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贡体系与明代君臣的天下观_以朝鲜王朝为中心_刘喜涛
十至十三世纪东亚“封贡—认同”体系研究——以辽金与高丽的关系为中心
十至十三世纪东亚“封贡—认同”体系研究——以辽金与高丽的关系为中心陈俊达;孙国军【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2(43)10【摘要】本文首次将十至十三世纪东亚国际体系的特点总结为“封贡—认同体系”,指出册封、朝贡、认同三要素不仅界定国际体系中的成员资格,维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册封要素中内臣化官衔由辽朝册封高丽的六个方面(阶、官、勋、爵、食邑、功臣号)减少为金朝的四个方面(阶、勋、爵、食邑),同时金朝对高丽国王仅有初封,而无加册,体现出“中国”与“外国”“内臣”与“外臣”的区别意识不断清晰。
朝贡要素上,高丽与辽金之间不仅有着翔实完备的朝贡制度,且高丽严格予以执行,使得“制度化的朝贡”在十至十三世纪的东亚北部得以成为可能。
认同要素方面,高丽对中国北方边疆民族及其政权的认同最迟在显宗二十二年(1031)发生转变。
在此之前,高丽以中原(汉族)政权为“正统”,此后高丽以辽金两朝为“正统”。
此为显宗二十一年(1030)高丽遣使北宋贡方物后“绝不通中国者四十三年”在心态上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靖宗四年(1038)制度化封贡体系得以确立的心理认同基础。
东亚制度化的封贡体系,“中国”与“外国”“内”与“外”的区分,朝鲜半岛政权对中国北方边疆民族建立的王朝由“禽兽”到“正统”观念的转变,皆可追溯至十至十三世纪。
【总页数】9页(P1-9)【作者】陈俊达;孙国军【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赤峰学院学报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6;K244【相关文献】1.东亚封贡体系确立的时间——以辽金与高丽的关系为中心2.辽朝与高丽使者往来分期探赜——兼论东亚封贡体系确立的时间3.关于辽朝遣使册封、加册及贺高丽国王生辰的新思考--兼论封贡体系下宗主国宗主权的行使4.丽辽“关系分期”“朝贡分期”与“遣使分期”辨析--东亚封贡体系形成理论研究之一5.反思"封贡体系":10至13世纪东亚国际体系的一个侧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封贡体系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然无法对整个封贡体系的复杂结构进行清晰的理 论阐释;魏志江先生有所改进, 以封贡双方是否存 “礼仪性的朝贡关系 ” 、 在政治臣属为标准提出的 ② “ 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关系 ” 的二分法, 对于认识 但却仅限于中国 封贡体系的内部结构有所裨助, 与外国之间的关系, 漏掉了封贡体系中的另一大 — —藩部 ( 属部 ) 。 正是由于封贡体系内部组 类— 成暨研究对象的界定不清导致了封贡体系在概念
2010 年第 6 期( 第 25 卷)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6 2010 ( Vol. 25 )
关于封贡体系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陈志刚
摘 要:封贡体系的概念命名、 指导理论与维系动力机制是封贡体系理论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 看似毫不
相关, 实则密不可分;看似无足轻重, 实则内在地左右着封贡体系的研究趋向 。 而国内外学界相关的认识 、 理解 恰恰混乱不清。基于封贡体系的实际组成 、 运作情形、 规律, 重新强调封贡概念, 确认华夷观在封贡体系理论框 架中的基础性地位, 凸显中原王朝封贡政策复杂变幻背后的维护以陆基国土安全为核心的诸种王朝现实利益的 政策根本, 有利于封贡体系理论研究的绳偏纠谬和深入发展 。 关键词:封贡; 华夷观; 封贡体系; 王朝现实利益 作者简介:陈志刚, 辽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沈阳 110031 )
①
②Leabharlann ③ ④ ⑤, 1986 年, 程登吉编:《 幼学琼林》 卷一《 朝廷》 长沙:岳麓书社, 第 24 —25 页。 再如, 罗大经就说到宋代皇室家谱细分为 :“考定世次枝分派别而归于本统者, 仙源积庆图、 宗藩庆系录、 类纪、 属籍、 玉牒五类 为仙源积庆图。 推其所自出、 至于 子孙而列其名位者, 为宗藩庆系录。具其官爵、 功罪、 生死及若男若女者, 为类纪。 同姓之亲而序其五服之戚疏者, 为 ” , 《 而载其历数及朝廷政令之因革者, 为玉牒。 见氏著:《 鹤林玉露 》 卷三丙编《 玉牒》 文渊阁四库 属籍。编年以纪帝系, 1983 年, 全书》 第 865 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第 279 页下—280 页上。 何良俊述及明代建文削藩引发靖难之役亦 :“至建文朝, ” 则齐黄以书生当国, 欲效贾生更制度定章程, 改易官名, 裁损宗藩, 不三年而难作。 见氏著: 《 四友斋丛 言 , 1959 年, 说》 卷一一《 史七》 北京:中华书局, 第 96 页。张瀚所述亦皆为明王朝对宗室严密防范以及宗禄支出日增严重 , 1985 年, 松窗梦语》 卷八《 宗藩纪》 北京:中华书局, 第 154 —158 页。 影响国家财政之事。见氏著:《 “信义由中, 如, 宋元祐八年宣仁太皇太后崩, 皇帝在哀册中颂扬宣仁之功德即有 九夷思服 …… 宗藩外戚, 渗漉惠慈。 , 1962 年, 人爵王官, 虽卑不私” 之句。 见《 宋大诏令集 》 卷一二《 太皇太后下 · 宣仁圣烈哀册 》 北京:中华书局, 第 59 ( 吕调阳) 在礼部厘正典章, ” 页。又如, 张居正有言:“ 自宗藩外戚中常侍不得踰制有所希请, 诸曹郎吏凛凛奉职。 见张 , 《 居正:《 吕文简公墓志铭》 见夏力恕 等编纂:《 湖广通志 》 卷一一五, 文渊阁四库全书 》 第 534 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 1983 年影印本, :“本朝宗藩懿戚中, ” 馆, 第 875 页上。再如, 陈康祺亦称 学术之正, 政治之醇, 莫如简仪亲王德沛。 见氏 , 1984 年, 郎潜纪闻二笔》 卷一《 简仪亲王有志圣贤之学 》 北京:中华书局, 第 330 页。 著:《 参见黄枝连:《 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与亚洲国家形态论 》 前言, 见《 天朝礼治体系研究 》 上卷,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1992 年, 社, 第 1 —5 页。 , 滨下武志:《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 》 朱荫贵、 欧阳菲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 第 38 页。 2006 年, 参见李大龙:《 汉唐藩属体制研究》 序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 10 —15 页。
