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市民化的研究分析
城乡统筹视野下农民工市民化路径研究

设 。 步 实 现 从 单 个 企 业 分 离 到 整 个 产 业 分 离 , 分 离 后 为 逐 从
母 体 服 务 到 为 整 个 产 业 和 社 会 服 务 两 大 转 变 。鼓 励 工 业 企 业 将 生 产 辅 助 、 后 、 活 等 服 务 内容 外 包 。 动 制 造 业 向 售 生 推 研 发设计和营 销服务两端延伸 、 向价 值 链 高 端 提 升 , 高 传 提
号 文 件 的标 题 中 出 现 . 今 年 一 号 文 件 的 最 大 亮 点 . 以 是 是
的 目标 设 计 是 农 民工 市 民 化 战 略 制 定 的 依 据 和 出 发 点 , 是 战 略 实 施 指 导 原 则 。 战 略 控 制 的 评 价 标 准 。 同 时 , 定 是 制
民 工 市 民化 这 一 战略 问 题 的 目标 : 次 。 文 也 对推 进 农 民 其 本 农 民 工 市 民 化 问题 是 顺 理 成 章 的 , 方 面 . 过 农 民 工 市 民 一 通
化 , 少农 民的数量 , 而加快我 国城镇化进程 ; 一方 面 , 减 从 另
通 过 推 进 城 乡 统 筹 事 业 进 程 ,让 已经 具 备 转 化 条 件 的 农 民 工 , 步 转变 为市 民 , 保 障农 民工 的 生存 和发 展 , 进 社 会 逐 以 促 和谐 。这 对 于 我 国城 镇 化 道 路 的 选 择 与 战 略 思路 ,三农 ” “ 问 题 . 乡 一 体 化 问题 以及 与农 民工 相 关 的一 系 列 社 会 问题 的 城 解 决 ,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也
一
工 市 民化 的 障 碍 进 行 了分 析 ; 后 , 文 提 出 , 进 农 民 工 最 本 推
市 民化 。 需要 从 农 村 退 出 、 市进 入 以 及 城 市融 舍 这 三 个 环 城
农民变市民探析

农民变市民探析徐锦才农民市民化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了热点话题和重点课题。
研究农民市民化,有两个紧密相联又侧重有所不同的方面:一个是侧重研究如何使农村人口、特别是富余劳动力从农村、农业转移出来,进城市进企业;另一个是侧重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已进城农民如何真正成为市民的问题。
本文探析的重点放在后者。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这就是来自农村的新市民或曰与市民共存的 城市农民 。
无论是 新市民 还是 城市农民 ,他们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蜕变,从这一意义上讲,有的同志称他们为 准市民 。
本文不想使用这个提法,一下子又找不到很合适的字眼,故用 新市民 一词。
关于真市民的提法,一无对 新市民 贬低之意,也不是说 新市民 是假市民,而仅仅是要表达一层意思,指 新市民 真正(完全)达到市民应有程度。
现代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的地域综合体,是一定地域范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城市这一本质特征,揭示了人口构成对城市的决定性意义,城市需要市民,大城市需要大市民。
随着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流向城市,其中一部分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愿意留在城市或因为农村城镇化而不得不留在城市的农民正成为一股新的力量。
新市民 的大量产生,是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变迁的可喜成果。
努力使这些 新市民 转变为真市民,实现农民市民化,这是加快城市化步伐的重要保证,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人阶级主力军的客观需要,是城市腾飞的基石,是现代社会结构变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新市民的一些特点新市民 主要由近几年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土地征用整体安置人员组成。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离开户籍所在地进入城镇在二、三产业单位打工的 离土离乡 农民工约为8000万人。
据农业部、劳动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估计,2002年离土离乡的农民工约为9460万。
城乡关系转型背景下“农民市民化”之困境与走向

[ 作者简介] 范虹 珏 ,南京农 业 大学公 共 管理 学院博 士后 ,江苏 南 京 2 1 0 0 9 5 。
・
2 0・
月 ,十 七 届 三 中 全 会 通 过 了 《中 共 中 央 关 于 推 进
文 化 障 碍 、社 会 排 斥 和 承 载 力 等 方 面 的 约 束 , 中 国 目前 的 农 民 市 民 化 的 进 程 还 是 严 重 滞 后 的 。并 且从 2 O 0 0 -2 0I 1年 ,户 籍 人 口城 镇 化 率 与 常 住 人
口城 镇 化 率 的 差 距 从 1 0. 5个 百 分 点 扩 大 到 1 6 . 3 个 百 分 点 ,其 实 质 是 农 业 转 移 人 口市 民 化 进 程 滞
后 。 Biblioteka 农村 改 革 发展 若 干 重大 问题 的决 定 》 , 提 出 到
2 0 2 0年 ,城 乡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一 体 化 体 制 机 制 基 本 建 立 。2 0 1 3年 十 八 届 三 中 全 会 提 出 “ 赋 予农 民更 多 财 产 权 利 ,推 进 城 乡 要 素 平 等 交 换 和 公 共 资 源
战略方 针 的重 大改 变 ,也标 志 着 我 国 工农 关 系和
中国是 个 有 着 两 千 年 农 业 历 史 的 农 业 大 国 , 曾经 创 造 过 辉 煌 灿 烂 的 农 业 文 明 ,但 是 到 新 中 国
城 乡 关 系 正 经 历 着 历 史 性 的 转 变 。 自此 以后 国 家 战 略 政 策 开 始 向 农 村 倾 斜 ,加 大 了 “ 三 农 ” 的扶 持 力 度 ,取 消 农 民进 城 限 制 、加 快 户 籍 制 度 改 革 。
2 0 0 7年 中 央 下 文 建 立 农 村 最 低 生 活 保 障 制 度 ,逐 步探 索建 立 完 善 农 村 社 会 保 障体 系 。2 0 0 8年 1 0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问题研究

JIANGXI AGRICULTURE73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问题研究文/崔红香 王君柏(江南大学法学院 214000)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放弃对土地的依赖,进入城市开始打拼生活,这是由于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这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必然发展道路。
在农民向市民化转变的过程中,既是农民不断通过自身的学习使其社会价值和思想观念得以树立,也是城市需要劳动力技能和能力提升的必然表现,此举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而十三五计划已经把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但在此期间这一过程仍然进行比较缓慢。
基于此,通过参考各种文献和深入走访了解这一现象发现,农民市民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因此,为了提高市民化进程的速度,要根据城市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合理科学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解决对策在改革开放大潮的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现代化城市的进程,建设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内涵,而农民市民化又是城镇化的根本所在[1],这一根本在于吃穿住行等方面较农村方面有了更大的改善,体现在细节方面,同时人口数量占城市的比重上升,不是外在的高楼大厦的标志,而是内在应该有的特质,生活方式、思想方式都与在农村时有较大的改变和差别。
