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培训_必修Ⅱ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
C
A.脆弱性 B.封闭性 C.再生性 D.落后性
4.秦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
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决定
经
政
济
反作用
治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
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
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
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
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
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应用自然、改造自然的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
能力,包含:人(劳动
的形式(决定作用),
者)、产品(劳动对 象)、劳动工具三个要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 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 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凡耕之本,在于趋时,活土,务粪泽,早锄,
早获”——汉代农学著作《氾(fán:姓)胜之
精书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条件:
1.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五六 谷畜
:
狩 济猎
家畜饲养业
丰兴 登旺
””
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
格辅局:北粟南稻
预习自测:请你说出以下分别是什么时期的农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铁犁头、铁镰刀
青铜农具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犁壁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物是什么? 两个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差异:南稻北粟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1.原始农业的产生的标志:种植经济的出现 2.特征:地域差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白渠遗址
漕渠遗存
兴修水利方向:
从内地向边疆
从农业中心区域向 周边扩展
坎儿井(又称龙 首渠),在边疆 西域地区。
4、治理黄河
黄河是否泛滥是影响中国古代 农耕经济的关键,历朝历代都 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
东汉:王景治黄河,史称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明代:潘季驯治理黄河, 号称“千古治黄第一人”。
由于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所以中国的农书 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 的内容。
可能性: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回忆一下,古希腊 人们面对人地矛盾
是怎么做的?
结 中国:尽可能挖掘土地潜力,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果 西方: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形成了活跃的以商品经济为主
的商业生产模式
你知道传说中农业 是由谁发明的吗?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一、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神农尝百草
古之人皆食禽兽 肉。至于神农,人 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1.商周集体耕作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协 作。春秋后变化。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2.从“集体”到“个体” 耕作 ◆《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即大规模集体耕作 。
必修2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缺点:阻碍发展、贫困脆弱、破坏环境
五、小结: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1、生产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3、耕作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 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鱼嘴
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疆坎儿井
治理黄河
东汉人王景,主持 过一次封建时代最 大规模的治黄活动, 使桀骜不驯的黄河 安流800年。历史 上对王景治河充满 了赞扬之辞:"王 景治河,千载无患 "。
黄河被誉为中华 民族的母亲河, 它也是中国农耕 经济的命脉,而 历史上黄河多次 发生水患,大规 模的改道就有6 次之多,从汉代 以来,历朝统治 者经常组织大规 模的治河工程
依据材料总结小农经济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
——白居易《朱陈村》
依据材料总结小农经济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13世纪
英国的《亨利农书》
3倍Leabharlann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 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 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一、农业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 毒,得茶而解之”
—《神农百草经》
麦、菽、稻”(实际上不只五种)
麦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思维点拨]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管子说)“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11
材料二
12
请回答: 上述图文材料,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什么? 答案 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战国 时期铁农具普遍推广,铁农具种类较多。
足的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0
解析 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主要形式的小 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 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是中国封建社会 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 式,故①错误。
答案 B
41
17
2.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
(1)背景:随着生产工具和 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
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2)产生:自耕农经济出现于春秋 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 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
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
18
(3)特点 ①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33
(2)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 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构成博大恢宏 的多元交汇体系。在这样一个农业体系中,各地区各民族人民 丰富的农业实践和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融汇,为精耕细 作的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34
(3)生产关系的变迁促进了精耕细作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独立 性较强的自耕农。具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和较高的生产主动性 的劳动者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多投入劳动、精耕细 作的方法,争取在有限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精耕细作 农业技术体系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生产关系看:从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 作、集体耕种(千耦其耘) 到春秋以 后出现的自耕农经济(个体农耕)
①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②南稻北粟; ③自然条件不同; ④启示: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北粟)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南稻)
五 谷 丰 登 日
六 畜 兴 旺 年
五谷:
麦
豆
麻
稻
稷ji
黍shu
粟su
六畜:
猪
马
牛
羊
鸡
狗
十二生肖: 家畜饲捕猎到
养动物的动物
象征 风调雨顺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刀耕火种
马桥文化石犁
马桥文化石锄
马桥文化石镰
牛耕图
战国时期凹形铁锄
铁制农具
学思之窗
《国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在 与韩、赵、魏的斗争中失败逃亡到齐国,“今子 孙将耕于齐”,就有人大加指责说 “宗庙之牲为 畎亩之勤”。
A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