明清时期东亚封贡体系的关系实态——以中朝、中日关系为核心
A Study on the East Asian Tributary System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ased on China-Korea and China-Japan Relations
作者: 韩东育[1]
作者机构: [1]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120-136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2期
主题词: 明清时期;东亚;封贡体系;律令制度;朝鲜;日本;条约体系
摘要:东亚“封贡体系”,又名“册封体系”,脱胎于周王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原理而形成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
明清时期中国与东亚各国的封贡关系,并非决定于同
质的政治制度、互补的经济结构和相倾的文化体系中任何一个单项,而是建立在宗藩双方足够明
显的综合落差上。
对封贡过程中无数繁复事端的成功应对,体现了以实力为依托的传统中华礼序
及其制度在驾驭区域关系、维护区域稳定、促进区域繁荣等方面曾经拥有的价值优势和掌控艺术。
然而,当平等意识稀薄的封贡关系逐渐培育出无数个唯我独尊的“小中华”时,中国周边政权蓄势已久的自立愿望和颠覆冲动,也终于借助西方“国际法”的威权而相继达成。
历时千载
的“封贡体系”,亦开始了让位于“条约体系”的全过程。
明代朝鲜使臣赴京路线的沿革与变迁
明代朝鲜使臣赴京路线的沿革与变迁
刘喜涛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18)006
【摘要】明代中朝封贡关系确立后,双方使臣往来渐成定制,每年朝鲜使臣会按时到北京进行朝贡,史称"赴京使臣".朝鲜使臣赴京的路线,明朝政府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并要求定例遵行,不可轻易更改.由于时势变化,有明一代,朝鲜曾多次提出更改路线,都被明朝拒绝,其中原因与沿袭传统有关,也和当时东北亚时局变化密切关联.
【总页数】6页(P36-41)
【作者】刘喜涛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春13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明代赴朝鲜使臣祁顺与朝鲜名臣徐居正之交往略考r——以《(丙申)皇华集》为中心 [J], 帅倩
2.明代中期使臣笔下的朝鲜——以董越《朝鲜赋》为例 [J], 刘惠;杨秀英
3.朝鲜使臣所见明代德州社会 [J], 李蒙蒙
4.咸丰辛酉朝鲜赴京城三使臣手迹 [J], 李豫
5.明代辽东官员与朝鲜使臣的交往 [J], 张晓明;陈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古代封贡体系下,朝鲜半岛的历代册封有哪些?
在古代封贡体系下,朝鲜半岛的历代册封有哪些?封贡体系的理论渊源在古代封贡体系下,朝鲜半岛的历代册封有哪些?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通常认为,古代中国与周边蛮夷和其他国家所建立的朝贡关系及其相关制度,是先秦时代中央与地方之间、天子与诸侯之间朝聘制度的延伸和发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先秦经典中的理想主义被施行并贯彻于中国对外关系始终,中原天子通过对四夷君长使行册封进而统治天下,四夷君长亦须向中原天子履行定期朝觐纳贡的义务与职责从而维持双方间的封贡关系。
在周边国家中,朝鲜是模范藩属国。
其在中国主导下的封贡体系中及具典型性与代表性,故而探讨针对朝鲜的册封与朝贡行为,无疑将更有助于了解封贡体系的运行机制与实质内涵。
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朝贡制度,以“四夷”、“藩国”的称臣纳贡和作为宗主国的中国朝廷的册封赏赐为主要内涵,经过汉唐时期的发展,至明代臻于缜密完善,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羁糜”四夷、“怀柔”远人的重要手段。
作为传统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封贡体系自有其理论渊源与缜密的运作模式。
封贡体系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是为古代中国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形式,直至近代方因西方国家的冲击而让位于条约体系。
作为一项持久绵远的制度体系,其顽强的生命力源自于其所本的理论渊源。
今人在研究这一体系过程中,无不追溯至先秦的服事制度,从先秦诸贤的经典中找寻其雏形。
透过对先秦经典的研读与今人研究的检视,笔者认为封贡体系脱胎于先秦的五服制,且受华夷观与大一统的影响,故而相伴于封建时代之始终。
西周初年,裂土分封诸国时实行的五服制成为周人对当时世界格局的认识以及界定彼我亲疏程度的凭据,长久以来支配着封贡体系的运行。
先秦时期,人们依据地域文化的差异,将华夏与周边四夷进行明确的区分与界定。
中原王朝在严守夷夏之防,防备周邻四夷侵扰的同时,用先进的华夏文化改造周邻四夷亦是中原王朝的重要任务,即“用夏变夷”。
通过不断的文化输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而周天子影响所及亦被拓延得无远弗届。
“事大主义”能否等于封贡体系下的“事大”?
“事大主义”能否等于封贡体系下的“事大”?