1 农民市民化的含义从农民市民化的主体层次看,一是放弃土地耕作进入城市从事非农生产的社会现象,即在城市寻找新的工作放弃农村耕作田地的工作生活模式,他们长时间居住在城市,以城市的工作谋生,就地转化为市民的现象;另一层次指城市中的农民市民化,具体来讲就是原本就是在城市中生活,但是在城市中原本是有土地的,而现在没有了耕种的土地。
农民市民化的内容从两方面阐述,分别从主观层次和客观层次,前者主要指农民自身素质、工作技能、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后者主要指农民生活与生产的客观条件,诸如房产、交通工具、物质条件等。
农民市民化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 键 词 】 农 民市民化; 乡经济社会 一体化 关 城 【 中图分类号 】 10 【 F2. 4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426(010—080 1 —78 21)503—3 0
目前 学 术 界 对 城 乡 经 济 社 会 一 体 化 问 题 ,从 其 理论 依 据 、 体 化 基 本 内容 、 价 指 标 、 评 动力 机 制 以 及 实 施 模 式 等 都 有 较 为充 分 的研 究 。对 农 民市 民 化 问 题 有 不 少研 究成 果 , 在 理 论 但 上 对 二 者 的深 层 关 系 的 考 察 以及 由此 引 申 出 的 政 策 含 义方 面 的研究较少 , 本文就此 问题予以探讨 。
还 意 味着 具 备 了在 非农 产业 就 业 的职 业 特 征 , 城 市 文 化接 轨 与 的意识 、 行为方式 的文化 特征 , 从传 统的以亲密关系为主 的乡 土 社 区 网络 转 变为 以契 约关 系 为 主 的城 市化 社 区 。 峰 认 为 , ” 农 民市 民化 包 括 两 层 含 义 : 是 内 在 素 质 市 民化 , 是 外 在 资 一 二 格 市 民化 。内在 素质 市 民化 指 有关 市 民生 活 意识 、 利 意 识 ( 权 多 层的权利 ) 的发育及行 为的变化等 内容 , 这是一个转化过程; 外 在资格市 民化 , 更加 偏重 的是职业 和身份的非农化 , 中涉及 其 户 口及 附 带 的 福利 保 障 , 完 全 变农 民为 市 民 的一 个 结 果 。 是 农 民工 市 民化 是 指 农 民工 进 人城 市 从 事 非 农 产 业 后 , 与 城 市 环 在 境 要 素发 生相 互 作 用 的 推 动 下 , 身 份 、 位 、 值 观 念 、 为 在 地 价 行 和生活方式 以及社会资本形态等方面 , 渐向城市市民转化的 逐 经 济 和社 会 过 程 。⑥ 在 我 们看 来 , 民 市 民 化是 在我 国经 济 社 会 发 展尤 其 是 进 农 入后改革时代后 , 由于工业化 的带 动与信息化 的助推 , 让世世 代代 生 活 在农 村 的广 大 农 民离 开 土 地 和 农业 生 产 活 动 , 城 镇 在 或城 市从 事 非 农 产 业 , 身 份 地 位 、 值 观 念及 工 作 方 式 和 生 其 价 活方 式 向城 市 市 民转 化 的 经 济社 会 过 程 。 民市 民化 既是 农 民 农 所从 事 职 业 和 社 会 身 份 的 一 种 转变 , 是 农 民 居住 空 间 的地 域 也 转 移 , 是 角 色意 识 、 想 观 念 、 会 权 利 与行 为模 式 等 的一 系 更 思 社 列变迁过程。 本文对农民市民化 的本质界定是农民成为与市民 相 近 乃 至 同质 的 市 场 主 体 。衍 生 出来 的是 农 民在 物质 、 神层 精 次达到或者接近市民的水平与标准。 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 农 系统工程 ,不仅 仅包括空 间格局上的城市化和职业 的非农化 , 而 且 还 包 括 一 系 列 角 色 意识 、 想 观 念 、 会 权 利 行 为 模 式 和 思 社
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迟滞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制度困境及变革思路

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迟滞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制度困境及变革思路【摘要】农民市民化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对于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却存在着许许多多阻碍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各种因素,使得我国的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仍然十分缓慢。
本文主要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具体制度性因素方面分析迟滞农民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阻碍农民市民化进程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所谓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通过于工业化的发展,让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向城市迁移,使农民在工作、思想观念、生活消费等方面由农民向城市市民转化的过程。
农民在向城市市民转化的过程中,存在有不少的制度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户籍、土地制度、社会保障等几大因素,这几大因素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严重阻碍着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发展。
一、农民市民化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民问题,我们所构建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最终目的就是打破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地区差距,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从本质来讲,在当今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应同步发展的新要求下,实现农民向城市市民的转化就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
1、农民市民化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工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但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1]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城乡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尖锐。
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距大的差异。
因此,解决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全党极为重要的工作。
而“三农”问题的最终问题还是农民问题,是大量剩余劳动力有农村向城市有序转移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市民化的研究分析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市民化的研究分析作者:袁经天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23期摘要: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顶级阶段“,它要求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建设来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并最终消解城乡二元结构。
