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其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其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的珍贵遗产。
今天我们来了解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
一、“滕文公上”原文:滕文公问曰:“舜之卑宫也,妻之以涂者,其次也爱日深也。
及其贵也,天下莫敢与平。
人有言曰:‘位卑不移,不谓乎贱。
位尊不变,不谓乎贵。
’今闻新命者尊,乡者卑,阴阳失和,天下大乱。
曩者虽有不堪用者,然不过于几人而已。
今智者幸以救乎?”孟子曰:“君舜,天下莫及也。
及其至尊也,天下莫之敢加也。
天下不与者,莫之敢拒也。
今中国多分,有阴,有阳,有陵迟不疑之臣,有碁礪共事之士,夫其所为者,亦有所不为。
彼忠信谏言为世臣者,不聪明者不能用也。
夏后氏不亦有庸臣灭之乎!殷人不亦有庸臣灭之乎!周人不亦有庸臣灭之乎!不灭庸臣,庸臣灭主。
鸟集于林,不失其鸟性;兽集于穴,不失其兽性;而况人者乎!虽有君命,至于衣裳,不如所闻。
诸侯礼之,不如所闻;人良不良,亦不如所闻。
死而后已,不可复生;失而后已,不可复得;慎之哉,勿失尔所闻也。
”翻译:滕文公问道:“舜当初的时候生活在简陋的宫殿里,他的妻子甚至是用草绳编的,但他的爱情越来越深。
待到他登上了帝位,全世界都不敢与他抗衡。
有句话说:‘卑位之人若不失其贱,尊位之人若不失其尊,就不会大乱。
’但现在有些人权衡新旧,尊卑混乱,这种违反阴和阳的平衡的现象导致了天下大乱。
以前也许不太称职的朝臣不过只有几个,在现今这个社会,却有些贪婪不负责任的人物甚至可以成为官员。
而专注于忠信谏言的世家朝臣却没能在多数情况下发挥其才能,这是因为那些不够聪明的君主,但夏朝、殷朝、周朝也因为庸才的作用而走向了衰落。
如果不清除这些庸才,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摧毁君主的人物。
鸟聚集在树上,仍然会保持自己鸟的天性,兽潜藏在穴里,也仍旧是在保持兽的本性。
那更何况人类呢!虽然说服从国君,穿戴朝服确实很重要,但不如听取劝告。
虽然被各国礼遇,但这些礼遇并不如贤明君主熟悉贤哲的率行。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孟子三章》题及答案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三里之城:城墙周长三里,指军事设施完备。
2.环:包围。
3.池:指城池中的水塘。
4.兵革:指战争。
5.委而去之:主动放弃。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指民众不会因为国界而分裂。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指国家的稳固不是因为地理上的难以攻破。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指国家的威严不是因为战争的胜利。
9.得道:指遵循正道。
10.至:极致。
11.亲戚:指亲属。
12.畔:背叛。
13.故君子有不战,___矣:指君子只有遇到必须战斗的时候才会战斗,但是一旦战斗,必定会获胜。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___,包围攻击却无法取胜。
3.虽然包围攻击,但是必须抓住天时的机会,否则无法获胜,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
4.兵器虽然坚固利于作战,粮食虽然丰富,但是主动放弃战争,说明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5.因此说,民众不会因为国界而分裂,国家的稳固不是因为地理上的难以攻破,国家的威严不是因为战争的胜利。
6.遵循正道的人会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失去正道的人会失去帮助。
7.失去帮助到极点,亲属会背叛他。
得到支持到极点,天下都会顺从他。
8.遵循天下人所顺从的正道,攻击亲属所背叛的正道,因此君子有不战而胜的策略。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歧路亡羊___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率领家人寻找,还请求___的仆人去追。
___说:“嘿!丢失了一只羊,何必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路上有许多岔路。
”等他们回来后,问:“找到羊了吗?”他回答:“丢失了。
”“为什么丢失了呢?”他回答:“在岔路中有一条更小的岔路,我不知道该走哪条,所以回来了。
”___听了,脸色忧虑,不说话了,不笑了整整一天。
门徒们很奇怪,问道:“羊只是一只廉价的家畜,又不是夫子的,为什么会让您损失言笑呢?”___没有回答,门徒们也没有得到答案。
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
翻译:居住在天下广阔的地方,担任天下正义的位置,走天下大道。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及答案
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在忧患中出生,在安逸中死去。
2、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耳。
翻译:有志气、作为的男子生活在天地之间,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只求不辜负自己的良心。
3、故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翻译:所以说: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虑,不了解我的人问我追求什么。
4、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人生在世,不能因为富有而放纵,也不能因为贫穷而动摇,更不能因为权势而屈服。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翻译:有志气、作为的人展现出人类美好的品质,不表现出人类恶劣的行为。
小人则相反。
6、丈夫XXX之内,为了天下苍生,不得不奋斗。
翻译: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志向远大,为了天下百姓,不得不努力奋斗。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是伟大的、教育家,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
代表作有《》、《,》和《》、《》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行;学说上,他推崇,反对、。
