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
代科学为基础的建筑学著作;
5. 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体系实现了近代化。
4· 衰落期(1937年——1949年)
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建筑活动基本停 止。在日伪控制区有些临时性工程,采用了欧洲现代主义
建筑(特别是柯布西耶)
三·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 1· 传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并存。 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本质上有代表封建 关系的传统建筑,和殖民地性质的西式建筑两类。
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构
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1.关于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
2.关于近代建筑的生产关系--建筑系统的现代化过程
3.关于近代建筑教育 4.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近代建筑思想、重要建筑作品) 5.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
☆
仅就中国建筑近代化过程的宏观而言,三个重要时期:
被中国社会接受而推行的基督教中国化运动以及相应的对 中国建筑造型母题的使用; 以南京中山陵设计为例的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作; 以营造学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及其对中国风 格新建筑创作的推动。
中国营造学社
-- 近代中国唯一的古建筑研究的专门机构。事实上它不 仅主导了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还主导了对于中国 建筑风格特征的阐释。
④新兴的中国资本主义商业城市,如南通、无锡、 石家 庄、蚌埠(津浦铁路与淮河交汇,有小渔村迅速发展 起来); ⑤政治文化中心,如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3· 从建筑风格、思潮看,“共时”的特点,远超出 “历 时”的特征。 · 随着西风东渐,西方2千多年经历的各种建筑式样、风 格,以及正在发生的新建筑,几乎同时传入中国,如 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 古典主义、巴洛克、折衷式等。 · 另一方面,传统建筑也因为西化洋化,出现了诸多变 体;
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影响2
提到外国建筑师, 提到外国建筑师,首先想到的是近几年北京的一些新 建筑。为了更好的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到来, 建筑。为了更好的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在北京新建了 不少大型建筑。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外国建筑师设计的, 不少大型建筑。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外国建筑师设计的, 对于这些建筑,舆论也是褒贬不一, 对于这些建筑,舆论也是褒贬不一,毕竟是外国建筑师设 计的,我们从文化观念上就很难接受。 计的,我们从文化观念上就很难接受。 但是不得不承认, 但是不得不承认,外国建筑师对中国的影响还是很大 尤其是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创意上的影响。 的,尤其是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创意上的影响。这给了 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建筑行业上了一堂很重要的课程, 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建筑行业上了一堂很重要的课程,应 该说我们交的学费是值得的。 该说我们交的学费是值得的。
Page 13
Page 14
华丽的内部设施, 华丽的内部设施,座椅墙面的装修略显中国风
Page 15
华丽的内部设施, 华丽的内部设施,座椅墙面的装修略显中国风
Page 16
音乐厅
Page 17
Page 18
Page 19
上海大剧院
Page 20
上海大剧院
Page 2
近几年, 近几年,由于北 京奥运会的开幕, 京奥运会的开幕, 大量由外国建筑师 设计的建筑在北京 建成, 建成,国家大剧院 是其中之一, 是其中之一,也是 受争议很大的一个 设计。它由法国设 设计。 计师保罗安德路所 设计。 设计。
Page 3
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和内部2091个坐席的歌剧院 含 个坐席的歌剧院(含 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和内部 个坐席的歌剧院 站席2398)、1859个坐席的音乐厅 含站席 个坐席的音乐厅(含站席 站席 、 个坐席的音乐厅 含站席2017)、957个坐席的 、 个坐席的 戏剧院(含站席 含站席1040)、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外部围护钢 戏剧院 含站席 、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 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 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 米 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 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 米 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基础 米 埋深的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饰 埋深的最深部分达到 米 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 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椭球壳体外 中国国家大剧院 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 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 平方米, 平方米 在水面下。 在水面下。
建筑师的由来和变迁
近代以来建筑师的由来和变迁谈到建筑师,首先要说建筑师的身份,建筑师身份认定是建筑制度形成的重要部分。
中国近代史上建筑师由传统工匠向现代专业技术人员身份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历程和特征,为“建筑是科学”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确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建筑师”这一身份的现代含义并反思在当代中国的职业现状。
纵观近代职业建筑师过程中所涉及国民政府发布的相关制度条文以及引起身份认证的反馈,可以看出它们在建筑现代转型历程中,对于活动主体逐渐摆脱传统工匠性质的局限而走上专业化科学化道路所起积极的推进作用。
