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流动儿童状况调研报告
流动儿童状况调研报告流动儿童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外出务工等原因而流动在外的未成年人。
他们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挑战,正常的成长与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了解流动儿童的状况,我们开展了一次调研。
调研对象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成员,共计访问了100个家庭。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我们对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教育问题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了解。
调研结果显示,首先,流动儿童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
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居住在简陋的窝棚、杂乱的出租屋或是工地搭建的临时住所中,缺乏基本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安全保障。
其次,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流动性大、学校转换频繁等原因,大多数流动儿童没有稳定的学校和学习环境,影响了他们的正常上学。
同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缺乏家庭支持等原因,他们也面临着学业能力较弱、辍学率较高的问题。
再次,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流动儿童因为家庭问题、长时间分离、在新环境中适应困难等原因,导致了心理压力和焦虑感的增加。
然而,他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却较为薄弱。
最后,流动儿童的生活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多数流动儿童的衣食住行都存在问题。
他们往往缺少正常的饮食、合适的衣物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向相关部门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对于无法提供固定住所的流动儿童家庭,可在城市规划中设置合适的过渡性居住点,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环境安全。
二是加强教育扶持政策,保障流动儿童的教育权益。
相关部门应提供更多的资助政策和教育资源,帮助流动儿童稳定学业,提高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保护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关部门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提供咨询和帮助服务,帮助流动儿童有效应对心理困扰。
四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满足流动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流动儿童的补助力度,确保他们的饮食、衣物和其他生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流动儿童这一群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他们跟随父母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面临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诸多挑战。
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流动儿童通常指的是那些在义务教育阶段,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由于生活的变动,他们在心理上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流动儿童面临的首要心理问题之一是环境适应困难。
从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不同的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都可能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和同学,也可能给他们带来压力和不安。
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这些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缺乏稳定的社交关系也是流动儿童常见的心理困扰。
在流动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不断地失去原来的朋友,而在新的环境中又难以迅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这种社交关系的断裂和不稳定,容易让他们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没有可以倾诉和依靠的朋友,他们的内心世界可能会变得更加封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流动儿童在教育方面也常常面临困境,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他们可能无法享受到与当地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在入学、升学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障碍,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也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同时,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往往相对较差,可能无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课外辅导,导致他们在学习上与其他同学产生差距,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也是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流动家庭的父母通常工作较为繁忙,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
而且,流动家庭在经济上可能面临较大的压力,父母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这些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此外,由于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教育观念的限制,可能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思考
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思考近年来,有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心理问题等诸多方面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学术界不同程度的关注。
我们随手翻阅或浏览一下期刊、报纸、网络,都不难发现有关“流动儿童”的研究资料,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角度更是各有千秋。
然而,在实际的现实生活中这些问题依然悬而未绝,甚至有的地方还暴露出了有关“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的形式。
如果说“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关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的话,那么“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将决定孩子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将更值得引起重视。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身体生病了,只要对症下药,就可以解除病痛,而一个人心理生病了,却很难用药解除病痛,更多是需要靠自己的意志克服他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自己从心理阴霾中走出来,重塑新生。
所以,对于一个“流动儿童”而言,笔者认为如果要让他们顺利的“成才”,首先要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尤其是心理健康。
本文将以一个“流动儿童”的特殊案例作为个案研究,来探析“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与思考,以期引起共鸣。
一、流动儿童的界定根据《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本文所指的流动儿童是专指父母双方均不在孩子身边,并同祖辈或其他监护人一起在异地生活或学习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人群,他们既是“留守儿童”,又是“流动儿童”。
二、案例“妈妈与孩子的对话”的描述1、案例背景:.2、案例描述就在这个教师节的那个晚上,妈妈拨通了孩子的电话。
