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部干旱年份玉米需水规律及灌溉制度优化

合集下载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102.8 179.4
2183.5 2148.7
58.6 66.8
17.2~25.7 18.5~36.0
1069.1 894.8
392.71 295.95
(三)土壤因素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土壤因素有土壤质地,颜色,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养分状况等.砂 土持水力弱,蒸发较快,因此,在砂土,砂壤土上的作物需水量就大.就土壤颜色而言,黑 褐色的吸热较多其蒸发就大,而颜色较浅的黄白色反射较强,相对蒸发较少.当土壤水分多 时,蒸发强烈,作物需水量则大;相反,土壤含水量较低时,作物需水量较少. (四)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农业栽培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水量消耗的速度. 粗放的农业栽培技术, 可导致 水量消耗.密植,相对来说需水量会低些;两种作物间作,也可相互影响彼此的需水量. 土壤水分无效消耗.灌水后适时耕耙保墒中耕松土,使土壤表面有一个疏松层,就可以减少
ht
tp
式 2-3 中的 K , n , c 值可通过试验确定.此法简便,只要确定计划产量后,便可算出
:/
K ——以产量为指标的需水系数,即单位产量的需水量,m3/kg; n , c ——经验指数和常数.
/n
ET ——作物全生育期内总需水量,m3/亩; Y ——作物单位面积产量,kg/亩;
at
ETi =
图 2-1 作物需水量与产量关系示意
而必须同时改善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其他条件.如
农业技术措施,增加土壤肥力等.作物总需水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即:
c.
ET = KY
n
uu
平后,要进一步提高产量就不能仅靠增加水量,
ea
比例.由图 2-1 看出,单位产量的需水量随产量
sy
.c
果.因此,在一定的气象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条

内蒙古东部地区基本气候特征与气候变化规律分析

内蒙古东部地区基本气候特征与气候变化规律分析

内蒙古东部地区基本气候特征与气候变化规律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指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南北自北纬41°——52°N,东西自东经116°——120°E,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四个地区。

与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相邻,并与此三省的西北部同处于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因而两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基本相近。

1、内蒙古东部地区基本气候要素分布特征1.1 日照时间较长内蒙古东部区年日照时数在2523——3061小时之间,其地理分布规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日照时数最长的地区位于赤峰市、通辽市的南部,最短区域位于呼伦贝尔市林区。

年日照百分率为57——72%,其中农业和牧业地区均在60%以上;林业地区由于湿度大,云雾天气多,日照百分率低于60%。

各地≥0℃期间的日照时数在1220——2040小时间,约占年日照时数的48——67%,日平均日照时间为7.5——9.1小时;≥5℃期间的日照时数为992——1650小时,约占年日照时数的39——54%,日平均日照时间为7.7——9.3小时;≥1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630——1570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25——51%,日平均日照时间为7.8——9.5小时。

除大兴安岭林区外,其余地区每日日照时间均在8小时以上。

日照时间较长,光资源丰富。

冬季内蒙古东部区日照时数最少,为502——661小时,占全年的20%左右,且纬度愈偏北的站点,日照时数愈少,如海拉尔12月份日照时数仅为162小时。

东部区日照百分率为63——76%,最低值出现在大兴安岭林区,最高值出现在通辽南部地区,且日照百分率均大于70%,属中国东北区域冬季日照时数高值区。

春季随着太阳位置的北移,内蒙古东部雨季还未来临,多晴朗天气,日照时数迅速增加。

东部区春季日照时数为775——846小时,约占全年的31%左右,分布特点与冬季基本相似。

高值区位于通辽南部,与东三省的松嫩平原、西辽河、辽西山地和辽东湾东侧同属中国东北区域春季日照时数高值区。

内蒙古东部自然历史与气候调查汇报

内蒙古东部自然历史与气候调查汇报

内蒙古东部气候情况分析(内蒙古气象局沈建国白美兰等)1、内蒙古东部气候概况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林区属于半湿润气候区,其余地区基本位于半干旱气候区。

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差异,地区间降水量差别较大。

总的特征:年降水总量少,降雨日数少,局地性暴雨较多,但降水主要集中在作物生长季、雨热同季。

内蒙古东部区年降水量在250-510毫米之间,多年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为380毫米。

降水量最多区域位于大兴安岭山区,约为460毫米以上,最少区位于大兴安岭岭北地区,为250-300毫米,主要农业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

从各地区降水分布看,兴安盟年降水量最多,平均425.3毫米,呼伦贝尔市为406.3毫米,赤峰、通辽市在300-400毫米。

与我国东三省年降水量(400-1000毫米)相比,内蒙古东部降水量总量少,是内蒙古东部区农牧业林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降水量还具有雨量集中,水热同期的特点,大部分集中在作物生长季5-10月,70-75%集中在夏季6-8月。

