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设计参考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设计参考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设计参考教案主题:了解民间风俗,传承文化精髓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民间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通过学习民间风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学内容:1.介绍我国的民间风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分析民间风俗的起源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民间风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通过欣赏民间艺术,如剪纸、春联、京剧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风俗,传承文化精髓。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民间风俗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民间风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民间风俗,如家乡的特色节日、习俗等。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教师详细讲解我国的民间风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了解民间风俗的起源和意义。

2.分析民间风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让学生认识到民间风俗的重要性。

三、欣赏民间艺术(10分钟)1.教师展示剪纸、春联、京剧等民间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民间艺术的魅力。

2.学生分享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剪纸、做春联、学京剧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风俗。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传承文化精髓。

五、课堂小结(5分钟)2.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激发对民间风俗的热爱。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学生收集家乡的民间风俗资料,了解家乡的特色节日和习俗。

2.结合课堂所学,创作一幅民间艺术作品,如剪纸、春联等。

教学评价:1.学生对民间风俗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2.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3.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传承文化精髓的表现。

注意事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民间风俗的魅力。

民风民俗教案

民风民俗教案

民风民俗教案民风民俗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风民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民风民俗教案1活动目标:1、通过感知欣赏民族风俗,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喜欢的民族风俗。

3、萌发幼儿对不同民族风俗的喜爱。

4、让幼儿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都是中国人。

5、培养幼儿热爱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准备:民族风俗资料、《好大一个家》书本等。

活动过程:1、感知欣赏:(1)、幼儿选择观看幻灯片、图书。

(2)、幼儿交流看到不同民族的风俗。

2、讨论交流:(1)、你喜欢哪个少数民族?为什么?(2)、自由交流不同风俗的特点。

(3)、个别交流3、情感迁移:长大了你想到什么地方去看看?民风民俗教案2活动目标1、理解的情节和内容,了解中国春节各种风俗的由来。

2、认读字、词“年,春节”。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春节各种风俗的由来。

难点:了解春节各种风俗的由来。

大多数孩子只知道过年的时候有新衣服穿,长辈们会给自己压岁钱,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活动准备自制小对联、年兽的挂图、汉字卡活动过程1、导入:师:小朋友们,寒假我们在家过年的时候有没有见过这个呀?(出示小对联)幼:……师:这个就叫做“对联”,过年的时候我们除了在家门前贴这个对联,还会放鞭炮、烟花。

快!现在老师要讲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家门前贴对联,放鞭炮。

幼:……2、听故事:师:在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专门靠吃人填饱肚子,而且特别喜欢吃不听话的小朋友。

幼:哇!那怪兽长什么样子?(我们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听有关怪兽的故事)师:这只怪兽长得跟狮子很像(出示年兽的挂图),但是它比大象还要大,爪子也长得很长很长。

分享课民风民俗教案

分享课民风民俗教案

分享课民风民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民俗的概念和特点。

2. 分享我国各民族的特色民俗风情。

3. 探讨民俗对于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感受民俗的魅力。

2.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民俗对于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民俗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民俗为例,让学生感受民俗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民俗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相关民俗资料,如家庭、社区、民族的特色民俗风情。

3. 教学场地布置,设置展示区,方便学生展示和分享。

【章节一:民俗的概念与特点】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民俗的概念。

2. 讲解:详细介绍民俗的特点,如传承性、地域性、群体性等。

3. 案例分析:以具体民俗为例,分析民俗的特点。

【章节二:我国各民族的特色民俗风情】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

2. 讲解:详细介绍各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如春节、端午节、藏历新年等。

3. 分享与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族民俗风情,讨论民俗风情的魅力所在。

【章节三: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讲解:详细阐述民俗对于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民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章节四:民俗的传承与保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民俗的传承与保护。

2. 讲解:介绍民俗传承与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活动,亲身体验民俗的魅力。

【章节五: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中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而这些文化也被各地的教师们融入到了教学中。

在教学中融入民族民俗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可以使学生们更加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增强他们身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

以下是几个民族民俗的教案,希望能对相关教师有所帮助。

一、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节日之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

结合历史课程学习,可以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与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

