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典型题例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①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②,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断雁: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叫声。

②侵晓:破晓(1)诗中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1)断雁;家书、或者旅馆(2)抒发作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能面对着“寒灯”,听着“断雁”的鸣叫声,内心很是忧伤,旅途的孤寂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更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中见到了家乡美丽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分析】(1)诗中的具体物象有很多,如“旅馆”,“寒灯”,“断雁”,“家书”等。

(2)这是羁旅怀乡之作。

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

幽恨乡愁、委实凄绝。

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

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

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通读全诗,具体物象较多。

(2)此题考查诗歌表情达意。

做此类题,可以抓住重点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例题及答案

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例题及答案

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例题及答案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和烘托等。

1.衬托。

例:阅读下而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①_________杜审言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一)_________杜_________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在这次流放途中。

②迟日:春日。

③造次:匆忙。

《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句和《绝句漫兴九首(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都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倍增远去边疆的哀愁;《绝句漫兴九首(一)》中,诗人见花,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

《渡湘江》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通篇运用反衬和对比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诗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诗人渡江南下,看到江水滔滔北流,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抒发了怀念京国的悲思愁绪。

《绝句漫兴九首(一)》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情绪。

第一句概括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

第二句是说春色不晓人情,莽莽撞撞地来到江亭,闯入诗人的眼帘。

第三、四两句,是诗人的责怪之辞:花匆匆的开放,莺频频地啼叫,似乎故意来捉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

本诗用“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符合生活中的实际,结果是哀感倍生。

题目要求从情与景的关系来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从大的类型来看,情与景有一致和不一致的。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诗歌鉴赏-山水田园类(含解析)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诗歌鉴赏-山水田园类(含解析)

诗歌鉴赏-山水田园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小园【清】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足()A.首句写园内之景,正面描写池水清澈,池边大树倒映池中的景象。

水的静,影的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B.第二句中“窥”字让诗句活了起来。

移诗人情感于山峦,借山光之窥有力地烘托出了小园之可爱,亦从正面突出了园中最物之富有魅力,其匠心令人叫绝。

C.颔联由园内而至园外,视野放远,境界开阔。

黄叶满山,斜晖映照,尽显山光之致。

D.颈联诗人撷取幽竹、寒花两个典型意象,表现环境的清冷、寂寥,因此作者在尾联表达不愿久立的失落、怅惘之情。

E.此诗的景物描写加入了大量的主观发挥。

所以这首诗不仅表现了小园之美,也着意写出了诗人自身的情怀。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学成归来,旅客们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海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

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3.下列关于本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的“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闲散安逸的情怀。

B.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唯有木槿、露葵相伴,突出了隐居生活的孤寂寡淡。

C.尾联运用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

D.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4.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古诗歌鉴赏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例题及答案

古诗歌鉴赏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例题及答案

古诗歌鉴赏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例题及答案鉴赏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1.比喻。

例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_________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①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

②淀:即“靛”,深蓝色染料。

这首元曲最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而且句句用比,一句一景,千姿百态,气象雄伟。

“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从色和形的角度写远望长江,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则只从形的角度,描写南归的大雁“一”字排开,掠过江天的景象,这既点明时令,又引人遐想。

这首曲是作者晚登浔阳楼的即兴写景之作,曲词描绘作者秋登浔阳楼所见长江周围景象,七个比喻句,从物象的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着墨,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图景。

回答本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最主要的修辞手法,以及后面“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的提示,因为这首词在主要表现手法比喻之外,还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_________晏几道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泻尽江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漫,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上片中,词人以一句“声声泻尽江波绿”写筝上弹奏的音乐,使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用了“通感”(“比喻”亦可)手法。

将听觉艺术的音乐比作湘江绿波倾泻,流畅无碍。

无形的音乐声,在词中化为有形有色的形象,既写出弹者技高,又写出听者品音入微。

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词。

词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描写了一位女子弹奏古筝的艺术效果,既有动作的描写,也有神态的描写。

题目明确限定一句话所使用的手法,所以,回答此题并不难。

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教师

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教师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要点阐释:1、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例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鉴赏意境:象——境——情。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

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

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1)意象是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2)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融合而成。

3)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常用的有关意境的词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虚幻飘渺,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淡雅闲适等。

常见意境术语举例雄浑雄奇,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一色”。

5、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1、抓画面2、激起联想与想象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常见题型提问方式1、这首诗(或者某一联、两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氛围?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提问变体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时景、情、境三个方面三方面缺一不可。