局地性暴雨多,导致局地性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蒸发量的分布与降水量相反,年蒸发量为1126—2360毫米。

其特点为越是少雨地区,由于日照充足,地表植被稀疏,蒸发量越大。

内蒙古东部从北到南,气温分布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在-4.9—7.2℃;无霜期短,一般有50-150天,空间分布特点为南长北短;日较差大,一般在13-17℃。

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秋季短促,夏季热量较为充足。

2、内蒙古东部气候特征所谓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指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南北自北纬41°——52°N,东西自东经116°——120°E,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四个地区。

与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相邻,并与此三省的西北部同处于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因而两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基本相近。

2.1光能资源较丰富内蒙古东部区虽纬度较高,但云量不多,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较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讲解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讲解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讲解作物需水量是指水分需求与作物生长发育阶段、气候环境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相结合的结果。

农作物对水分有不同的需求,在其生命周期中分为不同的生长阶段,每个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也不同。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需水量的准确测定对农业灌溉具有重要意义。

1.土壤水分平衡法:通过测定作物生长期内土壤水分的变化,从而计算出作物需水量。

2.蒸散发法:通过测定作物蒸腾量和蒸发量,计算作物需水量。

3.植株生理法:通过测定作物的生理指标,如根系水势、叶片蒸腾速率等,计算出作物需水量。

4.气象数据法:根据气象数据和作物需水系数,计算出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的测算结果,通常以作物耗水量(ETc)来表示。

作物耗水量包括作物蒸腾量和作物蒸发量两部分。

其中,作物蒸腾量是指作物根系经过气孔排出的水汽量,是作物所需的有效灌溉水量;作物蒸发量是指作物表面水分的排出量,主要受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的影响。

灌溉制度是根据作物需水量的测算结果,制定的合理灌溉方案。

灌溉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分的浪费。

其中,灌溉定额是灌溉制度的核心部分,指在一定的灌溉面积上,向作物供给的灌溉水量。

灌溉定额的制定应综合考虑作物需水量、土壤水分状况、水源供给能力等因素。

常用的灌溉制度有以下几种:1.定时定量灌溉制度:按照一定的时间和数量进行灌溉,如按照一周定时定量地进行灌溉。

2.枯水轮灌制度:根据土壤水分不足的程度,适时进行灌溉,以保证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3.土壤水分监测灌溉制度:通过监测土壤水分状况,根据不同的需水量进行灌溉,实现精确灌溉。

4.下垂管灌溉制度:采用下垂式输水管灌溉的方式,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损失。

在具体实施灌溉制度时,还需要考虑水源供给能力、灌溉设施条件、作物的特性等因素,综合考虑灌溉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综上所述,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内容。

准确测定作物需水量,并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可以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河平原小麦—玉米节水灌溉制度优化模拟

海河平原小麦—玉米节水灌溉制度优化模拟

海河平原小麦—玉米节水灌溉制度优化模拟佚名【摘要】利用典型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数据,和不同水分处理的作物生物量、叶面积指数(LAI)、产量和周年土壤水分动态数据,对APSIM模型小麦—玉米遗传参数和土壤水分动态等相关参数进行了校准和验证,并模拟了不同降水年型海河平原不同灌溉情景下作物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结果表明:经过校准和验证的APSIM小麦—玉米模型能较为准确地模拟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对不同水分处理的响应,在该区域有较好的适应性.从全年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对地下水位影响等综合考虑,此区全年灌溉3水,可以保证小麦、玉米苗期和小麦拔节期水分需求.年总灌水量为225 mm的灌溉措施下,多雨年可获得小麦玉米总产量17 948.4 kg/hm2,WUE为25.2 kg/(hm2·mm);平水年可获得小麦玉米总产量16 941.1 kg/hm2,WUE为24.0 kg/(hm2·mm);少雨年虽然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比灌溉4水产量降低11.9%,WUE下降5.2%,但地下水位可累计减少下降15.5m.因此,在未来水分亏缺加剧背景下,保障小麦、玉米苗期和小麦拔节期需水,即全年灌溉3水总灌水量为225mm为兼顾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灌溉措施.【期刊名称】《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1)006【总页数】7页(P24-30)【关键词】海河平原;小麦—玉米两熟;APSIM模型;灌溉制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2.5目前,水分是限制华北平原粮食生产的关键性因素,70%的区域存在过度抽取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现象。