同时,在语文课程中可以教授有关的古诗词,让学生们感受文化的浸润与熏陶。

二、春节春节是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比如贴春联、压神龙、闹新春等。

在语文课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学习《年》等相关春节文化经典。

在数学课程中,可以教授填年画、猜谜语等与春节有关的益智游戏。

在艺术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春节的相关工艺品来体验春节的氛围和传统文化。

三、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品尝各式佳肴。

在语文课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学习中秋节的起源、发展以及与月亮有关的诗词。

在数学课程中,可以教授各种与月亮有关的数学题目和脑筋急转弯。

在美术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有关中秋节的主题作品,加深他们对这个节日的认识。

四、腊八节腊八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它的早期名称为“腊会”,是在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庆祝的。

在腊八节这一天,人们会吃腊八粥、炖菜、喝腊八酒。

在语文课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学习有关腊八节的民间传说和各种与腊八节相关的诗词歌赋。

在美术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有关腊八节的主题作品,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五、五四青年节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中国爱国人士的爱国活动而设立的节日。

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人们会纪念李大钊、陈独秀等伟大的爱国者以及中国近代史上其他的先烈。

民俗文化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民俗文化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道德和审美观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俗文化正逐渐消失。

为了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部分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熟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内容1. 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民俗文化概述- 第二课时:节日民俗文化- 第三课时:民间艺术民俗文化- 第四课时:民间信仰民俗文化- 第五课时:民俗文化实践体验2. 具体内容:- 民俗文化概述:介绍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特点等。

- 节日民俗文化: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例,讲解其起源、习俗和意义。

- 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介绍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讲解其技艺特点和文化内涵。

- 民间信仰民俗文化:讲解民间信仰的起源、形式和影响。

- 民俗文化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播放民俗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 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民俗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3. 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

4. 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撑。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第一章:民俗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的定义和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民俗的重要性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的特点与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俗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民俗的含义。

主体讲解:讲解民俗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分享心得。

第二章:民间信仰与宗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与区别。

使学生认识到民间信仰与宗教在我国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与分类民间信仰与宗教在我国的特点与影响讲授法:讲解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间信仰与宗教现象,加深学生理解。

2.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含义。

主体讲解:讲解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民间信仰与宗教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三章:传统节日习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使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习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与传承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对比法:分析不同节日的习俗,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理解。

3.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统节日的含义。

主体讲解:讲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对比分析:分析不同节日的习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章:民间艺术与技艺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种类和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与技艺在民俗文化中的价值。

4.2 教学内容: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种类与特点民间艺术与技艺在民俗文化中的价值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种类、特点和价值。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定义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民风民俗的定义和特点。

民风民俗的作用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风民俗的定义和特点。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民风民俗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民间习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民间习俗的来源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民间习俗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2 教学内容民间习俗的分类和特点。

各种民间习俗的来源和意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习俗的分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种民间习俗的来源和意义。

第三章:民间艺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民间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3.2 教学内容民间艺术的分类和特点。

各种民间艺术的形式和技巧。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艺术的分类和特点。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创作民间艺术作品。

第四章:民间传说与故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传说的定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想象力。

4.2 教学内容民间传说的定义和特点。

著名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传说的定义和特点。

讲述法:讲述著名民间传说和故事。

第五章:民间游戏与娱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民间游戏的规则和玩法。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5.2 教学内容民间游戏的分类和特点。

各种民间游戏的规则和玩法。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游戏的分类和特点。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民间游戏。

第六章:民族服饰与配饰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6.2 教学内容各个民族的服饰特点及象征意义。

民族配饰的种类及其文化背景。

6.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法:展示不同民族的服饰和配饰。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服饰文化的差异和共性。

第七章:民族饮食文化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肴。

民俗风情教案教学设计模板

民俗风情教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家乡、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民俗风情的内涵和特点。

2. 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 学会欣赏民俗风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

2. 如何让学生在欣赏民俗风情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民俗风情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

2. 学生准备收集家乡的民俗风情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家乡的民俗风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我国的民俗风情,它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二、自主学习1. 教师分发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民俗风情的内涵和特点。

2. 学生阅读完毕,教师提问:“大家了解了哪些民俗风情?它们有什么特点?”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点评。

三、合作探究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家乡的民俗风情进行研究。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

3. 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四、欣赏民俗风情1. 教师播放一段民俗风情的视频,让学生欣赏。

2. 学生观看后,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这段视频中的民俗风情有什么特点?”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俗风情的重要性。