诗歌鉴赏例题精选(含答案详解)

诗歌鉴赏例题精选(含答案详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冯延巳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忍受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2)“绿树青苔半夕阳”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主要运用的是反衬的手法,以乐写哀。

用春花怒放之景,反衬失却伴侣之悲用笙歌反衬愁肠欲断;用蝶燕双双反衬孤寂。

2、将要落山的夕阳映照着绿树青苔,景色凄清苍凉,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孤寂、凄婉、哀伤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指向比较明显,结合诗歌内容,很好判断是反衬的手法。

答题时,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既要写出用了什么手法,还原画面,还要写出要表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对词句含义的理解。

联系诗歌内容,注意运用的手法。

很明显就能看出该句所采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答案】1、是以时间为线索来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1、词的上阕写日间情景,偶尔放晴,却薄暮昏暝。

词的下阕写夜间情景,更深人去,酒已都醒。

上、下阕以暗移的时间为经线自然衔接,将词境渐次推进。

2、这首词表达的情感较为明显,只要抓住“秋阴”、“向暝”、“凄冷”、“寒声”、“雁影”这些重点词,即可确定情感类型。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经典例题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经典例题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注(唐)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㶚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此词相传为李白所作。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写呜咽的箫声惊醒夜梦人,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情感基调。

B. 上片写闺情念远,由月色到柳色,由虚到实,道尽了离别之伤。

C. 下片写秋望伤时,咸阳古道、汉家陵阙勾连古今,抒兴废之悲。

D. 全词意境开阔,既有时序的跳跃,又有场景的转换,开阖有致。

(2)这首词的结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何妙处?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意象叠加(列锦)。

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开阔的景象之中。

【解析】【分析】(1)B项,错在“由虚到实”,由月色到柳色,是由眼前照着楼台的月色回想往年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的悲伤情景。

应该是由实到虚。

故选B。

(2)“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使用了意象叠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从乐游原上远望咸阳古道的悲凉景象,引出秦娥眼前之所见,只有在肃杀的秋风之中,一轮落日空照着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图景。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

诗人以景结情,将秦娥怀古伤今的弦外之音,表达得淋漓尽致,意境深远。

故答案为:⑴B;⑵①意象叠加(列锦)。

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开阔的景象之中。

中考诗歌鉴赏典型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诗歌鉴赏典型题含答案解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无依的沙鸥。

【试题】1。

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考点:锤炼语言—-炼字)【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①”垂"和”涌”在这里都是动词,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②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③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身居船中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联的画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

(考点:意境、画面)答:这一联是诗人“旅夜"的场景: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

3.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考点:写作技巧)答:①从修辞手法上看:诗人把在此时此景的自己比作天地间孤苦无依的一只沙鸥,运用了比喻;此时的自己像什么呢?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②从抒情方法上看:尾联触景而生情,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③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和反衬。

颔联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极言天地之大,与尾联沙鸥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此时孤苦伶仃的形象。

4.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考点:思想情感)答:①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满腹才华,而四处奔波,得不到朝廷重用,②刻画出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形象,③表现出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飘泊无依、孤独落魄的感伤.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专题09 诗词鉴赏(原卷版)-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题集(浙江专用)

专题09 诗词鉴赏(原卷版)- 备战中考语文精选题集(浙江专用)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浙江专用)专题09 诗词鉴赏1.(2023·浙江绍兴·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宋韵在古诗”分类梳理活动中收集到的《春早得雨》,完成探究。

春早得雨【宋】陆游稻陂方渴雨,蚕箔①却忧寒。

更有难知处,朱门惜牡丹。

【注释】①蚕箔:养蚕的器具,俗称蚕帘。

这里指代蚕。

:“朱门”指代①________,杜甫有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因为“②________”,他们似乎不喜欢下雨。

:从“稻陂”“蚕箔”可见,诗歌还描写了另一个群体;③________。

“稻陂方渴雨,蚕箔却忧寒”一句,可借鉴白居易《卖炭翁》中写卖炭翁矛盾心理的“④________,________”句解读。

:《春早得雨》应该归到情趣、情怀、哲理哪一类呢?结合词句简要阐述一下吧。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23·浙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补全对话。

旅次石头岸〔唐〕张祜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

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

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小语:老师,我发现尾联中有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1)_______________”,还有一个意象“(2)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读出这首诗的情感。