尤其在华北平原北部,约75%的农田需要灌溉,用水量占全部用水量的70%~80%,缺水更为严重[1]。

海河平原是华北平原北部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主要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粮食生产水平较高,但也是严重的地下水资源枯竭区,年均降水量450~600 mm,小麦-玉米年均需水800~900 mm[2]。

内蒙古农牧业节水灌溉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农牧业节水灌溉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针对农牧民和基层技术人 员,开展节水灌溉技术的 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应 用能力。
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节水灌溉技术服 务体系,为农牧民提供技 术咨询、规划设计和设备 维护等服务。
加大工程建设投入力度
增加财政投入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节水灌 溉工程建设的财政投入, 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
吸引社会资本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运营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加强金融支持
金融机构应加大对节水灌 溉工程的信贷支持力度, 为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
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
明确管理责任
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管理 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加强监管和考核
加强对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运营的 监管和考核,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 益。
建立奖惩机制
建立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奖惩机制 ,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地区和个人给 予表彰和奖励。
02
随着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内蒙古农牧业面临更大的水 资源压力,发展节水灌溉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
03
节水灌溉不仅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还能促进农业可 持续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 战略意义。
汇报目的和内容
目的
分析内蒙古农牧业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
提高农牧民参与度和满意度
增强农牧民节水意识
01
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强农牧民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
鼓励农牧民参与建设
02
积极鼓励农牧民参与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提高其参与
度和获得感。
保障农牧民权益
03
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应充分保障农牧民的合法
权益,提高其满意度。

玉米需水规律及灌溉

玉米需水规律及灌溉

五.常用的灌溉方式—滴灌和喷灌
滴灌具有高效节水的优势,喷灌浪费水比较严重。
二.玉米的需水特性
1.播种~出苗期:种子播下以后需从土壤中吸收相当于种子重量45%~50%的水分,种子才能发 芽,此期耗水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2%~3%,土壤适宜含水量应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70%。 2.出苗~拔节期:此期由于植株较小,叶面积不大,蒸腾量小,需水量较少,此期耗水量约占全 生育期总耗水量的19%~20%,土壤适宜含水量应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70%。由于种子根 扎得较深,所以抗旱能力较强,一般情况下不需灌水。但是注意防止土壤过湿。 3.拔节~抽雄期:到拔节期气温高,加之叶面积较大,蒸腾作用旺盛,此期玉米所耗水分约占一 生总需水量的30%左右。这一时期土壤适宜含水量应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到抽雄前10天 ,开始进入一生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此期一株玉米一昼夜耗水量可达24公斤。如果水分不足,不仅 植株营养体小,而且雄穗会产生不孕花粉,雄穗不能及时抽出,也就是农民通常所说的“卡脖旱”。 同时,雌穗小花行数及总花数也会减少,雌穗发育受阻。 4. 抽雄~吐丝期:此期玉米对水分反应更敏感,是玉米需水的关键时期,对水分的要求达到了高 峰,经历时间虽然只有几天,可耗水量却占一生所耗总量的10%左右.此期土壤含水量以田间最大持 水量的80%~85%为宜。此期干旱,抽雄开花持续时间缩短,不孕花粉大量产生,雌穗花丝寿命缩短 ,甚至伸不出苞叶,抽雄、吐丝间隔时间延长,影响授粉结实,干旱严重时,可减产20%~50%。 5.子粒灌浆期:雌花受精到其后的20天前后,是玉米一生中对水分需要量大、对水分反应敏感的 时期,通常把此期称为玉米需水临界期,所耗水分约占玉米一生所耗总量的22%~23%,土壤适宜含 水量应占田间最大持水量80%。如果水分不足,既不能使子粒迅速尽可能地膨大,更限制了干物质向 子粒运输积累,导致早期败育粒数增多,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也受影响。子粒灌浆中期水分不足,中 期败育粒增加,穗粒数减少,干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较大。子粒灌浆中、后期耗水量约占玉米一生 所耗水量的13%~14%,土壤适宜含水量应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左右。此时缺水称为秋吊,对产 量有直接影响。但是,如果在子粒灌浆期间水分过多,会影响根系寿命,根腐病、茎腐病加重,造成 倒伏,对产量有直接影响。因此,洼地要注意排涝。

玉米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保证四个需水期是高产的关键

玉米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保证四个需水期是高产的关键

玉米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保证四个需水期是
高产的关键
玉米是否需要浇水,要根据玉米的生长发育情况、天气情况和土壤含水量情况而定。

