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对词史的贡献
苏轼对词史的贡献苏轼在词史上做出了非凡的成就,对词的贡献很突出。
在苏轼出现之前,晚唐五代词人写词只是在诗余之时,或是游戏之作,写成之后也是“随亦自扫其迹,旦谑浪游戏而已”,是为小道;同时,内容也受传统观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属于“艳科”。
即使到了宋初,文人也是将之视为曲艺之类,无法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
而到苏轼之时,他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
一、“诗词同源说”——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苏轼首先在理论上对词加以改革,他提出了诗词同源说,认为诗词本为一体,词是“诗之苗裔”。
他在评论柳永《八声甘州》中的名句时,说“不减唐人高处”;也称道蔡景繁的“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
由此可见,苏轼认为诗与词只是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而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故而,苏轼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他“以诗为词”的写词手法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所谓“以诗为词”,诗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在苏词中的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故。
首先,在题序上的开拓,由于苏词之前的词,多为应歌而言的代言体,词有调名即可,而苏词是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作,所以词作所抒为何情或为何事而发,都必须有所交代,同时又因词为抒情之作,不适合叙事,故而苏轼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文本构成一个整体。
如:《水调歌头》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既交代了时间、原因,也道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怀念对象;另外,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的小序是用来记事,文本则重抒发情感。
苏轼题序的应用既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地点、原因,便于后人研究,同时也丰富和深化了词的审美内涵。
另外,苏轼“以诗为词”还大量用典。
这种词中用典是一种替代性、浓缩型的叙述方式;也是一种曲折委婉的抒情方式。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摘要:苏轼是词史上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对词境的开拓、革新,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地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为宋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准备了条件。
北宋灭亡后,宋词分为南、北两个支派,北派如蔡松年、元好问等;南派则成为南渡后的词坛主流,以辛弃疾成就最高,于南宋别开宗派,与苏轼并称苏、辛词派。
直至金元与南宋灭亡,苏词的影响始终不曾衰落。
关键字:1、苏轼; 2:宋词; 3:豪放派;苏轼是北宋文坛巨匠,在诗词文赋书画等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最主要的是豪放词派的创立。
这是他迥出于人前而给后世巨大影响的重要方面,表现人类智慧前进了大大一步。
苏轼对词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改变了传统的婉约词独霸词坛的局面,与婉约词派一起成为词坛的两朵奇葩。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对词的发展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充实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充满了脂粉气,多为歌舞娱乐助兴的工具,其题材极其狭窄,内容单一,诗风柔糜。
而词到了苏轼手中,一洗旧貌,“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胡寅《题酒边词》)元好问评论:“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
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学,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新轩乐府﹒引》)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是充实词的内容,开拓词境。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放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可以像诗文一样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可以充分广泛描写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
苏轼的一生升沉不定,备历险难。
他有远大的抱负,有独立的政治见解,耿直敢言,而生活于派系倾轧严重,朝政反复无常的北宋后期,无可避免会受到他人的排挤。
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提倡“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现实文风。
他还要求文学创作要反映人民疾苦,这又使他的现实精神具有了强烈的人民性。
苏轼宋代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宋代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作为一位著名的宋代文学家,对宋代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推动文学艺术风格的转型。
苏轼在文化艺术方面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他早期的词作风格较为传统,后来在《东篱乐府》一书中,提倡“以事言情”、“格调新颖”、“意境深远”,这一风格被称为“苏门新乐府”,逐渐深入人心,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2. 弘扬个性自由主张。
苏轼在词中弘扬了个性自由主张,提出“自然美妙”、“自由奔放”的写作理念。
他的词明确表达了个体人格自由、追求自由的意愿,因此在传统词中有所区别,更为突出、鲜明。
3. 注重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苏轼的词语言流畅、抒情明快,对词的调子、音韵、格律以及修辞技巧表现出较高的词学造诣。
苏词的风格多变,语言艺术丰富多彩,直接影响着后世词人的创作。
总之,苏轼对于宋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在宋代词的发展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词具有弘扬个性主张、推动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发展等诸多特点,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词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词作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展现了他豁达、超脱、仁爱、深情的人格特质和人生态度。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创豪放派词风: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