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
解决农民市民化的问题需要多头并进,除了继续推进农民工、城郊农民向城市转移外,还必须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加大居村农民市民化的力度。
居村农民市民化理当成为我国农民市民化的重头戏,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目前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要克服农民市民化中的种种制约,必须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城镇建设和发展、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层面、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建设及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上求得全面突破,这样方能让更多的农民变为市民,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居村农民市民化一、农民市民化概念的内涵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说:“农民是相对城市限定自身的,如果没有城市就没有农民。
”在我国,居住在农村、具有农村户籍并拥有承包耕地的社会成员皆为居村农民。
市民,又称城市居民,通常是指具有城市有效户籍和常住在市区的合法公民。
长期以来,我国在“非农业”和“农业”户口之间、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人为地划出了一道鸿沟,造成其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等方面的悬殊差别,形成了“市民”与“农民”两个完全不同的权利群体,其弊端不言而喻。
农民市民化,就是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
在西方发达国家,农民市民化道路通常是通过人口迁移来完成,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就揭示了这种农民市民化的一般规律。
而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经过程。
城市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
西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研究

西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研究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帮助300万农民实现“市民梦”“创业梦”和“安居梦”,是西安的重要战略任务。
近年来,西安充分发挥产业资源优势,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着力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在助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了突出成效。
城乡共建共享、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一跨区合作、产业驱动,城乡共同参与发展依托区域优势与资源禀赋,以开发区为主要集聚区域的高新技术、现代制造、旅游文化、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为依托,积极整合城乡资源配置,加快推进跨区合作,实现生产力全要素跨地域空间形态的调整布局,实现产业向区县扩展,要素向农村转移的发展态势,在农村区域形成了一批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通过充分发挥新型工业、文化旅游、都市农业等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开拓了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更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副中心和辐射区域注入巨大活力,推动城乡协同发展。
文化产业驱动。
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大部分区县拥有众多价值较高的名胜古迹和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江新区作为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以大项目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开发区模式和“飞地”经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多点驱动开发,从而推动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
曲江新区与临潼区联袂打造的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在建设伊始,就确立了“兴文、强旅、筑绿、富民”的发展思路,按照“文化先导、旅游主导、生态先行”的开发原则,以打造城乡统筹、文化旅游、生态低碳三大典范为目标,以金融创新为支撑,全面破解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
如今,已逐步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地方受益、民生改善、多方共赢的绿色城乡统筹模式,探索形成了“业有所就、技有所授、医有所保、老有所养、居为所有、富有所创”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曲江与周至县凭借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共同开发建成了以“道文化”为核心的展示区,此外,周至民俗文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集中展示。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群体,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现状及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及问题1. 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市民的过程。
目前,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2. 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1)户籍制度障碍: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难以获得城市户籍,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2)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往往无法享受完善的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3)教育医疗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和医疗保障问题也是市民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由于户籍和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往往无法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及意义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最后,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缓解城市劳动力短缺问题,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策略建议1. 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户籍制度限制,逐步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需求。