葛小辉
【期刊名称】《江海学刊》
【年(卷),期】2024()2
【摘要】“事大字小”是封贡体系下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与中国各王朝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但当前学界和舆论场中却广泛使用“事大主义”一词,用以描述或者批评前现代时期朝鲜半岛国家尤其朝鲜王朝对中国的“事大”政策。
通过考察古典语境中“事大”的意义和现代语境中的“事大主义”概念在近代的发明过程及其含义、使用情况可知,“事大主义”与“事大”在时间、空间和政治品格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断裂性。
当下的学术研究和日常话语建构,须避免似是而非的概念使用,从“事大主义”回到“事大”,以克服现代人基于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观念、民族国家观念和主体性逻辑而对历史展开的主观想象,尽可能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面貌。
在“求真”的基础上,发挥历史的镜鉴作用。
【总页数】10页(P215-224)
【作者】葛小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从解缙《大庖西封事》看明初君臣关系的实质
2.明前期朝鲜的慕华思想与事大主义——以《韩国文集中的明代史料》为中心
3.事大与保国:明初朝鲜"金银岁贡"问题研究
4.朝鲜朝事大主义与光海君“两端外交”的失败
5.2006大事记:固网能否赢在IPTV?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中朝朝贡体系的重点和利益分析
明代中朝朝贡体系的重点和利益分析朝贡体系像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而这面镜子所映照出的明代中朝亲密宗藩关系下的历史原貌恰恰是明王朝在“怀柔远人”及“厚往薄来”的幌子下,灵活使用朝贡来追求帝国安全性,而建立朝贡体系的重点在于加强军事防御追求安全性的利益考虑;朝鲜王朝“慕华”和“以小事大”的忠诚朝贡背后是为确保政权正统性和保证国家安全而对朝贡体系加以利用的政治需要。
标签:明代朝贡体系朝鲜王朝利益分析一、引言在中朝关系发展史上,明代(1368—1644年)与朝鲜王朝(1392—1644年)间的朝贡关系具有特殊意义,无论在政治、文化交流中,还是使行往来的频率和次数上都具有历史上以往时代所不具备的规模和新特征。
史学界通常认为,在中朝两国关系发展史上,明朝与李氏朝鲜的宗藩关系最为典型,是两国关系最好的时期。
两国之间保持着频繁的往来,朝鲜定期遣使朝贡,在明代,据不完全统计,朝鲜派往明朝使臣1252次,平均每年4.6次;明朝派往朝鲜使臣153次,平均每年0.6次。
明朝对其贡献的方物,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给予丰厚的回赐。
我们也容易想当然的认为明王朝是为了吸引“万国来朝”,从而树立天朝上国的权威和统治的合法性,而朝鲜王朝是被中华王朝强大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所感召以及为了寻求经济利益而自愿朝贡,事实果真如此吗?朝贡体系固然有权威、礼仪、秩序、贸易和军事防御等诸多功能,然而诸功能在朝贡体系肇建、维系中的地位并非等同,各王朝在建立和维系朝贡体系的重点和本质利益需求也存在差异。
潮去岸显,水落石出,只有透过表面看本质才能更深入理解朝贡体系内部和复杂运作和朝贡关系下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演变。
二、明王朝与朝鲜建立朝贡关系的安全性动机分析在明王朝的朝贡体系中,明太祖最先开始关注的是中国东北边疆的朝鲜,并在《皇明祖训》中把它列为十五个“不征之国”之首。
这在传统的学术研究中,常常被认为是明王朝欲与朝鲜建立睦邻友好朝贡关系的最佳例证,也被认为是此后朝鲜王朝对明王朝“事大以诚”的渊源,朝鲜也因此被视为中国的典型模范朝贡国。
【明清史】韩东育明清时期东亚封贡体系的关系实态——以中朝、中日关系为核心
【明清史】韩东育明清时期东亚封贡体系的关系实态——以中朝、中日关系为核心韩东育,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东亚史、中日关系史。
东亚“封贡体系”,又名“册封体系”,脱胎于周王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原理。
然而,这里有两大难题亟待疏解:其一,历史分期争论中看似真确的“秦汉以降无封建说”,能否说明展开于“天下”背景下的跨境体制?其二,形成于东亚地区的“封贡体系”,能否与“周制分封”等量齐观并因此而不言自明?有学者指出,“封建制”否定者的几乎所有“新见解”,不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向“社会生活的深处”开掘,而是由“社会生活的深处”退回到“政治形式的外表”。
而当我们从“政治形式的外表”回归到“社会生活的深处”甚至“广处”时,或许会发现,西嶋定生的相关言说曾试图在广域的背景下为前近代东亚世界赋予某种历史性还原,即秦汉以降专主内治的“皇帝”与兼理域外的“天子”、“郡县制度”与“天下体系”的兼容和混一,意味着“周的封建制思想已经开始复活”。
在中国,除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外,这种情况还经典地延续于明清时期的东亚世界。
问题是,伸展于中国郡县制以外的“封贡体系”,果真是那般简单明快、井然有序且一成不变的当然之物吗?该体系是对“封建”制度本身的“复活”,还是对周制原理或曰理念的“复活”?以往,东亚“封贡体系”的叙事框架一般构建于三大支柱:一是共通的儒家伦理;二是相似的政治制度;三是相互的经济依存。
就单项而言,这三种描述,似均有事实依托。
但是,同样尊奉过儒家伦理并与明清有过或长或短封贡关系的朝鲜和日本,其儒教教义并没有给宗藩关系的存续赋予过任何延命丹药;同为律令制国家,中国与朝、日封贡关系的确立似乎也与律令政治结构无直接关联;而近世以来的所谓中外经济依存,又显然被滨下笔下无数个交汇叠压的“经济圈域”给相对化、稀释化甚至慢慢地虚诞化了。
这意味着,“封贡体系”的实态和细节远比人们的常识性认定要复杂得多。
明朝朝贡——精选推荐
明朝朝贡体制的内容与特点朝贡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以封贡制度为交往模式表现天朝大国与藩属之间的封建关系。
这种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周秦时代。
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了朝贡制度。
其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处理中央政权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上,再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又推广到同一切来访的国家的交往上。