老师:是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诗题中“(3)_______________”一词知道诗人身处异乡。

他想起“旧国”“故人”,流露出(4)_______________之情。

小语:我不理解“身事两相违”这句诗。

老师: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经历。

张祜性格耿直,被他人排挤,最后无奈归隐,所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3.(2023·浙江宁波·统考中考真题)下面是同学们在东钱湖研学时发现的古诗,请你赏析。

初至茂屿①[明]沈九畴清溪窈窕觅仙踪,临水看云面面重。

山过雨声侵薜荔②,风吹秋色满芙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构思立意典型例题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构思立意典型例题

构思立意典型例题例1.(2011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开门见山]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例2. (2017天津)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以景结情]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例3.(2001全国)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照应]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幕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仁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微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例4.(2016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铺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典型例题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典型例题

典例一:(2012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典例二:(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典例三:(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送邹明府游灵武[注][唐]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⑴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⑵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意象专题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意象专题

【例1】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

檞(jiě),又读(xiè),树名。

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

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例2】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例3】满江红·次汤碧山①清溪(元)许有壬木落霜清,水底见、金陵城郭。

都莫问、南朝兴废,人生哀乐。

载酒时时寻伴侣,倚阑处处皆楼阁。

对溪云、试放醉时狂,浑如昨。

沙洲外,轻鸥落。

风帘下,扁舟泊。

更寒波摇漾,绿蓑青箬。

为向九原江总②道,繁华何似今凉薄。

怕素衣、京洛染缁尘,从新濯。

【注】①汤碧山,作者的友人,做了一首写清溪的词,作者这首词是和作。

②九原江总:九原,春秋时晋卿大夫的墓地,后泛称墓地。

江总,南朝人,陈时任尚书令,受到陈后主宠幸,不持政务。

14.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上下阕诗人情感的变化。

(5分)上阙用“都莫问”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朝代更迭、人生哀乐的感慨,想放下却又无法释怀的无奈(1分),然后用“时时寻伴侣”表达知音难觅、无人倾诉的痛苦(1分),只得“对溪云”,希望借酒消愁,但心情依旧如故(1分)。

【暑假阅读】部编版五升六诗歌鉴赏衔接讲义 专题04 赏析诗歌中的名句(有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部编版五升六诗歌鉴赏衔接讲义 专题04 赏析诗歌中的名句(有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诗歌鉴赏专题04 赏析诗歌中的名句【方法技巧】(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某一句)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答题格式:通过写什么景色,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典型例题】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思吴江歌张翰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答案】(1)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解析】(1)“秋风起兮木叶飞”,即见其思情的发动。

悲凉的秋风最易触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

从时间上说,“秋”通常意味着岁暮的到来,使人觉着时光的流逝、流年的虚度。

从空间看,秋高气清,万木萧萧,视野一下空阔起来,不自觉中自有人在何方、家在何方之叹。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全诗的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对诗句的内容、蕴含的情感、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理解。

【专项练习】一、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请描绘“念大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请你将五,六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新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基础训练:选择题(典题示例+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新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基础训练:选择题(典题示例+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新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基础训练:选择题(典题示例+强化训练+答案解析)【典题示例】1.选出对李白《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奔放雄奇的感情基调。

B.诗人以夸张的笔墨描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的情形。

由秦入蜀,必经太白峰,自古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其低缺处飞过。

C.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渡,轻疾敏捷的猕猴也不能攀援,不言而喻,人的行走就更难了。

诗人的夸张、衬托之笔极写蜀道的高不可攀。

D.青泥岭为唐人人蜀要道,诗人以写实的手法着重写其山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加以摹写,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诗人以写实的手法着重写其山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错误,攀援青泥岭的细节并非写实而是想象。

故选D。

2.选出对白居易《琵琶行》一诗有关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惨”。

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与友分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

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高考诗歌鉴赏典型例题

高考诗歌鉴赏典型例题

高考诗歌鉴赏之典型例题(2004)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第16题:诗歌鉴赏。

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注重对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等方面的考查。

解析:⑴一定要注意试题要求“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因此,只要找出诗句中的“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代表边塞的地名即可。

⑵此题只要读懂诗歌内容,体验到其中情感,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总结:从2002年`起,高考用简答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求我们要真正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从具体的一首诗来说,基本的鉴赏方法应从标题入手,知道作者写什么,把握重点之后,进一步感受作品所描写的形象,理解作品的内容,并寻求作者情感的聚焦点,揣摩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内蕴。

