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人伦中的朋友伦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人伦中的朋友伦理
来源:本站作者:编辑04 时间:2008-07-26 浏览:2次【打印论文】【收藏论文】
摘要:在儒家五伦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是家族伦理,朋友是社会伦理。朋友在五伦中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它一方面处于辅助地位,有势轻、
亲疏、名小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是“纲纪人伦”之根基。朋友一伦在五伦中的特
殊地位,是由它的特殊性决定的。它的特殊性表现在选择性、平等性、责善辅仁、
主诚信等方面。朋友一伦的特殊性,决定了朋而成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儒家学
者因对朋而成党的高度警觉,所以他们不仅对朋友一伦持着一种相当微妙敏感的
态度,而且还试图将之家族化,将之界定为“责善辅仁”之修身伦理。关
键词:五伦;朋友;责善辅仁;朋党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003-854X(2007)12-0106-04 儒家学者将人伦关系分为君臣、
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关于前四伦,古今学者,皆有详尽的阐释。惟独
朋友一伦,古代儒家学者往往语焉不详。现当代学者对之也多持存而不论的态度。
本文通过对早期儒家学者于友道之界定的考察,分析朋友一伦在儒家伦理中的特
殊地位,探讨朋友伦理的特殊性。并进而对儒家学者于朋友伦理所持的态度和所
作的界定,作出合理的阐释。一儒家学者将人伦关系分为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其实,若以人类群体的产生方式为依据,
人际五伦可分为“天属”关系(父子、兄弟)和“人合”关系(君臣、夫妇、朋友)
两类;若以血缘亲疏为依据。又可分为家族伦理(父子、兄弟、夫妇)和社会伦理
(朋友、君臣)两类。实际上,君臣一伦也有家族伦理的特点,因为在中国古代,
国家的中心是家,国家是一系列家族的集合体,是家族的推广。国家的统治方法
是以孝治天下,即以治家之法治天下,以管理家政的方法管理民政,忠孝可以互
通互释,君臣关系也就可以解释成父子关系。像将君臣关系家族化一样,
古代儒家也曾企图将朋友关系家族化,其以兄弟诠释朋友,就体现了古代学者在
这方面的努力。孔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表现了这样的意识。但是,
这种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人们往往以兄弟称朋友(这是中国特有
的),但它并没有完全像君臣关系那样家族化。因为它缺乏君臣伦理家族化的权
力支撑和制度保证。所以,它始终游离在家族伦理之外,成为五伦中有特殊意义
的一种人伦关系。朋友一伦在五伦中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如它被置
于五伦之未,大概就含有与前四伦不伦不类的意思;又如古人往往将前四伦并举,
而忽略朋友一伦。大致也是这个意思。故明人钟惺在《策问》一文中发出这样的
疑问:“人与相与也,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中,亦何尝无朋友哉!然必专
立朋友之名与数者而五,何也?”这说明朋友一伦在儒家五伦中,不仅处于特殊
的地位,还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或者说,是处于一个相对敏感的位置。儒
家学者对朋友伦理是持着一种相当微妙而复杂的态度。他们也认识到朋友伦理的
重要性,,如《诗经·小雅·常棣》云;“虽有兄弟,不如友生。”看到朋友伦
理在兄弟伦理之外存在的重要性,还认为兄弟不如朋友。扬雄《法言·修身》说;
“或曰:君子自守,奚其交?曰:天地交,万物生;人道交,功勋成;奚其守!”
曹丕《典论》说;“夫阴阳交,万物成;君臣交,邦国治;士庶交,德业兴,同
忧乐,共富贵。而友道备矣。易日:上下交而其志同。由是观之,交乃有伦之本
务,王道之大义,非特士友之志也。”宋明学者于友道之重要性亦有明确的认识,
如《性理会通·人伦》说:“必欲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交尽其道而无悖焉,非有朋友以责其善、辅其仁,其孰能使之然哉!故朋友之于人伦,其势若轻而所系为甚重,其分若疏而所关为至亲,其名若小而所职为甚大。此古之人修道立教所以必重于此,而不敢忽焉者也。”叉说:“夫人伦有五而其理则一,朋友者又所藉以维持是理而不使悖焉者也。”其引勉斋黄氏亦说:“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一失其序,则天典不立矣。朋友道绝,则此四者虽欲各居其分,不可得也……。然则朋友者,列于人伦而又所以纲纪人伦者也。” 朋友一伦的重要作用。是由它的修身养性功能决定的。众所周知,儒家修务之步骤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如果说前四伦的功能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末,朋友一伦的功能则是修身养性。考察早期儒家学者对友道的界定,就可明白这一点。二早期儒家学者对友道的界定,皆着眼于道德学问的修为方面,甚至是局限于同门生徒间互相保有、佑助的意义上。如《论语·学而》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同门曰朋。”邢《疏》引郑玄注《大司徒》曰:“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总之,“朋”是指同门生徒;“朋友”即指同门生徒间的志同道合者。故邢《疏》解释上引《论语·学而》句云:“学业稍成,能招朋友,有同门之朋从远方来,与己讲习,不亦乐乎!”再说“友”字,上古“孝友”成词,如西周《史墙盘》铭文云:“惟辟孝友。”《历鼎》铭文云:“孝友惟井。”《诗经·小雅·六月》亦云:“张仲孝友。”何谓“孝友”?《毛传》解释说:“善父母为孝,善兄弟日友。”即“友”之初义当是兄弟间互相佑助的意思(按:此正是后来学者以兄弟释朋友的词义依据)。友者,有也,佑也,助也。故古代学者多以“有”释“友”,如《荀子·大略》云:“友者,所以相有也。”《自虎通德论-三纲六纪》云:“友者,有也。”友、有、佑三词,古代声近义通。因此,所谓“朋友”,其本义当是同门生徒间互相保有、佑助的意思,此即《毛传》“风雨相感,朋友相须”之谓也。同门生徒间互相佑助,包括物质财富和道德学问两方面。就物质财富言,古人认为朋友间当有“通财之义”,如《论语·乡党》云:“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即以财物佑助朋友办丧事。又云:“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日:“不拜者,有通财之义。”《论语·公冶长》载子路目:“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白虎通德论·三纲六纪》说朋友相处,“货财通而不计,共忧患而相救,生不属,死不托”。又说:“朋友之际,五常之道,有通财之义,振穷教急之意。” 同门生徒间互相佑助,主要还是体现在学问道德上。如早期儒家讲友道,多集中在同门生徒间的责善、辅仁和直谅多闻的道德学问的修养上。如《论语》开篇讲“有朋自远方来”,依邢《疏》之解释,就是指同门生徒间讲习学问的乐趣。《易·兑卦》象日:“君子以朋友讲习。”《论语·子路》载孔子说:“朋友切切偲偲。”何晏《集解》引马融说:“切切偲偲。相切责之貌。”邢《疏》亦说:“朋友以道义切蹉琢磨,故施于朋友也一”这与《孟子·离娄下》。责善,朋友之道也”的说法是完全吻合的。《诗经·小摘要:在儒家五伦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是家族伦理,朋友是社会伦理。朋友在五伦中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它一方面处于辅助地位,有势轻、亲疏、名小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是“纲纪人伦”之根基。朋友一伦在五伦中的特殊地位,是由它的特殊性决定的。它的特殊性表现在选择性、平等性、责善辅仁、主诚信等方面。朋友一伦的特殊性,决定了朋而成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儒家学者因对朋而成党的高度警觉,所以他们不仅对朋友一伦持着一种相当微妙敏感的态度,而且还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