历来的中国政府用这种制度维护其“天朝至尊”的地位,而把朝贡国视为藩属。
“这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也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用以羁糜外国、怀柔远人的外交手段”。
一、朝贡体制——中国对外关系的传统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以夷夏传统关系为基础建立的。
古代的中国人是直观的看待世界的,“天圆地方”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地球的认识。
天下既然是方的,在地理概念上就有中央与边角的区别。
古代中国人毫不谦逊地认为,自己的“天朝”天然地居于天下的中央,因此是“中国”而蛮夷戎狄只配住在四周四角,因此是“四夷”。
这种古朴的中国中心理念,为构筑一个宗蕃模式的世界体系提供了地理的、文化的依据。
西周的制度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周代通过分封,形成天子为宗主,诸侯、蕃邦为番属的格局。
《国语周语》有“五服”之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尚书禹贡》则有“九服”之说。
不管是五服还是九服,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
这就是以天子居住的王畿为中心,各服依次像一个同心圆似的向外辐射、扩展,按亲疏远近的关系把世界划分层次。
据此,中原是文明中心,九州是文明的范围。
所谓华夏和夷狄,并不仅仅是民族和地域的划分,而且是文化的高下之分。
宗主与藩属之间的关系通过“宾礼”来维系,其原始内容就是朝聘之仪,既中原天子接受诸侯、蕃邦的朝觐和遣使聘问的仪式,唐以后还增加了天子对蕃邦遣使册封的仪式。
这套理制与其说是标志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倒不如说是体现了一种文化的依附。
只要朝聘者尊天朝为“上国”,遵从天朝的礼仪制度,表现自己“输诚向化”,就都可以得到天子的“温谕厚赐”。
朝贡体系下朝鲜对明的摇摆政策
朝贡体系下朝鲜对明的摇摆政策
沈昌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16
【摘要】自明朝建立以后,重新确立了传统的东亚封贡体系。
朝鲜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参与国,虽对明表示臣服,帮助维护东北亚的秩序,但在表面下,表现出巨大的离心力,在国家利益和藩属国义务之间来回摇摆。
最后由于壬辰战争带来的破坏,朝鲜失去了自保的能力,在后金的压迫和国家利益选择下放弃了与明朝的封贡关系。
本文以明朝的封贡体系为切入点,探究朝鲜对明的摇摆政策。
【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沈昌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简论朝鲜王朝对明遗民的优待政策
2.从东亚朝贡体系看日本的对外政策
3.简论朝鲜王朝对明遗民的优待政策
4.萨尔浒之战前后明对朝鲜政策探微
5.从“遵明”到“奉清”:朝贡体系下的清朝颁历朝鲜活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朝贡与册封:中国历朝与周边国家的君臣关系
朝贡与册封:中国历朝与周边国家的君臣关系宋代李公麟《诸夷朝贡图》在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之前,地球上还没有全球性的国际体系,只是存在着相互隔离封闭的区域性国际体系。
就地缘关系和相互接触作用性来说,古代东亚地区的确存在一种秩序。
这种秩序就是由中国历代中央王朝与周边国家长期外交关系互动而形成的“朝贡—册封”秩序。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势力相对强大的政权,为了保卫其核心地区的政治安全,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朝贡—册封”秩序。
朝贡的范围所包含的具体国家,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相应的缩小或扩增,但其基本地域并无多大出入。
“朝贡—册封”秩序所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东边的高句丽、百济、新罗等朝鲜半岛国家、琉球群岛及日本列岛(其中日本与体系互动是间接性的);西边经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中亚、西亚的爱乌罕、浩罕王国等诸国,南边主要包括安南、缅甸、老挝、柬埔寨。
“贡封秩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为萌芽、孕育时期,汉唐时基本确立成型,宋元时期进一步充实,明清时成熟完备达到顶峰,然后由盛而衰,并最终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为“条约体系”所取代,寿终正寝。
古代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贡封秩序”,经过千年多的,多种形式的发展,衍生出古代区域性国际体系的外交规范和制度。
“怀柔远人”“尚德抑武”的和平主义不干涉政策中国古代外交思想深受孔孟的“仁”“义”“礼” 影响,强调大国要对小国施之以礼,不欺压和威胁小国的生存。
因而皇帝往往推崇“怀柔远人”“尚德抑武”的精神,以道德感化外邦,来表达自己仁慈的胸怀。
维持“贡封秩序”的主要责任是由中国来担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对四方八面具有权力,去进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以及文化渗透。
武力扩张征伐,徒损耗国力,陷入安全困境而不能,同时还形成边际效应,带来沉重的经济社会负担。
除极短暂的一段时期里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武力征伐外,大部分时间,在“贡封秩序”下,维护了和平的局面。
汉朝由于对朝鲜兴兵动武,损兵折将,消耗粮饷,遭受重大损失。
封贡体系与明代君臣的天下观_以朝鲜王朝为中心_刘喜涛
明朝的天下观亦可称为明朝的东亚观,对待朝 鲜最为典型,可以概括为坚守中国正统,由“天下一 统”的传统“单一中心”向“多个中心”的天下观转 变; 在封贡功用上,由原来的侧重政治礼仪向经济、 军事、政治多元并重方向转变。
所谓中国的正统观,是以传统的封贡制度和华
作者简介: 刘喜涛,史学博士,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 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基金项目: 教育部社科研究一般项目( 12YJA770023) .