首先看建筑师具体的演变过程。
一、移植期:中国原来没有建筑师,开埠后的建设是在西方土木建筑工程师指导下开始的。
其中英国人居多,以金斯密和瓦斯特为代表。
除西方土木建筑工程师外,中国开埠早期的教堂往往由传教士设计,较少受殖民地式影响,显示出较高的水准。
二、转型期:此时的首要变化是正规西方职业建筑师大量出现,近代建筑整体风格由殖民地式向西方古典主义演变。
西方第二代来华建筑师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建筑技术导入中国,形成风格和技术的过度时期。
此时租界内建筑师事务所制基本确立,可以说是原样移植了西方的模式。
建筑师的来源有:出身于外国建筑师事务所或建筑设计、工程建设机构,如周惠南,早期清政府派遣留学生中兼修建筑者,如沈琪,中国早期近代工科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如孙支厦,早期建筑师虽早已介入建筑设计领域。
三、成长期:中国的西方建筑师在数量和作品风格上仍居于主导位置。
20世纪前期,留学生学成回国,成为可观的一代建筑师队伍,基泰和华盖等大型事务所表明已具有相当的实力。
中国建筑师的登场改变了由外国洋行垄断建筑设计的局面,在二三十年代出现中国近代建筑师创作的黄金时期。
还创办了近代建筑教育,开始了系统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并成立了建筑学术团体,初步完善了中国近代建筑体系。
四、停滞期:由于战争原因,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进入停滞状态,期间中国建筑的新生力量成长出现,40年代初,留学欧洲的中国学生陈占祥、邓观宜王大宏等归国,带回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思想,中国东北大学和中央大学早期毕业生在战争时期也独立工作,如张开济。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
新建筑体系是近代化、城市化相联系的 建筑体系,是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建筑体 系。
它的形成有两个途径:
一是从早现代化国家 输入和引进的; 二是从中国原有建筑改造、转型的。
一整套近代所需要的新建筑类型,很大程度上 都是直接从资本主义各国同类型建筑便捷地输入与 引进的。
新建筑体系在建筑类型上已大体形成较为齐全 的近代公共建筑、近代居住建筑和近代工业建筑的 常规品类。
新建筑运用了近代的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 掌握了近代施工技术和设备安装,形成了一套新技 术体系和相应施工队伍。通过出国留学和国内开办 建筑学科成长了第一代、第二代建筑师。
中国建筑突破长期封建社会中与西方建 筑隔膜的状态,纳入了世界建筑潮流的影响 圈,形成中西建筑文化大幅度交汇。
新建筑体系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新事物, 是近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内涵。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 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大量的 民居和其他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 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虽然局部 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和装饰。从建筑 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是 新建筑体系。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 这是中国近代建筑事业 繁荣发展的阶段。20~30年代,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大城 市和一些省会城市,建筑活动日益增多。南京、上海分别制定了 《首都计划》和《大上海都市计划》,建造了一批行政建筑、文 化建筑、居住建筑。上海、天津、广州、汉口和东北的一些城市, 新建了一批近代化水平较高的高楼大厦。特别是上海,这时期出 现了28座十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建筑技术在这20年间有较大进步。 许多高层、大型、大跨度、复杂的工程达到很高的施工质量。一 部分建筑在设计上和技术设备上已接近当时国外的先进水平。中 国建筑师的队伍壮大了。从国外留学归国的建筑师纷纷成立中国 建筑师事务所,并且在中等和高等学校中设立建筑专业(见中国建 筑教育),引进和传播发达国家的建筑技术和创作思想。1927年成 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分别出版了专业刊物 《中国建筑》(1932年创刊)和《建筑月刊》(1932年创刊)。 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在学社进 行的研究工作,为中国建筑史这个学科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建 筑在这一阶段不只是单纯地引进西方建筑,而且是结合中国实际 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建筑。
浅谈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的不同
浅谈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的不同摘要:形成原因的不同导致建筑形态的不同;中外建筑的不同体现在总图布局、建筑形态、建筑发展和建筑审美几个方面。
关键字:中国建筑外国建筑文化的不同Abstract: the reasons of different lead to different in the form of buildings;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rchitecture as general layout, architectural form,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and aesthetic aspects.Key words: Chinese and foreign buildings, the different culture一、形成原因的不同从表面到内在,从形态到文化,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有着众大的差别。
这种形态上的差别,其实是形成原因的不同所导致的。
在所有艺术门类中,建筑是最需要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理解的,而影响建筑特征的,有自然环境,也有社会条件。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变化很大;且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而其中,木建筑绝对算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上至皇家宫殿,下至普通民宅,大多如此。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由于石头资源丰富,良好的木材缺乏,逐渐就形成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的西方古建筑。
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神庙、波斯帝国的宫殿、古罗马斗兽场……都是用石头筑成,书写了一部“石头史书”。
