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06—2012年高考文言文真题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2006—2012年高考文言文真题分析
一、总体情况
从安徽省近7年的高考情况来说,文言文选材主要体现两大特点:第一,人物传记类作品是考查重点,近三年尤为明显,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真题考查的都是人物传记,其余三年所选材料是散文类。

第二,所选作品大多来自明清时期,2012年选取的是清·刘大櫆《松江府通判许君传》、2011选取的是清·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2009年选取的是明·杨士奇《游东山记》、2007年选取的是明·许獬《古砚说》,另外三年的考题主要选自魏晋南北朝至宋朝,2010年节选的是成书于唐代的《周书》、2008年节选的是成书于北宋的《新唐书》、2006年节选的是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

二、文言实词考题
新大纲中列出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其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别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是考试的重中之重。

复习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

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通过对近七年的高考真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所考的文言实词大多在教材中已经出现过,当然也有少部分没有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做题时,大致可以采用以下六种方法来推断词义:
1、课文求义法
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如2012年高考文言文第一题的A、B、D 三个选项所考的词语分别出现在《陈情表》《兰亭集序》《鸿门宴》中。

2、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如:2012年高考文言文第一题的C选项所考的“委”可以联系成语“委命下吏”分析,2007年高考文言文第一题的C选项所考的“效”可以联系成语“东施效颦”分析。

3、结构求义法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如: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

“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

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

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

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如: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

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

5、形训求义法
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的剖析释义。

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也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

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的。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6、音训求义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

后人便称之为通假。

例如早晨的“早”,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写成“蚤”。

“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

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
①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

②声母相同(双声通假)。

如“亡”通“无”,“胡”通“何”。

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

如“信”通“伸”。

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

这里,再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受”通“授”,义为“给予”。

②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孰”通“熟”,义为“仔细”。

③(陈涉)趣赵兵亟入关。

(《史记·陈涉世家)对“趣”字按其字面无法解释,如联系下文的“亟”(意同“急”),前后参照,可推知“趣”通“促”,意为“催促”。

三、文言虚词
所谓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弄清虚词的词性、语法作用、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

考纲中列出了18个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义。

一共考到了14个文言虚词,其中有些虚词出现频率较高。

具体统计情况如下:
针对高考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积累文言虚词用法的基础上,在平时训练中可采取以下方法推断词义。

1、对照比较法。

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蚓无爪牙之利。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如: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
“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6、对句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

四、分析综合
五、翻译句子
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高考试卷要求直译,所以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就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在难于直译时,辅以意译。

这一点在平时训练中尤应注意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

翻译的口诀是:古文翻译,有其顺序。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句不离段,词不离句。

难解句子,前后联系。

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省略句子,适当补齐。

遇有倒装,调整词序。

专有名词,不必翻译。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

实词活用,考查全句。

增删留变,合情合理。

如无标点,审慎断句。

对照原文,力求直译。

直译不便,酌情意译。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翻译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
“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