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
在21世纪的今天,建筑离我们如此之近,甚至于普通的市民都可以随意的评价任何一栋建筑,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国际建筑大师也来到了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烙下这些外国建筑师的印记。我们可以和国际大师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这对于我们这些中国年轻一代的建筑师来说是个非常好的机遇。学习但不盲从,包容但不媚外,客观但不排斥,理性但不浮夸,取其精华,破除糟粕,吸收有用的部分和我们所处的实际环境相结合相适应,我觉得这才是我们面对外国建筑师进入中国所应该采取的态度。
西方国家的建筑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的状态,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的时候一个建筑设计所一年就接一个项目,而且这个项目还可能是旧建筑改造。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笑话,但是也是事实,于是像中国这样爆发性的阶段对外国的建筑师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无论是出名还是挣钱,所以越来越多的外国建筑师来到了中国,不论是参与投标还是来中国工作。
但是外国建筑师涌入中国的现象也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早在70年代,美籍华人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就是很成功的一个实例,这个阶段主要是华裔的国际建筑师来到中国,接触的项目是一些涉外的酒店,宾馆和办公楼等,外国人设计的钢铁、玻璃等庞然大物开始出现在中国,改变了我们的想法。到了90年代,美国建筑师等大肆进入中国,中国城市天际线的陡然增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建筑类型也扩展到了商业、金融等各个领域。发展到新世纪,外国建筑师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名的大牌建筑师越来越多;随着“巨蛋”、“鸟巢”以及被一些人称为“大裤衩”的央视新址大楼等一批超大型当代建筑陆续亮相,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可谓“毁誉参半”,我个人的观点是,并不是说外国建筑师在中国设计的夸张的建筑就是不好的,就是错误的。夸张是可以的,但是我觉得为了追求夸张而夸张就是错误的。比如一种想法明明可以用更为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可能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大众的审美,但是为了吸引眼球,炫耀原本就并不富有的资本,而去设计建造夸张的建筑,我认为就是不合适的。
外国建筑师在中国进行设计的时候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他们也要考虑到甲方的实际需求,特别是他们经常参加的国际投标项目,这样的话甲方就是政府;再设计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双方的文化差异。比如说有的甲方很重视风水等的讲究,所以他可能就会要求设计一座像龙或者像马的建筑,但是这种表面化的比喻对于外国建筑师来说就是一个挑战,当他被甲方要求而设计一个建筑形象的时候,他就需要适应这种情况。还有中国的设计与建造时间的问题,在国外,建筑师要用两年时间才能完成一个设计,而在中国,两年时间里可能建筑都落成了,这肯定会影响设计质量,国内建筑的使用寿命短也就是一、二十年的,而国外却可以达到75-100年,而且他们的设计周期也同样很长,
一个项目就要1-2年,而这也造就了帝国大厦等许多著名的建筑。
外国建筑师的涌入对我们这些年轻的中国建筑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不能单纯的批判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筑他们思想的实验品,破坏我们的传统文化,符合传统也不一定就是好的建筑,比如说高迪在巴塞罗那建房子的时候,和周围也是不协调的。扎哈·哈蒂德就说过,“如果周围都是垃圾,我也要和它们协调吗?”协调是一种理想。退一步讲,我们国内的设计师也会做一些反传统的建筑。但是外国建筑师的越来越多带来的竞争就是在所难免的,因为禁锢时间太久,中国建筑界与国际上的差距非常巨大,国外建筑师尤其是大师级人物及作品进入中国,从设计思路、建筑观念及运作机制上产生的影响都有着革命性的意义,那些引起广泛争议的建筑作品,正可以说明他们对传统思维的冲击有多大。况且,只有不断开放才能真正提高中国的建筑设计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视外国建筑师进入中国的现象,这对中国建筑师是有好处的,至少在设计思路、方法以及和甲方打交道等等环节上,中国设计师会受到很多熏陶,外国建筑师带来的远不是一个是否有争议的作品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