2. 学生谈谈自己在欣赏民俗风情过程中的感受,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表现。

2. 知识掌握程度:检查学生对民俗风情内涵和特点的理解。

3. 审美情趣:观察学生在欣赏民俗风情过程中的感受和表现。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民俗材料的能力。

1.2.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热爱,增强民族凝聚力。

第二章:民俗的概述2.1 民俗的定义使学生了解民俗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民俗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传承性、集体性的文化现象。

2.2 民俗的特点使学生掌握民俗的特点,包括传承性、地域性、集体性、季节性等。

2.3 民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民俗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社会稳定和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民俗的分类3.1 生产民俗使学生了解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民俗,如播种、收获、祭祀等。

3.2 生活民俗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民俗,如饮食、服饰、住宅等。

3.3 传统节日民俗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3.4 民间信仰民俗使学生了解民间信仰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种信仰活动,如道教、佛教、萨满教等。

第四章:民俗的传承与变迁4.1 民俗的传承使学生了解民俗传承的方式,如口头传承、书面传承、实践传承等。

4.2 民俗的变迁使学生认识到民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变迁。

4.3 现代民俗传承与保护使学生了解在现代社会,如何通过教育、法律、政策等手段传承和保护民俗。

第五章: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5.1 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民俗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域特色对民俗的影响。

5.2 民俗文化的地域融合使学生了解随着人员流动、交流等,民俗文化会在不同地区间产生融合。

5.3 地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学生了解如何保护和传承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第六章:民俗活动与传统艺术6.1 民俗活动的类型使学生了解民俗活动的多样性,包括民间舞蹈、戏剧、竞技等。

民风民俗小学美术教案

民风民俗小学美术教案

民风民俗小学美术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民风民俗——小学美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民风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在美术创作中的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民风民俗的概念和特点。

2. 中国各地的主要民风民俗及其代表性形式。

3. 民风民俗在美术创作中的表现方式。

教学步骤:第一课:了解民风民俗的概念和特点1.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中国的民风民俗活动。

2. 导入:与学生共同探讨民风民俗的概念和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其重要性和意义。

第二课:探索中国各地的主要民风民俗1. 分组研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地方的主要民风民俗活动,并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分享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研究的民风民俗活动,并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

第三课:民风民俗在美术创作中的表现方式1. 观察分析:展示一些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表现方式和技巧。

2.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民风民俗活动,进行美术创作。

可以选择绘画、手工制作、剪纸等形式,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

第四课:作品展示和分享1. 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或学校的展示区域,并准备相应的说明和介绍。

2. 分享:学生依次向全班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可以进行互动和交流。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创作作品的质量和创新程度。

3. 学生对民风民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 与民风民俗相关的书籍、杂志或网页资料。

3. 美术创作所需的绘画、手工制作工具和材料。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俗文化展览或活动。

2. 邀请当地的民俗艺术家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或示范。

3.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民俗文化传承活动,如舞龙舞狮表演、传统手工制作等。

民风民俗的实践教学教案(3篇)

民风民俗的实践教学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2.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风民俗。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民风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各地民风民俗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

2. 学生准备: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民风民俗的主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各地民风民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民俗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1. 教师讲解我国各地的民风民俗,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民风民俗主题,如:春节、端午节等。

3.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所选主题的民风民俗。

三、实践活动1. 学生根据所选主题,设计一个实践活动,如:制作灯笼、包粽子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教师点评。

2. 学生互评,总结活动中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民风民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1. 教师讲解民风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春节的寓意、端午节的起源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民风民俗主题,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

三、实践活动1. 学生根据所选主题,设计一个实践活动,如:撰写一篇关于民风民俗的短文、制作一个民风民俗的手抄报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教师点评。

2. 学生互评,总结活动中的收获。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风民俗,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2. 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实用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实用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实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学四年级《民风民俗》单元,具体涉及教材第三章节《丰富多彩的民俗》。

详细内容包括:民间传统节日、民间风俗习惯以及民间艺术。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间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重点:掌握民间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如民间艺术品)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民间艺术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讲解:(1)讲解民间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节日习俗。

(2)讲解民间风俗习惯,如婚礼、丧葬等,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特点。

(3)讲解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等,让学生欣赏和了解民间艺术的魅力。

4. 实践:(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了解的民间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

