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艾滋病的神经系统损害

合集下载

艾滋病潜伏期与艾滋病潜伏期症状

艾滋病潜伏期与艾滋病潜伏期症状

艾滋病潜伏期与艾滋病潜伏期症状艾滋病潜伏期:艾滋病潜伏期就是指从人体感染艾滋病毒到艾滋病病毒将人体免疫系统的T4淋巴细胞破坏到不足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发病的时间。

其标志就是CD4+细胞计数大量减少。

按照中国疾控中心的《HIV/AIDS抗病毒治疗手册》的解释为无症状期CD4 T细胞记数>200/mm3,但< 350/mm3的情况下的建议治疗,而CD4 T细胞记数≦200/mm3的情况下要求立即开始治疗。

可见,所谓艾滋病潜伏期的时间判断是以血液中CD4 T细胞记数是否下降到足以导致免疫缺陷的程度为标准。

感染艾滋病2--6周后,此时少数人(约2%)呈现一过性急性感染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僵直、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肌痛、斑丘疹、荨麻疹、腹痛、腹泄及个别病人出现无菌性脑膜炎,查白细胞正常,但单核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比例轻度降低,血小板轻度减少。

其后持续呈无症状期,即艾滋病潜伏期。

艾滋病潜伏期的症状:全身症状: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反复出现的低热(约占72%),伴有寒战、消瘦、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可达5~22公斤),继之极度嗜睡无力,不能支持平常的体力活动。

慢性腹泻也是某些艾滋病人的十分明显的早期临床表现。

并且常找不到发热、腹泻和体重减轻的原因。

根据38例艾滋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分析,以上症状及体征均占总病例数的80%以上。

艾滋病潜伏期的症状: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55%~100%,当高危人群患者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很可能与艾滋病毒感染有关。

肿大的淋巴结虽然是全身性的,但是多见于颈后、颌下或腋下淋巴结。

肿大的淋巴结不融合,质硬,偶有压痛,表面皮肤无改变。

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与血清内艾滋病抗体滴度高低相关。

此外,艾滋病伴发有淋巴瘤,包括Burkitts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及何杰金氏病等亦可发生淋巴结肿大。

艾滋病潜伏期的症状:皮肤损害:皮肤粘膜是艾滋病侵袭的主要部位之一。

艾滋病毒究竟是如何影响大脑的

艾滋病毒究竟是如何影响大脑的

艾滋病毒究竟是如何影响大脑的HIV感染的首发症状常为不明原因性发热、鹅口疮、肺部感染等由于HIV对免疫系统的破坏而造成的机会性感染。

尽管HIV主要影响免疫系统,但中枢神经系统也能受到影响。

云南一项回顾性研究对500例患者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80/500的患者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等。

HIV如何进入大脑人的大脑中存在着由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以及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就是所谓的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的存在可以阻止某些物质(大部分都是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发挥重要的免疫功能,但同时,大多数药物也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只有脂溶性强、分子量较小的水溶性药物可以通过该屏障进入脑组织。

在病理条件下,如发生血管性脑水肿、脑肿瘤等会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不仅如此,部分病毒也能透过血脑屏障,比如HIV病毒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等。

HIV 病毒可以通过巨噬细胞或白细胞跨越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成难以清除的病毒储存库。

不仅如此,由于部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受血脑屏障限制,难以进入脑组织,可能导致“CNS逃逸”现象,即在ART的作用下,病毒不能在血中复制,却能在大脑中复制。

耶鲁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即使在接受长期ART治疗的个体中,感染HIV病毒的细胞持续存在于超过半数患者的脑脊液中,且与较差的神经认知能力有关。

HIV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会形成难以清除的病毒储存库,也是HIV难以根除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由于HIV病毒自身或间接造成的某些癌症、机会性感染或药物毒性作用,都有可能引起HIV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常见的有:❖艾滋病痴呆综合征(ADC):主要发生在HIV感染严重的个体中。

有研究发现,>25%的艾滋病人有神经认知障碍(HAND),其中2%被诊断为HIV相关性痴呆。

我国HAND患病率于12%-46%之间。

主要表现为脑炎、行为改变、认知功能逐渐下降等。

艾滋病20例并发神经系统疾病分析

艾滋病20例并发神经系统疾病分析

艾滋病20例并发神经系统疾病分析发表时间:2014-08-14T15:25:58.8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潘祥奋黄永红[导读] 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早期诊断与临床治疗难度很大,死亡率很高,临床应加强重视。

潘祥奋黄永红(广西田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31500)【摘要】目的:分析艾滋病并发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并发神经系统疾病情况。

结果:112例艾滋病患者中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20例,发病率为17.86%;并发疾病类型包括隐球菌脑膜炎、HIV相关脑病、弓形虫脑病、结核性脑膜炎、脑白质脱髓鞘等,同时合并两种以上神经系统病变者3例,住院期间死亡11例。

结论: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早期诊断与临床治疗难度很大,死亡率很高,临床应加强重视。

【关键词】艾滋病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特点【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157-02 艾滋病(AIDS)属于人类二十世纪末的一大噩耗,堪称新瘟疫,至今无完全治愈方法。

艾滋病容易伴发各类机会性感染,而这也是大部分艾滋病人死亡的原因之一[1]。

近几年相关研究发现,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出现的神经系统疾病,往往是艾滋病患者晚期常见机会性感染疾病[2],因此,我院针对收治的艾滋病患者112例,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县2003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11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75例、女性患者有37例;年龄9~75岁,均值38.4±10.2岁;HIV感染途径包括血液传染80例、性传播23例、不明原因9例。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系统损害性疾病。

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持久且不可逆的损害,导致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降低。

本文将重点介绍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

第一部分:早期感染阶段在感染HIV后,人体会出现早期感染阶段的症状,这通常发生在感染后的2到4周内。

早期感染阶段的症状可能被人们误认为是普通感冒或流感,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在这一阶段,艾滋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1. 发热:患者出现高热,体温可以达到38℃以上。

2. 乏力和全身不适:患者感到疲倦、虚弱,可能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3. 皮疹:一部分患者会在发热后出现皮疹,皮肤出现红斑或疹子,多数为非痛痒性。

4. 淋巴结肿大:患者可能出现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淋巴结肿大。

5. 咽喉疼痛:患者可能感到咽喉不适、咳嗽和咳痰。

6. 情绪低落: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第二部分:无症状期早期感染阶段之后,约有80%的艾滋病患者会进入无症状期,这个期间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

在无症状期,患者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逐渐破坏免疫系统。

在这个阶段,虽然患者感觉身体正常,但仍然具有传染性,可以继续传播病毒给他人。

第三部分:晚期艾滋病当免疫系统受损程度加重时,艾滋病会进入晚期,也被称为AIDS阶段。

晚期艾滋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1. 恶病质:患者体重明显下降,出现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形成恶病质状态。

2. 易感感染:免疫功能衰竭导致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患者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如肺炎、结核病、念珠菌感染等。

3. 神经系统症状:晚期艾滋病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如头晕、头痛、肢体无力、记忆力减退等。