建筑取材的不同,受自然条件所限是一个原因,社会原因也是一方面。
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迟缓,交通闭塞,使得中国古建筑得以长期保存下来。
中国古代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种观点阐述的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息息相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以开放的姿态呼唤世界级大师——侃侃“外国建筑师与中国建筑”的话题
和功 能上 的多样 化 为 目的 . 少 注 方 广 为蔓 延 . 仅使 诸 多 历史 名 城 很 不 意建 筑 与特 定 环境 的关 系 . 尤其 忽 风貌 荡然 无 存 . 而且 更 令 中国遭 遇 略 了气 候 的 因素 。从 南 走 到北 . 你 着 一 场 “ 千城 一 面 ” 建 筑 特 色 危 的 中 国传 统建 筑 风 格 的迷 失 . 是 否 与 中 国正 在 成 为 外 国建 筑 师 的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盛盎
“ 建 筑 ” 乏 中 国建 筑 的 文 化 特 洋 缺
J I
大 师 竞 争 的 实 力 . 们 在 创 作 理 新 建 的寺 庙 、 塔 则 到 处 可 见 . 他 宝 粗
色 , 能 混 乱 、 价 惊 人 、 构 荒 念 、 术 知 识 、 计 方 法 和 手 段 等 制 滥造 的假古 董 比 比皆是 . 有 一 功 造 结 技 设 还 谬 。外 国建 筑 师一 味 求新 求 大 . 割 方 面 与 外 国一 流 建 筑 师 相 比还 有 些 超越 实 际的猎 奇建 筑 。至于 模仿 裂 了建 筑 与 中国传 统 文 化 的联 系
国 内不少 专 家 对此 表 示 担忧 . 国 外 建筑 师 的 “ 验 田” 多 . 味 着 中 试 越 意
相 当大 的差 距 , 亟待 提 高 。排斥 外 抄 袭 和竞 相 攀 比而 起 的高 楼 风 、 广
国 建 筑 师 是 一 种 狭 隘 的 民族 主 义 情 绪 美 国 S M 建 筑 事 务 所 设 计 O 的上 海 金 茂 大 厦 . 获 得 建 国 5 曾 0 场风 、 行 街风 、 步 明清 唐宋 街 风 更 是方兴 未艾 此类 不 良建筑文 化 现 象 的 负 面 影 响 和所 造 成 的 投 资 浪 屋顶 ” “ 及 琉璃 瓦 ” 建筑 符 号 的各 等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在历史、风格、材料、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以下是对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之间差异的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国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独特风格。
中国建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儒家文化注重礼仪和秩序,因此中国的建筑注重对称美、社会秩序、色彩的搭配,讲究本体和周边环境之间的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更多使用木材、瓦、砖和土等自然材料。
西方建筑比中国建筑要年轻,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影响了整个西方建筑的发展。
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注重平衡、对称、秩序和科学,这些特点也影响了继承它们的现代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更多地使用石材、玻璃、钢铁和混凝土等人造材料。
二、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的是自然和谐、质朴、以及色彩鲜艳,建筑造型大都严格遵从统一规范并讲究寓意和象征,如角楼、庙宇和宫殿等,在进行设计时会借助天地人三合、五行相生等哲学思想,呈现出朴实、富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对称的布局和装饰常常用于表达美学价值和文化精神。
西方建筑强调的是实用性和功能性,主张“形式追随功能”,并注重表达现代主义的工业化、机械化思想。
现代西方建筑追求高质量的空间设计和功能性的组织结构,其装饰追求现代性、简洁、成熟、沉稳和富有节奏感,常常是从不同角度、尺度、比例与形式出发,经由逐步洗炼和意念深化,最终达到空间实用性、美感和艺术紧密融合的建筑风格。
三、结构体系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是采用木构造和斗拱结构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柔性、平衡与适应性。
斗拱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基于自然力学优化过的结构应答形态,能充分利用弯曲强度,在节能和保温等方面表现出色。
而木构造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结构形式,形成来自中国自然环境中最丰富、最多样的建筑样式。
相反,西方在古典时期大量使用的石材、玻璃等材料强化了它的结构稳定性和坚韧性。
因此,作为现代大多数建筑的混凝土和钢结构体系,被广泛地应用于西方建筑中,为建筑带来了坚固、耐磨和宽敞的空间。
外国建筑史中的中国影响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国古代建筑对外国建筑的影响 •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在国外的传播与演变 • 中国与外国建筑史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 当代中国建筑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与影
响
01
中国古代建筑对外国建筑 的影响
木质结构建筑的影响
结构技术传播
中国古代的木质结构建筑技术,如榫卯结构,对外国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这 种结构技术通过亚洲其他地区传播到了中东和欧洲,影响了当地的建筑技术和 风格。
当代中国建筑的创新实践
新型建筑技术
利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如3D打印 、参数化设计等,推动建筑形态
和空间体验的创新。
融合传统文化
成功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 手法融合,形成独特的中国建筑 风格,如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
”。
强调人文关怀
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以 及建筑与人的互动,体现人文关
怀和精神内核。
琉璃材料的传播
琉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色建筑材料,以其绚丽多彩的效果 而著称。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琉璃逐渐传播到中东和欧洲 地区,成为当地建筑装饰的重要材料。在巴黎圣母院等著名 建筑中,都可以看到琉璃材料的运用。
02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在国外 的传播与演变
唐朝风格的传播
01
02
03
影响范围
唐朝建筑风格影响了日本 、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地区 的建筑。