A、牛耕的出现 C、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推广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文 商周 明 春秋战国 时 代 西汉中期 唐代 夏
耒、耜 青铜农具 铁农具 牛耕 犁壁 曲辕犁
精 耕 细 作
提高生产效率 标志步犁定型
灌溉工具: 翻车、筒车 结论: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
初春时期,先将山 间树木砍倒,然后在春 雨来临前的一天晚上, 放火烧光,用作肥料, 第二天乘土热下种,以 后不做任何田间管理就 等收获了。一般是二, 三年之后,土肥就已枯 竭,就不能再种植了, 而不得不另行开辟。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远古);▲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春秋战国:铁农具日益普遍,牛耕开始;▲汉代:安装犁壁,牛耕普遍,出现耧车和代田法;▲唐代:曲辕犁的发明;▲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等。
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农业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多元交汇的农业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的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具有以下特点: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和狭隘性:脆弱性:【教学过程】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1)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多个农业中心(多元)的出现。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3)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1)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以种植业为主,是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2)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小结: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以种植农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
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改进
1.概况
朝代 耕作工具
石斧、石铲、石镰、 木耒、骨耜等 耒耜为主,出现 青铜农具(极少) 出现铁农具(铁犁) 出现牛耕 发明犁壁,牛耕推广 曲辕犁
(标志步犁定型)
生产力发展主要标志
灌溉工具 农用动力 耕作方式
原始 商周 春秋 战国 西汉
稻
大米
麦
面粉
黍
黄米
五谷丰登
菽SHU(豆类总称)
粟SU(稷)小米
猪
马
牛
六畜兴旺
羊
鸡
狗
学思之窗 十二生肖与农业文明的关系。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 饲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 明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 包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 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 “龙” ——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业有 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农具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 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过 程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上古时代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地方特色 灌溉工程
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西汉水利工程
(战国)郑国渠
(西汉) 白渠 (战国) 都 江堰 (西汉) 漕渠
(春秋) 芍陂
“引水以灌 田,分洪以 减灾”的都 江堰使成都 平原“水旱 从人、不知 饥馑、时无 荒年、天下 为之天府”。 四川也由此 有了“天府 之国”的美 誉
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形成 南北两个不同的农耕系统; 2、在发展的初期就显出地域的差别,中国是最早种植水 稻和粟的国家之一。 (南稻北粟)
古代的畜牧业: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刻画猪纹黑陶钵
必修二 第1.2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选择题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2012 四川文综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入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①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做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含义,“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是指农民上交赋税给封建国家,北宋朝廷又给辽、夏“岁币”,这是“冗费”的反映,排除①;“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是唐代贞观之治(封建盛世)物资丰富、物价低、和平安宁;相比之下,北宋中期明显“积贫积弱“,故选③④;②从本题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定位】(旧人教)高三选修•中国古代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变革。
(新课标)选修一•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变革•王安石变法。
(2012山东文综1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答案】B【解析】材料大意:山东半岛最东部的登州府家庭棉纺织业相当普遍,生产的布料除自给外还卖到乡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贩转运卖到城市去,因此②③正确。
①不符合史实、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012全国新课标24)2.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考点定位】必修1和必修2·汉代刺史制度与古代中国土地问题【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产生:从采集体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2、形成南稻(长江流域)北粟(黄河流域)的种植结构。
3、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之一。
二、农具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2、文明时代(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是:耒、耜3、春秋战国时期:使用铁农具、牛耕。
精耕细作是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二。
4、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翻车(三国时马钧改进,用人力);筒车(唐朝发明,用水力)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水利设施发展的原因: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尤其是铁制工具的使用。
2、水利兴修的表现:(1)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2)著名的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芍陂(淮河)、都江堰(长江)、郑国渠(黄河)西汉的漕渠、白渠(黄河)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3)治理黄河;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农业经营模是如何发展变化的?(1)原始社会,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耦耕”)进行农业生产。
(3)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2、自耕农经济:产生时期、原因,含义及特点,评价、地位作用(1)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产生原因: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2)特点:①自给自足性: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②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③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与合作④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完整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解读】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知识梳理】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经济向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和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生产为代表,形成格局.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2.家畜饲养业: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主要劳动工具是;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②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又叫)。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和唐代的。