妈妈说“儿子你现在好吗?”,孩子说:“不好!”。
妈妈问“你为什么不好呀?我觉得我的儿子长大了,都上小学了,很能干呀?”孩子说:“妈妈,我就是不好嘛,因为这里的小朋友总是嘲笑我……”妈妈很是着急的问“儿子他们为什么要嘲笑你呀?”孩子说:“他们说我不是这里的孩子……”说到这里妈妈和儿子都哭着挂断了彼此的电话。
《2024年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范文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儿童群体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流动儿童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户籍制度、教育背景等多种原因,常常面临被歧视的困境。
歧视知觉是指个体对于自身被歧视的主观感受,而心理健康水平则是个体在心理、情感和认知方面的整体状态。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以期为改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由于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往往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歧视知觉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关于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尚不充分。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了某地区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XX份,有效回收XX份。
问卷包括基本信息、歧视知觉、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探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
(一)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流动儿童在歧视知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感受。
其中,家庭经济条件、户籍制度、教育背景等因素是导致歧视知觉的主要原因。
同时,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交圈子等。
通过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二)心理机制分析本研究认为,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受到多种心理机制的影响。
首先,歧视知觉会导致流动儿童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或不足也会加剧流动儿童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个体的应对方式和心理韧性也会对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
流动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流动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一、流动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1.1 家庭困境流动儿童的家庭往往面临诸多困境,如经济条件有限、家庭关系紧张、父母双方或一方缺乏教育意识等。
这些问题使得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
1.2 教育资源不均尽管我国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流动儿童往往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一些贫困地区,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由于流动儿童的身份特殊,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歧视和排斥,这也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困扰。
1.3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流动儿童在享受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特别是在生病时,流动儿童往往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措施2.1 完善家庭支持体系政府部门应当关注流动儿童的家庭困境,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心理疏导等服务,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指导,提高他们的教育意识,使他们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师资水平,确保流动儿童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还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和支持,消除他们在求学过程中的歧视和排斥现象。
2.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
特别是在医疗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流动儿童的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对流动儿童的法律保护,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结论流动儿童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是多方面的,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完善家庭支持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有信心为流动儿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携手努力,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关爱与温暖。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
流动儿童是指那些随父母或监护人离开户籍所在地,在流入地生活和学习的儿童。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尤为突出。
流动儿童常常面临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从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周围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和同学、新的生活习惯,这些都需要他们去适应。
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孩子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
他们离开了曾经的朋友和熟悉的社交圈子,在新的环境中难以迅速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这种社交上的断裂和重建,对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考验。
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也可能存在不稳定因素。
父母为了生计可能会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
有些家庭甚至可能因为经济压力而频繁搬家,导致孩子无法获得稳定的生活空间。
同时,父母自身可能也面临着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这些压力有时会不自觉地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流动儿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流入地,他们可能无法享受到与本地儿童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可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从而产生挫败感和自卑心理。
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还可能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扰。
他们既不属于家乡,又不完全融入流入地,这种“夹心”的状态容易让他们产生迷茫和失落感。
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城市的陌生感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在心理上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
为了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当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同时,父母也要注意自身情绪的调节,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学校也应该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老师要了解流动儿童的特殊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急救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急救在繁华都市的角落里,在城乡结合部的出租屋里,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跟随父母的脚步,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他们被称为流动儿童。