清朝建筑风格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 学术研究,为其在国际建筑史上的 地位奠定了基础。
03
中国与外国建筑史中的文 化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的建筑文化交流
建筑技艺的传播
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的商品交易,也带动了建筑技艺和建筑风格的交流。中国的木构架 建筑技术和砖石结构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亚和西亚地区,对这些地区的建筑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十位建筑师在中国的设计
缆车将带着参观 者在城市和自然 之间来往穿梭, 之间来往穿梭, 并最终到达瑞士 馆的馆顶。 馆的馆顶。馆顶 被一片绿茵和花 丛覆盖,伴随着 丛覆盖, 令人心旷神怡的 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的声音, 参观者乘坐着观 光缆车, 光缆车,在一片 盎然的绿茵中起 伏穿梭, 伏穿梭,充分享 受美丽的自然空 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美国建筑师——斯蒂文 霍尔 斯蒂文·霍尔 美国建筑师 斯蒂文
Steven Holl
南 京 艺 术 博 物 馆
简单而时尚的外形, 简单而时尚的外形,黑白色调的搭配都使得博物馆让人印象 深刻。该馆的精髓在于顺时针转且高度不一的展览走廊, 深刻。该馆的精髓在于顺时针转且高度不一的展览走廊,走 在走廊上,你能在不同的层面上欣赏博物馆中的艺术品以及 在走廊上, 博物馆外的艺术品――六朝古都南京。 ――六朝古都南京 博物馆外的艺术品――六朝古都南京。
该大楼是设计师利用力学原理 大楼由下而上渐进式地向外展 像一朵盛放的百合花。 开,像一朵盛放的百合花。大 楼楼高30 30层 共有184个单位, 184个单位 楼楼高30层,共有184个单位, 所有单位均拥有海景。 所有单位均拥有海景。 大厦的外墙装设了由电脑控制 的彩灯系统,在每晚的下午5 的彩灯系统,在每晚的下午5 时半至晚上8时半, 时半至晚上8时半,系统会以 灯光在大厦外墙上显示出不同 的图案。 的图案。 发展。 发展。
波兰设计师——马尔金和娜塔莉亚夫妇
上 海 世 博 会 波 兰 馆
波兰馆的创意灵 感来源于波兰民 间的剪纸艺术。 间的剪纸艺术。 展馆的外表层选 用浸渍激光切割 胶合板, 胶合板,安装在 一块块的胶合板 建筑模块上,然 建筑模块上, 后再在模块的表 面装上玻璃、 面装上玻璃、聚 碳酸酯以及防水 或防紫外线辐射 的材料,构成墙 的材料, 体。
【建筑】中国与日本的注册建筑师制度对比
【关键字】建筑中国与日本的注册建筑师制度对比中国注册建筑师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注册建筑师的管理,提高建筑设计质量与水平,保障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注册建筑师,是指依法取得注册建筑师证书并进行房屋建筑设计及相关业务的人员。
注册建筑师分为一级注册建筑师和二级注册建筑师。
第三条注册建筑师的考试、注册和执业,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事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注册建筑师的考试、注册和执业实施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注册建筑师的考试和注册的具体工作。
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和建筑设计专家组成。
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和建筑设计专家组成。
第六条注册建筑师可以组建注册建筑师协会,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考试和注册第七条国家实行注册建筑师全国统一考试制度。
注册建筑师全国统一考试办法,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商国务院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由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
第八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参加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一)取得建筑学硕士以上学位或者相近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并进行建筑设计或者相关业务2年以上的;(二)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或者相近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并进行建筑设计或者相关业务3年以上的;(三)具有建筑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并进行建筑设计或者相关业务5年以上的,或者具有建筑学相近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并进行建筑设计或者相关业务7年以上的;(四)取得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并进行建筑设计或者相关业务3年以上的,或者取得工程师技术职称并进行建筑设计或者相关业务5年以上的;(五)不具有前四项规定的条件,但设计成绩突出,经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认定达到前四项规定的专业水平的。
党航 外国建筑师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介绍
外国建筑师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湖南大学建筑学院S1504W0312党航虽然在1840年以前已经有部分西洋建筑师在中国从事营造活动,但是外国建筑师大量涌入中国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开始的。
外国建筑师仿照设计“中国固有”之建筑。
实例如:南京金睦大学一组教学楼、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华西大学一组教学楼。
外国建筑师虽然不谙中国古典建筑的法度,但对中国建筑要素所做种种组合颇具异趣,体现了外国建筑师在中外建筑交流中的主动态度。
近代建筑1840-1949北京协和医院南京大学第一教学楼四川华西大学第一教学楼官方建造活动租界内的官方建设中最主要的有领事馆及其附属建筑、海关、工部局等政府办公建筑,此外就是租界内的基础设施如道路和公共设施如公园等的建设。
教会建造活动在重要传教地点建设教堂,建设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等。
广州沙面基督教堂1864 年上海圣三一教堂1869 年汉口博学书院•外国商人指导中国工匠建造•外国传教士指导中国工匠建造•在华外国工匠建造广州十三行英国商行上海教会出版社建筑广告上面的信息显示这位名为梅雷迪思(R. Meredith)的木匠在1851 年以前就曾经居住于上海并从事造船及造屋业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与建筑竞赛活动虽然在1840年以前已经有部分西洋建筑师在中国从事营造活动,但是外国建筑师大量涌入中国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开始的。
外国建筑师仿照设计“中国固有”之建筑。
实例如:南京金睦大学一组教学楼、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华西大学一组教学楼。