3. 促进教育公平: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确保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工转型一个新议题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工转型:一个新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而实现该战略目标的关键是处理好农民工问题。
本文将以城乡统筹发展为背景探讨农民工的转型。
一、农民工前景的研究:回顾与评述以往对于农民工前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工城市适应或市民化的向度上,学界在研究中形成了四种不同的视角:一是基于现代性视角的研究。
持该视角的学者从传统—现代、乡土—城市和所属群体—参照群体的二元模式出发,强调农民工以具备现代性特征的城市和市民为参照群体,不断改变自我、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并最终获得不同于传统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的现代性的社会过程。
[1]二是农民工—城市社会互动视角。
持该视角的学者考察农民工与城市主体、参照群体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同时,考察网络结构因素对农民工重建生活世界和支持系统的重要意义。
他们认为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过程就是他们由“农村人”变为“城市人”的再社会化的过程。
农民工要想真正适应城市生活,为城市文化所接纳,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相对稳定的职业;这种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能够形成一种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当地人的接触,使其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
这三者相互联系、依次递进,构成了城市适应性的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文化与心理层面。
[2]三是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视角。
学者们依据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美国经济学家诺瑟姆的城市发展进程“S”曲线理论、哈里斯—托达罗的收入预期理论以及“成本—效益理论”或“推拉理论”,把农民工的市民化作为一个应然过程来研究,认为收入水平的差距促使劳动力不断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吸收为止,包括权益保障在内的诸多农民工问题因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而产生,也将随着转型期的基本结束而最终消失。
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锯钎 硒宪考 考2 0 1 3 年第4 1 期( 总第2 5 2 9 期)
就业 , 使农民变城 市居 民 的前提 条件之 一。 由于信息 闭
塞, 加 之进城农民所处地位 的局 限性 , 很难得 到及时 可靠 的城市劳动 力市场供 求信息 , 只好盲 目流动 , 盲 目流动 的
结 果 当然 无 助 于 实现 农 民 市 民 化 。从 目前 进 城 农 民 流 向
和流动 的地 区分布来看 , 比重最 大 的一部分 是在 本省 范
围内的城 市流动 , 其 主要原 因在 于进 城农 民得 不到进 行 跨省流动 的有效 信息 。目前跨省市流动 的农 民工寻找 就
业机会 , 其信息 的获取几 乎全部靠 亲戚 、 朋 友和 同乡等的
帮助 。由于长期 以来 我国人 口跨 区域 迁移 甚少 , 所 以跨 省界之后 , 他们 的社会关 系也就大 大减 少 , 信 息不灵 也就 在所难免 。由于信息 障碍 , 进城 农民 不清楚 各地 城市 劳 动 力供 求状 况 , 不知道该 向哪 些城 市流动 , 不知道如何 获 得城 市就 业 机会 , 不知 道如 何 推荐 、 或 推销 自己 。可 以 说, 信息障碍是农民 向城 市流动 过程 中所 遇到 的最大 困
定, 在对我 国农民市民化历史 回溯、 现状 考察及未 来
前瞻的前提上 , 对制约 我 国农民市 民化 的障碍 因素进行
( 三) 非农化。
非农化 , 是指农民在职 业上的地位转 型 , 他们依赖 的 主要 生存 资源发生 变化 , 农业收 入 已经 不是他 们的 主要 经济 来源 , 农民开始走向现 代职业体 系。 ( 四) 城市化 。
结构 , 实现城 乡在政策上的平等 、 产业发展上的互补 、 国民待
城乡一体化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的主体 伴 随着我 国工业 化 、 城镇 化 的快 速发 展 , 农 民 工 已经成 为一 支新 兴 的劳 动大 军 。从 其 他 国家 发 展经验 来看 , 农业 劳动力 大规模地 向城市转移 是工
业化 、 城镇化发 展的必要条 件 。新生代 农 民工 大多 是8 0后 、 9 0后 , 有调查显 示 , 目前 我 国农 民工 已经
达到 2 . 4亿 人 , 其中 3 0岁 以下 的新 生 代农 民工 有
1 . 5亿人 左 右 , 占农 民工 总 数 的6 1 . 6 %, 他们 已
新 生代农 民工正 处 在恋 爱 、 结婚 的年龄 段 , 对 思想交 流和情 感 沟通有 着 更 强 的需求 。受 上班 时 间长 、 工资待遇 低 、 人 际交往面狭 窄等 因素 的影响 , 导致他 们普遍存 在交友 困难 的现 象 , 恋爱 和精神情 感缺乏 成为 困扰 他们 的 主要 心理 问题 。在 城市 的 工作 、 生活 中他们 普遍 受 到社 会歧 视 , 往往 会 产 生
・
二、 新 生 代 农 民 工市 民化 障碍 及 原 因分 析
( 一) 城 乡二 元制 度 的束 缚 , 使 得 新生 代 农 民
1 3 2 ・
工 生活在城 乡社会边 缘受计划 经济体 制的影 响 , 会 结 构 。新 生 代
农 民工渴望 着城 市生 活 , 却不 被 城市 所 容 纳 , 他 们 的根在农村 , 却对农 村逐渐 陌生 。他们 希望通 过进 城 打工经商 , 告别 父 辈们 “ 面朝 黄 土 背 朝 天 ” 的生
第 1 5卷
第1 期
北 华 大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B E I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2024年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范文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指那些在城乡之间流动,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工作但户籍仍在农村的劳动者。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这些农民工在城市中稳定就业、生活,并逐渐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1. 农民工数量及分布据统计,中国农民工数量庞大,遍布全国各地。
他们主要分布在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城市长期居住和工作。
他们在城市中建立家庭、购置房产、参加社会保险等,逐渐融入城市生活。