2.生产技术的进步:①农用动力的变革: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原因:a。
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c.水利施工技术的提高概况:a.内地:原始社会 ;春秋时期的;战国时期的;西汉的;东汉治黄。
b。
边疆:西汉时期,在西域出现地方特色工程。
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千耦其耘①原因: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只能靠奴隶的集体劳动。
②特点:大多采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自耕农经济①原因:春秋时期,随着和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 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
历史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获取材料信息 史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 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 应用1 概括史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提示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史料二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 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董煟《救荒活民书》 应用2 史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就会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
济形成源于
A.自然经济的形成 C.井田制的瓦解
B.商业经济的发展
√D.铁犁牛耕的推广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是新的经济形态,它逐步形成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 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家庭经营成为可能,而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铁犁牛耕的使用 和推广,故D项正确。
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史料一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 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 应用1 史料一说明,战国时期 铁器 已普遍使用,在农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 生产力 水平显著提高。
返回
叁
达标检测
1.(2018·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A.玉米 B.番薯
√ C.辣椒 D.水稻
解析 玉米、番薯、辣椒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中国。在距今七千年前, 中国长江流域已经种植水稻,故答案为D。
123456
2.(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
123456
6.(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 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难点:理解精耕细作的含义
说一说
结合教材和图片,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耕作图
精耕细作
陕西剪纸男耕女织
男耕女织
一、农业的起源(产业结构)
看图片、读材料,回答原始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历史必修2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
农业是天下之根本。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 寒 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 麻。
------汉景帝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民间俗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农业 本 手工业
商业 末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1.生产工具——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1)农耕工具
耕作技术
原始 木、石、质骨耒(lěi)耜(sì)等
刀耕火种
商周
春秋 战国
木、石、骨为、主蚌, 青铜农具出现 铁 农具(重大事件)
出现 牛耕( 铁犁)
西汉 牛耕推广 唐朝 曲辕犁(标志步犁定型)
(2)灌溉工具:翻__车__ 、筒__车__
材料一:原始生活
材料二:神农氏尝百草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 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礼记·礼运》
传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 耜, 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采集狩猎
耕作种植
(一)起源: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
2024版高考历史必修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024版高考历史必修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突破,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向商品经济方向发展。
但是,农业生产水平整体上仍然较低,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仍然停留在原始水平,严重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我国农业必须实现转变,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成为了必然选择。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是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互推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这一模式的核心是追求高产、高效、高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力求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
精耕细作的原则包括合理选种、高效施肥、科学田间管理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下面我将从农民观念的转变、技术手段的推广和政策的支持等方面来分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首先,农民观念的转变是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重要一环。
在过去的农业生产中,农民主要依赖天时、地利、人和,依靠传统经验和直觉进行农事决策。
面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短板,农民逐渐认识到要想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就必须转变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地管理土地、种植作物,并且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来提高效益。
农民观念的转变促使了他们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认可和接纳。
其次,技术手段的推广也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相结合,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手段纷纷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依赖于精确施肥、科学种植、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技术手段的应用。
这些技术手段的推广,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和技术水平,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综上所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是在农民观念的转变、技术手段的推广和政策的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下逐步实现的结果。
这一模式的形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推广和实施,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三、小农经济的形成
耦,表示两人协力共耕.
商周时期
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 的卜辞。众人 是商代集体耕作的反映。
农具原始 土地国有
集体(经营方式)
简单协作(生产方式)
春秋时期
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成为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 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责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 分事也” —《墨子》
南方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的生长。 北方相对南方干旱,适宜粟麦类作物的生长。
总的说来,南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 这种农业生产的格局。
五谷:
黍
麦
菽(大豆)
稷
粟
稻
大米
麦
面粉
黍
黄米
五谷丰登
菽SHU(豆类总称)
粟SU(稷)小米
六畜:
猪
马
牛
羊
鸡
狗
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何谓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 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 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评价小农经济?