他的词作表现出强烈的豪迈、奔放、豁达的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情感色彩,与婉约派词人相比,更具阳刚之气和个性魅力。
2. 对词坛发展影响深远:苏轼的词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风格和创作思想,对后世的词人和词坛作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领了豪放派
词风的兴起,成为后世词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3. 文学贡献:苏轼不仅在词坛上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忽视。
他的散文、诗歌作品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4. 思想贡献:苏轼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关注社会现实,倡导
仁爱、和谐、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不仅是对词作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宋词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沿袭期、变革期、过渡期、中兴期、衰落期。
北宋初中期,虽不乏各大名家的优秀作品,但词主要还是以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深闺怨景等为主题的应歌宥酒的娱乐作品。
而苏轼成功地转变了这种风气,提高了词的品质,扩大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同时推进了词的格律。
(一)提高词品。
从题材和内容上来说,苏轼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至北宋初中期“词为艳科”的传统,很多内容,如怀古、言志、隐逸、悼亡、农村风光、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无不可以入词。
所以刘熙载说:“东波词似是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艺概•词概》)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概括苏轼的特点。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说得是自己有少年郎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
“锦帽貂裘”两句,写的是打猎的装束。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说自己虽然双鬓已经微白但丝毫挡不住他的雄心壮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魏尚自比,寄望着朝廷何时才能将边事托付于他。
最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这首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二)扩大词境诗至宋朝有了以理入诗的风气,苏轼亦把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引入了词里,他之前,词多为应歌酬唱之作,而苏轼将词回归到自我,并能将浅显的事理提升,情浓理也浓。
苏轼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秘,去面对逆境人生。
他认为人生如梦,是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并不是简单的消极悲观思想,而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体验,甚至是一种激进的人生态度。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是宋代词派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深远的文学大家,他在宋词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首先,苏轼提倡以人为本、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写作风格,强调词的性情,注重感染读者。
他认为词语应该表达真实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描绘自然景物,体现生活情趣,这些都应该是词作的重点和价值所在。
他的词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社会和心理等丰富多样的主题,还兼顾了音韵、律味,是以旧体新韵、振奋人心的佳作。
其次,苏轼在字调、韵律、音乐等方面对词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他主张注重音韵和律味,对五言词的韵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倡导“排比乐章”,提出“变文调章句”的创作方法,同
声合唱、齐奏乐曲等也在他的推崇下得到了广泛发展。
此外,苏轼还有一些重要的词论,例如《江城子·滕王阁序》、《赤壁怀古》等,这些词论不仅是对自己创作实践的总结,更表达了对宋代词派的看法和对词艺发展的期望,成为后人研究和发展词艺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苏轼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大家,不仅是宋代词派中的代表人物,更是对词艺发展做出了深远的贡献,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影响深远。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1000字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篱,北宋文学家、文化名人,以诗文散文闻名于世。
其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开创了豪放派词风格苏轼的词,不同于唐诗宋词的婉约、细腻、柔美,而是以豪放、奔放、写意的词风著称,被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这种词风格极具个性特色,富有思想性、哲学性和社会批判性,对后来的词坛影响深远。
苏轼的代表作《江城子》中就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豪放派的词句,表现了他的游尽天下之意。
二、开创了景物描写的方法苏轼的词中,景物描写十分生动、真实,用词精准、细腻,有些雄浑豪放,有些温情脉脉,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妙之处。
他不仅会描写天空、河流、群山、树林等自然环境,还会描写鸟兽、鱼虫等动物,表现出他对于自然生态的热爱和关注,如《夜泊牛渚怀古》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他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和叹息。
三、创造了新的意象和意识形态苏轼的词中充满了新意、新意象,例如《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处”,这种“羽扇纶巾”的形象在当时是新奇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苏轼的词中也表现出他独特的意识形态,他反对形式主义、思维僵化,主张自由、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如“以我观众,夫子何必曲而直,五石墨写,竹简帛题”(《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将军白发”(《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了他对于个性和自由的重视。