三、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1. 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在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导致他们面临较高的生活风险。
2. 就业问题尽管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着各种工作,但他们的就业稳定性较差,往往面临就业难、收入低等问题。
3. 户籍制度问题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由于户籍限制,农民工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难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策略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他们的生活保障水平。
2. 促进就业创业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帮助农民工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稳定性。
3. 改革户籍制度政府应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户籍差异,使农民工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4. 加强教育培训政府应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五、结论农民工市民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解决好这一问题,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相关制度,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社会各界应关注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共同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浅谈农民市民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浅谈农民市民化研究的现实意义引言农民市民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农业、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
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农村居民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城市化转型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城市社会,接受城市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并通过法律保护和政治参与等途径享受市民权利和义务。
本文将浅谈农民市民化研究的现实意义,探讨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增强社会稳定农民市民化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农民不仅能够享受到城市市民的权利和福利,还能够通过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政府也会为农民提供各种社会保障服务,为其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从而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强社会稳定。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民市民化研究的现实意义还体现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
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农村地区不仅受益于城市资源和先进的技术经验,也将城市的市民文化和现代管理理念引入农村,推动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农民市民化也使城市居民更加了解农村,增加与农民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推动城乡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市民化研究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农民市民化的推进,农村地区将逐渐融入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创造财富的能力。
农民市民化还促进了农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向多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通过提供更好的市场机会和创业环境,农民市民化有助于拓宽农民的经济发展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民主进程农民市民化研究对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市民化不仅使农民享有法律和政治权益,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农民的参政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
农民市民化促使农民参与社会治理和决策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增加社会多元化的声音和意见,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农民市民化的推进也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与农民的沟通机制,更好地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促进社会民主进程的顺利推进。
浅谈农民市民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浅谈农民市民化研究的现实意义农民市民化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促进农村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浅谈农民市民化研究的几个方面:首先,农民市民化研究有助于推动农村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农民市民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农村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机制,为制定农村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指导。
在研究中,可以考察农民的市民化需求、资源配置、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农村发展。
其次,农民市民化研究有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市民化是农民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可以带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好处。
研究农民市民化可以探讨农民在城市中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困境和需求,提出解决方案,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例如,在职业培训方面,可以研究农民的职业技能需求,制定培训项目,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