积极:自给自足,生产积极; 在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消极: 天灾人祸,容易破产; 思考评价类题目可从 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
(2)小农经济的形成和特点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1、形成的条件: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特点:
活学活用
1.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 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 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C ( )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体现了家庭式经济 的什么特点( C ) A.落后性 B.脆弱性 C.封闭性 D.分散性
岳麓版高中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铜器
骨器
春秋、战国时期 (掌握冶铁技术)的铁农具
春秋时期的铁锄 战国时期凹形铁锄
战国时期 铁犁头、铁镰刀
战国时期铁锄
汉代
唐代
汉代耕作石画像(二牛一人)
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
三 国 时 期
曹魏马钧改进了东汉毕岚发明翻车
唐 代
筒车(水力冲击)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中 国战国时期秦国 蜀郡太守李冰及 其子率众修建的 一座大型水利工 程,是全世界至 今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特 征的宏大水利工 程。2200多年来, 至今仍发挥巨大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 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 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 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 (4) 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二: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P3
日益完善。
何谓精耕细作? 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 面积产量。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三、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五、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六、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 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必修二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何为精耕细作?(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使其产量提高)2、原始农业是如何出现的?(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3、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生活的区域和典型代表是什么?(地域差别)北方旱地——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粟南方水田——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遗址——稻谷4、“五谷”和“六畜”分别指什么?五谷:稻、麦、豆、稷、黍。
六畜:猪、马、牛、羊、鸡、狗、5、原始农业的特点:(1)从若干地区同时或先后发生,形成不同类型,呈现地域差别;(2)形成南稻北粟种植结构;(3)使用石器和陶器,刀耕火种;(4)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栽培五谷、驯化六畜。
6、综合探究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说明了什么?(1)距今约7000年,江南地区适宜水稻生长;(2)河姆渡居民逐渐掌握水稻种植技术;(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7、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二、农具的不断进步1、我国古代农具的演变过程?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
②商周,青铜器产生,耒、耜仍是重要工具,材质以木、石、骨、蚌为主。
③春秋战国,掌握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牛耕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④唐代:曲辕犁(江东犁)使用,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发明筒车(水力)。
⑤三国时期曹魏马钧改进翻车(人力)。
2、总结农具演变的规律:材质:从石、骨、木、蚌到青铜、铁制农具;制造技术:从打磨再到冶铸,从简单到复杂;动力:从人力到畜力、自然力。
3、农业工具的发展变化有何重要意义?①农具的改进,是生产力进步的明显标志,增强了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②农具的改进,使得人逐渐被解放出来,可以从事更重要的工作。
③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形成“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概述我国古代史上水利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①大禹治水,变万里泽国为广袤沃土。
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共23张PPT)
材料一 黄梅戏《天仙配》中“你耕田来我织布,你 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 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经营方式?
方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 特点之三
(2)小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 (分散性)
②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三、水利工程——农业环境的改良
阅读课本第三目内容,填空
上古
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两汉
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坎儿井
都江堰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是战 国时期秦国蜀郡 太守李冰及其子 率众修建的一座 大型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为 止,年代最久、 唯一留存、以无 坝引水为特征的 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 今仍发挥巨大效 益。
十二生肖: 请思考:十二生肖与农业文明的关系。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羊
猴
鸡
狗
猪
二、生产工具——从耒耜到曲辕犁
1、农耕工具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耒
河 姆
渡
遗
址
出
土
的
骨
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商周时期 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
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 蚌等。
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
A、远古时的采集生产方式
B、商周时的协作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古代耕作技术十分的落后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 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西汉:漕渠、白渠
• 4、东汉:治理黄河(王景) • 5、特色灌溉工程:西北地区的坎儿井
不同时期不同的耕作方式
•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 破坏环境,很难再生产 • 2、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 原因: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
不同时期不同的耕作方式
• 3、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 原因:
• 自耕农(自己有地)——税
• 佃农(没有地,租地主的地)——税、租
采集经济
• • • • • • • • • • • 采集经济的形成: 1) 学会直立行走 2) 学会使用天然工具 采集经济的基本特征: 1) 以采集为主 2) 使用以木棒为主的天然工具 3) 自由经营、自由劳动、自取所需 4) 财产共有 5) 完全平等和自由的人际关系 6) 最古老的经济组织:原始人群 7) 以树为家
– ①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 – ②私有土地出现
• 特点:
– 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 ②以家庭为单位; – ③自给自足
• 作用与地位:
– – – – 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高(相对于佃农来说); ③不利于技术的推广与进步; ④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而破产
南稻北粟
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 域出现。它们在发展 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 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 植粟和水稻的国大提高了当 时的农业生产 效率
曲辕犁
• 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出现在长江下游一带 。是自汉代后农具改革 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 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 的基本定型。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中国古代农业基本发展
• 1、生产:采集经济——种植经济
• 2、种植格局:南稻北粟
• 3、农业经济的特点: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③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 1、上古:大禹治水
• 2、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良
时期 主要生产工具和技术
原始社会 夏商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两汉时期 三国时期
石器、木器、骨器 以耒、耜、石器为主,青铜器不作 农具
铁制工具、牛耕出现 犁壁、二牛抬杠(耦犁)、代田法 、耧车 翻车(灌溉工具)
唐宋时期
曲辕犁、筒车(灌溉工具)
犁:翻土、松土;犁壁:松土、拨土
自耕农与佃农的区别
坎儿井
刀耕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