艾滋病的神经系统病变

艾滋病的神经系统病变

检资料显示 ,5 A D 7 % I S患 者有 中枢神 经 系统 病 变 , 在临 床上 ,
4 % ~6 % 患 者 出 现 神 经 症 状 , 1 % 患 者 的 神 经 症 状 是 0 0 而 0 AD I S的 首 发 症 状 。 H V A D I/ I S患 者 常 常 出 现 的 神 经 系 统 病
变包括 原发 H V相关综合 征 、 I 机会感 染及 机会 肿瘤 、 炎性病 变 及 药物相关神 经系统病变等。
1 原 发 H V 相 关 综 合 征 I
1 1 HI 关认知和运动 障碍 H V能 直接感染 中枢神 经系 、 V相 I 统。在 H V感染初期 , I 病毒通 过血 脑屏 障进入 中枢 神经 系统 , 随后在脑组 织和脑 脊液 中进行增 殖 。中枢神 经系统 无症 状性 感染 、 急性或亚急性感染综合征 , 多在 H V感染的早期 出现 , I 临 床上可出现各种 脑 炎 、 脑膜 炎 、 滋病 病毒 综合 征 ( 性 脑炎 艾 慢
沈银 忠 , 孝彰 潘
【 关键 词 】 艾滋病 ; 神经 系统 【 中图分类号 】 R 1.1 【 529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 6 (07 0- 4 - 621 4 20 )3 28 3 7 0 0
艾滋病 ( I S 患者 由于 细胞免疫 功能受 损而极 易并发各 AD ) 种严重 的机会性感 染 和肿瘤 。由 于免疫 缺 陷病毒 ( I 具有 H V) 嗜神经性 , 经 系统 损 害 成 为 H V感 染 的 主要 并 发症 之一 。 神 I
识 改 变 ,0 ~ 0 有 脑 膜 刺 激 症 , 它 症 状 尚 有 恶 心 、 吐 、 2% 4 % 其 呕
脑炎样改变。脑膜脑炎通常 在 HV感 染后 大约 1 2月 发病 , I ~ 患者可出现精神症 状和 意识 障碍 , 癫痫 发作 , 脑脊 液呈非 特异

什么是艾滋病神经系统损害?

什么是艾滋病神经系统损害?

什么是艾滋病神经系统损害?
AIDS(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1981年美国发现首宗AIDS病人,我国2例病人是在1989年和1991年先后报道的,通常将已经发病者称为AIDS病人,而未发病者称为AIDS感染者,他们都是造成艾滋病的神经系统损害的传染源。

HIV 是嗜神经性病毒,在疾病的早期就可侵犯神经系统,所以AIDS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主要是HIV直接侵犯造成的;其次,HIV感染后人体免疫机制受抑制或免疫缺陷后造成病毒,细菌,真菌等易感染或产生继发性肿瘤,以上两种原因合并在一起则更容易罹患疾病。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01%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
传染方式: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
并发症: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传染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终身治疗
治愈率:0%无有效治疗方式
常用药品:复方磺胺甲噁唑片更昔洛韦胶囊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
温馨提示不要有不洁的性生活史。

3艾滋病临床表现

3艾滋病临床表现

镜下原始鳞状上皮,正常 宫颈涂醋酸后无改变。
镜下醋酸白色上皮(宫颈鳞癌)
镜下镶嵌(宫颈原位癌)
镜下点状血管(宫颈癌早期浸润)
镜下异形血管(宫颈腺癌)
宫颈鳞癌(涂醋酸后镜下呈 白色上皮镶嵌,异形血管)
宫颈腺癌(涂醋酸后镜下呈白色上 皮镶嵌,点状血管,异形血管)
宫颈腺癌(镜下角化开口 Ⅲ~Ⅳ型)
当出现上面三个以上症状又有不洁性接触史时,应 想到可能感染了艾滋病,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思考题
1.艾滋病中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有哪些? 2.哪些症状提示可能患有艾滋病?
讨论
艾滋病能治愈吗?

口腔大范围的假膜形成性念珠菌病
萎缩性念珠菌病时的疼痛性红斑
AIDS病人的混合性粘膜白斑性 和萎缩性念珠菌病
食管念珠菌钡餐造影: 因肿胀和水肿,食管的 轮廓变得不规则。
已确诊的念珠菌感染性的重 症融合性食管炎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粘着于 宫颈上的念珠菌白色斑块。
尸检显示食管上有白色念珠 菌引起的致命性穿孔
卡 氏 肺 孢 子 虫 肺 炎
(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PCP)
发生率 占整个艾滋病例30~50%。 临床表现 呈急性病容,起病突然,主要表

现为低热,伴有严重缺氧和呼吸衰竭;虚弱, 活动能力逐渐下降,伴有干咳、少痰,两肺偶 有痰鸣音。大多数病例胸部摄片显示非特异性 间质性渗液。 诊断 支气管镜检查通常可以确诊,可用支气 管刷、支气管肺泡洗液或经支气管活检获取标 本,用含有硝酸银的环六亚甲基四胺染色,或 者用Grocott染色或者用魏格尔特革兰染色 (Weigert-Gran),可见肺泡渗出液中卵圆形 的卡氏肺孢子虫。
CMV性食管炎在内窥镜下的表现