玉米想要高产,必须浇好关键水。

一、播种期浇水。

良好的土壤墒情是实现苗全、苗齐、苗壮、苗匀的保证。

若土壤墒情不适宜进行播种,就会造成缺苗断垄,出苗参差不齐空秆率高。

如果商情不好,也可稍早先播种,后及时浇水,待稍有干层用轻一点的托子拖一遍,以免形成硬盖影响出苗率。

浇水必须浇透,浇水量一般为每亩60立方米以上,避免落干。

二、拔节期浇水。

玉米拔节后,植株生长旺盛,雄穗和雌穗开始分化,需水量增加。

拔节时若土壤含水量低,就应及时浇水,一般每亩浇水量不大于60立方米,少于播种期浇水量。

拔节期浇水十分有利于茎叶和果穗孕育生长分化。

三、抽穗期浇水。

玉米抽雄开花期前后,叶面面积大、温度高,水分蒸发量大,是玉米需水量最多、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土壤含水量低于70%就要浇水,每亩浇水与拔节期相似即可。

及时浇水可以提高玉米花粉和花丝的生长力,有利于授粉结粒,有利于籽粒孕育,增加果穗粒数。

注意抽穗期水一定要及时浇足,不能等天靠雨。

四、灌浆期浇水。

籽粒灌浆期间土壤含水量低于70%就要浇水,一般情况下每亩浇水55立方米左右,过多无益。

这期间浇水可以防止植株早衰,保持较多的绿叶数,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可以延长籽粒灌浆时间和提高灌浆速度,有利于提高产量。

内蒙古通辽玉米九月份的生长

内蒙古通辽玉米九月份的生长

内蒙古通辽玉米九月份的生长内蒙古通辽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而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通辽地区也有着广泛的种植。

本文将以内蒙古通辽玉米九月份的生长情况为主题,探讨该时期玉米的生长特点和农民的栽培技术。

九月份是通辽地区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正值玉米进入到抽雄期和抽雌期。

在这个时期,农民需要密切关注玉米的生长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玉米的良好生长。

通辽地区九月份的气温逐渐降低,白天温度适宜,但夜晚温度较低。

这对玉米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农民需要注意及时测量土壤温度,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灌溉和施肥的时机。

在夜晚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覆盖物,提高地温,保护玉米的生长。

九月份是通辽地区降雨量较多的时期。

农民需要密切关注降雨情况,及时采取排水措施,防止水涝对玉米的影响。

同时,也要合理利用降雨水源,减少灌溉的次数和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辽地区九月份的日照时间逐渐减少,光照强度也逐渐降低。

这对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农民可以通过适当修剪植株,保证玉米叶片的光照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同时,也可以适当增加施肥量,提供足够的养分供给,促进玉米的生长。

九月份也是通辽地区玉米的拔节期和抽穗期。

这个时期,农民需要及时检查玉米的生长情况,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可以通过喷洒农药来控制玉米的病虫害,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

同时,也可以适当增加施肥量,提供足够的养分供给,促进玉米的生长。

通辽地区九月份的风速较大,这对玉米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农民需要加强对玉米的支撑和固定,防止玉米被风吹倒。

可以采取加固支架、增加支撑物等措施,保证玉米的生长稳定性。

内蒙古通辽地区九月份的玉米生长情况受到气温、降雨量、光照强度、风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农民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因素的变化,灵活调整栽培措施,保证玉米的良好生长。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栽培管理,才能使玉米在九月份达到最佳生长状态,为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气象灾害对鄂尔多斯市玉米种植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气象灾害对鄂尔多斯市玉米种植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气象灾害对鄂尔多斯市玉米种植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作者:苏艳虹来源:《南方农业·下》2023年第11期摘要玉米适应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耐寒性、耐旱性及耐贫瘠性,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但气象灾害对玉米成活率及产量仍有较大不利影响。

玉米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近年来频繁受旱灾、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影响。

为避免或降低气象灾害对玉米种植造成的影响,结合鄂尔多斯市常发的干旱、大风、低温冷害和冰雹灾害发生情况,探讨了应对技术和管理对策。

关键词气象灾害;玉米种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3.22.008玉米种植面积广,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品种,其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水分及合适的温度,气象灾害频发必然会影响玉米的生产。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地域辽阔,地形西高东低,海拔差较大,地貌复杂多样;处于中纬度地带,受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影响天气情况较为复杂。

鄂尔多斯市光照充足,太阳辐射较强;气温季节差别大,温差悬殊;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湿度小,蒸发大;无霜期短。

因此,应对玉米生长期的天气变化予以关注,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尽力为玉米生产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

1 玉米种植对气象条件的要求随着生产种植工作的开展及种植技术的进步,我国玉米种植总面积进一步扩大。

鄂尔多斯市位于黄河“几”字弯河套腹地,是玉米种植的黄金带,2023年,玉米种植面积28.9万hm2,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3.2万hm2)的87%,是粮食增产的主力。