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稳定、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社会融入的困难等诸多因素,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常常处于一种脆弱的状态。
流动儿童在心理上可能会产生自卑、孤独、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难以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在学校里,可能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如本地孩子而感到自卑,或者因为口音、穿着等方面的差异而受到同学的歧视和排斥。
在家里,父母为了生计奔波忙碌,往往无暇顾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引导。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为这些孩子提供心理健康急救呢?首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同时,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乐观的榜样。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表现出坚强和勇敢,让孩子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其次,学校也应该承担起关爱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责任。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孩子们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
教师要关注流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关心和鼓励。
在班级中,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促进流动儿童与本地孩子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
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社会各界也应该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贡献力量。
社区可以开展一些针对流动儿童的关爱活动,如举办兴趣班、组织志愿者辅导功课等。
公益组织可以为流动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
媒体要加强对流动儿童问题的关注和报道,引导社会公众关心和关爱这一群体,营造一个包容、友善的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许多家长为了制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或为了就业机会,会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乡村,和亲戚、祖父母一起生活,而自己则选择到城市或其他地方打工或经商。
另一方面,为了拓宽眼界,放飞自我,或找到更好的未来,某些孩子也选择跟随父母进入城市或其他地方生活和学习。
然而,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都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
因此,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适当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首先,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亲情关怀和教育指导,可能会产生孤独感、焦虑感、失落感等消极情绪。
这些情绪与单调的生活环境、缺乏友情、父母的缺席等因素有关。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以是:1. 亲情关怀。
家长应该通过电话、网络、函件等方式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鼓励孩子面对困难,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2. 教育指导。
亲戚或父母需要为留守儿童指导学习和生活,使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习惯,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并鼓励孩子体验生活的乐趣。
3. 社交支援。
亲戚或父母应该帮助留守儿童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带孩子参加团体活动或社交活动,使孩子学会和同龄人交往,增强社交能力。
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其次,流动儿童可能会面临着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的问题。
他们的成长经历非常特殊,这种动态生活可能会导致流动儿童面临自尊心、安全感、恐惧感等问题,同时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 重视教育。
社会有责任为流动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支持,并提供相应的经济和物质支持。
同时,义务教育的普及也提供了更广泛的教育机会。
2. 加强家庭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指导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父母应该注重家庭教育,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流动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3. 提供社会支持。
社会需要建立健全的公共教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以帮助流动儿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缓解他们的心理疾患和焦虑。
流动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流动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一、前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流动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流动儿童?简单来说,就是指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如家庭搬迁、父母务工等,生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孩子。
这些孩子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成长。
那么,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呢?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详细讲述。
二、问题一:家庭教育缺失我们发现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缺失的问题。
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很多孩子长时间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习惯等方面出现问题。
比如,有些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拖拉,甚至有时候会逃课。
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
三、问题二:生活照顾不足流动儿童的生活照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很多孩子需要留在老家或者住在亲戚家里,他们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安全都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
有的孩子甚至长时间没有吃过饱饭,睡过暖床,这对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四、问题三:心理关爱缺失流动儿童的心理关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这些孩子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有的甚至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行为异常、自闭等症状。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五、问题四:资源分配不均我们还发现流动儿童在教育资源方面的分配也存在很大的不均衡现象。
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这些孩子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孩子相同的优质教育资源。