他主张仁政,提出“”的,游历于、、滕、、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述(即孔子)之意,作《》七篇”。
孟子“善养吾“。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尊称为“”,受儒教祭祀。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选读内容:【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注释〔三里之城〕〔环〕〔池〕〔兵革〕兵,〔委而去之〕委,去,〔固国〕〔威天下〕〔得道〕〔至〕〔亲戚〕〔畔〕〔故君子有不战〕君子,〔郭〕〔岂不诚大丈夫哉〕诚,〔大丈夫〕〔天下熄〕〔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丈夫之冠〕冠,〔父命之〕命,〔戒之曰〕戒,〔必敬必戒〕戒,〔女家〕女,〔夫子〕〔以顺为正〕正,〔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与民由之〕由,〔独行其道〕〔淫〕〔移〕〔屈〕〔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畎亩,〔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筑,〔管夷吾举于士〕士,〔百里奚举于市〕市,〔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空乏,〔行拂乱其所为〕拂,乱,〔曾益〕曾,〔恒过〕〔衡于虑〕衡,〔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发,喻,〔入〕〔出〕〔法家拂士〕法家,拂士,拂,〔敌国〕敌,《孟子三章》注释〔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震慑天下。
〔得道〕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郭〕外城。
〔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冠,行冠礼。
〔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戒之曰〕戒,告诫。
〔必敬必戒〕戒,谨慎。
〔女家〕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
〔以顺为正〕正,准则,标准。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使……迷惑。
〔移〕使……动摇。
〔屈〕使……屈服。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
筑,捣土用的杵。
〔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也是为了给我国家带来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上上下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弑杀其君,那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弑杀其君,那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万辆兵车中取出千辆,千辆兵车中取出百辆,这并不算少。
但如果为了利益而放弃仁义,那么就永远不会满足。
从未有仁德却遗弃其亲人的人,也从未有义气却背叛其君主的人。
大王只需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说利益呢?”《孟子》第三章二: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且王者不仁,何以王?且王者不义,何以王?”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也是为了给我国家带来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上上下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而且如果王者不仁,怎么能成为王者呢?如果王者不义,怎么能成为王者呢?”《孟子》第三章三: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孟子三章翻译
孟子三章翻译孟子三章是《孟子》一书中的第三篇章节,包括了孟子的教育思想和修养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对孟子三章的翻译:第三章:告子上告子上之孟子曰:“色难,言难。
色易见而难别,言易知而难行。
言有所以苦之,而色无逃焉者,亲列之也。
人之为言若以其目目之则无所不言,恶其目无所不见也。
若以其耳耳之则无所不闻,恶其耳无所不聪也。
若使其口口之则无所不言,恶其口无所不味也。
恶去彼取此者乎?若且彼取此,此将焉往而不可也!人之爱其亲者,甚于爱其目;爱其亲者,甚于爱其耳;爱其亲者,甚于爱其口。
乡人以爱其亲若此,然而其父母犹不能服己,且不能顾。
何者?色难,言难也。
”孟子在《告子上》这篇文章中说:“外貌难以伪装,言语难以遮掩。
外貌虽然容易看清楚,但很难辨别;言语虽然容易理解,但很难付诸行动。
言语之所以难以遵守,是因为外貌的吸引力无法逃避;如果人们用眼睛来看事物,那么就会无所不言,因为眼睛无所不见。
如果人们用耳朵来聆听事物,那么就会无所不闻,因为耳朵无所不聪。
如果人们使唤自己的嘴巴,那么就会无所不言,因为嘴巴无所不味。
喜欢离开目前而追求别的目标吗?如果他们离开目前追求别的,这个目前还能去哪儿呢?人们疼爱自己的亲人,比疼爱自己的眼睛要深,比疼爱自己的耳朵要深,比疼爱自己的嘴巴要深。
尽管乡人们对自己的亲人如此深爱,但他们的父母仍然不能服人,也不能顾忌别人。
为什么呢?因为外貌难以伪装,言语难以遮掩。
”这一章节中,孟子指出了人们容易被外貌所迷惑的现象。
他认为外貌如同一个人的门面,容易被人所注意,而真实的内在却往往被忽视。
言语则是表达内在思想的工具,但想法落实到行动上却十分困难。
孟子强调,与父母间的亲情应该远胜过对外貌、言语的追求。
尽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但子女们却常常不能体会到并回报这份爱,而是因追求外貌和言语上的享受而背离了父母的期望。
这一章节凸显了孟子对人性的思考,主张人们应该重视内在的修养与涵养,而不仅仅追求外在形象的美化。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孟子三章字词翻译
孟子三章字词翻译
一、《孟子·梁惠王上》
1. 义者:“义”指公正、正直。
2. 忠信:“忠”指忠诚,“信”指诚实。
3. 宽厚:“宽”指宽容,“厚”指厚道。
4. 尊贤:“尊”指尊重,“贤”指德高望重的人。
5. 惠及天下:“惠”指慈悲,“及”指惠及,“天下”指大地上所有的人。
二、《孟子·公孙丑上》
1. 行礼:“行”指履行,“礼”指仪式、仪容。
2. 先言:“先”指先行,“言”指讲话。
3. 端正:“端”指端庄,“正”指正直、正当。
4. 诚实:“诚”指真诚、诚恳,“实”指说实话、坦率。
5. 无怨无悔:“怨”指抱怨,“悔”指后悔、遗憾。