首先,朝鲜王朝在政治正统性上依托以明朝为 主体的封贡体系。从明朝建立开始就向当时的高 丽颁布诏书,昭告朝鲜明朝是驱除鞑虏,承继大统 的合法王朝。要求朝鲜使用明朝年号和历法,并互 派使臣建立封贡关系。同样,朝鲜获得明朝的册封 意味着其统治的合法性,这也是朝鲜太祖李成桂多 次遣使请求明太祖册封、赐金印的重要原因。而明 朝也是利用这一政治杠杆对朝鲜加以限制,直到建 文三年才正式册封朝鲜国王。
“转变对待东亚世界及周边邻国的观念”指明 朝相对于以往历代王朝而言,在对朝鲜及周边国家 的封贡关系方面侧重点发生转变,在传统观念上主 要有两个转变,其一是由“天下一统”的“以我为中 心”向“多个中心”观念转变; 其二是在封贡的功用 上,由原来的侧重政治礼仪向经济、军事、政治多元 并重方向转变。
首先,在明代以前的历代王朝,基本承袭了始 于周代由分封制发展而来的中央王朝和周边民族 国家建立 起 来 的 封 贡 制 度。 《礼 记 · 王 制 》记 载: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 子,一卿命于其君”。周代将夏商发展起来的宗藩 关系进 一 步 制 度 化。 首 先 周 王 是 天 子,为 天 下 共 主,是所有诸侯的宗主,诸侯是藩属,接受中央王朝 的封号。诸侯权利世袭,“百世不迁”。
朝鲜中宗请封事件探究
朝鲜中宗请封事件探究
王新秋;孙大坤
【期刊名称】《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中宗反正”事件后,朝鲜中宗三次遣使明朝请求被册封为朝鲜国王。
在这一过程中,明朝一方面将朝鲜认定为礼义之邦,可以用礼义观念进行要求,另一方面又视其为“外国”,对其内政不多做干涉,体现了一种较为矛盾的心态。
朝鲜在请封事件中出于现实需要,以欺骗手法获取明朝的册封,对礼法制度造成了破坏。
而朝鲜籍宦官在此事件中的巨大影响则是与刘瑾等宦官集团在正德初年的专权相联系的。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王新秋;孙大坤
【作者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铁岭112000;吉林大学,吉林13001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12
【相关文献】
1.天启时期明朝与朝鲜的关系——以朝鲜国王李倧“封典”为中心
2.朝鲜仁祖国王请封述论——兼谈毛文龙之助力
3.朝鲜仁祖国王请封述论——兼谈毛文龙之助力
4.从万历朝鲜战争“朝鲜辩诬”中解读中朝封贡关系
5.登莱巡抚袁可立与朝鲜仁祖请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封贡体系:古代东亚世界的特殊国际关系体系
封贡体系:古代东亚世界的特殊国际关系体系一谈起国际权力格局,小伙伴们很快想起了“雅尔塔体系”或者今天所耳熟能详的“两极格局、一超多强”格局等等。
我们所认知到的这些格局都是按照西方政治实践和理论对世界政治现实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以权力为中心基础而造就的国际格局。
它的起源来自于数百年前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而实际上,在我们东亚地区,古代时期一直存在着和现在意义上的国际格局完全不一样的体系,那就是历史学家们称之为的“东亚封贡体系”。
今天二林君就给大家解剖一下这个特殊的国际体系。
两极格局一、东亚封贡体系是什么?一种依附性的地区和平秩序为方便大家理解文章,二林君先结合现有的一些论文和著作对“东亚封贡体系”这一历史概念做一下理自我定义性解释。
封贡体系定型于明清时期,它是依靠古代中国强大的文明实力,以此吸引周边国家承认古代中国皇帝的“天下共主”地位,进而来向皇帝进贡,而皇帝则对其国主进行册封,以便其对自己国民进行合法性统治。
从而形成了以古代中国为中心,以皇帝为天下共主、受册封的周边国家依附于“中央之国”为特点的地区和平秩序,因而也被称之为“朝贡体系”。
南大谭树林教授的解释是:它包括藩部属国向中原王朝的朝觐纳贡和中原王朝对藩部属国的册封赏赐;它是中原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东亚封贡体系的形成过程:漫长而稳定的进化成型大家会经常听说或者自我提及这么一个理念,那就是古代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中心,世界大国,也是世界上领先的国家,从“中国”的内涵就知道我们的祖辈们把我们定义为“天下的中心之国”。
这种理解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站在当时国人的角度来说更是合理合情。
不过要说明的是古人所说的“天下”指的应该是中国文明所影响到的地区范围,在此之外我们认为那就是些“不文明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资格纳入我们的文化和制度圈。
而这个“天下”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就是指东亚地区,而在这个地区内中国文明成为了构筑东亚体系的灵魂。
中国“文明的中心”封贡体系正式定型于明清时期,这一点已经是学界的不刊之论了。
明朝对中朝朝贡的组织管理及其影响
明朝对中朝朝贡的组织管理及其影响作者:栾凡朝鲜,是明朝的主要朝贡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关系,明朝与李朝之间的朝贡十分频繁,明朝给李朝规定的贡期是三年一贡,而朝鲜则要求一年三贡甚至四贡,但这只是规定的次数,实际的往来次数要大大超过明朝的规定。
明廷对中朝朝贡事务的管理制度是比较完善的,无论是接待朝鲜国王、使臣,还是派往朝鲜的使臣,都有严格的规定。
虽然在执行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之处,明朝也时有改进,但由于明朝与朝鲜的密切关系,给予朝鲜很多的优惠政策,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病。