其次,要学会答题。

要看清试题所问的内容,然后根据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就答案而言,一般应找出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切不可抛开具体诗句作空洞分析,或胡乱套用的概念乱贴标签。

04:(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2005)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典型题例整理——技巧类1、赏析“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的妙处。

(4分)答案:(1)比喻、对偶。

“晚山”对“秋水”,“翠”对“明”。

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2)以景结情。

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委婉地表达了对佑之千里独行的宽慰,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2、(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一)《避地寒食》(2)请赏析本诗颔联运用的手法及其妙处。

(4)“浓春孤馆人愁坐,斜日空园花乱飞”答案:借景抒情,表达孤馆独坐之愁。

(2分)上联以浓春盛景反衬,下联以斜日空园之景烘托。

3、(高三第二次阶段练习)《听流人水调子》《夜筝》(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4分)“断弦收与泪痕深”(王昌龄)“别有深情一万重”(白居易)答案:王诗:通过写弹者哀切、听者动容的细节,表现出弹者与听者的天涯漂泊之苦。

白诗:从听者听曲感受角度加以衬托(侧面描写),写出筝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高三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题胡逸老致虚庵》(3)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表达效果。

(4分)“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答案:(1)化静为动。

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

“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

(2)虚实结合。

实写致虚庵观景听声,虚写“画图出”“风雨来”。

什么样的“画图”,尽可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也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

(3)情景交融(视听结合)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在不言之中,衬托出庵主人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

5、(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二)《蝶恋花离情》(1)第一句“暖雨晴风初破冻”有何作用(3分)答案:交代早春季节,烘托和暖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浓愁”作反衬。

(2)请赏析结句“夜阑犹剪灯花弄”的妙处。

(4分)答案:运用细节描写,(1分)通过“剪”“弄”两个动作以及“犹”字,(1分)写出主人公心烦意乱、夜深无眠的复杂情感,(1分)表现主人公的思之深、愁之浓。

(1分)6、(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蝶恋花上巳召亲族》(2)请简要赏析“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句子的艺术技巧。

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写“花莫笑”,形象写出醉酒暂得欢愉的无奈(2)运用比喻手法,写“人似春将老”,表达对韶华将逝的感叹(3)对比衬托,以醉酒强笑衬托内心对春尽人老的痛苦(4)化用,“醉里插花花莫笑”化用苏轼《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7、(高三语文周练试卷)辛弃疾《鹧鸪天》(1)本词上阕是如何写景的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6分)“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答案:内外近远的层次,触觉视觉的结合,拟人手法、融情入景(分析略)(注意:不是“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抒情方法。

)8、(三校联考)《春日山中对雪有作》(2)颔联写春雪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分)“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答案:岭上梅花枝头缀满春雪,宛如梅花再放(1分),山岩中的泉水积雪又重新结冰(1分),从而侧面写出了雪之洁白和雪后天寒(2分)9、(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减字花木兰》蒋氏女(2)蒋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说明。

(4分)“朝云横渡,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答案:(1)比喻,以流水喻车声(2)白描,“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景物描写不加渲染;(3)视听结合,“朝云”“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视觉。

“辘辘车声”是听觉;(4)动静结合,“朝云横渡”“辘辘车声”是写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写静。

10、(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二)《游边》(3)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答案:尾联虚写梦境,呈现出故乡春暖花开的温馨画面,这与前三联反映的边地生活的艰苦形成对比,反衬了边地环境的恶劣、战争的残酷,突出了思乡(厌战)之情。

11、(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金人捧露盘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3)请简要赏析作品的结句“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答案:结句渲染凄凉氛围,把主人公从凭吊的心绪中唤醒,蕴含怀旧的忧伤;以景结情,富有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12、(高三语文周练)《如梦令建康作》(2)简要赏析三、四两句的表达效果。

“歌罢楚云空,楼下依前流水。

”答案:写出了楚天的空旷与寂寞(1分),暗衬出词人的心境(1分),为全词最后的情感表达积蓄了力量。

(2)这首小令写于春天,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2分)答案:烟雨、细风。

蔡伸《水调歌头》(1)本词上片哪些景象体现了秋意答案:木叶下、菊花黄。

注意:意象只能是名词13、(苏锡常镇)《同温丹徒登万岁楼》(2)诗的颈联以哀景写哀情,请简要分析。

(4分)“丹徒古渡寒烟积,瓜步空洲远树稀。

”答案:用“寒烟积”、“空洲”等哀景,(2分)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愁绪(2分)14、(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别友人》(2)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鸟带夕阳投远树,人冲腊雪往边沙。