三、《孟子·公孙丑下》
1. 光明:“光明”指阳光明媚。
2. 廉耻:“廉”指廉洁、正直,“耻”指羞耻、不要脸。
3. 温柔:“温柔”指温和、温柔。
4. 高贵:“高贵”指卓越、尊贵。
5. 慈悲:“慈”指仁慈,“悲”指同情心、怜悯。
孟子三章的译文
《孟子》三章的译文如下:
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王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问:‘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国家受益呢?’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考虑利益呢?只要弘扬仁义道德就足够了。
’”
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教我乎?’孟子对曰:‘王若肯听,吾当告王仁政之道。
’”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有没有什么教导我的呢?’孟子回答说:‘大王若愿意听从,我便告诉大王实行仁政的方法。
’”
第三章:“孟子见齐宣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齐宣王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国家受益呢?’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考虑利益呢?只要弘扬仁义道德就足够了。
’”
这三章均体现了孟子主张仁义道德,倡导实行仁政的思想。
梁惠王和齐宣王都曾向孟子请教如何使国家受益,而孟子则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发展应当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通过施行仁政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3课孟子三章译文
第23课《孟子三章》的译文如下: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说:“得天之道,多助;失天之道,寡助。
天下之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或国家得到了道的帮助,就会有许多人前来帮助他;如果失去了道的帮助,就会很少有人来帮助他。
顺应天道的人或国家会昌盛,违背天道的人或国家会衰亡。
二、《富贵不能淫》
孟子说:“富而不骄,贫而不谄,是为大丈夫。
”意思是说,富有而不傲慢,贫穷而不卑微,这样才能称为大丈夫。
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坚守正道,不受财富和地位的影响,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说,人们在面临困难和忧虑时,会更加努力地去奋斗和拼搏,从而得以生存和发展;而在安逸和享乐中,人们容易变得懈怠和沉溺,导致衰亡和没落。
因此,忧患可以使人成长,安逸则可能导致衰亡。
以上就是《孟子三章》的译文。
这三篇文章都是孟子思想的精华,对于理解孟子的思想和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帮助。
孟子三章复习资料
《<孟子>三章》资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通假字:①亲戚畔.之(通“叛”,背叛)二、重点词语解释: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②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围)④是.天时不如地也(这)⑤池.非不深也(护城河)⑥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⑦委.(放弃)而去.(离开)之⑧域.(限制,使……定居)民不以.(凭、凭借、靠)封疆之界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⑾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⑿寡助之.(到)至.(极点)⒀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⒁天下顺.之(归顺,服从)⒂故.(所以)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三、重点语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
(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归顺的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三、具体问题: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孟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涉及了许多领域,包括政治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
其中,孟子三章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学者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介绍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并探讨其中的思想意义。
孟子三章原文:1、心为貧賤之官,志為盜賊之長,棄之者眾,取之者一,又何必執取焉。
2、民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存。
3、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孟子三章翻译:1、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贫穷的官员,我们的意愿就像一个盗贼。
放弃我们的内心的人很多,但是选择要我们的内心的只有我们一个。
所以,为什么要固守那个内心呢?2、人民没有信任,国家就无法生存。
3、人天生就是善良的,只是后天的环境和经历让我们变得远离善良。
孟子三章的第一篇强调的是心的管理。
孟子认为人的内心就像一个贫穷的官员,我们的意愿就像一个盗贼。
人的内心是一个贫穷的官员,因为它不断地被压抑和挤压。
当我们做出决定时,我们的意愿可能会被阴影掩盖,这就像一个盗贼来攻击我们。
孟子告诉我们,我们虽然很难掌控我们的内心,但是放弃它比坚持它更容易。
这种信仰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任何方面,无论是职业生涯还是个人生活。