一、朝贡的组织与管理明朝的朝贡事务由礼部负责,礼部设于洪武元年(1368),礼部下设主客司“分掌诸藩朝贡接待给赐之事。
诸蕃朝贡,辨其贡道、贡使、贡物远近多寡丰约之数,以定王若使迎送、宴劳、庐帐、食料之等,赏赉之差。
凡贡必省阅之,然后登内府,有附载物货,则给值。
若蕃国请嗣封,则遣颁册于其国。
使还,上其风土、方物之宜,赠遗礼文之节。
诸蕃有保塞功,则授敕印封之。
各国使人往来,有诰敕则验诰敕,有勘籍则验勘籍,毋令阑人。
土官朝贡,亦验勘籍。
其返,则以镂金敕谕行之,必与铜符相比。
凡审言语,译文字,送迎馆伴,考稽四夷馆译字生、通事之能否,而禁饬其交通漏泄。
凡朝廷赐赉之典,各省土物之贡,咸掌之”。
明朝沿袭唐宋旧制,主客司不仅执掌外国的朝贡事务,也负责地方政府、周边少数民族的朝贡事务。
仅就外国的朝贡而言,主客司的具体职责是:其一,“凡四夷归化人员及朝贡使客初至会同馆,主客部官随即到彼,点视正从,定其高下房舍铺陈,一切处分安妥,仍加抚绥,使知朝廷恩泽”。
分清来宾的主从地位,给予不同的招待,使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以体现朝廷恩泽。
其二,“分豁正从人数,札复膳部,五日一次,照例支送酒肉茶面饮食之物”。
仍按来宾的主从地位报告饮食部门,按照规定支送食物及饮品。
其三,“量其来人重轻,合与茶饭者,定拟食物桌数,札复膳部照办。
主客部官一员,或主席,或分左右随其高下序坐,以礼管待”。
角色认同的转变与重建:朝鲜王朝与明清封贡关系的变迁
作者: 王臻[1]
作者机构: [1]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世界历史
页码: 60-71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期
主题词: 角色认同;朝鲜王朝;明清;封贡关系;后金
摘要:朝鲜半岛的李氏王朝对中国明清王朝角色认同的转变与重建,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朝鲜王朝建立后长期“至诚事大”于明朝,因而其宣祖朝得到明朝的抗倭援朝救助。
朝鲜光海君朝在后金的武力威胁下,对明朝和后金政权实施“两面外交”。
朝鲜仁祖时期,先是在后金的“丁卯之役”军事征伐下“半臣属”于后金政权,其后由于清朝的“丙子之役”战争,朝鲜被迫脱离明朝,成为清政权的“臣属之国”。
朝鲜与明清之间角色认同的变化,体现出中朝封贡关系嬗变的艰难性。
在朝鲜对明清封贡对象转变权衡过程中,思想文化的认同与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天启时期明朝与朝鲜的关系——以朝鲜国王李倧“封典”为中心
作者: 刁书仁
作者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151-15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天启;朝鲜;封典;两国关系
摘要:1621年,后金进入辽东地区后,辽东政局迅速恶化,在明与后金两大势力对峙过程中,朝鲜的战略地位越发重要.天启三年,朝鲜李倧夺得王位,急忙遣使请求册封,而明廷一些官员由于对辽东政局的恶化及朝鲜的战略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单纯强调李倧废光海君自立为王,“所当声罪致讨”.后虽经朝鲜使臣大肆贿赂,明廷才准予派使前往朝鲜举行封典,而所派册封诏使却借出使之机大肆敛财,不仅给朝鲜带来严重的灾难,更给两国关系带来恶劣的影响.。
朝贡体系对于朝鲜之影响
朝贡体系对于朝鲜之影响摘要:朝贡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王朝同边疆地区、中华帝国同周边各国之间互动的方式之一,并且是其中的重要方式。
在密切中央与地方,中国与藩属的关系方面效果显著。
同时朝贡体系的建立,不但有利于中原文化对周边国家的传播,而且也是中原文化对其他文化吸收和利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层次的影响是相对长远的,而政治经济领域则是可以当时看出成效,双方对于其利用和影响在当时也会更大。
关键词:朝贡体系朝鲜明朝朝鲜国起源于古朝鲜,与中国联系一直颇多。
而中国明朝灭元之后,重新建立了汉族王朝,而高丽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以中国自居,向来对蒙元有所鄙夷。
李朝向明朝的朝贡是明朝藩属国中次数最为频繁的,从高丽时期,这样的朝贡就已经开始了。
高丽向明朝的朝贡始于洪武二年(1369)八月甲子,“高丽国王王撷遣其礼部尚书洪尚载等奉表贺即位,请封爵且贡方物,中宫及皇太子皆有献,赐尚载以下罗绮有差”1。
接着在九月丙午,高丽国王又“遣其总部尚书成惟得、千牛卫大将军金甲雨上表贡方物谢恩,并贺天寿圣节,中宫及皇太子皆有献”2。
十二月甲戌,高丽国王再“遣其臣张子温等,上表谢封爵并贺明年正旦,贡方物,中宫东宫皆有献”3。
这是高丽最初对明朝的几次朝贡,有贺即位、贺天寿圣节、谢封爵并贺明年正旦等。
洪武三年(1370)八月庚申,高丽派遣官员“上表谢赐冕服,贡方物并纳元所授金印”4。
接受明朝的冠服,并把元朝授予他们的金印上缴明朝表明对明朝的臣服。
洪武二十五年(1392)闰十二月,高丽王朝由李氏朝鲜取代。
李氏朝鲜建立以后,更是奉行对明朝“事大以诚”的外交政策,保持两国历代的朝贡关系。
明朝与李朝之间的交往远远超过高丽,使节之间的往来情由主要有:颁诏、封典、告哀、进贺(登极、尊号、尊溢、册立、贺正、冬至、圣节、千秋节)等。
关于贡期,明朝要求三年一贡,这是洪武五年(1372)九月制定的,当时因“高丽贡献使者往来烦数”,派遣官员前往高丽颁布谕旨。
东亚朝贡体系的文化内涵——与西方殖民体系的比较
东亚朝贡体系的文化内涵——与西方殖民体系的比较
茹莹;宫玉振
【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5)2
【摘要】东亚朝贡体系是近代以前独立存在于东亚的世界体系.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本质上是儒家的天下理论与东亚的政治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儒家