HIV相关性周围神经病诊治进展

HIV相关性周围神经病诊治进展

㊃专题㊃通信作者:崔芳,E m a i l :c u i f a n g301@163.c o m 黄德晖,E m a i l :h u a n gd e h u i @g m a i l .c o m H I V 相关性周围神经病诊治进展孙柳青,崔 芳,黄德晖(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神经内科,海南三亚572013) 摘 要:周围神经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u m a n i mm u n o d e f i c i e n c y vi r u s ,H I V )感染者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以远端对称性周围神经病㊁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或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及多发性单神经病最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H I V 相关性周围神经病(H I V p e r i p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 ,H I V -P N )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发病机制,深入了解H I V -P N 的临床表现,总结其诊治经验,从而指导临床医师正确认识㊁合理预防㊁规范诊治该病㊂关键词:周围神经系统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 7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9)02-0106-05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9.02.002P r o g r e s s i n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H I V p e r i p 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S u nL i u q i n g ,C u i F a n g ,H u a n g D e h u i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e u r o l o g y ,H a i n a n H o s p i t a l ,P L A G e n e r a lH o s p i t a l ,S a n ya 572013,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C u iF a n g ,E m a i l :c u i f a n g301@163.c o m H u a n g D e h u i ,E m a i l :h u a n gd e h u i @g m a i l .c o m A B S T R A C T :P e r i p h e r a ln e u r o p a t h y i st h e m o s tc o mm o n n e u r o l o g i c a ld i s e a s ei n H I V -i n f e c t e d p e o pl e .D i s t a l s y mm e t r i c a l p e r i p 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 ,a c u t e i n f l a mm a t o r y d e m y e l i n a t i n g p o l y n e u r o p a t h y ,c h r o n i c i n f l a mm a t o r yd e m y e l i n a t i n gp o l y n e u r o p a t h y a n d m o n o n e u r o p a t h y m u l t i p l e xa r et h e m o s tc o mm o nc l i n i c a l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w h i c h s e r i o u s l y a f f e c t l i f e q u a l i t y o f p a t i e n t s .T h i s a r t i c l e a i m s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n g e s a n d p a t h o ge n e s i s of H I V p e r i p 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 (H I V -P N ),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c l i n i c a l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o fH I V -P N ,a n dt os u mm a r i z e i t s e x p e r i e n c e i nd i a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s o a s t o g u i d e c l i n i c i a n s t o c o r r e c t l y un d e r s t a n d ,r e a s o n a b l e p r e v e n t t h e d i s e a s e ,a n d s t a n d a r d i z e t h e d i a g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p e r i p h e r a l n e r v o u s s y s t e md i s e a s e s ;a c q u i r e d i mm u n o d e f i c i e n c y s y n d r o m e ;d i a gn o s i s ;t r e a t m e nt 黄德晖,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神经免疫亚专科主任,医学博士㊂主要研究领域: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㊁疑难急危重症疾病㊂主要学术成就:参与军队重点课题㊁吴阶平基金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等重点课题研究;承担院内课题多项,获解放军总医院 百病妙诀 培育对象㊂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14篇,S C I 8篇,M e d l i n e 3篇,核心期刊8篇㊂执笔编写‘多发性硬化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部㊂2014年‘脱髓鞘相关疾病系列研究“荣获全军科技成果二等奖㊂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常务委员;全军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重症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神经病学学会全科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神经病学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研究会委员㊁理事及健康指导中心副主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老年医疗保健分会委员;‘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编委㊂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 c q u i r e d i mm u n o d e f i c i e n c y s y n d r o m e ,A I D S ),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u m a ni mm u n o d e f i c i e n c y vi r u s ,H I V ),亦称艾滋病病毒㊂周围神经病是H I V 感染者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称之为H I V 相关性周围神经病(H I V p e r i p 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H I V -P N )㊂它发病率高,表现类型多样,治疗效果欠佳,对患者生活质量存在严重影响,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㊂1 H I V -P N 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截至2017年底,全球现存活H I V 患者3690万例,当年新发H I V 感染者180万例,有2170万例正在接受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 i g h l y ac t i v e a n t i r e t r o v i r a l t h e r a p y,H A A R T )[1]㊂H I V -P N 是目㊃601㊃‘临床荟萃“ 2019年2月20日第34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F e b r u a r y 20,2019,V o l 34,N o .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前H I V感染者中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接受H A A R T的患者中占35%~50%[2-3]㊂由于A I D S 神经病变在症状出现前可能以亚临床形式存在,所以其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4]㊂H I V-P N的危险因素包括药物滥用㊁年龄㊁身高[5]㊁吸烟[6]㊁血清甘油三酯升高[7]及酗酒[8]㊂另有研究显示,H I V感染者的营养摄入不足㊁吸收不良和代谢改变导致微量元素缺乏[9],其中维生素B12缺乏与远端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有关㊂2H I V-P N的发病机制H I V-P N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提出的发病机制包括细胞因子调节异常㊁病毒蛋白神经毒性㊁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毒性等㊂在病理生理上,H I V通过巨噬细胞的失调,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㊁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β)㊁趋化因子㊁谷氨酸和自由基的释放,全身和脑脊液免疫激活以及包膜糖蛋白120(g p120)的神经毒性直接引起神经病变[10]㊂g p120是H I V-P N发病机制中研究最多的包膜蛋白㊂它可直接刺激初级感觉传入神经元,引起痛觉过敏[11-14]㊂K a m e r m a n等[15]研究表明,g p120介导的趋化因子受体C X C R4和(或)C C R5的激活,导致雪旺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炎症介质㊁致使细胞凋亡㊁轴突变性和表皮内神经纤维死亡,其中凋亡刺激蛋白2参与了g p120诱导的经P53介导的神经细胞凋亡[16]㊂上述机制主要累及小纤维及有髓神经纤维㊂近期C h a u h a n等[17]研究了慢性病毒感染期间免疫调节失调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发现γ干扰素长期存在于A I D S小鼠模型的腰段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从而建立了一种慢性免疫激活的状态㊂神经病理性疼痛与腰段脊髓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亚硝化损伤之间有密切联系㊂H I V动物模型的机械性超敏反应与C D4+和C D8+T细胞㊁巨噬细胞浸润增加以及脊髓中的反应性神经胶质增生有关㊂随着疾病的进展,H I V感染者的C D4细胞浓度逐渐下降,研究发现在C D4水平较高的感染者中疼痛更为常见[18]㊂对H I V患者进行腓肠神经活检可发现C D4细胞被激活,提示免疫因素可能在H I V-P N中起一定作用㊂此外,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中的一些神经毒性药物,如双脱氧核苷酸反转录酶抑制剂司他夫定,因抑制γ-D N A聚合酶和降低线粒体D N A含量引起的线粒体毒性会造成周围神经损害[11,19]㊂在治疗的前6个月内,应用双脱氧核苷酸反转录酶抑制剂和(或) C D4+细胞恢复率更高的患者中H I V-P N的发病率更高[9]㊂3H I V-P N的临床表现H I V-P N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病程的时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脱髓鞘性神经病;根据累及神经数量可分为单神经病㊁多发性单神经病或多发性神经病;根据神经受损类型分为运动性神经病㊁感觉性神经病或自主神经病[20];根据症状是否对称分为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和非对称性周围神经病㊂其中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是H I V感染者中最常见的周围神经病类型[21]㊂H I V-P N通常以感觉症状为主,例如灼烧感㊁刺痛感㊁感觉异常㊁麻木感,可伴有肌无力表现,症状从双侧足底开始对称向上进展,主要累及四肢远端㊂3.1远端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远端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与H I V感染相关最常见的感觉神经病㊂表现为由于远端轴突损害引起的自发和(或)诱发性灼痛或针刺痛㊁感觉异常和麻木,症状多自双下肢远端对称地向上进展㊂查体可见音叉振动觉及针刺觉减退(与临床症状分布相似),腱反射减弱或消失㊂在发病初期远端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通常是无症状的,但症状出现后可造成严重功能丧失[22]㊂3.2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性神经病3.2.1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 I D P)A I D P即吉兰-巴雷综合征,通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演变为上升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表现为对称性肢体力弱和腱反射消失,伴或不伴有感觉减退㊂脑脊液表现与未感染H I V的患者相比细胞数会增多㊂3.2.2弥漫性浸润性淋巴细胞增多综合征弥漫性浸润性淋巴细胞增多综合征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痛性感觉运动性多发性神经病,神经病变通常呈远端对称性损害,然而有约1/3的患者在发病时为局灶性损害,后进展为多灶性和对称性损害㊂3.2.3 H I V相关性神经肌无力综合征 H I V相关性神经肌无力综合征表现为亚急性进展性肌无力,其与高乳酸血症和应用司他夫定有关,表现为严重的对称性运动神经轴索受累㊂通常下肢症状明显,伴恶心㊁呕吐㊁体重减轻和肝脏肿大㊂神经肌无力综合征可能是致命的,但大多数患者在停用司他夫定后可恢复㊂自司他夫定的每日最大剂量从80m g降至60m g后再无该综合征的报道㊂3.2.4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 I D P)C ID P与急性疾病不同之处在于它进展更为隐匿,且可复发和缓解㊂症状通常为对称性,以运动神经受累为主,双侧肢体近端和远端无力比感觉受损更㊃701㊃‘临床荟萃“2019年2月20日第34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19,V o