为统筹解决好结构性缺水、滴灌管理不精准、持续增产乏力等难题,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引入先进滴灌技术,集成“玉米密植+引黄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示范面积0.13万hm2,辐射带动玉米密植面积1.4万hm2。

玉米各生长阶段对于外界自然条件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为促进玉米更好生长,应结合其各阶段的生长实际及对外界自然条件的具体要求,为其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

玉米灌溉制度

玉米灌溉制度

玉米灌溉制度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最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之一。

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水分。

适当的灌溉是保障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关键。

为了确保玉米灌溉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农业部门制定了一套玉米灌溉制度。

这套制度的核心是科学灌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

首先,科学灌溉是确保玉米生长所需水分的关键。

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

在玉米生长的早期阶段,由于幼苗对水分的需求较小,灌水量可以适当减少;而在抽雄阶段和结实期,由于玉米对水分的需求最大,灌水量应适当增加。

通过合理的灌溉,可以确保玉米生长健壮,产量丰收。

其次,节约用水是玉米灌溉制度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灌溉过程中,采取一系列节水措施,如利用滴灌和喷灌技术,降低用水量。

滴灌和喷灌技术可以将水直接送到玉米根部,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提高灌溉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合理利用雨水资源,通过雨水集中系统进行灌溉,减少对地下水和水源的依赖。

最后,玉米灌溉制度还注重保护环境。

在灌溉过程中,采取措施减少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灌溉水的质量检测、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加强土壤保护等措施,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农田的持续利用率。

同时,玉米灌溉制度还要求农民加强管理和技术培训。

农民应及时了解和学习关于玉米灌溉的最新技术和知识,提高灌溉水平。

农业部门应加强培训和指导,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灌溉技术和操作方法。

综上所述,玉米灌溉制度是确保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关键措施。

科学灌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是这套制度的核心原则。

同时,农民的管理和技术培训也是实施这套制度的重要环节。

通过严格执行玉米灌溉制度,可以提高玉米产量,保证粮食安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玉米的需水规律及灌溉

玉米的需水规律及灌溉

玉米的需水规律及灌溉摘要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而且水的生产效率比较高。

玉米生长期与气候变化相适应,可以说与雨热同步,有利于玉米作物的生长。

正因为如此有些地方往往忽视对玉米的适时适量灌溉,易造成减产,或有的地方盲目浇水造成水量浪费和损失。

关键词玉米;需水规律;灌溉1 玉米需水规律玉米整个生育期间,植株叶面蒸腾和棵间蒸发所消耗的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的总量,称玉米田间耗水量,亦称需水量。

玉米一生耗水总量,春玉米为每亩170m~400m ,夏玉米为124m~296m。

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干物质所消耗的水量称为蒸腾系数,一般在240~368之间,每生产1千克籽粒约耗水600kg。

1.1 玉米需水量的变化1)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苗期需水量较小。

套种玉米的苗期一般处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是一年中土壤最为干旱的时期。

玉米产量水平不同,苗期需水量不同。

玉米苗期需水量和日需水强度随产量的提高而增加,但产量水平较高时,差距缩小。

产量为296kg/亩时,需水量为77.2mm,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40.5%,日需水量为2.0mm;产量提高到448kg/亩时,需水量增加到88.9mm,占全生育期的31.9%,日需水量为2.3mm~2.5mm;产量提高到552kg/亩时,需水量增加到100.8mm,占全生育期的23.7%,日需水量为2.7mm~2.9mm;当产量提高到616kg/亩时,需水量增加到110.6mm,占全生育期的24.4%,日需水量为2.9mm。

穗期是玉米的需水临界期,也是灌溉的关键时期。

夏玉米各生育阶段需水量以穗期最多,但不同产量水平地块差别较大,每亩产量由2 296kg提高到616kg 时,需水量由55.5mm增加到165.5mm,苗期低、中、高产田的需水量分别占全生育期的32.2%、36.7%和42.3%。

其中,抽雄~抽丝期,尽管历时短暂,需水绝对量小,但日需水强度为一生之最大,低产、中产、高产田的日需水量分别为2.0mm~2.5mm、3.0mm~4.8mm和6.1mm~8.6mm。