外国建筑师虽然不谙中国古典建筑的法度,但对中国建筑要素所做种种组合颇具异趣,体现了外国建筑师在中外建筑交流中的主动态度。
现代建筑1949以后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98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18年其父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童年。
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
中学读于上海,1935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
民国中西建筑设计的融合
民国中西建筑设计的融合民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相互融合发展的时期,这样的融合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雅致与西方建筑的实用,也说明了当时中国思想文化被西方思想文化所影响,是一种文化交流的产物。
在民国时期,中西建筑风格的融合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建筑风格的融合在民国时期,中西建筑风格的融合表现在建筑风格上。
此时,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则是九宫格式的构图、精雕细琢的木雕、砖雕、石雕和漆画等,而旅居欧美的外国建筑师,通过他们对古典建筑的学习,产生一种“折衷主义”风格,即从中西的风格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创造了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以吴伯承设计的南京总统府为例,该建筑结合了中国的文化与西方的风格,庞大的半圆形拱门风格、垂直形态的中国殿堂式建筑、法国巴洛克式的雕刻、花纹和拱形艺术,共同呈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风格,体现了民国时期中西元素的完美结合。
吴伯承诠释了民国时期的文化交互,注重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不断对西方建筑进行借鉴、创新,成为了当时中国优秀的建筑师之一。
二、材料技艺的融合在建筑风格融合的同时,民国时期中西建筑材料及技艺也在交融中发展。
在技艺方面,中国传统工艺代表的砖雕、木雕、石雕等技艺与西方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相结合,共同打造了民国时期的建筑材料。
在建筑材料方面,南京金陵大饭店便体现了材料的融合。
该建筑采用了20世纪初期欧洲新派建筑的金属构造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铁筋结构),同时又融入了古建筑木质结构的工艺。
使得建筑物在保持传统文化理念不变的同时,展现出了现代的感性设计风格。
三、功能与理念的融合民国时期中西建筑设计的融合还突出体现在建筑设计中的功能与理念上。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新型建筑如火如荼地建设起来,如银行、机关、学校、医院等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际功能,还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以南京大学后山人文社会科学图书馆的建设为例,该图书馆的建设不仅考虑到其本身的实际功能,还考虑到让该图书馆成为学术研究与人文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理解中西文化、文明路径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贝聿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Pei,Cobb,Freed &Partners,Architects总建筑师。
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
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为中国培养、培训建筑设计师,为推进中国建筑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贝聿铭是世界著名的美藉华裔建筑设计大师,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1935年赴美留学,1955年在美国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于华盛顿市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为世界建筑史留下经典杰作。
1999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是贝聿铭建筑设汁生涯中的最后一项大型建筑设计项目,耗时七年,大楼的—砖一木,—水—石皆凝聚着他的心血。
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园内水池中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到。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所谓社会艺术,是指建筑与绘画、雕塑等门艺术的区别。
绘画和雕塑等强调作者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而建筑师在重视其个性与内涵的同时更主要的是为人们创造生活工作的环境,从为多数人使用的大型公共空间到个人使用的小天地,建筑师会受到来自社会、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制约,这些制约要比艺术家遇到的问题多得多。
但是贝聿铭说:“只要建筑能够跟上社会的步伐,它们就永远不会被遗忘。
”贝聿铭又主张:“建筑虽受科技的影响,但并非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它还需要其他的条件。
”贝聿铭认为:“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
”因此,在他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
在设计时他对空间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种探求,赋予它们既能适应其内容又不相互雷同的建筑风貌。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近代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相互影响
近代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相互影响近代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层次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影响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建筑师和西方建筑师相互启发、借鉴、融合,并在互相竞争中推动了各自建筑文化的发展。
首先,近代中国建筑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在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上产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开放政策的实施,西方现代建筑理念和技术被引入中国,使得中国建筑师开始借鉴西方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手法。
