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和失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家庭经济状况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流动家庭往往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父母可能会为了生计而忙碌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们可能会因为家庭的贫困而感到自卑,同时也会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而产生心理上的失落感。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个人层面来看,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行为偏差、自我认知偏差等,进而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

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现状述评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针对性 的辅导和帮助。同时,教师应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消除歧视和偏见,营造良好 的班级氛围。
3、优化社会环境: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 例如,改革户籍制度,降低流动儿童的入学门槛;加大对流动儿童的财政投入, 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为孩子营造一个安 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此外,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和关爱,为他们提供 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在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过程中,社区、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发挥自 己的作用。社区可以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支持,学校可以加强对流 动儿童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家庭可以增强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和支持。只有全社会 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解决流动儿童问题,让他们过上幸福健康的生活。
一、摘要
本次演示对国内流动儿童心理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探讨了流动儿童心理适 应、心理发展特点、教育公平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 和评价,本次演示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适应和教育公平方面,而对心理 发展特点和社会支持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此基础上,本次演示提出了未来研究的 方向和展望,以期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和教育公平的推进提供参考。
从多角度研究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四是探索多元化的干预措 施和教育模式,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总之,通过深入研究和有效干预, 我们应努力为流动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这 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流动儿童在城市 中面临着入学难、适应城市生活环境困难等问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未来发展也 受到一定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献研究,深入了解该 问题的现状、原因和解决方案,为政策制定和社会各界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 儿童受到正常 、 健全 、 完善 的教 育, 让他们 和 同龄 人一样 健康 快 乐地成 长 , 已经成 为一个 非常 紧迫且急 需解 决的 问
题 。通 过 对 当前 我 国 流 动 儿 童 研 究 的相 关 丈 献进 行 回 顾 与 归 纳 , 流 动 儿 童概 念 、 理 健 康 状 况 以及 解 决 流 动 儿 童 问 从 心 题 的 对 策 分 别 进 行 概 括 , 出一 些建 议 和 看 法 。 提
二 、 动 儿 童心 理 健 康 现 状 流
1 总体 水 平。 .
生 了庞 大 的流动 儿童 群体 。 19 98年 国家教 委 、 安部 发 布 的《 动儿 童 少年 公 流
就学 暂行 办 法 》 出 流 动儿 童 少 年 , 指 随 其 他 监 护 人 在 流 人 地 暂 随
展 。流动 儿 童属社 会 弱势 群 体 , 在社 会 化 过 程 中 , 他 们 处于农 村 与 城 市 的 交 界 , 既感 受 到 来 自城 市 的 排 斥感 , 有不愿 回农 村 的矛 盾 。在 这种 社 会 背 景下 , 又 他 们 的问题行 为也 不容 忽视 。 例 如 , 晓巍 等 的调 查显 示 , 动 儿童 与城 市儿 李 流 童 相 比较 , 题 行 为 的 自我 报 告 率 较 高 , 较 为 突 问 且 出¨ 。殷世 东 等关 于安徽 省阜 阳市 进城农 民T子 女
[ 关键词 ] 流动儿童 ; 心理健康现状 ; 研 究综述 [ 中图分类号 ] B 4 . 84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6 1—19 (0 2 叭 一 0 9— 3 66 21 ) 0 6 0


引 言
国家 、 区 、 社 学校 等 的 关注 , 国家 通 过 制定 相 应 政 策 , 试 图改 善 流动儿 童 的各 方 面现 状 。本 文 通 过 对 当前 国内关 于 流动 儿 童 的文 献 进 行 研 究 , 出 流 动 儿 童 指 现 阶段存 在 的一 些 心 理 健 康 状 况 问题 , 提 出一 些 并 建议 。
女” 。现 在通 常 指 的则 是 父 母 外 出打 工 而 随 父 母 离
开 家 乡到城 市生 活 的孩 子 。马 润 生 ( 0 0 认 为 流动 21)
关 进 城农 民工 子女 的调 查显 示 , 心 理健 康 水平 上 , 在
进 城务 工农 民子女 整体 上 低 于 城 市少 年 儿 童 _ 。 蔺 3 J 秀 云等 的研 究 表 明 , 动 儿童 、 京 儿 童 和农 村 儿童 流 北 在 心理 健 康水平 上 存 在显 著 差 异 J 。韩 煊 等 关 于深