总之,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格,还在于他在景物描写、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思维,这些都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苏轼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对词的发展贡献巨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创新的传统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大胆创新,独辟蹊径,开创了新的传统。
他提倡“咏物词”,并创作了许多风格独特的物语词,如《赤壁怀古》、《水龙吟》等,对后世词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丰富词的表现方式
苏轼注重词的平仄、韵脚、字音、谐音等,不断丰富词的表现方式。
他还注意描写感情细节,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深刻。
如《水调歌头》、《浣溪沙》等代表作,更是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水准。
3. 形成“苏门四学”
苏轼的词学影响深远,形成了“苏门四学”,即“道、格、意、境”。
他提倡词以“道”为本,以“宁静致远”为核心的“道学派”;注重平仄音律和文字艺术的“格律派”;注重内容表达的“意境派”;追求词与诗相统一的“文化派”。
这四个方面的理念对于后世的词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苏轼的词学成就非常卓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和内容,也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他被后人誉为“词中之龙”,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
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
苏轼(1037年-1101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画家,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擘。
他对词的创作具有重要的贡献,他的词作在宋代乐府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苏轼对词的贡献的几个例子:
1. 推动了词的发展:苏轼对词的创作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他为后世的词人开辟了新的创作方向。
他在创作上追求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表达,不拘泥于传统的题材和形式,注重文字的音韵和节奏,使词作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2. 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苏轼的词作常常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为素材,创作了诸多以个人情感为中心的词作。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一词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时的无奈和愤慨,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直接表达了他对命运的不满和追问。
3. 词调创新:苏轼对词调也进行了创新,将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的词调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词调。
他的词作拥有富有变化和鲜明的节奏感,使作品更为生动和有趣。
4. 推崇自然主义: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融入自然景色的描绘,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使词作更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例如,他的《东篱乐府》一词中描绘了四季
变化和田园风光,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和赞美。
总的来说,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推动词的发展,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词调创新以及自然主义的表达等方面。
他的词作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并且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词人,他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
他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在内容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同时也在形式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
苏轼在词的内容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他以其深厚的思想修养和独特的艺术眼光,为词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苏轼的词作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对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慨与思考。
他将自然与人生相结合,以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使词作更具哲理性和思想性。
例如他的《赤壁怀古》中写到:“抚长剑,促短弓,为我沉吟调笑。
已著文章千万言,诗家何处觅知音。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之情。
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为后世的词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苏轼在词的形式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传统的词作多以调子来衬托情感,而苏轼则尝试着创造了新的词调,使词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他创作了很多新调,如“水调歌头”、“鹧鸪天”等,使词的音乐性更加丰富。
同时,他还在词的结构上进行了突破,采用了对仗工整、押韵精确的手法,使词的节奏感更强。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这种精妙的韵律安排,使词作更具有音乐性和艺术感染力。
苏轼还在词的语言运用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他的词作语言优美、流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词的表达更加生动鲜活。
他善于运用寓意深远的比喻,使词作更具有意境和感染力。
例如他的《蝶恋花·春景》中写到:“花非花,霧非霧,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种对花与霧、夜与天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生命短暂的思考。