(2)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3)互动: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一道关于民间艺术的例题,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民间艺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民间节日或风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丰富多彩的民俗2. 内容:(1)民间传统节日(2)民间风俗习惯(3)民间艺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我最喜欢的民间艺术”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问题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1)开展“民间艺术进课堂”活动,邀请民间艺术家现场展示。

民风民俗教案设计

民风民俗教案设计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一、导入从大家的脸上老师读出了你们的好学与自信,相信我们这节课的阅读会是愉快的。

(元宵节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师:这就是我们家乡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其实,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民风民俗》单元,一起来感受更多的民风民俗。

二、出示目标1、阅读《腊八粥》《难忘的泼水节》《火把节》三篇文章。

2、了解各民族习俗,知道每一种习俗都蕴含着当地人的故事和智慧。

3、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习俗的习惯。

三、自读互助自读60页的“随文链接”,来看看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你有什么发现。

(每一种习俗,每一个热闹的活动场面,都寄托着幸福、团圆、企盼、祝福等一切美好的心愿)孩子们,既然民俗都有这一共同点,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用慧眼来发现吧,看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篇课文,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的。

四、合作交流1、朗读课文《腊八粥》,了解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是如何体现八儿对腊八粥的喜欢与向往的。

(阅读提示)引读:锅里的粥冒着香气,八儿闻了又闻,真是着急,于是粘着妈妈说:(1)“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妈妈说:“要到夜里!”(2)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听到锅里腊八粥的咕嘟声,八儿的肚子咕噜起来。

(3)“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八儿默默地等待着,可心里一直在惦记锅里那香喷喷的腊八粥。

(4)“妈,妈,等我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5)“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虽然吃不到,但八儿也舍不得离开锅台半步,不时地仰仰脖子说:(6)“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大家读得真好,老师都闻到了浓浓的粥香味。

作者就是抓住了语言描写向我们传递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与企盼。

腊八粥是我们汉族腊八节的习俗,接下来,让我们将镜头拉远,一起聚焦少数民族的习俗。

《民俗民风》的教案范文

《民俗民风》的教案范文

《民俗民风》的教案范文第一章:民俗民风的定义与重要性1.1 了解民俗民风的定义1.2 探讨民俗民风的重要性1.3 分析民俗民风与文化的关系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习俗2.1 春节的习俗与意义2.2 端午节的习俗与意义2.3 中秋节的习俗与意义2.4 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意义第三章:中国传统民俗活动3.1 庙会的起源与活动内容3.2 舞狮舞龙的起源与表演形式3.3 地方戏曲的表演形式与特点3.4 民间艺术的种类与特点第四章:民俗民风与地域文化4.1 北方地区的民俗民风特点4.2 南方地区的民俗民风特点4.3 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特点4.4 地域文化对民俗民风的影响第五章:民俗民风的传承与保护5.1 了解民俗民风的传承方式5.2 探讨民俗民风保护的意义5.3 分析当前民俗民风传承与保护的问题5.4 提出建议与措施,促进民俗民风的传承与保护第六章:民俗民风与民间信仰6.1 了解民间信仰的定义与特点6.2 探讨民俗民风与民间信仰的关系6.3 分析民间信仰在民俗民风中的体现6.4 举例说明民间信仰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第七章:民俗民风与传统习俗7.1 了解传统习俗的定义与特点7.2 探讨民俗民风与传统习俗的关系7.3 分析传统习俗在民俗民风中的体现7.4 举例说明传统习俗对现代生活的影响第八章:民俗民风与民间艺术8.1 了解民间艺术的定义与特点8.2 探讨民俗民风与民间艺术的关系8.3 分析民间艺术在民俗民风中的体现8.4 举例说明民间艺术对文化多样性的贡献第九章:民俗民风与国际交流9.1 了解民俗民风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9.2 探讨民俗民风如何促进国际友好关系9.3 分析民俗民风在国际交流中的体现9.4 举例说明民俗民风在国际交流中的实际案例第十章:民俗民风在未来社会的意义10.1 了解民俗民风在未来社会的重要性10.2 探讨民俗民风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10.3 分析民俗民风在未来社会中的潜在影响10.4 提出建议与措施,促进民俗民风在未来社会的发展第十一章:民俗民风与经济生活11.1 了解民俗民风与经济生活的关系11.2 探讨民俗民风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11.3 分析民俗民风对旅游产业的影响11.4 举例说明民俗民风在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第十二章:民俗民风与社会和谐12.1 了解民俗民风与社会和谐的关系12.2 探讨民俗民风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12.3 分析民俗民风对社会矛盾的缓解作用12.4 举例说明民俗民风在社会和谐中的实际案例第十三章:民俗民风与青少年教育13.1 了解民俗民风与青少年教育的关系13.2 探讨民俗民风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13.3 分析民俗民风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13.4 举例说明民俗民风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实际案例第十四章:民俗民风与媒体传播14.1 了解民俗民风与媒体传播的关系14.2 探讨民俗民风在媒体传播中的作用14.3 分析民俗民风在媒体传播中的挑战与机遇14.4 举例说明民俗民风在媒体传播中的实际案例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回顾整个教案的主要内容15.2 总结民俗民风的重要性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15.3 展望民俗民风未来的发展趋势15.4 提出建议与措施,促进民俗民风的传承与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民俗民风的定义及其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民风民俗教案