”答案:(1)用词富有表现力:“投”运用比拟手法,写出傍晚鸟儿归巢的急切心情,“冲”写出人在雪中行路的艰难。

(2)色彩对比鲜明:“夕阳”为红色,“腊雪”为白色。

(3)虚实结合:“鸟带夕阳”是实写眼前之景,“人往边沙”是想象之景。

(4)渲染衬托:通过夕阳、远树、腊雪、边沙等意象,渲染凄清的氛围。

15、(扬州卷)《苏武令》(1)上片中的“空”“尽”二字,好在何处请简析(3分)答案:驿使北来,本应该带来消息却没有,只是“空驰”(1分);征鸿南飞,也应捎来消息,却“归尽”而无讯息(1分)。

“空”“尽”二字,写出了渴望消息却不得的惆怅。

(1分)(2)赏析“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句的抒情特点。

(4分)答案:(1)前三句直抒胸臆,以“谁信我”三字道出无尽的感伤与失落(2)第四句间接抒情,借用典故,表现了空怀方、召之才却无处施展的自责与愤懑。

16、(段考一)《春雨呈文潜》(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忽惊宫瓦出新碧,更喜海棠舒小红。

”答案:“碧”“红”运用色彩的映衬;“碧”“红”借代草、花,写宫瓦长出了新绿,海棠开出了红色的小花;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惊喜之情。

17、(如皋市语文抽测)《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1)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4分)“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

”答案:首联写了诗人未午离观,傍晚还家,交代了诗人的行踪;照应题目;为下文诗人对友人的期盼做铺垫。

18、(如皋市语文抽测)《天净沙鲁卿庵中》(2)请简要分析前两句中叠词的作用。

(4分)答案:“古木萧萧”“秋水迢迢”写出了木叶肃杀、飘落,秋水长空一色的景貌(2分),与“红叶山斋小小”形成了大小、色彩的鲜明对比,突出“山斋”的特点(1分)。

增强了语言韵律感、音乐美。

(1分)19、(2015江苏)《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20、(2014江苏)《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分)“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答案:第一首诗描写王侍御的居住环境,门前正对着寒风侵袭、铺满积雪的大山,暗示诗人清高的品性。

第二首结句写作者寻隐者不遇后傍晚回家被雨淋湿的情景,侧面表达作者内心对寻访隐者的执着。

注意:题干要求“分别赏析”。

作答时先从内容分析入手,再分析表达效果。

21、(2012江苏)《梦江南》(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摇曳碧云斜”答案: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22、(2011江苏)《春日忆李白》(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3、(2010江苏)《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想象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

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

23、(迎三模诗歌状态提升训练题一)《送郑侍御谪闽中》(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

(4分)“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答案:“雨露”比喻皇帝的恩泽(1分),“风波”比喻朋友生活中的艰难险阻(1分),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劝勉、告诫、关心之情。

24、《最爱东山晴后雪》(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的映照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25、《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2)简要赏析三四句的主要表现手法。

(6分)答案:(1)借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庭院空寂,落花满地,烘托了主人公的寂寞和哀怨;(2)象征,“春欲晚”“梨花满地”象征青春暗逝,年华老去,暗示了主人公的不幸命运。

《南通小题考前100练》1.练习1《在狱咏蝉》(2)请简要分析“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诗的修辞手法。

答案:比喻。

“露重”“风多”喻世道环境污浊恶劣,“飞难进”喻宦海浮沉难进,“响易沉”喻难以自申冤屈。

2.练习3《答张十一》“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1)前四句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方法。

答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

3.练习7《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2)请赏析这一联。

答案:(1)运用比兴的手法,用树之落叶比喻人之衰老。

(2)借景抒情,雨、黄叶树、昏灯、白头人,营造悲凉的氛围,渲染孤独悲苦的心境。

4、练习11《秋兴八首》(1)从全诗看,首联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答案:交代了时令的特点和诗人之所在,既渲染出萧瑟阴森的气氛,又烘托出诗人抑郁伤感的心境,并奠定了全诗悲慨的情感基调,点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