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

合集下载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其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其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的珍贵遗产。

今天我们来了解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

一、“滕文公上”原文:滕文公问曰:“舜之卑宫也,妻之以涂者,其次也爱日深也。

及其贵也,天下莫敢与平。

人有言曰:‘位卑不移,不谓乎贱。

位尊不变,不谓乎贵。

’今闻新命者尊,乡者卑,阴阳失和,天下大乱。

曩者虽有不堪用者,然不过于几人而已。

今智者幸以救乎?”孟子曰:“君舜,天下莫及也。

及其至尊也,天下莫之敢加也。

天下不与者,莫之敢拒也。

今中国多分,有阴,有阳,有陵迟不疑之臣,有碁礪共事之士,夫其所为者,亦有所不为。

彼忠信谏言为世臣者,不聪明者不能用也。

夏后氏不亦有庸臣灭之乎!殷人不亦有庸臣灭之乎!周人不亦有庸臣灭之乎!不灭庸臣,庸臣灭主。

鸟集于林,不失其鸟性;兽集于穴,不失其兽性;而况人者乎!虽有君命,至于衣裳,不如所闻。

诸侯礼之,不如所闻;人良不良,亦不如所闻。

死而后已,不可复生;失而后已,不可复得;慎之哉,勿失尔所闻也。

”翻译:滕文公问道:“舜当初的时候生活在简陋的宫殿里,他的妻子甚至是用草绳编的,但他的爱情越来越深。

待到他登上了帝位,全世界都不敢与他抗衡。

有句话说:‘卑位之人若不失其贱,尊位之人若不失其尊,就不会大乱。

’但现在有些人权衡新旧,尊卑混乱,这种违反阴和阳的平衡的现象导致了天下大乱。

以前也许不太称职的朝臣不过只有几个,在现今这个社会,却有些贪婪不负责任的人物甚至可以成为官员。

而专注于忠信谏言的世家朝臣却没能在多数情况下发挥其才能,这是因为那些不够聪明的君主,但夏朝、殷朝、周朝也因为庸才的作用而走向了衰落。

如果不清除这些庸才,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摧毁君主的人物。

鸟聚集在树上,仍然会保持自己鸟的天性,兽潜藏在穴里,也仍旧是在保持兽的本性。

那更何况人类呢!虽然说服从国君,穿戴朝服确实很重要,但不如听取劝告。

虽然被各国礼遇,但这些礼遇并不如贤明君主熟悉贤哲的率行。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孟子三章》题及答案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三里之城:城墙周长三里,指军事设施完备。

2.环:包围。

3.池:指城池中的水塘。

4.兵革:指战争。

5.委而去之:主动放弃。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指民众不会因为国界而分裂。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指国家的稳固不是因为地理上的难以攻破。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指国家的威严不是因为战争的胜利。

9.得道:指遵循正道。

10.至:极致。

11.亲戚:指亲属。

12.畔:背叛。

13.故君子有不战,___矣:指君子只有遇到必须战斗的时候才会战斗,但是一旦战斗,必定会获胜。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___,包围攻击却无法取胜。

3.虽然包围攻击,但是必须抓住天时的机会,否则无法获胜,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

4.兵器虽然坚固利于作战,粮食虽然丰富,但是主动放弃战争,说明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5.因此说,民众不会因为国界而分裂,国家的稳固不是因为地理上的难以攻破,国家的威严不是因为战争的胜利。

6.遵循正道的人会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失去正道的人会失去帮助。

7.失去帮助到极点,亲属会背叛他。

得到支持到极点,天下都会顺从他。

8.遵循天下人所顺从的正道,攻击亲属所背叛的正道,因此君子有不战而胜的策略。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歧路亡羊___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率领家人寻找,还请求___的仆人去追。

___说:“嘿!丢失了一只羊,何必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路上有许多岔路。

”等他们回来后,问:“找到羊了吗?”他回答:“丢失了。

”“为什么丢失了呢?”他回答:“在岔路中有一条更小的岔路,我不知道该走哪条,所以回来了。

”___听了,脸色忧虑,不说话了,不笑了整整一天。

门徒们很奇怪,问道:“羊只是一只廉价的家畜,又不是夫子的,为什么会让您损失言笑呢?”___没有回答,门徒们也没有得到答案。

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
翻译:居住在天下广阔的地方,担任天下正义的位置,走天下大道。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及答案
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在忧患中出生,在安逸中死去。

2、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耳。

翻译:有志气、作为的男子生活在天地之间,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只求不辜负自己的良心。

3、故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翻译:所以说: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虑,不了解我的人问我追求什么。

4、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人生在世,不能因为富有而放纵,也不能因为贫穷而动摇,更不能因为权势而屈服。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翻译:有志气、作为的人展现出人类美好的品质,不表现出人类恶劣的行为。