文化的价值追求.与西方殖民体系相比,朝贡体系虽然也表现出不平等的一面,然而它却有着与后者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
【总页数】6页(P51-56)
【作者】茹莹;宫玉振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08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1
【相关文献】
1.略论越南亚朝贡体系——兼论与东亚朝贡体系之异同 [J], 左荣全
2.东亚朝贡体系的内部冲击与变革——评《龙头蛇尾:明帝国与第一次大东亚战争》[J], 程晓勇
3.朝贡体系视角下的东亚传统外交秩序分析 [J], 徐章勇;
4.朝贡体系、曼陀罗体系与殖民体系的碰撞——以1909年以前的暹罗曼谷王朝为
中心的考察 [J], 吕振纲
5.东亚朝贡体系与西方殖民体系的区别 [J], 汤浩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贡体系与明代君பைடு நூலகம்的天下观
———以朝鲜王朝为中心
刘喜涛
摘 要: 以明代中朝封贡关系为背景,考察明代君臣的天下观。明代东亚封贡体系以传统的正统观为前提,天下 观念由“天下一统”的传统“单一世界”向“多个中心”转变; 在封贡功用上,由原来的侧重政治礼仪向经济、军事、 政治多元并重方向转变。具体表现为: 朝鲜王朝在政治正统性上依托以明朝为主体的封贡体系; 进而利用与明朝 的关系确立其在周边国家中的“小中华”地位; 同时借助明朝的军事保障其在封贡体系内的安全。通过对封贡体 系运行的史实阐释,可知朝鲜极力维护与明朝封贡关系的原因,即明朝的传统汉文化圈的吸引力是朝鲜积极同明 朝建立封贡关系的历史因素; 以“小中华”自居的心理优越感是朝鲜维护封贡关系的重要因素; 以追求朝鲜王朝自 身利益及适应周边环境变化的需要是其现实因素。 关 键 词: 封贡; 明朝; 朝鲜王朝; 天下观
到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朝与朝鲜的封贡关系日 渐平稳,凡朝鲜新王即位,朝鲜都会派使臣第一时 间向明朝请求册封,同时请封前王谥号。明朝对朝 鲜国王的册封,不仅包括国王、王世子、王妃等王号 册封,也会对前任国王进行赐谥。对于被废掉的国 王,则不进行赐谥,如朝鲜历史上的燕山君李隆、光 海君李珲等都是被废掉的国王,他们都没有得到明 朝的赐谥,他们虽承嗣王位,但只以燕山君、光海君 相称。终明之世,朝鲜王朝一直维护并遵循着这一 封贡体系的规则,既保持了自身统治的正统性,又 在东亚国际体系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国家利益。
明太祖朱 元 璋 辞 世 后,将 帝 位 传 给 其 孙 朱 允 炆,史称建文帝。对于朝鲜的政策,建文帝沿用明 太祖对朝鲜的“仪从本俗,法守旧章,自为声教”的 做法。于建文三年( 1401 ) ,正式册封李成桂为朝 鲜国王,派遣章谨和端木礼作为使臣赴朝鲜进行册 封事宜,同时颁布皇帝诏书和诰命,标志着明朝和 朝鲜之间正式建立了维系长达二百多年的封贡关 系。朝鲜在经过近 40 年的漫长请封后,终于获得 明朝的册封,成为东亚国际体系中修职入贡维护封 贡的重要一员。
再次,国家间互派使臣、不征邻国的新型外交 观念凸 显。 朱 元 璋 建 立 明 朝 后,积 极 重 建 对 外 关 系,对外要求同周边国家建立使臣往来制度,互相 遣使往来,确立封贡关系。朱元璋颁布了进一步明 确与周边国 家 关 系 的《皇 明 祖 训 》,主 旨 是 告 诫 后 代子孙,对周边十五个国家,采取永远不征伐的国 策。其原文如下: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 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 自不揣 量 来 扰 我 边,则 彼 为 不 祥。 彼 既 不 为 中 国 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 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 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 将练兵,时 谨 备 之。”③对 于 不 征 之 国 朝 鲜 位 列 第 一,确定了明朝不干预朝鲜内政的外交取向,也确 立了明朝“不征邻国”与周边国家和平相处的基本 外交国策。
① 司马迁: 《史记》卷 26《历书》,北京: 中华书局,1959 年,第 1256 页。 ②关于明代外交观念的演变可参见万明的《明代外交观念的演进———明太祖诏令文书所见之天下国家观》,《古代文明》2010 年第 2 期。关
于天下观与国家观的关系可参看张文的《论古代中国的国家观与天下观———边境与边界形成的历史坐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 年 第 3 期。他认为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观,各王朝所持有的是天下观,到清朝天下观才转为国家观。本文认为明朝时天下和 国家的观念已经逐渐明晰化,传统帝国开始向近代国家转型。
明朝建国伊始,天下一统观念开始淡薄,继之 而起的是多中心的天下观,即认为世界至少是东亚 世界范围内,存在多个独立国家,存在多种文化个 体。如承认朝鲜、安南等皆为独立国家,对其治内 之事不加过问,只要遵守传统的封贡礼仪,其他皆 可自为声教不加干涉。以明朝初年对高丽发布的 昭诰为例,洪武二年( 1369) 八月,明太祖向朝鲜颁 布诏诰,诏书曰: “朕本布衣,君位中国,抚诸夷于八 极,各相安于彼此,他无肆侮于边陲,未尝妄兴于九 伐。尔高丽天造东夷,地设险远,朕意,不司简生衅 隙,使各安生。何数请隶,而辞意益坚,群臣皆言, 当纳所请,是以一视同仁,不分化外。”④可见,明太 祖之意并不想册封朝鲜,是朝鲜多次请求的无奈之 举。诰书曰: “咨尔高丽国王王颛,世守朝鲜,绍前 王之令绪,恪尊华夏为东土之名藩,当四方之既平, 尝专使而往报,即陈表贡备,悉衷诚良,由素习于文 风,斯克勤修于臣职,允宜嘉尚,是用褒崇。今遣使 赍印,仍封为高丽国王,仪制服用,许从本俗。”⑤这 时的明朝已经对周边国家有了较为清晰的划界,开 始认同其他文化、制度等存在的合理性,这对于以 往的治内和治外不分的单一天下观是一种极大的 超越。