l34,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为突出,但也可以不对称地进展㊂查体腱反射减弱或消失㊂感觉症状包括感觉异常或肢体疼痛㊂有时以近端神经根受累为主,在这种情况下若患者无感觉症状或体征,可能与肌病混淆㊂在A I D S患者中C I D P比A I D P更为常见,它常发生于疾病的中晚期㊂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可以证实存在脱髓鞘表现,神经传导显示传导速度减慢㊂脑脊液检查提示蛋白浓度升高,细胞数少于50个/μl㊂患者通常对血浆置换㊁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或皮质类固醇反应良好㊂治疗反应与未感染H I V患者相似㊂3.2.5其他远端轴索型感觉运动性多发性神经病在开始广泛应用H A A R T之前,经常会有A I D S 晚期患者合并恶病质和远端感觉运动性痛性多发性神经病的报道㊂患者可能无肢体力弱的主诉,但查体会发现肢体远端无力㊂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病理学研究显示运动和感觉神经轴索病变㊂3.3不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性神经病3.3.1非典型(节段性)变异型急性和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进行性多灶性神经根神经病可以仅局限于下肢或上肢㊂当患者肌力正常但腱反射消失时,要考虑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可能㊂神经电生理检查是明确脱髓鞘敏感且可靠的方法,亦可能发现轴索和髓鞘混合受损的表现㊂这些节段性变异型病例对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反应良好㊂3.3.2其他不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性神经病血管炎性神经病起病可表现为不对称性感觉运动性神经病或急性单神经损害,通常以多发性单神经病为主要表现形式㊂痛性不对称或对称的多发性神经病以局灶性起病,关节和皮肤改变可能与血管炎性神经病有关㊂在H I V伴发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群中,要考虑冷球蛋白血管炎的诊断㊂神经活检可表现为炎细胞浸润或血管炎㊂在应用泼尼松治疗数周内可显著改善疼痛症状㊂另外,对于晚期A I D S患者(C D4细胞少于50个/μl),巨细胞病毒感染或淋巴瘤浸润神经和神经根可表现为多发性单神经病,迅速进展为不对称性轴索性或较少见的脱髓鞘性神经病㊂3.4体征局限于下肢的神经损害腰骶神经根病,表现为快速进展性双下肢无力(数天至数周内可进展为截瘫),下肢反射减低或消失,无上肢受累表现㊂通常伴有尿潴留或尿失禁㊂3.5体征局限于上肢的神经损害臂丛神经炎,伴有典型急性发作的肩胛带区疼痛,随后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㊂目前已有H I V血清转换期出现臂丛神经炎的个案报道[23]㊂3.6纯运动综合征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相比,H I V 相关的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更为常见㊂3.7单神经病3.7.1颅神经病 H I V感染的患者经常出现单个颅神经损害,多累及面神经㊂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最常发生在感染H I V6周内血清转换期间㊂需要鉴别的是弥漫性浸润性淋巴细胞增多综合征,该病伴腮腺肥大时可出现单侧或双侧面瘫;其次需要与淋巴瘤鉴别,该病多累及面神经㊁滑车神经和三叉神经的下颌分支㊂3.7.2其他单神经病晚期A I D S患者可出现嵌压性神经病,常累及股外侧皮神经㊁腓总神经㊁正中神经和尺神经㊂系统性疾病-例如糖尿病㊁甲状腺疾病易出现嵌压性神经病,但目前H I V感染与嵌压性神经病的关联尚不明确[8]㊂3.8自主神经病由于痛性远端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通常累及小纤维神经,因此患者经常会有自主神经受损表现㊂在个别重度远端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的患者中曾有胃轻瘫和体位性低血压的报道[24]㊂简单的治疗措施包括停止可能加剧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㊁补充盐㊁使用氟氢可的松以及穿高腰袜㊂4H I V-P N的诊断H I V-P N的诊断主要建立在临床基础上,需要结合细致的病史和体格检查㊂在确诊之前,必须排除周围神经病的其他常见原因,如糖尿病㊁维生素B12缺乏㊁甲状腺功能减退或酗酒等㊂临床上以典型的多神经病表现为主,呈 手套或袜套 样分布的蚁爬感㊁麻木感㊁发凉感,烧灼样㊁撕裂样或针刺样疼痛,肌无力等㊂神经系统查体可见末梢型针刺觉及音叉振动觉减退或消失,以及反射减退或消失㊂确诊需完善的相关辅助检查包括神经电生理检查㊁皮肤血管收缩反射㊁神经肌肉超声㊁简洁周围神经病筛查㊁皮肤活检及刺激皮肤起皱试验㊂4.1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检测提示运动及感觉神经受损,通常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5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0m/s,可合并运动及感觉传导波幅下降㊂但常规的神经传导检测无法评估小纤维神经的受损情况㊂肌电图可呈慢性失神经表现,并有神经再支配的证据㊂4.2皮肤血管收缩反射皮肤血管收缩反射是使用多普勒装置测定患者在吸气㊁呼气时指尖皮肤的血流减少,从而推断是否存在周围神经病[25]㊂这项技术的局限性在于它需要严格的标准化环境,并对患者进行吸气㊁呼气训练,在许多检测中心上述条件㊃801㊃‘临床荟萃“2019年2月20日第34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19,V o l34,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往往是不能实现的㊂4.3神经肌肉超声神经肌肉超声是使用高分辨率的超声设备获取神经图像的一项无创技术㊂其缺点在于灵敏度较低,超声与临床结果之间常常存在一定差异[26]㊂4.4简洁周围神经病筛查简洁周围神经病筛查量表操作简单,与神经传导研究㊁定量感觉检测和皮肤活检相比对H I V-P N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89.5%)[6]㊂它可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评估H I V 患者是否存在对称性神经病的症状和体征[3]㊂4.5皮肤活检皮肤活检是一种通过量化表皮神经纤维密度来评估小纤维神经状况的侵入性检测方法,可用于早期发现神经病变㊂H I V-P N患者皮肤活检可显示表皮神经纤维密度降低,与小纤维神经病表现一致㊂4.6刺激皮肤起皱试验刺激皮肤起皱试验是指在水浸泡或暴露于局部麻醉剂(E M L A)的共晶混合物后5~30分钟内,观察表面皮肤的起皱反应[25]㊂M a w u n t u等[25]研究发现刺激皮肤起皱试验比简洁周围神经病筛查更客观且更实用㊂该试验到目前尚未被广泛应用,它可作为早期筛查H I V-P N的工具㊂5H I V-P N的治疗治疗H I V-P N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鉴于抗反转病毒药物的神经毒性,临床医生需谨慎抉择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㊂还应加用营养神经药物,如B族维生素促进轴索再生㊂最重要的是对症治疗减轻疼痛,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用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传统药物在A I D S人群中是有效的㊂5.1原发病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2013年关于H I V感染患者的H A A R T治疗指南推荐使用两种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特别是替诺福韦,恩曲他滨或拉米夫定)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依法韦仑)进行一线治疗[27]㊂鉴于双脱氧核苷酸反转录酶抑制剂 司他夫定已知的毒性反应(脂肪萎缩㊁乳酸酸中毒和周围神经病),WHO明确建议停用此药[28]㊂5.2对症治疗对症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疼痛和预防进展㊂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相关周围神经病的人群中,应停用违规药物,并尽量减少存在神经毒性药物㊂国外大多数研究显示对H I V-P N患者传统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包括加巴喷丁㊁普瑞巴林㊁阿米替林和拉莫三嗪等)与安慰剂相比效果相近[29]㊂这可能是由于心理原因把安慰剂的作用夸大了[30-31]㊂最近对14项H I V-P N药物治疗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的m e t a分析[32]发现,在测试过的药物中只有少数有效,包括烟熏大麻[33]和辣椒素透皮贴剂[34]㊂阿片类药物虽然可以缓解疼痛,但由于其潜在药物滥用的不良影响,通常不作为一线治疗[35]㊂另外非药物治疗包括针灸[36]㊁自我催眠[37]㊁阻力运动[38]㊁夹板[39]㊁冥想和心理治疗[29]等在小型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的效果㊂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及广泛的H A A R T应用, H I V感染不再是死亡的象征,而是一种合并多种并发症的慢性疾病㊂其中H I V-P N发病率高,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㊂因此,对H I V-P N进行早期危险因素评估㊁早期规范诊治,能够减轻患者痛苦,也能缓解家庭和社会的负担㊂参考文献:[1]吴尊友.我国艾滋病经性传播新特征与防治面临的挑战[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39(6):707-709.[2] E v a n sS R,E l l i sR J,C h e nH,e t a l.P e r i p 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 i nH I V:p r e v a l e n c e a n d r i s k f a c t o r s[J].A I D S,2011,25(7):919-928.[3] C e n t n e rC M,L i t t l eF,V a nD e r W a t t J J,e t a l.E v o l u t i o no fs e n s o r y n e u r o p a t h y a f t e ri n i t i a t i o n o fa n t i r e t r o v i r a lt h e r a p y[J].M u s c l eN e r v e,2018,57(3):371-379.[4] G h o s hS,C h a n d r a n A,J a n s e n J P.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 H I V-r e l a t e dn e u r o p a t h y:as y s t e m a t i c 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J].A I D SR e sH u m R e t r o v i r u s e s,2012,28(1):36-48.[5] C h e nH,C l i f f o r dD B,D e n g L,e t a l.P e r i p 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 i nA R T-e x p e r i e n c e d p a t i e n t s:p r e v a l e n c ea n dr i s kf a c t o r s[J].JN e u r o v i r o l,2013,19(6):557-564.[6] B e n e v i d e s M L,F i l h o S B,D e b o n a R,e ta l.P r e v a l e n c eo fp e r i p 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 a n da s s o c i a t e df a c t o r si n H I V-i n f e c t e dp a t i e n t s[J].JN e u r o l S c i,2017,375:316-320.[7] B a n e r j e e S,M c C u t c h a n J A,A n c e s B M,e t a l.H y p e r t r i g l y c e r i d e m i a i n c o m b i n a t i o n a n t i r e t r o v i r a l-t r e a t e dH I V-p o s i t i v ei n d i v i d u a l s:p o t e n t i a li m p a c to n H I V s e n s o r yp o l y n e u r o p a t h y[J].A I D S,2011,25(2):F1-6.[8] R o b i n s o n-P a p p J,G e l m a nB B,G r a n t I,e t a l.S u b s t a n c e a b u s ei n c r e a s e s t h e r i s k o f n e u r o p a t h y i n a nH I V-i n f e c t e d c o h o r t[J].M u s c l eN e r v e,2012,45(4):471-476.[9] V a n d e r W a t t J J,H a r r i s o n T B,B e n a t a r M,e t a l.P o l y n e u r o p a t h y,a n t i-t u b e r c u l o s i st r e a t m e n ta n dt h er o l eo fp y r i d o x i n e i n t h eH I V/A I D Se r a: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J].I n tJT u b e r cL u n g D i s,2011,15(6):722-728.[10] K a k u M,S i m p s o nD M.H I V,a n t i r e t r o v i r a l s,a n d p e r i p h e r a ln e u r o p a t h y:A m o v i n g t a r g e t[J].M u s c l e N e r v e,2018,57(3):347-349.[11] H a oS.T h e m o l e c u l a ra n d 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 m e c h a n i s m so fH I V-r e l a t e d n e u r o p a t h i c p a i n[J].C u r r N e u r o p h a r m a c o l,2013,11(5):499-512.[12] N a s i r i n e z h a dF,J e r g o v aS,P e a r s o nJ P,e t a l.A t t e n u a t i o no fp e r s i s t e n t p a i n-r e l a t e db e h a v i o rb y f a t t y a c i da m i d eh y d r o l a s e(F A A H)i n h i b i t o r s i na r a tm o d e l o fH I Vs e n s o r y n e u r o p a t h y[J].N e u r o p h a r m a c o l o g y,2015,95:100-109.㊃901㊃‘临床荟萃“2019年2月20日第34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19,V o l34,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3] Y u a nS B,S h iY,C h e n J,e t a l.g p120i n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o fh u m a n i mm u n o d e f i c i e n c y v i r u s-a s s o c i a t e d p a i n[J].A n nN e u r o l,2014,75(6):837-850.