这种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语言运用,使词作更加富有韵味和艺术性。
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是不可忽视的。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才华,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苏轼的词创作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创作相比较,则表现出更大的独特性,他把诗文创作的精神贯穿到语的创作中,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突破了词的形式、格律限制,开创了与传统婉约派相对的豪放派,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途径,他在词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
具体来说,苏轼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为词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扩大了诗的题材和内容1.抒也慷慨报国的激情《江成子》这首词无论是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了豪放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写的都比较好,而且词中不服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意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这样苏轼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此诗还塑造了一位英雄形象,他希望建功立业,换起雕弓射天狼,字里行间洋溢着豪情壮志,表露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一次写农村田园风光一组《浣溪沙》五首,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词中不惟景色宜人,绿阴绵延的村庄,软草萍莎的沙路;日照桑麻,水光如波,风吹高艾,香气逼人,庄南村北,关车欢呼,几家煮茧,满村清香,一副充满着诗意的图景,表达出丰收之景和作者欢快之情。
3.言志抒怀“乌龙诗案”以后,苏轼思想中固有佛老意识也随之有所发展,因而在词作中也就益发向往超逸清空的境界,以求自我精神解脱,他的《定风波》一词作于无丰五年,是乌龙台诗案之后所作,借他人之事,抒发自身之情,最后一笔道出了所获得的顿悟与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二、以诗为词不受音律束缚他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以清新雅练的字句,豪迈劲拔的笔力纵横厅逸的气象来写词,格调上大都雄健顿挫,,形成了与苏诗风格相似的词风,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他大胆冲破音律束缚,使词摆脱了依附乐曲而存在的状态,成为一种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也为文学而作词,这一重要转变,是词的文学生命重于音乐生命的开始。
三、风格的多样化苏轼词的风格有“也无风也无晴”旷达超然,“尘满面鬓如霜”的沧桑悲凉,“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幽默多情,“缺月挂疏桐”的幽洁空灵,“似花还似非花”的幽怨缠绵等。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宋代文学家、文学理论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在词的创作和发展方面,苏轼有以下几点贡献:
1. 推动了词的形式和风格的创新:苏轼在词的创作中不拘泥于传统格律,大胆创新,引入了许多新的韵律和词牌,如“浣溪沙”、“西江月”等,丰富了词的形式和风格。
2. 注重了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苏轼的词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他以真实的感受和独特的观察力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他的词作常常表达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引发读者共鸣。
3. 塑造了词的新形象: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融入自己的个人情感和体验,他以自我为中心,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词人形象,给词赋予了更多的个性和独特性。
4. 提倡了词的自由和灵活:苏轼主张词应该自由而灵活,他认为词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应该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而不是被严格的格律所限制。
总的来说,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巨大,他的创新和个性化的词作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苏轼在词史上有什么贡献
苏轼在词史上有什么贡献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
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
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说起苏轼不说其诗词就像到了杭州没去看西湖一样。
(一).苏轼的诗文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现存的诗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
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警动人,极富情趣或理趣。
如《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作,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无不曲尽其妙,具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题西林壁》则由看山引发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问题。
它告戒人们:由于各自观点立场不同,困难问题的出发点不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对事物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超越自己的狭小范围,摆脱个人偏见。
它也启迪人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对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大呢个关系的思辩,以及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警戒。
苏轼诗中这种引人入胜的景色与耐人寻味的诗意以及发人深省的这里融为一体,就是所谓的宋诗“理趣”。
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苏轼诗歌的另一主要内容。
苏轼是有志于经世济民的诗人。
他出身寒素,入仕后累遭贬谪,接近下层民众,这为他写作此类诗提供了基础,像《吴中田妇叹》等诗篇都是此种精神的反映。
苏轼还常常借用历史题材,揭露现实政治弊端。
《荔枝叹》是这类诗的名作。
表现了诗人敢于抗争的精神。
苏轼无事不可入诗,散文化、议论化是苏诗的特点,各种题材,他都能恰当地点染,融触处生春,无不如意。
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有“韩如潮水,柳如泉。