6 — 9
员 资格 ( 如种 族 、 口身份 等 ) 受 到 了有 区 别 的 或 户 而 不公 平 的对 待 , 是 相 对 于 客 观歧 视 而 言 的 一 种 主 它 观 体 验 ( ao ,B ,Q itn M jr . uno ,W.& Mc o ,S , C y . 20 ) ‘ 0 2 。流动 儿 童从 农 村 来 到 城 市 , 境 环
广 泛 的关注 , 流 动 儿 童 问题 成 为 社 会 关 注 的 一 大 使
热 点 。尤其 是 流 动 儿 童 的 心 理 健 康 问题 , 是 受 到 更
受 歧 视感 即个 体 知觉 到 由于 自己所 属 的群 体 成
[ 收稿 日期 ]2 1 —0 0 1 8—0 2 [ 作者简介 ]陈雅丽( 9 9一) 女 , 18 , 福建 泉州人 , 福建 师范大学教育学 院硕士研究 生。
儿 童是 指 户籍 在 农村 , 年龄 在 6~1 4周 岁 , 农 村 生 在 活 过一 段 时间后 随父 母 迁 入 城 市 并 正在 城 市 学 校 接 受 九年 义务 教 育 、 未 取 得 城 镇 户 口的 在 城 务 工 农 尚
民工子 女 。
圳 市 流动 儿 童 的研 究 显 示 , 动 儿 童 的心 理 健 康 状 流 况 差 于常住 儿 童 J 。 从 上 面 的研 究 我 们 可 以看 出 , 动 儿 童 的 心 理 流
目前 国 内对 流 动儿 童 心 理健 康 状 况 的 研究 结 果
比较 一 致 , 基本 认 为 流 动 儿 童 的 心理 健 康 水 平 较 即 差 , 要差 于城 市 当地 儿 童 。例 如 , 丽 娜 ( 0 8 有 且 朱 20 )
时 居住 半 年 以 上 的少 年 儿 童 , 称 作 “ 动 人 口子 或 流
21 0 2年 1 月 第2 8卷 第 1 期
江苏 教 育学 院学 报 ( 会科 学 ) 社
Jun l f in s stt o d c t n( oil ce c ) ora o a guI tue f u a o S ca Sin e J ni E i
Jn 2 1 a ., 0 2
Vo . 8 No 1 12 .
我 国 流动 儿 童 心 理 健 康 现 状 研 究综 述
陈 雅 丽
( 福建 师范大学教 育学 院 ,福建 福州 30 0 ) 50 7
[ 摘 要 ] 流动儿童是伴随 着社会 转型所产生的群体 , 中国社会发展 过程 中特 殊历 史时期的产 物。怎样使 流 是
健 康 状况 要 差 于城 市 当地儿 童 , 些 差异 还 很显 著 , 有 这 就要 求 我们 呼 吁全 社 会及 有 关 部 门要 重 点 关 注 流 动儿 童 的心理 健康 问题 。
2 受 歧视 感 。 .
这 一群 体是 自2 0世纪 8 0年代 以来 , 随着 大 量 伴 农 民工 涌 入 城 市 而 出 现 的 , 切 实 受 到 关 注 是 在 但 20 04年 以后 , 到新 闻媒 体 、 术 团体 、 府 机 关 等 受 学 政
随着 中 国社 会 的 高 速 发 展 , 来 越 多 的 农 村 剩 越 余 劳动 力涌 人 城 市 , 成 了 迄 今 世 界 上 规 模 最 大 的 形 人 口转移 , 民工潮 ” l 。上 亿农 村务 工 人 员 由 即“ l( _ 于独 特 的城 乡二 元经 济 社 会结 构 和与 之 相联 系 的 户 籍制 度 , 能在城 市 与农 村 之 间往 返 流 动 , 因 此产 只 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