干旱区大田玉米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需水量及需水规律研究

干旱区大田玉米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需水量及需水规律研究

土 质 不 匀 , 少量 夹层 黄 砂 , 黄 色透 镜 体 , 泥 质 夹 杂 少 量 有 呈 示 。 所
表 1 试 区土 壤 物理 性 质 测 定结 果
干 燥 的 土 壤 区 域 中 ,另 一 部 分 生 长 在 较 湿 润 的 土 壤 区域 中 ,
下 . 常 规 沟 灌 灌 水 量 减 少 3 % 以上 , 水 量 减 少 1 % 以上 , 有 明 显 的 经济 社 会 生 态 效益 , 一 种 经济 可 行 的 节 水 较 0 耗 2 具 是
高效新 途 径 。
关键 词 : 旱 区 : 干 玉米 ; 交替 灌 ; 水 量 ; 水 规 律 需 需
律 。 拟 定 玉 米 的 高 产 灌溉 制 度 提 供 了依 据 。试 验 结 果 表 明 : 制性 交替 隔沟 灌溉 玉米 , 育 期灌 水 2 1 0 m / m , 为 控 生 0  ̄ 需 h
水 量 4 15 4 2 5 m m2, 量 可 达 1 0 gI 右 , 分 利 用 效 率达 28k/ 8  ̄ 7 产 3 0 0 k ,m 左 l 水 . g 以上 。在 保 持 高产 水 平 条 件 m
中 图 分 类 号 :2 5 ¥7 文 献标 识 码 : B
石 羊 河 流域 是 一个 干旱 缺水 区 , 是 一 个 非 灌 不 殖 的 农 也 业 区 。7 0年 代 末 至 8 代 初 , 井 开 采 地 下 水 , 高 了灌 溉 0年 打 提
的保 证 性 , 区域 内农 业 生 产 得 到 了 长足 发 展 。8 使 0年 代 末 至 9 0年 代 初 . 业 立 体 种 植 方 式 的 应 用 , 其 是 “ 麦 玉 米 带 农 尤 小
量 中等 。 m 土层 内 田间持 水 量 为 2 . 2 .%( 土 重百 分 1 2 %~ 35 干 2

实验一 玉米的灌溉制度设计和灌水率的设计

实验一 玉米的灌溉制度设计和灌水率的设计

实验一玉米的灌溉制度设计和灌水率的设计一、实验目的正确分析所提供的各种资料,掌握作物灌溉制度和灌水率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步骤。

二、仪器设备绘图工具、计算器三、实验内容基本资料分析。

1、玉米的地域分布玉米的种植区域遍布全国各省(区、市),而根据适宜种植的程度又较集中分布在从东北三省经冀、鲁、豫、陕走向西南的一个狭长地带,该地带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70%,产量接近玉米总产量的4/5。

根据地理位置、地势、气温、无霜期长短等条件确定玉米的播种期和种植制度,并将玉米大致分为春播和夏播两类。

我国北方北纬40度以北,多为春季播种,为春玉米。

北纬38度以南,气温较高,无霜期多在190天以上,玉米夏季播种,为夏玉米。

冀、晋、陕、鲁及新疆等省区,靠北部种植春玉米,南部复种夏玉米,中部春、夏玉米交叉种植。

长江以南一些地区有一年三熟的秋玉米,而广西、海南等省区,还可以在冬季种植玉米。

2、玉米的需水规律无论是春玉米还是夏玉米、北方玉米还是南方玉米,需水模系数(指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百分比)的变化趋势均是从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各生育阶段需水情况如下:(1)播种~拔节阶段:植株蒸腾量很小,其水分多数消耗在棵间蒸发中,玉米这个生育阶段在全生育期内时间最长,春、夏玉米分别占全生育期天数的32.4%~35.6%和30.3%~31.9%,但需水模系数最低,春玉米占23.9%~24. 2%,而夏玉米仅占16.7%~22.8%。

(2)拔节~抽雄阶段:不论是春玉米还是夏玉米,此生育阶段都处于气温较高的季节。

玉米在拔节以后,由于植株蒸腾的速率增加较快,日需水强度不断增大。

该阶段经历时间,春玉米34~40天,北方夏玉米25~32天,南方夏玉米仅18~25天。

该阶段需水模系数普遍较高,春玉米为28.2%~33.5%,在灌溉条件下的夏玉米达28.3%~36.5%。

(3)抽雄~灌浆阶段:是玉米形成产量的关键期。

该阶段时间较短,春玉米1 8~24天,夏玉米16~21天。

干旱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艺节水策略

干旱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艺节水策略

干旱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艺节水策略近年来,干旱地区的水资源日益匮乏,对于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有限的水资源下,实现高效利用和节水,是当前干旱地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干旱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艺节水策略两方面展开探讨。