欧如瀚,苏如海”之喻。
苏轼的论说文包括奏议、进策、经解、杂说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论和政论。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教战守策》是论述居安思危、教民武备战之文,,作者针对北宋苟安的现状,提出战守策略,非常切中时弊。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一,地位的提高
■苏轼对词的贡献,首先在于提高对词的认识与评价。
前人多把词视为诗余小道,苏则不然,他有意识地把词看成是同诗具有相等功能的文体,如称朋友的词为“长短句诗”等。
二、内容的开拓
刘熙载称“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在众多题材中,尤以如下成就最高:
1、抒情词。
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关涉朋友、兄弟、师生,夫妻之间的各种人伦之情,皆在东坡词中得以抒写。
2、咏物词。
苏轼的咏物词达三十余首,数量多,质量高。
这些作品不但重形似,更重神似: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寄托。
3、农村词。
以农村题材正式入词者可推苏轼。
三,风格的创新
在风格上,苏轼对词进行了全面的质变行的开拓,他在婉约之外又树立了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
苏轼的豪放风格的表现手法是多方面的,他特别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波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还善于创制铿锵豪壮的音调。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著名的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和思想家,是北宋中期的文坛巨星。
他的诗、词、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尤其是他对词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范围苏轼之前的词,多以描写艳情为主,内容比较狭窄,风格也比较单调。
而苏轼的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从抒发个人情感到关心民生疾苦,从描绘山水风景到抒发爱国情怀,涵盖了各个方面。
他不仅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也写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大大扩展了词的表现范围。
二、对“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大胆创新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运用诗歌的写作手法,将诗歌与词融为一体,使词具有了诗的意境和表现力。
他不仅在词中运用了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还常常在词中直接引用诗歌和散文的句子,使词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传统词牌的限制,使词的创作更加自由灵活。
三、形成了独特的“苏派”风格苏轼的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人称为“苏派”。
他的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幽默风趣、豪放奔放,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词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提高了词的地位和价值在苏轼之前,词被视为一种低级的文学形式,被视为“艳科”,不被重视。
而苏轼把词提高到了与诗歌同等的地位,使词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他的作品不仅被后人传颂不已,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综上所述,苏轼对词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的作品不仅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范围,也创新了词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不仅提高了词的地位和价值,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论文)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论文)摘要: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辞章学家。
他以其才华横溢的词作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词的艺术成就以及对词的贡献。
首先,通过对苏轼词的风格、主题和技巧的分析,我们能够欣赏到他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
其次,苏轼在词的发展和推广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扩大了词的艺术边界并开创了新的写作风格。
最后,苏轼词中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使其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并对后世词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艺术成就、贡献一、苏轼词的艺术成就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风格独特,能够准确抓住时代氛围。
首先,苏轼善于运用表现手法,他能够通过精湛的描写和生动的笔墨表达出充满情感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苏轼的词作主题广泛,既有咏史抒怀的作品,又有描写自然山水的作品,还有写意人生的作品。
他的作品不拘一格,多样化的主题使其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苏轼的词作技巧熟练,他善于运用对仗、押韵等表现手法,使其作品音调优美,节奏流畅。
二、苏轼对词的贡献苏轼在词的发展和推广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他对词的题材和主题进行了大胆的拓展,不再局限于爱情和离别,而是将词的表现范围扩大到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等方面。
这种拓展为后世词人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其次,苏轼提倡“文以载道”,强调诗词应该有深刻的内涵和思想,追求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这种倡导影响了后世词人,并且成为后世文人词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最后,苏轼的词作取材广泛,不仅能够描写外在的景物,还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背景,使其作品具有更多的艺术层次和丰富的内涵。