有的学校甚至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陈旧等问题,这无疑加大了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的难度。
六、应对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呢?我们要加强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开展家访、家长培训等活动,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乐观的人生观。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流动儿童,是指随着父母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通常是在城市间流动),或在一个地方定居的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儿童。
由于其特殊的身份,流动儿童在教育、医疗、安全等方面面临许多困境和挑战。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入了解流动儿童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具体的调查中,我们以深圳市民乐社区的流动儿童为例,开展了一系列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来自深圳市民乐社区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
我们共向该社区的400位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对其中的32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收集与分析。
2.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问卷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情况•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教育水平等基本信息;•因何原因来到深圳以及在深圳的居住时间等信息。
2)生活状况•调查对象父母的职业和收入情况;•家庭成员的医疗、住房及日常生活条件等。
3)教育状况•调查对象的学校类型及就读情况;•对于没有在正规学校就读的儿童,其受教育情况如何。
3. 数据分析1)样本基本情况经过统计分析,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年龄段人数占比0-6岁37 11.56%7-12岁99 30.94%13-18岁184 57.5%性别人数占比男172 53.75%女148 46.25%根据表格数据呈现出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13-18岁的儿童,其次是7-12岁的儿童。
在性别上,男女比例大体持平。
2)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的父母多数从事于生产性工作,收入相对较低,家庭条件也相对较差。
其中,以服务业和建筑业为主要就业行业。
同时,大部分流动儿童在深圳的居住环境比较差,缺少基本的医疗、住房和日常生活条件。
以下为详细数据:父母职业人数占比生产性工作282 88.13%服务业54 16.88%建筑业46 14.38%家庭月收入人数占比2000元以下89 27.81%2001-5000元159 49.69%5001-8000元45 14.06%8000元以上27 8.44%3)教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流动儿童在深圳并未入学,且未拥有任何学籍。
流动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流动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一、流动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 家庭背景复杂流动儿童的家庭背景通常比较复杂,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的甚至没有固定的住所。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1.2 教育资源不均衡流动儿童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教育资源。
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实际上,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困难。
比如,有些地方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而有些地方则过度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
1.3 生活条件差流动儿童的生活条件往往比较差。
他们可能住在破旧的棚户区,没有基本的生活设施,如洗手间、淋浴等。
他们的饮食也很难保证营养均衡,容易导致健康问题。
二、流动儿童工作中的困难2.1 社会歧视由于流动儿童的家庭背景和生活条件较差,他们在社会中很容易受到歧视。
这种歧视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机会受到限制。
2.2 缺乏专业人才从事流动儿童工作的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素质。
这不仅体现在对流动儿童问题的了解程度上,还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上。
很多工作人员缺乏耐心和爱心,无法真正关心和帮助这些孩子。
2.3 资金投入不足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流动儿童工作,但实际投入的资金仍然不足。
这导致了很多地区和机构在开展流动儿童工作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三、如何解决流动儿童工作中的问题与困难?3.1 完善政策体系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流动儿童工作的投入,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和生活机会。
政府还应该加强对政策的监督和执行,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2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从事流动儿童工作的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爱心。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关心和帮助这些孩子,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3.3 增加社会关注度我们应该加大对流动儿童问题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
流动儿童的心理创伤恢复
流动儿童的心理创伤恢复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流动儿童。
他们跟随父母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面临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诸多挑战。
这些变化和挑战可能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创伤,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因此,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创伤恢复至关重要。
流动儿童所经历的心理创伤往往源于多个方面。
首先,频繁的迁移让他们失去了稳定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圈子。
刚刚在一个地方建立起友谊,又要面临分离,重新适应新的学校和社区,这种不稳定感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
其次,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可能会遭遇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他们的口音、穿着、生活习惯等可能与城市孩子不同,这使得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容易被边缘化,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再者,流动儿童的父母通常为了生计而忙碌奔波,无暇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导致他们缺乏情感支持。
心理创伤会对流动儿童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在学习方面,他们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足、成绩下滑等问题。
因为心理上的困扰会分散他们的精力,使他们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社交方面,他们可能会变得内向、孤僻,不愿意与他人交流,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长期的心理创伤还可能影响他们的性格形成和价值观塑造,导致他们在成年后依然面临心理问题。
那么,如何帮助流动儿童恢复心理创伤呢?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关爱和支持至关重要。
父母即使工作再忙,也应该抽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
