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韩非子思想梳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的看法有何不同?
答案(1)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 本恶(或人性多欲、多求、多纷争)。
• (2)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的起源分别是什么?
答案 (2)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本性,是
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 会对人欲望的协调和控制,是人们为在一起 生活被动接受的一种规范。
• 1.上述文字中,成语“ ”即源出于 此。 (2 分)
〖参考答案〗
1. 郢书燕说 • 2. 韩非在寓言的结尾发出的感慨:“治则治矣,
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是说当时的 学者为了替自己的学说找到依据,同时博得各国 国君的青睐,多曲解古代典籍。 • 作者的感慨,点明了这则寓言意在批评当时学者 牵强附会解释古代典籍的现象。郢人和郢人的书 信,即比喻古代学者和他们的著作;而燕相的形 象,则是比喻当世的学者。 • 韩非是一位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对古代典籍中 的许多观点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荀子、韩非子思想梳理
学习目标
• 了解荀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 提高文化经典阅读解题能力。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 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 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政治上,他主张礼 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 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赞同武 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 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
• 韩非子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使然,强调想要成大事的 人可以借助于“人性好利”这一本性。
• 2、人性是否可变之异 在荀子看来,人性是恶的,认为 要改造人性,使之由恶向善,仁义礼智信是可以通过后天 的教化学习得到的。 韩非子不仅认为人性不可变,而 且无须变。
• 3、韩荀治国方略的不同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治国 之策,通过“起礼仪、制法度”来教化人的情性. 韩 非子主张用赏罚两柄来对待,用严刑重罚来治国。主张用 法来镇压人民,以法治国。 。
•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 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 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 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 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 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 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 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 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 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 子·大略》)
•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 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 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 乱之矣。”(《墨子·公孟》)
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的“性善
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 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 变善。这本身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特别强 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 的先天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认为人的 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经过礼 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 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 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 韩非主张加强君王集权,厉行赏罚,奖励 耕织。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 文化教育的价值。
• 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 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 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 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 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模拟试题举隅】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 (5分)
• 〖参考答案〗
• 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2.荀子认为,秦国即使能够即使赢得全国统一, 也很难持久,因为国家的统一不应单纯建立在武 力征服下,而应建立在诸侯国的共同利益和共识 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稳固 而强大的国家。 另外,经济的统一是国家统一的基础。但是,这 种统一不是靠强力剥夺,而是建立在互惠、互利 基础上,建立在一种道义的力量上。
•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 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 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注]我也,我 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 上》)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 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
课后作业
•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5 分) • 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
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 衰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 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 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人 师,是王者之法也。(节选自《荀子·王制》) • 1. 请写出《寡人之于国也》中和选文中画线句意思相近的 两句话。 (2 分) • 2. 荀子又认为秦国“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 胜校也,勰勰(xI,担心害怕貌) 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 己也”。(《荀子·强国》)。结合选文有关内容,请简 要评析荀子的国家“统一观”。 (3 分) •
说.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 贵”的思想. • 荀子 ①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 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 继承并深入讨论了儒家“礼”的思想.他说,学习的最高目 标是把握“礼”.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 以法治国,反对礼制 •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
• (1)上述两段文字都从____________(填成语)方面提出了自 己的见解。
• (2)荀子与墨子的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
• 答案 (1)言行一致
• (2)荀子对治国者的建议:一定要摒弃 言善行恶的伪善者。(或“荀子是从用 人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的”)
• 墨子对治国者的要求:一个人言而不 行,是不能治身,而不能治身也就不 能治国。(或“墨子是从修身的角度给 治国者提出建议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
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 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 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 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 君主地位。 •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 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 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 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 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 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 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 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 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 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①,夜书,火不明,因
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②,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③,曰:“举
烛者 ,尚明也④,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
相白王,王大说⑤,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
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节选自《韩非子·外
储说上》)
• 【注释】①郢(yǐng):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 在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郢人:借指楚国人。 遗: 动词。给予,送交。遗书(投书;寄信) ② 云:说话。过书:错写。③说:解释。④尚明: 尊重贤明之人。⑤白:禀告;报告。说:同 ‘悦’。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点是“仁”和“民本”思想. • 但是他们的人性论各异:孔子的人性论是性相近,孟子人
性论是性善论,荀子的人性论则是性恶论. • 思想主张的不同: • 孔子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
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 孟子 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
荀子和韩非子思想的异同
• 同工之处——人性好利 韩荀人性论在共同的人性起点上, 都明确了人性好利。在他们看来人性都是喜好私利的,而 且这一本质是与生俱来的。
• 异曲之妙——1、性恶之性与自然之性. 荀子承认“人性 好利”,但他将人的生理本能与伦理道德相对立,认为这 种自然人性的背后隐藏着危害,需要加以限制和教化。
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 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 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 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 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 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 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 到制裁 •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 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