[14] Z h e n g W,H u a n g W,L i uS,e t a l.I n t e r l e u k i n10m e d i a t e d b yh e r p e s s i m p l e x v i r u s v e c t o r s s u p p r e s s e s n e u r o p a t h i c p a i ni n d u c e db y h u m a n i mm u n o d e f i c i e n c y v i r u s g p120i nr a t s[J].A n e s t hA n a l g,2014,119(3):693-701.[15] K a m e r m a nP R,M o s sP J,W e b e rJ,e ta l.P a t h o g e n e s i so fH I V-a s s o c i a t e d s e n s o r y n e u r o p a t h y:E v i d e n c e f r o m i n v i v o a n di nv i t r o e x p e r i m e n t a lm o d e l s[J].JP e r i p h e rN e r vS y s t,2012,17(1):19-31.[16]孙玉,栾森,张洪海,等.P53凋亡刺激蛋白2在g p120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J].临床荟萃,2013,28(11):1207-1209.[17] C h a u h a nP,S h e n g W S,H u S,e ta l.N i t r o s a t i v e d a m a g ed u r i n g re t r o v i r u si nf e c t i o n-i n d u c e d n e u r o p a t h i c p a i n[J].JN e u r o i n f l a mm a t i o n,2018,15(1):66.[18] E l l i s R J,R o s a r i o D,C l i f f o r d D B,e t a l.C o n t i n u e d h i g hp r e v a l e n c e a n d a d v e r s e c l i n i c a l i m p a c t o f h u m a ni mm u n o d e f i c i e n c y v i r u s a s s o c i a t e ds e n s o r y n e u r o p a t h y i nt h ee r a o fc o m b i n a t i o n a n t i r e t r o v i r a lt h e r a p y:T h e C HA R T E Rs t u d y[J].A r c hN e u r o l,2010,67(5):552-558.[19] L e h m a n n H C,C h e n W,B o r z a n J,e t a l.M i t o c h o n d r i a ld y s f u n c t i o n i n d i s t a l a x o n s c o n t r i b u te s t o h u m a ni mm u n o d e f i c i e n c y v i r u s s e n s o r y n e u r o p a t h y[J].A n n N e u r o l,2011,69(1):100-110.[20] R o b i n s o n-P a p p J,S h a r m aS,S i m p s o nD M,e t a l.A u t o n o m i cd y s f u n c t i o ni s c o mm o ni n H I V a n d a s s o c i a te d w i t h d i s t a ls y mm e t r i c p o l y n e u r o p a t h y[J].J N e u r o v i r o l,2013,19(2): 172-180.[21] K a k u M,S i m p s o nD M.H I Vn e u r o p a t h y[J].C u r rO p i n H I VA I D S,2014,9(6):521-526.[22] B i r a g u m a J,R h o d a A.P e r i p h e r a ln e u r o p a t h y a n d q u a l i t y o fl i f e o f a d u l t s l i v i n g w i t h H I V/A I D S i nt h eR u l i n d od i s t r i c to fR w a n d a[J].S A HA R AJ,2012,9(2):88-94.[23] F i n n e y K A,D a v i dL.B r a c h i a l p l e x u s n e u r i t i s i n t h e c o n t e x t o fa c u t eH I Vs e r o c o n v e r s i o n i l l n e s s:a c a s e r e p o r t[J].I n t J S T DA I D S,2012,23(2):143-144.[24] R o b i n s o n-P a p p J,S h a r m aS K.A u t o n o m i c n e u r o p a t h y i nH I Vi su n r e c o g n i z e d a n d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m e d i c a l m o r b i d i t y[J].A I D SP a t i e n tC a r eS T D S,2013,27(10):539-543.[25] M a w u n t u A H P,M a h a m a C N,K h o s a m a H,e ta l.E a r l yd e t e c t i o n o f p e r i p 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 u s i n g s t i m u l a t e d s k i nw r i n k l i n g t e s t i n h u m a n i mm u n o d e f i c i e n c y v i r u s i n f e c t e dp a t i e n t s:A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 s t u d y[J].M e d i c i n e(B a l t i m o r e), 2018,97(30):e11526.[26] M e r o l aA,R o s s o M,R o m a g n o l o A,e ta l.P e r i p h e r a ln e r v eu l t r a s o n o g r a p h y i n c h r o n i c i n f l a mm a t o r y d e m y e l i n a t i n gp o l y r a d i c u l o n e u r o p a t h y a n d m u l t i f o c a l m o t o r n e u r o p a t h y:c o r r e l a t i o n s w i t h c l i n i c a la nd ne u r o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d a t a[J].N e u r o lR e s I n t,2016,2016:9478593.[27] W o r l dH e a l t hO r g a n i z a t i o n.C o n s o l i d a t e d g u i d e l i n e s o n t h e u s eo f a n t i r e t r o v i r a l d r u g s f o r t r e a t i n g a n d p r e v e n t i n g H I Vi n f e c t i o n: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s f o r a p u b l i ch e a l t ha p p r o a c h[E B/O L].h t t p s://w w w.w h o.i n t/h i v/p u b/g u i d e l i n e s/a r v2013/d o w n l o a d/e n/.2013-01-30[28] W o r l d H e a l t h O r g a n i z a t i o n.M a r c h2014s u p p l e m e n tt ot h e2013c o n s o l i d a t e d g u i d e l i n e s o n t h eu s eo f a n t i r e t r o v i r a l d r u g sf o r t r e a t i ng a n d p r e v e n t i n g H I Vi n f e c t i o n: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sf o r a p u b l i ch e a l t ha p p r o a c h[E B/O L].h t t p s://w w w.w h o.i n t/h i v/p u b/g u i d e l i n e s/a r v2013/a r v s2013u p p l e m e n t_m a r c h2014/e n/.2014-05.[29] C h e r r y C L,W a d l e y A L,K a m e r m a n P R.D i a g n o s i n g a n dt r e a t i n g H I V-a s s o c i a t e d s e n s o r y n e u r o p a t h y:a g l o b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J].P a i n M a n a g,2016,6(2):191-199.[30] L u c e y B P,C l i f fo r dD B,C r e i g h t o nJ,e t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d e p r e s s i o n a n d c a t a s t r o p h i z i n g t o p a i n,d i s a b i l i t y,a n dm e d i c a t i o na d h e r e n c e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H I V-a s s o c i a t e ds e n s o r yn e u r o p a t h y[J].A I D SC a r e,2011,23(8):921-928.[31] C e p e d a M S,B e r l i n J A,G a o C Y,e ta l.P l a c e b or e s p o n s ec h a n g e sde p e n d i n g o nt h en e u r o p a t h i c p a i ns y n d r o m e:r e s u l t so f 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m e t a-a n a l y s i s[J].P a i nM e d,2012, 13(4):575-795.[32] P h i l l i p s T J,C h e r r y C L,C o x S,e t a l.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t r e a t m e n to f p a i n f u l H I V-a s s o c i a t e ds e n s o r y n e u r o p a t h y: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o f r a n d o m i z e d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 s[J].P L o SO n e,2010,5(12):e14433.[33] E l l i sR J,T o p e r o f f W,V a i d a F,e ta l.S m o k e d m e d i c i n a lc a n n a b i s f o r n e u r o p a t h i c p a i n i nH I V:a r a nd o m i ze d,c r o s s o v e r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J].N e u r o p s y c h o p h a r m a c o l o g y,2009,34(3):672-680.[34]S i m p s o n D M,B r o w n S,T o b i a sJ K,e ta l.N G X-4010,ac a p s a i c i n8%de r m a l p a t c h,f o rt h et r e a t m e n t o f p a i n f u lH I V a s s o c i a t e dd i s t a l s e n s o r yp o l y n e u r o p a t h y:r e s u l t so f a52-w e e ko p e n-l a b e l s t u d y[J].C l i n J P a i n,2014,30(2):134-142.[35] B h a t i a N S,C h o w F C.N e u r o l o g i c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i nt r e a t e dH I V-1i n f e c t i o n[J].C u r rN e u r o lN e u r o s c i R e p,2016,16(7):62.[36] D i m i t r o v a A,M u r c h i s o n C,O k e n B.A c u p u n c t u r ef o rt h et r e a t m e n t o f p e r i p h e r a ln e u r o p a t h y:a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 a n dm e t a-a n a l y s i s[J].JA l t e r nC o m p l e m e n tM e d,2017,23(3): 164-179.[37] D o r f m a n D,G e o r g e M C,S c h n u r J,e t a l.H y p n o s i sf o rt r e a t m e n t o fH I Vn e u r o p a t h i c p a i n:a p r e l i m i n a r y r e p o r t[J].P a i n M e d,2013,14(7):1048-1056.[38] M k a n d l a K,M y e z w a H,M u s e n g e E.T h e e f f e c t s o fp r o g r e s s i v e-r e s i s t e de x e r c i s e so n m u s c l es t r e n g t ha n dh e a l t h-r e l a t e d q u a l i t y o fl i f e i n p e r s o n s w i t h H I V-r e l a t e d p o l y-n e u r o p a t h y i nZ i m b a b w e[J].A I D SC a r e,2016,28(5):639-643.[39]S a n d o v a lR,R o d d e y T,G i o r d a n oT P,e t a l.R a n d o m i z e d t r i a lo f l o w e re x t r e m i t y s p l i n t i n g t o m a n a g en e u r o p a t h i c p a i na n d s l e e p d i s t u r b a n c e s i n p e o p l e l i v i n g w i t h H I V/A I D S[J].J I n tA s s o cP r o v i dA I D SC a r e,2016,15(3):240-247.收稿日期:2019-02-01编辑:王秋红㊃011㊃‘临床荟萃“2019年2月20日第34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19,V o l34,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艾滋病病毒与神经系统病变的关系及发病机制