比如在大型商业建筑、高楼大厦等项目中,可以看到中国建筑师融合了西方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创造出了一系列融合中西方建筑特色的现代建筑作品。
另外,西方建筑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尤其是在建筑风格、材料选择和装饰方面。
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和经典美学在西方建筑师心目中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很多西方建筑师在设计中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例如建筑的屋顶设计、雕花装饰和园林景观等,使得西方建筑在现代化的基础上更具有异域情调和文化底蕴。
除此之外,近代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相互影响还体现在建筑空间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
西方在建筑设计中注重空间的利用效率和功能分区,而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这种相互借鉴使得中国建筑师在利用现代技术的同时,也重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提倡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西方建筑师也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中汲取灵感,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构建更加环保和节能的建筑设计。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种双向交流、融合和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西建筑文化相互启迪、互相影响,共同推动了建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未来,随着文化交流和合作的不断深化,可以预见中西建筑在设计理念、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将会有更多的共同点和互补之处,为建筑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示。
中外建筑史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外建筑史学习心得篇一:中外建筑史学习心得中外建筑史学习心得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主要的物质环境。
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
建筑上凝固着人的生活,他们的需要、感情、审美和追求。
建筑把这些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
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理想中去。
建筑成了人们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
我本身对中外建筑史比较感兴趣,所以本学期专业选修课选修了中外建筑史,特别的想去了解中国的建筑史和外国的建筑史。
比起景观建筑,如果再给我一次重选的机会,我还仍是会选择中外建筑史。
选修了这门课,老师的课件丰富多彩,视频也很多样化,对我的教学非常的有帮助。
老师精心的备课使我的收获非常之大。
虽然有时候上课的态度不是很端正,玩手机睡觉都有,但是也不是因为上课枯燥导致,而是自身的原因。
我深刻的觉得中外建筑史是门非常有意义的课,对我学房地产的甚至整个学建筑有关专业的都很是有必要去学习这门课,读建筑有关的专业连建筑史都不了解岂不是让人笑话,还有这门课对我们以后学习或者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课后特意的认真地去看了中外建筑史这本书,分别初步的了解了中国建筑史的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宋、辽、金、西夏建筑,元、明、清建筑,近、现代建筑。
还有外国建筑史的古代建筑,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
其中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古代建筑和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进行了深层次的讲解,以便我阅读时更深的理解。
早在奴隶制时代,人类的建筑活动已经有了大规模的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埃及、西亚、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成就比较高,建筑风格千姿百态,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
其中埃及、西亚和波斯得建筑传统流传甚少,唯独希腊、罗马的建筑在欧洲一直流传,得以发展,并统称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古典文化,把它们的建筑统称为古典建筑。
古代建筑又分为了古埃及建筑,两河流域和波斯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和古美洲建筑。
小议外国建筑师眼里的中国味建筑
景 , 了坡道 , 下 还有一块扁长窗 洞 , 以让 你 回望 一下最 初 的庭 院 用江南厅堂情趣 的敞厅 连接 , 间若 即若离 , 格迥 异。小庭 院 可 空 风 空间, 这一手法亦 采用 中国园林 中 的景 窗框 景手 法 , 但在 这里 的 沿用园林 中的松竹梅主题 , 调动 人的 听觉 和视觉 , 竹影 婆娑 , 这 在 运用具 有回味之 意。唯一 有意 大利 风格 的就是 那个 控制 整个 场 个 喧嚣城市 能再 次感 受 到古 代 文人 治学 环 境 的幽静 ( 图 5 。 见 ) 地 的钟楼 , 但那 也加 上了红色的天花 , 简化 到极点 , 由于它 的高度 建 筑材料选用江南建筑情调 的青砖粉墙和崂山灰花岗岩勒脚 。尽
有 鸟飞过 , 多美 的场 景 啊。从 某个 角度 看还 会看 到钟 楼 的一 角。 仔 细再 看庭院梁 上 的挑 板处 开 了方形 的灯槽 , 具嵌 在其 中, 灯 一 系列 的方形灯槽沿着 “ 屋檐 ” 形成一条 直线 给屋 檐增加 亮色 , 也可 以想象 为古老 的屋檐下挂着 一排红灯笼 , 默默 的为屋檐 下 的行 人
是一条 长长的坡道 , 这次是宽坡道 , 道也很缓 ( 图 3 , 坡 见 ) 走下 来 体建筑围合出小庭院 , 中央庭 院到小庭 院可以通过 苏格 兰式 花 从
时很悠 闲 , 两边 的建 筑有石墙和玻璃 , 不会 觉得枯燥 , 檐也是 一 呢格 (4× . ) 挑 1 3 6 的铺 筑小 路到 达。主要 小路设 有 敞廊 , 同园林 如 边建筑 有 , 一边 建筑没 有 , 想是 天气好 的时候走 在没 有顶 盖 的地 里的长廊 , 不必担 心 日晒和雨淋 , 徜徉 于此 , 望着 图书馆边 的一 池
时间与理性——全球视域下看海外建筑师在中国
胆 、 加肆 无忌惮 。 样的 条件是 我们给他 们的 更 这
将 海 外建 筑师视 为洪 水猛 兽 ,采取 全盘 否定 的态
并提 出 不 要让北 京成 了外 国建筑 师的试 验场 度, 。 另一 种是有 所理 解 同时也 看到 其负面 影响而 国家体育场 的方 案加上 之前保 罗 安德鲁设 计的 国 批判其 弊端 采 用道 德甚至政 治批 判的立 场 斥其