同时,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学校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可以为流动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排解内心的困扰。
教师要关注流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营造一个平等、包容、友爱的学习环境。
同时,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流动儿童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融合。
社会各界也应该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创伤恢复贡献力量。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流动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流动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流动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一场充满挑战的爱心接力在这个繁华的社会里,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就是我们口中的“流动儿童”。
他们随父母在城市间奔波,为了生活而努力。
他们的成长之路却并不平坦,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困难。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场充满挑战的爱心接力吧!一、家庭环境的影响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往往不稳定,父母忙碌于工作,缺乏关爱和教育。
这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比如,有些孩子会因为家庭原因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
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城乡、地区之间,教育资源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流动儿童往往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使得他们在学习上处于劣势地位。
而且,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意识,他们在学习上也容易出现问题。
三、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家庭和学校的压力,流动儿童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和自卑,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未来产生严重的影响。
四、社会融入的困难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生活,面临着如何融入社会的难题。
他们可能会因为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感到孤独和排斥。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他们在求职、交友等方面也会遇到很多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与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比如,可以设立专门的流动儿童学校,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家庭和学校也要承担起培养流动儿童的责任。
家长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关注他们的成长;学校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意识。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我们看到他们时,不妨伸出援手,给予关爱和鼓励;当我们听到他们的故事时,不要吝惜赞美和肯定。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儿童这一群体日益庞大。
流动儿童指的是那些由于父母工作、生活等原因,从农村或其他地区来到城市生活的儿童。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往往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
他们跟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离开了熟悉的亲人和朋友,失去了原有的社交网络和支持系统。
新的环境可能让他们感到孤独、无助和迷茫。
城市与农村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流动儿童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适应这些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语言障碍、学习困难等问题,从而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
家庭因素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许多流动儿童的父母在城市中从事着较为辛苦的工作,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
有些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居住环境简陋,这也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同时,由于父母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可能无法给予孩子有效的学习指导和情感支持,导致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
在学校方面,流动儿童也可能面临一些不公平的待遇。
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他们在入学、升学等方面可能会遇到障碍。
在学校里,他们可能会因为口音、穿着等方面与城市孩子不同而受到歧视或排斥,难以融入班级集体,缺乏归属感。
此外,由于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差异,流动儿童在学习上可能会感到吃力,成绩不理想,这也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还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长期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行为问题,如逃学、打架等,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干预和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改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逐步消除户籍制度等因素对流动儿童教育和发展的限制,保障他们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和社会资源。
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
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随着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流动孩子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有关调查显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约有近2000万流动儿童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流动儿童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有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因认为受歧视而自卑,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
解决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的表现1.不愿学习。
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
表现为意志消沉、羞愧、焦虑等。
2.爱讲粗话。
孩子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家长形成的,由于一些农村家长不注重语言的文明,言行比较粗俗随便,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这就给孩子起到了不良的表率作用。
因此有一部分学生的脏话粗话比较多,遇到一些摩擦就破口大骂。
3.不善言辞、不善交往。
有的大人、孩子看不起自己,别人有钱,自己没钱。
别人是城里人,自己是乡下人。
表现为被歧视感、对立感和自卑感等。
4.缺乏责任心。
由于家人的包办意识较浓,特别是爷爷奶奶一辈,为孩子打理一切生活起居,没有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做事认真负责的习惯。
使得一些孩子做事总不能认真做完,不是虎头蛇尾,就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掉了。
5.却乏生活磨练和挫折教育,意志比较薄弱,难以适应外部环境。