民风民俗教案

民风民俗教案引言:民风民俗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

了解和研究民风民俗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结合课程实际,以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民风民俗,从而增强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一、民风民俗的概念和意义1.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观察和感受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表演和民俗活动,引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兴趣。

2. 与学生一起讨论,总结民风民俗的定义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

二、中国的传统节日1. 通过故事、图片等多种表达形式,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和习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邀请当地社区的老人、有文化修养的父母等到校分享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体验,并与学生一起制作传统节日的特色食品或手工艺品。

三、地方特色民俗1. 选取学生所在地区或附近地区的民俗活动,如庙会、婚俗、民间歌舞等。

通过地方特色民俗的介绍和展示,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自己所处地区的独特文化氛围。

2.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等了解更多的民俗知识和历史背景,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四、与民风民俗有关的文学作品和艺术表演1. 引导学生阅读与民风民俗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春园景点、《西游记》中的水陆大会等,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民俗风情。

2. 邀请艺术家、戏曲演员等到校进行艺术表演或讲座,向学生展示和讲解中国传统演艺形式中所体现的民俗元素。

五、民风民俗与现代社会1. 分析和讨论现代社会中的消失或演变的民风民俗,如婚俗、饮食习俗等。

引导学生反思现代社会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提出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2. 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保护和推广中,如参加合唱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等。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深入了解和体验民风民俗,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民风民俗优质教案(实用

小学民风民俗优质教案(实用

小学民风民俗优质教案(实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学《社会与文化》教材第四单元《民风民俗》的第三章《节日习俗》和第四章《民间艺术》。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我国各个民族的节日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认识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皮影等,并探讨它们的历史与现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国各个民族的重要节日及其习俗,增进对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

3. 通过学习民风民俗,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各个民族节日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掌握民间艺术的基本技巧。

重点:熟记我国各个民族的节日及其习俗;学会欣赏和创作简单的民间艺术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剪纸材料、泥塑材料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各个民族欢度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风民俗,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三章《节日习俗》和第四章《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

(1)节日习俗:介绍我国各个民族的代表性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讲解节日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2)民间艺术:展示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皮影等,讲解它们的历史与现状。

3. 实践活动:(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各个民族的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分享自己的见解。

(2)剪纸体验: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剪纸作品,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中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民风民俗2. 内容:(1)节日习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2)民间艺术:剪纸、泥塑、皮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我国三个民族的节日习俗,并简要介绍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2)选择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创作一幅简单的作品。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特色,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各地的传统节日习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各地的传统美食习俗:四川火锅、广东早茶、东北烧烤等。

3. 各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北京四合院、云南丽江古城、福建土楼等。

4. 各地的传统艺术形式:京剧、昆曲、地方的民间舞蹈等。

5. 各地的风土人情:礼仪、婚丧嫁娶、习俗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各地民风民俗的特点。

2.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差异。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

2. 准备教学PPT,展示各地民风民俗的特色。

3. 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和场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各地民风民俗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民风民俗的认同感和尊重程度。

3.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

4. 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建议。

六、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我国各地民风民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2. 案例分析:分别介绍各地的传统节日习俗、美食习俗、建筑风格、艺术形式和风土人情,让学生了解其特点。

3.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引导学生发现差异。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各地民风民俗的认识和感受。