引发了建 筑业 内人士 的思索 进 而逐步 演变为 文化 使得 人们 晾呼 建 筑界狼 来 了 。 界 广 为关注的文 化事 件 2 0 0 3年 4 赫尔佐 格 月 目前 国内建筑 界对 海外建筑 师在 中国 这
与德梅隆 展示 了他们 的中国 国家体育 场竞 标方案 , 现象 存在支 持和反 对两种 态度 。 支持者分 两种 . 《 南方 周末》 撰文报 道此事 文 章题 目为 《 面对 最 种是 不知底 细的盲 目跟风 叫好 这是 数量最 多的
d sus1 n Thi P o s sesSVC ic s 0 s a cr cu s C  ̄】knd fattde n di i so ti u sa d t er  ̄ o ehn hec c ̄sa w 0i h c s nsb id t v t ndho c mpex r a yh c tu h hi e t eph n h e ome nab s d0nt elr e iw n a ina s c l ae h a g rve a d rto 】  ̄n c n n w a a  ̄w ak n o dy li gupt o al a in oglb i to z
■ 段 海燕 Du n H ia a ay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摘 要 】海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大量建筑宴践0起 】持
外国建筑师在中国设计的主要项目
外国建筑师在中国设计的主要项目2003-5-13北京地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美国SASAKI设计公司CCTV新台址设计荷兰OMA大都会事务所北京电视中心日本株式会社日建设计北京财富中心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中国国家大剧院法国巴黎机场公司中国电影博物馆美国RTKL公司北京世界金融中心加拿大B+W国际工程集团公司美国RTKL公司首都博物馆新馆法国AREP建筑设计与规划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美国SOM事务所中关村国际科技广场美国KPF事务所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规划瑞士Burckhardt+Partner、AG公司中关村国际学校美国JFP建筑事务所上海地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美国KPF事务所上海大剧院法国夏邦杰建筑事务所上海商城美国波特曼事务所恒隆广场美国KPF事务所久事大厦英国福斯特事务所金茂大厦美国SOM事务所上海信息中心日本株式会社日建设计中银大厦日本株式会社日建设计新上海国际大厦加拿大B+H建筑师事务所上海新世界大厦加拿大B+H建筑师事务所花园饭店日本株式会社日建设计其他地区广州港湾广场加拿大B+H建筑师事务所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日本株式会社佐藤综合计画广州新白云机场航站楼美国Parsons和URS Greiner公司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深圳市中心区规划日本黑川纪章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深圳新世界中心美国SOM事务所杭州湖滨地区规划美国捷得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SWA集团杭州萧山机场加拿大B+H建筑师事务所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澳大利亚HOK体育建筑设计公司天津博物馆日本川口卫设计事务所大连和平广场京澳凯芬斯设计有限公司(中澳合资)摘自《中国楼市》2003年4月9日60家国外著名建筑设计单位简要情况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仅供个人参考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以下无正文。
国内外优秀建筑设计案例
国内外优秀建筑设计案例一、国内优秀建筑设计案例1. 鸟巢(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由瑞士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和中国建筑师李兴钢共同设计。
它的外观呈现出一个由钢铁和玻璃构成的“鸟巢”形状,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
同时,鸟巢的结构设计也是非常复杂的,采用了大量的高科技手段来实现。
2. 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目前中国第一高楼,高度632米。
它由外国建筑师KPF公司设计,整个建筑物呈现出一个不规则的双曲面形状,非常具有现代感。
同时,在高层建筑方面也采用了许多创新性设计手法,如风洞试验、结构分析等。
3. 北京大学百年纪念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门是为庆祝北京大学成立100周年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它位于校园正门前方,由李兴钢担任总设计师。
整个建筑物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同时也结合了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二、国外优秀建筑设计案例1. 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建筑之一,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
整个建筑物呈现出一个壳形结构,非常独特。
同时,在结构和声学方面也采用了许多创新性设计手法。
2.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法国巴黎卢浮宫的一部分,由美国建筑师伊恩·佩里设计。
整个金字塔呈现出一个透明的三角形形状,非常现代化。
同时,在结构和光线方面也采用了许多创新性设计手法。
3. 迪拜塔迪拜塔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高度828米。
它由美国建筑师阿德里安·史密斯设计,整个建筑物呈现出一个流线型的造型,非常具有未来感。
同时,在高层建筑方面也采用了许多创新性设计手法,如风洞试验、结构分析等。
三、结语以上就是国内外优秀建筑设计案例的介绍。
这些建筑物不仅在外观上非常独特,而且在结构和技术方面也采用了许多创新性的设计手法。
它们不仅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世界范围内的著名景点,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浅析安东尼·高迪的建筑灵魂和对中国建筑的启示
浅析安东尼·高迪的建筑灵魂和对中国建筑的启示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í)作为20世纪著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作品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尤其在建筑艺术与自然融合、形式与功能互为表现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带有独一无二的气质,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设计语言,对于后世的建筑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迪的建筑也对中国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很多启示,对于中国的建筑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浅析高迪的建筑灵魂,并探讨其对中国建筑的启示。