同时,农民市民化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
农民市民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城乡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提供解决方案。
例如,在土地制度方面,可以研究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问题,提出土地流转政策建议,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最后,农民市民化研究对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市民身份转变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
通过研究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可以提出解决方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农民市民化研究还有助于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根据农民市民化的实际需求,可以研究农村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农民市民化研究对于推动农村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及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农民集中居住问题探究

P l n g l u n g g u i h u a I l an s h a n g
建 筑 与发展
J i a nZ h uY u F aZ h a n ・49 ・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农民集中居住问题探究
宋北杏 兴平 市住房 和城 乡建设局 陕西兴平
团体来投资 。 3 、以采取多样 化集 中居住 为手段 集 中居住 可根 据现实需 要分 为三种形 式 ,一是 为了整 治空心村 、 迁并 零散村 的新型农村 社区 ,二是 为了镇 区建设 、园 区建设 而需要搬
迁村 民的集 中安置小 区 ,三是为 了满足有条件 、有意愿进城 落户 的农
直 接导致 了农 民集 中居住局 面 的形 成。 因此 ,农 民进镇 集 中居住 是社
会发 展的必然产物 。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4 、以解 决失地农 民生 产生 活为核心 在农 民集 中居住 工作上 ,要做 到农 民利益不受损 、农 民生活有保 障,要 以解 决失 地农 民生产 生活 为核心 。在社会 适应 方面 ,一 方面 , 政府 需要通过各 种手段有 意识地引 导农民转变传 统的思想 观念、生活
建设现代化 的住 宅小区 ,提高 了农 民的生活质量 ,对农 民的生活方式 、 思维方式进行了升级 ,有利于社会现代化发展 的建设 。
二 、农 民集 中居住 的必然 性
任何社会形态 的发展都需 要一定的动力 ,农 民集 中居住也不例外 。
在 城 乡一 体化发 展的过 程中 ,工业 化 、城市 化 、农业 产业化 、农 民市 民化成 为了农 民集 中居 住政策 的最大助力 。工业 化、城市化 、农 业产
发展 一体化 中农 民集 中居住 的现状对这 些问题进 行了探讨 ,在此基 础
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及对策研究

决 心 和力 度 农 民工 问题 不 仅涉 及 其 自身 的 问题 . 且 涉及 广 式 、 理 状态 、 想 观念 等逐 步 融人 城 市 文明 。 而 心 思 大 农 民 的切 身利 益 . 关 系 到整 个 国 家现 代 化 建设 的进 程 可 还
以说 . 民工 市 民 化 问题 的有 效 解 决 对 “ 农 三农 ” 问题 、 乡差 距 城 问题 的有 效 解决 具 有 重大 意 义 , 我 国经 济 、 治 、 会 问题 的 对 政 社 有 效解 决 也具 有 重大 意 义 念 做 如 下 说 明 : 是指 具 有 农 村 户 口 . 且 拥 有少 量 的 承包 土 一 并 收入 的 农村 外 出务 工 人 员 : 是 指 原 籍 为 农 村 . 地后 成 为 市 二 失 非 农 产 业 工作 : 工 收入 是 收入 的主 要 来 源 : 城 市 不 直接 占 打 在 有 生 产 资 料 . 农 村拥 有 少 量 土 地 的经 营 权 . 也 有一 些 农 民 在 但 工 已经 出租 甚 至转 让 了对 土地 的 经 营权 : 没 有 摆脱 几 千 年 的 并 “ 民” 份 . 农 身 而是 一 群具 有 产业 工 人外 表 的 “ 民 ” 农
对 性地 提 出相 关 解 决 对 策 。
关 键 词 :农 民工 ;市 民化 ;对 策建 议
中 图分 类 号 :C 1 93
农 民工 市 民化 的 内涵
文献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7 - 82 2 1 ) l0 0 — 2 6 12 6 (0 20 一 0 5 0
思 想 观念 等方 面 向城 市 市 民转 化 的经 济 和社 会过 程 主 要包 括 以下 几层 涵 义 :一 是 彻 底摆 脱 束缚 他 们 自身 的农 村 和土 地 , 结 E并 享有 各 种 城市 居 民享有 的福 利 , : 女教 育 . 业 . 疗 . l 如 子 就 医
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主的农业户籍人 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意 味着农 民工职业 和社 会 身 份 的一 种 转 变 ( 转 而 从 事 ( 一) 二 元户 籍制 度 的缺 陷造成 的不 利影 响 非农业 的工作 ) , 也 意 味着农 民工 居住 空 间 的地域 转 户籍 制度 是新 生代 农 民工难 以融 入城 市 社会 的 移, 同时 , 更重 要 的是 体 现 了一 系列 社会 权 利 、 角 色 最大障碍 。这是因为户籍制度改革 的根本 目的是保 意识 、 生产 生活 和思 想观 念方 式 的变 迁 , 是 农 民工 角 障公 民迁 徙 和居 住 的 自由 , 消 除 附加 在 户 口上 的城 色群体 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 乡居 民权 利不 平等 以及 劳 动用 工 、 教育 、 住 房 等各 方 面不 合理 的制 度 , 平 等对 待 新 进 城 落 户 居 民与 原 城 新生代农 民工市 民化 的意义 镇居 民的权 利 与义 务 。但 是 , 目前 各 地 户 籍 制 度 在 教育、 住 房 等关键 层 次上 没 有实 质性 的突 随着 城乡一 体 化 建 设 的不 断深 入 , 新 一 代 农 民 劳动 用工 、 工 取代 了老一代 农 民工成 为 了我 国现代 产 业工 人 的 破 。总结 来说 , 到 目前 为止 , 户籍 制 度 所造 成 的 问题 子 女教 育 和土地 三个 方 面 。 主体力 量 。 目前 , 在 外 出打工 的 1 . 5亿农 民工 中 , 新 最 主要是 住房 、 1 . 新 生代 农 民 工住 房保 障程度低 随着城 乡一 生 代农 民工 占到 6 0 %, 大 约 1亿 人 。他 们 在 我 国各 户 籍 制 度 的改 革 虽 然 也 行 各业 都发 挥 着 不 可 或缺 的重 要 作 用 , 而 且 在 中 国 体化 建设 的不 断 深 入 发 展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素的制 约,要克服农 民市民化 中的种种制约 ,必须在人们 的思想观念 、城镇建设和发展、农 民工权益保障 、制度层 面、城 乡 体化劳动力市场建设及政府的管理和服务 上求得全 面突破 ,这样 方能让更 多的农民变为市民,加快实现 农民市民化。 关键 词 :城 乡一体化 居村农民 市民化
一
益受 损却 奔走 无 门而 苦恼 ,农 民工 普遍 反 映 :我 们有 什 么 问题 和要 求 ,都 没有地 方 去说 ,也 不 知道 找谁 说 。不难 预 知 ,长期 的 心理压 抑 极易 造成 “ 生 代 ”农 民工 失望 、苦 新 闷 、忧郁 的情 绪 ,甚 至反 社会 的行 动 。这 一 问题 亟需 引起 有关 部门 的重视 。 3已有城 乡差 异惯 性 存在 :新 生 代 农 民工 的 城 市融 合 .