艾滋病病毒与神经系统病变的关系及发病机制

艾滋病病毒与神经系统病变的关系及发病机制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致命性病毒,可以引起免疫系统衰竭,并导致艾滋病的发展。

然而,除了影响免疫系统外,HIV还可以对神经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就艾滋病病毒与神经系统病变的关系以及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艾滋病病毒如何影响神经系统?HIV可以通过感染机会循环途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进而对其产生破坏作用。

根据研究,大约30%的艾滋病患者在感染后出现神经系统病变的症状。

艾滋病病毒可以直接感染脑细胞(神经元)和脑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呈现抗原的胶质细胞等),导致它们的功能受损。

神经系统病变的常见症状艾滋病病毒感染导致的神经系统病变可以表现为认知障碍、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精神病症状等。

其中,艾滋病相关神经系统病变(HAD)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其特征是认知功能的损害。

HAD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困难、判断力减弱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失去自理能力。

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对于艾滋病病毒与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的定论。

但是,已有一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此过程的理解。

炎症反应的影响慢性炎症反应在艾滋病病毒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

病毒感染导致免疫系统炎症反应的持续激活,从而使得炎症因子在神经系统中过度释放。

这些炎症因子可导致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以及神经血管的受损,最终导致神经系统的病变。

神经递质紊乱艾滋病病毒感染可引起神经递质的紊乱,包括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等。