一、高迪的建筑灵魂1. 宗教与自然的融合高迪的建筑作品充满了宗教元素和自然主题,他将宗教信仰与自然景观融入到建筑中,使建筑作品具有了超凡脱俗的气质。
在高迪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宗教的符号和意象,比如天使、圣经中的场景等。
这些符号和意象在建筑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使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建筑物,而成为了一种艺术的表达和宗教信仰的体现。
高迪还充分运用了自然景观的元素,他将大自然中的曲线、色彩和形态融入到建筑中,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他在建筑中使用了许多有机的形态和曲线,使建筑看上去就像是生长在大地上的生物,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态感。
这种宗教与自然的融合,赋予了高迪的建筑作品一种独特的灵魂,让人们在欣赏建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宗教的神秘和自然的美妙。
2. 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高迪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注重外在的美感,更注重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
他的建筑不仅外观奇特,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充分考虑到了建筑的实际使用需求。
在高迪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不仅在外观的装饰上下足功夫,对于建筑的结构和功能也是精益求精。
他设计的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实用的工具,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3. 创新和独立的精神高迪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想的建筑师,他在设计建筑时不拘泥于传统的规范和约束,而是大胆地突破常规,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
在21世纪的今天,建筑离我们如此之近,甚至于普通的市民都可以随意的评价任何一栋建筑,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国际建筑大师也来到了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烙下这些外国建筑师的印记。
我们可以和国际大师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这对于我们这些中国年轻一代的建筑师来说是个非常好的机遇。
学习但不盲从,包容但不媚外,客观但不排斥,理性但不浮夸,取其精华,破除糟粕,吸收有用的部分和我们所处的实际环境相结合相适应,我觉得这才是我们面对外国建筑师进入中国所应该采取的态度。
西方国家的建筑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的状态,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的时候一个建筑设计所一年就接一个项目,而且这个项目还可能是旧建筑改造。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笑话,但是也是事实,于是像中国这样爆发性的阶段对外国的建筑师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无论是出名还是挣钱,所以越来越多的外国建筑师来到了中国,不论是参与投标还是来中国工作。
但是外国建筑师涌入中国的现象也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早在70年代,美籍华人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就是很成功的一个实例,这个阶段主要是华裔的国际建筑师来到中国,接触的项目是一些涉外的酒店,宾馆和办公楼等,外国人设计的钢铁、玻璃等庞然大物开始出现在中国,改变了我们的想法。
到了90年代,美国建筑师等大肆进入中国,中国城市天际线的陡然增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建筑类型也扩展到了商业、金融等各个领域。
发展到新世纪,外国建筑师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名的大牌建筑师越来越多;随着“巨蛋”、“鸟巢”以及被一些人称为“大裤衩”的央视新址大楼等一批超大型当代建筑陆续亮相,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可谓“毁誉参半”,我个人的观点是,并不是说外国建筑师在中国设计的夸张的建筑就是不好的,就是错误的。
夸张是可以的,但是我觉得为了追求夸张而夸张就是错误的。
比如一种想法明明可以用更为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可能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大众的审美,但是为了吸引眼球,炫耀原本就并不富有的资本,而去设计建造夸张的建筑,我认为就是不合适的。
外国建筑师在中国进行设计的时候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他们也要考虑到甲方的实际需求,特别是他们经常参加的国际投标项目,这样的话甲方就是政府;再设计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双方的文化差异。
比如说有的甲方很重视风水等的讲究,所以他可能就会要求设计一座像龙或者像马的建筑,但是这种表面化的比喻对于外国建筑师来说就是一个挑战,当他被甲方要求而设计一个建筑形象的时候,他就需要适应这种情况。
还有中国的设计与建造时间的问题,在国外,建筑师要用两年时间才能完成一个设计,而在中国,两年时间里可能建筑都落成了,这肯定会影响设计质量,国内建筑的使用寿命短也就是一、二十年的,而国外却可以达到75-100年,而且他们的设计周期也同样很长,
一个项目就要1-2年,而这也造就了帝国大厦等许多著名的建筑。
外国建筑师的涌入对我们这些年轻的中国建筑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不能单纯的批判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筑他们思想的实验品,破坏我们的传统文化,符合传统也不一定就是好的建筑,比如说高迪在巴塞罗那建房子的时候,和周围也是不协调的。
扎哈·哈蒂德就说过,“如果周围都是垃圾,我也要和它们协调吗?”协调是一种理想。
退一步讲,我们国内的设计师也会做一些反传统的建筑。
但是外国建筑师的越来越多带来的竞争就是在所难免的,因为禁锢时间太久,中国建筑界与国际上的差距非常巨大,国外建筑师尤其是大师级人物及作品进入中国,从设计思路、建筑观念及运作机制上产生的影响都有着革命性的意义,那些引起广泛争议的建筑作品,正可以说明他们对传统思维的冲击有多大。
况且,只有不断开放才能真正提高中国的建筑设计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视外国建筑师进入中国的现象,这对中国建筑师是有好处的,至少在设计思路、方法以及和甲方打交道等等环节上,中国设计师会受到很多熏陶,外国建筑师带来的远不是一个是否有争议的作品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