小人则相反。

6、丈夫XXX之内,为了天下苍生,不得不奋斗。

翻译: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志向远大,为了天下百姓,不得不努力奋斗。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是伟大的、教育家,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

代表作有《》、《,》和《》、《》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行;学说上,他推崇,反对、。

他主张仁政,提出“”的,游历于、、滕、、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述(即孔子)之意,作《》七篇”。

孟子“善养吾“。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尊称为“”,受儒教祭祀。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选读内容:【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注释〔三里之城〕〔环〕〔池〕〔兵革〕兵,〔委而去之〕委,去,〔固国〕〔威天下〕〔得道〕〔至〕〔亲戚〕〔畔〕〔故君子有不战〕君子,〔郭〕〔岂不诚大丈夫哉〕诚,〔大丈夫〕〔天下熄〕〔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丈夫之冠〕冠,〔父命之〕命,〔戒之曰〕戒,〔必敬必戒〕戒,〔女家〕女,〔夫子〕〔以顺为正〕正,〔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与民由之〕由,〔独行其道〕〔淫〕〔移〕〔屈〕〔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畎亩,〔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筑,〔管夷吾举于士〕士,〔百里奚举于市〕市,〔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空乏,〔行拂乱其所为〕拂,乱,〔曾益〕曾,〔恒过〕〔衡于虑〕衡,〔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发,喻,〔入〕〔出〕〔法家拂士〕法家,拂士,拂,〔敌国〕敌,《孟子三章》注释〔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震慑天下。

〔得道〕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郭〕外城。

〔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冠,行冠礼。

〔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戒之曰〕戒,告诫。

〔必敬必戒〕戒,谨慎。

〔女家〕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

〔以顺为正〕正,准则,标准。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使……迷惑。

〔移〕使……动摇。

〔屈〕使……屈服。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

筑,捣土用的杵。

〔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也是为了给我国家带来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上上下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弑杀其君,那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弑杀其君,那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万辆兵车中取出千辆,千辆兵车中取出百辆,这并不算少。

但如果为了利益而放弃仁义,那么就永远不会满足。

从未有仁德却遗弃其亲人的人,也从未有义气却背叛其君主的人。

大王只需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说利益呢?”《孟子》第三章二: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且王者不仁,何以王?且王者不义,何以王?”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也是为了给我国家带来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上上下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而且如果王者不仁,怎么能成为王者呢?如果王者不义,怎么能成为王者呢?”《孟子》第三章三: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孟子三章翻译

孟子三章翻译

孟子三章翻译孟子三章是《孟子》一书中的第三篇章节,包括了孟子的教育思想和修养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对孟子三章的翻译:第三章:告子上告子上之孟子曰:“色难,言难。

色易见而难别,言易知而难行。

言有所以苦之,而色无逃焉者,亲列之也。

人之为言若以其目目之则无所不言,恶其目无所不见也。

若以其耳耳之则无所不闻,恶其耳无所不聪也。

若使其口口之则无所不言,恶其口无所不味也。

恶去彼取此者乎?若且彼取此,此将焉往而不可也!人之爱其亲者,甚于爱其目;爱其亲者,甚于爱其耳;爱其亲者,甚于爱其口。

乡人以爱其亲若此,然而其父母犹不能服己,且不能顾。

何者?色难,言难也。

”孟子在《告子上》这篇文章中说:“外貌难以伪装,言语难以遮掩。

外貌虽然容易看清楚,但很难辨别;言语虽然容易理解,但很难付诸行动。

言语之所以难以遵守,是因为外貌的吸引力无法逃避;如果人们用眼睛来看事物,那么就会无所不言,因为眼睛无所不见。

如果人们用耳朵来聆听事物,那么就会无所不闻,因为耳朵无所不聪。

如果人们使唤自己的嘴巴,那么就会无所不言,因为嘴巴无所不味。

喜欢离开目前而追求别的目标吗?如果他们离开目前追求别的,这个目前还能去哪儿呢?人们疼爱自己的亲人,比疼爱自己的眼睛要深,比疼爱自己的耳朵要深,比疼爱自己的嘴巴要深。

尽管乡人们对自己的亲人如此深爱,但他们的父母仍然不能服人,也不能顾忌别人。

为什么呢?因为外貌难以伪装,言语难以遮掩。

”这一章节中,孟子指出了人们容易被外貌所迷惑的现象。

他认为外貌如同一个人的门面,容易被人所注意,而真实的内在却往往被忽视。

言语则是表达内在思想的工具,但想法落实到行动上却十分困难。

孟子强调,与父母间的亲情应该远胜过对外貌、言语的追求。

尽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但子女们却常常不能体会到并回报这份爱,而是因追求外貌和言语上的享受而背离了父母的期望。

这一章节凸显了孟子对人性的思考,主张人们应该重视内在的修养与涵养,而不仅仅追求外在形象的美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三章》重点句子翻译习题【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目录: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富贵不能淫》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二、《富贵不能淫》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
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