只有授予内心权力来指引我们的决策,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孟子三章的第二篇着重于信任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人民没有信任,国家就无法生存。
这篇纯粹的信任论可以视为对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描述,同样可以适用于世界其他地区。
这个概念可以应用于各种层面,如家庭、组织或公司。
这是因为信任是一个成功的社会所必需的。
孟子三章的第三篇关于人性,这篇文章针对孟子在“性”上的思考与“子思”、“荀子”的反对展开辩证。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反驳了子思和荀子的“本恶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不过后天的环境和经历让人们变得远离善良。
这个“性善论”对王阳明心学有很大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子强调的是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这些因素影响了人们的发展。
这个生命学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发展的可持续性。
《孟子》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对照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三章原⽂及翻译孟⼦三章原⽂及翻译 《孟⼦》⼀书,属语录体散⽂集,是孟⼦的⾔论汇编,由孟⼦及其弟⼦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下⾯和⼩编⼀起来看孟⼦三章原⽂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 孟⼦三章原⽂ ⽣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孙叔敖举于海,百⾥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任于是⼈也,必先苦其⼼志,劳其筋⾻,饿其体肤,空乏其⾝,⾏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衡于虑⽽后作;征于⾊发于声⽽后喻。
⼊则⽆法家拂⼠,出则⽆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
三⾥之城,七⾥之郭,环⽽攻之⽽不胜。
夫环⽽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不⾼也,池⾮不深也,兵⾰⾮不坚利也,⽶粟⾮不多也,委⽽去之,是地利不如⼈和也。
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亲戚畔之。
多助之⾄,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者不可得兼,舍⽣⽽取义者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之所欲莫甚于⽣,则凡可以得⽣者何不⽤也。
使⼈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有不⽤也;由是则可以避患⽽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独贤者有是⼼也,⼈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箪⾷,⼀⾖羹,得之则⽣,弗得则死。
呼尔⽽与之,⾏道之⼈弗受;蹴尔⽽与之,乞⼈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死⽽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死⽽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孟子三章》翻译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实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富贵不能淫》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三章》注释、⽂⾔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孟⼦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词多义、⽂⾔句式】【重点句⼦翻译】【课外⽂⾔⽂阅读】⽬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三、《⽣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之城】⽅圆三⾥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去之】意思是弃城⽽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民定居下来(⽽不迁到别的地⽅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治国的正道,即⾏仁政。
⑩【⾄】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定能胜利。
君⼦,这⾥指能⾏仁政的君主,即上⽂所说的“得道者”。
⼆、⽂⾔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
③池.⾮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任于是.⼈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名词⽤作动词,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之利:词类活⽤,名词⽤作动词,震慑。
孟子三章翻译加注释红笔
孟子三章翻译加注释红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富贵不能淫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习题【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目录: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富贵不能淫》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二、《富贵不能淫》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翻译: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
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