这些化学物质在神经系统中的平衡受到破坏,进一步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

例如,多巴胺的异常增多可能导致肌动障碍,而5-羟色胺的异常改变可能与情绪障碍有关。

BBB的破坏血脑屏障(BBB)位于脑血管壁上,负责维持脑组织的稳态。

然而,HIV感染可引起BBB的破坏,从而允许病毒和炎症因子进入脑组织。

这导致了进一步的神经系统病变和炎症反应的恶性循环。

免疫反应的损害HIV感染导致免疫系统的受损,免疫细胞因此无法有效对抗病毒感染。

艾滋病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艾滋病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弓形体性脑炎
预防 对无弓形虫脑病病史但CD4+ T细胞计数 <100/mm3且弓型体抗体IgG阳性的病人应常 规用复方新诺明2片/日预防,对既往患过弓形 虫脑病的病人要长期用乙胺嘧啶(25-50mg/日) +联合磺胺嘧啶(2-4g/日)预防。病人经 HAART治疗使CD4+ T细胞增加到>200/mm3并 持续≥3-6个月时,可停止预防用药。
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机会感染
弓形体病是由细小的、寄生于细胞内的鼠弓形 体引起的,这种病原体在猫及一些哺乳动物中 发现。 当人类接触到寄生于猫体内的病原体或吃了未 煮熟的已感染的牛排、羊肉或猪肉时即可被传 染。 人类常常是无症状感染,只有在免疫功能低下 时才出现临床症状。 在艾滋病病人中,弓形体可引起各种各样的临 床症状,但最常见的是弓形体性脑炎。 常发生在CD4+ T淋巴细胞计数<100/ mm3的患者。
弓形体性脑炎治疗
首选治疗:乙胺嘧啶(负荷量100mg,口服, 2次/日,此后50-75mg/日维持)+磺胺嘧啶 (1-1.5g,口服,4次/日),疗程一般为3周, 重症患者和临床、影像学改善不满意患者疗程 可延长至6周以上。不能耐受者和磺胺过敏者 可以选用克林霉素600mg/次,静脉给药,每6 小时给药一次,联合乙胺嘧啶。为减少血液系 统不良反应,合用甲酰四氢叶酸10-20mg/日。
HIV感染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
③病毒可在巨噬细胞内大量复制, ④但通常储存于胞质内,不像D4+T细胞那样 在胞膜上大幼出芽。 ⑤单核巨噬细胞能抵抗HIV的致细胞病变作用, 因而不会迅速死亡,反可成为HIV的储存场所, 并在病毒扩散中起重要作用。 ⑥可携带病毒通过血脑屏障,从而引起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
艾滋病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艾滋病的症状表现

艾滋病的症状表现

艾滋病的症状表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毒可使机体免疫系统受损,进而导致多种症状的出现。

艾滋病的症状表现各异,可能在患者身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反应。

正确认识艾滋病的症状是及早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以下将对艾滋病的症状进行详细阐述。

1. 早期感染症状艾滋病初期感染往往表现为类似感冒、发热等常见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被人们误以为是一般的疾病。

早期感染症状可包括:- 发热和盗汗- 口腔溃疡和咽喉疼痛- 头痛和肌肉疼痛- 疲劳和体重下降- 易感染其他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这些感染症状往往在短时间内出现和消失,患者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已感染HIV。

2. 免疫系统衰弱症状随着艾滋病的发展,HIV逐渐攻击和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明显下降。

免疫系统衰弱症状常见表现为:- 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多种传染性皮肤病,如疱疹、念珠菌感染等- 严重的咳嗽和气喘- 目光呆滞,视力下降和眼睛疼痛- 持续性腹泻和消化不良- 慢性乳糖不耐症、脂肪吸收不良等消化系统问题。

免疫系统衰弱会导致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并且对治疗也会变得不敏感。

3. 神经系统症状艾滋病也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多种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

神经系统症状包括:- 预定型手部和脚部震颤,即手脚发抖- 高度焦虑和抑郁- 失眠和多梦- 记忆力衰退和注意力不集中- 感觉异常,如麻木或针刺感- 步态异常和运动协调困难。

神经系统的受损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得到专门的治疗和护理。

4. 恶性肿瘤免疫系统受损后,艾滋病患者更容易患上一些恶性肿瘤。

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 卡波西肉瘤,一种常见的艾滋病相关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皮肤上的淤血性结节或肿块- 霍奇金淋巴瘤,即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 子宫颈癌,艾滋病患者的子宫颈癌发生率较高- 肺癌等。

这些恶性肿瘤对患者的生命危害较大,早期发现和治疗相当重要。

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分析

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分析

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改善预后。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28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头痛241例(84.86%),发热179例(63.03%),恶心呕吐183例(64.44%),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94例(33.10%),意识障碍49例(17.25%),抽搐28例(9.86%),大小便失禁12例(4.23%)。

脑脊液检查结果:颅内压升高147例(51.76%),其中>300 mmH20 者34例(11.97%)。

有核细胞数升高225例(79.23%);蛋白升高136例(47.89%);糖降低133例(46.83%);氯化物降低158例(55.63%)。

所有患者均给予营养神经细胞、增强免疫力、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措施,其中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氟胞嘧啶等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予抗痨治疗。

本组284例患者中,好转出院179例,占63.03%,病情恶化自动出院68例,占23.94%,住院期间死亡37例,病死率为13.03%。

结论 AIDS可引起多种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机会性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

【关键词】:艾滋病;神经系统病变;机会性感染Clinical analysis of AIDS complicated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IDS with neuropathy, so as to improve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prognosis.Methods: 284 patients with AIDS complicated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uly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there were 241 cases of headache (84.86%), 179 cases of fever (63.03%), 183 cases of nausea and vomiting (64.44%), 94 cases of motor and sensory disorders (33.10%), 49 cases of consciousness disorders (17.25%), 28 cases of convulsions (9.86%), 12 cases of incontinence (4.23%).Cerebrospinal fluid examination results: intracranial pressure increased in 147 cases (51.76%), including 34 cases (11.97%) with > 300 mmH20.The number of nucleated cells increased in 225 cases (79.23%).Protein increased in 136 cases (47.89%).The sugar decreased in 133 cases (46.83%).Chloride decreased in 158 cases (55.63%).All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nutritional nerve cells, enhanced immunity, and symptomatic support and other treatment measures, among which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patients were given amphotericin B, fluconazole, fluorouracil and other treatment, and tuberculous meningitis patients were given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Among the 284 patients in this group, 179 cases were discharged for improvement, accounting for 63.03%; 68 cases were discharged automatically for deterioration, accounting for 23.94%; 37 cases died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ccounting for 13.03%.Conclusion AIDS can cause a variety of neurological damag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complex and diverse,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is opportunistic infection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in clinicalwork should be vigilant.【 key words 】 : AIDS;Neuropathy;Opportunistic infection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

32例艾滋病神经系统病变分析

32例艾滋病神经系统病变分析

EE h a G, e dCT/ MRI n te tss u d rtn h i ig oi,rame t n mg o i. s t 51cs so AI doh r et; n esa dterda ss te t n dp n ss Reul 1 ae f DSp o l on u o ah a n a s e pet e rp ty sse lso si 2p te t,teicd n ert f2 . ytm in n3 ains h ie c aeo 2%.S o iee t e re f ee , e d c e o t g c n uso s ls fc n e n 1 h w df rn geso v r h a a h ,vmin , o v lin 。oso o — d f i siu n s, i e sr - trdsr es we k es izn s,v rg ,d ce sd itlie c , p e h i ar n,me ig a ri t n co se s lmb sn oy moo iod r, a n s,dzies et o e rae nel n e s e c mp ime t i g nn e i t i , l ra o
中闰中医药咨讯