一
其中。 社会 。 4政 府公 共 服 务失 衡 :新 生 代 农 民工 尚处 于 一 种半 城 . 根据 有 关 部 门调 查 ,7 .%的 新生 代 农 民工 认 为 自己 02 市化 状态 仍 然 是 “ 村 人 ”,50 农 .%认 为 自 己 已 是 “ 里 人 ” 城 ,而 根据 环境 保护 部 发布 去 年度 全 国城 市 环境 管理 与 综合 2 .%的人认 为 自己 “ 48 既不 是城 里人 也不 是 农村 人 ” 。可见 整 治年 度报告 ,去年 我 国城镇 化 率达到 5 . %。但 中国 的 14 3 “ 生代 ”农 民工 身份 认 同上 的 困惑和迷 茫 。农 民工 是城 市 新
、
2 . 2 01 1 1
XI NNONGCU N
方 面 面 ,需 要 我 们站 在 时代 和战 略 的高 度 ,用 广 阔 的视 角 承 受 。其 次 ,可 考虑 吸 收较 长 时 间 ( 5年 以上 )进 城 就 业 一 作统 筹 规 划 ,解 放 思 想 ,大胆 探 索 ,力 争在 以下几 个 方 面 的农民, 参加养老保险单位和个人, 缴纳的数额与缴纳的 _ 求 得 新 的突破 。 办法可等同于城市职工, 按有关规定按时征缴。四是参与 圈 1在思 想观 念上 求突破 . 城市社会管理和政治活动权。为保障我国公民的完整权益,霸 从历 史 角度看 ,城 市兴起 和发 展 的历 史事 实告诉 人 们 , 同时也为了推进城市政治文明建设, 应让进城农民特别是 _ 农村 与 城 市 ,农 民和 市 民本 来根 本不 存 在 鸿沟 。世 界 上 原 其中进城时间较长的农民参与城市社区民主管理和相关的 圜 先 没 有 城 市 ,也 没有 市 民 ,人们 都生 活 在农 村 田园 。随 着 城市政治生活的实践, 包括参与决策、选举人民代表、民 l 圜 社 会 分 工 的 出现 ,经 济与 社会 的 发展 ,才 出现 了一 座 座城 主监督活动等等, 这样让进城农民在为城市建设服务中实 _ 市 ,可 以这 样认 为 ,城 市 原来 是 由农 民 创造 的 ,城 市 的市 现 自己的 理 想和 价 值 ,在 自己所 在 城 市 找 到一 种 归 属 感 、_ 民原 本 都是 由农 民转化 而 来 的 。一部城 市发 展 史 ,就 是农 责 任感 。 民创 造 史 ,农 民演 变 市 民史 。那 种对 农 民 的偏见 ,对 进城 4在制 度层 面上求 突破 . 首先 是 户籍 制度 改 革要 有新 突 破 。变 农 民为 市 民 ,最 农 民工 的 冷漠 、歧 视 行为 ,一定 程度 上表 现 了 人们 对 城市
三 、加 快 农 民市 民化 进 程 的对 策
一
进城 农 民真 正变 为市 民 ,显 然 是个 漫 长 的过 程 ,也 是 个复 杂 的社 会 系统工 程 。既 涉及 制 度 、政策 与体制 的改 查 显示 ,有 近 半数 的 “ 生 代 ” 农 民工 (9 %)便 ” 03 不 ,4 .%的农 民 工认 为 “ 基本 革 与调 整 ,也 涉及 到经 济发 展 、政 府投 入 、城 市 建设 等方
XI N G U N ON C N
2 1. 2 0 1 1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市民化的研究分析
袁经天
( 中共如 东县委 党校 ,江苏如 东 2 6 0 ) 2 4 0
摘 要 :城 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 的”顶级阶段 “ ,它要 求在 城 乡协调 发展 的基础上通过新农村建设 和农 村城 镇建设来逐 步缩小城 乡发展 差距 ,并最终消解城 乡二元结构。农民市民化 ,指 的是在我 国城 市化进程 中 ,借助 于工业化 的推 动 ,让世世代 代 生活在 农村 的大部分农民 ,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 ,进 入城 市从 事非农产业 ,其身份 、地位 、价值观念及 工作生活方式和
的 建设 者 和突 出贡 献 者 ,他们 渴望 融入 城 市社 会 ,但 旧体 制 的 习惯 性排 斥 ,使 “ 生代 ”农 民 工 的市 民化 道路 不可 新 能 一帆 风 顺 。现实 的情况 是 ,新生 代 农 民工退 回农 村 ,做 不 了合格 的 农 民;融入城 市 ,很 难逾越 横亘 在面 前的制 度 、
发 展 史 的无 知 ,对 历史 唯 物 主义发 展观 的无 知 。至 于有 的 人 习惯地 把 城市 发 展过 程 中 出现 的种 种 问题 归咎 于 进城 农 民 ,这是 不 公正 的 ,也 是缺 少 辩证 分析 的 。如 上 文 所说 的 城 市病 问题 ,其 实城 市病产 生 的原因是 城市基 础 设施不 足 , 是 长 期计 划 经济 下 短缺 经 济 的产 物 。农 民进城 固然 会加 剧 城 市 基础 设施 负 担 ,但 进城 农 民通 过 自己的 劳动 ,也 可 为 城 市基 础 设 施发 展作 出贡献 , 年 来城 市 建 设发 生 了 巨大 近 的 变 化 ,农 民工 功不 可 没 。再如 进城 农 民 抢城 里人 的饭 碗 问题 ,实 际情 况是 ,农 民所从 事 的工作 ,一般 都是 脏 、苦 、 累 等城 里 人不 愿 干 的工 作 ,没有 农 民工 ,城 市 的正常 运 转 可 能会 瘫 痪 。