5. 角色扮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风民俗,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地体验。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性。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各地的传统节日习俗。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家乡的民俗风情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民俗风情,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调查、访问、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活动内容:1. 家乡的民俗风情概述2. 民俗风情的具体表现形式(如节日习俗、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3. 走访家乡的民俗风情(采访长辈、实地考察等)4. 整理调查结果,进行分享交流5. 创作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的绘画、手抄报等四、活动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对家乡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讲解:详细介绍家乡的民俗风情,引导学生了解民俗风情的具体表现形式。

3. 实践:分组进行走访调查,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家乡的民俗风情。

4. 总结:整理调查结果,进行分享交流,让学生深入理解民俗风情。

5. 创作:根据调查结果和个人感悟,创作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的绘画、手抄报等作品。

6. 展示:将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欣赏、学习和交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3. 学生创作的作品质量及其对民俗风情的表达。

六、活动准备:1. 收集有关家乡民俗风情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准备调查表、访问提纲等相关工具。

3. 安排走访行程,联系采访对象。

4. 准备展示用的道具、背景音乐等。

七、活动注意事项:1. 注意学生的安全,特别是在走访过程中。

2. 引导学生尊重采访对象,礼貌访问。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八、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有关家乡民俗风情的资料。

2. 调查表、访问提纲等工具。

3. 绘画、手抄报等展示作品。

4. 访问对象的相关信息。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不足,为下次活动提供参考。

2. 反思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民风民俗教案设计幼儿园

民风民俗教案设计幼儿园

民风民俗教案设计幼儿园一、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了解并尊重中国民俗文化;2.提高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3.培养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民俗节日: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2.民俗习惯:新年祭扫、月饼制作、踩秋千、包粽子等;3.民俗活动:舞龙舞狮、打陀螺、耍大刀等。

三、教学重点1.了解民俗文化的重要性;2.掌握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3.能够参与和体验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和讲解;2.观察和体验;3.小组讨论和合作。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认识民俗节日1.以春节为例,教师先介绍春节的意义和由来;2.向孩子们展示春节的各种民俗活动(如舞狮、放鞭炮、贴春联等);3.孩子们分组讨论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并汇报给全班。

第二节:学习民俗习惯1.以包粽子为例,向孩子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2.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如何包粽子,让孩子们跟着操作;3.孩子们分组,一起制作自己的粽子,并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受。

第三节:体验民俗活动1.以打陀螺为例,向孩子们介绍陀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教师给孩子们展示如何打陀螺,让孩子们跟着操作;3.孩子们分组,一起比拼谁能打得最好,并交流彼此的心得和体会。

六、教学评估1.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2.孩子们参与操作和讨论的积极程度;3.孩子们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和交流情况。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并尊重中国民俗文化,提高了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并培养了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但是,在教学中也发现孩子们对一些民俗文化的知识和活动并不熟悉,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的知识和活动的介绍和体验。

中班民风民俗课程设计

中班民风民俗课程设计

中班民风民俗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中班学生了解和体验我国的民风民俗,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1.知识目标: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特色民俗,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的习俗等;理解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民俗现象;能够通过语言、绘画等方式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民俗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我国民俗的概述,包括民俗的定义、特点、分类等;2.各地特色民俗的介绍,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的习俗等;3.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学生的民俗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民俗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对民俗的基本概念、各地民俗的特点等进行讲解;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探讨民俗现象,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民俗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俗的文化内涵;4.实验法:学生通过参与民俗活动,亲身体验和感受民俗的魅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中班民风民俗课程教材》;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民俗研究书籍,供学生深入阅读和研究;3.多媒体资料: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各地民俗的特色和魅力;4.实验设备:如绘画工具、表演道具等,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相关的民俗研究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分析和整理,评估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测试学生对民俗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4.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民俗体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表现和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从大家的脸上老师读出了你们的好学与自信,相信我们这节课的阅读会是愉快的。

(元宵节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师:这就是我们家乡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其实,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民风民俗》单元,一起来感受更多的民风民俗。

二、出示目标
1、阅读《腊八粥》《难忘的泼水节》《火把节》三篇文章。

2、了解各民族习俗,知道每一种习俗都蕴含着当地人的故事和智慧。

3、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习俗的习惯。

三、自读互助
自读60页的“随文链接”,来看看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你有什么发现。