其次,国家观念开始取代夷夏观念。王夫之对 夷夏之分有如下评论: “天下之大防: 中国、夷狄也;
①[朝]郑麟趾: 《高丽史》卷 41《世家》,恭愍王十八年四月己酉,首尔: 首尔大学奎章阁藏影印本。 ②[朝]郑麟趾: 《高丽史》卷 41《世家》,恭愍王十八年五月辛丑。 ③《明太祖实录》卷 55,洪武三年八月辛酉,台北: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 年。 ④《明太祖实录》卷 44,洪武二年八月丙子。 ⑤《明太祖实录》卷 44,洪武二年八月丙子。
153
夷观为支撑的,具体的实践手段是向周边国家颁布 即位诏书确立正统地位,册封藩属国王确立封贡关 系,颁赐金印、历书等确立正朔关系。
洪武二年 ( 1369 ) 四月,明太祖遣使到高丽颁 布即位诏书。诏书以“受天命,驱元虏,建新元,告 天下”为主题,向高丽宣示明朝建立,要求高丽承认 明朝的正统地位并建立封贡关系。诏书曰: “大明 皇帝致书高丽国王,今年正月,臣民推戴即皇帝位, 定有天下之号 曰 大 明,建 元 洪 武 …… 使 四 夷 怀 之, 然不可不 使 天 下 周 知。”① 时 任 高 丽 国 王 恭 愍 王 回 书: “辛丑,停至正年号”②。接受明朝告知改朝换 代的时局变化,停止使用元朝年号。随后,明太祖 于同年八月,又遣符宝郎偰斯赍诏及金印、诰文前 往高丽,册封王颛为国王。高丽国王正式接受了明 朝的诏诰 和 金 印,同 时 缴 回 元 朝 所 颁 赐 的 印 绶 册 诰。史载: “高丽遣其三司使姜德赞上表谢赐冕服, 贡方物并 纳 元 所 授 金 印。”③ 通 过 以 上 遣 使 册 封 和 收回元朝印绶标志着明丽封贡关系初步建立。
“转变对待东亚世界及周边邻国的观念”指明 朝相对于以往历代王朝而言,在对朝鲜及周边国家 的封贡关系方面侧重点发生转变,在传统观念上主 要有两个转变,其一是由“天下一统”的“以我为中 心”向“多个中心”观念转变; 其二是在封贡的功用 上,由原来的侧重政治礼仪向经济、军事、政治多元 并重方向转变。
首先,在明代以前的历代王朝,基本承袭了始 于周代由分封制发展而来的中央王朝和周边民族 国家建立 起 来 的 封 贡 制 度。 《礼 记 · 王 制 》记 载: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 子,一卿命于其君”。周代将夏商发展起来的宗藩 关系进 一 步 制 度 化。 首 先 周 王 是 天 子,为 天 下 共 主,是所有诸侯的宗主,诸侯是藩属,接受中央王朝 的封号。诸侯权利世袭,“百世不迁”。
明朝与朝鲜王朝建立的封贡体系,是以中国为 中心的天下观、儒家的礼治为义理基础,以周朝的 封建、朝贡 制 度 为 经 纬 所 建 立 起 来 的 朝 聘 往 来 模 式。《史记》记载: “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 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① 由此可知,确 立封贡关系的第一要务是奉行正朔,朝鲜三国时期 的新罗真德王四年( 650) 便开始奉行唐高宗的年 号,确立了奉行中国正朔的传统,一直持续到朝鲜 王朝被日本吞并。根据唐朝以来所形成的传统,明 朝建立后首先遣使至朝鲜宣告新朝的建立,颁赐印 诰、大统历。朝鲜接受印诰并颁布新正朔,随后遣 使称臣入贡方物。同样,朝鲜新王即位或世子嗣立 必须请求明朝承认和册封。作为藩属的朝鲜若与 别国发生冲突或遭受到外部攻击,都要请求明朝调 解或援助。至于朝鲜内政,则可以自主不受明朝干 涉; 明朝与朝鲜交往时,明太祖强调君臣关系以忠 诚守信,勤守职贡为基本原则,至于仪制服用,则可
一 明朝君臣的天下观
明朝的天下观亦可称为明朝的东亚观,对待朝 鲜最为典型,可以概括为坚守中国正统,由“天下一 统”的传统“单一中心”向“多个中心”的天下观转 变; 在封贡功用上,由原来的侧重政治礼仪向经济、 军事、政治多元并重方向转变。
所谓中国的正统观,是以传统的封贡制度和华
作者简介: 刘喜涛,史学博士,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 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基金项目: 教育部社科研究一般项目( 12YJA770023) .
在封贡的功用上,由原来的侧重政治礼仪向经
济、军事、政治多元并重方向转变。以往研究明朝 与朝鲜王 朝 封 贡 关 系 的 功 能 上,多 侧 重 于 某 一 方 面。如强调中华礼仪的至深影响所形成的东亚礼 制主义,强调夷夏之分的华夷秩序论,强调经济层 面交流的贸易中心主义,强调交邻保土的军事本质 论等。④ 这些论述都从一个侧面强调了封贡体系 在东亚国家关系中所发挥出的功能,但是又都有所 偏颇,构成整个东亚封贡体系形成并推动其运转的 因素并非单一,诚如明朝君臣在当时所具有的天下 观并非一元一样,促成中朝封贡关系向前发展的动 力是双方在政治、文化、经济贸易和军事等综合因 素的考量基础上形成的。如果站在中朝双方国家 外的角度审视当时的封贡体系,会看到维系这种封 贡关系是双方共同努力所促成的结果,并非如大多 数人所认为是明朝利用强势势力所压制的一厢情 愿的结果,恰恰相反,朝鲜王朝在积极的参与并自 愿“以 小 事 大 ”。 其 中 缘 由 不 乏 朝 鲜 从 自 身 政 治、 经济乃至军事方面的考虑。下面从他者( 朝鲜) 视 角对朝鲜在封贡体系中的应对策略分析当时封贡 体系得以运行的丰富内涵。
从本俗。朝 鲜 奉 明 朝 为 中 华 正 统,自 称 小 邦 或 小 国,又自诩 为“小 中 华 ”,所 上 表 章 亦 屡 用“以 小 事 大”、“事大以诚”、“事大以忠”等。从明朝建立的 1368 年到被清代替的 1644 年的 277 年间,明朝与 朝鲜王朝一直保持了这种封贡关系。明朝和朝鲜 封贡关系缘何能够形成,这种封贡体制有何存在合 理性? 明代君臣对中朝封贡体系的认识如何②,相 较前代有何新的发展演变? 朝鲜王朝君臣是如何 应对的? 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