对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之间的反差、个性与现实的差距等方面,缺乏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孤独倔强,郁郁不乐,情绪极不稳定。
表现为孤僻、苦闷、忧郁等。
6.自私。
自私是儿童偏常人格中的不成熟行为。
由于农村父母为了生计奔波顾不上更好地管教孩子,放任自流或怕孩子受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对孩子容忍、迁就,使孩子缺乏正面引导,不关心他人利益,偏视公正权益,一切为己。
二、学校教育对策由于城乡差距的现实存在,特别是农村孩子来到大城市后,经济收入的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别。
强烈的反差让他们在心理上必然产生“不公平”的想法。
虽然这样的心理产生不可避免,但正确的教育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心理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调查报告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调查报告流动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的工作、迁移等原因而频繁更换居住地的孩子。
这种儿童在荣誉感、归属感、自尊心、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适应问题,因此,本文进行了一份关于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主要问卷内容1.是否经常更换居住地?2.对于经常更换居住地的原因有何看法?3.在新的环境中适应的时间长度?4.是否遇到过适应困难的情况?遇到过哪些困难?5.在新的环境中与周围同学或朋友的交往关系如何?6.在适应过程中父母的帮助和支持?7.对于未来的生活是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二、调查结果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流动儿童在短时间内就能够适应新的环境。
(占比56%)。
这些儿童表示,他们经常更换居住地,是由于父母的工作、学习等原因所致。
他们能够接受现状,并且懂得为家庭的未来付出。
另外,还有20%的儿童对于居住地的变化持有负面态度。
他们觉得这种变化带给他们的生活太多不确定性,失去了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些儿童表达了对父母决策的不满和强烈希望能够有一个固定的居住环境。
而剩余的24%的儿童则表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其中,家长的不理解和支持是主要的问题。
有些孩子由于频繁地调换环境,面对新环境的情况感到恐惧,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与支持,让他们更加适应新的环境。
对于儿童的适应过程中的社交关系,近71%的孩子表示能够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与周围同学或朋友关系良好,能够逐渐建立起新的朋友圈。
而29%的孩子则表示在此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之前的社交圈子中孩子们的关系非常紧密,对于新来的孩子并不容易有集体意识的接纳。
这时候,孩子们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家长或是同学的承认和接纳,给予关注和关心,让孩子们更快地适应这个新的环境。
最后,关于未来生活的前途,大多数儿童因为父母工作、工作性质等原因等待进一步的规划,导致这部分孩子未来的生活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但是,大多数孩子愿意接受这样的生活状态,随着父母的安排、自己的努力,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流动儿童这一群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流动儿童,是指那些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或其他地区来到城市生活的未成年人。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化。
由于父母工作的不稳定,他们可能频繁地更换居住地点和学校,难以建立起稳定的社交圈子和人际关系。
这使得他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和无助。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城市中,他们可能无法享受到与本地儿童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比如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也会给流动儿童带来心理压力。
父母为了生计奔波忙碌,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
同时,家庭经济的拮据可能无法满足孩子在物质方面的一些合理需求,让孩子感到失落和委屈。
社会歧视也是流动儿童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些人对流动儿童存在偏见和误解,认为他们是外来者,可能会对城市的秩序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这种不友好的态度会让流动儿童感到被排斥,自尊心受到伤害。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流动儿童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力。
他们通常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坚韧精神,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表现出顽强的毅力。
为了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保障流动儿童能够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
完善相关政策,为流动儿童的入学、升学提供便利和支持。
学校方面,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和辅导。
建立心理咨询室,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
教师应关注流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家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父母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调查报告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谋求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流动儿童的出现。
这些孩子跟随父母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和学习,面临着环境变化、文化差异等诸多挑战,其心理适应状况备受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情况,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了城市名称的多所学校,包括公立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共涉及流动儿童具体数量名。
(二)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设计了包含多个维度的问卷,如家庭环境、学校适应、社交状况、自我认知等,以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状态。
2、访谈调查:选取部分流动儿童及其家长、教师进行深入访谈,获取更详细、生动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家庭环境方面1、多数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居住环境简陋。
父母往往从事较为辛苦的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
2、家庭教育方式较为简单粗暴,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关注不够。
(二)学校适应方面1、流动儿童在入学初期普遍面临学习困难,主要原因是教材版本差异、教学进度不同以及基础薄弱等。
2、他们在学校中与本地儿童的交往存在一定障碍,容易感到孤独和自卑。
(三)社交状况方面1、流动儿童的社交圈子相对狭窄,主要局限于同乡或同校的流动儿童。
2、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与本地居民的交往中常遭遇排斥和误解,这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自我认知方面1、部分流动儿童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存在困惑,感到自己既不属于农村,也难以融入城市。
2、他们对未来的期望较为模糊,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规划。
四、影响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因素(一)社会因素1、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使流动儿童在教育、医疗等方面无法享受与本地儿童同等的待遇。
2、社会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体系。