2 1 年 1 月 第 3 第 2 期 01 1 卷 2
N v mb r 0 o e e 2 1l Vo . No2 1 3 .2
4 ・ 4
Ju n l fC iaT a io a ieeMe iieIfr to o r a hn rdt n l n s dcn no main o i Ch
3 a e f DS r ou y t m i e s n l s s 2 c s s o AI ne v s s s e d s a e a a y i

艾滋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艾滋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另外,女性患者不仅同男性患者一样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而 且还有可能罹患严重的阴道疱疹病毒感染,霉菌感染,子宫颈 癌。
艾滋病期至死亡,一般约为6个月---2年。
呼伦贝尔市首例艾滋病患者
呼伦贝尔市首例艾滋病患者
艾滋病人的口腔捻珠菌感染
艾滋病人的口腔捻珠菌病
艾滋病(白色捻珠菌感染)
艾滋病人的口腔毛状黏膜白斑
实验室检查
◇ 初筛实验 ◇ 确证实验
初筛实验阳性者必须做确证实验即免疫印迹试 验(WB)。经确证实验检测阳性方可诊断为HIV感染 者。
流行病学史
下列流行病学史高度提示考虑HIV感染: ● 配偶或性伴是HIV感染者; ● 有多个性伴; ● 静脉注射毒品; ● 接受过HI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或被HIV病毒污 染的利器刺破等。
全身性持续性淋巴结肿大期 (艾滋病前期、过渡期)


CD4细胞
抗体
急性期 (4-8周) 抗体(-)
无症状期(8-10年)抗体(+)
成功感染 急性期症状
过渡期 艾滋病期 (1年) (0.5-2年)
诊断 艾滋病
死亡
全身性持续性淋巴结肿大期(艾滋病前期)
由无症状HIV感染期发展到艾滋病的过渡阶段也可 以说是艾滋病的前(早)期。本期的特异性全身症状 有持续性发热、持续性腹泻、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 乏力、盗汗、头痛等。本期最突出是除腹股沟以外全 身有两处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
诊断 艾滋病
死亡
艾滋病期(AIDS )
艾滋病病毒感染最终发展至艾滋病阶段。该阶段的特征是 体内免疫系统严重破坏,CD4细胞计数在200以下,出现各种病 毒性、细菌性、霉菌性、寄生虫性机会性感染和继发性肿瘤。 在亚洲常见的病症表现有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结核、隐球菌 或白色念珠菌感染、疱疹病毒感染或巨细胞病毒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艾滋病的神经系统损害
发表时间:2013-03-25T11:34:26.4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王福英[导读] 高危人群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肿瘤等临床表现。

王福英 (依安县人民医院 161500)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3-0159-02 【摘要】目的讨论诊断艾滋病的神经系统损害。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结论高危人群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肿瘤等临床表现。

【关键词】艾滋病神经系统损害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性疾病。

艾滋病病名是英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缩写的音译。

病因艾滋病的病因为感染HIV,HIV是一种C型RNA病毒-反转录病毒,直径100~120nm,球形颗粒状,病毒外层为脂蛋白包膜。

病毒内部为二十面体对称的核衣壳,核心含病毒RNA、反转录酶和核衣壳蛋白。

HIV感染后细胞免疫系统缺陷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感染是艾滋病神经系统损害的病因。

病理 HIV感染引发的神经中枢损害,病理可见脑膜和脑实质的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等炎性病理改变。

继发性神经系统损害多依据机会性感染原特点,而病理改变有所不同。

如脑弓形体病病变为多发性脓肿、肉芽肿、坏死灶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可见弓形体包囊和滋养体等。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理有脑膜充血并广泛增厚,蛛网膜下腔可见胶胨状渗出物等。

而一些转移瘤如淋巴瘤病理可见脑实质血管周围间隙或软脑膜有瘤细胞浸润等。

临床表现因为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使得艾滋病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也呈现多种变化,但大体可概括为艾滋病相关复合征、神经系统原发感染、神经系统继发感染和神经系统肿瘤4部分。

1.艾滋病相关复合征多为艾滋病前期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盗汗、食欲不振、嗜睡、咽痛、咳嗽、腹泻、消化不良、皮肤病变及眼部不适、慢性全身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

2.神经系统原发感染 (1)急性脑膜脑炎:HTV进人人体后6周左右发病,表现为急性精神症状、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全身性强直一阵挛发作)。

脑脊液呈非特异性炎性改变。

脑电图显示弥慢性异常,脑CT扫描正常。

急性期症状可在几周内消失,但脑部HIV感染仍继续存在,以后可发展成为亚急性或慢性脑炎。

(2)慢性脑膜炎:表现为慢性头痛和脑膜刺激征阳性,并伴第V、Ⅶ、Ⅷ脑神经受损症状。

脑脊液HIV阳性。

(3)亚急性或慢性脑炎(AIDS-痴呆综合征):常为艾滋病的首发症状、临床占神经系统损害的25%~61.3%。

病理可见脑萎缩,散在性空泡样变,白质脱髓鞘和脑组织中出现特征性的“多核巨细胞”。

临床表现为渐进性痴呆,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昏睡等。

少数出现局灶性体征,如肢体无力、震颤、共济失调等。

脑脊液正常或淋巴细胞、蛋白质轻度增高。

脑电图显示弥漫性慢波,脑CT扫描及MRI表现为脑萎缩。

(4)空泡样脊髓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痉挛性截瘫,感觉性共济失调,颇似亚急性联合变性;也可不出现脊髓症状;部分合并亚急性或慢性脑炎。

病理尸检主要侵犯脊髓侧索及后索,胸段最明显。

(5)周围神经病:约15%的AIDS患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表现为近端不对称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或多发性神经炎,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性神经炎,部分病例可伴有亚急性或慢性脑炎。

(6)肌病:炎性肌病最为常见,表现为亚急性起病的近端肢体肌无力,CPK或LDH增高。

3.神经系统继发感染 (1)脑弓形体病:AIDS常见的并发症,占13.3%~32.6%。

病理变化为多发性脓肿或肉芽肿,坏死灶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其中可见弓形体包囊和自由滋养体。

(2)真菌感染:以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最常见,约占10%。

有时亦可见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念珠菌或曲霉菌感染。

(3)病毒感染:病毒性脑膜炎较常见,呈反复发作的慢性感染状态。

巨细胞病毒脑炎、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带状疱疹病毒脑炎或脑脊髓炎、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等亦有报告。

(4)细菌性感染:以分枝杆菌感染多见,如结核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其他还可见奴卡菌、沙门菌、李司忒菌等感染。

(5)寄生虫感染:一般很少见,但近来有脑卡氏肺囊虫感染的个案报道。

4.神经系统继发肿瘤 (1)淋巴瘤:约占AIDS病的5%,表现为脑膜、脑实质损害、高颅压症状,如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偏瘫、偏盲等,甚至有人格改变。

(2)Kaposi肉瘤: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可引起多发性脑血管闭塞;非细菌性血栓心内膜炎继发性损害;血小板减少导致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检查实验室血清学检查HIV抗体阳性,血常规淋巴细胞通常是对艾滋病神经系统损害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的必行检查项目。

而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对于原发性或继发性、以及继发后致病原有参考价值。

在艾滋病继发性神经系统损害中,因致病原的差异脑脊液检查、影像学呈现不同变化。

通过ELISA、PCR等实验方法进行的病原学检测分析,对艾滋病继发性神经系统损害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病情复杂或诊断不明的情况下,也可酌情使用定向脑活检。

诊断
1.高危人群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肿瘤等临床表现。

2.T4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减少,T4/T5比例下降(正常值1.75~2.1)。

参考文献
[1]李鸿培.AIDS的神经系统损害 1998(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