(每一种习俗,每一个热闹的活动场面,都寄托着幸福、团圆、企盼、祝福等一切美好的心愿)
孩子们,既然民俗都有这一共同点,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用慧眼来发现吧,看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篇课文,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的。

四、合作交流
1、朗读课文《腊八粥》,了解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是如何体现八儿对腊八粥的喜欢与向往的。

(阅读提示)
引读:
锅里的粥冒着香气,八儿闻了又闻,真是着急,于是粘着妈妈说:(1)“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妈妈说:“要到夜里!”
(2)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听到锅里腊八粥的咕嘟声,八儿的肚子咕噜起来。

(3)“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八儿默默地等待着,可心里一直在惦记锅里那香喷喷的腊八粥。

(4)“妈,妈,等我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5)“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虽然吃不到,但八儿也舍不得离开锅台半步,不时地仰仰脖子说:(6)“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
大家读得真好,老师都闻到了浓浓的粥香味。

作者就是抓住了语言描写向我们传递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与企盼。

腊八粥是我们汉族腊八节的习俗,接下来,让我们将镜头拉远,一起聚焦少数民族的习俗。

2、自读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和《火把节》,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向我们传达他们的美好心愿与祝福的。

(阅读提示)
(1)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狂欢场面(课件播放)看了图片,你体会到了什么(热闹、喜庆、快乐)。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活动美美地读一读。

《难忘的泼水节》相关句段
师总结:孩子们,大家的读,老师感受到了,国家领导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相互享受这被泼水、被祝福的快乐,让我们也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各民族的习俗,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火把节》相关句段
师总结:水带给人类吉祥、平安和祝福。

火也一样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你从《火把节》这篇课文中还了解到哪些内容。

(3)、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填空:
火把节是大凉山彝家人的习俗,火把节历时三天三夜,人们穿上
节日的盛装,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点起火把游行,并举行斗牛、摔跤、篝火晚会等活动。

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读了课文,你一定知道“火把节”是怎么来的,说给同桌听。

是的,每一种习俗都蕴含着当地人的故事和智慧。

五、阅读提升
我的发现:
孩子们,通过三篇课文的学习,你发现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结语:
民族风俗习惯是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各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有着特殊的感情。

既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我们从小就要了解并学会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让我们祖国这个大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七、作业布置
读《随文增量阅读1+1》第四单元课文《走月亮》。

一、导入
( )从大家的脸上老师读出了你们的好学与自信,相信我们这节课的阅读会是愉快的。

(元宵节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师:这就是我们家乡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其实,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民风民俗》单元,一起来感受更多的民风民俗。

二、出示目标
三、自读互助
自读60页的“随文链接”,来看看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你有什么发现。

(每一种习俗,每一个热闹的活动场面,都寄托着幸福、团圆、企盼、祝福等一切美好的心愿)
孩子们,既然民俗都有这一共同点,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用慧眼来发现吧,看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篇课文,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的。

四、合作交流
1、朗读课文《腊八粥》,了解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是如何体现八儿对腊八粥的喜欢与向往的。

(阅读提示)
大家读得真好,老师都闻到了浓浓的粥香味。

作者就是抓住了语言描写向我们传递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与企盼。

腊八粥是我们汉族腊八节的习俗,接下来,让我们将镜头拉远,一起聚焦少数民族的习俗。

2、自读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和《火把节》,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向我们传达他们的美好心愿
与祝福的。

(阅读提示)
(1)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狂欢场面(课件播放)看了图片,你体会到了什么(热闹、喜庆、快乐)。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活动美美地读一读。

《难忘的泼水节》相关句段
师总结:孩子们,大家的读,老师感受到了,国家领导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相互享受这被泼水、被祝福的快乐,让我们也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各民族的习俗,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火把节》相关句段
师总结:水带给人类吉祥、平安和祝福。

火也一样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你从《火把节》这篇课文中还了解到哪些内容。

(3)、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填空:
读了课文,你一定知道“火把节”是怎么来的,说给同桌听。

通过一个传说,让我们知道了火把节的来历,其实每一种习俗都蕴含着当地人的故事和智慧。

五、阅读提升
六、结语:
民族风俗习惯是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各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有着特殊的感情。

既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我们从小就要了解并学会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让我们祖国这个大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七、作业布置读《随文增量阅读1+1》第四单元课文《走月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