三、苏轼词的影响力和启示苏轼的词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并对后世词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苏轼的词作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并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其次,苏轼词中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人生哲理的探索,使其作品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对读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悠久而灿烂的中国文学史上,名家众多,星光闪耀,而北宋的著名诗人苏轼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从今存的300余首词作看来,苏轼的丰富的创作不尽打破了“诗庄词媚”的观点,还把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感旧怀古等大量写进词里,使得词从内容到形式,从词风到词境,都得到了全面的变革,赋予词以新的灵魂和生命。
词发展到宋代,系“艳科”之列,由于多写宫愁闺怨、相思离别之苦,所以“诗庄词媚”是文人们的共识,而苏轼却“以诗入词”彻底打破了词“艳科”“情语”的传统,将常见于诗的感怀、记游、说理等,都融入词中,将凡是凡是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都借词来加以表达,这使得词的表现功能得到大大的扩展,并开创了豪放之风。
一、苏轼在词上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内容
苏轼的“以诗为词”首先是指将词所反应的生活内容的扩大。
苏轼以前,词的范围很小,限制很多,而苏轼却毫无顾忌的将那些别人认为不适宜与用词来描写的事情写入词中,诸如人生的感慨、仕途的沉浮,各地的游记,山川景物,农田茅舍等,这些都是前人较少或不曾涉及的。
他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的雄健之笔,来抒发纵马扬戈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他以“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浣溪沙》)的清新笔调,显现了农村的风土人情;他以“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浣溪沙》)中一派恬淡的田园之风,来描绘农田的生活气息;他也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中的英雄形象与自身形成对比,即激起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其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可以说,苏轼是“无意不可用,无事不可言”1,凡是能写进诗文里的,都可以用词来表达,就连对社会政治观点和对于时政的看法,都隐约的表达于词中。
总之,苏轼词中的一些题材和主题,是从温庭筠,黄庭坚等词人的作品中所找不到,确实历代诗人作品中常见的。
二、苏轼在词的意境与风格上的创新
传统词人由于多写宫愁闺怨、相思离别之苦、男欢女爱,所以多以清丽婉约为本色,常用比兴手法,虽有词含寓意,但是境界狭小、风格纤弱。
而苏轼则另辟蹊径,创造出高远豁达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1.苏词的旷达超脱
苏词富含哲理,我们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旷达的人生观和超脱的人生境界,如其《蝶恋花》词中的一句花褪残红青杏小,写了衰亡和新生,残红落尽,青杏初生。
这本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生死交替,却仍不免让人感到几许悲凉。
词人亲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情,但苏轼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视线一转:绿水环抱,燕子飞舞,一片春意盎然。
苏轼的心情也随之酣畅,一扫前句的伤春惜景之情,把伤感和旷达对立的心境化为一体。
又如苏轼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全词通篇咏月,但又将景与意相融合。
在被贬谪至黄州,他望着中秋之夜的皓皓明月,而生向往之意,高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间虽苦,却仍让人觉得眷恋不已,苏轼在这样的万般犹豫之中,在这样欲归隐又矛盾的心理挣扎中,忽然豁达开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他在这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虽不能与兄弟团聚,却又生出如此豁达的情怀。
这样的存在,恐怕也只有苏轼能为之了。
2.苏词的豪迈奔放
豪放是苏轼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大都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
其中《念奴娇》就是其代表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提笔便是恢宏的气势,从滚滚长流的历史长江中,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英雄豪杰;将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和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加以组合,给人以一种悲凉又超脱的大气。
这通古观今的气度和感怀之情,让我们为止一怔。
词中“乱石穿空,惊
1刘熙载《艺概》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通过从不同角度描写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观,一扫前面的萎靡气氛,让读者在读中也能感受这惊心动魄的气势,诗人精神为之振奋。
词的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将词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做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一涌现,其词气意境壮阔前无古人,字句铿锵,以万古心胸引出词人怀古伤己的思绪。
自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但是却无法掩盖其豪迈之势。
三、苏轼在词的形式上的突破
1.冲破音律的束缚
苏轼“以诗入词”,在创作实践中并不十分严格的恪守声律成规,使词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更能充分的表情达意,使得词不仅仅只为应歌而作,更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流传下去。
2.大量用典用史事
用典是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手段,典故可以起到借古喻今,典故可以起到借古喻今,托物咏怀,曲笔写意的作用,刘勰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而苏词多以三国魏晋的历史事件、神仙志怪、传奇人物和唐诗名句、隐括诗文入典。
这也是苏词“以诗入词”的重要表现
3.苏词体制的创变
苏词在体制上也有所创变。
以前词家在词牌外,极少立题,而苏词却始用标题。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洞仙歌·冰肌玉骨》等,这些此题,或点名地点、时间,或提示内容,交代写作背景。
有的词还加以小序》虽然序寥寥数语,言简意赅,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孤馆青灯”等;有的小序洋洋洒洒百余字,如《洞仙歌》“冰肌如骨”这些小序文采斐然,引人入胜,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开辟了词体创作之先河。
由此可见,苏轼不论在词的内容、意境、风格上,或是在词的形式上,都做了全面的改革。
为词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词的发展起了一个里程碑的意义。
历史评家总是高度的肯定了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杰出成就,他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