可 以说 ,今天 无论 是城 镇 居 民 的生活 还 是 城 镇 经济 的发展 ,都 已离不 开农 民工 。 2在城 市建 设上 求突破 . 要 让 数亿 农 民 向城 市 转移 ,并为 城 市所 接 纳 ,由农 民 变 市 民 ,很 大 程 度 上 取 决于 我 国 城镇 发 展 的 规模 和速 度 , 也 即城 市 必须 为 农 民进城 提供 生 活和 工 作 的空 间 ,提 供 一 个 较 为理 想 的载体 。 按 照 经济 发 展规 律 和 世 界各 国城 市化 的经 验 ,应 根 据 各地 城 市发 展 的现 状 ,包 括发 展 的条 件和 可 能 ,因时 因地 实 行 大 中小 城 市 和 小城 镇 并 举 ,全 方 位 协 调发 展 的方 针 。 我 们 尤 其 应 加快 建 设 ,发 挥 其在 推 动 农 民 市 民化 的 作 用 。 在 大 中小城 市并 举 ,协 调 发展 过程 中 ,对 县 城和 部 分基 础 条件 较 好 、发 展潜 力大 的建 制镇 ,也 必须 加 以重 点 发 展 。 大 中小 城 市 和 小城 镇 全 方 位 发展 ,各 自发 挥 自己的 优 势 , 互 为 补充 ,形成 一个 结 构 完整 、运 行 协调 的 城镇 体 系 ,我 国 农 民就 有希 望 以有 序 的 方式 ,加 快速 度 ,较 大 规 模 的 流 入 城市 ,实现 农 民 向市 民 身份 的转 变 。 3在 维护 合法权 益 上求突 破 . 要推 进 农 民市 民化 ,就 必须 积极 创 造 条件 ,让进 城 农 民 享有 城 市 市 民应有 的权益 ,并 切 实得 到 维 护和 保 障 。一 是就 业 权 。应 尽 快取 消对 农民工 在 城 市就业 的种 种政 策 限 制 ,在 统 一 的劳 动力 市场 上 通过 平 等竞 争就 业 ,和城 里 人 享 有 同等 工资 待遇 。二是 进 城农 民子女 受教 育 权 。这种 权 利包 括 入 学机 会平 等 ,入 学 条件 平等 ,挑 选 就 读 学校 的 权 利平 等 ,交纳 的费 用 平等 。三是 社会 保 障待 遇 权 。农 民要 变 市 民就必 须 让进 城 农 民享 受与 市 民统 一 的福 利 待遇 ,这 样 才 能 消 除进城 农 民 的被 剥 夺感 和 与市 民身 份 地位 的不 一 致 性 。在社 会 保 障待遇 上 求 突破 ,不 可 能一 蹴 而 就 。从 目 前 实 际 出发 ,在 无 法一 步 将农 民 变为 市 民 ,将 其全 部 纳入 现 行城 市社 会 保障 体 系的 情况 下 ,较 为可 行 的 办 法是 由易 到 难 ,按 照 分 类和 分 层 保 障 的 原则 ,逐 步 提供 社 会 保 障 。 首先 为 进城 农 民建 立失 业保 险和 医疗 保险 。相对 养老 保 险 , 这 两种 保 险所 要 缴 纳 的保 险费 金 额较 低 ,单 位和 个 人 均能
、
形 成了 “ 民 ”与 “ 民 ”两个 完全 不 同的权 利群 体 ,其 市 农 弊端 不言而 喻 。 农 民市 民化 ,就是 农 民转 化 为市 民的过 程 。在 西方 发 达 国家 ,农 民市 民化道 路 通常是 通 过人 口迁 移 来 完成 ,刘 易斯 的 “ 元 经济 结构 模 型 ”就 揭 示 了这种 农 民市 民化 的 二 般 规律 。 而城 乡 一体 化是 社会 生 产 力发 展的 必然 趋 势 ,是城 市
一
方便 ” ,仅 有 1 . 0 %的农 民工认 为 “ O 非常 方便 ” 。那么 是什 农 民市 民化概 念 的 内涵 2 %的农 民 工 8 农村 和城 市 、农 民和 市 民都 是相 比 较而 言 的 ,法 国社 么 原 因造 成他 们 缺 乏表 达 意 见 的机 会 呢 ?4 . 没有 一个 组织 代表 自己讲 话” 23 ,4 .%的认 为 会 学 家孟德 拉 斯说 : “ 民是相 对城 市 限定 自身 的 ,如 果 认 为是 因为 “ 农 自身文 化 素质 和 技能 水 平 偏低 ” 41 ,3 .%的认 为 是 “ 由于 没有 城市 就没有 农 民 。 ”在我 国 ,居 住在农 村 、具有农 村 户 “ 。 籍 并 拥有承 包 耕地 的社 会 成 员皆 为居村 农 民 。市 民 ,又称 现行 的各种 经济制 度缺 陷而 引起 ” 调查 显示 , “ 新生 代 ”农 民 工在 外地 务 工经 商 时 ,经 城 市 居 民 ,通 常 是指 具有 城 市有效 户 籍和常 住 在 市 区的合 有 2 % 9 法 公 民 。长期 以来 ,我 国在 “ 非农 业 ”和 “ 业 ” 户 口之 常 有 “ 话没 处 说 ,有 苦 没 处 讲 ” 的感 觉 的 高达 3 . , 农 有 35 %, 基 间 、在城 市 与乡 村之 间 ,人 为地划 出了一 道鸿 沟 ,造 成 其 “ 过这 种 感 觉 ,但 次 数 不 多 ” 的 占 4 . “ 本 没 有 59 在就 业 、教 育 、社 会保 障 和 公共 福 利 等方 面 的 悬 殊差 别 , 的 ”仅 占 1 .%。 由此 可 见 ,有 不少 农 民工 因为 自 己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