(二)家庭因素1、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维护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维护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儿童这一群体日益庞大。
他们跟随父母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和学习。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流动儿童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其心理健康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流动儿童面临的环境变化是巨大的。
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家乡、亲人和朋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一切都需要重新适应。
这种环境的突变,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在学校里,流动儿童可能会面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与城市里的孩子相比,他们在学习基础、学习条件等方面可能存在差距。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进而影响自信心的建立。
家庭方面,父母为了生计常常忙于工作,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
家庭经济压力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
那么,如何维护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呢?首先,学校应当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流动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老师要关注流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友谊,增强归属感。
其次,家庭的关爱不可或缺。
父母要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
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为孩子树立榜样。
社会也应当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可以通过社区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为流动儿童提供帮助和关爱。
社会组织可以开展针对流动儿童的公益项目,提供学习用品、图书等物资支持,以及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
对于流动儿童自身来说,要学会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
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与他人交流和交往,主动融入新的环境。
维护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们不能忽视流动儿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差异。
深圳市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五、结论:重视城乡小学生心理 健康的差异并采取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城乡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差异,这需要我们重视并采取有 效措施来改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 助。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以 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小学生的抑郁和焦虑得分高于国内常模,且存在显著 的性别差异,女生的抑郁和焦虑得分高于男生。此外,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 年龄存在一定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2、问题分析
研究发现,影响深圳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 和同伴关系。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和家庭经济状况对小学生的 心理健康影响最为显著。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和课业负担也是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此外,同伴关系中小学生的社交技能、人际关 系和遭受欺凌的情况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3、城市小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较好,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较强。 这可能与城市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较高有关。
四、讨论:原因分析及其改善策 略建议
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对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进行了原因分析,并 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建议:
1、针对城市小学生焦虑、抑郁和自卑感等负面情绪体验较高的问题,建议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学生的心理健康,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应对压力和挫 折。同时,学校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和自我调 节能力。
4、加强家校合作: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与协作,共 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5、培养社交技能: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 降低社交压力,减少欺凌现象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能与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自我控制力不足(SCD)有一定关系。
此外该年龄段儿童的感知和记忆能力也存在缺陷,易导致学习困难,成绩下降,也可能是低年龄段ADHD表现较突出的原因之一[10]。
另外,国内有关研究提出,小学阶段较中学阶段A DHD严重,本次调查结果也提示相同现象,但其实质与人群年龄密切相关,只是同一问题的描述角度不同而已。
国外研究资料显示,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的负性事件等对ADHD儿童的行为或注意缺陷多动症状都有较大影响;家庭中母亲的作用或影响是较为明显的[11]。
本次调查分析结果提示,家庭环境、父母养育子女的方式以及儿童自身的性格、社会适应性等都与儿童ADHD有一定关系,其中父母不能理解孩子想法的ADHD检出率是父母能理解孩子想法的2.22倍。
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有更多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对子女遇到困惑和难题能及时有效地开导和解决,对儿童的成长以正确的引导;反之,儿童内心的情绪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可能诱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父母是儿童成长的导师,只有具有良好家庭功能的家庭才能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致谢:该调查得到了2004级预防医学专业吴国艳、田广同学,贵阳市南明区教育局、乌当区教育局,调查各学校校长、思教科主任、校医以及各班班主任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4 参考文献[1] 邹小兵,静进.发育行为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7-244.[2] 杜亚松.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58-160.[3] 范娟,杜亚松,王立伟.C 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的中国城市常模和信度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321-323.[4] 杨本付,宋红梅,刘秀惠,等.济宁市儿童多动症及影响因素的现况调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1):34-37.[5] 孙丹,杨勇,宋彦,等.牡丹江市小学生多动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四川精神卫生,2008,21(3):164-166.[6] 王丽敏,应长青,李德安,等.哈尔滨动力区7~10岁儿童多动症流行病学调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4):284-286.[7] 张微,刘翔平,顾群,等.