1. 优化灌溉制度在干旱地区,农业灌溉是对水资源需求最大的领域之一。

推行科学的灌溉制度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

可以通过引进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流失和蒸发,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采用定量灌溉和分区灌溉技术,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湿度,合理控制灌溉水量,避免浪费水资源;推广智能化灌溉技术,通过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水量,精准供水,实现精准灌溉。

2. 发展雨水集雨技术干旱地区多为雨水稀少的地区,但雨水是重要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可以发展雨水集雨技术,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生活和农业灌溉。

可以建设集雨池、雨水花园等设施,收集利用雨水,减少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依赖,实现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 推行水资源循环利用在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中,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以将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饮用水净化和生产用水;农田灌溉后的回用水可以通过处理后再次用于灌溉,形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二、农艺节水策略1. 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在开展农业生产时,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是实现农艺节水的重要手段。

可以选择耐旱抗逆、对水分需求较小的作物进行种植,如小麦、玉米、高粱等;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降低对水资源的需求,实现节水目标。

2. 推广旱作耕作制度在干旱地区,推广旱作耕作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农艺节水策略。

通过机械耕作或激光平整等技术,保持土壤水分不流失;断茬留膜、秸秆还田等措施,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配方肥,增加土壤水分持水量,实现农田水分的节约利用。

3. 科学施肥和植保在农业生产中,科学施肥和植保也是实现农艺节水的关键。

玉米需水规律

玉米需水规律

玉米需水规律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不同,整个生育期内,水分的消耗因土壤、气候条件和栽培技术有很大的变动。

玉米需水量多少与播种季节有关,春玉米生育期较长,耗水绝对量比夏玉米要多得多。

不论春、夏玉米,都有相似的需水规律。

1 .播种出苗期玉米从播种发芽到出苗,需水量少,占总需水量的3. 1%-6 . 1%。

玉米播种后,需要吸取本身绝对干重的48%-50%的水分,才能膨胀发芽。

如果土壤墒情不好,即使勉强膨胀发芽,也往往因顶土出苗力弱而造成严重缺苗;如果土壤水分过多,通气性不良,种子容易霉烂也会造成缺苗,在低温情况下更为严重。

播种时,耕层土壤必须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才能保证良好的出苗。

2. 幼幼苗玉米在出苗到拔节的幼苗期间,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叶面蒸腾量较少,所以耗水量也不大,约占总需水量的17. 8%-15 . 6%。

这时的生长中心是根系,为了使根系发育良好,并向纵深伸展,必须保持表土层疏松干燥和下层土比较湿润的状况,如果上层土壤水分过多,根系分布在耕作层之内,反不利于培育壮苗。

因此,这一阶段应控制土壤水分在田问持水量的60%左右,可以为玉米蹲苗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促进根系发育、茎秆增粗、减轻倒伏和提高产量都起到一定作用。

3. 拔节孕穗期玉米植株开始拔节以后,生长进入旺盛阶段。

这个时期茎和叶的增长量很大,雌雄穗不断分化和形成,干物质积累增加。

这一阶段是玉米由营养生长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植株各方面的生理活动机能逐渐加强。

同时,这一时期气温还不断升高,叶面蒸腾强烈。

因此,玉米对水分的要求比较高,约占总需水量的29. 6%-23 . 496。

特别是抽雄前半个月左右,雄穗已经形成,雌穗正加速小穗、小花分化,对水分条件的要求更高。

这一阶段土壤水分以保持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

4•抽穗开花期玉米抽穗开花期,对土壤水分十分敏感,如水分不足,气温升高,空气干燥,抽出的雄穗在2-3天内就会晒花”造成有的雄穗不能抽出,或抽出的时间延长,造成严重的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玉米灌溉技术