六城市AD H D流行病学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1):23-25.[8] 唐述文,邵红.乌鲁木齐学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现况调查.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4):3517-3518.[9] 杜亚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性别差异.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8,25(3):159-161.[10]苏渊.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鉴别诊断.中国儿科保健杂志,2002,10(5):336-337.[11]CONLON,KYLE EBS,STRASSLE,et a.l Fa m il y m anage m en t stylesand ADHD:Utility and treat m ent i m p li cati on s.J Fa m il y Nursi ng,2008,14(2):181-200.(收稿日期:2009 04 24)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韩煊1,2,吴汉荣1摘要 目的 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深圳市3所学校共计1335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 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H T) 进行调查、评估、对比。
结果 流动男童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总焦虑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常住男童(P值均<0.05)。
流动女童的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常住女童(P值均<0.05)。
结论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常住儿童差,流动男、女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同,需要给予针对性干预。
关键词 精神卫生;对比研究;暂居者和移居者中图分类号 R179 R395.6 R1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9817(2010)01 0064 02M ental H ea lth Status of F l oati ng Chil dren in Shenzhen/H AN X uan,W U Han rong.S c hool of P ublicH e a lt h,Tong jiM e d ical Colle g e,Huazhong Universit y of S cie n c e and T ec hnology,W uhan(430030),Ch i naAbstract O bjective To st udy m en tal health status of fl oati ng c h ildren,i n order t o p rov i de scienti fi c basis f or promoti ng fl oati ng children s' m en t al h ealt h leve.l M ethods By usi ng stratifi ed rando m sa mp ling m ethod1335ch il dren fro m3schools in Sh enz h en w ere sel ect ed and s u rveyed w it h M HT qu esti onnaire f or eval uati on and co m pari son.R esults Th em ale fl oati ng ch il d ren s score of st udy anx i ety,i nterpersonal anx i et y,loneli ness t end ency,s elf b la m e tenden cy,allerg i c tendency,physical s y m p t o m and total anxiet y w ere si gn i fi cantl y h i gh er t han resi den t b oys(P<0.05). Th e fe m ale fl oati ng ch il d ren s score of st udy anx i et y,terror tendency w ere si gn ificantl y h i gh er than resi den t girls(P<0.05).Conclusi on F l oati ng ch il dren s m en t al h ealt h s t atus is w orse t han res i den t ch ildren,and theirm en talh ealt h proble m had gender d ifference,w h i ch need special i nterven tion.K ey w ords M en tal health;C o mparati ve st udy;Ch ild;T rans i en ts and m i grants基金项目 2008年深圳市宝安区社会公益科研项目(编号:2008138)。
作者简介 韩煊(1975- ),女,陕西人,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心理发展与健康。
作者单位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系,湖北武汉 430030;2 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
通讯作者 吴汉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湖北武汉 430030;E-m ai:l wuh r0552@163.co m。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未来几十年间都将是我国人口流动快速增长的时期。
目前我国约有2000多万流动儿童,以户籍为基础的儿童福利政策,导致流动儿童很难享受到正常的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对其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目前国内以大中城市儿童为调查对象的研究显示,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加重。
该研究以深圳为主要研究地区,将户籍地不属深圳的务工经商人员子女作为研究对象,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并为其心理健康保健干预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分层随机抽取深圳市宝安区1所公立中学、2所民办学校的四~八年级的1335名儿童为研究对象(男776名,女559名),其中常住儿童386名,流动儿童949名。
这3所学校都是该地区以流动儿童为主的学校,并有少部分常住儿童,对于研究流动儿童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
1.2 方法1.2.1 研究工具 研究的工具为 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HT) [1],适用于综合测验中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共有100个项目,8个内容量表、1个效度量表,除去效度量表后全部问卷项目得分累加为全量表分。
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每个题项有 是 与 不是 2个选项,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真实情况进行选择。
该问卷各内容量表、效度量表、全量表的Cronbach s' 系数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1.2.2 评价标准 分量表记分采用10分制,2个等级:0~7分为 正常 ,8分及以上为 异常 。
总量表:0~63分为 正常 ,64分及以上为 异常 。
1.2.3 测试操作 以班级集中方式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现场组织施测,在施测前由主试向被试说明施测的目的和回答问题的方式,然后分发问卷答题,按时完成,要求客观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情况。
1.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数据全部以Epi Da ta录入,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及 2检验。
2 结果2.1 流动与常住男童MHT得分比较 流动男童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总焦虑因子得分高于常住男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见表1。
表1 深圳市宝安区流动和常住男童MHT各因子得分比较组别人数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总量表分流动儿童5513.96 2.073.91 2.23 2.41 1.894.69 2.134.03 2.064.28 1.84 4.21 1.874.16 1.8531.65 10.99常住儿童2253.35 1.943.57 2.31 1.90 2.044.12 2.193.23 2.223.91 1.88 3.99 1.824.09 1.9828.16 10.84 t值 3.83**1.93* 3.34**3.37**4.77**2.49* 1.500.444.03**注:*P<0.05,**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