玉米灌溉技术

高峰,称为春玉米需水“临界期”。此时如果水分不足,气温升高, 空气干燥,抽雄后三、两天内就会“晒花”,或雄穗抽不出,或抽
雄延迟,造成严重减产。
此时需水量占总需水量比率并不高,但日耗水强度却最高,此 时以保持田间持水量的80%为好。
(5)灌浆成熟期
此时仍需要相当多的水分才能满足春玉米灌浆要求。
这期间是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做溶媒,把 光合产物由茎叶运送到子粒中去。 这时期的需水量约占总需水量的30%~20%。
3.1%~6.1%。
如果此时土壤田间持水量达70%时即可保证全苗;过
少则易造成出苗率下降。
(2)幼苗期
春玉米从出苗到拔节的幼苗期间,由于气温较低,植
株矮小,生长缓慢,需水量少,约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20%
左右。右。
(3)拔节孕穗期
春玉米拔节后进入旺盛生长阶段,茎和叶增长量大,雌雄穗不 断分化形成,是春玉米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尤其是抽雄
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栽培条件、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产量水平与需水量
试验证明,在一定范围内玉米的需水量随着子粒产量水平的
提高而逐渐增多。但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耗水量增长的比值逐
渐减少。表现为玉米对水分的利用效率随产量的提高而提高。
一般每生产1kg子粒约耗水0.6m3。
2.品种与需水量
玉米需水量受品种影响。品种不同,其生育期、植株大小、单
一般自流灌区畦长30~lOOm,畦宽应与农业机具工作宽度相适
应。多为2~3m,每亩约5~10个畦。畦灌适宜地面坡度为0.001%~ 0.003%之间。
2.灌水方法
(2)沟灌
在玉米行间开沟灌水,沟灌适宜的坡度为0.003%~0.008%。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基于通辽市丰田灌溉试验站 3年野外实测试验,对该地区干旱年份玉米需水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表 明:研究区干旱年份玉米拔节期与抽雄期耗水量占玉米整个生育期的 50%以上,耗水强度依次表现为抽雄期 >拔 节期 >灌浆期 >苗期,各生育阶段日耗水强度介于 0.79~6.50mm·d-1之间;玉米干旱年份苗期、拔节期水分胁迫 处理减产率较小,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抽雄期水分胁迫造成的减产量最大,多年平均达 10%以上。干旱年份随着玉 米耗水量的增加,产量持续增加,而水分生产率先升后降,合理的水分胁迫有利于提高干旱年份水资源的利用效 率;同时通过数学模型与动态规划,提出了干旱年份玉米不同灌溉定额条件下的非充分优化灌溉制度,干旱年份应 首先保证玉米抽雄期、灌浆期各灌水 1次的要求,每次灌水约 600m3·hm-2。
第 36卷第 1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Vol.36No.1
2018年 01月
AgriculturalResearchintheAridAreas
Jan.2018

文章编号:10007601(2018)01010807
基金项目:内蒙古东部节水增粮高效灌溉技术集成研究与规模化 示 范 (2014BAD12B03);通 辽 平 原玉 米 喷灌 水 肥一 体 化 技术 研 究
Abstract:InordertohighlyutilizethelimitedwaterresourcesofeasternInnerMongoliaindroughtyears,athree -year(2009—2011)testwascarriedoutinTongliaocityKorqindistricttoanalyzethelawofwaterrequirementof maizeindroughtyears.Theresultsshowedthatthewaterconsumptionwashighatelongationstageandtasselingstage andlowinseedlingstageandpostulationstage.Furthermore,thewaterconsumptionofelongationstageandtasseling stageaccountsformorethanhalfofthatduringthewholegrowthperiodofmaize.Thewaterconsumptionintensitywasdi minishingintheorderoftasseling,elongation,postulationandseedling.Areductioninyieldwascausedbydifferentwa terstressforeachgrowthperiodofmaizeinacertainrange.Theyieldreductionbylowirrigationattasselingstagewas themostserious.Waterproductivityandyieldwasnotcorrespondingtotherequirementofwaterconsumption.Thepro ductivityofwaterresourcescouldbeenhancedbytheeffectivewaterstress.Atthesametime,theinsufficientirrigation indroughtyearsunderdifferentirrigationquotaofcornisemphasizedbythisstudy.
3.TongliaoWaterTechnologyPromotionStations,Tongliao,InnerMongolia028000,China; 4.HorqinDistrictToyotaIrrigationExperimentalStation,Tongliao,InnerMongolia028000,China)
Keywords:easternInnerMongolia;droughtyears;maize;waterdemandregulation;efficiencyofwaterapplica tion;optimalirrigationschedule
收稿日期:20161011
修回日期:20161222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18.01.17
内蒙古东部干旱年份玉米需水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及灌溉制度优化
王颖辉1,汤鹏程2,李曙光3,田雨春4,李嘉琪3
(1.通辽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2.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3.内蒙古通辽市水利技术推广站,内蒙古 通辽 028000;4.科尔沁区丰田灌溉试验站,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关键词:内蒙古东部;干旱年份;玉米;需水规律;水分利用率;灌溉制度 中图分类号:S274;S513 文献标志码:A
Thewaterdemandandoptimalirrigationscheduleofmaizeindroughtyearsat easternareaofInnerMongolia
WANGYinghui1,TANGPengcheng2,LIShuguang3,TIANYuchun4,LIJiaqi3
(1.TongliaoAcademyofWaterPlanningandDesign,Tongliao,InnerMongolia028000,China; 2.HydraulicResearchInstituteofMinistryofWaterResourcesPastoral,Hohhot,InnerMongolia010018,Chi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